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辩证论治

合集下载

不寐的六经辨治与情志关系影响的临床思路探讨

不寐的六经辨治与情志关系影响的临床思路探讨
六经辨治与情志关系影响在临床将进一步得到重视
情志病与六经辨治的关系将得到更深入的研究
六经辨治在情志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将更加广泛
六经辨治与情志病关系的研究将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思路和方法
THANK
添加标题
太阳虚证: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等,治疗以补阳为主
添加标题
少阳虚证:表现为口苦、咽干、失眠等,治疗以疏肝解郁为主
添加标题
少阴虚证:表现为口苦、咽干、失眠等,治疗以滋阴降火为主
添加标题
虚证不寐:不寐的一种类型,表现为精神不振、乏力、心悸等
添加标题
阳明虚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失眠等,治疗以健脾和胃为主
添加标题
太阴虚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失眠等,治疗以健脾和胃为主
添加标题
厥阴虚证: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等,治疗以补阳为主
情志调理在临床中的应用
六经辨治:通过观察患者的情志变化,判断其病位、病性、病势等
临床应用: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情志调理,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治疗效果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病例,分析情志调理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和注意事项
影响认知:不寐可能影响认知功能,如记忆力、注意力等
六经辨治与情志关系在临床中的应用
PART THREE
实证不寐的六经辨治
六经辨治:中医辨证论治的一种方法,根据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特点进行辨证治疗。
情志关系:中医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情志异常可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论治
综合治疗:结合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进行综合治疗
发挥中医学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的优势

中医执业医师西医内科学考点:不寐

中医执业医师西医内科学考点:不寐

中医执业医师西医内科学考点:不寐不寐不寐的概念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不寐的病因病机不寐的病因虽多,但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得入于阴。

其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不寐的辨证论治肝火扰心证证候: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痰热扰心证证候: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心脾两虚证证候: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心肾不交证证候: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心胆气虚证证候:虚烦不寐,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方药: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例题:中医执业医师西医内科学考点:喘证喘证喘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病证鉴别喘证与哮病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

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亦伴呼吸困难。

喘必未兼哮,而哮必兼喘。

喘证的辨证论治实喘风寒壅肺证证候: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中医辨证治疗失眠

中医辨证治疗失眠

1 心胆气 虚 : . 6 素体心胆亏虚或暴受惊吓 , 情绪紧张 , 使决 断 无权 , 遇事易惊 , 心神不安 , 除心胆气虚的症状外 , 可见失眠。
1 心 。 交 : 事 过 度 , 血 耗 液 而 致 肾精 亏 虚 , 能 上奉 . 7 肾不 房 失 不
28 心虚胆怯 : . 心神 不安—— 失眠多梦 , 易惊醒 , 胆怯心惊 ,
剂: 黄连温胆汤合栀子豉汤加味 。
24 食湿 中阻 : - 困扰心神——失眠 , 心烦 , 闷脘痞 , 胸 纳呆 便
溏, 稍食肥甘油 腻则恶心 呕吐 , 头重身 困 , 舌体 胖大 , 边有 齿
痕, 苔白厚腻 , 脉弦滑 。 治则 : 醒脾化湿 , 和胃安神 。 方剂 : 胃 平
散 合 半 夏 秫米 汤 加 味 。 25 瘀 血 内 阻 : 神 被 扰 — — 失 眠 心烦 , 重 者 彻 夜 不 眠 , . 心 严 头

中医中药 ・
中医辨证治疗失眠
山西 省 临 汾 市 荣 军康 复 医院 (4 O o 0 1o ) 李 莉
失眠是脏腑功能紊乱 、 气血失和 、 阴阳失调导致心神失养
中, 清降痰火 , 重镇安神 。 21 肝 气郁 结 : . 心神不安——失 眠 , 胁肋胀 痛 , 闷不舒 , 胸 善
虚, 母病及子 , 阴亦虚 , 心 血不养心 ; 肾阴精亏 , 精血不能互生 , 水亏不制火。心火 易亢 , 火扰 心神 , 除肝 阳上亢的症状外 , 可
见失眠。
部刺痛 , 夜间尤甚 , 遇事善忘 , 神思欠敏 , 舌质红暗 , 边尖有瘀 点, 苔薄 白, 弦细涩。 脉 治则 : 活血化瘀 , 宁心安神 。 方剂 : 血府
逐瘀 汤加 酸枣仁 。

