磁约束核聚变及关键技术,EAST及ITER进展 3
磁约束聚变技术的最新进展
磁约束聚变技术的最新进展在当今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传统能源面临诸多挑战的时代,寻找可持续、清洁且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成为了全球科学界的重要使命。
磁约束聚变技术,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未来能源途径,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磁约束聚变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强大的磁场将高温等离子体约束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使其达到发生核聚变反应的条件。
简单来说,就是创造一个类似于太阳内部的环境,让轻元素(如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在高温高压下聚合,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过去的几十年里,各国的科研团队在磁约束聚变技术的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装置当属托卡马克。
托卡马克装置通过环形磁场和极向磁场的组合,有效地约束了等离子体。
在最新的研究中,等离子体的温度、密度和约束时间等关键参数不断被提升。
科研人员通过改进磁场的设计和优化加热方式,成功地将等离子体的温度提高到了数亿度,这是实现核聚变反应的重要条件之一。
同时,密度的增加也使得反应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在材料科学方面,面对等离子体中高能粒子和辐射的强烈冲击,新型耐高温、耐辐照材料的研发取得了重要突破。
这些材料不仅能够承受极端的环境,还能保持良好的性能,为磁约束聚变装置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此外,诊断技术的发展也为磁约束聚变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先进的诊断手段能够更精确地测量等离子体的各种参数,如温度、密度、磁场分布等,从而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理解等离子体的行为和特性,为优化装置设计和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在控制技术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磁约束聚变装置的控制系统变得越来越智能化和精确化。
能够实时监测和调整各种参数,确保装置的稳定运行,并且能够快速响应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保障实验的安全进行。
国际合作在磁约束聚变技术的发展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个国家共同参与了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如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
通过共享资源、知识和经验,各国能够加快研究的进度,共同攻克技术难题。
核聚变技术发展现状及关键挑战
核聚变技术发展现状及关键挑战核聚变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追求的能源梦想,其潜在的优势是巨大且吸引人的。
相较于核裂变技术,核聚变技术可以提供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同时不会产生高放射性废物。
然而,要实现核聚变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仍然面临着重重挑战。
本文将探讨核聚变技术的现状以及关键挑战。
核聚变技术的现状核聚变是太阳和恒星以及氢弹的能量来源,它通过将轻元素如氢聚合成重元素来释放能量。
由于其巨大的潜力,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在进行核聚变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以下是目前几个主要的核聚变实验项目和研究机构:1.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ITER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核聚变实验项目,由欧盟、美国、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印度等35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参与组建。
它的目标是建造一个实验堆,证明核聚变在商业化应用上的可行性。
2. 中科院等机构的磁约束聚变:中国科学院等国内机构也加入了核聚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行列。
磁约束聚变是一种使用磁场将气体中的离子约束在一起进行热核聚变的技术。
中科院正在研究HT-7和EAST等磁约束聚变装置。
3. 惯性约束聚变实验:惯性约束聚变实验利用高能激光或粒子束来压缩和加热聚变燃料,使之达到发生聚变的条件。
美国的国家点火装置(NIF)和英国的宽波束实验装置(HIEF)都在进行这种类型的实验。
核聚变技术面临的关键挑战虽然核聚变技术的潜力巨大,但要实现商业化应用仍有一系列的关键挑战:1. 高温高密度的物质:核聚变要求在高温和高密度的物质环境下进行,这对材料和装置设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材料需要耐受高温和剧烈辐射,并保持结构的稳定性。
装置需要高效而可靠地控制等离子体,以保持聚变反应的稳定。
2. 聚变反应中的等离子体不稳定性:聚变反应需要将氢等离子体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和压力,以使其达到聚变的条件。
然而,等离子体自身的不稳定性会导致能量损失和熄灭。
研究人员需要找到有效的方法来控制等离子体的不稳定性,以实现持续的聚变反应。
磁约束受控核聚变研究的前景
磁约束受控核聚变研究的前景
磁约束受控核聚变是一种将氢同位素聚变产生能量的可持续能源技术,被视为未来清洁能源的主要候选项之一。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磁约束受控核聚变技术的前景日益光明。
磁约束受控核聚变技术利用强磁场将氢同位素聚集在一起,形成高温高压的等离子体,在这种条件下实现核聚变反应。
与传统的核反应堆相比,磁约束受控核聚变技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环保性,且燃料来源丰富、成本低廉。
近年来,国内外磁约束受控核聚变研究机构和团队不断涌现,相关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目前,国际磁约束受控核聚变实验堆ITER 已经开始建设,中国也在积极推进EAST实验堆的升级,预计在未来几年里将迎来重大突破。
因此,可以预见,磁约束受控核聚变技术在未来将成为清洁能源领域中的重要力量,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 1 -。
核聚变反应的实验研究进展
核聚变反应的实验研究进展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在探寻无尽且清洁的能源之路上,核聚变反应一直承载着人们的厚望。
核聚变,犹如宇宙中恒星的能量之源,有着近乎无限的潜力。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核聚变反应的实验研究方面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
