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联结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联结理论的哲学思想来自洛克的经验论——“所有的知识都从经验和环境中获得。
”联结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
在教育界,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的观点影响较大。
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学习的联结—试误说是指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
他自称其学习理论为“联结主义”,把学习看作是通过尝试错误而建立联结的过程。
桑代克生前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他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于1896年开始从事动物心理实验,1898年完成并随后发表了《动物的智慧》。
在桑代克的大量动物实验中,其中以猫解决疑难笼的实验最为成功。
在这个实验中,被试是猫,实验仪器是他精心设计的迷笼。
实验过程是将一只饿猫关入迷笼,笼外放有一片鱼,笼外的鱼片对猫产生极大的诱惑力。
饿猫想要吃到鱼片,就必须学会开门闩。
最初,猫在笼里乱咬、乱抓、乱摇,分辨不出打开笼的门闩。
后来偶然碰到门闩,笼门启开,猫出笼吃到了鱼。
实验者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
过一天,再将饿猫关进笼中继续做类似实验。
猫仍需经过乱抓乱跳,最后才能打开笼门吃到食物,不过所花的时间少了。
如果连续实验多次,所需的时间就会逐渐减少。
最后,猫一进笼就会立即开门闩。
这表明猫已分辨出门闩(S)这个刺激以及开门(R)这个反应,并在S和R之间建立了巩固的联结。
刺激情境(如迷笼的门)是原因,反应(如打开笼门)是结果。
情境与反应之间是一种直接的因果关系。
(一)桑代克的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根据动物实验,桑代克认为学习就是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学习的过程和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明确提出“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
为了说明桑代克的这种见解,首先要明确他所说“联结”、“情境与“反应”的含义。
桑代克认为,“联结’也就是“连结、“联合”、“链锁”、“关系”或“倾向”的意思。
丰要是强调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合。
学习的联结理论
2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 在经典条件作用的实验中, 巴甫洛夫把狗用一副套具固 定住,唾液是用联结在狗颚 外侧的管道收集的,管道连 结到一个既可以测量以立方 厘米计的总量,也可以记录 分泌的滴数的装置。
2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说
• 我们知道当狗嘴里有食物时,会产生分泌唾液的 反应;这种反应是本能固有的,巴甫洛夫把这种 物称为无条件刺激,简称“UCS”,把反射性唾液 分泌称为无条件反射,简称“UCR”。为了使狗对 某一种刺激(如铃声)形成条件作用,把这种原来只 会引起探索性反射的中性刺激(即铃声)与无条 件刺激(即肉)配对。经过一系列配对尝试后, 单是发出铃声,不提供肉,也能引起狗产生唾液 分泌,在这种情况下,铃声就成了条件刺激,简 称“CS”,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简 名“CR”。由此可见,条件反射仅仅是由于条 件 刺激与无条件刺激配对呈现的结果。
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说 3
华生的刺激—反应说
1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迷笼实验 •在桑代克的动物实验中有一个著名的“饿猫逃出迷 笼实验”。桑代克设计了“桑代克迷笼”,将饿猫关 入此笼中,笼中放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 外鱼,但是要想打开笼门,饿猫必须一气完成三个分 离的动作。
高级条件作用律 • 巴甫洛夫在实验中发现,可以用其他条件刺激来 替代原来的条件刺激,以唤起已确立的那种条件 反射。换言之,原来的条件刺激可以在后来的尝 试中起无条件刺激的作用。例如,狗在对铃声形 成唾液分泌反射之后,把铃声(CS1)与灯光( CS2)配对,也能使狗产生唾液分泌反射。狗对灯 光(CS2)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也就是高级条件 作用的过程。
辨别律 • 当条件作用过程开始时,有机体需要辨别相关刺 激与无关刺激。通过辨别学习,有机体有选择地 对某些刺激作出反应,而不对其它刺激作出反应 。在条件作用中,辨别是与泛化相反的过程。 • 如果有机体已对500Hz的音调建立了条件反射,会 对400Hz或600Hz的音调产生分化反应。但是,如 果采用有差异的配对方法,即把500Hz的音调与无 条件刺激配对,而在呈现400Hz或600Hz的音调时 不伴随无条件刺激,这样,有机体对400Hz或 600Hz的音调的反射就会消退,而只对500Hz的音 调形成条件反射。
学习的联结理论
学习的联结理论一、桑代克的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是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首创,后经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赫尔、斯金纳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来解释学习过程的完整的联结理论。
桑代克于19世纪末就开始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饿猫学习如何逃出迷笼获得食物的实验(1898)。
图4.1是桑代克的实验迷笼装置之一。
图4.1 桑代克迷笼实验装置之一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图4.2是桑代克实验中两只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图4.2 桑代克实验中两只猫的摆脱潜伏期20世纪20年代,桑代克又进行了大量的人类学习实验。
桑代克依据其动物和人类学习的实验材料,创立了学习的联结说。
认为学习就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联结。
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有如下几个基本点。
第一,在桑代克的学习观点中保留着17、18世纪英国联想主义哲学思想中有关观念联想的某些成分,同时又受到当时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他对“情境”“反应”的解释上。
桑代克所用的“情境”一词,虽然有时也称为“刺激”,但其含义同后来行为主义所用的“刺激”一词的含义不完全相同。
桑代克认为,所谓情境,既包括大脑的外部环境刺激,同时也包括“脑内状态”,即思想、感情等。
同样,反应的含义不仅指机体的外显活动变化,还包括观念、意象等“内部反应”。
《联结派学习理论》课件
未来学习应关注个体的差异和特 点,根据不同个体的需求和能力 ,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指导 。
THANKS
感谢观看
