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以人为本_近期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近年来“以人为本”理论研究综述

近年来“以人为本”理论研究综述

的社 会 。在这 一 社会 里 , 合 起 来 的人 占有 社会 生 联
产力 的总和 , 物质财 富增 长用 于人 自身 的发展 , 自 人 身 的 自由而全 面发展 成为 目的。这 实 际上 就 是 以人
* 作者 : 何 斌 (9 8 ) 中共杭 州市委 党校 教务 处 副处 长 3 00 16 一 , 10 2
的核 心观 点 。如果 离 开 了 世 界 观 和历 史 观 的基 础 ,

从 外 到 内 。 以人 为 本 ” “
以人 为本 就成 了空洞 的 口号 。 2 以人 为本 与 社会 主 义 的关 系 。韩 庆 祥认 为 , .
提 出 以人 为本 , 有利 于我们 深入 认识 社会 主义 , 这是
用‘ 以人 为本 ’ 代替 马 克 思 主义 ” 还 有人 认 为 “ 来 , 马
“ 以人 为本 ” 初是 作 为管理 学上 的 一个 新 的管 最 理 学概念 而 出现 的。 随着 2 0 03年 我 们 党 在 十六 届 三 中全会 提 出“ 以人 为 本” 的科 学 发 展 观 以来 , 术 学 界 尤其是 哲 学界对 以人 为本 从 各个 角度 展 开 了深 入
7 6
维普资讯
。何 斌 :近 年来 “ 以人 为本 ”理 论研 究综 述 为本 的社 会 。今天 我们 所 从 事 的社会 主义 事 业正 是
言 , 对 于“ ” 相 官 而言 , 笼统 地讲 可 以视 为 相 对 于统 治
从 实 践上 朝着这 一 以人 为本 的理 想社 会 迈 进 。但 在 社会 主义 建设 初期 , 曾经 把 社 会 主 义 与 以人 为 本 对

的管理 实践 之 中 , 越来 越 多 的人 对 这 一 概 念 耳熟 能 详 。但不 可 否认 的 一 个 事 实 是 , 由于 “ 以人 为 本 ” 概 念 本 身 内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丰 富性 、 杂性 , 复 它与 其它 许 多理 论 如 我 国古代 的 民本 思想 、 方 的人本 主义 思想 , 至 与 西 甚 马克 思主义 、 社会 主义 等理 论 的相关 性 , 以及对 它 的

“以人为本”研究综述

“以人为本”研究综述

“以人为本”研究综述模块一:研究概况“以人为本”已经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写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引起了我国学术的高度关注,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大热点问题,并涌现了大量的成果。

这些成果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学科领域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和理论深度。

总体来说,关于“以人为本”的讨论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关于人的本质的研究方法。

研究“以人为本”,首先要明确“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其中,研究的方法则成为关键。

目前,学者们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对比的方法;历史的方法;现实的方法;中介的方法。

总之,是要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的本质的论述的基础上。

二是关于人的本质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有一元、二元和多元三种情况。

一元说者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自由是人的本质;实践或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需要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主体性。

二元说者认为,人的本质可以分为:人的类本质和人的个体本质;人的自觉能动性和人的社会性;社会关系本质和类本质。

多元说者认为,人的本质可以分为:类本质、群体本质、个体本质三者的统一;劳动实践性、社会性、自然性三者的统一;劳动、需要、交往和意识四要素的统一;自然属性层面、生物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伦理道德层面五个层面的统一。

三是关于“以人为本”的内涵。

在正确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理论的基础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在本体论上的理解;在历史观上的理解;在价值观上的理解。

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对“以人为本”内涵的把握。

四是关于“以人为本”的实现。

如何实现“以人为本”,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学术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可谓异彩纷呈,成为这一理论研究的突出特色。

模块二:论点摘要一、关于人的本质的研究方法研究“以人为本”,首先要明确“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其中,研究的方法则成为关键。

目前,学者们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是对比的方法。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研究综述摘要“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探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研究和论述。

本文尝试对“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基础、基本概念、意义等主要问题进行粗略梳理,为进一步研究提供较为系统的参考。

关键词:以人为本;研究;综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科学总结,它作为全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写入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议,第一次成为党的决议中的用语,这是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

从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来,学术界围绕“以人为本”思想展开深入探讨,提出了很多有学术价值的观点,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也存在一定分歧。

本文尝试对当前研究现状作出综合整理,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关于“以人为本”思想提出的背景对于“以人为本”思想提出的背景,大多数学者有较为统一的认识。

第一种观点,对“以神为本”的彻底否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得到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文化逐步繁荣昌盛。