核聚变反应,简单来说,就是将轻元素的原子核融合在一起,形成更重的原子核,并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最常见的核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融合,生成氦和中子,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相比传统的核裂变反应,核聚变反应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核聚变所使用的燃料在地球上相对丰富,特别是氘可以从海水中大量提取。
其次,核聚变反应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相对较少,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而且,一旦实现可控核聚变,能源供应将几乎是无限的。
为了实现可控核聚变,世界各地的科研团队开展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实验项目。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
ITER 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旨在证明核聚变能源的可行性。
参与该项目的有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 ITER 项目中,科学家们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
其中之一便是如何将高温等离子体约束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使其能够持续发生核聚变反应。
目前,主要的约束方式有磁约束和惯性约束两种。
磁约束是利用强大的磁场来控制等离子体的运动,ITER 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通过精心设计的磁场,等离子体被限制在一个环形的真空室中,从而提高核聚变反应的效率。
然而,要实现稳定的磁约束并非易事,需要解决磁场的均匀性、等离子体的不稳定性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除了 ITER 项目,各国也在自主开展核聚变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
例如,中国的“东方超环”(EAST)装置在核聚变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
EAST 是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它在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通过不断优化实验条件和改进技术,EAST 实现了等离子体长时间的稳定运行,并在等离子体温度、密度等关键参数上不断刷新纪录。
核聚变技术的最新进展
核聚变技术的最新进展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核聚变技术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核聚变技术的实现有望解决人类能源危机,同时也是实现清洁能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最近,随着国际上的一些研究机构的努力,核聚变技术取得了一些重大的进展。
一、ITER建设ITER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的缩写。
这是一个由欧盟、日本、中国、韩国、美国、俄罗斯和印度等七个国家组成的国际工程,旨在建造一个能够实现聚变反应的模型装置。
目前,ITER的建设已进入到了最后的阶段,最新的消息是,ITER的“1#线圈”已经成功地制造完成了。
ITER建设的目标是实现高温聚变反应,从而产生大量的电力,以满足世界各地的能源需求。
同时,这个实验也将为下一代的商业化聚变发电站提供实验数据和原型机构建。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看到聚变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了商业应用。
二、磁约束聚变技术的发展磁约束聚变技术也是目前较为成熟的一种核聚变技术,其最重要的部件就是叫做托卡马克的装置。
托卡马克装置是利用磁场把气体离子束绕成一个环形,然后通过加热和加压使它们发生聚变反应的设备。
最近,世界上一些科研机构也在研发新的托卡马克装置。
其中,英国的Culham Centre for Fusion Energy正在建造一种名为STEP的新型托卡马克。
这种装置有望实现随时随地的聚变能源供应,将会在未来的能源领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三、超导磁体的研制实现磁约束聚变反应需要使用强大的磁场,在这方面,超导磁体是磁约束聚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目前,一些研究机构正在致力于研制更加高效、高质量的超导磁体。
最近,瑞士联邦技术院正在研发一种名为ReBCO(稀土钡铜氧体)的超导材料。
与传统的超导材料相比,ReBCO拥有更高的超导电流密度,这将会使得磁体更加紧凑和轻便,从而提高整个聚变反应堆的效率。
四、聚变反应的建模聚变反应的建模是理解和优化聚变反应过程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聚变反应模拟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中国的磁约束核聚变
中国的磁约束核聚变磁约束核聚变是一种新型的、具有高效能的核能源,它的实现可以为人类提供无限的能源供应。
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核能研究的国家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多成就。
我们在核聚变领域持续进行探索,目前已经进入实验阶段,磁约束核聚变技术是其中之一。
接下来将会介绍磁约束核聚变技术以及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
磁约束核聚变是一种重要的可控核聚变方法,利用高温等离子体和高强度磁场达到核聚变的目的。
在这种方法中,聚变反应的燃料为氘和氚,可控热能会释放,像一个小太阳一样发光并产生大量的能源。
磁约束核聚变主要分为磁约束聚变和惯性约束聚变两种,其中磁约束聚变是最主要的、最被研究的核聚变方法之一。
磁约束核聚变技术实现需要一个巨大的磁场来约束中心高温等离子体,以保持等离子体的稳定状态并稳定运行,同时还需要一定的内部能量来维持聚变反应。
为此,科学家研制开发了多种磁约束核聚变设备。
在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磁约束核聚变设备之一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 (ITER)。
ITER是目前研发的最大、最复杂、也是最显著的国际核聚变实验,中国作为合作方之一,积极参与了其中。
我国在磁约束核聚变研究领域也有许多成果。
截至2020年,已经有两个世界上最大的聚变实验装置在我国运行,它们分别是西南物理研究所的“HL-2M托卡马克”和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EAST托卡马克”。
“HL-2M托卡马克”是中国氢弹研制取得的成果之一。
它的主要用途是使我国在核聚变的实验和研究方面更好地掌握相关技术,积累更多的经验,并为未来的可持续能源的开发提供支持。
而“EAST托卡马克”是我国开展磁约束核聚变研究的主要平台之一,已经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广泛发表了数百篇学术论文,国际上具有相当的声誉。
