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的发展和变化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词汇演变情况

古代汉语词汇演变情况

古代漢語詞‎匯演變情況‎:一、古今词义没‎有变化。

如:人手口梦日月等。

占少数,二、古今词义变‎化。

1、词义扩大。

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切较‎大的江水和‎河流。

“‎皮”原指鸟兽身‎上剥下的皮‎,现泛指事物‎的表面。

2、词义缩小。

“子”,原为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女,现专指儿子‎。

”丈人“,原指一般年‎长的人,今指岳父。

3、词义转移。

如”走…,古代指跑,今指步行。

“去”古指离开某‎地,今指到某地‎去。

4、感情色彩变‎化。

如“爪牙”原指勇士、武将,今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

“卑鄙”原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今之品质恶‎劣。

5、名称说法改‎变。

如“目”,今改称眼睛‎;“足”今称为脚。

6、词义弱化。

原来的“很”,就是凶狠的‎“狠”;“普遍”原为无一例‎外,现在是例外‎不多。

7、词义的消亡‎。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古代的‎词语逐渐消‎亡,如“朕”“寡人”之类。

8、单音词变为‎复音词。

如“耳”——耳朵;“眉”——眉毛;“鼻”——鼻子;“敌”——敌人等。

另外,学习古汉语‎还要注意两‎种语言现象‎:1、偏义复词:昼夜勤作息‎,强调“作”,“息”作陪衬。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只取“远”的意思,“近”作陪衬。

2、同形异义。

因古汉语单‎音词多,有时两个单‎音词连在一‎起跟今天的‎某个词正好‎同形,其实,它还是两个‎词,这就是同形‎异义。

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妻,妻子;子,子女。

不同今天单‎指男子的配‎偶。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其代词,它;实,果实。

合起来是“他的果实”。

另外还有一‎种其实就是‎词义转移。

如:“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殷勤,文中为关切‎、问候;今指热情、周到。

再如“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何苦”。

文中为哪怕‎、怕什么、怎怕,没有今天不‎值得做,犯不着的意‎思。

學習古代漢‎語的詞匯方‎法: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

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

词义演变社会原因

词义演变社会原因

词义演变社会原因
词义演变是指词语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其含义发生改变的现象。

词义演变的社会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因此,一些词语的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发生了演变。

2.社会变革: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阶层的变动都会对词义演变产生影响。

例如,随着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一些原本具有封建意义的词语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3.文化交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也会导致词义演变。

当不同文化间的词汇相互影响时,词语的含义可能会发生改变。

例如,中西文化交流导致了一些中文词汇的含义演变,如“银行”原指存放贵重物品的机构,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演变为指银行业务。

4.时代变迁:时代背景的变迁也会对词义演变产生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价值观可能发生改变,因此一些词汇的含义也会随之改变。

总之,词义演变的社会原因是多方面的,与社会的发展、变革、文化交流和时代变迁密切相关。

汉字的词义变化与语义演化

汉字的词义变化与语义演化

汉字的词义变化与语义演化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一种表达思想、传递文化的载体。

汉字的词义变化与语义演化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它反映了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变迁和语言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汉字的词义变化与语义演化。

一、汉字的词义变化汉字的词义变化是指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原本的词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是语义的扩大、缩小,也可以是词义的转义、借义等。

例如,“明”字最初的意思是“亮”,后来引申为“明亮、清楚”,再后来又演变为“明白、聪明”,最终扩展为“明朗、明确”。

这种词义的变化反映了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中人们对事物认识和理解的变化。

汉字的词义变化还可以通过构词方式来实现。

比如,“木”字最初的意思是“树木”,后来通过构词方式形成了“林、森、材”等词,扩展了词义的范围。

同样,“水”字最初的意思是“水流”,后来通过构词方式形成了“河、湖、泉”等词,丰富了词义的内涵。

二、汉字的语义演化汉字的语义演化是指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其词义逐渐发生了深化和延伸。

这种演化可以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变,也可以是从字面意义到引申义的转变。

例如,“山”字最初的意思是指具体的山峰,后来逐渐演化为抽象的山脉、山水,再到比喻的困难、障碍等。

这种语义的演化反映了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中人们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的变化。

汉字的语义演化还可以通过联想和比喻的方式来实现。

比如,“日”字最初的意思是指太阳,后来通过联想和比喻,形成了“光、明、曰”等词,扩展了词义的广度。

同样,“月”字最初的意思是指月亮,后来通过联想和比喻,形成了“明、望、期”等词,丰富了词义的内涵。

三、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的词义变化与语义演化不仅反映了语言的发展,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汉字的词义变化和语义演化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和传承。

通过对汉字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汉字的词义变化和语义演化也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

