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性肝病介绍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阎俪;马雄【期刊名称】《实用肝脏病杂志》【年(卷),期】2016(19)6【摘要】胆汁淤积性肝病是以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疾病总称,各种肝内外因素所致的胆汁流形成、分泌和排泄障碍均可导致胆汁淤积。
根据病因,可将胆汁淤积性肝病分为肝细胞性胆汁淤积、胆管性胆汁淤积和混合性胆汁淤积,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benign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BRIC)、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PFIC)等。
【总页数】4页(P650-653)【作者】阎俪;马雄【作者单位】200001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200001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一例利福平联合非诺贝特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的用药分析和药学监护 [J], 石素琴; 高峰丽; 袁少飞2.胆红素吸附治疗严重多发伤并发胆汁淤积性肝病1例 [J], 王金汇;向江侠;鲁力3.联合治疗对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疗效 [J], 魏松辉4.壮医药线点灸联合梅花针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瘙痒临床研究 [J], 舒发明;黄英;邱华;覃丽萍;秦祖杰5.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营养评估与治疗管理 [J], 杜丽娜;夏露露;闫洁;郭紫云;杨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胆汁淤积性肝病护理课件
皮肤瘙痒
关注患者皮肤状况,提供 舒适护理,减轻瘙痒症状 。
营养失调
根据患者营养状况,制定 合理饮食计划,改善营养 状况。
制定护理计划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避 免刺激性食物,增加营
养摄入。
病情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肝功能等指标,及时
发现病情变化。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心理状况,提 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
病情观察与记录
总结词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记录相关症状和体征,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恶化并采取相应措施。
详细描述
观察患者皮肤、巩膜黄染情况,定期测量黄疸指数。留意患者是否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以及 乏力、腹胀、腹泻等全身症状。记录患者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腹痛、肝脾肿大等体征变化。如有 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和自我管理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随访方式
可采用电话、微信、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随访,以便与患者保持联 系,提供及时的指导和支持。
患者自我管理与监测
病情监测
01
患者应密切关注自身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诊。
自我管理
02
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并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和情绪状态。
知识普及
03
向患者普及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
胆汁淤积性肝病护理 课件
REPORTING
• 胆汁淤积性肝病概述 • 护理评估与诊断 • 日常护理措施 • 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 心理护理与支持 • 出院指导与随访
目录
PART 01
胆汁淤积性肝病概述
REPORTING
胆汁淤积性肝病
SAMe
抗组胺药 肝酶诱导剂 阿片拮抗剂 5-HT受体拮抗剂 抗抑郁药
利福平 150mg,2次/d
其他经验性治疗
肝移植术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慢性胆汁淤积疾病如PBC、PSC可加重骨质疏松症,某些胆
汁淤积病变如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患者需要激素治疗,从 而导致骨质疏松症缓慢加重; 这些患者应从乳制品或钙剂中补充钙,1500mg/d,可同时 补充维生素D 400-1000 IU/d;
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激素:常用强的松1mg/kg 硫唑嘌呤:常用剂量为50-100mg/d 环孢素(CSA) :2.5-3mg/kg/d 秋水仙碱 甲氨蝶呤
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简介
