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介语

合集下载

中介语的例子

中介语的例子

中介语的例子
1. 哎呀,你看那些学英语的人,经常说的中式英语不就是一种中介语嘛!比如说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说成“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哈哈哈,这多有意思呀!
2. 你想想,很多小孩子刚开始学说普通话的时候,会夹杂着家乡话的发音,这也是中介语呀!像“我要七饭”(我要吃饭)这类的表达是不是很常见呢?
3. 咱有时候还会听到一些外国人说中文,带着他们母语的腔调,那就是他们的中介语呢!就像那个老说“你好吗,我很好”的外国人,超逗的啦!
4.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学说大人的话吗?总会说得半生不熟的,那也是一种中介语呀!比如学着说“俺知道啦”这种,稚嫩又可爱啊。

5. 有些人学唱歌,用不太标准的发音唱出来的歌,不也算是一种中介语嘛!像那种“发如雪,凄美了离别”唱成“发如靴,凄美了离别”,真的让人忍俊不禁呀!
6. 再比如玩角色扮演游戏的时候,小朋友模仿大人说话,那种似是而非的话语不也是中介语嘛!“我是大英雄,我要去打怪兽咯”,太好玩啦!
总之呢,中介语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让我们的交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呀!。

中介语理论概述

中介语理论概述

中介语理论概述摘要:“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个术语是国外外语教学研究者于7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是研究者鉴于“对比分析”(contras-tiveanalysis)(即拿学习者的母语跟外语或第二语言作对比,以弄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而指导教学)的局限性而对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的语言现象作出新的概括。

关键词:中介语;第二语言习得;对外汉语教学本世纪60年代,受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观点的影响,人们对第一语言习得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性研究。

结果表明儿童的早期言语有其独特性,它不同于成年人所使用的语言,而且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60年代末期,应用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利用第一语言获得的研究成果来重新审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行为,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中介语进行研究。

(一)“中介语”概念的涵义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关于中介语的定义的讨论则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中介语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所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

这个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不同于他所学的目的语。

(鲁健骥,1984、1993)这种观点是从发生学的角度对中介语所作的发生定义。

具体地说,这种观点强调,首先,中介语也是语言,具有人类语言所有的一般特征和功能;其次,它是由系统的,即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规则系统;第三,它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理而产生的。

应该说,这个定义揭示了中介语的最基本的特征。

它承认中介语是一种自然语言,承认中介语的系统性。

另外,这种观点显然是把中介语当做可以观察到的、独立的语言系统来看待的。

这一点与Selinker和Sharwood Smith的观点是一致的。

但是,这种观点在阐述中介语产生的来源问题上似乎不够充分。

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理,实际上只是中介语产生的源头之一。

中介语产生的根源显然不限于此。

2.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

中介语假说与偏误分析-包包-2016

中介语假说与偏误分析-包包-2016
• (2)一外国人赞美以中国人说:“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中国人 忙回复“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这常常让外国人很失望,觉 得别人对他的赞美持怀疑态度和不认可 。
关系
• 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 偏误分析语言学习理论是从中介语假说的 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 习得中不可缺少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成 果对我们认识中介语、理解语言习得的过 程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语言教学实践也 有深远意义
偏 误 的 来 源 (一)
• 关于偏误分析已有大量的研究,偏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这 里主要述说几个重要的来源:
1.语际迁移(interlingual transfer)即本族语知识向
第二语言迁移。如果继而学习其他语言,那么第一、第二语 言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迁移。例如:一老师教的三年级美国学 生(已学过450学时的中文)在学习《早春二月》时,因母 语干扰而出现下列病句: (1)*萧先生是一位陌生的青年,又文嫂不要他看她和房间。 (2)*萧建秋和李先生是同学们和朋友们。 (3)*明天我要请她 一次。 (4)*萧建秋爱陶岚,但他要结婚文嫂。 (5)*文嫂的两个孩子是什么姓? (6)*文嫂的态度对萧建秋好不好? (7)*萧建秋从陶慕侃知道了李先生的不幸。 (8)*我们美国人开玩笑这样的人。
偏 误 的 来 源(四)
• (3)求助于权威
• 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困难就求助于操母语的人,或查 词典。经常说how do you say——”。学英语的中国学 生常在表达一个比较成熟的观点时,因为不会用句法, 词汇量不够而梗咽。如:Allooduce me to introduce myself and tell you some of the···”翻字典,接着说: “some of the headlights of my past.”

