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劳动分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中的劳动分工
——一场经济思想史的旅行
【摘要】劳动分工的经济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并非
亚当·斯密的制针业模型所能全然涵盖,实际上有其更为深刻的
内涵。本文围绕经济学中的劳动分工思想,上溯至古代希腊、
古代中国以及中世纪伊斯兰哲学家对这一思想的最早阐释,然
后途经亚当·斯密直接的思想先驱——晚期的重商主义者们的小
册子作品,最终综合展示了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经济学体系及
其现代的发展。对劳动分工这一概念在经济思想史中的演变和
发展,通过一场历史性的概略阐发,揭示了劳动分工经济学本
身所具有的永恒魅力以及在当代经济研究中所焕发的新的光彩。
【关键词】劳动分工专业化自然自由城市化人力资本
在经济学号称世之显学的今天,如果去问一位当代接受过
主流经济学训练的学人,除了亚当·斯密所讲述的那个关于扣针
生产的劳动分工理论的著名例子之外,对于劳动分工经济学还
有多少其他的印象?相信所得到的绝大多数的答案都会是“止此
而已”。或许他们还会这样质疑:劳动分工的经济学不是早随着
亚当·斯密时代的那类手工业作坊而一去不返了吗?事实上,在
很多经济学家的脑海中,劳动分工与现代经济学关系不大这种印象已然根深蒂固。
事实的情况却是,劳动分工这一概念不但有其丰富多彩而又源远流长的历史,其丰富程度远非人们所熟知的那个通俗化的扣针生产模型所能涵盖,而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劳动分工经济学的研究又卷土重来,劳动分工在经济学中不但没有消亡,而且还处在非比寻常的复兴当中。其原因也是很明显的:出色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意味着在个人、家庭、企业、地区乃至国家之间,主要通过各种交换而使得彼此的依存度不断提高,市场因之得以扩大和深化,社会经济生活得以组织的各种方式也都会受到此类变化的影响。一言以蔽之,研究劳动分工,就是在研究市场和经济。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隐含的原因,那就是有相当一部分经济学人对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的报酬递增原理,心中怀有一种久违的激赏。
一、亚当·斯密之前的劳动分工思想
(一)古希腊、古代中国与古代伊斯兰的劳动分工思想
劳动分工与专业化能够带来报酬递增的思想从古便有。在古希腊,最早可以上溯到德谟克利特,他曾经首先认识到劳动分工与资源分布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联。而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精心阐述的两个著名思想,即劳动专业化会带来
报酬递增、劳动分工又将受制于市场范围的局限,也早已明确
地见诸色诺芬和柏拉图的著作。
色诺芬和柏拉图对于劳动分工和城市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均
做出过清晰的表述。色诺芬在《居鲁士的教育》一书中曾这样
描述,在小城小镇中不同的商品是由同一人所为,而在大都市,各种特定的手艺则会由不同的个人来完成,城市的规模与劳动
分工的效率之间的关联是非常明显的;他还使用居鲁士的御膳
组织的分工情况来说明劳动分工所带来的报酬递增现象。柏拉
图更是预见到了18和19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观察结论。柏拉图认为,劳动分工是人类文明成为可能之不可或缺的
条件。在《理想国》中,他论证了劳动分工是城邦得以产生和
存续的根本原因。在这里,柏拉图实际上是给出了一个关于城
市形成的理论模型。柏拉图指出,劳动分工的不断深化,带来
了专业化的报酬递增现象,这是城市扩张带来的收益,同时城
市的扩大也会带来生活和管理成本的上扬,这是城市化带来的
成本,两者之间的权衡,就决定了城市的规模。而且,柏拉图
还特别强调城市之间的联络和贸易,认为这是城市得以存续的
决定条件,他说:“要在一个地方建一座完全自给自足的城市,
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柏拉图在讲述劳动分工时常使用纺织业
作为例子,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亚当·斯密的著作亦未尝稍改。
但是,应该予以指出的是,柏拉图认为劳动分工乃是基于人们
才能之间的差异而产生,这一点却与亚当·斯密截然不同。在斯
密的体系中,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异的个体之间也可以进行劳动
分工,而人类才能的差异往往可以被看成是劳动分工的结果而
不是原因。此外,亚里士多德基于家庭经济管理中的分工问题
而对私有产权制度的辩护,对后世、尤其是中世纪神学家的影
响极大,为他们提供了诸多思想上的灵感。
在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也对劳动分工问题进行了广泛的
讨论,其中的杰出代表当数管仲、孟轲、荀况,此外还有西汉
的司马迁。管仲很早就认识到社会分工的重要性,“士农工商”
四民的划分就是出于管仲之手。管仲认为,是不是圣贤,关键
看他的组织社会职业分工的能力,能够通过对社会职业的组织,使得众人各司其业、安其位,这就是圣贤要做的事情。和管仲
一样,孟子也表达了他们对劳动分工的必要性的认识。孟子认为:“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滕文公上》)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人对于所有自己所需都做到自给自足才行,那这个人必将是没有任何时间可以休息,这就会把整个人类社
会置于危险境地。荀子同样也把劳动的社会分工看成是文明的
先决条件,他在解释社会的起源和劳动分工时采纳了一种充满
着功利主义色彩的立场,他认为人们有能力获取知识,也有能
力组成社会,有识之士要谋求建立有助于劳动分工的制度,以
实现对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追求。而阶层的划分、权利的
界定,以及随之而来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是这一制度的具体
体现。司马迁更是从他对人性的敏锐洞察——“天下熙熙,皆为
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入手,认为没有政府的干预,
市场可以有效地协调经济活动,以至不同行业的从业人员从自
己的利益出发,可以自然地带来整个社会所期待的某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