肝外胆管长期梗阻
病因:先天性肝外胆道闭塞或缺如 胆总管结石
胆囊切除术后胆管狭窄
借其表面活性作用,可将肝细胞内ALP从脂性细胞膜上渗析
出来,引起血清ALP显著升高。 96% PBC患者血清ALP升高,可见于疾病早期或无症状患者。
生化异常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 正常人血清γ-GT主要来自肝脏,肝内γ-GT主要分布于肝细 胞浆和肝内胆管上皮。胆汁淤积、肝脏炎症及肝癌时,血清 γ-GT升高的机制与ALP相似。
应每1-2年定期检查骨质密度和血清维生素D水平;
绝经后妇女可予激素进行替代治疗;
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慢性肝炎、肝外胆汁淤积可因肠内胆汁酸减少而
发生脂肪泻,导致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
补充维生素A、D、E和K1
应当注意的是这些继发症状的治疗只是使症状暂
时得到缓解,且其疗效有限,应注意原发病治疗
胆汁淤积性肝病
三、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共性
• 发病与免疫有关 • 临床具有自身免疫病的一些表现 • 常有多种自身抗体的异常 • 有肝酶异常(ALP、GGT);多有高球蛋白
血症 • 诊断要点为症状、自身抗体和肝穿病理 • 治疗多采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 中晚期病程预后多不乐观
胆汁淤积性肝病
(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
黄疸
溶血性 肝细胞性
梗阻性
肝外胆管梗阻 肝内胆汁淤积
黄疸
肝前性 肝性
肝内胆汁淤积
肝后性
病变部位
• 肝细胞内:胆汁成分转运障碍 • 肝细胞膜:胆汁分泌障碍 • 毛细胆管:胆汁排泄障碍 • 小叶内胆管:胆汁排泄障碍 • 小叶间胆管:胆汁排泄障碍
2.门冬氨酸钾镁:降BIL,防止肝坏死,促进肝细胞 再生。
3.消胆胺:阴离子交换树脂,亲和胆盐。
4.UDCA:增加胆汁转运蛋白活性
• “特殊”疗法:
1.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扑热息痛引起的肝损害。 可增加肝细胞内谷胱甘肽储存。宜早应用。
2.辅酶Q10:消灭自由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3.肌苷:体内转变为ATP,参与能量代谢和蛋白质合 成;能增强多种酶活性,促进肝细胞恢复。
体外人工肝支持装置的类型
生物型(利用人或动物源性的肝细胞或整个组织)
– 生物-人工肝
非生物型(利用透析、滤过及吸附等技术)
– 血浆置换 加用或不加血液滤过 – 血液透析 – 血液灌流活性炭吸附 – 离子交换树脂吸附 – 部分血浆分离 –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ARS)
• 自身抗体:
AMA:90%PBC有不同程度阳性,滴度高 低与疾病活动性及病程或严重度无 关。M2(丙酮酸脱氢酶E2成分复合 物)成分为PBC特异抗体。其它疾 病引起的AMA升高不是M2成分
胆汁淤积性肝病动物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
胆汁淤积性肝病动物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胆汁淤积性肝病(C1.D)是一类由免疫、遗传、环境等因素导致胆汁形成、分泌和排泄障碍的肝胆疾病总称,一项基于上海市慢性肝病的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4660例慢性肝病患者中,胆汁淤积的患病率为10.26%.C1.D起病隐匿,临床早期无明显症状,进展期可出现黄疸、尿色加深、皮肤瘙痒等一系列高胆红索血症相关表现,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出现肝衰竭等终末事件。
C1.D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外胆汁淤积,包括胆道闭锁(BA)、胆石性肝病、药物性0目汁淤积性肝病(D1.C)、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IgG4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Q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C1.D发病机制复杂,诊断困难,治疗亟需解决.为了加深对C1.D本身的认识,同时帮助临床医师在探究C1.D机制和寻找新疗法的研究中更科学、合理地选择工具本文就C1.D的动物模型的制备、机制、优缺点作一综述.1、BA动物模型BA是一种发生于婴儿时期的肝脏内胆管异常狭窄、阻塞或者完全缺失的疾病,可导致胆汁淤积、胆道反复炎症、胆管纤维化。
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患病率为1/2500,约34%~43%为BA e本病病因尚未明确,如不及时诊治,可迅速进展至肝硬化、肝衰竭等终末期肝病而致死亡.因此,对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对于预防疾病尤为关键,而BA模型的构建是为其提供重要条件。