但由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仍然低下,人均受教育水平仍不高,特别是传统发展观注重经济发展,轻思想道德建设,部分人缺乏思想信念,“以神为本”的封建残余思想仍以某种方式存在和蔓延着,如近年来有些封建迷信现象屡禁不止。

“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从新确定了人在自然、社会及思维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就彻底否定了“以神为本”的愚昧思想。

第二种观点,对“以物为本”的深刻反思。

在新的信仰还未重新建立起来的情况下,金钱等物质性的东西便成为人民的普遍追求,物本位取代了神本位。

还有,在现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创造了物,物反过来支配人的活动,比如商品、货币、资本的产生对人的奴役。

由于人还无法完全摆脱对物的依赖和渴望,“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一些地方领导,只抓GDP,忽视人的生存权、发展权、教育和就业。

“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深刻反思“以物为本”的结果,并超越了“以物为本”的思想。

实现“以人为本”路径的研究状况及其评价

实现“以人为本”路径的研究状况及其评价

实现“以人为本”路径的研究状况及其评价摘要:目前国内对以人为本实现的路径研究不够。

今后一个时期研究应根据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多学科交叉重点加强对实现以人为本的影响因素、障碍、主体、体制、机制、政策、动力、保障、模式、道路等的科学研究。

abstract: currently the research on the path to realize “people-oriented” is not enough.the research in future should meet the target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18 party congress, interdisciplinary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bstacles, bodies,institutions, mechanisms, policies, ensurance, model and path.关键词:以人为本;研究状况;实现路径key words: people-oriented;research situation;realization way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317-020 引言作为正式文件,以人为本是2001年9月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首次提出来的,2003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此后学术界、政界对以人为本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对什么是以人为本、其提出的背景、意义以及古今中外的人本思想等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迄今人们对实现以人为本路径的研究不多,本文拟对国内有关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并略作评价。

1 研究现状2004年以来,国内学者对以人为本的适用范围和原则、实现以人为本的障碍、实现以人为本的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关于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

关于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

关于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摘要】本文围绕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然后深入探讨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接着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探讨了这种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应用和效果。

研究发现,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绩效,为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本文展望了未来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并强调了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成果总结,本文强调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在提升企业绩效和员工满意度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管理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研究意义、企业绩效、发展趋势、重要性、研究成果、未来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学科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其旨在通过有效管理和利用人力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日益复杂和多变的挑战。

以往注重规章制度和绩效考核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逐渐难以适应现代组织的需要,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员工的发展和需求,倡导尊重员工、关注员工的生活和职业发展,旨在创造一个能够激发员工潜力、促进员工创新和提升员工幸福感的工作环境。

许多研究表明,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强组织的竞争力和活力。

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以提升员工绩效、促进组织发展,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研究将深入探讨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为提升企业绩效和员工幸福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1.2 研究意义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当今企业管理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

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更好地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高校文化育人研究综述

高校文化育人研究综述

高校文化育人研究综述近年来,高校文化育人逐渐受到关注,学术界和教育界对这一话题开展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本文将综述高校文化育人研究的现状及其主要领域内容。

一、研究现状国内外高校文化育人研究起步较早,大量学术成果已经涌现出来。

其中,国外研究主要关注高校文化育人策略、实施效果以及文化育人方法论等问题;国内研究则更多地关注高校文化育人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培养等方面的作用。

研究方法方面,国内外学者开始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进行研究,如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案例分析、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

研究视角上,国内外研究中存在一定差异。

国外研究往往从社会文化角度、高校管理角度、学生视角等不同角度入手;国内研究则更多地从机构、教师、学生的视角研究高校文化育人。

二、研究领域1、高校文化育人理念:高校文化育人的理念是高校文化育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高校文化育人的定义、目的、意义和定位等。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高校文化育人的核心目标是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2、高校文化育人策略:高校文化育人策略研究主要探讨高校利用文化资源,采取何种策略推进文化育人的以及如何进行文化育人的活动设计、实施和评价等问题。

研究发现,高校文化育人策略要注重因地制宜,既要根据学校特色和文化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文化育人培养方案。

3、高校文化育人实施效果:高校文化育人实施效果研究主要探讨高校文化育人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包括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认知和学习能力以及社交和沟通能力的提升等。

研究发现,高校文化育人对学生成长具有显著影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高校文化自信心。

三、研究趋势总体来看,高校文化育人研究已经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并呈现出以下主要趋势:1、综合性地推进文化育人:将多种文化载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多元丰富的文化育人资源,并在活动中体现出深度结合的特点;2、个性化地开展文化育人:注重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育人活动,构建个性化文化育人模式;3、目标化地建立文化育人测量体系:为了更好地开展文化育人,需要建立科学的文化育人评估体系,明确文化育人目标以及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各方面的具体要求。

