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无产阶级革命的方法与形式
浅谈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
无 产阶级 专政 和社 会 主义 民主是 科 学 社会 主义 的核 心 内容 ,长期 以来 ,受 到敌 视和 反 对社 会 主 义 的 敌对 分 子 的攻 击 和诽谤 。因此 厘清 无 产 阶级 专政 和 社 会 主 义 民 主的本 质 及 其 相 互 关 系 尤 为 重 要 。
巴黎 公社作 为创 建无 产 阶 级专 政 的第一 次 伟 大 尝试 就 是这 样做 的 。巴黎公 社是 现代无 产 阶级推 翻资产 阶级统 治 , 建 立人类 历史 上第 一个 无 产 阶级 政 权 的伟 大 创 举 。公社 废 除 了资产 阶级 常备 军 ,而 以人 民武 装取 代 ;摧 毁 了资 产 阶 级 官僚 统治 机构 ,建立 了 以人 民群众 为基 础的立 法 与行 政合 一 的 国 家 机 关 ;由人 民 民 主 制 度 取 代 了 资 产 阶级 的 议 会 制 和 官 僚 集 中制 ;为防 止公 职人 员 由社 会 公仆 变成 新 官僚 ,实 行 由 人 民选 举产 生并有 权 随时 监 督撤 换 ;宣 布政 教 分 离 ,学 校 对 人 民免 费开放 等 。同时 ,公社 在经 济上采 取 了许 多具 有社 会 主义性 质 和保 护 劳动人 民利益 的措 施 。但 是 ,受 历史 局 限性 的 制 约 和 公 社 领 导 者 主 观 的 失 误 ,没 有 一 个以 科 学 理 论 武 装 的无产 阶级 政党 的领 导 ,未 能 建 立起 工 农 联盟 ,最 终 坚持 了 72天 的 巴黎公 社 革 命 失 败 。尽 管 1871年 巴 黎公 社 革 命 失 败 了 ,但 公社 的英雄 业绩 永远鼓 舞着 全世 界无产 阶级 和 劳动 人 民 。正如 马 克思指 出 :公 社 是 由人 民 自己 当 自己的 家 ;公 社 给共 和 国奠定 了真 正 民 主制 度 的基 础 ;恩格 斯 也 说 :公 社
浅谈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浅谈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必然性和可行性xxxx系 xxxx班刘婧摘要: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在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上面临抉择,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方案以其科学的理论指导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本身适应于中国国情也深得人民群众和各党派的拥护,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以及其代言人的脱离群众,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虽然是进步的,却不具有现实性,都很有力证明了三种方案中中国共产党所提才是最为正确最符合实际最有利于中国今后发展的。
关键词建国方案人民科学性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在复兴之路上走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但随之而来的是国共两党及其他党派对于新中国成立及其体制和领导权的激烈较量,也是面对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最后抉择。
当时的中国社会面临着三种基本方案:以蒋介石国民党为代表的地主买办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以一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土中主张“第三条道路”的人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哪一种方案最中国今后发展最为有利,实质上是由三种方案本身可行性、适应性,科学性所决定的,对于三种方案的探讨,归根究底,是对哪一个党派更适合中国国情更有权威的探讨。
一、国民党没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上自北洋军阀篡夺了全国政权以来,孙中山所带来的一丝曙光再一次被乌云所遮掩,而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十年“剿共”内战又葬送掉期间使中国腾飞的机遇,1945年8月15日,中华民族取得了鸦片战争以来最彻底的胜利,而国民党反动派企图用飞机和大炮建立“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独裁统治,完全背离了人民。
不论是从北伐还是到内战,近一个世纪的民国始终未能落实土改,更没有针对始终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有任何实质性动作,.同时它代表了大地主及反动阶级利益,这与人民的利益是不相和的,不得人心,这也是他最终内战失败的根本原因。
浅谈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战略思想
浅谈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战略思想作者:陈婷吴雄祥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8期摘要: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刻研究了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状况,创造性地提出了“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思想,指导着中国人民迎来革命的胜利。
但这一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发生过严重的错误。
中国革命正是在不断与错误思想做斗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这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作者简介:陈婷,女,汉族,助教,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进程及其规律研究。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2“革命分两步走”即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也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在推翻“三座大山”的基础上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府。
中国革命的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为消灭资本主义、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建立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一、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必然性中国革命分为两步走,这是由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明确指出旧中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社会,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二者性质不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中。
“这就是现时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
在中国从事革命的一切党派,一切人们,谁不懂得这个历史特点,谁就不能指导这个革命和进行这个革命到胜利,谁就会被人民抛弃,变为向隅而泣的可怜虫。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5页)人民群众的生存现状,使得中国革命第一步必须是进行民主主义革命。
第一,当时在农村,大约占农村人口10%左右的地主、富农占有全部耕地的70%~80%,而广大的贫雇农和中农只占有少量耕地。
浅谈新民主主义革命
浅谈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它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无疑是中国共产党。
党的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口号并指出消灭阶级、铲除私有财产制度,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渐次达到的过程。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是必然的,它并没有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在中国大地上不能立足,其次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没有意识到帝国主义对人民的压迫。