(1)胆总管结扎BA模型:2008年,国内学者张守华等通过结5~6周龄BA1.B/c 小鼠月且总管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炎症细胞变化与BA实际情况相符,术后剖腹可见近端胆总管囊性扩张,胆寰增大,肝脏呈淤胆性改变,但该模型存在以下缺陷:①成年小鼠的胆道系统已经发育成熟,与发生于婴J1.M月的BA年龄不匹配;②临床症状方面未很好地复现出BA的腹水等门静脉高压的并发症;③病理组织学方面可见肝小叶结构模糊,胆汁淤积及大量增生的胆管,以及片状坏死的肝细胞,但未见到肝内外胆管消失、肝纤维化甚至假小叶形成.而后国内学者菌军涛等对该模型进行改良,通过结扎新生BA1.B/c小鼠(出生后5~7天)的胆总管建立BA模型,术后2天出现黄疸、小便深黄、陶土样大便、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差等症状,这与临床上BA临床症状有较为相似,术后10天左右出现实验组小鼠死亡高峰期.该模型的优点在于造模方法相对简单,重复性好,周期短,但也存在一些缺点:死亡小鼠解剖后可见增宽的胆总管、大胆囊,黄染的肠道及肾脏,但未见严重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衰竭等情况,这与临床上患儿终末期表现不相符,其次该动物模型制备在小鼠出生后5~7天进行,无法完全模拟围生期胆管闭锁情况。
胆汁淤积性肝病_图文
胆汁分泌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毛细胆管
毛细胆管
毛细胆管 Herring管和胆管细胞
肝血窦
胆汁酸代谢
结构分为
游离胆汁酸:胆酸、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石胆酸 结合胆汁酸:甘氨胆酸和甘氨鹅脱氧胆酸
牛磺胆酸和牛磺鹅脱氧胆酸
Bilirubin 40 (µmol/l)
30
20
10 0
Placebo (n=73)
UDCA (n=73)
1
2
Years
Poupon et al., N Engl J Med, 1991
UDCA能够抑制早期PBC病人的肝脏纤维化进程 (n=103)
1.00
0.75
无严重肝纤维化 或肝硬化 0.50
胆汁淤积的发病机理
Impairment of Bile Secretion Bile - inborn: PFIC 1- 3, Acids
cystic fibrosis
- acquired: Inflammation,
toxins, drugs,
hormones
Bile
Acids
Apoptosis Necrosis
胆汁淤积的发病机理
胆汁淤积的发病机理
胆汁淤积的发病机理
胆汁淤积时肝细胞分子转运系统的变化
转运蛋白
肝窦基侧膜 NTCP OATP2
毛细胆管膜 BSEP MDR1 MDR3 MRP1 MRP2
MRP3 CFTR FIC1
转运功能
遗传缺陷 活性表现
胆盐 有机阴离子
不明
明显降低 中度降低
胆盐 多种特异性有机溶质
重度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断标准
重度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断标准
重度肝内胆汁淤积症(severe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是指肝
内胆汁淤积严重影响肝功能的一种疾病,其诊断标准包括:
1. 临床症状:患者出现明显的黄疸(黄疸指数>10倍正常范围)和瘙痒症状,伴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胆汁淤积症状。
2. 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升高,常超过100μmol/L。
血清胆碱酯酶、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也明显升高。
3. 影像学检查:肝脏B型超声或CT检查显示肝内胆管扩张,
肝实质内胆汁淤积。
4. 肝穿刺活检: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肝细胞胆汁淤积、胆管扩张、胆汁淤积所致的肝细胞损伤等特征性改变。
以上是一般情况下的重度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断标准,具体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由医生综合判断得出。
因此,在具体诊断时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病因和可能的并发症。
因为这些标准根据具体情况会有所不同,所以最好还是就医咨询医生,以确诊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断标准
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断标准肝内胆汁淤积症(cholestasis)是指一种由胆汁管阻塞引起的代谢疾病。
胆汁淤积是一种使肝脏及其功能损害的常见及严重的问题,有时可导致肝硬化。
而诊断肝内胆汁淤积症,则需要依照一定的标准来进行。
1. 临床表现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腹部肿胀、恶心、厌食、腹痛、感厌腹部压力等,有的患者会出现肝大或肝软化,也会因为淤血继发性贫血而出现乏力等症状。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抗菌素过敏、肝病移植排斥反应以及慢性肝纤维化等其他一些症状。
2.断检查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诊断检查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超声检查、肝穿刺抽吸法(LP)、肝脏病理学检查等。
(1)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主要表现为抗胆碱酯酶、胆汁碱酯酶、抗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及胆汁酸等指标均显著升高。
此外,由于肝内胆汁淤积症经常伴随有肝功能损坏,故血清转氨酶及总胆红素(TBA)也会显著升高。
(2)超声检查超声检查主要表现为肝囊性病变或局部钙化。
此外,超声胆囊多次穿刺也会显示胆汁异常收集于胆囊壁、胆囊壁肿厚、胆囊内积液、胆总管及胰总管阻塞等改变。
(3)肝穿刺抽吸法肝穿刺抽吸法是通过细菌学或细胞学检查肝穿刺抽出的液体,可以检测出肝内胆汁淤积症引起的改变。
