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 膜分离试验
膜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膜分离技术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2. 掌握膜分离实验的操作方法;3. 分析膜分离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三、实验原理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利用膜材料的选择透过性,将混合物中的组分按分子大小、形状、电荷等进行分离的技术。
膜分离技术具有操作简便、能耗低、分离效果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等领域。
四、实验内容1. 实验材料与仪器(1)实验材料:NaCl溶液、葡萄糖溶液、明胶溶液;(2)实验仪器:膜分离装置、蠕动泵、电子天平、玻璃仪器等。
2. 实验步骤(1)将NaCl溶液、葡萄糖溶液、明胶溶液分别配制,浓度均为0.1mol/L;(2)将膜分离装置连接好,膜材料选用聚偏氟乙烯(PVDF)膜;(3)将NaCl溶液、葡萄糖溶液、明胶溶液分别加入膜分离装置中,设定操作压力为0.1MPa;(4)开启蠕动泵,使溶液在膜分离装置中循环流动,记录循环时间;(5)在循环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取样,用电子天平称量溶液的质量,计算透过液的浓度;(6)重复步骤(4)和(5),直至透过液浓度基本稳定;(7)分析膜分离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3. 数据处理与分析(1)计算透过液的浓度变化,绘制透过液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2)分析操作压力、膜材料、溶液浓度等因素对透过液浓度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透过液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1所示;(2)在相同操作压力下,不同溶液的透过液浓度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溶液的透过液浓度溶液名称透过液浓度(mol/L)NaCl溶液 0.08葡萄糖溶液 0.07明胶溶液 0.022. 结果分析(1)透过液浓度随时间的变化:透过液浓度随时间的推移逐渐稳定,说明膜分离过程已达到平衡;(2)操作压力对透过液浓度的影响:在相同操作压力下,不同溶液的透过液浓度不同,说明操作压力对膜分离效果有影响;(3)膜材料对透过液浓度的影响:不同膜材料的透过液浓度不同,说明膜材料的选择对膜分离效果有影响;(4)溶液浓度对透过液浓度的影响:溶液浓度越高,透过液浓度越低,说明溶液浓度对膜分离效果有影响。
膜分离实验
题目:膜分离实验0 前言(一)实验目的1.了解膜的结构和影响膜分离效果的因素,包括膜材质、压力和流量等。
2.了解膜分离的主要工艺参数,掌握膜组件性能的表征方法。
3.掌握膜分离流程,比较各膜分离过程的异同。
4.掌握电导率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检测方法。
(二).基本原理膜分离是以对组分具有选择性透过功能的膜为分离介质,通过在膜两侧施加(或存在)一种或多种推动力,使原料中的某组分选择性地优先透过膜,从而达到混合物的分离,并实现产物的提取、浓缩、纯化等目的的一种新型分离过程。
其推动力可以为压力差(也称跨膜压差)、浓度差、电位差、温度差等。
膜分离过程有多种,不同的过程所采用的膜及施加的推动力不同,通常称进料液流侧为膜上游、透过液流侧为膜下游。
微滤(MF )、超滤(UF )、纳滤(NF )与反渗透(RO )都是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当膜两侧施加一定的压差时,可使一部分溶剂及小于膜孔径的组分透过膜,而微粒、大分子、盐等被膜截留下来,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四个过程的主要区别在于被分离物粒子或分子的大小和所采用膜的结构与性能。
微滤膜的孔径范围为0.05~10μm ,所施加的压力差为0.015~0.2MPa ;超滤分离的组分是大分子或直径不大于0.1μm 的微粒,其压差范围约为0.1~0.5MPa ;反渗透常被用于截留溶液中的盐或其他小分子物质,所施加的压差与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浓度有关,通常的压差在2MPa 左右,也有高达10MPa 的;介于反渗透与超滤之间的为纳滤过程,膜的脱盐率及操作压力通常比反渗透低,一般用于分离溶液中相对分子质量为几百至几千的物质。
1微滤与超滤微滤过程中,被膜所截留的通常是颗粒性杂质,可将沉积在膜表明上的颗粒层视为滤饼层,则其实质与常规过滤过程近似。
本实验中,以含颗粒的混浊液或悬浮液,经压差推动通过微滤膜组件,改变不同的料液流量,观察透过液测清液情况。
对于超滤,筛分理论被广泛用来分析其分离机理。
膜分离装置实验讲义1
膜分离实验实验讲义湖南城市学院化工实验教学中心一、实验目的1、 熟悉和了解膜分离原理;2、熟悉和了解膜污染及其清洗方法;3、熟习多通道管式无机陶瓷膜、膜组件的结构及基本流程;4、掌握表征膜分离性能参数(膜通量、截留率、粒径分离效率等)的测定方法;5、测定并讨论膜面流速、操作压差、料液性质等操作条件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膜分离技术是利用半透膜作为选择分离层,允许某些组分透过而保留混合物中其它组分,从而达到分离目的的一大类新兴的高效分离技术,其分离推动力是膜两侧的压差、浓度差或电位差,适于对双组分或多组分液体或气体进行分离、分级、提纯或富集。
膜是两相之间的选择性屏障,选择性是膜或膜过程的固有特性。
常见的膜分离过程如图1所示,原料混合物通过膜后被分离成截留物(浓缩物)和透过物。
通常原料混合物、截留物及透过物为液体或气体,有时可在膜的透过物一侧加入一个清扫流体以帮助移除透过物。
半透膜可以是薄的无孔聚合物膜,也可以是多孔聚合物、陶瓷或金属材料的薄膜。
图1-1 膜分离过程示意图一、各类分离膜的功能比较微孔膜、超滤膜、纳滤膜和反渗透膜的划分是以膜孔径为标准。
四类膜孔径及功能如下表所示。