中介语

中介语
什 么 是 中 介 语 ?
中介语,Interlanguage,也有人译为 中介语,Interlanguage,也有人译为 ,Interlanguage, 过渡语" 语际语",是指在第二语 ",是指在 "过渡语"或"语际语",是指在第二语 言习得过程中 过程中, 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 习策略, 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 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 于目的语, 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 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 既指学习者语言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 静态”的语言系统, 的“静态”的语言系统,可以把他看 做是某一阶段的“切片” 做是某一阶段的“切片”;也是指学 习者从零起点到靠近目的语的语言发 展轨迹, 展轨迹,可以把它看作是各阶段相接 而形成的一种连续体。 而形成的一种连续体。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国内最早引进中介语理论的 是鲁键骥,他在1984 1984年发表 是鲁键骥,他在1984年发表 了《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 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 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一 首次引进了“中介语” 文,首次引进了“中介语” 偏误”两个概念。 和“偏误”两个概念
近年来,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中涉及对外汉语中介语研究的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 几个方面: (一)关于母语迁移的研究与运用 母语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规律的分析和研究, 母语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规律的分析和研究,是对外汉语界 关于中介语问题讨论的主要方面。如关联词语、 字的使用, 关于中介语问题讨论的主要方面。如关联词语、“了”字的使用, 语音等问题。 语音等问题。 (二)关于目的语知识迁移的研究与应用 使用已经学过的目的语的有限的、 使用已经学过的目的语的有限的、不充分的规则来错误地或不适 当的类推到新的语言现象上,也是留学生发生偏误的一个方面, 当的类推到新的语言现象上,也是留学生发生偏误的一个方面, 尤其在中高级阶段。 尤其在中高级阶段。这种现象就是一般所说的过度概括或过渡泛 化。 (三)关于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的研究与应用 留学生习得汉语的学习策略是近年来讨论较多的问题。 留学生习得汉语的学习策略是近年来讨论较多的问题。交际策略 的使用对学习汉语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的使用对学习汉语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交际策略跟一个人的语 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有直接的关系。 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有直接的关系。

中介语石化与母语负迁移

中介语石化与母语负迁移

中介语石化与母语负迁移中介语(interlanguage)又称过渡语。

这一术语最早是由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1972年在其论文中首次提出的。

中介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它既不是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一种过渡语,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时创造性使用的一种语言,即学习者利用已有的母语(NL)和目的语(TL)的有关知识不断借助假设—验证手段对现有中介语体系进行补充和修正,使这一体系循序渐进地向目的语靠拢。

理论上,中介语应该随着语言输入和学习量的不断增加逐渐向目的语靠拢,从而最终达到目的语这个终点。

但在实际的学习中,绝大多数语言学习者的外语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语言能力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甚至长时间不用外语,外语水平反而退步了。

这就是外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

从母语负迁移角度研究石化现象,可以为减少石化对外语学习的阻碍提出切合实际的应对策略。

一、石化现象的分类及产生的原因Selinker早期在研究中介语时就注意到外语学习中的一些易石化的语言现象:无论学习者年龄的长幼,无论学习者得到多少有关目的语的解释和指导,在其目的语的中介语中总会出现其目的语的一些表达方式、规则和次系统。

当学习者目的语水平有所提高时,这些现象表面看似已消除,但还会常常出现在目的语的中介语中。

这些词语和表达结构长期重复使用会形成语言僵化即石化(fossilization)。

这种石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目的语熟练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一)石化现象的分类石化现象从性质上可分为暂时性石化(temporary fossilization)和永久性石化(permanent fossilization)。

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初期,他们的外语知识不断积累,持续提高,出现高峰期现象(climax)。

达到高峰期后,外语能力的提高就会趋于稳定,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对于大多数外语学习者来说,他们的中介语只是暂时的石化。

如果学习者再有机会接受良好的外语培训或接触自然的目的语环境,可以消除部分石化现象,使外语水平进一步提高。

中介语和语言僵化现象 3.16

中介语和语言僵化现象 3.16


(3) 学习者的本族语问题 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来 自其本族语的干扰, 造成干扰性误差。这种干 扰主要是语音方面的。绝大多数外语学习者 无论学了多长时间, 都无法克服其外国腔, 这 在一定程度上使第二语言能力居于止步不前 的状态, 促使僵化形成。