一般细菌学检查会检测到胆汁酸、胆汁中的细菌及其他物质,而细胞学检查则会检测到胆管细胞及其他物质,以及胆汁酸和胆管黏膜上皮细胞。
(4)肝病理学检查肝病理学检查主要表现为肝内胆汁淤积,这可以通过对活检肝组织进行细胞学检查来进行检测。
一般情况下,肝病理学检查会显示出肝毛细血管及肝细胞内胆汁淤积,以及肝细胞胆汁生成功能改变等特征。
3.合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治疗主要在于改善肝功能及重建肝细胞,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胆嵴药物、甲状腺素前体醋酸盐及其他抗炎药物等。
此外,也可以通过抑制肝细胞内胆汁分泌、促进胆汁流动及抑制胆汁淤积的药物来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症。
胆汁淤积性肝病治疗方法的新进展
• 03 6 •Chiu J Gastgentegi, 2622, Vol. 25, No. 4胆汁淤积性肝病治疗方法的新进展郭悦承陆伦根**DOI : 12. 3969/j. issh. 1008 A125. 2626.04. 019* 本文通信作者,Email : nu?epnl9a5@ 165. com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200080)摘要胆汁淤积性肝病(CLD)是一类由免疫、遗传、环境等因素导致的胆汁形成、分泌和排泄障碍的肝胆疾 病。
CLD 的发生、发展机制尚不明确,具有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的风险。
熊去氧胆酸(U DCA )o 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传统疗法具有一定局限性。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讨胆汁淤积的机制以寻找合适的治疗靶点,全反式维甲 酸、微生态制剂、去甲脱氧胆酸等各种新型药物开始涌现。
本文就近年CLD 新型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胆汁淤积性肝病;肝硬化,胆汁性;胆管炎,硬化性;治疗Advances in Treatmeat of 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s GUO Yuecheng , LU Luugen. Department nf Gastroenterology ,SOangOat General Hospital , SSangOot Joo T oxi . Undersitn School f Meadhlc, SSanghot (400080)Coirespondencc to : LU Lungen, Email : ****************Abstrech CholestaPo liver diseases ( CLD) are a series of hepatobihag diseases characterized bn dysfunction of bile formation , secretion and excretion and are induced bn immune , gene/v and environmentai factors. The developmen- andpathogenesis of CLD is still unclear, and it has a /sP of progression to liver fibrosis and cimhosis. Trabitionai medicinessych as ursobeoxycholiv acid ( UDCA) , glucocorVcoibs and immunosuppgssants have certain Pmitations. More and morestuUics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 of cholestasis to explore the therapeuPo targets, and va/oxs druus such asaP-Dans rePnoic acid , microecologics and norursobeoxycholiv acid emerge as new therapeuPo druus. This article reviewedthe abvances in treatment of CLD.Key words CholesmPo Liver Diseases ; Liver Cimhosis, Bifag ; Chonxgihs , Sclerosing ; Therapy胆汁淤积性肝病(CLD )是一类由免疫、遗传、环境等因 素导致的胆汁形成、分泌和排泄障碍的肝胆疾病。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是一种发现频率较低的复杂的遗传性肝脏疾病,严重影响婴儿的正常健康和发育。
它主要是由缺乏β-糖苷酶引起的,可导致胆汁在肝脏中堆积,这会导致肝脏功
能障碍,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和结构,从而导致肝脏硬化,肝硬化又会带来更多其他疾病,最终影响婴儿的全部生活质量。
目前尚不清楚这种疾病的病因,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整个遗传过程中缺乏β-糖苷酶招致的胆汁淤积,是造成婴儿胆汁淤积
性肝病的主要原因。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症状很类似于普通的肝病症状,但是由于受到胆汁堆积的影响,这种疾病会特别地容易导致肝细胞的变性,肝细胞出现衰老和损伤,有时甚至会导致肝癌。
总而言之,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是一种复杂的遗传性肝脏疾病,主要由缺乏β-糖苷酶引起,可导致胆汁在肝脏中堆积,病理