项目 反渗透RO 纳滤NF 超滤UF 微滤MF 膜类型非对称膜非对称膜非对称膜对称膜 非对称膜整体厚度 150μm 150μm 150~250μm10~150μm薄膜厚度1μm1μm1μm膜原料混截留清扫透过孔径 <0.002μm<0.02μm0.01~0.2μm 0.2~10μm 截流组分HMWC ,LMWC 氯化纳 葡萄糖 氨基酸HMWC 小分子组分单糖、低聚糖 多价负离子蛋白质 多糖多聚糖 病毒 颗粒 粘土 细菌膜材质 醋酸纤维素 薄膜(CA)醋酸纤维素 薄膜(CA)陶瓷 聚醚砜(PeS)聚偏二氟乙烯(PVDF) 醋酸纤维素薄膜(CA) 陶瓷 聚丙烯(PP)聚偏二氟乙烯(PVDF)膜组件类型 卷式 板框式 管式卷式 板框式 管式卷式 板式 管式 中空纤维板式 管式 中空纤维操作压力bar 15~150 5~35 1~10<2二、卷式膜组件的结构 1.超滤膜超滤膜一般为非对称膜,超滤膜的活性分离层上有无数不规则的小孔,且孔径大小不一,很难确定其孔径,也很难用孔径去判断其分离能力,其孔径大致为m 0.20.01μ--。
实验 膜分离技术(超滤技术)
一、实验原理膜分离技术指的是以压力为驱动力,依据高分子半透膜的物理或化学性能,在液体与液体间、气体与气体间、液体与固体间、气体与固体间的体系中,进行不同组分的分离纯化。
它主要包括超滤、微滤、反渗透、电渗析等方法。
超滤是膜分离技术类型之一,是指应用孔径 1.0~20.0nm(或更大)的超滤膜来过滤含有大分子或微粒粒子的溶液,使大分子或微粒粒子从溶液中分离的过程。
它是一种以膜两侧的压力差为推动力,利用膜孔在常温下对溶液进行分离的膜技术,所用静压差一般为 0.1~0.5MPa,料液的渗透压一般很小可忽略不计。
1、超滤膜超滤膜一般为非对称膜,要求具有选择性的表皮层,其作用是控制孔的大小和形状。
超滤膜对大分子的分离主要是筛分作用。
超滤膜已发展了数代,第一代为醋酸纤维素膜;第二代为聚合物膜,如聚砜、聚丙烯膜、聚内烯腈膜、聚醋酸乙烯膜、聚酰亚胺膜等,其性能优于第一代膜,应用较广;第三代为陶瓷膜,强度较高。
其膜组件型式为片型、管型、中空纤维型及螺旋型等。
2、膜分离技术的特点(1)膜分离过程是在常温下进行,因而特别适用于对热敏感的物质,如果汁、酶、药品等的分离、分级、浓缩与富集。
(2)膜分离过程不发生相变化,能耗低,因此膜分离技术又称省能技术。
(3)膜分离过程可用于冷法杀菌,代替沿袭的巴氏杀菌工艺等,保持了产品的色、香、味及营养成分。
(4)膜分离过程不仅适用于无机物、有机物、病毒、细菌直至微粒的广泛分离,而且还适用于许多特殊溶液体系的分离,如溶液中大分子与无机盐的分离、一些共沸物或近沸点物系的分离等。
(5)由于仅用压力作为膜分离的推动力,因此分离装置简便,操作容易、易自控、维修,且在闭合回路中运转,减少了空气中氧的影响。
(6)膜分离过程易保持食品某些功效特性,如蛋白的泡沫稳定性等。
(7)膜分离工艺适应性强,处理规模可大可小,操作维护方便,易于实现自动化控制。
2、超滤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1)饮料加工经过超滤澄清的果汁可有效地防止后浑浊,保持果汁的芳香成分;茶饮料的澄清。
膜分离的实验报告
膜分离的实验报告1. 引言膜分离是一种将混合物中的组分通过膜进行分离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工、生物工程、环保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膜分离技术研究某种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效果,并探究影响膜分离效果的因素。
2. 实验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 膜分离装置:包括膜分离膜、膜分离模块等。
- 混合物:包含A、B两种组分的溶液。
2.2 实验方法1. 将混合物注入膜分离装置中,并施加适当的压力。
2. 收集透过膜的溶液,并分别用适当的方法对溶液中的A、B两种组分进行定量分析。
3. 改变压力、膜材料等条件,多次进行实验,探究对膜分离效果的影响。
3.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多次实验,得到了不同条件下的膜分离效果。
下表为部分实验结果:实验次数压力(MPa) A组分透过量(mg) B组分透过量(mg)1 1 10 202 1.5 15 183 2 18 154 1 8 255 2 16 17分析以上数据可知,压力对膜分离效果有影响,压力越大,组分透过量越大。
但压力过大也可能导致膜的破损或堵塞,影响膜的使用寿命。
另外,由于不同组分的性质不同,可能对膜具有不同的透过性,从而导致透过量的差异。
4. 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膜分离的实际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压力可以提高膜分离的效果。
但需要注意,过高的压力可能会损坏膜的结构,影响使用寿命。
此外,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性质也会影响膜的透过性,因此选择合适的膜材料也是膜分离的关键因素。
5.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膜分离技术的应用,探究了膜分离效果和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当的压力下,膜分离可以有效地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由于膜分离涉及到膜的选择和应用条件的调整,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膜材料的选择和操作条件的优化,以达到最佳的分离效果。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对膜分离的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获得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膜分离实验报告
膜分离实验报告————————————————————————————————作者:————————————————————————————————日期:膜分离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膜的结构和影响膜分离效果的因素,包括膜材质、压力和流量等。
2.了解膜分离的主要工艺参数,掌握膜组件性能的表征方法。