第二章 词义的发展和变化

第二章 词义的发展和变化

思考题
➢1 ➢2
本章参考文献

1996

1989

——庆祝王力先生学术活
1989

2000

1983
本章参考文献




VP neg
,1997(1)
• 1987(4)


1999 1989
1988(1)
2008 2001
第一节 词义发展的几种方式
词义发展有多种途径。影响词义发展的因素有语言内部的,如词汇自 身的发展、词汇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语法、修辞等因素的影响等;也有 语言外部的,如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因素等。
一、引申
➢ 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 说,就是一个词的某个义位在发展的过程中某些义素保留,某些义 素改变,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义位。引申的方式可以分为链条式和辐 射式两个基本类型。
➢ 实际上,在词义引申的过程中,两种方式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
第一节 词义发展的几种方式
一、引申
例如,“閒”有以下一些义位: ①缝隙。《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閒而窥其夫。” ②距离。《淮南子·俶真》:“则美丑有閒矣。” ③更迭。《尚书·益稷》:“笙镛以閒。” ④嫌隙。《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臣多閒。” ⑤离间。《史记·项羽本纪》:“乃用陈平计,閒项王。” ⑥侦伺。《国语·鲁语下》:“齐人閒晋之祸,伐取朝歌。” ⑦间谍。《孙子·用閒》:“非圣智不能用閒。” ⑧中间(空间、时间)。《左传·僖公五年》:“师出于陈郑之閒。” ⑨空闲。《楚辞·九歌·湘君》:“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閒。” ⑩安闲。《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子取其麋鹿以閒鄙邑。”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与现实中出现新的事物有联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为表达这些新事物的需要而产生新词。

例如:卡车、轿车、赛车、越野车、面包车等等都是语言中出现的新词。

旧词消亡的一个原因是旧事物的消亡。

例如:甲长(若干户编作一甲,甲设甲长)、保长(若干甲编作一保,保设保长)。

旧词消亡的另一个原因是词汇系统的变动和人们认识的变化。

在上古,汉族人对某些现象的划分很细,同类的事物稍有不同就给以不同的名称。

例如马这种牲畜,只要肤色不同就有不同的名称:前右脚白的马叫“启”,前左脚白的马叫“踦”(qī),后右脚白的马叫“骧”,后左脚白的马叫“馵”(zhù),前两脚白的马叫“騱”(xī),后两脚白的马叫“翑”(qú),四只蹄子都白的叫“騚”,身子黑而胯下白的叫“驈”(yù),白毛黑鬃的叫“骆”(luò),纯黑色的叫“骊”(lí),黄白相间的叫“皇”,红黄色的叫“騂”(xīng)等等。

“马”作了这样的区分,猪、羊、牛等也有类似的区分。

表示行走的意义,只要走的场合和方式稍有不同,也各有不同的说法:在室中漫步走叫“跱”,在堂上小步走叫“行”,在堂下举步徐行叫“步”,在中庭快步走叫“走”,在门外快步走叫“趋”,在大路上疾行叫“奔”,在草丛、山林中走叫“跋”,在水中走叫“涉”。

表示事物性质的词语也是如此。

例如表示白的颜色也是因所表示的事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日白为“晓”,月白为“皎”,霜雪白为“皑”(ái),草花白为“皅(pā)”,玉石白为“皦”(jiǎo),人白为“皙”,鸟白为“”(hé)。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现象越来越多,如果继续给每一类新事物、新现象起一个单音节的名称,这必然增加人们记忆的负担,不便于语言的学习和使用。

后来,人们把事物的小类归成大类:不同颜色的马都归为马,不同场合和方式的走都是走,不同事物的白都是白。

词义的变化

词义的变化

词义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人的认识的深化,就会变化化和演化。

(一)词义变化的原因(1)社会生活的发展。

新事物的出现及旧事物的消亡都要影响到词义。

比如“飞”原来只指鸟、虫鼓动翅膀离开地面前进,而现在可以指利用机械比如螺旋桨、喷气等在空中飞行,包拾飞机、飞船等离开地面甚至地球球飞行。

(2)人的思想意识的改变。

比如“云”、古人以为是“山川气也”。

这个词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云”的认识,而现在我们知道,‘‘云”是由水滴、冰晶聚集而形成的悬浮在空中的物体。

现在的认识要比过去更加深刻,更为科学。

(3)语言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比如语音的变化可以分化词义,在汉语中在一些单音节的名词、形容词中增加一个去声读音,就可以表示相关的动作,从而导致词义变化。

比如:种——种,好——好。

(二)词义变化的类型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分属词义本身的变化和语素义的衍化这两类。