二、外因 (1) 学习者的目标语文化涵养问题 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语言中带有文化负 荷, 要习得一门第二语言, 就必须习得其文化。文化 差异对学习者学习目标语有很大的影响。根据文化 迁移模式(Accuturation Modal), 文化迁移由学习者 与目标语文化的社会和心理距离决定。 二语学习者对目标语文化的接受程度, 决定了习 得一种语言是否成功。如果学习者对目标语文化有 抵触情绪, 其文化迁移程度则低, 文化涵养水平低, 不能把语言输入内化, 也不能超越现有语言水平, 长 期下去, 便形成僵化。
同时, 还指出了中介语的特点, 如过渡性 (transitional)、系统性 ( systematic)、渗透性 (permeable)、开放性(open) 等。 当中介语仍然包括不同于目标语的语言规则时, 学习者就已停止学习, 即其语法系统趋于僵化, 使其中介语的语言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年龄的增 长和学习努力程度的加深均不能改变这种语言僵 化的现象。 Selinker (1972) 进一步阐述并指出, 大约只有 5%的外语学习者会继续发展像本族语言者一样 的心理语法 (mentalgrammar), 大部分都将以不 同的方式停滞。由此可见, 中介语与语言僵化现 象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中介语的结构系统不再 进一步的发展, 也就是僵化的表现(Selinker 1992)。僵化现象是中介语可渗透性的丧失。

中介语的特点

中介语PPT课件

中介语PPT课件

10、蒋柿红.浅谈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及策略培训.湖北经济学 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11、李郁,魏传立.对第二语言习得交际策略的研究.哈尔滨 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12、杨琦.浅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中介语.二明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02 13、[ 英] S·P·科德著, 林萍译.学习者错误之重要意义.平顶 山师专学报,2002 14、李金兰.中介语理论与错误分析研究.淮阴工学院学报 , 2009 15、侯民吉.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 语理论.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Rod Ellis
12
中介语发展阶段—— Corder三分说
系统前阶段
Presystematic
系统阶段 Systematic
系统后阶段
Postsystematic
13
系统性 Systematic
从其内部组织说,它也是一个由内部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就 是说,它有语音的、词汇的、语法的规则系统,而且学习者能运 用这套规则系统去生成他们从来没有接触到的话语。从其功能 说,中介语可以作为人际交往的交际工具。
8
概念说明
❖ 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是一种介于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种 语言变体,是一种中间状态。它既包含母语的特征,也包含目的语的 特征,但又与二者有区别 。
Ba9ck
中介语三大特点
可渗透性
动态性
系统性
10
可渗透性 Permiable
所谓渗透性,是指中介语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的母语 和目的语的规则或形式的渗透。
——鲁健骥 ...., it is possible to detect the rule-based nature of the learner's

二语习得主要理论流派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主要理论流派和发展趋势

语言监控理论 (The Monitor Model)
一 语言监控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最为人知的、也是 目前争议最大的就是美国语言学家克拉 申(Krashen)的语言监控理。
它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 理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对语言教 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 两种途径
语言监控理论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有两种不同的途 径:
他们认为语言习得能力是人类先天的语言智力 组织,它赋予孩子们在某种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处理 语言的能力,使他们能组织语言的内部系统。不论 多么复杂的语言,儿童都能凭借天生的语言习得能 力轻易地掌握,使母语的语言系统内在化。
二 问题 人们目前对这种理论的看法还不太一致。 争论的主要焦点是:
1 普遍语法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是否 和学习第一语言一样起作用?
语言普遍性理论 (Linguistic Universals)
一 来源及主要观点 源于Chomsky的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主要观点为:人类头脑中具有一种“天生” 的专门语言知识,即所谓的“普遍语 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 若干固定的抽象的“原则”(principles)
2 与这些“原则”有关的若干“参 项”(parameter)。
2 开放性,中介语是个开放的体系,具有逐渐进 化的特征,其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3 灵活性,中介语是一个灵活的、不断变化 的体系,新的语言规则进入中介语系统后有 较强的扩散能力,中介语系统处于不断的重 组之中。
4 系统性,中介语在任何阶段都呈现出较强的 系统性和内部一致性。中介语的系统性主要 表现在各种系统性错误,体现在错误的前后 一致。可以说系统性是中介语最重要的特征。
三 五种假设 语言监控理论经过不断发展和充实,主要 有以下五种假设: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1.语言迁移: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会产生影响,这就叫语言迁移。