3. 了解和熟悉超滤膜分离的工艺过程。
二.基本原理膜分离技术是最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分离技术。
膜分离是以对组分具有选择性透过功能的人工合成的或天然的高分子薄膜(或无机膜)为分离介质,通过在膜两侧施加(或存在)一种或多种推动力,使原料中的某组分选择性地优先透过膜,从而达到混合物的分离,并实现产物的提取、浓缩、纯化等目的的一种新型分离过程。
其推动力可以为压力差(也称跨膜压差)、浓度差、电位差、温度差等。
膜分离过程有多种,不同的过程所采用的膜及施加的推动力不同,通常称进料液流侧为膜上游、透过液流侧为膜下游。
微滤(MF)、超滤(UF)、纳滤(NF)与反渗透(RO)都是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当膜两侧施加一定的压差时,可使一部分溶剂及小于膜孔径的组分透过膜,而微粒、大分子、盐等被膜截留下来,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四个过程的主要区别在于被分离物粒子或分子的大小和所采用膜的结构与性能。
微滤膜的孔径范围为0.05~10μm,所施加的压力差为0.015~0.2MPa;超滤分离的组分是大分子或直径不大于0.1μm的微粒,其压差范围约为0.1~0.5MPa;反渗透常被用于截留溶液中的盐或其他小分子物质,所施加的压差与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浓度有关,通常的压差在2MPa左右,也有高达10MPa的;介于反渗透与超滤之间的为纳滤过程,膜的脱盐率及操作压力通常比反渗透低,一般用于分离溶液中相对分子质量为几百至几千的物质。
2.1微滤与超滤微滤过程中,被膜所截留的通常是颗粒性杂质,可将沉积在膜表明上的颗粒层视为滤饼层,则其实质与常规过滤过程近似。
膜分离实验报告
膜分离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膜的结构和影响膜分离效果的因素,包括膜材质、压力和流量等。
2.了解膜分离的主要工艺参数,掌握膜组件性能的表征方法。
3. 了解和熟悉超滤膜分离的工艺过程。
二.基本原理膜分离技术是最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分离技术。
膜分离是以对组分具有选择性透过功能的人工合成的或天然的高分子薄膜(或无机膜)为分离介质,通过在膜两侧施加(或存在)一种或多种推动力,使原料中的某组分选择性地优先透过膜,从而达到混合物的分离,并实现产物的提取、浓缩、纯化等目的的一种新型分离过程。
其推动力可以为压力差(也称跨膜压差)、浓度差、电位差、温度差等。
膜分离过程有多种,不同的过程所采用的膜及施加的推动力不同,通常称进料液流侧为膜上游、透过液流侧为膜下游。
微滤(mf)、超滤(uf)、纳滤(nf)与反渗透(ro)都是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当膜两侧施加一定的压差时,可使一部分溶剂及小于膜孔径的组分透过膜,而微粒、大分子、盐等被膜截留下来,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四个过程的主要区别在于被分离物粒子或分子的大小和所采用膜的结构与性能。
微滤膜的孔径范围为0.05~10μm,所施加的压力差为0.015~0.2mpa;超滤分离的组分是大分子或直径不大于0.1μm的微粒,其压差范围约为0.1~0.5mpa;反渗透常被用于截留溶液中的盐或其他小分子物质,所施加的压差与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浓度有关,通常的压差在2mpa左右,也有高达10mpa的;介于反渗透与超滤之间的为纳滤过程,膜的脱盐率及操作压力通常比反渗透低,一般用于分离溶液中相对分子质量为几百至几千的物质。
2.1微滤与超滤微滤过程中,被膜所截留的通常是颗粒性杂质,可将沉积在膜表明上的颗粒层视为滤饼层,则其实质与常规过滤过程近似。
本实验中,以含颗粒的混浊液或悬浮液,经压差推动通过微滤膜组件,改变不同的料液流量,观察透过液测清液情况。
对于超滤,筛分理论被广泛用来分析其分离机理。
膜分离的实验原理
膜分离的实验原理膜分离是一种利用半透膜将混合物分离成组分的技术。
通过采用合适的半透膜,将不同大小、形状或性质的分子分隔开来,从而实现分离和纯化的目的。
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制药、生物工程、食品加工、化学品生产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膜分离的原理基于质量传递和选择性传递的机制。
膜的选择性是通过调节膜的孔径、孔隙结构、疏水性或亲水性等特性来实现的。
膜分离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步骤:渗透和逆渗透。
渗透是指溶剂分子和小分子溶质能够通过膜的孔隙传递,而大分子溶质不能通过。
逆渗透是指通过施加一定的压力,使溶剂分子逆向通过膜孔隙,而溶质分子不能通过。
根据不同的分子尺寸、形状、电荷等性质,选择合适的膜材料和操作条件,可以选择性地分离目标组分。
常见的膜材料包括聚酯、聚丙烯、聚氨酯、聚醚砜、聚醚硫醚等。
这些膜材料通常具有一定的孔隙结构,孔径在纳米至亚微米范围内。
膜的孔径和孔隙结构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控制,如选择合适的聚合物、添加剂、溶剂、调节温度等。
膜的渗透性能与膜材料的孔隙结构、孔径大小、形状等有关。
一般来说,孔径越小,分子通过膜的难度越大;孔隙结构越狭窄,阻力越大,渗透通量越小。
根据目标分离的要求,可以选择合适的膜材料和膜结构,来实现高通量、高选择性的分离效果。
膜分离的参数有许多,包括渗透通量(通量)、选择性、分离效果等。
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膜的溶质或溶剂的量,可以通过调节操作条件和膜结构来实现高通量的目标。
选择性是指分离过程中对不同组分的分离程度,可以通过调节膜材料和操作条件来提高选择性。
同时,还可以通过膜的反洗、倒置、交替使用等方法来延长膜的使用寿命。
膜分离的操作过程一般包括进料、加压、渗透、集液和冲洗五个步骤。
进料是将混合物输入到膜分离系统中,加压是施加一定的压力使溶剂和溶质通过膜的孔隙,渗透是指通过膜的溶剂和溶质的传递过程,集液是收集渗透液和残余液的过程,冲洗是清洗膜面和恢复膜的通量。
膜分离技术的优点包括操作简单、效率高、能耗低等。
膜分离实验指导书(..
