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2024版《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还原反 应等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沸点、熔点、溶解度等
08
糖类化合物
单糖
定义与结构
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类,如葡 萄糖、果糖等;它们具有醛基或
酮基,以及多个羟基。
物理性质
单糖通常为无色晶体,易溶于水, 有甜味。
化学性质
单糖可以发生氧化、还原、酯化、 醚化等反应;它们还可以与蛋白质、 脂质等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过氧化物等。
输入 物标理性题质
醚类化合物通常具有较低的沸点和较好的溶解性。它 们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但易溶于有机溶剂。
定义与分类
化学性质
醚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溶剂、麻醉剂等方面有广泛 的应用。例如,乙醚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和麻醉剂,
也是制备其他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原料。
用途
醚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但易发生开环聚合、 氧化等反应。其中,开环聚合反应是醚类化合物在特 定条件下发生的重要反应之一。
硫醇、硫酚、硫醚
01
硫醇
硫醇是一类含有硫氢基(-SH)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类似于醇的性质,
但更易被氧化。硫醇在有机合成和药物制备中有一定的应用。
02
硫酚
硫酚是含有硫氢基的芳香族化合物,其性质与酚类化合物相似,但具有
更强的还原性和亲核性。硫酚在染料、医药和农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03
硫醚
硫醚是含有硫醚键(-S-)的有机化合物,性质与醚类化合物相似,
但具有更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硫醚在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和
功能性材料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
05
醛、酮、醌类化合物
醛类化合物
高等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32,学分数:2)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有机化工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基本任务是在学习四大基础化学的基础上,对《有机化学》课程的进一步深化,为有关后继课程《有机合成》、《有机合成实验》的学习以及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反应历程的分类和测试方法。
熟悉各类基本有机反应的历程、立体化学关系、影响因素和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理解一些基本的有机反应理论,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有机化学问题和指导专业有机实验。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一)共价键1. 掌握偶极矩、氢键及其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掌握);2. 共振论与分子轨道(理解);3. 共振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了解);4. 分子轨道理论简介(理解)。
难点:共振论与分子轨道,共振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二)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1. 诱导效应、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场效应、烷基的电子效应(掌握);2. 有机化合物的空间效应、空间效应对反应活性的影响(掌握);3. 空间效应对酸碱性的影响(理解);4. 利用堵位基团的空间效应进行选择性反应(了解)。
难点:空间效应对酸碱性的影响(三)反应机理及研究方法1. 有机反应的类型(掌握)2. 反应机理的研究(理解)3. 取代基效应(了解)难点:研究反应机理的方法(四)氧化还原反应1. 几种典型的反应历程(理解)2. 几种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掌握)难点:反应历程的判定和分析(五)有机化合物的芳香性1. 芳香性、非芳香性、反芳香性、同芳香性及反同芳香性的判断(掌握);2. 二茂铁类物质、方克酸类(了解);3. 关于芳香性的新概念、芳香性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理解);4. 亲核取代反应、偶极矩、酸碱性(了解)。
难点:芳香性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六)立体化学1. 有机分子的异构体(理解);2. 有机分子的构象(掌握);3. 手性与手性合成(理解)。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0801028B中文名称:高等有机化学英文名称: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总学时:32总学分:2分适用专业:化学专业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高等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化学专业基础课有机化学的后续课程之一。
本课程是在基础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对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对有机反应机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对立体化学知识进行归纳,同时还介绍有机化学的最新进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有机反应的实质,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的基本训练和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使学生能应用有机反应机理更好地指导实践,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以后从事中学化学教学以及化学、化工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习题讨论课、习题、答疑和期末考试。