2.音位:在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叫音位。

3.书面语:书面语是文字产生以后才出现的语言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它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4.国际音标:国际音标是目前国际上最为通行的音标,它根据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的原则制定,音素和标写音素的符号一一对应,没有标音含混的缺陷,能够比较精确地记录世界上各种语言的语音。

1.元辅音分析法:元辅音分析法是以元辅音为基本分析单位的一种音节结构分析方法。

音节结构可氛围V、C-V、V-C、C-V-C等四种不同结构类型。

例如,汉语普通话中的[i](一)、[t‘i](题)、[an](安)、[t‘an](谈)等四个音节分别属于这四种基本类型。

2.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表示某一类语法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如词类形式、组合形式、虚词形式,就是语法形式3.义项: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一个词有几个义项,是根据词所反映的对象的多少确定的。

例如,“凉”既可以表示“温度低”,也可以表示“灰心或失望”,因而是两个义项4.外语教学的听说法:听说法是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刺激——反应”学说影响二产生的外语教学法;听说法基本上不使用本族语教学,不大进行语言对比,一般也不讲语法规则;这种教学法在读写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较弱。

1.语言获得:主要是指掌握一种母语,特别是儿童掌握自己母语的过程。

2.双语现象:指某一语言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

3.借词:是指音和义都是借自外语词,又叫外来词。

4.词组:实词与实词之间具有直接联系的相对独立的词群。

1.区别特征: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言特征叫区别特征。

音位之间的对立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区别特征之间的对立,音位的辩义功能归根结底是由区别特征担负的。

二语习得中介语总结

二语习得中介语总结

第三节中介语一、中介语研究概说(一)什么是中介语中介语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美国学者L•Selinker于1969年最早提出这一概念,并于1972年在其题为《Interlanguage》的论文中首次使用"Interlanguage"(中介语)这一术语。

中介语是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产生的,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随着学习者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其中介语体系会日趋丰富完善,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因此从学习过程来说,它同学习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低层次的中介语将不断消失,而高层次的中介语将会出现。

它是一动态变化的过程,汉姆莱(Hammerly)曾用图形象地表示出了中介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关系(1975)如下图所示:从上图可以看出中介语不是两种语言的直接混合,实质上它是不同心理过程与母语和目的语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多种因素的"混合"。

Ellis(1994)认为中介语的形成是-个重新创造的过程。

中介语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有其自身的语言规则(阴影不重合部分),同时它还具有与母语和目的语相似的规则(阴影重合部分)。

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是从零点开始不断向目的话靠近的渐变过程。

它随着第二语言新知识的增加而不断变化。

W•Nemser(l971)把此系统称之为"渐近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s)。

他认为学习者的这一系统是从零知识(zero knowledge)沿着一连续体(continuum)逐渐接近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能力(native speaker competence)。

他认为,"大部分第二语言学习者都处于这一连续体的某一位置,因此中介语不应被看作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它是处在不断修正,不断向目的语规则接近的过程中的。

"(二)中介语的形成模式及特点1.中介语的产生及形成模式中介语是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中介语介绍