中空纤维超滤膜分离聚乙二醇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超滤膜分离的基本原理。
2. 熟悉超滤膜分离的工艺流程,3. 掌握中空纤维超滤膜分离的实验方法。
4. 学会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水中聚乙二醇的含量。
二.实验原理超滤器的工作原理如下: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当含有高分子和低分子溶质的混合溶液通过被支撑的超滤膜表面时,溶剂(如水)和低分子溶质(如无机盐类)将透过超滤膜,作为透过物被收集起来;高分子溶质(如有机胶体)则被超滤膜截留而作为浓缩液被回收。
筛分理论被广泛用来分析其分离机理。
该理论认为,膜表面具有无数个微孔,这些实际存在的不同孔径的孔眼像筛子一样,截留住分子直径大于孔径的溶质和颗粒,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应当指出的是,若超滤完全用“筛分”的概念来解释,则会非常含糊。
孔径大小并不是是物料分离的唯一支配因素,在有些情况下,超滤膜材料表面的化学特性起到了重要的截留作用。
如有些膜的孔径既比溶剂分子大,又比溶质分子大,本不应具有截留功能,但令人意外的是,它却仍具有明显的分离效果。
由此可知,比较全面的解释是:在超滤膜分离过程中,膜的孔径大小和膜表面的化学性质等,将分别起着不同的截留作用。
因此,不能简单地分析超滤现象,孔结构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另一重要因素是膜表面的化学性质。
三.实验装置及仪器1、装置流程实验装置为天津大学基础化工实验中心制造的中空纤维超滤膜分离装置。
1:压力表;2、3、4、5、8、9:阀门;6:原水流量;7、10:超滤膜;11:反洗水流量12、13、14、15、16、17、18:阀门;19:精滤器;20:过滤泵;21、22:阀门;23:反洗泵膜分离工艺流程图2、主要仪器:722N型可见分光光度计,用于测定聚乙二醇的吸光度。
3、其他仪器和试剂:仪器:分析天平,粗天平,真空干燥箱,容量瓶,干燥器,移液管,吸量管,烧杯,量筒,秒表等。
试剂:蒸馏水;聚乙二醇(分子量10000、12000、20000,分析纯);次硝酸铋,4BiNO3(OH)2BiO(OH),分析纯;冰乙酸,CH3COOH,分析纯;碘化钾,KI,分析纯;乙酸钠,CH3COONa·3H2O,分析纯。
实验五-膜分离实验
五、实验结果整理
1. 预处理系统实验结果
原水浊度: NTU,原水电导率: μS/cm。 μS/cm。 预处理出水浊度: NTU,预处理出水电导率:
2. 反渗透单元实验结果
序号 一 二 三 四 五
进水流量(L/h)
RO进水压力(MPa) RO出水(浓水)压力(MPa) 浓水流量(L/h) 淡水流量(L/h) 淡水电导率(μS/cm) 浓水电导率(μS/cm) 除盐率(%) 回收率(%)
反渗透系统进水水质要求
污染指数(SDI)值是反渗透系统进水的重要指标之
一。是检验处理系统出水是否达到反渗透进水要求的主要 手段。它的大小对反渗透运行寿命至关重要。在纯水系统, 特别是反渗透(RO)系统中,SDI被广泛用于预测水中胶 体以及颗粒物质对RO膜的堵塞速度。 由于水源的水质经常变化,所以常常需要每周或每月 进行SDI值的检测。
1. 一体化反渗透实验装置; 2. 浊度仪; 3. 电导率仪。
四、实验内容及参考步骤
1. 测定原水水质指标:浊度,电导率。 2. 开启预处理装置进水阀并运行一段时间(流量 30L/h ),
测预处理出水水质指标:浊度,电导率。
3. 开启反渗透装置进水泵,缓慢调节反渗透膜元件进水阀 和 浓 水阀使 其 流量达到指定值 QRO 进 水 =QRO 出 水 ( 浓 水 ) =30L/h,并运行 15min。观察 RO进水压力表和 RO浓水 压力表读数。
成不同的形式,称为膜组件( module)。膜组件有四种形
式:板框式、管式、卷式和中空纤维。
板 框 式 反 渗 透 装 置 结 构 图
管 式 反 渗 透 装 置 组 件 结 构 图
卷 式 反 渗 透 装 置 组 件 结 构 图
中 空 纤 维 式 组 件 结 构 图
练习_膜分离实验报告
1. 了解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2. 掌握膜分离实验的操作步骤;3.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膜分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二、实验原理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利用半透膜的选择透过性,对溶液中的组分进行分离、浓缩或提纯的方法。
根据膜孔径的大小,膜分离技术可分为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
本实验采用超滤膜进行实验,其孔径大小约为0.1-0.5微米。
实验过程中,溶液中的大分子物质被截留,而小分子物质则透过膜,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模拟废水- 超滤膜- 滤瓶- 离心泵- 采样瓶- 实验试剂2. 实验仪器:- 超滤装置- 电子天平- pH计- 酒精灯- 恒温水浴锅- 移液管1. 准备实验材料:将模拟废水、超滤膜、滤瓶、离心泵、采样瓶等实验材料准备好。
2. 超滤膜预处理:将超滤膜浸泡在水中,用刷子轻轻刷洗,去除膜表面的杂质。
然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
3. 装配超滤装置:将滤瓶、离心泵、超滤膜等依次连接,确保连接处密封良好。
4. 实验操作:a. 将模拟废水通过离心泵泵入超滤装置,使废水在超滤膜表面形成压力差;b. 打开超滤装置,让废水通过超滤膜进行分离;c. 收集透过超滤膜的滤液,记录滤液体积。
5. 数据处理:a. 计算滤液浓度,分析超滤效果;b. 对比模拟废水和滤液,分析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a. 滤液体积:根据实验记录,滤液体积为1000毫升;b. 滤液浓度:通过测定滤液中的污染物浓度,计算得出滤液浓度为50mg/L。