“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综述

“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综述
维普资讯
以 太 本 的
特 别 有 热情 ,但 是 ,由 于教 育 形 式 的陈 旧 老 化 ,使 之渐 渐 地 不喜 欢 音 乐 课 ,在 能体 会 到 音 乐 的美 妙 之 前 ,就 拒 绝 和 放弃 了学 习 音 乐 。这 种 现 象 在 中小 学 音 乐 教学 中普 遍 存 在 。 为 了学 会 一首 歌 曲 ,必 须先 唱那
姆 林斯 基 曾 经说过 : 音 乐教 育并 不是 音 乐 “ 家 的教 育 , 首先 是 人 的 教育 ” 而 。音乐 教 育 工 作者 要 首 先 认识 到 这 一 点 ,才能 在 教 育 教学 中有 所突 破 。
回归 学生的生活世 界 ,教 学内容转 向真 实的
生 活 化 , 注 重 学生 创 新 能 力 的培 养 。树 立 尊
重 学生 个性 , 以 学生 全 面发展 我 为本 ,及
以 人 为 本பைடு நூலகம் 的音 乐教 育观 念 。 音 乐 ; 以 人 为 本 ; 教 育 观
许多学生失去 了对音乐 的兴趣 。“ 以人为 本”的音乐教育观 ,必须改革 教学方式 , 学 生 的 学 习 方 式 , 让 学 生 轻 轻 松 松 地 学 习 , 创 造 的 学 习 ,学 会 自主 性 的 学 习 方 式 。 关键 是 在 教学 中如 何 突 出 “ 学 生 为 以 中 心 ”。 1 从 参 与授 课 形 式 上 解 放 学 生 。 改 . 变 固有 的 座 位 排 列 , 根 据 教 学 内 容 的 需
音乐教育观综述
杨姝荣
齐齐哈 尔市教育教 学研 究院 161OO6
令人头疼的 “ 蝌蚪” 小 ,还得搞清这个音 符 唱 几 拍 ,哪 个 音 符 有 多长 等 。 明 明是 非 常 好 听 的 乐 曲 , 非让 我 们 搞 清 几 个 乐 段 , 还 必 须按 照老 师 的思 路 想 象 每 段都 描 写 了 什 么 ?最 可 怕 的是 乐器 课 ,学 生 不得 不 一

调研报告(坚持以人为本__构建和谐社会)

调研报告(坚持以人为本__构建和谐社会)

调研报告(坚持以人为本__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理念,对于我们城管执法部门来讲,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思想和理念,要求我们的行政执法工作既要严格依法行政,又要体现人性化管理和人性化执法的效果,实现城管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这是一种高水平、严要求的执法,对城管执法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城管执法面对繁杂的工作任务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城管执法人员能力素质、执法方式、手段与行政执法任务及要求还不相适应,存在着宣传教育不深入、执法行为不规范、执法水平不够高等问题,难以达到日益提升的城市管理工作要求,影响了群众对城管执法队伍的认知度。

因此,我中队把如何构建和谐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作为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调研课题。

通过近半个月的走访暗访、调查问卷、个别谈话、座谈讨论,就如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亲民、文明、和谐”执法理念,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和能力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形成报告如下。

一、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及形成原因分析近两年来,在局和大队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我中队城管执法工作正逐步向规范化轨道迈进。

但由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开展时间不长,现有法律对工作保障滞后,职能和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等种种原因,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执法依据不足,法律法规保障不到位。

虽然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但城市管理缺乏一部高效、规范的管理法规,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能给集中执法以强有力的支撑,因此给我们城市管理执法人员造成了执法难的尴尬局面。

例如《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主要依据,但省条例中所有管理处罚依据的城市容貌标准至今未出台,对各级责任主体的责任不明确。

二是市场配置不合理,无法满足群众需求。

违章占道经营现象与依法整治两者之间的矛盾,在我县创建省卫生城市中较为突出。

以人为本,制度护航调研报告

以人为本,制度护航调研报告

以人为本,制度护航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以人为本,制度护航
摘要:
本次调研旨在探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并分析如何通过健全制度来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福祉。

调研结果表明,注重人民需求、尊重人权、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关键。

同时,该调研报告提出了一些相关政策建议,以更好地推动以人为本的发展。

1.引言
以人为本是一种发展理念,意味着将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以满足其基本需求和追求幸福为目标,从而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制度是支撑和保障以人为本的重要手段之一。

2.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并分析相关的数据和资料,以全面了解以人为本与制度的关系。

3.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强调尊重和保障人权,通过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幸福。

4.制度护航的重要性
健全的制度是以人为本的保障,它可以提供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