中介语介绍

2.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
Hale Waihona Puke 新知识和新规则不断注入;原有的尚 未学好的规则和结构也在不断修正调整。 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和交际需要的 增长,中介语不断发展,并呈一定的阶段 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 离开第一语言向目的语靠拢。(虽然不同 的学习者其中介语的发展有很大的差异, 但总体看来,同一发展阶段中的中介语又 有其内部一致性。)
3.语用方面 例如,语体有中间状态。 如播音员语言就是处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中间状态。
新春佳节到来之际,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建立 卓著功勋、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 献的驻京部队老同志欢聚一堂。回顾极不平凡的 “十一五”时期,大家深切感到,在以胡锦涛同 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开拓进取、共克时艰,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国防和军队 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中介语的性质和特点
(一 )中介语理论的兴起
(1) 20世纪60年代以前,欧美行为主义心 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心理学和语言学领 域占主要地位,在这种理论背景下,语言研究 领域兴起了对比分析理论。这种理论认为, 外语学习是母语习惯向外语习惯逐步转移的过 程。因此,很多学者和外语教师认为,只要对 目的语和母语进行对比,了解母语和目的语 的异同,就可预测出在目的语的学习中会出 现什么偏误,而且还可以对出现的偏误进行 分析和解释。
中介语理论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中 间状态,人类的语言也是如此。人们学习 语言的过程中,以及语言接触融合的过程 中,都有所谓的中间状态。现代应用语言 学理论把语言中的这些中间状态称为中介 现象。
(一)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中介物”
1.语音方面,普通话和方言。 在方言和标准的普通话之间,有地方普通话。 地方普通话就是“中介物”,我们可以称之为 “中介语”。不同的方言与普通话接触会产生 不同的地方普通话。在我国汉语方言区和少数 民族地区说普通话的人,大多数人说的都是 “地方普通话”,如“广东普通话”、“上海 普通话”、“四川普通话”、“新疆普通话” 等。

简述中介语的概念及特征

简述中介语的概念及特征

简述中介语的概念及特征作者:姜佳昊来源:《锋绘》2018年第05期摘要:中介语一词是Selinker于1969年提出并于1972年在其论文“Inter language”中作为术语最早使用。

中介语作为介于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中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收获到的系统的知识。

本文将针对中介语的概念和特征进行简要陈述,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中介语;二语习得;体系性;化石性1 中介语的概念中介语作为只有学习者所特有的语言,随着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的水平的变化其体系也会随之改变。

1971年,Nenmser根据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提出并采用了“近似语言系统”这个概念来描述学习者的语言系统。

“近似语言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指的是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时的目标性的发展。

Corder(1971)将学习者个人使用的独特的语言定义为“特质语言(idiosyncatic dialects)”。

与此同时,根据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时可以达到正常水平之前所支配的过渡语言能力,Richards提出“过渡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这一概念。

像这样,对于Selinker的中介语的定义,虽然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概念并加以说明,但中介语是第二语言习得者所具备的语言体系这一说法都持有共同观点,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2 中介语的特征对于中介语的特征的解释,Ellis(1985)认为中介语具有体系性、动态性和渗透性。

这里的动态性是指中介语是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下的,并不是停滞固定的。

渗透性是指中介语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規则或形式的渗透。

动态性和渗透性可集中表现为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是开放的,即每一个阶段学习者的知识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修正、不断增加的,并且这种动态性决定了它具有可渗透性。

第四讲 第四节 中介语理论

第四讲  第四节 中介语理论
关于“高度结构化”的含义问题
所谓“高度结构化”,按照我们的理解,指的主要是中介语内在结构的系统性。
这种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者的语言是以规则为基础的:
学习者的言语表达建立在已有的规则系统基础上,就像母语使用者将他的表达计划建立在内化的母语系统之上一样。
再看第二点。中介语“必须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而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
一般说来,当学习者的母语规则和目的语规则相似或相匹配时,可能会产生迁移。但是,母语和目的语相似并不足以构成迁移的条件。并不是所有的语言特点都会迁移。哪些能迁移,哪些不能迁移,跟语言的特点有关。
语言迁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学习者在构建中介语系统时,母语知识的运用是一个高度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母语规则都会产生迁移的现象,学习者是有选择的。某些母语规则或过程比其它规则或过程更可能产生迁移现象。比如有人认为,无标记的语言现象容易迁移,有标记不容易迁移。无标记语言点是最常见、最普遍、最自然的核心规则。比如,陈述句是无标记的,疑问句是有标记的。(例子见230页)Selinker指出,“上百年来,人们对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早已有所认识,而且认为,这种影响是最为实质性的影响。现在人们一致的看法是,语言迁移,正像在对比分析的初期人们所认识的那样,不是一个„或有或无‟(all or nothing)的现象。”
③反复性。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随着水平的提高,中介语是在逐步地向目的语规范运动的,这种接近是反复、有曲折的。表现为某些已经得到纠正的偏误重又有规律地反复出现。)
三、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原因)(Selinker)
1、潜在的语言结构和潜在的心理结构
Selinker认为,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有两个途径:
一是成功的学习者,可以通过重新激活语言习得机制,即Lenneberg所说的“潜在的语言结构”来获得第二语言,按照克拉申的观点,这种人只有5%;他们可以像儿童习得母语那样,把普遍语法直接转换成目的语语法。(普遍语法可及性)但是,大多数学习者无法激活“潜在的语言结构”。