最重要的是,领导革命的政党必须是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最先进的文化和最广大的人民利益。
革命之初,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却认为“自然是资产阶级的胜利”,工人阶级固然重要,但资产阶级的力量雄厚,更能推动革命的成功。
这一观点不仅自动的放弃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还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分成两个无关联的进程。
这一观点显然在国共合作失败后站不住脚了。
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指向农村,坚持“枪杆子里出政权”,尽管受到了李立三王明的批评。
但党的领导核心最终走向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上。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因素有三: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20世纪继十月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鼓舞了世界上被压迫的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
参考文献
1.《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看‘三个代表’思想》,庄民生,上海电力学院学报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修订版)。
浅谈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浅谈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资本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对于理解和改造社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学习《资本论》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分析社会矛盾的根源,并提出有效的社会主义改革方案。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资本论》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系统阐述了商品、价值、货币、资本等基本概念,揭示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内在规律,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矛盾的表现形式。
学习《资本论》可以使我们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和应对其带来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资本论》有助于我们分析社会矛盾的根源。
通过对《资本论》的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存在的内在矛盾,如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等。
学习《资本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研究社会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并从根本上解决矛盾。
只有正确把握社会矛盾的根源,才能提出有效的改革方案,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资本论》为我们提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参考。
通过学习《资本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是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从而更加理性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资本论》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资本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还可以增强我们对社会现象的理论分析能力,提高我们的判断力和见识。
通过对《资本论》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弊端和危机,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前途。
只有通过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并改造社会,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而努力。
浅谈近代中国各阶级对革命的探索
浅谈近代中国各阶级对革命的探索10税务三班谢某某15世纪起,世界开始进入可谓翻天覆地风云变幻的大时代。
从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以哥伦布、麦哲伦等为代表的航海探险家的伟大的地理大发现,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再到各西方资本主义大国为开拓世界市场、发展海外贸易、殖民扩张而进行的疯狂的毫无休止的争夺与掠夺。
世界开始“动荡不安”了,而此时的中国又在上演什么呢?中国与世界之间发生了哪些对抗与妥协呢?古老的中国沿着封建制度的历史车轮已经行驶了一两千年。
19世纪的中国,依旧在清朝骄傲自大的统治者的带领下过着似乎安逸美好的生活。
看是美好,可一切又似乎早在安排之中,终有这么一天,被一个陌生的远到之客把它正常的生活打个稀巴烂,毫不留情。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1840年英国的枪炮是多么的令人毛骨悚然,多么的令人烦躁不安。
被这样屈辱地打开了国门,谁会服气了?只要是有良心的中国人,他就会不甘心的。
于是乎,中国人开始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之举。
封建的王朝是地主阶级的,地主阶级在沉睡中被人打了,那么肯定会有某些地主起来开始反抗的。
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应该也就是地主阶级了,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林则徐为了清王朝拼命杀敌,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可怕和自己的腐朽落后。
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又做了些什么呢?虎门销烟是他的壮举。
之后的他,为国练新兵,开翻译局,引进外国先进文化,提供炮书,帮助研制新式炮车和车轮战船,授老友魏源以《四洲志》及有关外国资料,嘱撰《海国图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生为清王朝,同时也对中国的出路进行了一系列初步的探索。
魏源是早期地主阶级的另一代表,他则是在精神方面进行了探索。
他有这样的评价: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对于如何抵抗外国的侵略,有力地打击侵略者,提出了一句名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在如何睁眼看世界,他写出了名著——《海国图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内容梳理如下:I. 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之一。
它的目标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
1. 阶级矛盾与革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剥削和压迫的阶级矛盾。
无产阶级作为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具有推翻资产阶级的历史任务。
2. 革命的方式和路径无产阶级革命可以采取武装斗争或和平演变的方式实现。
具体的革命路径需要根据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3.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无产阶级革命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人平等、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II. 社会主义建设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需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它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劳动人民的利益最大化。