企业培训的案例分析
01
案例二
团队合作培训
02
总结词
联结派学习理论在团队合作培训中有助于员工理解团队协 作的重要性,提高团队凝聚力。
03
详细描述
在团队合作培训中,员工可以将个人角色、团队目标和协 作方式进行联结,明确自己在团队中的定位和作用。通过 这种学习方式,员工能够更好地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未来展望
未来的联结派学习理论将继续关注环境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同时将进一步探索学习者内部 的认知过程和个体差异对学习的影响。
02
联结派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
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联结派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发生的。这种联结可以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取 决于学习者的经验和环境。
刺激可以是外部环境中的任何事物,如声音、图像、气味等,而反应则是学习者对这些刺激的认知和行 为反应。
《联结派学习理论》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联结派学习理论概述 • 联结派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 • 联结派学习理论的应用 • 联结派学习理论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联结派学习理论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联结派学习理论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联结派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 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发生的,强调环 境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连接关系。
教育领域的案例分学习理论在数学问题解决中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
详细描述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可以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联结,构建知识网络。通过将新问题与已知 知识点相联系,学生能够更快地找到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问题解决效率。这种学习方法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五章 学习的联结理论
第五章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S一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S一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对此,主要有六种理论解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一试误说桑代克(E.L.Thorndike)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桑代克(1874—1949),一位站在行为主义学派边上的心理学家。
生于美国麻省一位牧师家庭,他生性害羞、孤独,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找到乐趣,也特别有学习的天赋。
他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过程。
桑代克的这一理论观点是建立在其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
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桑代克使用的实验仪器(图5.1)是一个用木条作成的“迷笼”。
笼子的门上有个开关,只要笼子里的动物触动一下开关,就能把笼门打开并得到食物。
起先,实验是用小猫做的。
桑代克把一只饥饿的小猫放入迷笼,把食物放在笼外它看得见却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详细记录小猫在笼子中的行为表现。
结果发现,把小猫放入笼子。
开始时它想用爪子直接去取得迷笼外的食物(鱼或肉),但不能成功,便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和逃脱的冲动,竭力想“挤”出迷笼,在迷笼里乱跳、乱撞,胡乱地咬木栏,乱抓各种东西。
在这样一系列的盲目而紊乱的活动中,偶然碰到了开关,从而打开笼门吃到了食物。
第二次再把小猫故入迷笼时,它虽然仍然表现出类似于第一次的多余功作,但大多是在靠近开门装置的附近活动,而且逃出迷笼的时间也比第一次快了一些。
这样,经过许多次的重复以后,小猫的那些盲目乱冲、乱抓、乱咬的行为就逐渐减少,它从笼子里逃出来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以至最后把小猫一放人迷笼,它就能很快地打开开关,逃出迷笼。
这表明,猫完成了这一问题解决过程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纲要》:学习的联结理论
《教育心理学纲要》: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一、桑代克的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是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首创,后经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赫尔、斯金纳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来解释学习过程的完整的联结理论。
桑代克于19世纪末就开始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其中最的实验是饿猫学习如何逃出迷笼获得食物的实验(1898)。
图4.1是桑代克的实验迷笼装置之一。
图4.1 桑代克迷笼实验装置之一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图4.2是桑代克实验中两只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图4.2 桑代克实验中两只猫的摆脱潜伏期20世纪20年代,桑代克又进行了大量的人类学习实验。
桑代克依据其动物和人类学习的实验材料,创立了学习的联结说。
认为学习就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联结。
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有如下几个基本点。
第一,在桑代克的学习观点中保留着17、18世纪英国联想主义哲学思想中有关观念联想的某些成分,同时又受到当时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他对"情境""反应"的解释上。
桑代克所用的"情境"一词,虽然有时也称为"刺激",但其含义同后来行为主义所用的"刺激"一词的含义不完全相同。
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有哪些?如何评价联结—认知理论?