浅析中介语产生的原因

浅析中介语产生的原因

浅析中介语产生的原因【摘要】中介语是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目的语时所产生的不完全正确的语言系统的描述,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使用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

本文从母语对中介语的影响,有限的目的语知识的干扰,本族或外族文化因素的干扰,学习或交际方式、态度等的影响,教师或教材对目的语语言现象的不恰当或不充分的讲解和训练等方面分析了中介语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中介语产生原因【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3-0077-02中介语是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目的语时所产生的不完全正确的语言系统的描述,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使用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

研究者们对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这一语言系统的描述曾使用过诸如:“近似语言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s)、“学习者固有的内在的掌握语言的课程大纲”(learner’s built-in syllabus)、“习得者独有的语言”(idiosyncratic dialects)、“中继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等术语。

然而,广为人知,影响最大的是塞林克(Selinker)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

中介语一词最早是由塞林克首先使用,1972年他在论文“Interlanguage”中对中介语作出了全面的阐述,此后该词确立了其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并为语言学界和外语教学界所接受。

中介语理论于8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

中介语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以母语为出发点,不断发展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中介语作为独立的语言体系有着自身的特点。

不同的学者对中介语本身的特点也有不同的概括。

纵观学者们的看法,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可变性、渗透性、可创造性及石化性等特点。

中介语的产生是多方心理因素影响的结果,也即产生中介语的根源。

本文试对中介语的成因进行阐述。

一母语的负迁移,即干扰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由于不熟悉目的语的语法规则或表达习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母语的规则或表达方式来处理目的语中的一些信息,会依赖其原有的母语知识辅助其意思的表达。

中介语的语用失误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中介语的语用失误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中介语的语用失误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作者:余书英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11期[摘要] 中介语是外语学习者必经之路,这一概念最早又Selinker在他的论文《中介语》首先提出。

但由于它是过渡性语言,所以中介语的语用失误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本文简述了中介语概念,通过实例解析了语用失误类别,并阐述了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 中介语;语用失误;大学英语教学一、中介语中介语,interlanguage,或称作“过渡语”或“语际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

它是1972年由塞林格(Selinker)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来的。

二、语用失误“语用失误”的研究始于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 她在1983年发表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首次提出语用失误这个术语。

同时把语用失误分为两类:第一类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即不符合以英语为母语的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英语表达方式,按学习者得母语的语义和结构套用英语。

第二类是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指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语句,但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不合时间场合,不看对象,不顾及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

Thomas (1983:96)指出“只要说话人所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意欲想表达的或认为应该为听话人所感知的意义不同,这时就产生了语用失误”。

何自然(1997:205-206)认为“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performance errors),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和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中介语

中介语

一、中介语理论的起源20世纪60年代以前,欧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心理学和语言学领域占主要地位,在这种理论背景下,语言研究领域兴起了对比分析理论,对整个外语教学领域有重要的影响。

这种理论认为,外语学习是母语习惯向外语习惯逐步转移的过程。

因此,很多学者和外语教师认为,只要对目的语和母语进行对比,了解母语和目的语的异同,就可预测出在目的语的学习中会出现什么偏误,而且还可以对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和解释。

50年代末,行为主义心理学受到巨大冲击,乔姆斯基对语言心理学的研究是人们对外语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有了新的认识。

人们发现,外语学习中的偏误并不能完全、准确地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预测、解释和分析。

后来的许多统计资料也证明了这种猜疑。

这样,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的语言对比分析受到了人们的怀疑。

60年代末,一种新的外语学习偏误分析理论产生了,这就是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一词是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69年在其论文“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中首先使用。

1972年,他又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 的论文,对“中介语”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确立了它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

其他研究者们对这一概念的描述有许多不同的术语,如W. Nemser (W. Nemser, 1972 ) 称之为“近似语言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s),科德(1967)将它称为“学习者固有的内在的掌握语言的课程大纲”(learner’s built-in syllabus)、“学习者独有语言”(idiosyncratic dialects)、“中继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等。