1.深化与精确词义的深化和精确,是指词的理性义所反映的对象没有变化,但人的认识改变了,所以词义也变了。

这大都是些常用的事物和现象o 比如·‘人”,《说文》的解释是:天地之性最贵者。

直到1915年出版的旧《辞源》的解释还是“动物之最灵者”。

而现在的认识是:能够制造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显然是大大深化了。

再比如“电”,《说文》的解释是:阴阳激越。

《康熙字典》的解释是;盖阴阳暴格分争,激射;有火生焉,其光为电,其声为雷。

表明“电”本来就是闪电。

而现在知道,电是有电荷存在和电荷变化的现象,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广泛运用于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

精确与深化有着密切联系,认识深化了,词义也就精确了。

比如“土”《说文》:地之吐生物者也。

这个解释实际上只指出了”土”的一种功能特征,并不确切。

而现在的认识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组成,能生长植物。

这个解释才指出了“土”的本质,不仅指出了土的功用,更主要的是说明了土的组成。

总结词义的发展和变化 蒋绍愚

总结词义的发展和变化 蒋绍愚

关于词义的发展变化一般认为有引申、假借两种途径。

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假借只是文字的问题,而与词义无关。

引申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但并不是唯一途径。

关于词义的发展变化,通常还分为“扩大、缩小、转移”三类。

“子”这个词,古代和现代都有若干个义位。

它们的关系是子(古)A男子的美称---------- 减少-------------- a、0B子女----------- 缩小-------------- b、儿子子(今)C、0 ------------ 增加--------------- c、幼小的总结:子这个词从古代发展到现代,是减少了一个义位A,增加了一个义位C,还有一个B是缩小了。

这样描述“子”这个词的古今变化,才是全面的,清楚的。

可见,在词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中,首先要注意它的义位的增加与减少。

其次,在义位的增减以外,有的义位古今发生了变化,我们就再来分析这种变化是扩大、缩小、还是转移。

当然,新增加的义位和原有的义位之间往往是有联系的。

它们之间通常是意义的转移,比如古代的“子”的“子女”义和现代的“子”的“幼小”义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

1扩大、2缩小、3转移如何确定“扩大、缩小、转移”,从逻辑上说“扩大”和“缩小”应是“属”与“种”之间的变化,除此以外就是“转移”。

响:回声(种)-------声音(属)扩大宫:房屋(属)-------帝王的房屋(种)缩小兵:武器-------持武器的人转移●中心义素不变,限定义素减少,就是词义的扩大●中心义素不变,限定义素增加,就是词义的缩小●保留原有的若干义素,但中心义素改变,就是词义的转移。

从原义产生出比喻义也属于转移,只不过在比喻义中保留的是原义的隐含义素。

如:本的原义是“树干”,它的隐含义素是“主要的”,这个隐含义素在比喻义“主要”的东西中成了限定义素。

中心义素:构成一个义位的诸义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平列的,其中有一个义素决定该义位的类别限定义素:其他义素的作用在于把这个义位和同类别的其他义位加以区分。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古义为飞禽走兽的总称。《白虎通》:“禽 者何?鸟兽之总名。”《周礼天官庖人》:“有 六禽。”郑玄注:“宜为羔、豚、犊、麛、雉、 雁。”《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吾有一术,名 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 五曰鸟。”后来词义范围缩小专指鸟类,如《尔 雅释鸟》:“二足而羽者谓之禽,四足而毛者谓 之兽。”
江 河
响 唱
响:古专指回声。《水经注江 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今泛指声音。洛宾王《在狱鸣 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宜 沈。” 唱:古义指领唱。《诗经郑风萚 兮》:“叔兮伯兮,唱予和女。” 今泛指唱歌。王勃《腾王阁序》: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2、词义范围缩小(简称词义缩小)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 的范围随之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 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 今义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 为词义范围缩小。

古义专指蔬菜,《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礼 记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注:“菜,谓芹藻之属。” 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记载: 仇泰然对一幕僚说:“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 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这里“菜”与“肉”分别画然。到 了吴敬梓《儒林外史》时,菜已经由专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 了。如该书第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窝、鸭子、鸡、鱼……那菜一 碗一碗的端上来。”这里的“菜”显然指前面的“鸭子、鸡、鱼” 等。 “菜”的意义演变可以用下图表示: 古义 义素一 蔬菜 义素二 今义 蔬菜 肉蛋奶等副食
(供旅行者 (供旅行者吃 吃的)干粮 的)干粮 其它各种粮食
义素二

古专指带毛的兽皮,去掉毛经过加工的叫革。 今泛指多种事物的表面部分以及皮一样的东西。 《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焉 傅?”《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譬于禽兽, 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礼记坊记》郑玄 注:“古者杀牲,食其肉,坐其皮。”“身体发 肤,受之父母。” 医院里只有“皮肤科”,但 没有“皮科”。