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有哪些?如何评价联结—认知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强调复杂行为是建立条件联系上的复合行为。
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因此联结理论又可称为“刺激-反应”理论。
其代表有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桑代克、斯金纳学习理论。
一,经典条件作用:【1,无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导致的不需要学习的自然的生理反应。
】【2,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中性刺激或无关刺激)导致的反应,是一种习得反应。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重合或相继出现。
条件刺激通过这一方式与无条件反应建立暂时联系,从而形成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有:习得、消退、泛化与分化、二级条件作用。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有机体为了获得某种结果而主动地作出某种行为,这种行为是有机体主动发出的,而不是由于刺激被动引起的。
】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
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不断的尝试,发现并保留正确的尝试,摒弃错误的尝试,从而完成学习过程。
桑代克还提出了学习的“效果率”,即学习的形成受到学习行为结果的影响。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存在两种类型的学习,一类是由刺激情景引发的反应称应答性条件反应,与经典条件作用类似;另一类是操作性条件作用,它不是由刺激引发的,而是有机体的自发行为。
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行为的结果-强化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
斯金纳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行为带来令人愉快的结果。
而负强化是行为使得某种令人厌恶的刺激强化。
两种强化都会促进增加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
通过对强化进程不同安排,可以精确的控制学习行为。
除了强化外,行为还可以带来令人不快的结果,这叫作惩罚。
惩罚将减低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
学习的认知理论1,格式塔的学习理论-顿悟学习。
强调学习是一种完整的过程,它是通过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建构有关事物的形成而实现的。
学习的联结理论
• (1)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他及其合作者所进行的大量实验研究 的基础之上的。他们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 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 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
• 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 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 (3)惩罚的作用 • ①惩罚只是教人不该做什么,而不是教人该做什么;反应仍会逐渐恢复; • ③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改变,只能暂时抑制行为,不能根除; • ④惩罚会导致消极情绪,甚至逆反心理。 • 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该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
• 这说明,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是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而 对攻击性行为的学习几乎没有影响。
• 2、观察学习 •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结果所进行的学习。 • 3、观察学习的过程 • (1)注意。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阶段,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
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效果。 • (2)保持。观察者将获得的有关示范行为的信息转换成表象的或语义概念的符号表征并
• 这说明,儿童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习得的,尽管他们自己并没有主动 参与。
• (3)这是否意味着榜样受奖组的儿童比榜样受罚组的儿童习得了更多 的攻击行为呢?
