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流十家

合集下载

百家争鸣之九流十家十一大学派

百家争鸣之九流十家十一大学派

百家争鸣之九流十家十一大学派在中国古代,自儒、释、道三家之后,“百家争鸣”成为哲学思想史上的一大亮点。

九流十家、十一大学派,每个流派、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观点,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一流:儒家儒家学说最为广泛流行,强调礼,义,孝,忠等传统道德观念,提出“仁”、“孝”、“礼”等核心价值观,推崇孔子,孟子等著名思想家。

古代儒家学派不仅对中国社会和政治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流:道家道家注重自然、契合、无为的思想,通过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类生活的方法与道路,强调追求心灵的和谐与平衡,提出“道”、“非为”等核心概念,代表性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第三流:法家法家强调法治、制度、法则,提倡法制、权力的合理分配,注重政治秩序与社会规范,主张以法治国。

代表人物有商鞅、李斯等。

第四流:农家农家注重农耕、农业技术,推崇农业劳动。

通过“尚农”思想,强调农民的重要地位和农业的兴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第五流:墨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实践,反对战争、奢侈、贪婪等现象。

重视普及教育,提倡“爱下”、“非攻”等理念。

第六流:名家名家注重辨析一词,强调语言的准确性、精确度,对中国的逻辑哲学有很大的影响,代表性人物有荀子、荀况等。

第七流:法言家法言家强调言语真实性、道德含义,关注语言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古代的伦理哲学流派之一,代表性人物有慎子、邓析等。

第八流:纵横家纵横家注重政治策略、智慧智谋,强调国家的实际利益和政治斗争的技巧,提出雄才大略等观念,代表性人物有张良、苏秦等。

第九流:兵家兵家强调兵法、战略、战术,关注军事技术和作战原则,提出“兵不厌诈”、“兵法”等重要概念,对中国古代战争尤其是兵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九流十家,无一不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宝贵遗产。

这些流派各自有着独特的理论和观点,但又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繁荣。

九流十家的典故

九流十家的典故

九流十家这一概念出自汉·刘安的《七略·诸子略》。

在这里,诸子思想被分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除掉小说家,就称为九流。

这个概念后来也出现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其中有儒家者流、道家者流等共十家,谓可观者九家,遂有九流的名称。

具体来说,这九流都有各自的起源:
1.儒家者流一出于司徒之官。

2.道家者流一出于史官。

3.阴阳家者流一出于義和之官。

4.法家者流一出于理官。

5.名家者流一出于理官。

6.墨家者流一出于清庙之守。

7.纵横家者流一出于行人之官。

8.杂家者流一出于议官。

9.农家者流一出于农稷之官。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可以查阅《七略》和《汉书·艺文志》了解更多关于九流十家的信息。

九流十家名词解释

九流十家名词解释

九流十家名词解释一、九流十家(jiǔ liú shí jiā)是古代人们对于同一学术领域内各种不同流派(家)、不同学派的统称。

它最初出现在《晋书·嵇康传》中,形容了嵇康等九位琴家的不同特色和风格。

二、“九流就是指汉末以来士大夫文化思潮的不同流派,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内容不同的文化思想流派;二是形式不同的文化杂谈。

”九流包括了儒家、法家、道家、农家、兵家、名家、纵横家、墨家和兼济家。

三、儒家(rú jiā)是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一派,强调的是道德伦理和仁爱之道,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

四、道家(dào jiā)是以“道”为中心的流派,讲究与自然、天地相合,强调修炼和悟道,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五、法家(fǎ jiā)注重立法、修辞和考究国家治理法制的学派,代表人物有韩非、商鞅等。

六、农家(nóng jiā)是注重农业生产和国家经济的学派,代表人物有黄帝、伯益等。

七、兵家(bīng jiā)是注重军事战争和战略策略的学派,代表人物有孙子、吴起等。

八、名家(míng jiā)是注重文章风骨和修辞技巧的学派,代表人物有刘勰、阮籍等。

九、纵横家(zòng héng jiā)是注重实用政治和外交谋略的学派,代表人物有苏秦、张仪等。

十、墨家(mò jiā)注重道德伦理和公平正义,主张兼爱和非攻,代表人物有墨子、荀子等。

十一、兼济家(jiān jì jiā)是运用各家思想来处理实际问题的学派,代表人物有赵胜、杨周等。

总结起来,九流十家是古代学术思潮中的主要学派,它们各自强调不同的价值观、道德伦理和治理理念,对于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分类和命名方法也为后世人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一种便利的方式。