通过上述基本教学步骤,要求同学们能用现代化学的理论知识,认识有机化学中化学键的本质,深刻认识有机化学分子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
掌握研究反应机理和设计合成方法。
从微观电子结构层次上认识有机化学动态反应过程。
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可推测其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性质。
学会并领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为继续学习相关课程奠定理论基础,为从事相应专业的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
本课程的教学于第六个学期进行,课堂讲授32学时。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1、掌握有机反应分别按有机反应历程、反应物与产物的关系进行分类的两种方法。
并能根据反应历程判断有机反应所属类别。
2、理解有机反应历程的涵义,认识掌握有机反应历程的意义。
3、了解现代有机化学主要的分支学科。
4、了解高等有机化学的发展前景。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有机反应分别按有机反应历程、反应物与产物的关系进行分类的两种方法。
化学-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高等有机化学》课程大纲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40学时)一、课程目标1.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面向化学专业(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及材料化学)的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
高等有机化学是一门论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机理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科学,对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起着理论指导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基础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对一些在本科阶段教学中未能深入或来不及介绍的重要内容做专题讨论,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有机化学理论的理解,对有机反应机理的认识,对立体化学知识的巩固,同时还针对有机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拓展介绍。
总之,通过比较系统、深入地介绍现代有机分子结构理论,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有机反应机理及中间体结构与性质,从总体上巩固和加强学生对有机化学的认识和理解。
2. 学习目标掌握有机分子结构和反应性能的关系;掌握立体化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反应过程中的立体化学;初步掌握有机反应机理及研究方法,掌握取代基效应和线性自由能关系;掌握典型的有机反应类型和反应中间体的结构、产生和稳定性;掌握周环反应的基本类型和基本原理。
二、课程内容专题1: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理论(12学时)第一章:共价键理论:定域键和离域键第二章:取代基效应第三章:芳香性理论第四章:比共价键弱的相互作用专题2:立体化学(10学时)第一章:分子的不对称性和旋光性第二章:外消旋体的拆分第三章:动态立体化学及不对称合成第四章:构象与构象分析专题3:有机反应机理基础知识(12学时)第一章:研究有机反应机理的方法第二章:动力学控制与热力学控制第三章:取代基效应和线性自由能关系第四章:有机酸碱第五章:有机反应中的溶剂效应第六章:碳正离子、碳负离子和自由基第七章:卡宾和苯炔专题4:周环反应(6学时)第一章:电环化反应及其理论解释第二章:σ- 键迁移反应及其理论解释第三章:环加成反应及其理论解释三、教学方式本门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课后自主讨论为辅,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写明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及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要求。
《高等有机化学》是化学各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本课程主要研究有机化学领域内的结构理论与反应理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以后的科研工作与继续深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该领域内某些重大成果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的分析,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以“章节”为单位说明本章节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各节相应习题要点,有关实验和实践环节的主要内容。
并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明本章节的教学要求:“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
“理解”: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
“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定律、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包括分析综合。