2. 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通过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实现生产力的快速提升。
3. 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还包括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
在政治上,要建立人民民主的政权,实现人民的集体所有权;在社会上,要推动社会公正,保障人民权益。
4. 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斗争社会主义建设还包括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斗争。
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进行对敌对意识形态的斗争,加强社会主义思想的主导地位。
III.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作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进行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的真理,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武器。
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社会理论,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进程。
2.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旨在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解放被压迫被剥削的无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浅谈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浅谈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2009-06-09 16:41:01)转载标签:分类:心得政治宗教历史人物社会历史列宁俄国休闲摘要: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与社会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但是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集体运动及其发展,离开了每一个个人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
关键词:个人与社会杰出人物阶级领袖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是历史过程的主体,历史过程是人的实践过程。
正是在人的历史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
由于各个个人的意志由各自特殊的生活条件所决定,因而这些个人的意志和意向往往相互交错,甚至相互冲突。
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这重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只有把人看做是现实中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及其社会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的历史的关系。
个人是社会群体的单个成员,是社会的一个“分子”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存在着差别,有的人作用大些,可以称为“历史人物”。
有的人作用小些,可以称为“普通个人”,在分析或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时,要坚持历史的、具体的的观点,不应简单化。
①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唯物史观在主张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同时,充分肯定了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历史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一方面,“时势造英雄”,任何英雄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另一方面,英雄人物的出现也取决于个人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主观条件、机遇等偶然因素。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什么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什么【篇一:试述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试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的独创。
群众观点,是我们的根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邓小平曾说过:“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工作路线,刘少奇曾指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
”他的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化。
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成功。
群众路线的实质,就是代表人民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就是要执政为民。
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永葆先进性的力量源泉。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在群众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
它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整个社会全部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以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必然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任何真正有价值的精神财富,都是对人民群众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根本变革。
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引言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革命运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
这一革命的最终目标是推翻帝制和封建社会,建立一个无阶级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有一个阶级起到了最革命的作用,那就是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的定义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没有生产资料的工人阶级。
这部分人群无权享有生产资料,并且只能凭借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谋生。
无产阶级在资本家的统治下受到剥削和压迫,生活条件艰苦。
无产阶级的形成近代中国的无产阶级主要来源于农村和老工业城市的工人阶级。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农业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农民们生活困难且贫困,许多人被迫离开乡村来到城市谋生。
同时,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的工业受到了冲击,很多老工业城市的工人也生活在贫困中。
无产阶级的崛起早在19世纪末,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工人运动,并且有一些工人组织和工会开始兴起。
这些工人们要求改善自己的工作条件,争取劳动权益。
然而,真正引起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觉醒和组织起来的事件,要追溯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这场运动起初是由学生们领导的,但很快就得到了工人阶级的支持。