同时,制度还能够促进社会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并为人民提供更多机会。

5.健全制度的关键要素
(1)依法治国: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确保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2)民主参与:加强民主意识和参与,让人民成为决策的主体,实现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

(3)社会保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4)教育与培训: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5)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措施,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健康。

6.政策建议
(1)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法律体系,提高司法公正性。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研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引言•以人为本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践•以人为本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与作用•以人为本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挑战与对策•研究结论与展望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背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以人为本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然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员工参与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等,这些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因此,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意义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中以人为本思想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期望,为企业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供指导,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中以人为本思想的研究,探讨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思想,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梳理和评价,总结出以人为本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践进行深入剖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目的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02以人为本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体现1 2 3以人为本的招聘理念,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候选人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提供符合其职业规划和发展空间的工作机会。

招聘理念在招聘过程中,应尊重候选人的意愿和选择,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避免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偏见。

招聘流程优化候选人体验,提供详细的职位信息和企业环境介绍,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候选人更加了解职位和企业。

候选人体验培训需求分析以员工的需求为出发点,结合企业和组织的发展战略,制定符合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的培训计划。

培训内容和形式以人为本的培训内容应关注员工的实际工作需求,以及企业战略发展方向,采用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近期关于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研究述评

近期关于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研究述评

近期关于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研究述评[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成为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研究以人为本的内涵、我国以人为本观念的提出的原因和背景,以及以人为本的实现,对于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近期;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研究述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详尽、系统地论述。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一)关于以人为本中的“人”对于以人为本中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类存在意义上的人,即抽象的,一般的人。

在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呼吁人要有“类”意识,维护和推进人的生存和长远发展[1]。

在涉及普遍人性、全部人类历史以及当今全人类整体的事物和利益的场合,以人为本中的“人”也必须是抽象的、一般的人[2]。

从党的文献、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党的宗旨和目标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看,有的学者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民群众[3],即不仅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改革开放以来所涌现出来的新的社会阶层,还包括拥护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支持祖国统一的所有人士。

但不包括极少数破坏祖国统一、妄想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分子。

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他们与那些把以人为本中“人”理解为“所有人即社会全体成员”的学者不同。

他们认为理解为社会全体成员,混淆了“人民”和“公民”两个概念。

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不仅有质上的规定性即它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阻碍历史前进的力量;而且有量的规定性即它是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

以人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研究

以人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研究

以人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研究近年来,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各个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社会保障领域,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思考如何以人为本,构建更加全面、有效、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制度创新人口老龄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预计到203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

这意味着,社会养老问题变得尤为紧迫。

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以人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养老需求越来越大,养老金支付压力也越来越大。

此时,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

1.提高退休年龄:适当提高退休年龄,可以推迟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从而减轻养老金支付压力。

2.推动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年金制度通过企业和员工的共同缴费形式,建立互助机制,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可靠的养老支持。

3.多元化养老保障方式:多元化养老保障方式包括商业保险、家庭养老、社区支持等,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元、更为灵活的养老选择。

二、参保覆盖率与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参保覆盖率是反映社会保障制度普及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

如何提高参保人口的覆盖率,成为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重要问题。

目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参保覆盖率。

1.深化农村社会保障改革:农民作为我国人口中的重要一部分,其社会保障问题也颇受关注。

目前,推动农村社会保障改革,将是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参保覆盖率的重要途径。

2.强化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城镇居民自负费用多,报销率低,出现“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强化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提高其参保率,有助于提高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3.推动特殊人群社会保障:特殊人群包括贫困人口、残疾人、失业人员等,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需要得到特殊的关注。

推动特殊人群社会保障,有助于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参保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文献综述“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概念首先是在1954年由Peter Drucker在《管理实践》一书中引入的。

组织的管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一系列围绕着组织中员工的开发与管理系统已初见雏形,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近些年来,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传入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渐成显学。

Tervonen K(2012)指出推行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员工的分配更科学,员工也能在公平的环境中去发展自己,且可通过企业的培训,提高自己的技能等。

企业人员的流动率的降低主要是以员工对工作是否有较高的满意度为标准。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竟争的日趋激烈,在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管理也有了更深入的发展。

Vloeberghs D(2013)认为企业的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小仅是各企业管理者的责任,而且也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企业中,人员的流动是比较正常的,如果员工流失过度则会使企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尤其是起关键作用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的流失,会使企业的经济有更大的损失。

推行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小仅可以使员工的分配更合理,而且也可以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使企业人员的流动率减少。

Peter F·Drucke(2014)《管理的实践》认为很多民营企业引入了绩效管理与考核体系。

但实践的结果是,绩效管理的效果不明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准确的目标定位和分解。