第一讲 《孙子兵法》概说

第一讲 《孙子兵法》概说
孙子在《虚实篇》中提出了“ 孙子在《虚实篇》中提出了“致人而不致于 的著名论断, 人”的著名论断,阐明了调动敌人而不被敌 人调动, 人调动,夺取克敌制胜主动权的战争指导思 孙子的这一思想贯穿于全部十三篇之中, 想。孙子的这一思想贯穿于全部十三篇之中, 体现在战前准备、 体现在战前准备、战略指导和作战指挥等各 个方面。 孙子》十三篇每篇都体现了“ 个方面。《孙子》十三篇每篇都体现了“致 人而不致于人” 处处争取主动权的思想。 人而不致于人”,处处争取主动权的思想。
二、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 起源:南朝。 南齐书·王敬则 王敬则传 起源:南朝。据《南齐书 王敬则传》:“檀 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 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 定型:宋代惠洪 冷斋夜话》 惠洪《 三十六计, 定型: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走为上计。” 成书:明清之际,作者不详。 成书:明清之际,作者不详。
三、《孙子兵法》主体是“十三篇” 孙子兵法》主体是“十三篇”
1、《孙子兵法》成书之 、 孙子兵法》 2、《汉书 艺文志》中记 艺文志》 、 汉书·艺文志 时就是十三篇: 载八十二篇: 时就是十三篇: 载八十二篇: A 《史记》、汉简中 史记》 原因: 原因:其中六十九篇 都有明确记载 是孙子其他作品, 是孙子其他作品,有对 十三篇的注释和论说 B 曹操恢复到十三 篇
要求: 要求:
一学期四次作业,认真完成,计入平时成绩。 一学期四次作业,认真完成,计入平时成绩。 不定期点名,录入考勤,不可修改。 不定期点名,录入考勤,不可修改。 背诵《计篇》 谋攻篇》 背诵《计篇》和《谋攻篇》,以当堂默写的 形式考查,抵消一次作业。 形式考查,抵消一次作业。 期中、期末以论文的形式进行考察, 期中、期末以论文的形式进行考察,写出自 己的感想,不可抄袭,否则以不及格论处。 己的感想,不可抄袭,否则以不及格论处

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
• “九流”新说:分别是:帝王、文士、官 吏、医卜、僧道、士兵、农民、工匠、商 贾。 “不入流”:奴、乞、娼、贼。
九流
• 上九流:佛祖、仙、皇帝、官、烧锅、当、 商、客、种田、武士、隐士、文人 • 中九流:举子、医、风水、皮、丹青、相、 僧、道、琴棋、尼、秀才、金 • 下九流:巫、娼、大神、帮、剃头、吹手、 戏子、叫街、卖糖
• 九流的另一种提法: • 一流皇帝、二流官、三僧、四道、五流医、 六工七匠八娼妓、九流书生十乞丐
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亦作九流三教),泛指古 代中国的宗教与各种学术流派,是古代中 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也 泛指社会上各种行业、各色人物。在古代 白话小说中,往往含有贬义。
பைடு நூலகம்
通常的说法:
• 三教:儒、释、道
• 九流(九流十家): • 在《汉书· 艺文志》分别指:儒家、道家、 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 家、农家。九流十家,是九流以外加上小 说家。
三教:
• 汉代儒学家认为夏代崇尚忠,商代崇尚敬,周代 崇尚文,他们把夏、商、周三代所崇尚的忠、敬、 文这些道德规范与礼仪文饰,总称为“三教”。 这是关于“三教最早的说法”。 • 东汉初年(汉明帝刘庄时),佛教传入中国,与 本土儒教、道教发生论战。公元573年,北周武帝 亲自召集百官及沙门道士等“辨释三教后”问题, 最后作出了“儒教在先,道教次之,佛教在后” 的结论。从此后人说三教通常即为儒、道、佛。 • “三教”新说:鸿钧老祖一道传三友,老子创立 道教,元始天尊创立阐教,通天教主自立截教, 再加上三位人皇统领人间,是为人道教,如此为 “三教”。
九流:
• 社会地位上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 流,但却有不一的说法。(此九流为社会 地位,与九流十家的学说无直接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之“九流十家 ”》 课件 (63张PPT)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之“九流十家 ”》 课件 (63张PPT)