举例说明词义变化发展的方式

举例说明词义变化发展的方式

举例说明词义变化发展的方式
⑴词义的扩大,即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

如汉语的“江”“河”原来只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⑵词义的缩小,即演变后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

如“臭”原指一切气味,包括香味和臭味,现在只指臭味。

⑶词义的转移,即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象。

如“步”原来指“行走”,现在指“跨出一脚的距离”。

古今词义变化分为五种一、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二、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

三、词义弱化。

词义弱化是指词义程度的减弱。

四、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

五、感情色彩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

文言实词的含义变化及推断

文言实词的含义变化及推断

文言实词含义的变化与推断掌门1对1教育语文学科知识精要一、古今词义的变化语言的发展变化,不仅表现在词的数量的增减和形式上的变化,而且还表现在词义的发展变化上。

古今词义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既有继承的一面,更有发展的一面。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的(古今通用词):基本词汇及一些一般词汇。

例如:埃:尘也。

巢:鸟在木上曰巢。

皑:霜雪之白也。

澄:清也。

慈:爱也。

钓:钓鱼也。

作用: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

能够保持语言的稳定性,词义基本未变的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词汇”。

如:山、水、人等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或已经消亡的词(古用今废词)。

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一类是完全废弃的如: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犙、牭等;古代官职等级:大夫、尚书、丞相等;古祭祀名:礿、禅、社。

一类是某些义项弃用如:绸:古:缠绕。

《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今:丝绸。

该:古:完备。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

永啸呼些。

”今:应当。

再:古:指两次。

“三年再会”是指三年中会面两次,不是“三年之后再会”。

“再拜”是指拜了两拜。

今:再一次。

而今天则是指动作重复一次,“又”的意思。

此类词是学习古汉语的重点词汇。

3、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

如:敌:古代的词义主要是指“匹敌”。

《左传·桓公三年》“凡公女嫁于敌国。

”——这里的“敌国”就不是指与我为仇的国家,而是指地位与我相匹敌的国家。

今天主要是指“敌人”。

凫:是“类”的意思。

《尔雅》“凫,雁丑也。

”——有人说,“凫”是丑雁,这是错误的。

“凫”是雁的一类。

骤:古代指“再一次”。

《楚辞·湘夫人》“时不可兮骤得。

”今天指“急速”。

由此可见,学习古今词义的异同,重点不在于“迥别”,而在于有同有异,特别在于“微殊”。

对于“迥别”的,我们不懂,就会去查字典等工具书,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而对古今词义“微殊”的,如果不留神,可能就会出笑话。

词义的演变情况

词义的演变情况

词义的演变情况,可从弄清词义演变的几个因素入手。

引起词义变化的因素很复杂,难以一一列举,不过总的来说,现实现象的变化、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都可以引起词义的发展。

一、词义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现实现象的变化自然会引起词义的变化。

我国古代人〃坐〃的姿态和现在不同,是〃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着差不多。

后来出现了椅子、凳子之类的坐具,坐的姿态发生了变化,是臀部着地或接触坐具,因而〃坐〃这个词的意义也就随之改变。

学生了解了这点,就不会错误理解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战国策》)的意思了。

二、人们主观认识的发展引起词义变化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例如,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心之官则思〃,这从汉字的造字中也可以看出:以〃心〃为意符的〃想、思、念、忆、愁、虑……〃好多是与思维活动有关的。

现在虽然认识到思维的器官是大脑,还是保存着〃我心里想〃这样的说法。

词的意义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三、一个词的意义的变化也可以引起和它有联系的词的意义的变化。

〃快〃本来指迅速,后来产生出〃(刀、斧、剪等)锋利〃的意思,于是和〃快〃处于反义关系中的〃慢〃在北方话的一些地区中也逐步产生出和〃锋利〃对立的〃钝〃的意思,出现了〃刀慢〃之类的说法。

再如下面的一些相互对称的意义都是由这种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引起的:熟?穴食物?雪熟→植物成熟→熟习→熟悉,生(食物)生→植物不成熟→不熟习→陌生;清(水清)→(声音)清脆→清高→语言学术语〃清〃,浊(水浑浊)→(声音)重浊→恶浊→语言学术语〃浊〃;冷?穴温度?雪→冷静(较早就有此义),热(温度)→头脑发热(出现较晚)。

四、在某一个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的途径产生新的意义?穴引申义?雪,这是词义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词义的引申,使词义得以增加或分化,从而产生多义词。

