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子吟》与《Mother's Hands》的对比中看中西诗歌比较
孟郊《游子吟》与W·S·默温《分离》之比较

孟郊《游子吟》与W·S·默温《分离》之比较作者:潘慧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8期内容摘要:孟郊的《游子吟》与W·S·默温的《分离》都选取了典型的别离作为抒情背景,且两诗中都运用到了“线”这一在中国诗歌中以别离为背景时常用到的意象,因而具有相似性。
但同时因时空上的千年差距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叙述视角、对“线”这一意象的运用及表达的情感上。
关键词:孟郊《游子吟》 W·S·默温《分离》汉语古诗词中离别主题的诗词数不胜数,而其中又有不少以“(针)线”这一意象来寄托诗人的离愁别绪及对离人的思念之情。
宋词《青云案》中有“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描写了一位妇人因思念异乡的丈夫而愁绪万端;又有清代蒋士铨所作《岁暮到家》中“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通过描写母亲给在外的儿子缝寒衣、写书信的场景,实则表达游子对不能归家侍母的愧疚之情,以及深深的怀乡情绪;更有“诗仙”李白的一首《子夜吴歌·冬歌》中“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对妻子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冷得手都拿不住针线场景的描写,表达了思妇们对丈夫的挂念。
而纵观世界文坛,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和美国当代诗人W·S·默温的《分离》则都以离别为背景,并同时用到了(针)线这一意象,因而具有相似性,同时因时空上的千年差距具有一定的差异。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创作于贞元十七年,是中唐诗人孟郊的代表作。
诗人一生坎坷,年过五旬才当上县尉。
宦途失意、尝尽世态炎凉的他深感亲情可贵,便作下此诗,言尽对母亲的肺腑之言。
慈母忙着为即将出行的游子缝制衣服,因为不知道游子何时才会归家,母亲只能一遍一遍的加厚针脚,希望衣服能穿得更久些,这让诗人不禁感叹:子女像萱草的那般微小的孝心,怎能报答春晖般的母爱呢?全诗仅三十字,却言说了诗人对母亲无尽的感激,引起了古往今来无数人的共鸣。
游子吟原文与解析

游子吟原文与解析《游子吟》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杨洪基亲自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这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和意境,准确地描绘了游子离乡背井、思念家乡的心情。
下面是《游子吟》的原文及其解析。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原文解析:《游子吟》是一首纯正的五绝诗。
它表达了游子身在他乡,思念家乡的深情和想念之情。
通过描绘慈母为游子补缝衣物的情景,诗人展现了母爱的深邃和无私。
首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整首诗的开端。
诗人以慈母的手中线为引子,表现出母亲对游子的深情。
衣物被用来象征家庭的温暖和关怀。
第二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展现了母亲在游子即将离乡之际所做的缝衣动作,显示出母亲对游子离去的不舍和担忧。
同时,也提醒了游子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
通过“寸草心”与“三春晖”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游子的期望与关怀。
诗中的“寸草心”代表游子微小的心意,而“三春晖”则象征母亲的无尽关爱。
这一句话充满了深情和家国情怀,表达了游子对母爱的感激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透过对母爱与游子离别的描绘,表现了家乡情结与思亲之情。
通过简洁而准确的语言和精炼的诗句,诗人成功地传达了游子心底的深情和无尽思念。
总结:《游子吟》是一首感人肺腑、意境高远的诗歌作品。
它以游子离乡的心情为主线,通过描绘慈母为游子缝补衣物的情景,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诗中的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几句话将游子的情感与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游子吟》不仅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流传千古的家国情怀的代表之作。
它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游子对家和亲人的无尽思念,引起了人们对家乡和亲情的共鸣。
中西诗歌比较

《游子吟》与《Mother`s Hands》之比较母爱是人类纯真崇高的感情,是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永恒性主题和母题,讴歌之惟恐不逮,佳作自然不少。
这两首诗都是歌颂伟大母爱之作。
在中西不同的时空的文化、民族、语言的背景下,它们具有相同性的主题——母爱,并且在某些方面具有或明或暗的共通处。
然而,通过作者的文字和英文可以看出他们表达情感方式是不一样的。