各章节格式如下:第一章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建议学时:4学时第一节共价键1-1 价键理论1-2 共振论1-3 分子轨道理论1-4 杂化轨道1-5 氢键第二节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2-1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2-2 有机化学中的空间效应第三节酸碱理论3-1 无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3-2 酸碱质子理论3-3 酸碱的Lewis理论3-4 软硬酸碱的概念3-5 超强酸和超强碱3-6 酸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第四节芳香性理论第六节芳香性、非芳香性、反芳香性、同芳香性及反同芳香性的判断第七节γ芳香性第八节方克酸类(选讲)第九节二茂铁类物质第十节芳香性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重点难点:1.运用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解释反应活性;2.运用场效应和空间效应解释反应活性;第二章立体化学建议学时:3学时第一节有机分子的异构体第二节有机分子的构象第三节手性和手性合成重点难点:1.手性分子的判别;2.优势构象的判断;3.顺反异构体的转化。
高等有机化学 教学大纲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高等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深入探讨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机理。
本文将围绕高等有机化学的教学大纲展开论述,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组织和实施这门课程。
一、课程概述高等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它是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机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表示方法;2.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3. 熟悉有机反应的机理和常见反应类型;4. 培养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5. 培养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内容1.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表示方法:包括IUPAC命名法和常用命名法,如官能团命名法和简化命名法等。
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反应活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3. 有机反应机理:重点介绍酸碱催化、亲电取代、亲核取代、消除和加成等常见有机反应的机理。
4. 有机合成方法:介绍有机合成中常用的反应和策略,如羟基化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取代反应和环化反应等。
5.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教师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 实验教学:通过设计和实施有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通过合作研究和报告撰写,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等。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进行考核。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综合掌握进行考核。
有机化学高中教学大纲(完整版)
有机化学高中教学大纲(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教学大纲高中化学必修教学大纲是中国教育部门为高中学生设计的化学课程大纲,是化学基础课程的重要内容。
该大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验方法,掌握化学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大纲内容主要包括:1.化学基本概念:包括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物质结构、化学键等概念。
2.化学基本理论: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理论。
3.化学实验技能:包括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报告撰写等技能。
4.化学应用:包括化学在生活、生产、环境、能源、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大纲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
此外,大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素质。
高中必修一化学教学大纲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教学大纲主要围绕五个主题展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非电解质和弱电解质、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具体内容如下: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这个主题涵盖了化学反应的实质和能量变化的原因,同时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以及与电化学的联系。
2.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这个主题涵盖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化学平衡的建立、移动。
3.电解质、非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这个主题涵盖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定义以及它们的性质,如溶解度、电离等。
4.金属及其化合物:这个主题涵盖了金属的通性、金属键、金属晶体结构以及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5.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这个主题涵盖了非金属的通性、非金属键、非金属单质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