如〃月〃字象月缺的样子,本义是〃月亮〃。

人们根据月亮运行的明晦圆缺这种周期现象,把从朔至晦称为一月,因此,〃月〃字产生了表时间的意义。

文言字词词义的变化规律。

文言字词词义的变化规律。

文言字词词义的变化规律。

古今词义的变化,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都是汉语,有变化之处,自然也有不变之处,否则整个语言体系都变了,用什么来保证文化的传承呢?我们常用的基本名词都没有太大变化,比如:山、水、鱼、鸟、人、兽等等,这些是汉语中的基本词汇。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异常复杂的,词义的扩大词义的扩大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大.例如:“诗”,古代专指《诗经》,《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对于古文中的古今异义有什么规律可循并举出例子谢了、、、、古今异义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如:“太丘舍去”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

古今词义的变化举例,古今汉语的词义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词义缩小了,例如:“金”,先秦泛指金属.《左传·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日:'无以铸兵.'故以铸三钟。

”这里记载楚王赏给郑国的“金”,显然指的是“铜”,因为那时铸兵器、铸钟鼎都用铜,现代汉语中只指黄金.。

2、词义扩大了.例如:河,在古代汉语中专指黄河,《左传·成公十六年》:“晋师济河”现代汉语中指所有河流。

3、词义转移了:例如:走,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是跑,《守株待兔》的寓言里说:“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可以看出兔子跑得很快,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行走。

论汉语词义发展的特征和演变

论汉语词义发展的特征和演变

论汉语词义发展的特征和演变一、引言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其词义发展和演变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词义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汉语词义发展的特征和演变。

二、汉语词义发展的特征1. 多义性汉语词义的发展常常存在多义性。

一个词的不同义项可能在不同的语境下出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义项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汉语中的“心”一词,既可以表示人体器官,也可以表示人的思想、情感等。

这种多义性反映了汉语词义发展的灵活性和变化性。

2. 拓展性汉语词义的发展常常表现为词义的拓展。

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词的本义可能会被引申或拓展出新的意义。

例如,汉语中的“云”一词,原本指天空中的气象现象,后来引申为指示数量或范围的词语。

这种拓展性反映了汉语词义发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 借义汉语词义的发展中常常存在借义的现象。

借义指的是一个词从一个语义领域借用到另一个语义领域,并在新的语义领域中产生新的意义。

例如,汉语中的“红”一词,既可以表示颜色,也可以表示政治意义上的革命、进步等。

这种借义现象表明汉语词义发展的跨领域特点。

三、汉语词义演变的过程1. 词义的扩大汉语词义的演变过程常常表现为词义的扩大。

一个词原本只有狭义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大了其适用范围,涵盖了更广泛的概念。

例如,汉语中的“工人”一词,最初指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后来扩大为指从事各种劳动的人。

这种词义的扩大反映了汉语词义演变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

2. 词义的缩小汉语词义的演变过程中还常常出现词义的缩小现象。

一个词原本具有广义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缩小了其适用范围,具体化为某一特定概念。

例如,汉语中的“车”一词,最初指交通工具,后来缩小为指机动车辆。

这种词义的缩小反映了汉语词义演变的语言规范化和语义精确化。

3. 词义的转化汉语词义的演变过程中还常常出现词义的转化现象。

当代汉语词义的发展变化

当代汉语词义的发展变化

当代汉语词义的变化与发展摘要: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与社会是共变的,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的时候,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由封闭走向了开放,近几十年来,汉语语言词义也发生了不少变化。

本文从当代汉语词义发展变化的特点、方式、原因来阐述。

关键词:词义发展变化建国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社会中一切可以察觉到的时代演进和社会变化都充分反映在语言这一“信息载体”上,因为语言中的词汇就具备了折射时代以及反映社会的功能。

尽管对于汉语的整个发展历程来说,新时期的汉语的历史只是弹指一瞬间——短暂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但就是这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各种变化的情况对汉语的词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什么叫词义呢?词义是人们对词所指称的对象的认定,对所指事物表征、本质的感受、理解和评价,对于词语所含情感、语态的细腻体会,对于生物化构词依据的习惯性联想,以及对词的实际使用条件、方式(在语法上和语义上)的判断等方面的总和。

①新时期词义的主要变化主要有四个表现。

首先新时期的词义在总体上呈现一种单一性和明晰性,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

第一是单义现象和多义现象比例失衡,前者远远多于后者,单义现象已经成为新时期词义现象的主体。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订本)后附的“新词新义”包括单义词1051个,约占总数的87.6%,包括多义词149个,约占总数的12.4%。