孔子的思想
四:以德治国,道德教化, 举贤尊王。
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勉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为政》
孔子说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
管管子子
道道家家与与阴阴阳阳家家
法法家家、、纵纵横横家家、、刑刑名名 之之学学、、黄黄老老之之术术
孔孔子子与与先先秦秦儒儒家家
邓邓析析、、墨墨家家、、农农家家、、 杨杨朱朱、、以以鲁鲁班班为为代代表表 的的工工程程师师、、实实业业家家、、 侠侠士士等等 科科学学家家
文文学学及及艺艺术术作作品品
诸子百家
《战国策》、《鬼谷经》 《吕氏春秋》《淮南子》 《神农》、《野老》 《虞初周说》
“儒” 最早指在奴隶主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
音乐礼仪的官员→执掌礼仪的“君子 儒”、办理丧葬祭礼的“小人 儒”→“儒”成为孔子弟子的专称, 由孔子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皆兄弟也。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论语》
孟子的思想
一:以民为本的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章句下》
孟 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名轲,战国时 期邹国人。儒家孔子 的继承者。
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 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的思想
二:性善论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 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九流十家的名词解释

九流十家的名词解释

九流十家的名词解释
九流十家的概念来源于汉朝的文学史,当时按诗词文学作品的知名
度将文学家分为“九流”和“十家”。

“九流”指的是为宋词派、辽金风、北
宋四大家(欧阳询、晏殊、曾巩、文天祥)、元曲六家(郑谷、宋祁、周邦彦、秦观、李清照、纳兰性德)和元代的褚遂良、温庭筠组成。

“十家”指的是北宋的五言律诗派(岑参、柳宗元、韩愈、曹植、温庭筠)、南宋的七子(范成大、陆游、苏轼、辛弃疾、周邦彦、吴文英、欧阳修)、以及战国时代的苏辙和庞蒹葭。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文学批评界把“九流十家”作为一种重要的文
学分类标准,用来代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历史上最著名的作家和文学
流派。

九流十家的名词解释

九流十家的名词解释

九流十家的名词解释九流十家,出自汉代经学家,将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杂、农、小说、兵、医这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领域的学术派别分为: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小说家。

其中最早出现的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已不传。

后来出现了名家、杂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则流行于战国。

汉朝的人认为九流十家是那个时候的代表,所以称为“九流十家”。

一曰法家,就是效法古代君主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并制定了《法经》,它和《春秋》的精神相合,强调尊卑等级,提倡“忠君”,崇尚刑名之学,讲究“以法为教”,反对“以德为教”。

一般也叫做刑名法术之学,所以当时的学者都归入法家之列。

《史记·商君列传》说:商鞅“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商鞅以法治国,奖惩分明,无私无偏,又赏罚严明。

这就是“言必信,行必果”的由来。

“法”与“术”是商鞅实行变法的两个手段。

“法”就是颁布各种具体的成文法规;“术”就是具体运用这些法规来达到目的。

二曰名家,即以善辨名者为名。

代表人物有邓析、惠施、公孙龙等。

主张循名责实、重视利益的政治学说。

名家学说大体可分为“合同异”和“离坚白”两个主要派别。

所谓“合同异”,是以“坚白”比喻事物的不同方面,认为万物皆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合成许多物体。

这些物体的性质又是相异的。

比如说,用铁锤锤击金属器皿,发出铿锵之声,这是由于金、木、水、火、土的性质不同造成的;如果改用椎子敲击,那么金属器皿则发出噗噗之声,这是因为金、木、水、火、土的性质不同。

由此可见,五行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所谓“离坚白”,是指通过事物的现象,即只看到它们的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它们的共同本质。