工人们在这场运动中积极参与,并提出了诉求,如增加工资、改善工作条件和取消不平等条约等。
同时,无产阶级领导人也开始兴起,如陈独秀、李大钊等,他们为工人们争取权益,号召他们参与革命活动。
无产阶级的组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的无产阶级主要通过工会和其他一些秘密组织来组织起来。
这些组织致力于为工人们争取权益,并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
从191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无产阶级的组织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通过革命思想的传播和组织动员,使得更多的无产阶级参与到革命斗争中来。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通过武装斗争推翻国民党政府和帝制,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
浅谈近代中国不同阶级的救国方略
“ 师夷长技 以制夷 ” 的思想 , 且作 出许多努力。 并 林则徐早在 虎门销烟之前就开始关注“ 夷务 ”收集 , 外 国信息 , 编译 了《 四洲志》 书; 一 被称为“ 中国第一个睁 眼看世界的人 ”魏源编写 了《 。 海国图志》 鲜明地提 出了 ,
社会 的发展。 但是其对 当时世界大势及 中国所处 的历史 方位缺乏一个 深刻全面的认 识 , 决定 了其不可能真正找 到中国的出路 , 其结局必然是失败 。甲午海战从实践上 宣告 了“ 洋务救 国” 的破产。
二 、 民 阶级 农
大, 在五 四运动 中发挥 了主力军 的作用 , 开始作 为一支 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 台。 四运动成为中国新 民 五 主主义革命 的伟大开端 , 它促进 了马克思 主义在 中国的 进 一步传播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 基础 。 为 12 年7 ,中国共产党成立 ,是近代 中国社会经 91 月
“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重要思想 ,大大开 阔了国人的眼 界, 同时突破 了“ 夷夏大防” 。
二十世纪初 , 中山为首的资产 阶级革命派发动 以孙 了武昌起 义 , 推翻 了腐朽 的清政府 , 立 了资产 阶级民 建 主共和国—— 中华 民国 , 结束 了封 建专制统治 , 实行民
主共 和 , 革命后 的 中国并没有达 到真正 民主 : 国主 但 帝 义 的侵 略有增无 减 , 传统封建势力根深 蒂固 , 中国半殖
济、 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 自从有中国共产党 , 中国革命 的面貌就焕 然一 新 ,中 国革命进入 了无产 阶级及其政 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
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 中国国情相结合 , 中国革命 的 和 具体实际相结合 , 找到 了一条适合 中国革命的道路 :工 “ 农武装割据” 的道路。 带领 中国人民 , 经受住 了抗 日战争
浅谈对革命与改良的认识
浅谈对革命与改良的认识革命与改良是近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国在外受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在内还忍受这地主阶级的压迫。
而且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文化也在冲击着中国。
这样中国就面临了两条道路:第一条,通过革命彻底改变政权;第二条,通过改良缓解现状。
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显然走改良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但是改良这部棋还是要走的。
首先,改良具有谈判的性质,并没有谁要推翻谁的意思。
这样在大家共同协商达成一致的过程中不会出现血淋淋的事件。
因此,一般人都会首先想到改良这条途径:谁都想通过不流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可是,当时的中国通过改良是不可能成功的。
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维新变法,都有其局限性。
先拿洋务运动来说,它的封建性和自身管理的腐朽性首先制约了其发展,而更致命的是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洋务运动进行时,清政府已经和外国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
而洋务运动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戒”,西方列强是不可能让中国富起来的。
对于资产阶级性质政治改良运动的维新运动同样是不可能成功的。
维新派本身除了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外,还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
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但暴露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既然改良行不通,那么就要寻找其他道路——革命。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增大,以及中国内部反动派的严重压迫逼着中国进行革命。
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
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因此,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非常巨大。
浅谈无产阶级的发展
读《共产党宣言》——浅谈无产阶级的发展1848年,由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理论的正式诞生。
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主义的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
《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再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再不能把自己阶级的生存条件当做支配一切的规律强加于社会了。
资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因为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它来养活的地步。
社会再不能在它统治下生活下去了,就是说,它的存在不再同社会相容了。
”这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
它分析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旧社会内部的所有冲突在许多反面都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整个旧社会内部的矛盾达到相当尖锐的程度,使得一部分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这一水平的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
这为无产阶级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大工业生产时代的工人无法承受残酷的压迫和资本家与包买商的剥削,更不愿受机器和资本家的奴役变成了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而他们又没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因为他们没有生产资料;他们通过机器化大工业和历次革命活动得到了锻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
这可以算是为无产阶级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如果只就形式而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首先应该打倒的是本国的资产阶级,这样,便开始了国内战争,直到这个战争发展成为公开的革命,无产阶级便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起自己的统治。
其革命的目的必然是为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最终解放全人类。
因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斗争——不分民族利益,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浅谈辛亥革命及其历史意义