然而广为人知、影响最大的还是“中介语”这一说法。

二、中介语理论的内容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发展起来的,它是指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规律所做出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ays to study interlanguage中介语的研究方 法 两种途径:First, investigating the psychological, biological or neurological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production of interlanguage; Second, investigating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interlanguage by asking questions as how interlanguage different from the target language or the native language, in what way is lower level interlanguage different from higher level interlanguage, how the interlangugage system is used to convey meaning, etc.
中介语石化( fossilization ) 是指外语学习者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 统性知识趋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增长和学习量的 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 内涵:一是指外语学习者不正确的目的语言形式或错误的 长期使用; 二是指学习者的外语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其 语言能力表现出一种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 暂时性稳定化( temporary stability ) 永久性石化( permanent fossilization )。 意义这一区分,在我国外语教学中意义重大。如果处在暂 时石化阶段的学习者能够接触到大量的最佳语言输入, 并尽量减少造成中介语石化的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 那么他们的目的语通常会产生第二次飞跃,否则会导 致永久性的石化。

2 、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迁移” (transfer) 这一术语来源于教育心理学 理论,是指将学会了的行为从一种语境迁移至 另一种语境,其中包括正向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和负向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在外语 学习中,语言迁移 (language transfer) 会对另一 种语言产生影响,正向迁移有利于语言学习, 但负向迁移由于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错误 的或不合适的目的语形式,所以对英语学习有 干扰作用。学习者在交际、阅读、写作中习惯 借用本族语规则作为临时过渡手段,逐词翻译, 采用中文逻辑框架加上英文的语法规则。例如 有学生把“谈恋爱”表达成 “talk love”, “红茶” 说成 “red tea” ,让外国人不知所云。
中介语 定义 特征与局限性 发展 中介语理论中介语 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 阿德叶米安中介语 塔罗恩中介语 中介语中的僵化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The separateness of a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system, a system that has a structurally intermediate status between the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s.

从产生石化现象的内部因素来分析,这和学 生自身的素质有关。 (1) 年龄:当语言学习者到达年龄的关键期 (critical age) ,他们的大脑缺乏可塑性,因而 无法掌握某种语言特征,使目标语不能顺利 习得; (2) 缺乏文化融合的愿望:由于不同的社会心理 因素,学习者不再选择学习目标语国家的文 化传统。 (3)学生自身英语语言知识的匮乏,缺乏根据 语言环境作具体分析的能力,学习策略不当, 学习动机和态度欠端正,自我管理意识的淡 薄等,( Selinker)

阿德叶米安把中介语系统作为一种受规则支配的语 言行为来进行研究。在他看来,中介语语法同样要 受到语言共性语法的限制,因此对中介语系统的分 析应从其有规律的东西入手来探讨中介语的特点。 他特别注重对中介语的可塑性进行研究,认为中介 语从本质上讲是不完善的,总是处于一种波动状态 之中。学习者在用第二语言表意时可能会借用第一 语言的规则或是歪曲和过分概括目标语言的语法规 则。这两种情况都直接反映了中介语的可塑性。


Selinker是最早使用中介语这一术语的学者。他从 认知过程的角度来研究中介语,并认为中介语是 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五种主要认知过程的产 物。 Selinker认为中介语的发展与第一语言的发展是有 区别的。中介语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便容易僵化, 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第二语言获得者都很难有 完善的目标语言能力的原因。语言转用是产生僵 化的主要原因。但儿童在第一语言获得的过程中 却不会出现僵化现象,他们最终都能获得与成年 人相同的语言能力。

②中介语知识系统的性质如何? Selinker认为,学习者形成的中介语知 识系统实际上是一系列心理语法,学习 者利用这些语法来解释和产生言语。这 些心理语法是动态的、易于变化的,随 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中介语知识系统包 含了越来越复杂的心理语法。