二是企业的所有者或经营者习惯于自己决定企业的一切事务,不让职工参与绩效考核指标的确定和分解,不向职工反馈考核结果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现代企业讲求的是一种活的资源开发,意在通过有效而正确的激励技巧,激发出每个人内在的活力,使之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关键是必须吸引并留住更多企业需要的人才。

“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基——“以人为本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术研讨会综述

“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基——“以人为本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术研讨会综述
念 ( 即具有 一定 国家 的 国籍 。依 据 法律 规定 享有 政 治 权 利 和 承担 义 务 的人 ) ,强调 个 体 。 “ 以人
的人 ” 以人 为 本 中 的 “ ” 是 价值 论 意 义 上 的 。 本
“ ” 本 ,即 :什 么是 最重 要 、最 根本 、最值 得 我们
民为 本 ” ,主 要是 从 统 治 ( 领导 )层 的视 角 出发 的 ,而 “ 以人为 本 ” ,则是 从法 治 的视 角 出发 的 。 有 些 学 者 也 认 为 ,我 们 党 提 出 的 “ 以人 为 本 ”思 想作 为新 的时代 条 件 下 的 崭 新 发展 理 念 ,
本思 想提 出来 的 。 以人 为 本 中 的 “ ”是 生 活在 人 特定 的社会 关 系 中从事 实 际 活动 的人 。即 “ 现实
人 。人 民是 政治 概 念 ,强调 群体 ( 在不 同历 史 时
期 有不 同内容 ,在 目前 我 国 ,人 民不包 括全 体 社
会成员 ,依 法被 剥 夺政 治权 利 的人 和敌 对分 子 不 属 于人 民 ) :而 公 民是 与 外 国人 相 对 应 的法 律 概
而 “ 以人 为本 ”之 “ ”应 泛 指人类 .就具 体 国 人
家范 畴而 言 ,主体 是公 民 ,但应 覆 盖所 有现 实 的
本次 学术 研讨 会 的主 题是 “ 以人 为本 与 中华 民族 凝 聚力 ” ,因此 .许 多 专 家 学 者 首先 就 “ 以 人为 本 ”的 内涵 与价值 作 了有 益 的探 讨 。有些 学 者指 出 ,现代 社会 中 ,以人 为本 主要 是相 对 于物
吴 灿新 : 以人 为本 ” 当代 中华 民族凝 聚力 的根 基 “ 是

它 既不 同于 西方 的 人道 主 义思 想 ,也 不 同 于 中国 传统 的 “ 民本 ”思 想 。首 先 ,在 处理 人 与物 的关

新形势下,“以人为本”探究(全文5篇)

新形势下,“以人为本”探究(全文5篇)

新形势下,“以人为本”探究(全文5篇)第一篇:新形势下,“以人为本”探究新形势下,中职学生“以人为本”管理模式探究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中职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壮大,如何让中职学生“招得来、管得好、送得出”,这是我们每位中职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在管理中职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如一的贯穿“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首先、纵观当今中职学生,存在着以下特点:(一)学习基础差,缺乏自信我曾对我县2012年中考招生情况作过一项初步调查:我县“高考热”的教育现象决定大多数学生想读普高,全县毕业生5280人中能被普高录取的在2500人左右,其余学生的走向就是中职,50%的学生走出大山到外地中职学校就读,25%的学生放弃了读书的机会走向了社会,只有25%的学生就读我校(600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参差不及,中考总分最高有480分左右的,最低只有78分的。

这部分学生带着不同的心态来到学校,家里人认为孩子年龄小,需要进一步学习,如是把孩子送到学校就读,既想让孩子参加中职高考,又想让孩子能学到一技之长;30%的是家长想把孩子送到普高,但孩子怕在普高学习跟不上,压力大而选择了中职;5%的是学生初中毕业后,暂时不好安排,不能马上打工,又不能马上当兵,如是就先到学校来学习,随时随地的准备走人;还有5%的学生说看到同学来了,我就来了。

(二)约束能力差,缺乏自律中职学生进校后不久,就会暴露出各种各样的毛病和不足;在纪律方面是不能按要求、按制度对待自己的言行,不能坚持做一件事,总是边做边怀疑自己能力,需要老师的督促检查。

(三)不善于交流,自我封闭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些学生不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喜欢利用网络和陌生人交流;一些同学不爱学习,专爱网络游戏;一些同学遇到了青春期问题,他们面对突然产生的对异性的强烈好奇,令他们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面对,如何处理,如何做到坦然面对异性同学,使得他们很苦闷。