•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班杜拉在上述三组儿童看完电影回到游戏室时,以 提供糖果为奖励,要求儿童尽可能回忆榜样行为并付诸行动。结果发现, 三组儿童的攻击水平几乎一致。
三、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 (一)学习的实质
• 从学习曲线图中可以看到,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动物错误的反应越来越 少,正确的反应逐渐增加,最后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出形成了联结。
第五章 联结派学习理论
一 桑代克的经典实验
二 基本观点
关于学习实质
• 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S—R) • 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 动物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关于学习规律
• 一:效果律 • 二:准备律 • 三:练习律
三 主要评价 贡献:
• 运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学习 • 奠定了联结派学习理论的基础
局限:
• 简化了学习过程的性质,只能解释简单的机械学习 • 未能揭示学习的意识性和能动性 • 未能区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巴甫洛夫小传
巴甫洛夫· 伊凡· 彼德罗维奇(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 1849-1936)苏联生 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 苏联科学院院士。1849年9月26日(俄旧历9月14日)出生 于梁赞。
基本观点
关于学习实质 学习的过程乃是形成习惯的过程,即刺激与反应间牢 固联结的过程 。 无条件的反应是非习得的反应 。 条件反应是学习得来的反应,是由于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条件作用过程,把非习得的反应“组织起来而成 的” 关于学习规律 频因律: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 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即练习的次数在习 惯中起重要作用。 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 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三、总体评价
贡献:
• 将巴甫洛夫的理论引进学习领域,促成了该派学习 理论的形成
局限:
• 只能解释较简单的低级学习。华生的刺激-反应说同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相比,不过是把联结-试误说 的机械性一面推向极端,从而成为一种机械主义的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的领袖——斯金纳
联结学习理论
负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 增强反应频率。
例如:儿童因改正错误的行为表现,所以家长取消了 限制儿童看电视的命令。
惩罚:抑制或消除某种反应,即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
最好使用强化,而 马克原则,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 的有效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 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如果学生 喜爱做航空模型而不喜欢阅读,教师可以 让他先完成一定的阅读然后去做模型。 这一原则也叫做祖母的法则:首先做我要 你做的事情,然后才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 例如:“你先吃这些青菜,才可以吃肉。”
一个小孩爱看电视,不喜 欢做作业,怎样用强化论帮助家 长?
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比较
项目 条件 代表人物
经典性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
操作性条件作用
桑代克、斯金纳 主动的、有意识的 刺激发生在行为之 后 行为后果影响未来 的行为
行为特点 被动的、无意识的 刺激与行 刺激发生在行为之 为的顺序 前 学习的发 中性刺激与无条件 生 刺激匹配
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1、原理 学生要形成教育者希望的行为模式,该行为一时作不出 来,可以采用连续接近法,通过设计好程序不断强化形成最 终行为目标。教育的行为就是设计好教育特定步骤的强化, 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行为模式。 2、基本做法: 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 的知识项目,这些知识项目之间前后衔接,逐渐加深,然后 让学生按照由知识项目的顺序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伴随每 个知识项目的学习,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使学生最终能够 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3、程序教学的原则: <1>小的步子:教材上的知识项目应该是许都具有逻辑联 系的小步子,下一步以上一步间的难度、深度差异不应太大, 要方便学生顺利的学习。 <2>积极反应: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出积极反应。 <3>及时反馈:对学生的反应要及时给出反馈信息,进行 强化。 <4>自定步调: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的进度, 不必同时、同步学习同一知识项目。 <5>低错误率:将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使学生有可能每 次都作出正确的反应。
联结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
恐惧形成实验
恐惧形成实验
实验对象:艾 波特 实验时间: 1920年 实验结果:结 论与伤害
3、对学习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评价
• 贡献:
1、条件反射确实是一种简单的学习形式,在动物 和婴儿的学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 巴:经典条件反射揭示了学习活动最基本 的生理机制
• 华:将巴氏的理论引进学习领域,促成了 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形成
一)观察学习实验(1962)
二)基本观点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包含观察学习,自我效能,行为 适应与治疗等内容。
• 观点:人类的许多行为并不一定直接以经典条件反射或 操作条件反射一步一步缓慢地建立,而是可以通过观察 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习得;观察是最基本的学习过程。 • 强化也不是增强了行为出现的频率,而是为个体提供了 信息或诱因,使他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 后果。 • 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被观察者(榜样)受到强化而产生强 化的作用。
作杆的行为由于食物获得而习得。 • 2.两者都需要使用刺激对反应进行强化。巴甫洛夫的实验
中狗因为食物的同时存在,逐渐对铃铛产生了唾液反应。
斯金纳箱中小白鼠因为得到食物而触碰杠杆频率增加。 • 3.两者都属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范畴,忽视研究认知。
条件反射理论的应用
1、 行为塑造与管理 包括:行为养成和行为的矫正(如:连续接
学习的联结理论概要