这种结构分布,使得新时期词义构架相对呈现出单一性。

其中原因应该来自两方面:首先,大量涌入的新词使用的时间太短,一时间,除了本义之外,很难产生新的派生义。

因为词义的派生要有一个过程,先是在言语中使用,而后逐渐约定俗成、固定为词义,因此较高的使用频率和一定的时间是词义派生的两个重要指标和参数,而新词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在目前呈现单一性是必然的。

另外,许多社会化的行业语目前依然是单义,当然这种特点是暂时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行业语会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其词义的派生的步伐也会加快,也会逐渐呈现多义性的特点。

近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变化

近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变化

近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变化近现代汉语是指从晚清到现代的汉语演变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汉语词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探讨近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变化。

一、词义变化1. 词义扩展:许多词汇在近现代汉语中出现了词义的扩展。

例如,“家”一词由表示家庭房屋的意思扩展到表示公司、机构等。

另外,“网”一词从原本表示渔网扩展到表示互联网。

2. 词义缩减:一些词在近现代汉语中出现了词义的缩减。

例如,“课”一词原本表示古代的一种学问,现在只表示教学中的课程。

另外,“车”一词原本表示车厘子,现在常用来指代汽车。

3. 词义转化:有些词汇在近现代汉语中出现了词义的转化。

例如,“师”一词原本指代老师或者导师,现在常用来指代网络上的专家或者能力强的人。

“帅”一词原本表示军队的统帅,现在也用来形容个人的外貌或者魅力。

二、词汇的新造与借用近现代汉语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出现新的事物和概念,为了表达这些新的事物和概念,词汇也在不断地新造和借用。

1. 新造词:近现代汉语中出现了许多新的词汇,例如,“互联网”、“空调”、“人工智能”等。

这些词汇通过组合或者创造新的字来表达新的概念和事物。

2. 借用词:为了表达一些外来事物和概念,近现代汉语中还出现了大量的借用词。

例如,“咖啡”、“巧克力”、“摩托车”等都是从其他语言借入到汉语中的词汇。

三、词汇的失用和淘汰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过时的词汇逐渐失去了使用价值,甚至有些词汇已经被淘汰。

1. 失用词:一些过时的词汇随着社会的变迁逐渐失去了使用价值。

例如,“打字机”、“胶片”等词汇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使用。

另外,“玻璃纸”一词也因为不再使用而渐渐被遗忘。

2. 淘汰词:一些词汇被新的词汇所代替,逐渐淘汰出现。

例如,“杂志”一词现在已经被“电子书”所取代。

另外,“船夫”一词也已经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船员”一词。

四、词汇的拼音化随着近现代对外交流的增加,许多外来词汇被引入到汉语中,为了表达这些外来词,近现代汉语发展了拼音化的现象。

词义和词义的演变课件

词义和词义的演变课件
、有预谋。
实例三:外来词汇词义的演变
总结词
外来词汇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引入的词汇 ,其词义的演变往往受到语言文化差异 的影响。
VS
详细描述
外来词汇的词义演变过程比较特殊,往往 涉及到语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例如,“ 咖啡”一词来源于阿拉伯语,最初是指用 开水冲泡的饮料,后来逐渐演变为指代咖 啡豆和咖啡店;“沙发”一词来源于英语 ,最初是指一种软垫椅子,后来逐渐演变 为指代家具和家居用品。
词义是社会成员共同认 可和使用的,随着社会 的发展和变化,词义也
会发生变化。
词义的类型
01
02
03
本义
指一个词最初的含义,通 常是其字面意义。
引申义
指一个词从本义派生出来 的意义,通常是根据事物 的内在联系或比喻、象征 等方式引申出来的。
比喻义
指通过比喻手法所形成的 一种特殊的比喻意义,通 常是通过联想而产生的。
感谢您的观看
TH义演变的未来展望
深入研究词义演变的规律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词义演变的规律,揭示更多词义演 变的内在机制。
跨语言比较研究
通过跨语言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不同语言中词义演变的共性和差异 ,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词义演变的本质。
结合实际应用研究
结合语言实际应用,如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等,研究词义演变 对于提高语言技术的准确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02 词义的演变过程
词义演变的类型
时间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词义可能会发 生变化。例如,“报纸”一词在 古代指的是写字的纸,而现在指
的是印刷的新闻纸。
地域变化
在不同的地区,同一个词可能会 有不同的含义。例如,“肥皂” 在某些地区指的是清洁身体用的 物品,而在其他地区则指的是清

英语词义演变的原因分析

英语词义演变的原因分析

英语词义演变的原因分析
英语词义的演变是由语言使用者不断加工与发展,同时也受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产生的自然规律。

1、历史变迁: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都会改变那些具有特定时期文化含义的词,从而整体改变了英语的某些词义。