以人为本论文:浅谈以人为本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以人为本论文:浅谈以人为本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以人为本论文:浅谈以人为本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摘要:“以人为本”不仅是一种价值观,而且也是一种实践观。

中国目前倡导的“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社会不同的发展时期,对“以人为本”有不同的诠释,特别是在当代,“以人为本”从观念认识上应该得到更高的升华。

关键词:以人为本;中国社会;价值取向;执政理念1、“以人为本”的本质界定“以人为本”是指人是这个世界的主体、核心和根本,历史活动要充分反映人的愿望、需求,人创造了历史,人也是历史发展的目的和归宿,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1.1 人是历史的前提和基础。

1.1.1 人是历史的前提,人从自然界中、从动物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类存在物,是生物进化和社会劳动的结果。

这种结果,是历史形成的起点。

1.1.2 人是历史的基础,不同的社会形态是建立在不同的人的不同发展阶段基础上的,由于人的不断发展,才导致了社会形态的变化,其结果必然是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和旧的社会形态的消亡。

1.2 人是历史的动力。

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阶级斗争的开展,改革的实行和深化,归根到底都要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所以,人、而且只有人,才是创造并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真正动力。

1.3 人是历史的目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是追求社会生活多方面的全面的进步,其最终仍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

将社会发展的目的落实到经济增长的“物”上,还是落实到“人”上,即人的全面发展上?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人的个性、人的本质力量、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即社会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坚持经济、社会与人协调发展的新战略,不仅要注重经济的增长,更要注重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要注重物质财富的丰富,更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论文2篇

以人为本论文2篇

以人为本论文以人为本第一篇: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与社会密切相连。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议题。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以及人类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探讨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首先,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尊严,不论种族、性别、年龄等因素。

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了人类的平等和尊重,追求公正和公平的社会环境。

只有将个体的价值和尊严放在首位,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人类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

人的个体发展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和促进。

教育、就业、医疗等社会资源的分配,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只有关注个体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此外,以人为本的理念还强调人的参与和发展。

人类在社会中有权利和责任参与决策和规则的制定。

这种参与可以促进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同时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保障人的参与和发展的权利,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最后,以人为本的理念意味着关注人类的整体福祉。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应当以人类的福祉为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应当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

只有将人类的福祉放在首位,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和谐。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以及人类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个体的发展和自我实现,是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的关键。

同时,也要重视人类的整体福祉,将人的需求和福祉放在社会发展的首位。

只有真正以人为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和公正的社会。

第二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个体的发展和自我实现,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本文将从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首先,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分析以人为本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分析以人为本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分析以人为本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摘要】本文围绕以人为本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人心的重要性,指出人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至关重要。

其次探讨了人为本思想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强调了关注人的需求和情感是推动工作的关键。

文章还从人文关怀、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提升针对性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最后总结了以人为本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思想政治工作中人的地位和作用,为实践中的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研究、重要性、人文关怀、推进、针对性、措施、结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如何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人为本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这种工作理念强调人的价值和需求,注重以人为本、人本思想,通过关注人的需求和情感,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所受到的影响和诱惑越来越多,思想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也带来了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而以人为本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则更加注重人们的需求和心理状态,能够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更加有效地引导民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研究以人为本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和方法,对于完善现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可行的建议和改进建议,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走向群众,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1.2 研究意义以人为本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时代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重要理念。

研究人为本思想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探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深入探讨如何推进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的措施,对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研究论文:以人为本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探究

课题研究论文:以人为本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探究

136531 企业研究论文以人为本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探究0前言传统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单一,在企业管理中的效果不佳,难以发挥出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以员工为先,从员工生活、工作实际情况出发,改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在尊重员工的基础上,为员工制定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

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能够落实到实处,并且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1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1.1机制不健全要想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发展,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能力,需要保障思想政治工作在规则机制的约束下开展。

但是目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比较涣散,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落实到实处。

1.2企业领导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从形式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为企业发展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但是却能够通过对于企业员工的思想教育来引导其发挥出其职能,促进企业发展。

但是在很多企业中,企业领导人只关注与企业直接利益相关的工作,而忽视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是对于员工进行例会宣传等。

1.3思政工作者素质能力有待于提升进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能力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工作者的能力素质较高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可持续的创新,针对员工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内容的教育。

但是目前,很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企业各个部门的兼职人员,实际工作能力有限,进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不专业的情况。

因此,为了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需要切实的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能力素质。

2基于以人为本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征其一,突出员工的主体性;基于以人为本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人是关键。

如何关注员工的实际需求,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中体现出员工的主体性,是以人为本的重点。

针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没有人企业就不能实现发展,发挥出企业员工的主体性,培养员工的自觉意识,因此,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尊重员工的主体性是关键,当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了主体性意识,才能够将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转化为自我需求,使得思想政工作形成一种鼓舞士气的作用。