磁约束核聚变技术的发展顺应了人类对可持续、清洁、高效能源的追求。
目前来看,磁约束核聚变技术仍面临各种科研和技术难题。
其中,最大的难点之一是如何掌握超高温等离子体的约束与维持,此外,遏止热能与辐射通过等离子体和设备的技术挑战也需要接受。
核聚变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
核聚变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核聚变技术一直被视为能源领域的终极目标,它的实现将彻底改变人类对能源的依赖。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核聚变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为实现可控核聚变提供了新的希望。
首先,磁约束核聚变技术是目前最为成熟的核聚变技术之一。
它利用强大的磁场将等离子体约束在磁力线上,使其达到足够高的温度和密度,从而实现核聚变反应。
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是目前最大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由欧洲、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国共同参与建设。
预计在2025年左右,ITER将实现长时间稳定运行,并实现正比例的能量输出。
这将为未来商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其次,惯性约束核聚变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该技术利用激光或粒子束等能量源,将等离子体加热至极高温度,从而实现核聚变反应。
美国国家点火实验装置(NIF)是目前最大的惯性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它采用了激光驱动的方式,能够产生高达2兆瓦的激光功率。
近年来,NIF在实现点火条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为惯性约束核聚变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除了磁约束和惯性约束核聚变技术,还有一种被称为射频加热核聚变技术的新兴技术也备受关注。
这种技术利用射频波将等离子体加热至高温,从而实现核聚变反应。
与磁约束和惯性约束核聚变技术相比,射频加热核聚变技术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因此被认为是未来核聚变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目前,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已经开始在射频加热核聚变技术方面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除了核聚变技术本身的研究进展,核聚变材料的研究也是当前的热点之一。
核聚变反应需要承受极高的温度和辐射,因此对材料的要求非常严苛。
钨、铌、碳纳米管等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核聚变实验装置中,但它们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辐照损伤、材料疲劳等。
因此,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寻找新的核聚变材料,以提高核聚变装置的性能和寿命。
总的来说,核聚变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虽然离商业化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但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为实现可控核聚变提供了新的路径。
等离子体物理学中的磁约束聚变技术
等离子体物理学中的磁约束聚变技术磁约束聚变技术是等离子体物理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核聚变反应研究和未来清洁能源开发。
本文将对磁约束聚变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进行详细介绍。
一、磁约束聚变技术的原理磁约束聚变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利用强磁场将等离子体约束在一个有限的区域内,使其达到高温高密度的条件,从而实现核聚变反应。
具体来说,磁约束聚变技术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首先,利用大型托卡马克装置或者磁约束球装置产生强大的磁场。
这些装置通常由超导磁体组成,可以产生足够强的磁场来约束等离子体。
其次,通过加热等离子体使其达到高温。
常见的加热方法包括射频加热、中性粒子束加热以及电子回旋共振加热等。
最后,通过恰当的磁场配置,使等离子体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这通常需要细致的磁场设计和调节,以解决等离子体的不稳定性问题。
二、磁约束聚变技术的应用磁约束聚变技术在核聚变研究和清洁能源开发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磁约束聚变技术是核聚变反应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探索磁约束聚变技术,科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核聚变反应的基本原理,为未来实现可控核聚变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其次,磁约束聚变技术有望成为未来的清洁能源之一。
由于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十分巨大,可以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同时核聚变反应几乎没有排放任何有害物质,对环境几乎没有污染。
另外,磁约束聚变技术还可以通过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对天体物理学进行贡献。
例如,科学家可以通过模拟恒星内部等离子体的行为来研究恒星的演化和爆发等重要天体现象。
三、磁约束聚变技术的发展磁约束聚变技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然而,目前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磁约束聚变技术需要解决等离子体的不稳定性问题,包括MHD不稳定性、流体不稳定性等。
这些问题对等离子体的约束和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磁约束聚变技术需要克服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与等离子体壁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
核聚变技术研究进展及实现可持续能源方案
核聚变技术研究进展及实现可持续能源方案随着全球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寻找替代传统能源的可持续能源方案已成为当今科学界和工业界的重要课题。
在众多可持续能源技术中,核聚变技术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解决方案之一。
本文将介绍核聚变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实现可持续能源方案的潜力和挑战。