浅谈辛亥革命及其历史意义历史背景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朝政府郁积着的愤怒和仇恨的大爆发。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和封建压迫的加重,使中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激化,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因而不断高涨。
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用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进行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斗争。
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丰富多彩,可歌可泣。
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农民阶级为了反抗清朝封建专制的残酷统治和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些斗争的高峰,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义和团运动。
19世纪80—90年代,中国年轻的资产阶级,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不得不仓促地走上历史舞台,勇敢地领导了救亡运动——发动了戊戌维新运动。
但这些斗争都没有避免失败的结局。
中国历史的发展充分说明,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大压迫下,旧式的中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都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
只有通过革命,打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枷锁,才能取得民族的独立,也只有冲垮封建主义的桎梏,才能开拓社会发展的道路。
民主革命,唯有民主革命,才是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奴役、封建主义专制和国家贫穷落后,使中华民族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的必由之路。
辛亥革命创建了真正的新中国毛泽东说过:“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开始的。
”孙中山开始革命是以他在19世纪90年代建立兴中会作为标志的。
兴中会的建立是中国正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3年“二次革命”结束,辛亥革命失败,这场革命运动历经了近20年(一)、革命的性质辛亥革命的鲜明民主革命性质,既使她不同于中国的传统农民革命,又使她不同于俄国的列宁革命。
因为中国传统农民革命只能“建立新王朝、复辟旧制度”的历史本质,注定了任何一场农民革命的胜利,都只可能建立起一个“崭新的旧中国”、即复辟了旧专制制度的“新王朝”。
浅谈辛亥革命论文
浅谈辛亥革命摘要:辛亥革命是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一次变革社会制度的伟大革命。
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这次革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辛亥革民、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历史教训、历史评价一、历史意义具体表现在:1、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廷的腐朽统治,对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势力给以了沉重打击。
3、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新的推动力。
民国成立后,国内掀起兴办企业的热潮,短短几年内,资本主义经济实力迅速增长。
4、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的精神和思想上空前的解放,民主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5、辛亥革命是在20世纪初年半殖民地国家爆发的革命运动,它打乱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秩序,对于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封建主义在军事实力、政治经验及社会基础等方面,都大大超过革命派,由于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从客观原因方面来看,可从纲领、农民、政党、军队等四个因素去分析:1、无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
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2、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
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3、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
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
“二次革命”中国民党人虽然掌握了一些军队,但并不是统一的革命力量,护法运动则依靠军阀的力量,因此每当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就不能不失败。
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认识浅谈
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认识浅谈如何评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29年历史,特别是如何看待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性质,怎样评价1956年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至1976年这20年历史的主题或主线是什么,学术界观点并不一致,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性质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七年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是社会性质发生重大变化的几年。
虽然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是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启动的,但在此之前,农村已经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作为后来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主要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也开始出现,这一时期在某些方面确实已启动了社会主义改造。
那么,某些方面的这种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造,是否表明整个中国社会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是说,这时的社会性质是否已属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阶段?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新民主主义社会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
通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是XXX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
中国原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样的国家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XXX经过20年的探索,终于找到了新民主主义之路,即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桥梁。