③为什么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不能完全获 得目的语的语言能力? Selinker认为,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存在着语言僵化 (fossilization)现象。它是指某些非目的语的 语法、语音等长期存在于中介语中,并且 不易改变的现象。由于存在着语言僵化现 象,使得多数学习者不能完全获得目的语 的语言能力。进行研究, 认为中介语可以分析为一套受语境支配的不同语 体,其言语行为随语境变化而变化。极为正式和 非常随便的场合是语境变化的两个极端,其间则 是各种不同程度的语境变化。学习者在第二语言 交际中会根据不同的语境来使用语言,从而导致 中介语的不同语体。在有些语境中,学习者处于 从属地位,整个话语交际是在对方的引导下进行 的,这时 学习者的中介语一般没有第一语言影响 的痕迹。而在某些以学习者为主导地位的交际中, 中介语就会在较大程度上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 因为在这种语境中,学习者往往需要注意语言的 结构。


Selinker指出 大多数学习者无法达到本族语的语言熟 练程度是因为他们过分依靠了潜在的心 理结构或一般的认识机制,未能充分利 用普遍语法。 按照Selinker的观点,只有按照普遍语法 去习得外语才有可能达到自然的熟练程 度,任何利用一般的认识机制或潜在的 心理学习方法只会引起“僵化”之类的 失败。
(二语/外语学习者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在 结构上处于母语与目的语的中间状态)


中介语 中介语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规 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 系统。这个语言系统在语音、词语、语法和文化 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现,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随着学习者学习程度的加深、逐渐向目的语 的正确形式方面靠拢;这个过程是一个渐进、演 化的过程,是动态的语言系统,即学习者在语言 习得过程中,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使 这种语言行为适合于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由错误 逐渐向正确方向转化。
特征 美国学者 C. Adjemian(1976) 1.可渗透性 2.系统性 3.反复性 4.可变性 ①中介语具有可渗透性, 即组成中介语的规则并不是固定不 变的,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 的规则或形式的渗透。
②中介语具有反复性。中介语在向目的语规范的 运动过程中,并非是直线前进的,它有反复, 有曲折。其表现为已经得到纠正的偏误重又有 规律地反复出现。 ③中介语具有系统性, 即中介语是相对独立的语言系统,它具有一套 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规则体系。 4.中介语具有可变性, 即中介语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从一个 阶段突然跳到下一阶段,而是不断的借助“假 设-检验”手段,缓慢地修改已有的规则以适 应目的语 新规则的过程。
中介语
六班六组:张征 刘艳菲 武以辰 韩华平 王宁



中介语(inter-language)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Selinker)于1969年提 出中介语假说(interlanguage)的概念. 1972年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的 中介语假说,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 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意义.


中介语产生的历史根源 Lado提出的对比分析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第二语言的习得中仍 然占据统治地位。对比分析是应用性的对 比研究,特指外语教学中对语言难点进行 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即运用语言对比的 方法来预测哪些语言现象会在外语学习中 对学生造成困难,困难的程度如何;对学 生已经出现的理论加以分析和解释。因此, 它是一种以语言对比分析为基础的外语教 学理论和方法。


3 、文化意识的缺乏。 根深蒂固的母语文化形成了学生深层的心理积淀, 要想摆脱母语文化的影响用英语思维是件不容易 的事,这也是为什么无论学习时间长短、学习水 平高低,外语学习者都会在这方面出现这样或那 样的错误。如果学生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就很难 真正理解英语这门语言。而由于文化的差异,英 汉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 必然会通过语言形式体现出来。例如在西方文化 中,人们把 “fox” 看作是 “pretty and attractive” (美丽迷人),而在汉语中 “fox” 主要用来表示 “狡猾”之意。可以说,英语习得者在这种缺乏 英语语言文化的环境中学习,其英语水平很容易 停滞在一个较低的阶段,进而呈现石化状态。



外因 1 、语言输入与输出之间的不平衡。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满堂灌”、“填鸭式” 是主要教学手段,学生成了被动的语言接受者,语 言能力培养课成了书本知识灌输课,英语课堂上学 生所接触到的就是教师和教材提供的字面意义。因 缺乏优质语言形式的输入,学生只是盲目地按照单 词出现的先后和老师所提供的例句学习和背诵单词, 对词汇的背景知识和文化意义了解甚少,更谈不上 对词语间的横向比较。尽管背了大量单词,对原句 含义却达不到真正理解,更难以在书面或口头表达 中使用得体的表达方式。当对词语的选择犹豫不决 时,就倾向于用母语规则来表达,这无疑导致了石 化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