2. 结果分析:a. 超滤膜对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较好,滤液体积较大,说明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b. 滤液浓度相对较低,说明膜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膜分离技术对模拟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膜分离技术,以实现废水的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分离工程实验PPT课件:膜分离过程
六、影响过滤速度的各种因素
在超滤中,为减少浓差极化,通常采用错流操作。
错流操作中影响过滤通量因素:
1、膜两侧平均压力差,
2、影响传质系数Km,和凝胶层浓度CG的一些因 素(如:沿着膜面的流速,料液粘度、温度、溶质的扩散 系数和料液浓度等)。
(一)、压力的影响
通道两端压力差: p p1 p2
(二)、浓差极化——凝胶层模型
当溶剂透过膜,而 溶质留在膜上,因而使 膜表面浓度增大,并高 于主体中浓度,这种浓 度差导致溶质自膜面反 扩散至主体中,这种现 象称为浓差极化。
在反渗透中,膜面上溶质浓度大,渗透压高,致使 有效压力差降低,通量减小。
在超滤和微滤中,处理的是高分子或胶体溶液,浓 度高时会在膜面上形成凝胶层,增大了阻力而使通量降 低。
4、纤维素骨架易受细菌侵袭,因而难以贮存。
聚砜膜
构造如图,其中含有亚联苯砜结构。由于相邻苯 环间共厄电子的引力,聚砜-SO2基团相当稳定。
聚砜膜的制造成功,是超滤技术的一个突破。
聚砜膜优点:
(1)、温度范围广 通常使用温度可达75℃,甚至可高到 125℃,这对于需加热灭菌的场合很有利。
(2)、pH范围广 聚砜可连续在pH 1-13的范围应用,这对 清洗过程很有利。
酯酝、纤维素-3—醋酸酯) 乙酸丁酸纤维 再生纤维素 硝酸纤维素
(2)、人造物质
聚酰胺(芳香族聚酰胺、共聚多酰胺、聚酰胺酰肼)
聚苯并咪唑、聚砜,聚碳酸酯、聚乙烯、聚丙烯、聚 脲、聚呋喃、聚四氟乙烯、聚二氟乙烯、聚醚、聚酰亚胺、 聚苯醚等。
(3)、特殊材料 电解质复合物、多孔玻璃、ZrO2/聚丙烯酸、
如R=1,则Cp=0,表示溶质全部被截留;如R=0,则 Cp=CB, 表示溶质能自由透过膜,
膜分离实验报告
膜分离实验报告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将不同大小的物质分离的方法,通过膜的孔径大小和膜的特性来实现精确的分离。
本次实验使用两种不同类型的膜及两种不同物质进行分离,旨在探究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用的材料有:纳米膜(聚酰胺)和超滤膜(纳滤膜)、葡萄糖和葡萄糖酸钠。
实验的步骤如下:1. 将两种膜分别置于滤器中,并将两个滤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膜分离系统;2. 将膜分离系统加入葡萄糖酸钠溶液,将膜分离系统浸泡5分钟,使膜饱和;3. 用注射器将葡萄糖溶液注入滤器中,并进行过滤;4. 收集滤液,称重并记录。
实验结果与分析|试验条件|膜类型|物质|滤液重量(g)||--------|------|----|--------------||试验1|纳米膜|葡萄糖|5.5||试验2|纳米膜|葡萄糖酸钠|5.5||试验3|超滤膜|葡萄糖|3.2||试验4|超滤膜|葡萄糖酸钠|6.8|由实验结果可知,纳米膜对葡萄糖酸钠和葡萄糖的分离效果相同,滤液重量相等;而超滤膜的分离效果则不尽相同。
在试验3中,超滤膜可以将葡萄糖分离出来,得到的滤液重量较小;在试验4中,超滤膜无法很好地分离出葡萄糖酸钠,留下更多的溶液。
这是因为超滤膜的孔径比纳米膜大一些,可以过滤掉纳米膜不能过滤掉的较大分子物质,例如葡萄糖酸钠;而纳米膜能够过滤掉大部分分子量较大的物质,但较小的葡萄糖分子则能够通过膜孔进入滤液中。
因此,超滤膜在分离物质时更有效。
结论本次实验的结果表明,膜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地分离不同大小的物质,通过不同的膜类型可以实现不同的分离效果。
超滤膜可以分离掉大分子量的物质,而纳米膜则可以将分子较小的物质保留在滤液中。
膜分离技术在生物制药、污水处理、食品加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膜分离实验报告
膜分离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膜分离技术,研究了溶液中目标物质的分离和浓缩过程。
实验中使用了超滤膜和纳滤膜进行溶液的分离,并通过测定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和膜通量来评估膜分离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膜分离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
引言: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通过膜的选择性渗透来实现溶质分离和浓缩的方法。
它基于膜的微孔、孔隙或分子筛效应,使溶质按照其分子大小、电荷、亲疏水性等特性在膜上发生渗透,从而实现溶质的分离和纯化。
与传统的分离方法相比,膜分离技术具有能耗低、操作简便、设备紧凑等优点,因此在化工、生物医药、环境工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超滤膜、纳滤膜、溶液样品、膜分离设备等。
2. 实验步骤:a. 将溶液样品注入膜分离设备中,设定操作参数。
b. 开始实验,观察溶液在膜上的渗透过程。
c. 测定溶液中目标物质的浓度,计算膜通量。
d. 分析实验结果,评估膜分离效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本次实验使用了超滤膜和纳滤膜进行溶液的分离。
超滤膜是一种具有较大孔径的膜,适用于分离分子量较大的溶质,如蛋白质、胶体等。
纳滤膜则具有较小的孔径,可以分离分子量较小的溶质,如离子、小分子有机物等。
通过实验,我们研究了不同膜对溶液中目标物质的分离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超滤膜能够有效分离溶液中的大分子溶质。