这两首诗中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契合点和相同性。
第一,它们的内容题材的相似性,这也是类型学研究中一个颇为引人入胜的领域。
两者都是表达对母亲的无限爱意和感激之情,极力赞扬诚挚的母爱。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学中这种暗合现象,也表明了不同地域的人类共同心理的客观存在。
第二:在这两首可以明显看出来的就是,它们的母题是相同的,那就是母爱。
母爱是具有客观性,恒常性,普遍性的一种情感,不论在哪个国家,都会存在这一种感情。
第三,两首诗在艺术上都将冲淡的感情得之于平和的语言,浓情淡化,引起广泛的共鸣,那情感是一种美好的而又是沉重的。
离亲别故在社会现实生活的人际活动中总会发生的,思亲恋故之情又谁能避免?然而,现在,我想谈谈这两首诗的不同之处,首先,它们母爱传达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游子吟》是一篇着重抒情的文章,先借临行缝制的游子衣来叙述母亲对游子的依恋,以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寄托了赤子炽热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怅的母爱。
此游子与母亲的爱是双方达成的共鸣。
而《Mother`s Hands》通过对母亲的手给作者的抚摸和感受来赞扬母亲的深爱,此作者只是单方面强调母亲的爱像她那双手那么的纯粹和美好。
其次,这两首诗的风格是迥异的。
前者通过慈母缝衣来铺陈,接着表达浓烈和深刻的情感。
它的语言追求真率,情感深刻。
后者通过母亲的手的动作,那带给作者的精神鼓励,委婉而含蓄的表达那些淡雅空灵的平静的爱。
接着,这两首诗在语言上也有不同之处,一是,前者汉语诗听觉和视觉长度一致,五言六句,诗型整齐。
浅析中西诗歌《游子吟》与《Mother’sHands》的异同

浅析中西诗歌《游子吟》与《Mother’s Hands》的异同诗歌是书写人类心灵,情感的一种特殊工具,它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而出现的,它也是中西文学中起源最早的且是相当重要的一种形式。
母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千百年来,中外历史上留下了无数歌咏母爱、怀念母亲、抒发母爱的诗歌名篇。
而由于中西方审美、语言乃至宗教等诸多方面上的差异,导致中国的古典诗歌同西方诗歌相比,无论从表现手法还是意象营造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拟从分析《游子吟》与《Mother’s Hands》比较中西方诗歌的不同方面,所表达的共同主题——母爱。
一、中西诗歌在主题上表达上的异同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两首诗的共同主题都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浓烈的爱和思念,都是写母亲的手,是母亲用手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游子吟》中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
朴素自然,亲切感人。
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
《Mother’s Hands》则是直接描写母亲那双温暖充满岁月痕迹的双手,诗人仍就深深得记得母亲慈爱得抚摸着他,表达了浓浓的爱意。
虽然没有日常生活的描写,但是作者对母亲的手细致入微的描写,也能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母爱。
对主题的不同描写,两首诗的侧重点不同。
西方诗多赞美爱情,而中国诗歌则着重表达与母亲的相思离别,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含蓄和西方人的直白。
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或物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
中西诗歌之比较

中西诗歌之比较品读中西诗歌,感受文化魅力自古以来,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世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文化长廊中浓墨重彩的一朵奇葩,没有诗歌的文化世界,将逊色不少。
而无论是中国的诗歌,还是西方的诗歌,都有其自身悠久的历史和各自的特色。
由于其环境、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东西方诗歌有着很大的差异。
同时,当你深入下去细细比较的话,在差异的同时也能看出许多相同的地方。
下面就针对孟郊的《游子吟》与W.Dayton Wedgefarth的《Mother’s Hands》,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化的长廊,感受诗歌文化的魅力。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游子吟》与《Mother’s Hands》之间共同的文化魅力。
第一,在其主题内容上,表达的都是母爱,对母亲的赞颂。
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孝”,将“孝”作为修身、治国、平天下中所必需的素养。
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表达“孝”与“母爱”的主题形式,这首《游子吟》就是其中的代表。