此外,大纲还强调了实验操作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实验中理解和掌握相关化学知识,并强调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提倡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学习化学。
达州市高中化学教学大纲达州市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是由达州市教育部门制定的指导高中化学教学的文件。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讲述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高等有机化学学时/学分:54/4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适用专业:化学开课教研室:有机化学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化学专业师范方向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
2.课程任务:本课程基本任务是在学习四大基础化学的基础上,对《有机化学》课程的进一步深化,为有关后继课程《精细化学品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的学习以及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反应历程的分类和测试方法。
熟悉各类基本有机反应的历程、立体化学关系、影响因素和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理解一些基本的有机反应理论,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有机化学问题和指导专业有机实验。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习题讨论课,习题,答疑,质疑,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
通过上述基本教学步骤,要求同学们能用现代化学的理论知识,认识有机化学中化学键的本质,深刻认识有机化学分子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
掌握高等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动态学原理及其有机化学的五大反应原理。
掌握研究反应机理和设计合成方法。
从微观电子结构层次上认识有机化学动态反应过程。
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可推测其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性质。
学会并领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为继续学习相关课程奠定理论基础,为从事相应专业的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
本课程课堂讲授(包括自学、讨论)54学时,以便于每学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化学键.(一)主要内容1.偶极矩、氢键、氢键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2.共振论与分子轨道,共振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分子轨道理论简介(二)基本要求掌握偶极矩、氢键、氢键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共振论与分子轨道,共振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解决难点:共振论与分子轨道,共振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高等有机化学导论
《有机化学选论》教学大纲学时:34学时学分:2理论学时:30 讨论学时:4适用专业:化学教育、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大纲执笔人:张新明大纲审定人:商永嘉一、课程说明1. 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的实质为《高等有机化学》是化材学院高年级有机化学专业方向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选修课,它是建立在主干基础课《有机化学》之上的课程(是基础有机化学的深化和提高),它着重论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有机反应机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高等有机化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对整个有机化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同时也为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以及药物化学实践提供日益深化的理论基础。
2.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1) 对有机化学基础课大纲所要求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有机化合物官能团转化的基本反应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同时对有机化学发展现状有较明晰的了解。
(2)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能关系,熟悉描述有机反应机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3) 重点掌握电子效应、空间效应及应用,熟练掌握各类活泼中间体的结构、产生和有关反应,熟悉与理解重要的分子重排反应,以提高解题的技巧和能力。