不寐

不寐

【源流】
1、病名: 不寐在《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认为是邪 气客于脏卫阳,不能入阴所得。 2.病因: 《素问,逆调论》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后世医家引申 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寐寝不安者均属于此。 3.治疗: 明· 李中梓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不寐证的病因及治疗提出 了卓有见识的论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其他治疗
• 耳针法:皮质下,心,神门,肝,肾,脾,交感,垂前。毫针刺, 或埋针法,压丸法,每次选3-5穴,双耳交替使用。 • 皮肤针法:从项部到腰部,沿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用皮肤 针自上而扣刺,以皮肤潮红为度。 • 拔罐法:从项部至腰部,循足太阳膀胱经第1、2侧线,自上而下行 走罐,以背部潮红为度。
6
治疗:
明· 李中梓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不寐证的病因及治疗提出了卓有见识的论述: “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曰气虚,六君子汤加酸枣仁、黄芪;一曰阴虚,血 少心烦,酸枣仁一两,生地黄五钱,米二合,煮粥食之;一曰痰滞,温胆汤加 南星、酸枣仁、雄黄末;一曰水停,轻者六君子汤加菖蒲、远志、苍术,重者 控涎丹;一曰胃不和,橘红、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类。大 端虽五,虚实寒热,互有不齐,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景岳全书 · 不寐》在治疗上则提出:“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 也。”
7
【病因】
l.饮食不节 2.情志失常 3.劳逸失调 4.病后体虚
【病机】
饮食 不节 损伤脾胃 酿生痰热 痰热上扰 胃失和降
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 心神不宁,或阴跷阳 跷脉功能失调
情志失 常
暴怒伤肝五 志过极喜笑 无度暴受恐
脏腑功能失调
邪扰心神 不 寐
阴盛阳衰,阴阳失交

中医内科学之不寐

中医内科学之不寐

03
综合治疗:药物和非药 物治疗相结合,对不寐 的疗效观察 Nhomakorabea02
非药物治疗:针灸、按 摩、心理治疗等非药物 治疗不寐的疗效观察
药物治疗:中药、西药 等药物治疗不寐的疗效 观察
谢谢
常用方剂
归脾汤:用于心脾两虚证,表现为失眠多 梦,心悸健忘,头晕目眩,面色无华,食 欲不振,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安神定志丸:用于心胆气虚证,表现为 失眠多梦,易惊易醒,胆怯心悸,遇事 易惊,舌淡苔薄,脉细数。
酸枣仁汤:用于肝血不足证,表现为失眠 多梦,头晕目眩,心悸健忘,面色无华, 口唇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3
适量摄入蛋 白质,如鱼、
蛋、奶等
6
适量运动, 保持良好的 作息规律, 有助于改善
睡眠质量
4 不寐的现代研究
病因病理研究
01
病因:多种 因素,如精 神心理因素、 环境因素、 生活习惯等
02
病理:涉及 多个系统, 如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等
03
发病机制: 多种因素相 互作用,导 致睡眠障碍
中医内科学之不寐
演讲人
目录
01. 不寐概述
02. 不寐的辨证论治
03. 不寐的预防与调护 04. 不寐的现代研究
1 不寐概述
概念与分类
不寐:中医内科学中,不寐是指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时间减 少、入睡困难等睡眠障碍的总称。
分类:根据病因、病机、症状等不同,不寐可分为心脾两虚、 肝火上炎、痰热扰心、心肾不交等多种类型。
龙胆泻肝汤:用于肝火扰心证,表现为失 眠多梦,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口苦咽干, 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3 不寐的预防与调护
生活习惯调整

不寐

不寐

不寐【概述】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时寐时醒,甚至醒后不能再睡,重则彻夜不眠。

不寐亦称失眠,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

《内经》中有关于“不得卧”、“目不瞑”的论述,认为本病病机为阳盛阴亏,提出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治法。

张仲景丰富了《内经》对不寐的临床证候和治法的论述,补充了阴虚火旺及虚劳病虚热烦躁的不寐证,首创黄连阿胶汤及酸枣仁汤,一直延用至今。

《普济本事方·卷一》论述了肝经血虚,魂不首舍,影响心神不安而发生不寐的病机,在服药上提出“日午夜卧服”的观点。

《景岳全书·不寐》将不寐病机概括为有邪、无邪两种类型,并归纳总结了不寐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方法。