改变会影响肝细胞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结构,严重影响婴儿的正常健康和发育,后果非常严重,因此对于发现疑似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检查,及早发现并采取有效治疗,以保障小婴儿的健康和未来发展。
胆汁淤积性肝病-流行病学综述
胆汁淤积性肝病概述:胆汁淤积型肝病(肝内胆汁淤积)系指多种原因所致的细胞分泌胆汁发生障碍,毛细胆管、细胞骨架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功能异常,使胆汁分泌减少,导致正常数量的胆汁不能下达十二指肠,并使胆汁成分(结合胆红素、胆汁酸、胆固醇和碱性磷酸酶等)返流至血液。
临床上是一组有黄疸、瘙痒,伴血清结合胆红素、胆固醇、胆汁酸、ALP、5-核苷酸酶和白蛋白增高的症状体征。
肝内胆汁淤积患者早期往往无不适症状,仅表现为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升高,故国内外无相关流行病学资料。
曹旬旬等以ALP水平>1.5×正常值上限(ULN),且GGT水平>3×ULN为胆汁淤积的诊断标准,对慢性肝病住院患者的胆汁淤积发生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胆汁淤积的总发生率为10.26%。
在慢性肝病患者中,胆汁淤积的发生率较高,依次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75.00%)、各种原因所致肝硬化(47.76%)、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42.86%),其他依次为肝肿瘤(35.97%)、自身免疫性肝炎(30.77%)、药物性肝病(28.31%)、酒精性肝炎(16.46%)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2.70%)。
表现:主要表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有时与肝外梗阻不易区别。
患者常显重度黄疸,而且持续时间长,全身皮肤瘙痒,尿色深黄似浓茶样,大便灰白如陶土色。
肝炎病人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表现相似或较轻,全身状况也比急性黄疸型肝炎要好。
但整个病程长,黄疸至少持续在3周以上,甚至数月不退或消退缓慢。
实验室检查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 ALP)、谷氡酰转肽酶( GGT)、胆固醇均升高,ALT中度升高。
尿液检查尿胆红素阳性而尿胆原阴性,此为梗阻性黄疸的特征,因为般黄疸型肝炎应该是尿胆红素和尿胆原均阳性。
B超检查有肝脏增大,肝内外胆管不扩张,这点可与肝外梗阻性黄疸相区别。
淤胆型肝炎黄疸虽较严重,但病情轻,食欲好,一般肝炎症状均较轻者。
胆汁淤积性疾病
诊断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 查和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肝功能异常、胆红 素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等。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 磁共振等有助于明确病因和病变程度。
治疗与预防
治疗
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应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措施。 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可使用药物治疗,如熊去氧 胆酸等。继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应解除病因,如手 术治疗胆道梗阻、控制感染等。同时,保肝治疗、对 症治疗等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分类
根据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胆汁淤积性胆管炎可分为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胆管炎、继发性胆汁淤积性胆管炎和先天 性胆汁淤积性胆管炎等。
病因与病理生理
病因
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胆管炎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而继发性胆汁淤积性胆管炎则常由胆管结石、炎症、 肿瘤或手术损伤等引起。
病理生理
胆汁淤积性胆管炎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胆管狭窄或闭塞、胆管上皮细胞损伤、炎症细胞浸润和胆 汁淤积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胆道梗阻和胆汁流动受阻,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预防
预防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胆道 梗阻和感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 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也有助于预防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的发生。
05
其他胆汁淤积性疾病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胆汁淤积性疾病是指胆汁分泌和排泄受阻导致的胆汁 在肝内淤积,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
