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
•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 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 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 也好。
•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齐读下阙
回答下面的问题
从“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迎”这句话中你得出怎样的人 生思考?
. 阳光总在风雨后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 又一村 . 打击只会让我们坚强 .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 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 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 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 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 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 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 探索,无歌无喜,无风无雨。 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 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 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 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 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 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 新的位置。
竹杖芒鞋:表明词人被贬谪后 穷困潦倒的处境 马:达官贵人的象征 轻:心情的轻松,愉悦,镇定从 容、旷达乐观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迎。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 醒了,微微感到点冷。 雨后放晴, 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 好似在 招手欢迎我。
作用: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既与上片所写风雨照应,又 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 能射向天际! ——余秋雨
研读探究
请将《全品学练考》翻到21页
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几句 写出了什么内容?请结合词句作具 体分析。 研读提示:本题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对句子本身做出解析,二是 要充分理解作者在整首词中所表现 的思想感情,并将二者有机结合。
了解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 时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县) 已第 三年。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即 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东坡志林》 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 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词来,于 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
定风波
苏轼
学习目标
1.体会苏轼在诗歌中寄寓 的感情。 2.在理解文章基础上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
走近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 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 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 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 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 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 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 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 坡乐府》。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 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 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 我们。
词中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是词的点睛之笔,语 含双关,结合全词,谈出你的看法!
齐读全文
重要字音:
蓑(suō) 吟(yí n) 料(liào)峭(qiào) 萧(xiāo)瑟(sè) 啸(xiào)
理解词义:
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吟啸:吟诗、长啸。 芒鞋:草鞋。
烟雨:烟波风雨。 料峭:形容风力寒冷、尖利。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词类活用:
1. 同行皆狼狈(动词用作名词, ·· 同行的人) 2. 竹杖芒鞋轻胜马(竹杖:名词 ···· · 用作动词,拄着拐杖。芒鞋:名 词用作动词,穿着草鞋。马:名 词用作动词,骑马。)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 字便见性情。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 存在的,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那么便怎样?“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 的延伸。在雨中照样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其洒脱、旷达;“何 妨”二字流露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这两句是全篇的主脑。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 着草鞋,拄着拐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 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 象,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 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 行。表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 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并且 由眼前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 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而不畏坎坷淡泊超然的情怀。
•双关
“风雨”和“晴”既是指自 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 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 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 春风得意的顺境。
问题:
这首词交代了作者写作的 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 什么?
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 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 遂晴,故作此。 *交代了写这首 时间:三月七日
词的原因,为 地点:沙湖(黄州) 后文表现自己 不惧风吹雨打 事件:遇雨 张本
赏析 理解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 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 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 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吟诗、长啸,表示意态闲适。陶渊明 《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 流而赋诗。」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
马还要来得轻便。这雨有甚么 可怕?
中心思想:
这首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 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处见深 意,于寻常处声奇警,表现出作 者旷达超俗的胸襟,寄寓这作者 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定风波
〈 〉 } { 〈 〉
酒醒 下阕 回首 心情平和 无雨无晴
莫听 何妨 不怕风雨 上阕 谁怕
胸 襟 豪 放 、 旷 达 , 超 然 脱 俗
艺术特色
•比喻
“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 逆境,“晴”比喻春风得 意的顺境。
有人评价这首 词是“于简朴 中见深意”联 系全词,谈谈 你的看法。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 雨的生活小事,描写 了“春风”“山头斜 照”等雨后天晴等的 平常自然之景,但在 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 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 多少风雨苦难,不要 苦恼,不要被它吓倒, 只要坦然相对,一切 风雨苦难都将成为过 去。
二、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这首词的言与意之间,不是局部的一对一的直 接比喻关系,而是整体性的隐喻寄托。这种整 体性隐喻寄托具有若即若离的特点,而不可一 一捉对坐实。例如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 吟啸且徐行”中,隐喻寄托着苏轼遭贬后泰然 自若的情绪;在“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 头斜阳却相迎”中,隐喻寄托着作者历经坎坷 后对世事更加清醒、因而晚境或尚平坦有望的 社会人生感受;但不能说,这些都是比喻。可 以说,隐喻寄托具有更多的象征意味;不过这 种象征意味是若即若离、隐约而含蓄的,而词 的意境美也就更多地体现在这种若即若离的朦
无首 冷 生马 啸 莫 风向 , 。, 且 听 雨来 山 料 谁 徐 穿 也萧 头 峭 怕 行 林 无瑟 斜 春 ? 。 打 晴处 照 风 一 竹 叶 。, 却 吹 蓑 杖 声 归相酒 烟芒, 去迎醒 雨鞋何 ,。, 任轻妨 也回微 平胜吟
作同 三 此行 月 词皆 七 。狼 日 狈, 定 ,沙 余湖 风 同独 道 波 行不 中 皆觉 遇 狼, 雨 苏 狈已 , 轼 ,而 雨 余遂 具 独晴 先 不, 去 觉故 ,
一蓑烟雨任平生。 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 雨都不在意。
理解:这句话有眼前风雨推 及人生有力地强化了词人面 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 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体现了全词的中心思想。
请你从以小见大的角度来赏析 “一蓑烟雨任平生”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 行。表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 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并且 由眼前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 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而不畏坎坷淡泊超然的情怀。
三、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一般说来,这种隐喻寄托总是以自然景物,隐喻社会人事,以对 眼前事物的具体感受寄托普遍的人生态度,因而多具即景生情、 情寄言外,以小寓大、言外无穷的特点。《定风波》以道中遇雨, 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 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 以小见大。而且这个“大”是难以穷尽的:不仅有遇雨、吟啸、 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 真景,还有苏轼仕途坎坷、遭贬黄州、渔樵杂处、放浪山水,乃 至隐居山林、啸傲江湖、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想象中 层开的社会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 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心仪归隐 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滤出放开眼量、洞达事理、 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 事无限,这就是隐喻寄托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最终体现了这首 《定风波》的成功之处。
•从这首中, 可以看出词人 是一个怎样的 形象?
•从这首词 中, 可以看出词人 是一个吟啸徐 行、拄着拐杖、 穿着草鞋、顶 风冒雨、不畏 艰难、镇定从 容、旷达乐观 形象
纵横奔放的报国豪情
人生如梦的感伤
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乐观
苏轼的人生态度
积极、进取、乐观、旷达
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 个人物,挫折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 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 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就是 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
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 又贬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 儋县),后死于常州。
苏轼总结自己的一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词特点:
广阔的社会视野,渊博的学识,旷达的情 怀,浓郁的生活情趣
【写作风格】
1、豪放风格。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慷 慨豪迈的形象;阔大雄壮的场面。 2、旷达风格。《水调歌头》《定风波》《行 香子· 述怀》 3、婉约风格。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 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蝶恋花》)
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 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 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闲适、轻松、自如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 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 度?
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 辈子也处之泰然. 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 自然的生活态度.
.词中记叙的只 是出游时途.中 遇雨的一件小 事. .上阕写途中遇 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 晴后的心理感 受
Baidu Nhomakorabea
齐读上阙 回答下面的问题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 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狂风骤雨
2、在遇雨时,行人及作者分别 采取什么应对措施?表现了作 者什么心态?
同行:皆狼狈 作者:独不觉、吟啸、徐行 心态:泰然自若、闲适、 坦然
3、从上阙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 个怎样的形象?“竹杖芒鞋轻胜 马”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总体说来,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 点是: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 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具体来说,这里至少 体现出如下三个方面的审美要点。
一、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
写眼前景,就是落墨于眼前所遇到的真实景物;想心中 事,就是着意于心中所萦绕和所要表现的事物人情;而 这两者之间则必须具有异质同构关系,以使读者能由此 而想象到彼。《定风波》直接描述的是作者沙湖道中遇 雨的情景,但所表现的却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境遇和心 情,因而作者在进行这首词的艺术创作时是“一心二 用”,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在这种整体构思中,“眼前 景”和“心中事”虽然一个是自然景物,一个是社会人 事,但两者必须具备相似联想可以沟通的同构关系。在 《定风波》中,沙湖道上的风风雨雨,与苏轼仕途上的 政治遭遇就是异质同构关系,苏轼在道中遇雨时的感受, 与他遭贬后的心境也是异质同构关系,而词的全部意理 情致,也就含蕴在这一系列的异质同构关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