《医宗必读》指出不寐的病因有气虚、阴虚、水停、胃不和、痰滞五种,并根据病因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法。

《证治要诀·虚损门》提出“年高人阳衰不寐”之论,说明不寐病因与阳虚有关。

《症因脉治·不得卧》详细描述心血虚与心气虚所致不得卧的症因脉治。

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症,更年期综合征以及贫血、肝炎、动脉硬化症等以不寐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人的睡眠依靠人体“阴平阳秘”保持正常,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的转从是睡眠的重要保障。

生理条件下,脏腑调和,气血充足,心有所养,心血得静,卫阳入于阴而寐。

不寐的病因多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逸失调,体弱病后导致阳盛阴衰、阴阳失衡产生本病。

一、情志失调,心神不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过极均能导致失眠。

其中与心、肝、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心主血,藏神;肝藏血,血舍魂;脾藏意、主思,三脏功能失常,最易诱发失眠。

其一、情志不遂,暴怒伤肝,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魂不能藏,火热上扰心神,魂不守舍而不寐。

临床除有难以入睡外,亦可见多梦易惊,肝火流注胸胁可见胁满、急躁易怒、善叹息之证。

其二、喜笑无度,心神激动,心火独灼,扰动神明而见心烦不寐,心火灼伤阴津则见口舌生疮,心火下移膀胱可见小便短赤。

不寐的辨证论治-中医医术专长中医内科学考点

不寐的辨证论治-中医医术专长中医内科学考点

不寐的辨证论治-中医医术专长中医内科学考点关于“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中医内科学考点:不寐的辨证论治”相关内容,相信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的考生都在学习,为帮助大家了解,在此我们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不寐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本病辨证首分虚实。

虚证,多属阴血不足,心失所养,临床特点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

实证为邪热扰心,临床特点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

次辨病位,病位主要在心。

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神不守舍而不寐,且与肝、胆、脾、胃、肾相关。

如急躁易怒而不寐,多为肝火内扰;脘闷苔腻而不寐,多为胃腑宿食,痰热内盛;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不寐,多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不寐,多属脾虚不运,心神失养;心烦不寐,触事易惊,多属心胆气虚等。

(二)治疗原则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实证泻其有余,如疏肝泻火,清化痰热,消导和中;虚证补其不足,如益气养血,健脾补肝益肾。

在此基础上安神定志,如养血安神,镇惊安神,清心安神。

(三)证治分类1.肝火扰心证证候主症: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上扰心神。

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

加减: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香附、郁金、佛手、绿萼梅以疏肝解郁;若头晕目眩,头痛欲裂,不寐躁怒,大便秘结者,可用当归龙荟丸。

2.痰热扰心证证候主症: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枳实、黄连、竹茹、龙齿、珍珠母、磁石。

加减:不寐伴胸闷嗳气,脘腹胀满,大便不爽,苔腻脉滑,加用半夏秫米汤和胃健脾,交通阴阳,和胃降气;若饮食停滞,胃中不和,嗳腐吞酸,脘腹胀痛,加神曲、焦山楂、莱菔子以消导和中。

不寐病的中医辩证施护

不寐病的中医辩证施护

不寐病(失眠)的中医辩证施护陶**不寐,中医病名,中医古籍中亦有“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不眠”、“少寐”等名称。

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一、病因1. 情志失常喜怒哀乐等情志过极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不寐病证。

或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不寐。

或由五志过极,心火内炽,扰动心神而不寐。

或由喜笑无度,心神激动,神魂不安而不寐;或由暴受惊恐,导致心虚胆怯,神魂不安,夜不能寐。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宿食停滞,脾胃受损,,酿生痰热,壅遏于中,痰热上扰,胃气失和,可致失眠。

此外,浓茶、咖啡、酒之类饮料也是照成不寐的因素。

3.劳逸失调劳倦太过则伤脾,过逸少动亦致脾虚气弱,运化不健,气血生化无源,不能上奉于心,而致心神失养而失眠。

或因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心伤则阴血暗耗,神不守舍;脾伤则食少,纳呆,生化之源不足,营血亏虚,心失所养,而致心神不安。