2、文化潮流:文化流行起伏,某些词语也会受到影响,而从而改变其词义。

3、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会造就出新的新的社会现象,因而也会造成词义的变化。

4、技术发展:技术发展会令新的物质财富成功创造,同时也给旧有词义赋予新的含义。

5、历史文化渗透:不同文化背景带来的词义会渗透到另一 language,使其经历历史文化演变。

总之,英语词义的演变,主要是由各种历史、文化、社会、技术的发展以及民族语言对接所影响的。

归纳起来,既有语言使用者的行为,也是使用者之间语义上的碰撞,是一种演变性质而非单一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的本义


“陽”在先秦典籍中有多种意义:
1、 陽光。《诗经· 湛露》:“匪陽不晞。” 2、 温暖。《诗经· 七月》:“春日载陽。” 3、 明亮。《诗经· 七月》:“我朱孔陽。” 4、 山南水北。《诗经· 殷其雷》:“在南山之陽。” 5、 阴陽的“陽”。《周易· 系辞》:“一阴一陽之谓道。” 6、表面上,假装。《礼记· 檀弓》:“陽若善之。”(这个意义后

“唱”的义素变化为:
唱(古):[带头]+[唱]→唱(今):[唱]
“唱”在有关语义场中位置的变化是:
古代: 歌 现代: 唱


领唱
跟着唱
词义扩大的例子还有:
嘴(古):鸟的嘴
响(古):回声 洗(古):洗脚 涉(古):徒步渡水 雄(古):鸟的雄性 彊(古):弓有力
嘴(今):鸟、兽、人的嘴
“信”诸义间关系如下:
①言语真实:[言语]+[真实] ②有信用:[对人的态度]+[真实] ③相信:[确认]+[某种情况]+[真实] ④的确:[某种动作/状态]+[真实] ⑤凭证:[用以证明情况真实]+[物品] ⑥信使:[携带凭证传递消息或命令]+[人] ⑦音讯:[信使传递的]+[消息] ⑧书信:[传递音讯的]+[文字材料]
词的本义
《说文解字》:“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 这是 “字”的本义,它见于古代文献资料,如: ①《山海经· 中山经》:“其(指苦山)上有木焉,名曰黄棘, 黄华而员叶,服之不字。” 注:“字,生也。” ②王充《论衡· 气寿》:“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 “字”的系列引申义: 1、养育。《左传· 成公十一年》:“又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
吧。)

《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 木焉。” 《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 《论语· 为政》:“<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 政。’ ” 《诗经· 邶风· 谷风》:“燕尔新婚,如兄如弟。” 司马光《伫月亭》诗:“孤蟾久未上,五马不成归。”
狱(今):监狱 树(今):树木
狱(古):诉讼 树(古):种植

(4)易位

所谓“易位”,指的是一个义位中心义素不变, 但限定性义素发生了变化,因此这个义位的变化 没有改变语义场,而只是在同位义之间的变易。 例如《诗经· 陈风· 泽陂》:“涕泗滂沱。”

“涕”的义素的变化为:
涕(古):[从目中分泌的]+[津液]→涕(今): [从鼻中分泌的]+[津液]
(六)社会原因
《后汉书· 刘般传》:“官显职闲,而府寺宽 敞。”
汉明帝时摄摩腾、竺法兰初自西域以白马驮佛经 来,舍于鸿胪寺(汉代主管礼宾的中央机构)。 永丰十一年创建白马寺,这是我国最早的寺院兼 译场。从此以后,佛寺都以“寺”名。


(四)语法影响


(1)有些词因为经常处在某种句法位置上,因而取得 了新的意义。例如: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 天论) └─────┘└──────┘ 主1 谓1
└┘└──── ┘
主2
谓2
(2)某些词经常用于使动,逐渐形成一种固定义。 例如:


《史记· 秦始皇本纪》:“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

这个概念是德国语言学家特里尔(J.Trier)在上个 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来的,意思是将一批意义上有 某种共同特征的词聚集在一起,建立一个语义场, 从中分析词义之间的关系。 (1)语义场中的各个词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每一个词的意义只能根据和它相邻或相反的其他 词的意义而确定。

(2)语义场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的。





(三)虚化

“虚化”指的是实词的词汇意义逐渐消失,最后 变为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如: 《说文》:“相,省察也。”段注:“目接物为 相,故凡彼此交接皆曰相。”

“故”,杨树达《词诠》“故”字条:“(二) 名词……今言原由。…………(九)承递连词。 因果相承时用之,与今义‘所以’同。按此用法 乃由第二条‘缘故’之义引申而来。”
“涕”的语义场的变化为:
古代 现代