二、课程内容绪论(1学时)第1章化学键和分子结构(3学时)1.1分子的电子结构、分子的极性和偶极矩1.2电子效应(诱导效应与场效应、共轭效应、烷基的电子效应)1.3 空间效应1.4取代基效应对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影响(诱导效应的影响、场效应的影响、共轭效应的影响、空间效应的影响等)1.5 分子的共振(共振式、共振能)1.6 氢键1.7 芳香性(轮烯的芳香性、稠环体系的芳香性、带电荷环的芳香性及同芳香性)和休克尔规则第2章立体化学(6学时)2.1立体化学基础(构造、构型、构象和构象分析;相对构型与绝对构型;对称因素、手性与对映异构;顺反异构和非对映异构;立体专一性反应和立体选择性反应)2.2 各类有机反应的立体化学(取代反应的立体化学、消去反应的立体化学、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协同反应的立体化学、重排反应的立体化学)2.3 潜手性分子2.4 不对称合成简介 (对映体的过剩百分率及非对映体的过剩百分率)第3章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和活性中间体(6课时)3.1 有机反应的分类3.2 有机反应中试剂的分类3.3 确定有机反应机理的方法(产品的鉴别、中间体的确定、催化作用、同位素标记、立体化学研究、动力学研究)3.4 有机反应中的活性中间体3.4.1 碳正离子(碳正离子的形成、碳正离子的结构、碳正离子的稳定性、碳正离子的反应和非经典碳正离子的形成及有关反应)3.4.2 碳负离子(碳负离子的形成、碳负离子的结构、碳负离子的稳定性、碳负离子的反应)3.4.3 自由基(自由基的形成、自由基的结构、自由基的稳定性、自由基的反应)3.4.4 碳烯(碳烯的结构、碳烯的形成、碳烯的反应)3.4.5 氮烯(氮烯的结构、氮烯的形成、Hofmann重排反应、Curtius等重排反应)3.4.6 苯炔(苯炔的形成、亲电加成反应、亲核加成反应、环加成反应)第4章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2学时)4.1 几种典型反应机理(S N1、S N2、邻基参与、离子对历程、S N2′和S N i )4.2亲核取代反应的立体化学(S N1、S N2、S N2′和S N i反应)4.3影响亲核取代反应速度的因素(反应物的结构、试剂的亲核性、溶剂效应、离去基团和空间效应)4.4 亲核取代反应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第5章碳-碳重键的加成反应(2学时)5.1 亲电加成反应机理5.2 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5.3取代基的性质对烯烃加成反应的影响5.4 共轭烯烃的加成反应5.5 烯烃和炔烃的亲核加成反应第6章羰基化合物的亲核加成反应(4学时)6.1 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6.1.1 反应机理6.1.2 影响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活性的因素6.1.3 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6.1.4 各种重要的缩合反应6.2 羧酸及其衍生物与亲核试剂的加成6.2.1反应机理6.2.2 结构与活性6.2.3 各类重要反应(酯缩合及有关反应)6.3 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亲核加成(麦克尔加成反应)6.3.1 反应机理6.3.2 影响加成方式的因素6.3.3 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第7章消除反应(4学时)7.1 消除反应的分类7.2 离子型消反应机理7.3 消除反应中的定向效应7.4 消除反应中的立体化学7.5 消除反应与取代反应的竞争7.6 热消除反应第8章分子重排反应(6学时)8.1 重排反应的分类8.2 亲核重排(碳正离子重排;瓦格涅尔-米尔文重排;碳烯重排;氮烯重排;缺电子氮的重排;缺电子氧的重排;)8.3 亲电重排(Stevens重排;邻二酮重排;Wittig重排;Favorskii重排;环氧丙烷重排)8.4 芳环上的重排反应(联苯胺重排;Fries重排;Claisen重排)8.5 自由基重排8.6 σ键迁移重排反应(Cope重排;脂肪族Claisen重排)8.7 重排反应的主要应用考核方法:开卷考试选用教材:傅相锴主编,高等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教学参考书目:[1] 汪秋安编著, 高等有机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2] 恽魁宏等编,高等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3] [美]F.A.凯里.R.J森德伯格著,夏炽中译,高等有机化学,A卷,结构与机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4] 俞凌编,基础理论有机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5] 荣国斌编著,高等有机化学基础(第2版,修订本),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6] 王积涛编,高等有机化学, 1980[7] 高振衡编,物理有机化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8] 沈世瑜、王炎编, 高等有机化学习题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一、编写说明课程代码:学分:2课程学时:32课程性质:必修或选修适用专业:食品学院各专业研究生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考核方式:考试(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也是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高等有机化学是在基础有机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有机物的结构理论与有机反应机理。
是在更高层次上从理论上研究有机物结构及反应过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更好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有机反应的实质,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的基本训练和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同时注意联系有机化学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体系本课程是在《基础有机化学》之后开设,要求具备较系统全面的有机化学的知识,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官能团反应的基本知识。
本课程要求掌握以下主要内容:(一)、理解反应热力学,反应动力学,过渡状态理论,反应物的稳定性和反应活性,反应进程的控制等基本概念,了解有机反应的一般研究方法,掌握有机反应中的重要活泼中间体,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自由基等的构型、稳定性及反应活性。
(二)、掌握有机化学五大反应(亲核取代,亲电取代,亲核加成,亲电加成,消去反应)的机理,影响因素和反应的立体化学。
(三)、掌握几种重要的亲核重排反应和亲电重排反应的特点,理解各类重排反应机理。