三曰墨家,是先秦诸子中比较有影响的学派。

因他们长期活动在宋、鲁一带,又称宋墨。

主张兼爱、非攻,以慈悲为怀。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九流十家

九流十家

若长调多不协律 , 小令则格高韵远 , 极缠绵婉约之致, 能使残唐坠绪 , 绝而复续, 第其 品格 , 殆叔原、 方回之亚乎 况周颐 :容若承平少年 , 乌衣公子, 天分绝高, 适承元明词敝甚 , 欲推尊斯道 , 一
洗雕 虫 篆刻之 讥 。 独 惜 享年 不永 , 力量 未充 , 未 能胜 起 衰之任 。 其所 为词 , 纯任 性 灵 , 纤 尘不 染 , 甘 受和 , 白受 采 , 进于 沉着 浑 至伺难 矣 。
心事 …‘ 当时只道是寻常 ” , 又“ 人到情多情转薄, 而今真个悔多情” , 又“ 谁道飘零不司
怜” ,又 “ 人 生若 只如 初见 ” ,于 白话文 情感 中 皆可琅 琅 上口 。 然 全词 如何 ,读者 未必
( 责任 编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张毓春 )
4 5:


☆课
间 ☆

圃 回
九 琉 十 家
诸子 百 家是对 春 秋战 国 时期 各种学 术 派别 的总称 , 据《 汉书 - 艺文志》 记载 , 数 得上 名字
的共 1 8 9家 ,有 4 3 2 4篇著作。 其后的 《 隋书 ・ 经籍志》 《 四库全书总目》 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 实有上千家 , 但流传较厂 、 影响较大 、 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其中流传最厂泛的数家 , 最 终发展成学派。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 《 论六家要旨》 中 ,首次将几个重要学派划分为“ 阴阳、 儒、 墨、 名、 法、 道” 等六家。 后来 , 刘歆在 《 七略 》 中, 又在 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 , 增“ 纵横 、 杂、 农、 J J \ 说” 四家。 因而 , “ 十家” 具体是指法家、 道家、 墨家、 儒家、 阴阳家、 名家、 杂家、 农家、 / J \ 说家

公务员考试知识之百家争鸣之九流十家

公务员考试知识之百家争鸣之九流十家

百家争鸣第一章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一、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二、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三、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四、文化:私学兴起第二章九流十家第一节儒家一、代表人物(一)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其中最为优秀的有十人:子渊、字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和子夏(二)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三)荀子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5年):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人,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将儒家学说融会贯通、加以发挥,对于儒家思想是有所继承和发展二、主要思想(一)孔子1.核心思想:“仁”,提倡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政治思想:“德治”和“礼治”,提倡贵贱有序3.经济思想:“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4.教育思想:首创私学,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二)孟子1.核心思想:“仁政”2.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哲学思想:性善论(三)荀子1.“天行有常”批判宗教迷信,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2.“制天命而用之”主张利用大自然的规律,并加以运用3.哲学思想:性恶论,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必要性三、主要著作《五经》《春秋》《论语》《孟子》《荀子》第二节墨家一、代表人物墨子:名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学秋:中国学术之九流十家由于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为了可以称霸天下,便积极寻找人材,希望能得到富国强兵的方法,各种思想学派就因此出现了。

这些思想家纷纷向君主提出他们的想法,希望可以得到君主的采用,因此这时期的言论极为自由,形成了“百家争鸣”、“诸子群起”的局面。

需要说明的是,“诸子百家”的说法虽然出现较早,但另一个我们经常使用的概念“百家争鸣”则可能要晚至元代才出现,元吴师道《礼部集》卷十二《书垒记》说:“道裂而分,诸子竞起,百家争鸣。

”是我们目前所见较早的出处了。

这是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些思想家中,比较著名及影响较大的是“九流十家”。

“九流十家”是刘向、刘歆父子的划分方法。

分别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九流十家的划分。

“九流”是指: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曾子、子思、晏嬰;其中荀子列为儒家人物有失偏颇,应该出儒入道才对。

荀子的思想的基本特征是综全百家,出儒入法,有着“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黄老之学相契合的特点。

是对儒、法、道、名等家之说集合与发挥。

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杨朱、鶡冠子、尹喜、文子、宋鈃;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法家,代表人物是管仲、子产、李悝、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韩非;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尹文、邓析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鬼谷子;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淮南王;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