目液 涕

鼻液 泗

(二)相因生义

“相因生义”指的是甲词有a、b两个义位,乙词原来只 有一个乙a 义位,但因为乙a和甲a同义,逐渐地乙词也产 生一个和甲b同义的乙b义位。例如:
《战国策· 秦策》:“此乃公孙衍之所谓也。” (注:“谓,言也。”) 《孟子· 梁惠王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谓”为“以为”义) 李白《江夏行》:“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谓”为“料”义) 李白《驾去温泉宫》:“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言”为 “以 为”义) 郭震《宝剑篇》:“何言中道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 (“言”为 “料”义) 《孔雀东南飞》:A.“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B. “十七谴汝嫁,谓言无愆违。” 韩愈《孟生》:“尝读古人诗,谓言古犹今。”
“信”有这样几个意义:
① 言语真实。《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② 对人真诚,有信用。《论语· 学而》:“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 ③ 相信。《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人谓子产不仁, 吾不信也。” ④ 的确,确实。《韩非子· 难一》:“舜其信仁乎?” ⑤ 凭证。《史记· 外戚世家》:“用为符信,上书自陈。 ” ⑥ 信使。杜甫《寄高适》:“书成无信将。” ⑦ 音讯。杜甫《得弟消息》:“近有平阴信,遥怜小弟 存。” ⑧ 书信。白居易《谢寄新茶》:“红纸一封书后信。”
3、义素(semantic component)
义素也有人称为语义特征 (semantic feature)。
它是由处于同一语义场中相邻或相关 的词相比较而得出的,可以定义为一 组语义方面的区别性特征。


man = +human+adult+male woman= +human+adult-male boy= +human-adult+male girl= +human-adult-male
“信”的引申方式示意图
2相信
3的确
信(言语真实)
1有信用 4凭证→ 5信使→6音讯→7书信
1)词义扩大

一个义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心义素不变, 但减少了限定性义素;从语义场的上下位关系 看,这个义位由下义位变成了上义位;从概念 看,是由种概念变成了属概念,这就是扩大。 例如《荀子· 乐论》:“唱和有应,善恶相象。” 王勃《滕王阁序》:“渔舟唱晚。”

转移是一个义位某一限定性义素保留,其他义素,特别 是中心义素变化而引起的词义变化,这就使得这个义位 由一个语义场转入了另一个语义场。例如“汤”: 汤(古):[热的]+[水]→汤(今):[有味的]+[以水 制成的]+[食物] 《孟子· 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词义转移的例子还有:
来写作“佯”。)


陽光

温暖 明亮 表面上 山南(陽光照射处) 阴陽的“陽”
词义发展的几种方式
《诗经· 鄘风· 柏舟》:“之死矢靡它。

(注:“矢”通“誓”。 )
(一)引申
什么是引申?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
的一种词义发展。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 意义之间必然有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 相关的部分。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就 是甲乙两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的部分。一 个词的某一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过程 中保留了一部分,又改变了一部分(或增、 或减、或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 或构成一个新词。

(孤,孤儿。)

2、爱。《左传· 成公四年》:“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 乎?” 3、文字。《汉书· 刘歆传》:“分文析字。” 记录语言的符号为何叫“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是这样 解释的:“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 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浸,渐渐,逐渐。)


“谷”的语义场的变化为:
古代 谷 现代 粮食作物
稻 麦 黍 稷 粟
稻子 麦子 黍子 蘼子 谷子
缩小的例子还有:
宫(古):房屋 宫(今):帝王的房屋
臭(古):气味
吃(古):饮、食 肥(古):人畜肥
臭(今):臭气
吃(今):食 肥(今):畜肥
恶(古):品、貌不好
恶(今):品行不好
3)词义转移
(五)修辞影响

这主要是指修辞中“借代”的影响。“借代”这种修辞 手法,本是临时借一物来代指另一物,如“披坚执锐” 中的“坚”指“铠甲”,“坚”的意义随上下文而异, 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词义。但有的借代经常使用,也会使 某些词产生一新的义位。例如:
《孟子· 公孙丑下》:“木若以美然。”展变化
《战国策· 赵策四》:“丈夫亦爱怜其少子 乎?” 《论语· 先进》:“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杜甫《少年行》诗:“江花结子已无多。”
A.男子的美称……减少……→a.0 B.子女……………缩小……→b.儿子 (子古) C. 0………………增加………→c.种子 (子今)
D.0………………增加………→d.幼小的
响(今):声响 洗(今):洗 涉(今):渡水 雄(今):鸟兽的雄性 彊(今):有力
2)词义缩小

“缩小”和“扩大”相反,从义素看,一个义位的中心 义素不变,但增加了限定性义素;从语义场的上下位关 系看,是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从概念看,是属概念变 成了种概念。例如:


“谷”的义素变化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