核聚变技术是一种利用重氢同位素氘和氚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核反应,将轻元素转化为重元素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
与核裂变技术相比,核聚变技术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核聚变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远远超过核裂变反应,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能源供应。
其次,核聚变反应的燃料是氘和氚,这些燃料可以从水中提取而得,资源相对充足,不会存在物理燃料的枯竭问题。
此外,核聚变反应不会产生长寿命的放射性废物,相对更加环保。
虽然核聚变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但迄今为止,实现可持续能源方案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核聚变过程需要极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使得控制反应过程非常复杂。
研究人员需要克服高温等极端环境对材料和设备的影响,并开发出新的材料和技术来满足这些要求。
其次,核聚变反应产生的高能中子会对反应堆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寿命缩短。
因此,需要寻找合适的材料来承受高能中子的冲击并保持长期稳定运行。
此外,近距离可控燃烧和高温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尽管面临挑战,核聚变技术在研究中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目前,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核聚变研究合作项目之一。
至今,来自35个国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已经共同努力,合作建设一个巨型的聚变实验装置。
这个装置的目标是证明核聚变技术的实际可行性,为未来商业化核聚变电站提供技术和经验基础。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不同的实验中进行了核聚变的小规模试验,积累经验和了解更多关于核聚变的性质。
此外,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也在核聚变技术领域出现。
其中之一是磁约束核聚变(Magnetic ConfinementFusion)技术。
我国磁约束核聚变发展
我国磁约束核聚变发展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传统能源资源的枯竭,人类对清洁、高效能源的需求日益迫切。
核聚变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形式,备受各国关注。
我国一直致力于磁约束核聚变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磁约束核聚变是利用磁场将等离子体束缚在一个磁约束器中,使其达到足够高的温度和密度,从而实现核聚变反应。
与传统的热核聚变不同,磁约束核聚变技术具有更高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被认为是实现可控核聚变的最有希望的途径之一。
我国在磁约束核聚变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东方之星”等离子体物理实验装置,也被称为“中国人造太阳”。
该装置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能够提供长时间、高密度的等离子体运行环境。
通过对等离子体的控制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磁约束核聚变过程中的物理问题。
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的建设和运行。
作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的合作方,我国在该项目中承担了重要的责任。
ITER计划建设一个具有商业级别尺寸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旨在证明核聚变的可行性。
我国为该项目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为我国核聚变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我国在磁约束核聚变领域的发展离不开科研人员的辛勤努力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我国的科研团队不断探索新的材料和技术,提高等离子体的温度和密度,以实现更高效的核聚变反应。
政府也加大了对核聚变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鼓励科研人员深入研究核聚变领域的关键问题。
然而,磁约束核聚变技术仍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如何在高温、高能环境下有效地控制等离子体,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如何降低磁约束核聚变反应所需的能量成本,提高能量输出效率,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总的来说,我国在磁约束核聚变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通过自主研发和国际合作,我们在等离子体物理和核聚变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核聚变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核聚变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一章引言核聚变技术是一种利用氢等轻元素在极高温度和压力下发生核融合反应,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技术。
与核裂变技术相比,核聚变具有更高的能量输出、燃料资源更为丰富、废物产生更少等优势。
因此,核聚变技术一直被视为清洁、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
本章将介绍核聚变技术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核聚变技术的现状核聚变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实验研究和实际应用两个阶段。
目前,国际上正在进行的最大的核聚变实验研究项目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
ITER项目于2006年开始,由35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联合组织共同合作建设。
该项目旨在建造一个能够产生10倍于输入能量的聚变反应的实验装置,并验证核聚变技术的可行性。
在ITER项目之外,一些国家和私营企业也在进行核聚变技术相关的研究和开发。
其中,美国的磁约束聚变实验装置(MFEX)和中国的东方超环(EAST)是在磁约束聚变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的实验装置。
此外,还有欧洲的环向聚变实验装置(Wendelstein 7-X),日本的超强聚变装置(LHD)等。