诗篇中,诗人通过写一个母亲在游子临行的时候,为儿子赶制衣物的动人故事,并以“密密缝”表现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悉心关怀,这是中国传统母爱中一个典型的场景。
在诗的最后,作者为了表达游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成为传颂千古的佳话。
在W.Dayton Wedgefarth的《Mother’s Hands》中,诗人将母亲的手作为线索与描述的对象,写母亲用温柔的手表达对儿子的爱,用直接赤裸的语言歌颂母爱,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第二,在表达的方式上,都借助一定的事物,或者意象来表达主题思想。
在《游子吟》的结尾处,诗人通“寸草”、“春晖”来表达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Mother’s Hands》中,我们可以更明显的看出,诗人借助“母亲的手”来表达母爱。
无论哪一个,都借用一定的事物寓于表达,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在节奏方面,都比较注重诗歌的节奏感。
虽然由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节奏的安排上存在很大差异,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西方都比较注重诗歌的节奏感,是诗歌读起来顺畅而且感觉舒服。
小学语文《游子吟》赏析

小学语文《游子吟》赏析《游子吟》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一首诗作,也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诗歌之一。
这首诗以游子怀乡情怀为题材,描写了游子远离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离乡别井的苦楚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我们来看一下《游子吟》的原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接下来我们从语言、意境和情感这三个方面进行逐一解析。
语言方面:《游子吟》的语言简练、朴实,没有任何华丽的修饰,却表达了游子的深情厚意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全诗用字恰当,符合当代人的口语习惯,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
慈母手中线、密密缝、谁言寸草心,都是几个简单的词语,却折射出了作者的思念之情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这种朴素而质朴的语言,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感同身受。
意境方面:《游子吟》通过游子的视角,表现了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每当游子看到慈母手中的线,穿着慈母亲手缝的衣服时,他就会产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线衣是游子离乡之时对母亲的眷顾和思念之心的象征,是游子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的凝聚体现。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进行描写,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读者在阅读时也会不由自主地感受到这种思乡的情怀。
情感方面:《游子吟》是一首代表唐代游子离情的诗篇,诗人通过游子的视角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在游子的心目中,母亲的手中的线、身上的衣都成为了家乡之情的象征,寄托了游子对家乡的深沉思念。
从这首诗中可以感受到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那么地真挚、那么地深厚,这种情感也是孟郊的个人情感和民族情感的真实写照。
通过对《游子吟》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出该诗在语言、意境和情感上都表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诗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美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通过老师的引导,更好地领略《游子吟》这首诗的诗意和美感,同时也能够有所启迪,积淀自身的感悟与情感,真正做到在欣赏诗歌的提升自己的情感修养。
《游子吟》读后感

《游子吟》读后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同学们,看了这首诗是不是很熟悉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句话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它就是我国古代诗人孟郊所写的《游子吟》。
这首诗讲的是:慈祥的母亲手上拿着针线,为出门远行的儿子缝制衣裳。
儿子即将上路,她一针针细密的缝着,想着儿子在外迟迟不归,又担心衣裳不结实会坏。
说像小草那样的子女心意,能报答慈母那春天阳关般的恩情呢?每当我读到这首诗,我就会浮现出孟郊与孟郊母的情景。
这首诗是多么感人啊!孟郊,众所周知,他的身世是多么可怜,他的生活是多么贫寒。