4.病后体虚久病血虚,年迈血少,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

正如《景岳全书,不寐》所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

”亦可因年迈体虚,阴阳亏虚而致不寐。

二、病机不寐的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有关。

基本病机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得入于阴。

病理性质有虚实两面,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神不安为实;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心肾不交,心神失养为虚,但久病可表现为虚实兼夹,或为瘀血所致。

三、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

2.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症。

3.本病证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病后,体虚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不寐应与一时性失眠、生理性少寐、它病痛苦引起的失眠相鉴别。

中医内科学~不寐

中医内科学~不寐
▪ 若肝郁化火,肝火暴张,痰火上扰神明而发为 狂证。
▪ 辨证要点 ▪ 治疗原则 ▪ 分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虚实 虚证--多属阴血不足,心失所养,临床特点
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 忘。病程长,起病缓慢。 实证--为火盛扰心,临床特点为心烦易怒, 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病程短,起病急。
辨证要点
▪ 《医宗必读·不得卧》将失眠原因概括为“一曰 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 不和”五个方面。
病因
病机
病理 结果
情志失常 病后体虚 劳逸失调 饮食不节
心虚胆怯,心神不安 阴虚火旺,阴不敛阳 化源不足,心神失养 痰火实火,扰动心神
阳不入阴
不寐
病位:心 与肝、脾、肾相关。 病机: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气血失
睡眠环境宜安静,空气宜清新;忌烟酒,不喝浓茶, 避免过度兴奋。
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作 息有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患病以后,治病宜早;按时服用药物,掌握服药时 间,尤其重视睡前服药;可配合气功及心理治疗。
定义:记忆减退,遇事善忘; 病因病机:心脾不足,肾精亏虚; 治疗原则:养心血,补脾肾;
剂、药物(包括剂量)和调护
李某,男,60岁,干部,就诊时间:2003.3.13; 主诉:左胸发作性闷痛3年,加剧2天。患者有 “冠心病”3年,每逢春季多发;近2天来,气 候潮湿多雨,患者自觉左胸部发作性闷痛,放 射至左前臂、小指,一天发作2—3次,每次持 续3-5分钟,休息后能缓解,伴头晕、心悸、恶 心欲呕、气短乏力、纳呆便溏、舌淡黯,苔白 厚腻,脉滑。 患者形体肥胖,平素喜吃肥甘厚 味;心电图示“心肌缺血”。
▪ 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生地、白芍、阿胶、鸡子黄-- 重在滋阴清火,适于阴虚火旺及热病后之心 烦失眠。

不寐

不寐

治疗原则
虚补实泻,注意调整脏腑的气血阴阳。 强调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施以安神镇静。
注重精神治疗的原则。
调整脏腑的气血阴阳
“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使
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得以恢 复正常。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安神镇静
安神镇静为治疗失眠的基本法则。必须
在平衡脏腑阴阳气血基础上进行。 安神的方法有养血安神、清心安神、育 阴安神、益气安神、镇肝安神、以及安 神定志等不同,可随证选用。
治法:
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六味地黄丸合交 泰丸
心肾不交
加减:
心阴虚—天王补心丹 肾阴虚—六味地黄丸+夜交藤、酸枣仁、 合欢皮、茯神等。
心胆气虚
症状: 多梦易惊醒,胆怯心悸;气短倦怠、舌淡脉弦细。 治法: 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证情严重者—高枕无忧散 (人参、石膏、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麦 冬
心烦不寐、躁扰不安,口干舌燥或口 舌生疮,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黄。
治法:
清心泻火、宁心安神—朱砂安神丸+黄 芩栀子连翘
胃气不和
症状: 失眠兼食滞不化之证(不寐伴胸闷嗳气、脘腹胀 满不舒、大便不爽、苔腻脉滑。) 治疗: 轻证—保和丸或越鞠丸+山楂、麦芽、莱菔子。 重证—调胃承气汤加减。胃气和腹气通即止,不 可久服。 积滞已消而胃气未和见不寐—半夏秫米汤加减。
历史沿革
《医效秘传*不得眠》认为不寐的病机: 1.“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安卧。若阴虚 为阳所胜,则终夜烦扰而不眠也。 2. 心藏神,大汗后则阳气虚,故不眠。 3. 心主血,大下后则阴气弱,故不眠。 4.热病邪热盛,故不眠。 5.新瘥后,阴气未复,故不眠。 6.若汗出鼾而不得眠者,又为邪入表也。”