这些实验装置的建设和运行,为核聚变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第三章核聚变技术的挑战尽管核聚变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但目前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能量损耗问题。
为了达到核聚变反应所需的极高温度和压力,需要耗费大量能量。
目前的核聚变实验装置,能量输入远远大于输出,因此如何实现能量的净产出是一个关键问题。
其次是燃料供应问题。
虽然氢等轻元素在地球上非常丰富,但是提取和储存氢等燃料仍然面临一定的挑战。
此外,长期运行聚变反应需要大量的燃料,如何保证燃料的持续供应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章核聚变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了克服核聚变技术面临的挑战,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新的路径和方法。
一种被广泛研究的方法是惯性约束聚变(ICF)技术。
该技术利用激光、粒子束等手段将燃料加热至极高温度和压力,从而实现核聚变反应。
ICF技术具有能量损耗低、燃料利用率高等优势,被认为是发展核聚变的重要途径。
核聚变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
核聚变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核聚变,作为一项颠覆性的能源技术,一直被科学家所关注。
相较于传统的核裂变技术,核聚变具有更高的能源密度、更少的放射性废料等诸多优点。
经过数十年的研究,科学家们已经在这项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核聚变。
通俗地来说,核聚变就是将两个原子核融合成一个更大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这个过程类似于太阳不停地将氢原子聚变成氦原子的过程。
但是,想要在地球上实现这个过程,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实现核聚变需要将原子核压缩到极高的密度,同时使得原子核能够充分地接触和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克服原子核之间的相互斥力,才能让反应真正的开始。
这就要求科学家必须掌握高超的物理技术和科学理论。
在这个方向上,国内外的科学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目前,最为出名的核聚变实验装置就是法国的ITER,这是一个由中欧、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等11个成员组成的国际合作项目。
ITER将会是一个巨型的磁约束聚变反应堆,其目标是研究如何在地球上实现持续的、可控制的核聚变反应。
在中国,“HL-2M”是目前最为先进的核聚变实验装置。
它利用强磁场将离子束束缚在限制器壁上发生等离子体反应,目的是探究核聚变等离子体反应的物理规律。
据悉,该实验装置的建成,对于我国的核聚变研究和未来的核聚变实验堆的研发都将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核聚变技术研究的进展并不只是依靠这些大型实验装置进行。
与此同时,更多的科学家也将目光投向了小型化的聚变反应堆,以期能够让核聚变技术更快地应用于实际领域。
在这个方向上,一项名为“致密靶点惯性约束聚变”的新方法受到了广泛关注。
这种方法依靠加热小球,使其变成等离子体,并在强靶点磁场的作用下,使得小球获得足够的加速度,在核聚变反应发生前实现自压缩。
相较于传统聚变反应堆,这种小型化的反应堆可以更快地启动和停止,可以更好地适应能源需求的变化。
尽管该方法目前仍在研究阶段,但被誉为“能源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型的核聚变技术也在不断涌现。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关键技术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关键技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热核聚变实验项目,旨在验证热核聚变作为未来清洁能源的可行性。
作为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项目,ITER的成功离不开多项关键技术的支持。
本文将重点介绍ITER的关键技术,并探讨其在实验堆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超导磁体技术超导磁体是ITER实验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用于产生强大的磁场来约束等离子体。
ITER实验堆的磁场强度达到了20特斯拉,是目前任何其他磁体都无法达到的水平。
超导磁体技术的关键在于制备高温超导材料,并将其应用于磁体的设计和制造中。
高温超导材料具有零电阻和强大的电磁场承受能力,能够在极低温下工作,从而实现高强度的磁场。
二、等离子体控制技术等离子体控制是ITER实验堆中的另一个关键技术。
等离子体是热核聚变反应的核心,其稳定性和控制性对于实验的成功至关重要。
等离子体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等离子体加热、等离子体注入和等离子体外部磁场控制等方面。
通过加热等离子体,可以提高其温度和能量,从而促进聚变反应的发生。
等离子体注入则可以调节等离子体的密度和成分,以实现更好的控制效果。
外部磁场控制则可以调整等离子体的形状和位置,以保持其稳定性。
三、真空技术真空技术是ITER实验堆中的基础技术之一,用于创造一个适合热核聚变反应进行的环境。
在ITER实验堆中,真空环境的要求非常高,需要达到超高真空的水平。
真空技术的关键在于设计和制造高性能的真空容器,并采取有效的真空泵系统来维持真空环境。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等离子体对真空容器的影响,以避免等离子体与容器壁发生相互作用。
四、材料技术材料技术在ITER实验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热核聚变反应的高温和高能量特性,实验堆中的材料需要具备良好的耐热、耐辐照和耐腐蚀性能。
此外,材料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热传导性能,以满足实验堆的工作要求。
目前,ITER实验堆中主要采用的材料是铁素体钢和碳纤维复合材料,这些材料在高温和辐照环境下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磁约束热核聚变
向速度就要减小,甚至为零。通常将这种由弱到强的磁场位
形叫做磁镜。如右图,两个同向通电线圈产生中间弱两边强
的磁场位形,带电粒子在横向受到磁场约束,在纵向则在两
线圈中来回反射,从而达到约
束的目的。
不过,一部分纵向动能较大的粒子仍然有可能从磁镜两
环形磁约束结构
端逃出。而采用右图所示的环形磁约束结构则可避免这种情况。这种结构也是下面将要提到 的托卡马克装置的基本结构。
莫维齐宣布在苏联的 T-3 托卡马克上实现了电子温度 1 keV,质子温度 0.5 keV,nτ=10
的 18 次方 m-3.s,这是受控核聚变研究的重大突破,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托卡马克的
热 潮 ,各 国 相 继 建 造 或 改 建 了 一 批 大 型 托 卡 马 克 装 置 。其 中 比 较 著 名 的 有 :美 国 普 林
最早的托卡马克装置是由位于苏联莫斯科的库尔恰托夫研究所的阿齐莫维齐等人在 20
世纪 50 年代建造的。相比其他方式的受控核聚变,托卡马克拥有不少优势。1968 年 8
月 在 苏 联 新 西 伯 利 亚 召 开 的 第 三 届 等 离 子 体 物 理 和 受 控 核 聚 变 研 究 国 际 会 议 上 ,阿 齐
邀请欧共体、日 本、美国和加拿大、前苏联的代表在维也纳开会,讨论加强核聚变研究的
国际来的 ITER。