“九流”之上再加上小说家,代表人物是虞初、燕丹子,就是“十家”了。

由于小说家只是道听途说,没有有系统的理论,因而不大受世人重视,所以不被编入“九流”之中,只能称做“家”。

除上述几家外,还有兵家,代表人物是吕尚、孙武、孙膑、吴起、田穰苴、黃石公、尉繚,兵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很接近,但个别也稍有差异;医家,代表人物是传说中的黃帝、扁鵲。

“九流十家”其实到汉朝时才有比较明确的定义,简单的说,他们都是在春秋战国时代,百家思想争呜时所留下来较大的门派,而这些门派的争斗,往往影响一个朝代的政治思想,例如由法家一手扶持的秦朝、东汉由儒家治世、西汉将近七十余年的黄老治术,则源自道家。

“从战国以降,更是杂引阴阳、儒道合流、外儒内法,各家相互结盟对抗时有所闻,交错盘节的关系更是一本烂帐。

九流十家的思想特点:一、儒家: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

《汉书》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司。

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这指明儒家出于司徒之官司总结的言论,古代司徒之官是掌管教化的,相当于现代教育部门的领导。

儒家怎样来明教化呢?主要是“顺阴阳”,即按客观规律,立出分阴分阳的标准,辨识、处理事物,这个标准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这个标准是客观的,不能随任何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如有事物的本质、特点等。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儒家人物可分为两大类,一曰阳儒;一曰阴儒。

阳儒者“存心养性,执中贯一。

”善养浩然正气,身心中正。

历史上如文天详、史可法,现代梁漱暝等人。

阴儒者“存天理、灭人欲”、“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历史上如程颢、程颐、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现代新儒家人物熊十力、牟宗三均属此类。

二、道家:以老子和庄子的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在行为思想上应“修心练性,抱元守一。

”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汉书》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这就是说,道家出于史官,相当于管理国家历史档案的官员。

他从历史上得出一套处理事物的方法,主要分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四个方面,现简述如下:1、执本:老子在《道德经》(以下简称老子说)中说:“无名,天地这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就是易学无极太极之理。

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说明无极不是一切都没有,无及的真谛是阴阳五行,这些规律尽管在事物中客观存在,但它是没有形体可见的,只是一种供人们剖析事物用的方法,这就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叫执本。

2、秉要:就是能抓住辨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这些方法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仍不外阴阳的相反相成。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不美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是从阴阳相成的一面来预测事理的。

老子又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这是从阴阳相反的一面来预测事理的,在人事上,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就是这个道理。

老子更推而言之,在政治手段上也可采取“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老子更按照阴阳法提出要“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提醒治理国家的人要抓两手,不能片面强调。

3、清虚自守:除去主观成见,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叫清虚自守。

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就是清虚自守的具体体现。

4、卑弱自持:以柔克刚的方法称为卑弱自持,如“上善若水”、“柔弱者生之徒”。

并提出要按阴阳法来处事,如“知其雄,守其雄”:“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这是说一个人知识应尽量广,技能应尽量精,但不要以为有了知识技能,就处处高人一等,还应虚怀若谷才行。

今有新道家一派,由冯友兰先生首提,新道家学者认为:“道家文化以‘道法自然’为核心,以开发人类的心灵潜能为目标,它表述的生化原理、中和原理等辩证规律乃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世界的宇宙律,因而它本来就是一种世界文化。

”所以断定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具有世界品格的文化,具有明显的适应现代化,推动现代化,归纳而言克服现代化缺陷的特性,它因此具有世界性,有可能成为一种普世的文化模式包括科学的、人文的共同范式。

还要注意的是道家思想中黄老学说与公共服务形政府的理论有一定的相等性与互补性。

笔者曾在新道家联合论坛版块的设置上,看到有下列新道家的思想体系分类:道学:(木属性,生生之德)——“我心九万里云端,万马奔腾若游丝”[混沌全息整体多元]道商:(金属性,或利或害)——“应慕陶朱三散财,愿携西施参真需”[重视理财自由第一步]道政:(火属性,凤凰浴火)——“莫道腐鼠成滋味,甘泉美竹悟品高”[治大国如烹小鲜]道医:(水属性,滋养我民)——“治于未病在理气,阴阳调和百草功”[不为良相但为良医]道术:(土属性,精艺进道)——“善用道体势破竹,困于道用岸行舟”[诸般技艺皆源于道]三、阴阳家:主张阴阳五行之说,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受金、木、水、火、土五种力量的生、克、制、化的支配。