一、学习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二、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三、学习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四、观察(社会)学习理论
教学目标
• 理解掌握学习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联结—试误说、 操作条件反射学说、观察(社会)学习理论的经典 实验、基本观点(对学习实质、学习过程、学习规 律的揭示和解释)、其理论应用及评价 • 重点: 1、桑代克学习联结说的基本观点及其影响 2、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斯金纳操作条件反 射学说基本观点、教学应用、及评价; 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应用及其评价 • 难点: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及其与经典条件反 射学说的联系和区别
联结学习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联结学习理论一、理论要点: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2、强化起重要作用;3、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4、习惯形成后,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二、代表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1、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2、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3、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①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②练习律是指任何联结,练习运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而不练习则会使联结力量减弱。
③准备律是指当学习者有准备时,联结实现就感到满意,联结不实现则感到烦恼,学习者不准备实现而实际联结实现时也会感到烦恼(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基本规律:(理解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基本规律:(理解)1、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定义理解)2、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定义理解)3、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1、理论要点2、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信息流控制结构:期望事项(学习动机)执行控制(认知策略)3、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认知学习理论一、理论要点:1、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2、学习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3、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
二、代表学说: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苛勒的完形-顿悟说一基本内容: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二对完形派学习理论的评价:1、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的联结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在实践中的体现学习的联结理论是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首创,后经斯金纳等人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来解释学习过程的完整联结理论。
学习的联结理论也被称作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联结理论的前提是认为人或动物的行为是由无数刺激和反应的联系单位所组成,每一行动都是对一定刺激的反应。
按一定模式组成的复合刺激称作情境,行动也可以是对情境的反应、人或动物的行为中都包括一些生而就有的刺激-反应联系。
在出生以后,若是刺激-反应的联系发生变动,那就是学习的结果。
联结理论试图说明这些联系如何变动,即新的联系如何形成,旧的联系如何削弱或被新的联系所代替。
桑代克最初研究学习问题是从各种动物实验开始,通过一系列的动物实验提出了联结学习理论,其主要观点有:
(1)学习是以神经连接为基础产生的情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即结合、关系、倾向)。
(2)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尝试与逐渐减少错误的过程。
学习开始时正确反应的出现是偶然的,通过反复尝试,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正确的反应会逐渐增加(此即“试误说”),终于在一定刺激与一定反应之间形成了牢固的联结。
(3)人和动物的学习都遵循三条重要规律:准备律即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准备以某种方式反应且能实现此反应则满意,学习就有效。
有准备而不让其行动,则会烦恼。
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
也会感到烦恼;练习律即通过有奖励的练习,可以增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效果律即反应的结果(如喜悦或烦恼)影响着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加强或减弱。
(4)人类的学习比动物的学习要复杂。
按其复杂程度可将学习分为形成动物式的刺激—反应的直接联结;形成观念的联结;形成抽象的联结;形成选择性联结。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曾指导了大量的教育实践,发挥了该理论应有的历史作用。
在论文《联结理论与实践的CDIO——清华大学创新性工程教育的探索》中学习的联结理论得到了实践。
本文阐述了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开展工程教育创新项目的运作经验及其支撑理论。
工业工程系加入了CDIO全球工程教育改革组织,正式采纳该组织以构思(Conceive)、设计 (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阶段性的工程内容为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理念,将工程教育视为一系列的服务性工程产品制造过程,并以层次化的架构来组织师生的学习活动。
我们通过"数据结构及算法"和"数据库系统原理"这两门连续的必修课获得实践经验,提炼出一个以科系整体为单位进行考量的知识传播和创造模式。
其模式分为三层:首先,教师根据社会科学和数理逻辑的相关理念来构思教学大纲并确立学生分组规则。
其次,使用基于系统工程理念所开发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工具,加强教师和学生有规律的互动学习。
最后,师生们把课堂环境演化为知识交换市场,让学生们分享他们的共同学习成果,并展示他们在开放性作业设计中的创造性。
本文为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导向的CDIO工程能力四阶段
分类提出了相应的证据,并讨论了此分类法对工程知识传播及创造过程的普适性。
参考文献:
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1983
百度百科
《联结理论与实践的CDIO——清华大学创新性工程教育的探索》《小学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