(四)、了解周环反应的理论解释(对称性守恒原理、前线轨道理论、能级相关理论及芳香型过渡态理论),掌握前线轨道理论解释和电环化反应、环加成反应、σ键迁移反应的选择规则。
(五)、掌握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及质谱基本原理,熟悉四谱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碳负离子反应(4学时)理解碳负离子的形成机理,掌握碳负离子与醛、酮、酯的缩合反应,熟悉碳负离子的烃基化及和活泼烯烃的加成反应,进一步了解乙炔负离子,氰基负离子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巩固烯胺,witting反应在有机合成的应用。
有机化学A3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A3》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有机化学A3/Organic Chemistry A3学时/学分:72/4.5先修课程:无机化学适用专业:制药工程、生物技术、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化学等开课学院、系或教研室:理学院、应用化学系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有机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化学化工及近化学类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有机化合物重要的性质等基础知识。
要求学生达到:1. 能够识别各种同分异构现象,正确写出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名称和结构式;2. 能够运用有机化学结构理论分析简单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3. 熟练掌握有机化合物重要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合物之间的转变规律,分析反应机理,提出对简单有机化合物的鉴别和分离方法;4. 选择合适的合成路线和方法合成简单的有机化合物;5. 能运用化学及波谱方法推导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一) 教学内容1. 绪论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分类: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能的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有机化学基本理论: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共价健的基本概念和属性。
2. 烷烃烷烃的命名:习惯命名法,系统命名法的命名原则,最低系列原则。
伯、仲、叔、季碳和伯、仲、叔氢以及烷基的概念,习惯命名法中正、异、新、伯、仲、叔、季的涵义。
烷烃的结构:烷烃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状态,甲烷的四面体的结构,σ键的特点,烷烃的构象及其稳定性。
烷烃的物理性质:同系列变化规律。
烷烃的化学性质:烷烃的卤代反应及自由基取代反应机理,热裂反应,氧化反应等烷烃的化学性质。
3. 不饱和烃不饱和烃的命名:烯烃和炔烃的系统命名法的命名原则,次序规则,顺反异构体的Z/E 命名法和顺/反名法。
烯烃的结构:烯烃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状态,顺反异构现象,π键的特征及与σ键的区别。
烯烃的物理性质:同系列变化规律。
烯烃的化学性质:碳碳重键的亲电加成(与卤素、卤化氢、次卤酸、水)反应及其机理,Markovnikov规则,烯烃的氢化,烯烃在过氧化物存在下与HBr的加成,硼氢化反应,烯烃与高锰酸钾作用及臭氧化,α-氢的活泼性。
《高等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高等有机化学英文名称: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课程编码:x3030621学时数:48其中实践学时数:0课外学时数:0学分数:3.0适用专业:应用化学(精细有机合成方向)一、课程简介《高等有机化学》课程是《基础有机化学》的后续课程,是应用化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之一。
《高等有机化学》是一门论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机理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科学,对整个有机化学起着理论指导作用。
本课程是在基础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对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和拓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化学键与分子结构;立体化学原理;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酸碱理论;溶剂效应,亲核取代反应;加成与消除反应;羰基化合物的反应;分子重排反应等。
通过对高等有机化学的学习,使学生在基础有机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有机化学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进行科研工作或教学工作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一)绪论理解课程名称的涵义;了解课程的内容体系;了解近代高等有机化学的发展;了解学习高等有机化学的重要性。
重点:高等有机化学的课程体系难点:课程名称的涵义。
(二)有机化学的近代结构理论掌握经典共振论的基本观点并学会用共振论来解释一些实际问题;了解结构共振论;了解分子轨道理论和休克尔分子轨道法;掌握芳香性理论;重点:共振论的基本观点;芳香性理论。
难点:共振论的基本观点。
(三)有机立体化学掌握手性概念及其与对称因素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和多个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现象;熟练掌握构型和构象的标记;掌握立体异构体数目的推算;掌握不对称合成的几个主要规则,了解手性合成和外消旋体的拆分;掌握构象分析的方法。
重点:手性、内消旋体、外消旋体和对映体等概念;构型和构象的标记。