不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不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2.情志失常
喜怒哀乐等情志过极均可导致脏腑功能的失调,而发 生不寐病证。或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化火, 郁火扰动心神,神志不宁而不寐;或由五志过极化火, 扰动心神而不寐;或由喜笑无度,心神激越,神魂不 安而不寐;或由突受惊恐,导致心虚胆怯,神魂不安, 夜不能寐。正如《沈氏尊生书不寐》云:“心胆俱虚, 触事易惊,梦多不详,虚烦不眠。”
《难经四十六难》中首次提出“不寐”这一病名,并将老年人不寐 的病机归纳为血气衰少。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虚劳虚烦不得 眠”的论述,辨证地应用黄连阿胶汤和酸枣仁汤治疗不寐,至 今临床仍有实用价值。
明.张景岳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执简驭繁地将不寐分为虚、实 两大类,《景岳全书不寐》云:“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 邪正二字则尽之矣。……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记载。” 同时又将不寐的发病机理概括为“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 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 气之不足耳”。
3.劳逸失调
劳倦太过则伤脾,过逸少动亦致脾气虚弱,运化不健, 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奉于心,以致心神失养而失眠。
4.病后体虚
久病血虚,年迈血少,引起心血不足,神失所养;亦 可因年迈体虚,阴阳亏虚而致不寐;若素体阴虚,兼 因房劳过度,肾阴耗伤,阴衰于下,不能上奉于心, 或五志过极,心火内炽于上,不能下交于肾,皆可致 心肾失交,水火不济,心火独亢,火盛神动,心神不 宁。《景岳全书不寐》言:“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 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
【辨病思路】
不寐主要以睡眠障碍为主,西医学的失 眠症、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等以失 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时,均可参照 本节辨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失眠症
以睡眠障碍为唯一的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 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 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头痛、疲乏困倦、社会功能 受损。每周至少发作3次,持续1个月以上,排除其他 躯体疾病所致的失眠,睡眠脑电图有一定价值。

不寐的中医辨证论治

不寐的中医辨证论治

不寐的中医辨证论治不寐,即现代医学中的失眠,是指无法获得充分、满意的睡眠,导致日间功能受损的一种常见病症。

在中医理论中,不寐的辨证论治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观察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判断其病因病机,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 心脾两虚型心脾两虚型的不寐患者,多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心悸健忘、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疗上应采用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方法。

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养心汤等,药物如党参、白术、黄芪、当归、酸枣仁、龙眼肉等。

2. 肝郁化火型肝郁化火型的不寐患者,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急躁易怒、胸闷胁痛、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原则是疏肝解郁、清热安神。

常用的方剂有逍遥散、龙胆泻肝汤等,药物如柴胡、郁金、黄芩、栀子、龙骨、牡蛎等。

3. 心肾不交型心肾不交型的不寐患者,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心悸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上应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药物如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等。

4. 痰热内扰型痰热内扰型的不寐患者,多见入睡困难、胸闷痰多、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原则是清热化痰、安神定志。

常用的方剂有温胆汤、清心化痰汤等,药物如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石菖蒲等。

5. 胃不和则卧不安型胃不和则卧不安型的不寐患者,表现为饮食不节、胃脘胀满、嗳气吞酸、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滑。

治疗上应调和胃气、健脾和胃。

常用的方剂有保和丸、平胃散等,药物如神曲、麦芽、山楂、莱菔子、厚朴、枳壳等。

在治疗不寐的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还应注重心理调适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如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减少精神压力、适当进行放松锻炼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中医治疗不寐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因此在具体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不寐