以人为本制度护航调研报告

以人为本制度护航调研报告

以人为本制度护航调研报告《以人为本,制度护航》调研报告一、引言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保障。

以人为本,制度护航,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方针。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在以人为本和制度建设方面的实践,我们开展了一项关于以人为本、制度护航的调研,并撰写了本报告。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从不同地区选择了一些代表性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深入访谈,同时发放了问卷,收集了大量数据和信息。

三、调研结果1.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教育领域,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在医疗领域,健康扶贫政策让贫困地区的居民享受到了更好的医疗服务;在社会保障领域,建立了全面覆盖的养老保险制度,保障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制度建设在各个领域起到了积极作用。

政府职能转变为市场调节,推动了经济发展;建立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了企业活力;建立了法治体系,保障了公民的权益。

3.然而,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部分地区和部门在落实以人为本、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公共服务不够优质、公平;一些制度存在滥用和操纵的问题,导致权力失信和公信力下降。

四、问题分析1.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存在区域差异。

西部地区对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导致一些公共服务落后。

同时,人们对于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解和认同度也不一致,有些人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忽视了社会责任。

2.制度建设中仍存在滥用问题。

一些地方和机构滥用权力,违法乱纪,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和权益。

同时,一些制度的执行过程中也存在问题,不够透明和公正,缺乏监管机制。

五、建议1.加强人本理念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加大对人本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增强对社会责任的意识,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2.完善制度建设和监管机制。

加强对各个领域制度的建设和,增强制度执行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加强监管,提高处罚力度,严厉打击滥用权力和操纵制度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近期研究综述 张景荣 赵永忠 (天津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所,天津 300191)[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近期研究[摘 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研究主要围绕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涵义、“以人为本”在中外思想史上的源流发展、“以人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以人为本”的运用等问题展开。

[中图分类号] D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04)08-0072-06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受到全党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理论界近期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一、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涵义中外思想史上都有过类似“以人为本”的提法。

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之初提出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有其特定的内涵,需要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对此有很明确的论述。

温家宝总理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参见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民日报》2004年3月1日)。

胡锦涛总书记也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参见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4月5日)。

这应该是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最重要的依据。

学者们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见解:1.“以人为本”中的“人”指什么?有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也就是以民为本,或以人民为本,两种提法是完全一致的。

但许多学者持不同的观点。

有论者认为,从基本内容讲,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两种提法确实是一致的,因为“民”是“人”的大多数,但“民”并不等同于“人”,不能以以民为本代替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更宽泛。

“民”的含义在历史上有变化。

在古代,“民”是相对于“君”而言的,或者说是相对于统治者来说的,亦即被统治者。

在今天,“民”是相对于领导者来说的,即民众、人民群众。

“人民”作为敌人的对立者,则包括领导者。

可见“民”、“人民”都不能包括所有的人。

至于“人”,则是相对于“物”来说的,包括所有的人。

与以人为本相反的原则是以物为本。

以人为本最初本来是为了反对以物为本的管理原则提出来的。

因此,以人为本的提法有其确切的含义,不能用别的提法笼统地加以取代(参见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回答以人为本研究中的几点疑问》,《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04年3月1日)。

还有论者指出,在“以人为本”这个命题中,“人”相对于群体(阶级、阶层)来说是整合的。

而现实中的人是分解的——分解为不同的利益集团。

我们不能不承认,即使在旧式分工尚未消灭、阶级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仍然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许多场合是可以而且必须讲“以人为本”的,如涉及普遍人性的场合,涉及全部人类历史的场合,涉及当今全人类整体的事物和利益的场合等。

在今天的世界上,大概不能只讲整合,也不能只讲分解,应当是同时把握这两方面:在注意到整合时,不要忘掉还有分解的一面;在注意到分解时,也不要拒绝应当有的整合(参见王锐生:《“以人为本”: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一个根本原则》,《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

也有论者认为,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主要就是以民为本,但又不能把以人为本仅仅理解为就是以民为本。

提出以人为本,具有与以民为本不同的特殊意义:第一,以人为本中的“人”不仅仅包括人民,而且还包括如下一些意义上的人:类存在意义上的人、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人格与个性的个人及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

“人”比“人民”的外延更宽泛,更具包容性。

第二,以人为本,意味着任何个人都应享有作为人的权利,对任何个人的权利都应给予合理的尊重;也意味着对人以外的任何事物都应注入人性化的精神和理念,给予人性化的思考和关怀。

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的内涵更丰富。

第三,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对现实社会中一切违背人性发展的、不尊重人的现象进行反思和超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更具有超越精神。