难点:手性与对称因素及旋光性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有机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高等有机化学学时/学分:54/4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适用专业:化学开课教研室:有机化学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化学专业师范方向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
2.课程任务:本课程基本任务是在学习四大基础化学的基础上,对《有机化学》课程的进一步深化,为有关后继课程《精细化学品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的学习以及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反应历程的分类和测试方法。
熟悉各类基本有机反应的历程、立体化学关系、影响因素和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理解一些基本的有机反应理论,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有机化学问题和指导专业有机实验。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习题讨论课,习题,答疑,质疑,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
通过上述基本教学步骤,要求同学们能用现代化学的理论知识,认识有机化学中化学键的本质,深刻认识有机化学分子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
掌握高等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动态学原理及其有机化学的五大反应原理。
掌握研究反应机理和设计合成方法。
从微观电子结构层次上认识有机化学动态反应过程。
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可推测其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性质。
学会并领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为继续学习相关课程奠定理论基础,为从事相应专业的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
本课程课堂讲授(包括自学、讨论)54学时,以便于每学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化学键.(一)主要内容1.偶极矩、氢键、氢键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2.共振论与分子轨道,共振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分子轨道理论简介(二)基本要求掌握偶极矩、氢键、氢键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共振论与分子轨道,共振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解决难点:共振论与分子轨道,共振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第二章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一)主要内容1.诱导效应、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场效应、烷基的电子效应2.有机化合物的空间效应、空间效应对反应活性的影响、空间效应对酸碱性的影响3.利用堵位基团的空间效应进行选择性反应(二)基本要求掌握诱导效应、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场效应、烷基的电子效应、有机化合物的空间效应、空间效应对反应活性的影响、空间效应对酸碱性的影响。
解决难点:空间效应对酸碱性的影响。
第三章反应机理及研究方法(一)主要内容1.有机反应的类型如: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重排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协同反应2.研究反应机理的方法(二)基本要求掌握研究反应机理的方法。
解决难点:研究反应机理的方法。
第四章氧化与还原反应(一)主要内容1.催化氧化、催化脱氢、二甲基亚砜氧化2.氨氧化、过氧化物氧化、锰化合物氧化、四氧化锇氧化、铬酸及其衍生物氧化、硝酸氧化、次氯酸钠氧化、高碘酸氧化、N-卤代酰胺氧化、欧芬脑尔氧化3.钠或钠汞齐、锌和锌汞齐、铁粉、锡或氯化亚锡、镁、金属氢化物和金属复氢化合物等作为还原剂的还原反应(二)基本要求重点掌握:过氧化物氧化、锰化合物氧化、四氧化锇氧化、铬酸及其衍生物氧化、金属复氢化合物的还原作用。
解决难点:N-卤代酰胺氧化、欧芬脑尔氧化、铬酸及其衍生物氧化、钠或钠汞齐、锌和锌汞齐、铁粉、锡或氯化亚锡、镁、金属氢化物和金属复氢化合物等作为还原剂的还原反应。
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的芳香性(一)主要内容1.芳香性、非芳香性、反芳香性、同芳香性及反同芳香性的判断2.二茂铁类物质、方克酸类3.关于芳香性的新概念、芳香性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4.亲核取代反应、偶极矩、酸碱性(二)基本要求重点掌握:芳香性、非芳香性、反芳香性、同芳香性及反同芳香性的判断、关于芳香性的新概念、芳香性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解决难点:芳香性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第八章立体化学(一)主要内容1.异构体的种类、构型表示法、空间张力和分子力学2.有机分子的构象、绕单键旋转的构象、环己烷衍生物的构象3.分子的对称性与手性、产生旋光性的原因、构型标记的特殊规定、用氧化数法弥补cahn-ingold-prclog次序规则的缺欠的建议4.含有手性原子的化合物、含有手性轴的化合物、含有手性面的化合物(二)基本要求重点掌握:异构体的种类、构型表示法、空间张力和分子力学、有机分子的构象、绕单键旋转的构象、环己烷衍生物的构象、分子的对称性与手性、产生旋光性的原因、构型标记的特殊规定、用氧化数法弥补cahn-ingold-prclog次序规则的缺欠的建议。
解决难点:构型标记的特殊规定、用氧化数法弥补cahn-ingold-prclog次序规则的缺欠的建议。
第九章有机活性中间体(一)主要内容1.碳负离子的构型、碳负离子的产生、碳负离子的稳定性2.碳正离子的形成、碳正离子的反应、碳正离子的结构及其稳定性3.自由基的电子构型、自由基的产生、卡宾、乃春、氧宾4.苯炔的结构、苯炔的生成(二)基本要求重点掌握:碳负离子的构型、碳负离子的产生、碳负离子的稳定性。
碳正离子的形成、碳正离子的反应、碳正离子的结构及其稳定性。
自由基的电子构型、自由基的产生、卡宾、乃春、氧宾。
解决难点:苯炔的结构、苯炔的生成。