不寐

火旺 心悸
交证 上扰心神 养心安神 朱砂安神丸 天王补心丹
心胆 气虚
失眠多梦 心胆气 善惊易恐 虚证
心胆气虚 益气镇惊 安神定志丸 心神不宁 安神定志
气血虚合归脾 虚烦不寐合酸 枣仁汤
痰热 内扰
失眠心烦 痰热证 痰多胸闷
痰热上扰 清热化痰 温胆汤+连 心神不宁 和中安神 蒌
便秘礞石滚痰 丸
宿食保和丸
2.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 心神不宁、多梦等。
3.经各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鉴别诊断
1 暂时性失眠: 因一时情志刺激(惊恐、悲伤、兴奋), 或者环境的改变出现一过失眠,不属于病 态。
2 少眠 : 睡眠的时间比较短,但白天精力充沛,不 属于病态。
3 不得卧: 因有其他疾病导致不能睡眠,不能诊断 为失眠,如肺胀。
[预防与调摄]
本病因属心神病变,故尤应注意精神调摄, 做到喜怒有节,解除忧思焦虑,保持精神 舒畅;睡眠环境宜安静,睡前避免饮用浓 茶、咖啡及过度兴奋刺激;注意作息有序, 适当地参加体育活动等,对于提高治疗失 眠的效果,改善体质及提高工作、学习效 率,均有促进作用。
[结 语]
失眠多为情志所伤,久病体虚,饮食不节, 劳逸失度等引起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 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 性有虚有实,且虚多实少。其实证者,多因心 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引起心神不安 所致,治当清心泻火,清肝泻火,清化痰热, 佐以安神宁心,常用朱砂安神丸、龙胆泻肝汤、 温胆汤等。其虚证者,多由阴虚火旺,心脾两 虚,心胆气虚,引起心神失养所致,治当滋阴 降火,补益心脾,益气镇惊,佐以养心安神, 常用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归脾汤、安神 定志丸合酸枣仁汤等。
病位:心→肝、脾、肾。

不寐症辨证论治三要点

不寐症辨证论治三要点

不寐症辨证论治三要点“时下,因工作节奏加快、社会竞争不断加剧,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欠规律等因素,失眠带来的危害对人群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短暂失眠可致头昏、头痛、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和记忆力减退,而持续性失眠则极易引起血压、血糖、血脂升高,导致心脑血管的并发症,甚至造成内分泌失调而促发精神障碍。

”近日,黑龙江省神志医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主任委员赵永厚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对失眠症要引起高度重视,尤其应防范严重心神失养所致抑郁情绪引发的自杀或精神运动型症状。

失眠中医称不寐,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要特征,是中医神志病中常见的一种病证。

不寐病名出自《难经•第四十六难》,中医古籍中亦有“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不眠”、“少寐”等名称。

临证轻者入寐困难,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或寐而不酣;重者可彻夜不寐。

人体正常睡眠乃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地转化结果,这种规律如果被破坏,就可导致不寐症。

其病因、病机主要有虚实两方面,实者为七情内伤、肝失条达、饮食失节、痰热上扰;虚者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劳倦过度、心脾两虚。

辨证三要点赵永厚博士指出,临床对不寐症的辨证宜遵循三个要点一是辨轻重不寐的病证轻重,与其病因、病程长短有关,要通过不同的临床表现加以辨别。

轻证为少眠或不眠,重者彻夜不眠;轻者数日即安,重者成年累月不解,苦于入睡困难。

二是辨虚实不寐的病性有虚实之分。

虚证属阴血不足、心脑失其所养,表现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多因脾失化源、肝失藏血、肾失藏精、脑海空虚所致。

实证为火盛扰心、或瘀血阻滞,表现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胸闷且痛,多由心火亢盛、肝郁化火、痰火郁滞、气血阻滞所致。

三是辨受病脏腑不寐的主要病位在心脑。

由于心神被扰或心神失养、神不守舍而致不寐。

亦因肾精亏虚、脑海失滋、神不守持而致失眠。

同时,其他脏腑如肝、胆、脾、胃、肾的阴阳气血失调,也可扰动心脑之神而致不寐。

不寐的中医辨证护理

不寐的中医辨证护理
脾两虚: 状 : 梦易醒 , 后难 以入睡 , 忘, 晕 目 症 多 醒 健 头
整 夜不 寐 等 不 同表 现 。本组 病 例 中男 性 9例 , 女性 2 9
例 ; 龄 1 ~6 年 8 8岁 , 均 4 平 2岁 ; 病程 1 ~8个 月 。 周
护 理

眩 , 悸 , 食无 味 , 少 , 心 饮 食 腹胀 , 便溏 , 倦神疲 , 肢 面色少 华 , 淡 , 细无 力 。方用 归脾 汤加 减 , 舌 脉 如严重 失 眠可用