在实验中,我们将含有蛋白质的溶液注入超滤膜中,通过控制操作参数,观察到蛋白质无法通过超滤膜,而溶液中的小分子溶质则能够通过膜的微孔渗透出来。
这表明超滤膜能够实现溶液中大分子溶质的有效分离。
而纳滤膜则可以分离溶液中的小分子溶质。
在实验中,我们将含有离子的溶液注入纳滤膜中,发现纳滤膜能够阻止离子的渗透,使溶液中的大分子溶质得以分离。
这说明纳滤膜能够实现溶液中小分子溶质的有效分离。
通过测定溶液中目标物质的浓度和膜通量,我们可以评估膜分离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膜分离技术能够实现高效的溶质分离和浓缩,且膜通量较大,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膜分离实验吧
膜分离实验吧膜分离实验(Membrane Separation Experiment)是一种利用膜技术实现物质分离的实验。
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分离技术,它通过膜作为分离介质,将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实现纯化和浓缩的目的。
膜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医药、环保等领域。
膜分离实验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膜的准备选择适当的膜材料,并将其剪成适当的大小。
对于新的膜,需要在实验前进行预处理,使其达到最佳性能。
2. 水的处理用去离子水或反渗透水清洗膜表面,去除悬浮颗粒和有机污染物质,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3. 实验前的调试在实验前,需要进行一些调试,如设定压力、进出口流量等参数,保证实验的精度和稳定性。
4. 实验过程将混合物注入进样口,通过压力差使不同成分的物质经过膜而得到分离。
同时要注意监测压力差、流量等参数,以保证实验过程正常进行。
5.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可以计算出不同物质的分离效率、透过率等性能参数,评估膜的性能,为进一步的应用提供依据。
膜分离实验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
在制药生产中,可以使用膜分离技术纯化药品;在环保领域,可以利用膜分离技术处理污水和废水;在食品加工中,可以通过膜分离技术实现乳品、果汁等液体的浓缩和分离等。
在实验室中,膜分离实验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可以用来研究新材料的性能、优化膜的结构、评估新膜的性能等。
总之,膜分离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膜分离技术,能够实现混合物中不同成分的分离,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膜分离实验装置
实验十膜分离实验装置一、实验目的1.了解超滤膜分离的主要工艺设计参数。
2.了解液相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3.训练并掌握超滤膜分离的实验操作技术。
4.熟悉浓差极化、截流率、膜通量、膜污染等概念。
二、实验原理膜分离是近数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
常规的膜分离是采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选择性透过膜作为分离介质,在浓度差、压力差或电位差等推动力的作用下,使原料中的溶质或溶剂选择性地透过膜而进行分离、分级、提纯或富集。
通常原料一侧称为膜上游,透过一侧称为膜下游。
膜分离法可以用于液-固(液体中的超细微粒)分离、液-液分离、气-气分离以及膜反应分离耦合和集成分离技术等方面。
其中液-液分离包括水溶液体系、非水溶液体系、水溶胶体系以及含有微粒的液相体系的分离。
不同的膜分离过程所使用的膜不同,而相应的推动力也不同。
目前已经工业化的膜分离过程包括微滤(MF)、反渗透(RO)、纳滤(NF)、超滤(UF)、渗析(D)、电渗析(ED)、气体分离(GS)和渗透汽化(PV)等,而膜蒸馏(MD)、膜基萃取、膜基吸收、液膜、膜反应器和无机膜的应用等则是目前膜分离技术研究的热点。
膜分离技术具有操作方便、设备紧凑、工作环境安全、节约能量和化学试剂等优点,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膜分离方法自出现后不久就很快在海水淡化工程中得到大规模的商业应用。
目前除海水、苦咸水的大规模淡化以及纯水、超纯水的生产外,膜分离技术还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生物工程、石油、化学工业、环保工程等领域得到推广应用。
表10-1、各种膜分离方法的分离范围超虑膜分离基本原理是在压力差推动下,利用膜孔的渗透和截留性质,使得不同组分得到分级或分离。
超虑膜分离的工作效率以膜通量和物料截流率为衡量指标,两者与膜结构、体系性质以及操作条件等密切相关。
影响膜分离的主要因素有:a 、膜材料,指膜的亲疏水性和电荷性会影响膜与溶质之间的作用力大小;b 、膜孔径,膜孔径的大小直接影响膜通量和膜的截流率,一般来说在不影响截流率的情况下尽可能选取膜孔径较大的膜,这样有利于提高膜通量;c 、操作条件(压力和流量);另外料液本身的一些性质如溶液PH 值、盐浓度、温度等都对膜通量和膜的截流率有较大的影响。
10kd膜截留后清液中蛋白分子量
10kd膜截留后清液中蛋白分子量1. 任务背景蛋白质是生命体内最基本的构成分子之一,对于维持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蛋白质的分子量对其功能和结构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准确测定蛋白质分子量对于研究蛋白质的功能和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10kd膜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技术,通过选择性地截留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可以有效地进行蛋白质分子量的分析。