我觉得我们就是小草,母亲就是阳光,她每天都用光照亮着我们,让我们走向光明,让我们能看清前面的路,让我们茁壮成长,让我们走向前途和未来。
有一些同学,他的妈妈打他,他就不理他的妈妈了,这样你们的妈妈该多伤心哪!你的妈妈打你,不是拿你当出气筒。
是想你通过这次教训能变好,而不是让你去讨厌她,去恨她。
母子之情是一盏永不会熄灭的灯火。
为了你,父母费尽心机的挣钱养你,一定要让你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难道你一点也感觉不到吗?有些人已经没有妈妈了,但有妈妈的却不好好珍惜,成天都在惹你妈妈生气。
刮风了,妈妈会为你加一件外衣。
看见你床上有蚊子叮咬你,妈妈会为你打蚊子。
看见你晚上睡觉踢被子,妈妈会为你盖好被子。
你生病了,妈妈会尽心尽力的照顾你。
你去上学,妈妈会叮嘱你一声:“过马路小心点……”如果换成别人,她绝对不会这样做,只有你至亲的人——妈妈才会这样做。
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即使你竭尽一生的心意,也报答不了他们对你的爱。
所以,我们要体谅父母,多帮助父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曾经对我们的爱。
《游子吟》读后感“伟大的母亲,无私的母爱”每每提起这类话题,人们的脑海中便会浮现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千古吟颂的诗句,我也深深地被它打动了。
在每个人的心中,母亲是至高无上。
从中西思维差异看唐诗英译中意象意境翻译

从中西思维差异看唐诗英译中意象意境翻译本文旨在探究唐诗的意象意境翻译的中西思维差异。
以汤显祖的“游子吟”为例,对英文翻译中的不同思维形式进行比较。
西方诗歌的思维具有抽象的、单一的特性,而中国的诗歌思维有着多元的、具有诗意的特性,它们在折衷的规范性语言中显现出更丰富的意象意境。
作为一首来自宋代唐宋时期的唐诗,汤显祖的“游子吟”用抒情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游子的出行旅行,绘制了航海上阴霾、朦胧乌云交织的意象。
中国哲学家孔子认为,一切礼仪皆有其道理,这一思想纠缠在“游子吟”中,把古人的渐进式思维映射在旅行过程中,表达出一种大观意识的和谐,从而展现出中国文学的晦涩隐秘。
西方思维则更多地偏向抽象性,它追求节奏与节拍的对比,多以具体、抽象、比喻语言来表达。
英文诗歌翻译中反映出秩序严谨、严密完整的特点,以及强调事物内在联系、客观实践观点的特点。
而这种抽象的思维方式来拷贝中国的意象翻译,会因为语言特质的差异而无法传达中国诗歌抒情性的特质。
因此,在中西诗歌思维差异的情况下,翻译者应该试图保留母文的诗意并注重语言的灵活性,使不同的文化以一种“以和为贵”的态度汇聚为一,以达到最佳的诗歌翻译效果。
可以采用更贴近中国文化的方法,把中国文学中抽象的意象翻译成英文时,同时也保留中国诗歌的抒情性。
例如,在译诗中,可以将“乌云”翻译为“clouds of despair”、“云彩”翻译为“haze of hope”。
这种比喻的翻译方式能够在英文中表达出中国诗歌的抒情色彩,模糊的云彩和乌云也能够说明苏轼游子吟中潜在的好险和不确定性,也能体现出汤显祖对那部诗中“自由”的思考。
唐诗的意象意境翻译中,中西思维差异极为明显。
中国文学思维中,抽象的诗意思想和抒情性因素是中国诗歌翻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需要翻译者更加运用抽象的手法来突出母文的意境。
本文的讨论将为译者翻译唐诗中的意象意境寻找一条有效的方法,从而更有效地把唐诗中的诗意思维传达与英文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游子吟》与《mother’s hands》的对比中看中西诗歌比较
《游子吟》是中国唐朝诗人孟郊的经典之作,成功展现了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慈母原型”和“孝子原型”,在中国的母亲颂歌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Mother’s Hands》是美国诗人W. Dayton Wedgefarth称颂母亲的诗歌。
两首诗都以子女的角度赞扬了母亲的伟大,表露出了母爱是至高无上的思想情感。
但是,这两首从不同地域、文化孕育出的诗歌,也让我们看到了中西诗歌的不同之处。
一、内容形式上的比较:
首先,两首诗均是以赞美母爱为题材,但在内容角度上的选择不同。
《游子吟》从一个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出发,“密密缝”表现了母亲的动作,“意恐”表达了母亲的内心感受,从“衣”和“线”的关系中,表现了“母”与“子”不可分割的关系,更融进了“母”对“子”的深情。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将母亲的动作与心理结合起来,描写了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孩子的担忧,为全诗增加了更为真挚的感情。
最后两句,诗人用反问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一个孝子内心的感受,儿女们如小草受到如春天阳光般的母爱的滋养和哺育,这种恩情是无以报答的。
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眼前就能浮现出那幅生动的画面。
《Mother’s Hands》则是建构了一幅温馨的画面:“Dear gentle hands have stroked my hair”母亲温柔的手抚摸我的头发。
作者在全诗中只写了母亲这一个动作,随后就直接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和赞美。