第十章亲电加成反应(一)主要内容1.碳-碳双键的亲电加成反应、亲电加成反应的历程、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亲电加成反应的活性、亲电加成反应的定向规律2.炔烃的亲电加成反应、丙二烯类的亲电加成反应、共轭二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3.亲电加成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二)基本要求重点掌握:碳-碳双键的亲电加成反应、亲电加成反应的历程、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亲电加成反应的活性、亲电加成反应的定向规律、炔烃的亲电加成反应、丙二烯类的亲电加成反应、共轭二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
解决难点: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第十一章亲电取代反应.(一)主要内容1.饱和碳原子上的亲电取代反应、亲电取代反应历程、影响亲电取代反应的因素2.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亲电取代反应历程、亲电取代反应的特性和相对活性3.稠环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萘的亲电取代反应、其他稠环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其他芳香烃上的亲电取代反应(二)基本要求重点掌握:饱和碳原子上的亲电取代反应、亲电取代反应历程、影响亲电取代反应的因素。
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亲电取代反应历程、亲电取代反应的特性和相对活性。
稠环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萘的亲电取代反应、其他稠环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其他芳香烃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解决难点:亲电取代反应历程。
第十二章亲核加成反应(一)主要内容1.碳-碳双键的亲核加成反应、氰乙基化反应、michael反应2.碳-碳三键的亲核加成反应、羰基亲核加成反应、羰基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3.羧酸衍生物与亲核试剂的反应、反应历程、结构与活性的关系、c1aisen酯缩合及其有关反应、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亲核加成反应、反应历程、影响亲核加成方式的因素4.金属氢化物与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碳-氮重键的亲核加成反应、亚胺的亲核加成反应、腈的亲核加成反应、分子内的自催化亲核加成反应(二)基本要求重点掌握:碳-碳双键的亲核加成反应、氰乙基化反应、michael反应。
碳-碳三键的亲核加成反应、羰基亲核加成反应、羰基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羧酸衍生物与亲核试剂的反应、反应历程、结构与活性的关系、c1aisen酯缩合及其有关反应、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亲核加成反应、反应历程、影响亲核加成方式的因素。
解决难点:影响亲核加成方式的因素。
第十三章亲核取代反应(一)主要内容1.脂肪族的亲核取代反应、sn1机理进行的亲核取代反应、sn2机理进行的亲核取代反应、离子对机理2.分子内的亲核取代反应(sni)历程、影响亲核取代反应历程的因素、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3.芳香环上的亲核取代反应、反应历程、影响芳环上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二)基本要求重点掌握:脂肪族的亲核取代反应、sn1机理进行的亲核取代反应、sn2机理进行的亲核取代反应、离子对机理。
分子内的亲核取代反应(sni)历程、影响亲核取代反应历程的因素、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芳香环上的亲核取代反应、反应历程、影响芳环上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
解决难点:影响亲核取代反应历程的因素。
第十四章自由基的反应(一)主要内容1.自由基引发剂、稳定的自由基、自由基的检测2.芳香胺与亚硝酸酯的反应、meerwein烯烃的芳基化反应、与溴化氢的加成反应、与卤甲烷的加成反应、过氧化物引发的芳香烃的取代反应3.重氮盐放氮的反应、卡宾的反应、乃春的反应(二)基本要求重点掌握:自由基引发剂、稳定的自由基。
香胺与亚硝酸酯的反应、meerwein 烯烃的芳基化反应、与溴化氢的加成反应、与卤甲烷的加成反应、过氧化物引发的芳香烃的取代反应。
解决难点:卡宾的反应、乃春的反应。
第十五章消除反应(一)主要内容1.消除反应的历程、1e1历程.、2e1cb历程、3e2历程2.消除反应的取向、saytzeff规则、hofmann规则、反saytzeff规则和hofmann 规则3.影响消除反应的因素及消除反应与取代反应的竞争、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热消除反应、简单的消除反应、特殊的消除反应(二)基本要求重点掌握:消除反应的历程、1e1历程.、2e1cb历程、3e2历程。
消除反应的取向、saytzeff规则、hofmann规则、反saytzeff规则和hofmann规则。
影响消除反应的因素及消除反应与取代反应的竞争、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热消除反应、简单的消除反应、特殊的消除反应。
解决难点: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
第十六章有机光化学(一)主要内容1.烯烃的光化学如:顺反异构化反应,加成反应,双-π甲烷重排反应,三-π甲烷重排反应2.苯环的光化学,芳环光取代反应,芳环的光激发侧链重排反应3.酮的光化学如:Narrish-Ⅰ型反应,Norrish-Ⅱ型反应,鲁米酮重排反应,与烯烃的加成反应(二)基本要求重点掌握:烯烃的光化学如:顺反异构化反应,加成反应,双-π甲烷重排反应,三-π甲烷重排反应。
苯环的光化学,芳环光取代反应,芳环的光激发侧链重排反应。
解决难点:酮的光化学如:Narrish-Ⅰ型反应,Norrish-Ⅱ型反应,鲁米酮重排反应,与烯烃的加成反应。
第十七章周环反应(一)主要内容1.周环反应的特点,前线轨道理论2.电环化反应3.环加成反应如:[4+2]环加成反应,烯炔的环加成反应,D-A烯加成反应,[2+2]环加成反应4.σ键迁移如:[1, 3]σ-H迁移,[1, 5]σ-H迁移,σ-C迁移(二)基本要求重点掌握:电环化反应。
环加成反应如:[4+2]环加成反应,烯炔的环加成反应,D-A烯加成反应,[2+2]环加成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