本任务旨在研究利用10kd膜截留后清液中蛋白分子量的方法和技术。
2. 10kd膜截留原理10kd膜是一种具有特定孔径的膜,其孔径大小约为10千道尔顿(kDa)。
蛋白质的分子量通常以千道尔顿(kDa)为单位来表示。
10kd膜可以选择性地截留分子量大于10kDa的蛋白质,而较小分子量的蛋白质则可以通过膜孔径透过。
膜截留的原理是基于蛋白质分子量与其在溶液中扩散速率之间的关系。
根据斯托克斯-爱因斯坦方程,扩散速率与分子量成反比。
因此,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在通过膜孔径时会受到较大的阻力,难以通过,而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则可以相对容易地通过膜孔径。
3. 实验步骤3.1 样品制备首先,需要准备待测蛋白质的样品。
样品可以是细胞提取液、纯化的蛋白质溶液或其他含有蛋白质的液体样品。
样品需要经过预处理,如去除杂质、浓缩等步骤,以获得高纯度的蛋白质溶液。
3.2 10kd膜截留将样品加入10kd膜的上方,通过重力或压力驱动样品通过膜孔径。
较小分子量的蛋白质将通过膜孔径,进入膜下方的收集器中,形成清液。
而较大分子量的蛋白质则会被截留在膜的上方,无法通过。
3.3 清液收集收集膜下方的清液,并进行分装保存。
清液中的蛋白质将被用于后续的分析。
3.4 SDS-PAGE电泳分析利用SDS-PAGE电泳技术对清液中的蛋白质进行分子量分析。
SDS-PAGE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析方法,通过电泳将蛋白质分离成不同的带状条带,根据条带的迁移距离可以估算蛋白质的分子量。
3.5 分子量估算根据SDS-PAGE电泳结果,通过与已知分子量的蛋白质标准品进行对比,可以估算清液中蛋白质的分子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 膜分离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不同膜分离工艺的原理、设备及流程。
2.掌握EM 、UF 、RO 和NF 的适用范围和对象。
二、实验原理1.微滤(EM )微滤米的微孔直径为0.22μm ,当膜的一面遇到具有一定压力、含有一定悬浮颗粒物质的液体时,粒径>0.22μm 的悬浮颗粒物质就被截流在膜的一面,粒径小于0.22μm 的悬浮颗粒物质与水分子一起透过微滤膜排除出。
从而达到分离水体的部分悬浮颗粒物质的目的。
实验采用含有少量悬浮颗粒物质的水进行实验,通过测定进水和出水的浊度来表示微滤膜的处理效果。
2.超滤(UF )超滤膜的微孔直径在10nm —0.1μm ,截流分子量在2—5万,范围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当膜的一面遇到具有一定压力、含有一定悬浮颗粒物质的液体时,粒径>膜孔径的颗粒物质被截流在膜的一面。
为了防止被截流下来的颗粒物质越来越多而堵塞滤膜,往往采用动态过滤的方法进行超滤,即将进行超滤的同时,利用一股液体连续冲刷膜的表面的截流物,以保持超滤表面始终具有良好的通透性。
因此,超滤膜设备出水与两股,一股为透过水(淡水),一股为截流物液(浓水)。
参见下面的图示:超滤液 浓缩液 原液 (图一)超滤膜示意图静态过程 (图二) 动态过程 图10-1超滤(UF )示意图超滤膜可以截流溶液中的细菌病毒、热源、蛋白质、胶体、大分子有机物等等。
实验采用含有少量染料物质的水进行实验,通过测定水、“淡水”和“浓水”的色度变化表示超滤膜的处理效果。
3.反渗透(RO)反渗透膜的孔径在0.1-1nm 之间。
反渗透技术是利用高压液体的高压作用,库夫渗透膜的渗透压,使溶液中的分子逆向渗透过渗透膜到达离子浓度较低的一端,从而到达去除溶液只能够大部分例子的目的。
为了防止被截流下来的其他例子越积越多儿堵塞RO 膜,同样采用动态的方法来进行反渗透,即将进行反渗透的同时,利用一股液体连续冲刷膜的表面的截流物,以保持反渗透表面始终具有良好的通透性。
因此,反渗透膜设备出水与 流动方向 形成 滤饼 透过液流动方向透过液两股,一股为透过水(淡水),一股为截流物液(浓水)。
实验采用自来水进行实验,用在线电导仪测定进水、“淡水”和“浓水”的电导率变化表示反渗透膜的处理效果4.纳滤(NF)纳滤膜的孔径范围介于反渗透和超滤膜之间。
纳滤技术是从反渗透技术中派生出来的一种膜分离技术,是超低压反渗透技术的延续和发展分支,一般认为,纳滤膜存在着纳米级的细孔,可以截留95%的最新奥分子约为1nm的物质。
纳滤膜的特点在于:较低的渗透压和较高的膜通透性,因此,可以节能;通过纳米膜的反渗透作用,可以去除多价的离子,暴露部分低价的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离子。
为了防止被截流下来的其他例子越积越多儿堵塞NF膜,同样采用动态的方法来进行反渗透,即将进行反渗透的同时,利用一股液体连续冲刷膜的表面的截流物,以保持反渗透表面始终具有良好的通透性。
因此,纳滤设备出水与两股,一股为透过水(淡水),一股为截流物液(浓水)。
实验采用自来水进行实验,用在线电导仪测定进水、“淡水”和“浓水”的电导率变化表示纳滤膜的处理效果。
可以采用原子吸收仪或其他的化学方法来测定反渗透出水与纳滤膜出水中的单价离子,二者加以比较,就可以知道纳滤膜出书中保留了比反渗透出水中更多的有益的矿物离子。
下面是四种膜材料的技术参数,供参考:名称型号规格产地尼龙、1㎡/60T/试用期杭州翠西水处理设备有微滤膜(EM)ZDS-20 截流孔径0.22μm 限公司聚砜(PS)材料截留分子量2-3万天津天方膜分离工程超滤膜(UF)ZCA-4021 处理量:600L/h0.2MPa 有限公司脓水流量:占总流量15-20%8.1M2/10.2T/天反渗透(RO)LP-4040 浓水流量:占总流量20-50%美国陶氏公司纳滤膜(NF)ESNAI-4040 8.5M2/8.0T/天美国海德能公司浓水流量:占总流量20-50%三、实验流程有设备1、膜分离实验设备整套实验设备的四个单元共同安装在一个支架上,由微滤单元和反渗透单元组成设备的1/2,超滤单元和纳滤单元组成设备的另外的1/2。
(1)微滤单元和反渗透单元(2)超滤单元和纳滤单元四、实验方法(一)根据上述的工艺流程图结合实际的实验设备,仔细了解设备的管路连接、流通方向、取水样的位置,各个阀门的控制功能,各国压力表指示的位置,电气控制箱中各控制开关所控制的对象,各显示仪表所对应的检测点。
