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三大家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簡介

●涂爾幹D.Durkheim(1858-1917)

⏹確立社會學的中心議題——道德,或社會整合(s o c i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涂

爾幹所處的時代是工業社會所引起的弊病逐一顯現的時代,最嚴重的是

脫序現象(a n o m i e),這是他最關心的問題。

⏹關心社會的結合如何形成及維繫,他提出集體良知(c o l l e c t i v e

c o n s c i e n c e)的概念指出在個人以外存在著集體性的情感,形成道德、信

仰、規範等,作為社會約束力的基礎。

⏹提出「機械連帶」(m e c h a n i c a l s o l i d a r i t y)∕「有機連帶」(o r g a n i c

s o l i d a r i t y)來說明傳統∕現代社會社會整合的基礎。前者代表結構簡

單、集體取向的社會,社會關係就像機械結構那樣固定、靜止;後者則

是日益分化、以個人主義為主的社會整合方式(指的是資本主義社會)。

【姑且不論涂爾幹的區分是否通用,但「連帶」(或團結)這個概念的

確是社會交往(sociality)的基礎,也就是讓大家相互信任、結合的隱形

價值規範。問題來了:如果我們對社會的瞭解或期望改變了,是否也意

謂著社會連帶將跟著改變?也許不那麼學術性的解答之一可以參考M.

A l b e r t的《兩種資本主義之戰》(台北:聯經出版社)。】

⏹功能論的觀點:從功能(f u n c t i o n)的角度探討各種社會制度與現象對維

持社會整合所具有的貢獻。因此某些社會現象並非病態,反而能促進社

會整合。譬如某種程度內的犯罪、自殺。

●韋伯(M.Weber)(1864-1920)

⏹對西方近代文明(資本主義)興起原因的經典性探討。韋伯反對馬克思

的歷史唯物論觀點,強調理念(i d e a)所導引的生活風格(c o n d u c t o f l i f e)

在歷史進展上的重要性,社會變遷的動力並非物質因素單獨決定,而是

「物質」與「觀念」並置。《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此一論

述的代表。在書中,韋伯論證了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新教

(p u r i t a n i s m)的禁欲倫理(a s c e t i c e t h i c s)具有明顯的推動力。

⏹提出價值中立(v a l u e-f r e e d o m)的觀點,釐清學術和政治的分際。韋伯主

張,學術應保持價值中立,不應對社會問題及研究結果進行價值判斷。

價值判斷與實際的的行動干涉乃是政治的範疇。兩者應截然劃分。

⏹對近代社會「理性化」(r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過程的研究。韋伯認為,近代資

,尤其是「工具理性」(i n s t r u m e n t a l r e a s o n)思考方式逐漸主宰人類社會,以

手段、效率為目的,不問人的終極價值與目的。人們稱理性化世界的人

是「沒有靈魂的人」。科層制、大量生產的流程設計都是這種典型。韋

伯這個理性化的論題由一九三○年代的法蘭克福學派承繼,轉而探討工

具理性對文化、藝術和心理造成的破壞性後果。

我們的時代,是一個理性化、理智化,尤其是將世界之迷魅加以去除的時代(a g e o f d i s e n c h a n t m e n t);我們這個時代的宿命,便是一切終

極而最崇高的價值,已自社會生活隱沒,或遁入神祕生活的一種超越的

世界,或者流於個人之間直接關係上的一種博愛。(韋伯,《學術與政

治》)

理智化和合理化的增加,並不意謂著人對他的生存狀況有更多一般性的

了解。它只表示,我們知道,或者說相信,任何時候,只要我們想了解,

我們就能夠了解;我們知道,或者我們相信,在原則上,並沒有任何神

祕、不可測知的力量發揮著作用;我們知道,或者說相信,在原則上,

透過計算,我可以支配萬物。但這一切所指者唯一:世界的除魅。我們

再也不必像相信神靈存在的野人那樣,以魔法支配神靈或祈求於神靈。

取而代之的,是技術性的方法和計算。(韋伯,《學術與政治》)

●馬克思K.Marx(1818-1883)

⏹對資木主義社會的診斷: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制度的核心部份是「商品

生產」與「剩餘價值的剝削」。商品生產包括所有勞動產物,甚至人的

勞動力,都成為商品,使得工人必須出賣自已的勞力以便獲得生存所

需。而工人的勞動中有一部份被資本家無償剝削,因此,資本主義的生

產關係是一種階級剝削的關係。

⏹建立社會發展的歷史唯物論(h i s t o r i c a l m a t e r i a i i s m)觀點:馬克思認

為,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力必須在物質力量,也就是在經濟結構中發現。

是物質力量(如科技的發展)帶動其他社會制度的變革。按照標準的馬

克思主義說法,科技(或稱生產力)永遠走在前面,它的進步造成舊的

生產關係(法律、行政、組織模式等)無法解決技術所帶來的衝擊,從

而也必須跟著變革。譬如,網際網路這項技術革命形成一堆灰色地帶(智

慧財產權、新型犯罪、倫理問題),迫使社會必須修正法律、重組監視

力量。

⏹階級鬥爭觀點與工人運動理論:除了建立歷史唯物論外,馬克思又主張

人類歷史是一部階級鬥爭的歷史。社會依據「生產工具的有無」分為兩

大階級,無產階級和資本家。這種階級衝突在資本主義社會達到最高階

段。工人會因為具有共同的處境——不論在何處,都受到資本家的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