三、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 1985 年,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和美国总统里根在日内瓦峰会上倡议,由美、
苏、欧、日共同启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ITER 计划的目标是要建造 一个可自持燃烧(即"点火")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堆,以便对未来聚变示范堆及商 用聚变堆的物理和工程问题做深入探索。此后几经波折,在美国退出后,2001 年, 欧、日、俄三方通过了提案,ITER 项 目正式启动。2003 年,中国加入到 ITER 计划中,进一个月后,布什政府表示 愿意返回计划。 2005 年,韩国也宣布 加入 ITER。在各国达成协议后,ITER 的建设地点选在法国核技术研究中心 Cadarache。整个计划将投资 50 亿美 元(1998 年值),由各方按不同的比 例承担。建造期预计为 8 至 10 年,运 行期 20 年。2006 年,印度加入 ITER, 使 ITER 的参加国几乎覆盖了世界上全
ITER计划国际大科学工程工作进展
ITER计划国际大科学工程工作进展何开辉,罗德隆,王敏,陶强,于芳,庞博(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中心,北京100037)■摘要:ITER计划是我国参加的最大的大科学工程国际合作项目。
本文通过ITER组织最新管理结构、工程制造,并以一个核心制造任务(PF6)和一个核心安装任务(TAC1)描述了ITER计划国际上的总体进展;并以中方采购包制造任务进展、国内核聚变专项研发进展和我国磁约束核聚变双多边国际合作情况描述了我国磁约束核聚变能研发最新进展。
关键词:ITER;国际大科学工程;进展中图分类号:TL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1617(2020)06-0736-05The Latest Progress of ITER International Mega-Science ProjectHE Kai-hui,LUO De-long,WANG Min,TAO Qiang,YU Fang,PANG Bo(China International Nuclear Fusion Energy Program Execution Center,Beijing100037,China)I Abstract:The ITER project is the largest mega-scientific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ject that China has participated in.In this paper,the international progress of ITER project is described through ITER's latest management structure,Engineering manufacturing,and in particular with one core manufacturing mission(PF6)and one core assembly/installation mission(TAC-1).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R&D on China's magnetic-confinement fusion(MCF)energy is also described in terms of the progress of China's ITER procurement package manufacturing task,the progress of domestic special R&D program and China's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inter-naionalcooperationon MCF.Key words:ITER;international mega-scientific project;progressCLC number:TL64Article character:A Article ID:1674-1617(2020)06-0736-051ITER计划总体进展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规模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大科学工程国际合作计划,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七方三十多个国家共同参与ITER装置的建造和下一步实验运行,其目标是验证和平利用核聚变能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可行性,为下一步核聚变能源商业化应用探索道路鉴于其原理的相似性,受控核聚变能又被称为“人造太阳”,是全球核聚变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于照亮人类未来的理想终极能源。
磁约束核聚变
磁约束核聚变我们知道,自然界存在着两种类型的聚变:一种是“热核”聚变,另一种是“电核”聚变。
但是,当物质处于高温时,发生的聚变并不稳定,反应过程也比较复杂。
因此,只有处于超高温( 4000万摄氏度),压力达到100万个大气压(相当于100亿个大气压)以上的情况下,发生的聚变才是稳定的,我们把这样的现象称为“磁约束”。
由于巨大的高温和压力,磁约束反应堆需要的材料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要具有极强的磁场和磁场梯度;第二,要具有非常高的比热容。
世界上第一座磁约束反应堆就建在法国的郎斯,它的容量为500千瓦。
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世界上所有研制出来的核聚变装置都属于“热核”,即利用燃料发生裂变释放出来的热量引起核聚变反应。
2001年,中国开始筹划建设第一座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ITC-MK-A,其总投资将近2亿美元,占地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是一座占地面积大、结构复杂的巨型反应堆。
在2004年8月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 ITER)计划中,中国获得了在ITC-MK-A建造和运行国际实验堆的合作权,这也标志着中国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原子核的稳定结构被打破后,要让它们尽快聚集成新的原子核,除了给它提供足够的能量外,还必须让它产生强烈的碰撞,而且越多越好。
超导托卡马克是一种全超导的环形容器,容器内部有数百根通电的铜导线组成。
容器内的物理条件与磁体外部十分相似,实验时,强大的电流会使托卡马克产生巨大的环形磁场,磁场又会进一步产生电场,从而形成超强的电磁场,环形电磁场形成了巨大的磁场梯度,将束缚住原子核,并加速其运动,聚变反应就这样发生了。
在最初阶段,托卡马克实验装置没有安装超导磁体,整个装置主要依靠惯性约束核聚变,核心部位则采用超导线圈,其重量只有惯性约束的几十分之一。
10年之后,中国在ITC-MK-A中首次成功地实现了商用磁约束核聚变反应。
这一事实证明了中国已经拥有了高端先进的磁约束核聚变技术,从此拉开了我国全面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的序幕。
代表性科研成果
代表性科研成果】一、脉冲功率技术实验室立足于强脉冲功率系统中的关键性、基础性技术,集中研究与高电磁参数相关的关键问题。
重点围绕高密度储能技术、高功率脉冲成形与传输技术、高压大电流开关技术、脉冲电源小型化集成技术等四个方向开展了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
