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作学
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种植制度、养地制度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
总和。它包括作物布局、复种、间混套作、轮作、连作等。
养地制度: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耕地及土地资源生产力和利用率为
内容的、以养地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它包括农田建设、农田保护、土壤耕作、水
土保持、土地培肥等。
耕作学:是研究一定生产经营单位或区域农田生产系统整体性规律及综合技术管
理体系的科学,是农艺学的一个分支。
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比例及其在农田上的分布(或作物结构及配置方式所做出的选择和安排)。(宏观、总体、管理概念)
生态适应性: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对生
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环境相适应的程
度。
这一原则要求:1)因地种植:2)趋利避害,发挥优势。
耐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
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和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存在,甚至灭绝。
作物布局的原则
1.需求原则,与市场有效对接
2.生态适应性原则(因地制宜)
3.注重经济效益的可行性,有利于农民收入提高
4.可持续发展原则
5 . 要兼顾多样性与专业性
6. 技术可行性原则
★作物生产适宜区划分的方法:主导因素法。★四级作物生态经济适宜区的划分:
最适宜区所有环境条件都在最适范围适宜区关键生态因子在适宜范围
次适宜区个别生态因子不在适宜范围
但综合经济效益仍是有利的。
不适宜区大部分特别是关键生态因子
不在适宜范围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是对物种遗传变异长期
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结果,是作物生长的一种遗传习性。
依据作物对光照度不同要求,可将其分为喜光作物和耐阴作物。
典型的喜光作物如棉花、高粱、谷子等;
比较耐阴的作物如黑麦、马铃薯、豌豆、生姜、荞麦、大豆等。
临界日长——是昼夜周期中诱导短日植物
开花所必需的最长日照和诱导长日植物开
花所必需的最短日照。通常为12h。
活动积温:一般简称积温,指某时段内大
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
累积值。如日平均气温≥0℃的活动积温和日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等。
有效积温:扣除生物学下限温度(有时同时
扣除生物学上限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有效的那部分温度的总和。即扣除对作物有热害和冷害的部分,使热量条件与作物生长发育更趋一致。
根据作物对温度适应性的差别,把作物分为喜凉作物和喜温作物。
喜凉作物
A.喜凉耐寒型,如冬小麦、冬大麦、青稞等,
B.喜凉耐霜型,油菜、豌豆、菠菜、大白菜、春小麦;荞麦、马铃薯;某些生育期短作为补救或救灾作物
喜温作物
喜温作物类型:
A.温凉型:如大豆、谷子、甜菜、红麻等
B.暖温型,如水稻、玉米、棉花、甘薯、芝麻、黄麻等;
C.耐热型,如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等大田作物的水旱适应性
1. 喜水耐涝型以水稻最为典型,
2. 喜湿润型烟草
3. 中间型小麦、玉米、大豆
4. 耐旱怕涝型如谷子、芝麻
5. 耐旱耐涝型如高粱
对土壤养分的适应性
1.耐瘠型:能适应在瘠薄地上生长。豆科作物;高粱
2.喜肥型:小麦、玉米
3.中间型:高粱
耐盐性较强的作物:高粱、苜蓿、
不耐盐或忌盐的作物:糜、谷、
耐碱作物:棉花、高粱等
洼地: 耐涝或避涝的水稻、高梁、小麦、平地: 小麦、玉米等
岗坡地:棉花、甘薯、花生、豆类传统的商品粮基地(八大平原):
太湖、洞庭湖、鄱阳湖、江汉、成都、江淮、黄淮海、东北平原。
山东滕州素有“鲁南粮仓”之称,“中国马铃薯之乡”
黑龙江省则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
我国的粮食作物工程研究中心:
小麦(河南省)玉米(吉林省)大豆(黑龙江省)水稻(湖南省)
四大茶区:
江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北茶区、西南茶区
水果布局的原则:安排在最适宜种植区。
间作(‖):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混作(×):是指在同一耕地、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是指在前茬作物生长的中后期,将后茬作物播种或移栽其行间或株间的种
植方式
。
土地当量比
Yi 代表单位面积内间、混、套作群体中的i 作物的实际产量;
Yij 代表该作物在同样单位面积上单作时
的产量。
M 是复合群体中作物的个数。
已知:玉米+大豆,其中玉米产量349.1kg,大豆产量56.8kg。玉米单作的产量为
371.7kg,大豆单作的产量为75.3kg。请问玉米+大豆的土地当量比为多少?
解:LER = 间作玉米产量/单作玉米产量+
间
作大豆产量/单作大豆产量
= 349.1/ 371.7+ 56.8/ 75.3 = 1.693
天然群落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植物空间上的成层性;
二是植物时间上的演替性。
生态位: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间混套作的效益原理
1.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光热和CO2资源充分利用地上空间的互补作用,提高了对光
热资源的利用率
2.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的互补,提高了对土壤因素的利用率,促进用养结合
3.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利用时间互补,延长光合时间
4.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
(1)边行优势——通风透光好
(2)病虫害和抗灾性影响——补偿效应(3)代谢产物的影响——正对等效应
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与田间结构
肥地宜密、薄地宜稀
1. 密度
“挤中间,空两边”
高要密,矮略稀;挤中间,空两边;
保主作,收次作;促互补,抑竞争。2. 行数与幅宽
“高要窄,矮要宽”
带宽
⏹W 种植带宽
⏹S 作物行距
⏹N 作物行数
⏹ D 作物间距
⏹n 作物数目
W=20(9-1)+30+40(2-1)+30=260cm
合理利用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1. 适时播种,保证全苗;
2. 加强肥水管理,促控结合;
3. 运用化学调控技术;如生长调节剂缩节胺,麦棉套作,喷
施棉苗可缩短移栽后缓苗期5-7天;
4. 综合防治病虫害;
5. 早熟早收。
复种: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复种的方法:平播、套作、移栽、再生
二年三熟:
春玉米→冬小麦–夏蔬菜
∑=
+ -
=
n
i
i
i
i D
N
S
W
1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