XXX在1940年初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曾对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经济作过具体的论述,提出中国革命胜利之后,要建立的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在这个共和国里,国体是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又将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发展为人民民主专政,并对人民的范畴作了具体的解释。
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XXX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主张:一是将“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但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二是“采取某种必要的方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XXX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号,扫除农村中的封建关系,把土地变为农民的私产。
浅谈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论的现实意义
铜仁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浅谈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论的现实意义童素霞(成教部)摘要:本文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论的提出和发展过程,分析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情况,批驳了“无产阶级革审过时论.”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必然性及其现实意义。
本文就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论是否仍有现实指导意义等问题谈点粗淡看法。
关罐词:无产阶级革命规律现实意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至关重要的同题。
恩格斯一再告诫霰们:。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o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有一个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充实、丰富与发展的问题。
早在资本主义还处在自由竞争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当时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等基本情况后.明确地指出.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必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现资本主义向更高的社会形态发展。
并设想无产阶级革命将在资本主义世界一切文明国家至少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并取得胜利。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以做出这一设想是有科学依据的。
因为当时资本主义仍处在上升时期.各国发展比较平稳;大工业又相对集中,革命的客观条件也将比较平衡地成熟。
而且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当时还不尖锐。
世界规模的战争也未发生.因而存在资本主义各国联合起来镇匝一国或少数几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
因此.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单独在一国取得胜利.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的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一设想未能变为现实。
这是因为当时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革命的条件还不成熟。
列宁认为,革命条件成熟有三个主要特征:第一,统治阶级不可能照旧维持自己的统治;第二,被统治阶级的贫困和灾难超乎寻常地加剧而不能照旧地生活下去;第三.群众改革现实生活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促使他们起来革命。
浅谈毛泽东同志的整风理论及其对延安整风运动的指导
作者: 曾玉芬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8-32页
摘要:毛泽东同志关于整顿党风的理论,是他建党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同志极为重视党的作风的整顿和建设,并把它视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好方法.毛泽东同志在缔造和建设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中,提出了一种适合于我们党内斗争的整风运动的形式和方法,来改造一切反映在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里,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许多极其艰巨和复杂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 下面,笔者结合延安整风的实践,谈谈毛泽东同志的整风理论及其意义,以此求教于专家和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无产阶级革命的手段或形式问题
姓名:秦祖罡学号:1104030201
摘要:资产阶级因为自身的矛盾没有随着改革而缓和,却更加尖锐,所以必然被取代。
改革不行,只有革命,而无产阶级是最有革命性的阶级,所以这场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这样无产阶级就顺应着文明的脚步,被推到了历史的舞台。
本文旨在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手段或形式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无产阶级革命暴力手段和平手段
一、问题提出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但是,社会主义怎样代替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暴力革命是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看法不完全一致,
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就是暴力革命的理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必由之路。
这种意见否定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把主张通过和平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的思想一概斥之为修正主义。
另一种意见认为,暴力革命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
早在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总结报告中,鼓吹“和平过渡”,认为无产阶级政党通过合法斗争,“取得议会中的稳定的多数”,就可为资本主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实现根本社会改造的条件”。
欧洲共产主义就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对于不发达国家无产阶级来说,通过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可能是必要的,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通过“议会道路”过渡到社会主义,既是“目前形势下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的世界战略原则”,也“更加符合工人阶级的整个世界观”。
除了“议会道路”,“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今天我们还看不到走向社会主义的另外的方式”。
在进入21世纪前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公开宣称选择和平道路。
那么,暴力革命究竟是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呢?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无产阶级革命的手段和形式
2、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