分类
胆汁淤积性疾病可分为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外胆汁淤积, 其中肝内胆汁淤积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治疗与预防
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抗 病毒治疗、抗炎治疗、保肝治疗等。
VS
预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接触肝毒性物 质,及时治疗相关疾病,定期进行肝功能 检查。
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5)
特殊类型PSC
• 小胆管PSC 是PSC的一种变异形式,其特征为:具 有典型的胆汁淤积和PSC组织学改变,但胆管造影 正常。具有PSC临床和生化特点但胆管造影正常的 患者,推荐肝活检以除外小胆管PSC。 • 转氨酶不呈比例升高的PSC患者应进行肝活检以排 除或确诊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 • 考虑PSC的患者应检测血清IgG4浓度以排除IgG4自 身免疫性胰腺炎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
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 共识(2015)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定义
•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形 成、分泌和(或)胆汁排泄异常引起的肝 脏病变。根据病因可分为肝细胞性胆汁淤 积、胆管性胆汁淤积及混合性胆汁淤积。 胆汁淤积持续超过6个月称为慢性胆汁淤积。 生化指标方面,建议AKP水平高于1.5倍ULN, 并且γGT水平高于3倍ULN可诊断胆汁淤积 性肝病。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治疗
• 研究结果表明UDCA可以改善PSC的生化指标,但对 于病死率及肝移植率无显著改善。 • 免疫抑制剂和(或)其他制剂未显示出对疾病的 活动性或PSC结局起到改善作用。(合并自身免疫 性肝炎的PSC成人患者可应用皮质类固醇和其他免 疫抑制药物来进行治疗。)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治疗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诊断
• 其特点是胆管炎症性、纤维化性过程,肝内外胆管均可受 累。此疾病可以导致不规则的胆道毁坏,包括多部位胆道 狭窄形成。PSC是一种进展性疾病,最终可以发展到肝硬 化和肝功能衰竭。PSC的病因仍不清楚,但是有证据表明 与遗传易感性有关。男∶女约为2∶1,儿童老人均有发病, 但诊断的平均年龄约40岁。超过80%的PSC患者伴发IBD, 在大多数病例中诊断为UC。 • 诊断标准如下:有AKP和GGT升高等胆汁淤积生化特征的患 者,MRCP、ERCP、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显示典型的多灶性 狭窄和节段性扩张的胆管改变,并除外继发性硬化性胆管 炎,即可以诊断PSC。建议对于疑似PSC的患者首先行MRCP, 不能确诊时可考虑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2022胆汁淤积性肝病最新专家共识1
2022胆汁淤积性肝病最新专家共识1本《共识》是基于目前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诊断治疗最新成果,遵照循证医学的原则编写的,共识依据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见表2。
《共识》经过专家委员会讨论,可作为当前胆汁淤积性肝病治疗的参考。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诊断治疗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在规范化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随着相关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专家委员会将对《共识》内容进行更新。
1.1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定义胆汁淤积性肝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形成、分泌和(或)胆汁排泄异常引起的肝脏病变[1]。
根据病因可分为肝细胞性胆汁淤积、胆管性胆汁淤积及混合性胆汁淤积。
胆汁淤积持续超过6个月称为慢性胆汁淤积。
生化指标方面,建议AKP水平高于1.5倍ULN,并且γGT水平高于3倍ULN可诊断胆汁淤积性肝病。