《汉书》说:“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

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阴阳家是研究天文,律历的一派。

为易学的理论依据提供了丰富资料。

但《汉书》也提出:“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如果把计算天文、气象的甲子数,用于推算人事的祸福穷通,这就是杀鸡用牛刀了,背离了学术的研究原则。

阴阳五行之说对辩证法的发展很有借鉴与可取之处。

沈德松先生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写有《中国阴阳辩证理论与对立统一辩证法的七点差异》一节,其原文大意:中国古代的阴阳辩证理论跟黑格尔、马克思的对立统一辩证法之间在逻辑构造以及认识上的七个主要差异:第一、对立统一辩证法归根到底是以“物质与意识”两元对立的基本哲学模式为基础的;而中国的阴阳辩证思想则始终是以“始于一,归于一”的一元论哲学模式为基础的。

第二、对立统一辩证法的“一分为二”是将统一体划分成“两个方面”,而不是将统一体剖分成“两个结构部分”;而中国古代的阴阳辩证理论则在划分“阴阳”两个方面的抽象对立属性的同时,又以“多项组合结构”的结构剖分方式揭示了统一体的具体结构共性。

例如《八卦》将“对立属性”逐层递进地“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直至囊括六十四种“对立统一现象”,这一理论蕴含了“各层次间的结构矛盾”和“整体与各局部之间的结构矛盾”;而《阴阳五行》的“金、水、木、火、土”之间则是“多元并列的结构矛盾”;后世则通常将《太极八卦论》与《阴阳五行论》结合起来运用,从而使得中国的阴阳辩证思维能在缺乏规范的形式逻辑演绎推理的支持下,使理论的逻辑构造得以尽可能地跟各种客体的构造“相应相称”,其最为典范的就数中医理论了。

第三、对立统一辩证法只揭示矛盾运动;而中国古代的阴阳辩证理论则是在协同运动的框架内,有机地结合了矛盾运动。

第四、对立统一辩证法只讨论“抽象的对立属性矛盾”;而中国古代的阴阳辩证理论则是将“具体的非对立结构矛盾”跟“抽象的对立属性矛盾”有机地结合起来,予以辩证认识。

第五、对立统一辩证法强调对立面之间的矛盾及其“不可调和”的斗争;而中国古代阴阳辩证理论则强调“始于一、而归于一”、“合二(更多项)为一”的整体和谐与统一的协同运动。

第六、对立统一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是“从抽象到抽象”的纯抽象演绎,具有脱离具体的孤立倾向;而中国古代的阴阳辩证理论的思维方式则是“从抽象到具体”,是抽象与具体有机结合的、归纳与类推的逻辑思维模式。

第七、对立统一辩证法强调对立面之间“一方决定另一方”,同时也决定了统一体,也即“整体”在这一学说中,基本是无所作为的,而且,对立统一关系实际上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对立双方的矛盾发展跟“外部”无关;而中国古代的阴阳辩证理论则是“始于一,归至于一”,也即从整体出发,论及各个方面或局部之间的关系,并受整体的和谐、统一要求的制约;更重要的是,中国的阴阳辩证理论是个开放的系统,即无论是哪方面的阴阳辩证关系构造,其与外部联系总是要受“天人合一”的总氛围制约的。

无疑,两种辩证理论都有缺陷,但通过以上七点差异的比较,读者们可以按现代的科学要求自己去判定:究竟是哪一种辩证理论更具优越性?西方的哲学家普遍认为中国的哲学对科学的发展没有贡献,那就请他们自己来评说我以上的比较吧,究竟是哪能一种辩证思想更具有科学性?这一节的内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四、法家:主张厉行严刑峻法,监察官吏职守,建立官僚制度。

提倡耕战政策、以农致富、以战求强。

《汉书》说:“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

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布法”。

理官是判案执法的官员,包括了公俭法等机构,提倡赏罚分明,来辅助国家政策法令的推行。

“明罚饰法”一语,出自《周易·噬嗑》一卦。

即言要赏罚分明,以正整顿法律的正确贯彻和执行。

韩非子说:法当“一而固”,这就是说,法必须有统一的、固定的标准,若违背了这个标准,法必大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