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无产阶级革命的手段和形式.
三、研究结果及讨论
(一)关于暴力革命性质与地位的讨论
1、首先要充分肯定暴力革命的重要性,明确承认暴力革命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
这是因为,历史上所有的统治阶级都是依靠暴力维持统治的。
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统治、压迫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暴力工具,资产阶级和历史上的一切剥削阶级一样,是决不会自愿让出政权,自行退出历史舞台的。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反复证明,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必由之路。
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中国革命以及朝鲜、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亚洲和东欧各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无一不是暴力革命的胜利。
2、其次,在承认暴力革命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的同时,又不能一般地完全否认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不能把和平过渡的设想简单地不加分析地一概斥之为机会主义、修正主义。
要承认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有暴力和和平两种可能性,应该允许各国无产阶阶级根据本国的特点,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3、最后,从实践验证的角度看,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真正实现“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先例。
“和平过渡”的努力有的遭到反共势力的血腥镇压和屠杀;有的小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特定的条件下以合法的方式通过选举一时争得国家行政首长或国家元首的职位。
但却很难实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政策,更不要说使该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了。
综上所述,在当代,对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正在尝试“和平进入社会主义”的努力,我们尊重他们的选择和探索。
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把立脚点放在暴力革命的基础上,在这个立足点上,可以积极争取革命和平实现的机会和可能,但即或存在和平发展的可能性时,也要随时作好暴力革命的准备,不能放弃进行暴力斗争,必须明确,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
(二)暴力革命与恐怖主义的区别
关于暴力革命是否等同于恐怖主义的问题上,我认为暴力革命与恐怖主义有着一定联系,《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一般认为,这就是暴力革命学说的滥觞。
其更严谨的理论表述是:“统治者掌握着武装力量,会使用暴力对付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在可能用和平方式的地方应当采用和平斗争方式,在必须用武器的时候就要使用武器,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而这种严谨表述更为中国化的表达方式为:“枪杆子里出政权”、“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一切反动派,你不打他就不倒”等等;而对于“恐怖主义”,一般认为,其定义是比较含混的,目前得到较多人认可的定义是:“由组织或代理人为了政治目的有预谋地针对非战斗人员使用或威胁使用暴力,通常这种行为是试图对他人产生影响。
虽然暴力革命与恐怖主义有联系,但是区别亦甚明显。
区别如下:
1、“暴力革命”是社会变革过程中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恐怖主义”是国际政治中的一种过激化行为”;
2、“暴力革命”可能会使用“恐怖主义”的一些方式、但是使用“恐怖主义”的未必都是“暴力革命”;
3、“暴力革命”是一国内的阶级性的群体性行为,而“恐怖主义”未必发生于一国之内,也未必是群体性行为。
在当前社会,我们尤其要注意,不能因为恐怖主义行为遭到反对就反对与之有关联的暴力革命;也不能因为肯定暴力革命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的作用从而肯定恐怖主义。
一句话以蔽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处理任何问题所需要的方法论准备。
(三)和平革命是暴力革命的补充
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这是由国家的本质和社会革命的本质所决定的。
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社会革命都没有和平实现的可能,然而和平实现社会革命的特定历史条件是在阶级力量形成某种特殊的对比,而这种情况是非常
罕见的,列宁称之为“千载难逢的机会”。
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如果确实存在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应尽力实现革命的和平发展。
但是,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把自己的工作方针完全建立在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上,应该同时准备“两手”:和平发展和非和平发展,以革命暴力为后盾,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
和平革命,或曰非暴力革命,指的是政治权利平稳地由资产阶级手里转入无产阶级手里,某种程度上就是马克思所指的政治革命。
马克思说,“政治革命的本质是推翻旧政权,是先进阶级推翻落后阶级或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以新的政治制度代替旧的政治统治的激烈变革”。
恩格斯也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无产阶级可以和平地区的国家政权,但恩格斯强调了“条件”的重要性和局限性,时间和地域的改变,都可能原来的条件不再适用。
不过无论条件如何改变,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这个国家实行的“不是专制制度,而是民主制度”。
在民主制度下,无产阶级又通过选举等合法途径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现代政治生活的民主形式,如议会制,构成了走向了社会主义变革的一个阶段。
如果连民主制度这一基本条件都不存在,那么和平过渡的方式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将不再适用。
同时,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越高,资本主义越成熟,它就越有可能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向共产主义的变革。
恩格斯认为“人民代议机关把一切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只要取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就能够按照宪法随意办事的国家里,旧社会可能和平地步入新社会,比如在法国和美国那样的民主共和国,在英国那样的君主国。
”此外,无产阶级自身的发展水平也关系到社会变革将以何种方式进行,“是较残酷的还是较人道的形式”。
恩格斯也说,“和平改造社会是所必需的那种冷静和慎重只有受过教育的工人阶级才能拥有。
”无产阶级所受的教育越多,其革命方式就越人道,无产阶级节后的共产主义思想越多,革命中的流血行为就越少。
“假如能过在斗争展开以前使全无产阶级共产主义化,那么斗争就会和平地进行。
”可见,共产主义的进程并不都意味着暴力和牺牲,真正的共产主义化是对人们思想和头脑的一次洗礼,而非肉体上的剥夺。
四、结语
无产阶级革命是一场暴力的革命,我们必须铭记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但暴力革命不等于恐怖主义。
我们要在暴力革命的基础上采取和平的手段,让无产阶级夺取与巩固政权,建立和平与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
五、参考文献
【1】共产主义宣言.[ M ].1848年2月。
【2】毛泽东选集三. 毛泽东.[ M ].人民日报出版社.194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