第四,以人为本,要求关注人们之间作为人的共同性和个性的差异性。

因而,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更能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一切积极力量(参见韩庆祥:《解读“以人为本”》,《光明日报》2004年4月27日)。

又有论者认为,“以人为本”从来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抽象的、凝固的。

因为,现实的“人”总是多样的,他们的权益总是多元化的,具体到以什么人为本,以人的哪方面的权益和能力为本时,并无一成不变的样式,而是始终发展变化着。

从以非人的神物为本,到以人间的强势群体为本,再发展到以全体人民群众为本,从以实现人的某些片面需求为目的,到逐渐走向以社会和自然相互协调、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这里有一个人类“以人为本”价值观不断发展的逻辑所在,也是社会历史进步的逻辑所在。

在我国当前这个历史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以人为本”的方针,是为确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观指明了基本的价值导向,这就是以人民大众的全面利益为本。

“以人民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历史原则与党的宗旨高度结合的必然结论。

把握这样的价值导向,不仅有助于克服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个人生活的矛盾,更有助于探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子(参见李德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哲学动态》2004年第7期)。

2.“以人为本”中的“本”指什么?有论者认为,“以人为本”中的“本”,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相对于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而言,它把人当作主体。

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主体性。

第二,相对于人被边缘化而言,它把人看作一切事物的前提、最终的本质和根据。

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和承担者,又是一切事物的最终根据和本质。

社会的发展,内在地要求明确把人理解为一切事物的根本和本质。

第三,相对于人作为手段而言,它把人作为目的。

过去我们往往较多地关注人以外的世界,而对人本身的世界关注不够,认为人总是为人之外的某种东西而存在,而不是为自己而存在。

社会发展进一步要求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关注人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参见韩庆祥:《解读“以人为本”》,《光明日报》2004年4月27日)。

有论者强调,“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本”的释义上。

论者认为:(1)人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世界之本。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变革的矛头一开始就指向本体论,把对世界终极本质的追问回归到人及其实践中。

马克思首先确定了世界的存在前提,即我们所说的世界是现实的世界,是人的生活世界,而不是离开人的虚妄和抽象的世界。

我们必须把人的生活世界作为讨论的基点,去追寻什么是现实世界之本。

人的生活世界包含三个层面,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

自然是人化的自然,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人的集合,而精神和意识本身就是人高度进化的产物,都是以人为本的。

对于现实世界来说,人是本,而对于人来说,实践和感性活动是本。

马克思不仅为现实世界找到了真正的人本基础,而且还对人作了科学的解说,指出实践是包括人在内的全部世界的根基所在。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一般的唯物主义,而是经过划时代哲学革命变革而创生的“实践的唯物主义”。

社会主义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对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的首肯和认同。

(2)人是价值论意义上之本。

“以人为本”的价值论意义,即指谓人本身尊贵和重要,要求本着人的价值和需求来决策和行事。

在这个意义上,“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大抵相近。

(3)人是终极追求意义上之本。

“本”还有终极追求之意,就这一点来说,“以人为本”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理想目标相吻合。

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是马克思人学思想追求的最高殿堂。

“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基础,只有以此为原点才能迈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坚实步伐(参见张奎良:《“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哲学研究》2004年第5期)。

3.“以人为本”的意义关于“以人为本”的意义,学者们是从不同的层面来把握的。

有的论者从发展观念、发展理念的层面,认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把人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原、本体,把人的发展视为发展的本质、目的、动力和标志的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观念(参见赵长义:《以人为本的内涵》,《学习时报》2004年4月19日)。

有的论者认为,以人为本,是在对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反思中,尤其是在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所付出的代价的反思中,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

其一,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

其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

其三,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要关注人的共性、人的普遍性、共同人性与人的个性,要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责任(参见韩庆祥:《解读“以人为本”》,《光明日报》2004年4月27日)。

也有论者从社会主义本质和党的执政理念的层面,认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顺应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升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宗旨(参见夏兴有:《论以人为本》,《光明日报》2004年5月27日)。

又有论者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指导思想的层面提出,如果说发展理念主要解决的是物质文明的问题,执政理念主要解决的是政治文明的问题,价值观念主要解决的是精神文明的问题的话,那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我们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指导思想(参见王建武、高健生、刘巩:《什么是以人为本?》,《学习时报》2004年7月5日)。

还有论者认为,从哲学上看,尽管我们的存在论和认识论在事实上是要以人为本的,但“以人为本”却并不是一个存在论和认识论的命题,而是一个纯粹的价值观命题。

我们在理解和贯彻“以人为本”原则时,需要牢牢把握它的价值观特征。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以人为本”是为确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观指明了基本的价值导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