(二)实验用水的准备1.微滤实验实验用水的准备取白陶土(高岭土,化学纯试剂)100克,分批放入一个大一些的玻璃碾钵中,向土中倒入少许的水,将土和成泥浆状态,用玻璃碾棒碾磨白陶土10分钟后倒入一个10公斤的塑料桶中,如此几次碾磨所有的白陶土,全部倒入塑料桶中。
向塑料桶中假如自来水至4/5处,用搅棍充分搅拌,自然沉淀3小时,此时可以出水箱 进水箱压力表 粗滤柱 增压泵 纳滤高压泵在线电导仪 流量计在线电导仪超 滤 膜 柱 纳 滤膜 柱压力表 压力表 压力表 流量计 流量计 和 单元工艺流程图压力表 纳滤浓水纳滤淡水超滤浓水 超滤淡水 出水箱 进水箱反渗透淡水 反渗透浓水 微滤出水 压力表 粗滤柱 增压泵反渗透高压泵 在线电导仪 流量计在线电导仪微波膜柱 反 渗 透膜柱 压力表 压力表压力表 流量计 流量计 和 单元工艺流程图看到液体的上层为淡乳白色的悬浮液层。
将自来水放入设备进水箱4/5处,用烧杯轻轻舀取塑料桶上层淡乳白色的悬浮液倒入进水箱,边倒边用搅棍搅拌,只要看到水中出现很淡的浊度就可以了。
2.反渗透实验用水准备进行反渗透实验之前,必须将水箱中(进水箱、出水箱)的水放光,洗干净。
打开进水箱、出水箱之间的连通阀门,向水箱中放满自来水即可。
3.超滤实验用水的准备向进水箱中放满自来水,往自来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用搅棍搅拌,只要出现很淡的色度就可以了。
4.纳滤实验用水的准备纳滤实验用水的准备与反渗透实验用水的准备完全一样,只要采用自来水就可以了(三)过滤1.微滤微滤实验的目的是检验滤膜对液体中超细悬浮颗粒物的截流效果,采用浊度计或分光光度计来测定实验进水和微滤出水的浊度,以浊度来计算悬浮颗粒物的去除率。
如果实验室不具备浊度计和分光光度计,则可以采用目视稀释倍数比浊法来测定进水、出水的悬浮固体物的浊度变化强狂(非标准分析方法),具体的方法如下:(1)材料的准备A.准备3支50ml的具塞比色管和一个带反光镜的比色架(每个实验小组一套),其中一支管中放入纯净水(蒸馏水)至刻度作为对照管,其他二支管分别用于实验进水和微滤出水的比浊;B.准备500ml三角烧瓶2个,用于防止进水样和出水样;C.准备10ml刻度移液管2支D.准备100ml和500ml量筒各1个。
(2)进行稀释倍数比浊发测定A.用500ml三角烧瓶分别取微滤实验的进水样和出水样。
B.用10ml刻度移液管取进水样10ml,注入500ml量筒中,缓缓向量筒中加入纯净水进行稀释,边加边进行摇匀,观察水样的浊度已经不明显时,将此稀释的水样倒入一支比色管中至刻度,盖上玻璃塞,摇匀液体,拿去玻璃塞,将闭塞观察入比色架中与对照管相邻的位置。
将比色架放在光线好的地方,用眼睛从管口想下观察,并且与对照管进行对比,如果样品馆内的液体与对照管相比还存在明显的浊度差异,则将样品馆内的液体倒回量筒中,并继续进行稀释。
如此反复,直至水样被稀释至接近于对照管的透明度时,稀释结束,将比色管中水样倒回量筒内,观察500ml量筒内的液面刻度,计算进水样被稀释的倍数。
C.将出水样直接倒入另一比色管内至刻度,与作对照管进行对比,如果出水样还存在浊度,则取10ml出水样注入100ml量筒中,按照上述的稀释方法进行稀释,直至水样被稀释至接近于对照管的透明度时,稀释结束,观察100ml量筒内德液面刻度,计算出水样被稀释的倍数。
D.浊度的去除率的计算进水样的稀释倍数-出水样稀释倍数浊度去除率= ×100%进水样的稀释倍数由于本实验设备的单位时间处理量较大,为了节省实验用水,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建议实验室的处理量小一些。
2.反渗透反渗透的实验目的是检验反渗透膜对正负离子的截流效果,因此,可以从在线电导仪上得到数据来了解离子的截留情况。
反渗透膜的淡水电导率应远低于浓水的电导率,浓水的电导率应略大于进水的电导率。
由于电导率值金丝正比于离子浓度,因此反渗透膜对离子的截留率计算就可以近似于:(进水样的电导率-出水样电导率)离子截留率= ×100%进水样的电导率由于进行反渗透实验室进水箱、出水箱之间是联通的,加之本实验设备的单位时间处理量较大,因此,实验室的进水流量可以开的大一些。
3.超滤超滤的实验目的是检验超滤膜对液体大分子物质的截流效果,通过测定实验进水和超滤膜的淡水、浓水的色度,以色度来表示染料大分子的去除率。
可以采用稀释倍数比色法来测定实验进水和超滤米淡水、浓水的色度。
具体的分析方法与分析过程与上面介绍的稀释倍数比浊法一样,只不过在进行目视比色时,在比色管的底部垫一块白色的磁砖进行对照比色。
色度去除率的计算(进水样的稀释倍数-出水样的稀释倍数)色度去除率= ×100%进水样的稀释倍数4.纳滤纳滤实验目的是检验纳滤膜对正负离子的截留作用,因此,可以从在电导仪上得到的数据来了解离子的截留情况。
纳滤膜的淡水电导率应远低于进水的电导率,浓水的电导率应略大于进水的电导率。
纳滤米对离子的截留率计算与上述反渗透实验的截留率计算一样。
在具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实验条件下,可以测定反渗透实验出水与纳滤实验出水中的一价离子浓度,二者比较后可以判断两种膜的不同特性。
由于进行纳滤实验时进水箱、出水箱之间是联通的,加之本实验设备单位时间处理量较大,因此,实验时的进水流量可以开大一些。
四、思考题1、试述4种膜分离的方法的异同级适用条件。
答:微滤采用静态过滤方法,适用条件为粒子孔径大于0.22μm。
超滤、反渗透和纳滤均采用动态过滤。
超滤的微孔直径在10nm—0.1μm,截流分子量在2—5万,范围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因此超滤膜可以截流溶液中的细菌病毒、热源、蛋白质、胶体、大分子有机物等等。
反渗透的孔径在0.1-1nm之间,能够除溶液只能够大部分例子。
纳滤膜的孔径范围介于反渗透和超滤膜之间,纳滤膜存在着纳米级的细孔,可以截留95%的最新奥分子约为1nm的物质。
2阅读参考文献,回答什么是浓差极化?有什么害处?有哪些消除方法?答:浓差极化是电极上有电流通过时,电极表面附近的反应物或产物浓度变化引起的极化。
会降低透水率,是一个可逆过程。
是指在超滤过程中,由于水透过膜而使膜表面的溶质浓度增加,在浓度梯度作用下,溶质与水以相反方向向本体溶液扩散,在达到平衡状态时,膜表面形成一溶质浓度分布边界层,它对水的透过起着阻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