研究了储能电容器绝缘介质在高场强下的击穿特性,提出了金属化电容器自愈能量控制技术,实现了电容器高安全性和长寿命,研制出储能密度达1.7kJ/L、寿命达1000次以上的电容器,居国内领先水平,已应用于高能激光、新概念武器等国防项目。
研究了气体开关、反向导通(RSD)半导体开关、真空开关等多种形式的等高电压强流开关,提出了基于电场均布原理的同轴式开关结构,研制的570kA高通荷能力的两电极气体间隙开关,在320kA/1650发次的满负荷寿命试验后运行状况依然良好,与国际同类开关的最高水平相当,现已应用于神光III主机工程,已成为打破国外封锁、替代进口的关键组件。
通过三维电磁场动态数值分析,解决了紧凑型脉冲电源系统内部强电磁、热等应力集中的问题,基于宏概念设计的监控技术实现了强干扰下的电磁兼容,研制的脉冲成形网络储能1.5MJ,储能密度为0.6MJ/m3,波形灵活可调,可输出幅值达1.5MA的电流;最新研制的脉冲成形网络整体储能密度已达到0.9MJ/m3,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上述脉冲电源系统已用于军口863试验装置。
研制的10余套模块化、紧凑型脉冲功率电源集成系统(每套输出电流达180kA),已在“神光III”原型装置稳定运行近8年。
二、复杂电磁场分析方法及虚拟样机技术以电磁场分析为中心的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是复杂电磁装置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设计依据,也是电磁场理论研究的最重要课题。
作为国内电磁场数值分析研究的开拓单位之一,实验室在电磁场分析新理论、新方法方面进行了长期、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
对电磁场边界元法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提出了基于二阶矢量位的多连域三维边界元法和非线性迭代边界元法,解决了多连通导体区域涡流问题的计算困难,并将边界元法解题范围拓展到非线性问题。
磁约束核聚变研究
1965年,他负责三线基地,即原二机部585所 的筹建工作,1969年底,随三线建设迁至四川 乐山原二机部 585 所,即现核工业西南物理研 究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二机部 585 所所 长,任职期间,他指导了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 的设计建设,领导了这一装置和全所的等离子 体物理与聚变工程技术的研究工作。 70年代初,他在国内率先提出了聚变裂变共生 堆的概念 李正武先生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8年,为了指导我国受控聚变事业的发展, 他及时提出了中国环流器二号的概念设计框架, 成为中国环流器二号计划的早期基础。
为什么加入ITER
据2006年6月国际能源巨头BP公司发布的《BP世 界能源统计》[11]的数据
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都 占世界总储量的1.3%,煤炭 占总储量的12.6%
90%上的能源为不可再生能源
可能的轻核聚变反应
D T He (3.5MeV) n (14.1MeV)
4
50% D D T (1.01MeV) p (3.02MeV) 50% He3 (0.82MeV) n (2.45MeV) D He3 He 4 (3.6 MeV) p (14.7MeV) 51% T He3 He 4 p n 12.1MeV 43% He 4 (4.8MeV) D (9.5MeV) 6% He5 (2.4 MeV) p (11.9MeV) p Li6 He 4 (1.7 MeV) He3 (2.3MeV) p B11 3He4 8.7 MeV
1993年6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 李瑞环同志在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陪同下,来等离子 体所考察
1996年10月24日,中科院副院长路甬祥来等离子体所视察
磁约束核聚变研究
( R )
2
2
0
R
j
( R ) 0 p ( )
R
2 0 2
F ( ) F ( )
用垂直场平衡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道理
内侧分支点决定极向比压值R/a
环形装置主要宏观不稳定性
名称 扭曲模 撕裂模 性质 理想 电阻 形态 驱动源 低m 电流梯度/ 压强梯度 低m 电流梯度 m=1 压强梯度 高n 压强梯度 稳定方法 qa/q0>2, qa>m 磁剪切, qa>m q0>1 好曲率, <β>=<a/Rqa2
Δω ~ ω, Δk ~ k
分类:静电微观不稳定性 电磁微观不稳定性
涨落如何引起粒子损失?
垂直方向电场: 引起漂移速度 产生的粒子流 磁面平均
~ E E E
密度提高时会 达到极限
等离子体输运
经典输运系数: 扩散系数
Dc ei e2
离子热扩散率
i ii
2 i
电子热扩散率
e ee e2
托卡马克的实际输运系数远远大于经典值
新经典输运:
考虑到约束粒子(香蕉轨道)的贡献
新经典输运系数
D ( e q( r )) 2 ei
改革开放时期(攀登阶段)
1984年,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研制成功HL-1环流器装置。同年,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研制成功HT-6M托卡马克装置。
1988年,马腾才、胡希伟、陈银华《等离子体物理原理》出版。
1991年,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建成超导托卡马克HT-7。 1994年,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将HL-1改装成HL-1M。 1999年,石秉仁《磁约束聚变:原理和实践》出版。 英文刊物《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创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 = 1.22m (achieved) a = 0.285m (C Limiter) Ip = 100~250 kA (250) ne = 1~6x1013cm-3 (6.5) BT = 1~2.5T(2.5) Te = 1~2 KeV (4.6) Ti = 0.2~0.6K eV (1.8) t = 1~ 5s ( 300 s) ICRF: f = 15~45MHz, CW(035MW, 10s) LHCD: f = 2.45GHz, 10s (0.65MW) Pellet injector: up to 8 pellets /per shot Supersonic beam injection: <1.0 km/s Main Goal: Steady-state advanced operation and related physics ( Ip > 100kA, Ne>1.0x13cm-3, Te>1keV, t=30-60s)
ASIPP
建成国内最大超导磁体实验系统
(用它对所有大型超导磁体进行实验测试—约30次实验)
ASIPP
大型超导纵场磁体通电实验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
项目进展
全部超导纵场磁体主要实验数据
1#TF
2#TF
3#TF
4#TF
5#TF
6#TF
7#TF
8#TF
9#TF
10#TF
11#TF
12#TF
13#TF
14#TF
ASIPP
EAST
EAST 未来五年运行计划
下一个国家计划是什么?
从 EAST ITER 到多功能堆 ?
JET DIII-D JT-60U KSTAR SST-I
ITER The test reactor for multi-function ~2016 ? 2020~2030
From now
Fission power will develop more fast
radius (cm)
中国的超导托卡马克研究计划
以开发清洁而又无限的核聚变能源为最终目标 我们的下一步目标是什么?