1.2常见成人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病因分类[2](见表3)表3常见成人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病因分类肝细胞性胆汁淤积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各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药物或胃肠外营养介导的胆汁淤积胆管细胞性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BC、PSC与AIH重叠综合征IgG4相关性胆管炎遗传性疾病: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特发性成人肝内胆管缺失症(BRIC)胆管板畸形:胆管错构瘤、Caroli综合征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PFIC)囊性纤维化ABCB4基因缺陷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ICP)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药物介导胆管病移植物抗宿主病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如各种形式的胆管结石症、缺血性胆管病(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恶性浸润性疾病:如血液病、转移癌张症、结节性多发性动脉炎及其他形式的脉管良性浸润性疾病:如淀粉样变性、肝结节病和炎)、AIDS及其他形式免疫抑制相关的感染其它肉芽肿病、糖元累积病性胆管炎副肿瘤综合征:如Hodgkin病、肾癌胆管板畸形:如先天性肝纤维化结节性再生性增生血管病:如Budd–Chiari综合征、静脉闭塞性病、充血性肝病肝硬化(任何原因)1.3成人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诊断流程[3,4]疑似胆汁淤积初步诊断步骤如图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细胞内
√ √ √
毛细胆管膜
√ √ √ √ √ √ √ √
Stieger B, et al. Curr Opinion Biol 1998;10:462-467
胆汁淤积发生机制和诊治策略
概述 发病机制 病因 诊断 治疗 继发症状的治疗
成人胆汁淤积
阻塞性胆汁淤积 胆结石 恶性肿瘤 胰腺癌,胆管腺癌
瘙痒的治疗
消胆胺 UDCA SAMe 抗组胺药 肝药酶诱导剂 阿片受体拮抗剂 5-HT受体拮抗剂
消胆胺
一种阴离子交换树脂,可阻断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从而降低血清胆汁酸水平,对控制瘙痒有良好疗 效 消胆胺的结合能力是非特异性的,许多药物也能 与消胆胺结合,因此服用消胆胺后至少间隔2-4h 才能服用其他药物 消胆胺有异味,可引起消化道症状,如便秘、腹 胀,因而耐受性较差 尽管从理论上来讲消胆胺对治疗瘙痒有效,但在 临床实际应用中不多
Hodgkin病
Wilson病,家族性胆汁淤积综合征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 淀粉样变,转移性肿瘤
肝硬化
先天性非溶血性胆红素代谢缺陷
任何原因
Gilbert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
新生儿和儿童胆汁淤积
阻塞性胆汁淤积 胆道闭锁 总胆管阻塞 肝外胆道闭锁,“早期严重”胆道闭锁 胆汁淤渣,胆结石
诊断和鉴别诊断:病史和临床症状
病史 年龄 性别 饮食和营养 职业与环境 输血及手术史 临床症状 发热与寒战 消化道症状 腹痛
家族史
用药史
皮肤瘙痒
诊断和鉴别诊断:体征
体格检查
- 黄疸:色调、持续时间、深度 - 肝脏 - 胆囊肿大 - 脾肿大
灰色或白色粪便
5-羟色胺拮抗剂
中枢5-羟色胺(5-HT)可能参与诱发胆汁 淤积瘙痒 昂丹司琼为选择性5-HT3受体拮抗剂 昂丹司琼 4-8mg静推,30-60分钟后瘙 痒显著减轻,持续时间达2-6小时 口服8 mg Tid,一周后起效
UDCA和消胆胺治疗妊娠肝内胆汁淤积有效性和安全性(I)
UDCA(14d) 消胆胺(14d) P值
例数 剂量 瘙痒 ALT AST
42 8-10 mg/kg/d 66.6% 78.5% 73.8%
42 8g/d 19.0% 21.4% 21.4% P < .005 P < .01 P < .01
胆汁酸
胆汁淤渣伴胆总管囊肿
浓缩的胆汁/粘液栓塞 非阻塞性胆汁淤积 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 革兰氏阴性肠道菌血症,梅毒,李斯特菌, 弓形体 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 毒,B19细小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 呼吸道肠道病毒,肠病毒,HBV和HCV 药物,全肠外营养
毒性物质
新生儿和儿童胆汁淤积
代谢性疾病 胆管损害性疾病 无胆管损害性疾病 α1-抗胰蛋白酶贮积病,囊性纤维化 半乳糖血症,酪氨酸血症,脂肪酸氧化缺陷, 脂质贮积病,糖原贮积病,过氧化物酶体病 胆汁酸生物合成缺陷,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 汁淤积(PFIC)1,2和3型 Alagille综合征,各种原因所致的胆管缺失综 合征
病因治疗
停止使用引起胆汁淤积的药物 戒酒 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感染所致者抗病毒治疗 细菌感染者抗菌治疗 针对病因进行手术治疗,包括内镜介入治 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如肝移植等
基础治疗
注意补充脂肪 限制胆固醇的摄入 补充足够的热量
注意蛋白质的补充
药物治疗
熊去氧胆酸 S-腺苷蛋氨酸 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中药
高胱氨酸 与胆汁酸结合
半胱蛋氨酸
牛磺酸
高剂量SAMe可减轻妊娠肝内胆汁淤积(IIa)
18例ICP患者随机单盲分成三组治疗20天 Group I:200 mg per day of i.v. Group II:800 mg per day of i.v. Group III:control 治疗10和20天后,高剂量组转氨酶、结合胆红素 和总胆汁酸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其他两组未见 治疗结束后高剂量组相关指标较其他两组低 瘙痒症状(0-4级)改善仅见于高剂量组 结论:高剂量SAMe可减轻妊娠肝内胆汁淤积