所以从风格上来说,《游子吟》在情感的表达上是委婉含蓄的,即通过母亲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让作者去揣测那份深情;而《Mother’s Hands》则是直率的表达出了浓烈的情感,让读者一看就能明白那种对母爱赞美的思想感情。
也就是说,《游子吟》通过写景而抒情,而后者则是注重描写景在人心里所唤起的反应,例如当母亲的手触碰到“我”时,“那些隐蔽了我的天空的稍纵即逝的情绪和犯错误的想法,在他们的代祷之下迅速融化流逝”。
其次,从形式上看,《游子吟》篇幅较短,构建出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典型性中国诗歌形式,而后者则将所有心理活动都描写透彻,篇幅较长,言与意都完全的表达了出来。
造成这种不同之处,主要是因为孟郊与Wedgefarth思维模式上的不同,也就是说中国诗人与西方诗人在诗歌表达上的思维模式是不同的。
中国诗人往往注重“表现”,而西方诗人则注重“再现”。
所以在中国就创造出了“意境说”,追求一种“不言尽”的诗歌艺术境界,让读者去想象去揣摩去体会。
西方奉持的是“典型说”,直接表达主观意识,给予读者的空间较小。
二、意象之比较:
《游子吟》中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线”与“衣”是贯穿全诗的两个意象。
“线”表达的是母子间情感的千丝万缕即难舍难分,“衣”与“依”相通,刻画出的是子女依偎在母亲怀里的画面,母亲也像衣服一样拥护着自己的儿女。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的“草”和“三春晖”则是象征了子女与母亲。
在此处,作者将子女的形象缩小,升华了母亲的形象,如春天阳光般温暖的母爱让整首诗的意境更为广阔悠远。
在《Mother’s Hands》中的意象并不十分明显,作者将母亲的触碰比作是消除尘世苦难的“balm”即“止痛药膏”或着就是“安慰、慰藉”,通过这一意象,让我们体会到来自母爱往往能带给我们平和,在母亲的手的触碰中,我们能够冷静下来。
总的来说,孟郊塑造的意象具有突出的特点,而Wedgefarth则更注重的是通过对于情感细节的描摹而自然而然的表达出一种意象。
三、语言之比较:
中西诗歌最大的区别就是语言的不同,在建构一篇诗作时也会受到来自语言本身的诸多限制,诗歌顺其自然的要符合各自语言的特点。
首先,唐诗最大的特点就是长度一致即每句字数相同,诗型整齐。
《游子吟》就是典型的五言诗。
西方诗往往长短错落不一,字数不尽相同,《mother’s hands》带有明显的错落层次感。
其次,中西诗歌语言上最大的区别在于诗律。
汉语诗是平仄诗律,两个音节为一节拍,一句内节拍之间平仄交替或是一联内平仄相反。
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古诗词押韵。
例如“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是“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西方诗有轻重律或长短律,讲究的是音步音格,并不注重诗律的相同或交替。
所以读西方诗歌时往往读不出押韵之感。
另外,中西诗歌在对偶性上也有不同。
汉语诗歌讲究语言的对偶,正如对联一样,要求一联两句诗歌中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并且还要有所关联。
《游子吟》中“慈母”对“游子”,“密密”对“迟迟”,“草心”对“春晖”等,对偶的十分严整。
而在《Mother’s Hands》中,则无明显对偶,如果说“no other balm”“no sweet caress”“no other touch”“no soul”也算是对偶的话,那相比于《游子吟》来说,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对偶的十分不严整。
由于汉语与英语的语法不同,汉语诗往往能做到含混省简,而西方英语诗则有着明确清晰的语言。
这也是造成汉语诗引人无限遐想的原因之一,当你看到没有主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时,你必然会思考一下作者没有明示的“人”。
而当你读“And cooled my brow”“That cloud my day”时,你当然心里会很自然的明白情感是“我”发出的。
所以,中西诗歌在省略人称及主语的效果上有区别。
同时,汉语中由于没有时态的变化,而能够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意境。
《游子吟》所描摹出的情景,既可以说是正在进行,也可以说是一种回顾。
但是由于英语深受到时态的束缚,所以我们从“stroked”“cooled”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作者写的是过去式,即过去发生的事情和过去心里有过的情感波动。
更明显的是,我们在翻译外国诗歌时常常遇到“And”这个词,英语中必不可少的连词,这种语法虚词在西语诗歌中是不能省略的。
但在汉语诗中,相对的“和”“及”是从来不会出现的,我们往往也必定会省略此类虚词。
四、情感观念的不同:
在《游子吟》中,作者不仅表达了母爱的伟大,更是在最后一句中表现出了作为子女的忧伤即无以报答母亲的付出。
这种表达不仅让诗歌在情感上有了转折,也升华了诗歌的整个情感主题。
追溯到整个中国亲情观,我们往往极力追求一种“孝道”和亲情之间的回报,所以,诗中的最后一句是最引起中国读者共鸣的,也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而在《Mother’s Hands》中,作者只是阐释了母亲的手的触碰带给自己无尽平和的慰藉,只是单纯的赞美了母爱,并未提及自己的回报。
西方人往往注重的是个体情感和个体自由,他们对情感的回应并非那般缠绵悱恻,整首诗向我们展示的似乎是一种从阴暗走向光明的过程,是作者享受爱的过程,并没有体现出一丝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