海 带 、 竹笋 等 以清化 痰 火 , 食 宜 清 淡 , 肥 甘 、 鲜 饮 忌 醇酒
等 以防止 助 湿生痰 。③ 阴 虚火 旺 : 状 : 眠 , 梦 , 症 失 多 健
忘, 心悸 , 五心烦 热 , 口干 , 汗 , 虑 劳 心 则症 状加 重 , 盗 思 头晕 目眩 , 红少津 , 少或无 , 细数 。以黄连 阿胶汤 舌 苔 脉 或朱 砂安 神 汤加减 治 疗 , 汤药 煎 后 待 稍 凉 服用 。护理 :
失 调 、 志所 伤或多 病 体 虚 等原 因 , 情 造成 脏 腑 阴阳 气血 功能 失常 而 发 病 。本 病 病 位 在 心 , 与肝 、 、 密 切 相 脾 肾
关 。病机 主要是 阳盛 阴衰 , 阳失交 。病 理性 质有 虚实 阴
可; 阴虚者 宜进 滋 阴食 品 , 百 合 、 子 、 参 、 耳 、 如 莲 海 银 酸 枣仁 等 。亦 可食 用百 合莲 子粥 、 银耳 羹 、 酸枣 仁膏 等 。
般护 理 : 生 活起 居 : 室 要 安静 , ① 病 空气 新 鲜 , 注
意保 暖 , 光线 宜稍 暗 , 避 免 噪 音 的 干扰 。床铺 最 好 要 并 柔 软 、 整和舒 适 。生 活要 有规律 , 要过 于 紧张 , 到 平 不 做 有 劳有逸 , 动员 组织 患 者 积 极 进行 医疗 体 育 锻 炼 , 气 如

中医内科学--不寐-精选文档

中医内科学--不寐-精选文档
•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上扰心神。
• 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有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之功 效,适用于肝郁化火上炎所致的不寐多梦,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 干便秘之症。
•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 当归、生地滋阴养血;柴胡疏畅肝胆之气;甘草和中;生龙骨、生牡 蛎、灵磁石镇心安神。
2023/12/27
中医内科学
18
结语
2023/12/27
中医内科学
19
• 不寐多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 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 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
• 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 性有虚有实,且虚多实少。实证多因肝郁化火, 痰热内扰,引起心神不安所致,治当清肝泻火, 清化痰热,佐以宁心安神;虚证多由心脾两虚, 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心胆气虚,引起心神失宁 所致,治当补益心脾,滋阴清热,交通心肾,益 气镇惊,佐以养心安神。
痰热扰心,见虚烦不宁,不寐多梦等症状者。 • 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枳实健脾化痰,理气和胃;黄连、
竹茹清心降火化痰;龙齿、珍珠母、磁石镇惊安神。 • 不寐伴胸闷嗳气,脘腹胀满,大便不爽,苔腻脉滑,加用半夏
秫米汤和胃健脾,交通阴阳,和胃降气;若饮食停滞,胃中不和, 嗳腐吞酸,脘腹胀痛,再加神曲、焦山楂、莱菔子以消导和中。

2023/12/27
中医内科学
21
二、专方专药研究
• 董长华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顽固性失眠30例,柴 胡15g,香附15g,白芍20g,川芎12g,枳壳12g,甘 草6g,血瘀加赤芍、丹参;肝火盛加菊花、栀子;痰 湿重加胆南星、石菖蒲;心神不安加炒枣仁、夜交藤、 茯神,日一剂,水煎服,10日1疗程,治愈26例,好转 3例,总有效率96.7%(国医论坛,1993,(6):27)。