有机阴离子
中度降低
胆盐 多种特异性有机溶质 磷脂酰胆碱 有机阴离子 有机阴离子,葡萄糖醛 酸胆红素 有机阴离子,胆盐 氯离子 氨基磷脂
PFIC2
中度降低 无变化
PFIC3
无变化 增加
Dubin-Johnson综 合征
降低 增加
囊性纤维化 PFIC1 无变化
胆汁淤积时肝细胞受累部位
基侧膜
病毒性肝内胆汁淤积症 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症 新生儿黄疸 Byler病 感染致肝内胆汁淤积症 全肠道外营养致胆汁淤积症 手术致胆汁淤积症 胆管阻塞
Na+K+-ATP酶泵活性抑制和肝内胆汁淤积
胆 汁 淤 积 的 发 病 机 理
胆汁淤积的发病机理
胆汁淤积的发病机理
胆汁淤积时肝细胞分子转运系统的变化 转运蛋白
肝窦基侧膜 NTCP 胆盐 不明 明显降低
转运功能
遗传缺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活性表现
OATP2
毛细胆管膜 BSEP MDR1 MDR3 MRP1 MRP2 MRP3 CFTR FIC1
尿液颜色 皮肤黄色瘤
淋巴结肿大
腹水 腹壁静脉曲张、蜘蛛痣、男子乳房发育
诊断和鉴别诊断:辅助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 血清转氨酶、胆固醇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血清病毒标志物 免疫球蛋白和自身抗体 影像学检查(B超、CT、MRI和MRCP) 肝活检病理检查 内窥镜(ERCP) 腹腔镜检查 剖腹探查 其他:铜兰蛋白、血清铁和铁蛋白等检查
熊去氧胆酸(UDCA)
亲水、非细胞毒性胆汁酸 熊胆汁成分之一 UDCA在人体胆汁中的含量非常低,约1%-3% 1981年,Leuschner等首先成功地应用UDCA使胆石症伴 慢性肝炎患者的胆结石得以溶解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PSC)有疗效 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 病和肝移植等有效
促进胆酸转运,具有解毒和细胞保护作用
肝病时内源性SAMe合成减少,导致谷胱甘肽减少 或耗竭
补充外源性SAMe对肝内胆汁淤积有防治作用
腺苷蛋氨酸
转甲基
转甲基途径
腺苷蛋氨酸
CH3
激素 神经递质 药物 核酸
甲基 C
H H H
质膜磷脂
腺 苷 蛋 氨 酸
转硫基途径
腺苷蛋氨酸 谷胱甘肽 解毒
CH3
腺苷高胱氨酸 半胱氨酸 硫酸盐 胆汁酸硫化
胆管功能特异性缺陷 胆管缺失 休克/血流灌注不足 组织细胞增多症 新生儿自发性肝炎 肝硬化 先天性非溶血性胆红素代谢缺陷 病
Rotor综合征,Crigler-Najjar综合征,LuceyDriscoll综合征
胆汁淤积发生机制和诊治策略
概述 发病机制 病因 诊断 治疗 继发症状的治疗
环孢素(CSA) :可用于免疫反应引起的胆汁淤 积性肝病 2.5-3mg/kg/d
中
药
茵栀黄注射液等有一定退黄作用 复方丹参注射液、川芎注射液等通过改善肝脏微 循环起辅助退黄作用
胆汁淤积发生机制和诊治策略
概述 发病机制 病因 诊断 治疗 继发症状的治疗
瘙痒的治疗
瘙痒是胆汁淤积患者一个非常痛苦的症状,严重 时可导致患者失眠,精神抑郁,甚至自杀 瘙痒的发生原因仍未阐明,其程度与血清或皮肤 胆汁酸水平高低无明确相关 近来认为内源性鸦片系统、5-羟色胺、胆汁酸 和组织胺与其发生有关
拮抗疏水性胆酸 细胞毒,保 护肝细胞
促进胆酸排泌 并抑制其重 吸收 抑制胆固醇的合 成,促进其排 泌和转化
UDCA作用机制
免疫调节 炎症抑制
清除自由基抗氧化
S-腺苷蛋氨酸(SAMe)
硫氨基酸衍生物,肝细胞转甲基中起重要作用
膜磷脂甲基化可恢复肝细胞膜结构流动性和Na+-K
+-ATP酶活性
胆汁淤积发生机制和诊治策略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olestasis
胆汁淤积发生机制和诊治策略
概述 发病机制 病因 诊断 治疗 继发症状的治疗
胆汁淤积定义
原因:胆汁分泌或排泄障碍 临床:黄疸、瘙痒、尿色深、粪色变浅和黄斑瘤 实验室:胆红素、ALP、GGT升高,ALT和AST 升高提示有肝细胞损伤 胆道影像学:有助于提示有否胆道梗阻或未闭 组织学:汇管区内可观察到胆汁,肝细胞可见淤 胆,发生肝外梗阻时小叶内胆管和肝 组织内可见胆汁呈“胆汁湖”或“胆 汁 块”样分布
15-30 mg
肝窦与白蛋白分离
尿胆素
肾脏 尿胆元
Z蛋白 Y蛋白
体循环
尿 胆 元
酯化胆红素
粪胆素
肠道 原胆元
总胆管
小部分尿胆原 (约10~20%)
小胆管
高 尔 基 氏 体
微 粒 体 内 多 种 酶
肝 细 胞
光面内质网
毛细胆管
正 常 胆 红 素 代 谢
UDGT
胆汁淤积发生机制和诊治策略 概述 发病机制 病因 诊断 治疗 继发症状的治疗
Frezza M,et al.Hepatology 1984;4:274-8
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
激素:常用剂量为强的松10~30mg/d,以后逐 渐减量。或地塞米松5~10mg,加入葡萄糖液 中静脉点滴,3-5天后递减
甲氨喋呤(MTX):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 肝内胆汁淤积有一定疗效。常用剂量为 0.1mg/kg/d
鸦片受体拮抗剂
内源性阿片物质与瘙痒的发病机制有关,阿片 受体拮抗剂如纳美芬、纳络酮和纳曲酮对缓解 瘙痒和疲劳有效。 一对照临床研究显示,用0.4mg纳络酮持续静脉 滴注(0.2μg/kg/min)可明显有效地缓解慢性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瘙痒。 纳曲酮和纳美芬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对鸦片受 体拮抗作用强,长期应用对胆汁淤积的瘙痒也 有较好疗效,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但对胆汁 淤积本身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