自主设计和建造一个 大型、先进、全超导 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EAST超导托卡马克
EAST
(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 (实验的、先进的、超导托卡马克)
ASIPP
已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
与国外同类装置相比,项目使用资金最少, 建设速度最快,工程调试一次成功而且结果 很好,因而受到了国际聚变界 的高度评价; 成功设计和建造EAST的经验构成了中国参加 ITER的重要基础; EAST的成功建造和运行将为中国磁约束核聚 变研究的下一步计划奠定坚实的物理、工程 技术和人才队伍基础。
(未来聚变堆的基本要求)
为未来稳态、安全、高效先进聚变堆 提供物理和工程技术基础; 物理和工程技术基础
(所以是实验装置而不是反应堆)
使我国在开发核聚变能源的研究领域 进入国际先进水平。
EAST超导托卡马克
EAST 的核心是建造一个大型、先进、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EAST物理、工程特点 物理上
EAST的成功建设受到各级领导高度关注
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亲临指导
中央领导高度关注核聚变研究
胡锦涛总书记讲话:
你们做的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中国人应该有志气, 在聚变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花10亿美元去参加一个国际合作项目(指ITER),在过 去是不可能的事----;一是国家的综合国力,第二是你们这 些科学家争气,有了这两条我们才能在国际上参与这个合作。
EAST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国内外给与很好评价
国家验收委员会的结论是:项目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 是世界上成功运行的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聚变 实验装置… 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处于国际同类 装置领先水平… 国际顾问委员会的评价是:它的建成是全世界聚变能开发 的重要里程碑……它是世界上唯一运行的、拥有与 ITER 类似的全超导磁体的托卡马克,它预示着中国对 ITER 的 贡献……计划的实施,将使EAST在发展稳态高性能等离子 体物理的科学研究计划中处于世界前沿地位……
要求实现各种偏滤器磁场 位形并使其稳态运行
工程上
精心设计极向场及其电源和控制系统以满足 等离子体电流建立和偏滤器的形成
16 个纵场磁体为“D”形超导磁体
6对极向场全部是超 导磁体 全部
全超导、非圆截面
建造全超导托卡马克的困难极大
高温
300 ~ 500 K
室温
~300K
1,真空室
低温 4.5K
2, 纵场磁体
Ip
等离子体电流建立,特别是破裂时将感应极高电压, 快速磁通变化引起的交流损耗导致超导磁体极易失超 多个磁体之间的相互耦合和干扰使失超保护系统困难而复杂
ITER
JET TFTR JT-60U EAST
HT-7
EAST超导托卡马克
立项后的巨大挑战
国内相应的工业基础,特别是超导工业基 础十分薄弱 没有相关技术储备,特别是没有大型超导 磁体设计、制造和实验的技术储备,因此 研发和工程实验任务十分繁重; 经费严重不足,任务繁重,而要求完成工 程建设的时间又十分紧迫, 因此建设 EAST 意义重大,十分重要,但 又是十分十分困难的艰巨任务!
EAST一期真空室内部部件(不锈钢)
EAST 完成总装
EAST
20 06 -2-
Temperature [ K ]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280 300 20 40 60 80 0
T-inlet
T-outlet1 T-outlet2 T-outlet3 T-outlet4
1997年 1998年 7月 2000年10月 2001-2005年 2006年9月26 项目被科技领导小组批准; 国家批准立项, 1.65 亿; 批准开工建设; 加工, 测试、完成总装; 获得高温等离子体放电!
2007年1月23日 获得偏滤器位型放电 2007年3月 1日 项目通过国家真空抽充气系统
2.低温制冷系统
3.电源及供电系统
4. 基建 水冷 供电等
EAST 托卡马克装置
5.控制和数据采集
6.高功率电流驱动系统
7.高功率波加热系统
8.诊断测量系统
EAST是由9个重要部分组成的核聚变实验系统
EAST的科学目标
在近堆芯的等离子体参数下,实现先进 近堆芯的 托卡马克的稳态或长脉冲运行; 稳态或长脉冲
The tori of VV,TS and TF assembly procedure
The external TS, Cryostat assembly
Phase I Phase II
ASIPP
大杜瓦运入主机大厅进行总装
ASIPP
正在安装真空室和大型超导磁体
Important progress
15#TF
16#TF
ASIPP
The first central solenoid coil was tested very well
项目进展
全部超导极向场磁体主要实验数据
偏滤器线圈
中心螺管
快速放电波形C
快速放电波形A
快速放电波形B
快速放电波形D
ASIPP
价值数百万的纵场超导磁体 正陆续进入主机大厅
EAST超导托卡马克
自力更生在国际上率先建成 先进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
自主创新建设过程
在所内建立了 四个专用生产车间
通过数年艰苦努力,成功研制完成了最关键 的全部28个超导磁体,为项目的最终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ASIPP
具有三台高精度绕线机的超导线圈绕制车间
(已经完成全部任务)
ASIPP
建成国内最大超导线圈真空压力浸渍车间
1st Cooldown of TF Magnets
工程调试一次成功
Time
0 2
P-inlet
18 00 :00 20 06 -220 00 :00 20 06 -222 00 :00 20 06 -224 00 :00 20 06 -226 00 :00 20 06 -228 00 :00 20 06 -320 0:0 0 20 06 -340 0:0 0 20 06 -360 0:0 0 20 06 -380 0:0 20 0 06 -310 00 :00 20 06 -312 00 :00 20 06 -314 00 :00
7, 外杜瓦
低温
80K
4, 支撑系统
低温 4.5K
3, 极向场磁体
高温
室温
80K
4.5K
5,6,内外冷屏
因为下述极端条件必须在托卡马克有限空间内高度集成: 极高温;极低温;大电流、强磁场及其快速变化;复杂、 高强度电动力;高电压;复杂热应力及其引发的形变和位移
运行全超导托卡马克的风险极大
等离子体电流 Ip
4
Pressure [ bar ]
6
8
10
12
EAST Shot: 1149# by CCD
成功获得首次等离子体放电
Sept. 26 ,2006
ASIPP
disruption
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 Shot 4165 2007年1月23日)
设计计算结果
在国际上首次用超导极向场磁体获得偏滤器位型放电
A: the fraction of nucl. power in total electricity capacity B: the fraction of nucl. power in total primary energy capacity The Nucl. Power was only 7GW at 2005 ( only 1%) 40 GW has been planed at 2020, which means 3 new sets / year should begin to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