中医内科学_刘刚_第10章不寐

中医内科学_刘刚_第10章不寐
急躁易怒而不寐—多为肝火内扰; 急躁易怒而不寐—多为肝火内扰; 脘闷苔腻而不寐--多为胃腑宿食,痰浊内盛; 脘闷苔腻而不寐--多为胃腑宿食,痰浊内盛; --多为胃腑宿食 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不寐--多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多为阴虚火旺 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不寐--多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不寐—多为脾虚不运。 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不寐—多为脾虚不运。
(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相当于西医学中神经官能症、 相当于西医学中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 征等。 征等。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所伤 1.情志所伤 2.饮食不节 2.饮食不节 3.久病年老 3.久病年老
饮食 不节
损伤脾胃 酿生痰热 痰热上扰 胃失和降
暴怒伤肝 情志 五志过极 失常 喜笑无度 脏腑功能失调 暴受惊恐 失调 心 不 过伤脾 心失 心 不
1.重视精神调摄 。 内经》 恬淡虚无, 《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讲究睡眠卫生 。 2.讲究睡眠卫生 建立有规律的作息制度。 (1)建立有规律的作息制度。 (2)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 (3)注意睡眠环境的安宁 。
七、结语
不寐病因 : 情志所伤, 久病体虚, 不寐 病因: 情志所伤 , 久病体虚 , 饮食不 病因 节,劳逸失度 。 不寐病机 阴阳失调, 病机: 不寐病机:阴阳失调,阳不入阴 。 不寐病位 病位: 不寐病位:心,肝、胆、脾、胃、肾。 不寐基本治则 补虚泻实, 基本治则: 不寐基本治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 临床上必须因人、 因时、 因证而异, 临床上必须因人 、 因时 、 因证而异 , 采 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灵活掌握辨证论治。 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灵活掌握辨证论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首分虚实。

虚证,多属阴血不足,心失所养,临床特点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

实证为邪热扰心,临床特点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

次辨病位,病位主要在心。

由于心神的失养或不安,神不守舍而不寐,且与肝、胆、脾、胃、肾相关。

如急躁易怒而不寐,多为肝火内扰;脘闷苔腻而不寐,多为胃腑宿食,痰热内盛;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不寐,多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不寐,多属脾虚不运,心神失养;心烦不寐,触事易惊,多属心胆气虚等。

二、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实证泻其有余,如疏肝泻火,清化痰热,消导和中;虚证补其不足,如益气养血,健脾补肝益肾。

在此基础上安神定志,如养血安神,镇惊安神,清心安神。

三、证治分类
1.肝火扰心证
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上扰心神。

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本方有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之功效,适用于肝郁化火上炎所致的不寐多梦,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便秘之症。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当归、生地滋阴养血;柴胡疏畅肝胆之气;甘草和中;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镇心安神。

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香附、郁金、佛手、绿萼梅以疏肝解郁;若头晕目眩,头痛欲裂,不寐躁怒,大便秘结者,可用当归龙荟丸。

2.痰热扰心证
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暖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加减。

本方清心降火,化痰安中,适用于痰热扰心,见虚烦不宁,不寐多梦等症状者。

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枳实健脾化痰,理气和胃;黄连、竹茹清心降火化痰;龙齿、珍珠母、磁石镇惊安神。

不寐伴胸闷暖气,脘腹胀满,大便不爽,苔腻脉滑,加用半夏秫米汤和胃健脾,交通阴阳,和胃降气;若饮食停滞,胃中不和,嗳腐吞酸,脘腹胀痛,再加神曲、焦山楂、莱菔子以消导和中。

3.心脾两虚证
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证机概要:脾虚血亏,心神失养,神不安舍。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本方益气补血,健脾养心,适用于不寐健忘,心悸怔忡,面黄食少等心脾两虚证。

常用药: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黄芪补气生血;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木香行气舒脾。

心血不足较甚者,加熟地、芍药、阿胶以养心血;不寐较重者,加五味子、夜交藤、合
欢皮、柏子仁养心安神,或加生龙骨、生牡蛎、琥珀末以镇静安神;兼见脘闷纳呆,苔腻,重用白术,加苍术、半夏、陈皮、茯苓、厚朴以健脾燥湿,理气化痰。

若产后虚烦不寐,或老人夜寐早醒而无虚烦者,多属气血不足,亦可用本方。

4.心肾不交证
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炽盛,不能下交于肾。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前方以滋补肾阴为主,用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肾阴不足证;后方以清心降火,引火归原,用于心烦不寐,梦遗失精等心火偏亢证。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滋补肝肾,填精益髓;泽泻、茯苓、丹皮健脾渗湿,清泄相火;黄连清心降火;肉桂引火归原。

心阴不足为主者,可用天王补心丹以滋阴养血,补心安神;心烦不寐,彻夜不眠者,加朱砂、磁石、龙骨、龙齿重镇安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