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合集下载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内科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内科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内科一、患者信息及问题描述患者姓名:王先生性别:男年龄:55岁入院日期:2022年10月15日主诉:胸闷、气短、咳嗽二、诊断与治疗方案1. 诊断:a. 急性心肌梗死b. 高血压c. 冠心病2. 治疗方案:a. 给予抗栓治疗,使用阿司匹林等药物b. 给予血管扩张剂和β受体阻滞剂c. 卧床休息d. 进行心电图监测e. 预约冠状动脉造影术三、护理记录1. 10月15日a. 患者查体:血压160/95mmHg,心率85次/分,心肺听诊正常b. 检测生命体征:体温36.5°C,呼吸20次/分,血氧饱和度96%c. 患者自述疼痛缓解,胸闷减轻d. 卧床休息,观察患者病情变化2. 10月16日a. 患者卧床休息,症状无明显恶化b. 监测生命体征:血压145/90mmHg,心率80次/分c. 继续给予抗栓治疗、血管扩张剂和β受体阻滞剂d. 安排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结果显示ST段改变明显3. 10月17日a. 患者症状进一步缓解,无胸闷、气短等不适感b. 生命体征稳定,血压135/85mmHg,心率78次/分c. 特殊护理记录:患者情绪稳定,与家属交流愉快d. 预约冠状动脉造影术,安排患者进一步治疗四、治疗效果评估1. 10月18日a. 预约冠状动脉造影术进行冠状动脉疾病评估b. 检查结果显示三支冠状动脉存在堵塞c. 讨论治疗方案:介入手术或药物治疗2. 10月19日a. 手术安排:患者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b. 手术过程顺利,患者病情明显改善c. 观察生命体征:血压130/80mmHg,心率75次/分五、持续改进措施1. 患者满意度调查a. 进行出院后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评价b. 持续改进医疗服务,在满足患者需求的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c. 定期评估护理团队的服务质量,进行培训和提升2. 病例讨论和学术交流a. 定期组织内科病例讨论会,分享医疗经验和不良事件处理经验b. 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学术交流,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c. 追踪病例治疗效果,评估不同治疗方案的长期效果六、总结本次患者王先生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经过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抗栓治疗、血管扩张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心力衰竭的规范化治疗)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心力衰竭的规范化治疗)
心内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检查日期源自检查人员主要检查内容
心力衰竭的规范化治疗
医疗质量存在的问题(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存在问题、相关责任人等)
邵启万,诊断:扩张型心肌病,住院号:412481。存在问题:1)对呼吸困难的早期鉴别诊断不够清晰。2.患者出现发热后,发热原因寻找不够全面。3.抗生素使用理由不够充分。
3.β受体阻滞剂用于慢性心衰,不仅能有效改善心室重塑,改善左室功能,进而降低患者入院率、病死率,还能显著减少猝死。另外,β受体阻滞剂对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有双重抑制作用。对慢性收缩性心衰,NYHA心功能Ⅱ~Ⅲ级患者必须加用Β-受体阻滞剂,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心功能Ⅳ级患者,待病情稳定后(4天内未静脉用药,无液体潴留)在严密监护下谨慎使用。起始量需小,加量应慢,达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量,长期维持。确定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量,以清醒静息心率控制在60次/min左右为宜。
文子元,诊断:冠心病 缺血性心肌病 心脏扩大 心房颤动 心功能Ⅲ级,住院号:419827。存在问题:1)ACEI使用不充分。2.β受体阻滞剂应用时机不当及使用率低。3.对患者一般状况关注不够。
改进措施
1.加强对心力衰竭指南学习。
2.ACEI在治疗心衰中的作用不仅仅是降血压,它通过阻断RAAS有靶器官保护作用,尤其具有阻断AngⅡ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作用,ACEI在心力衰竭治疗中不仅仅是降压,它通过抑制RAAS系统抗心室重构,保护靶器官。应强调心衰治疗指南精神,所有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均需长期应用ACEI,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为了充分发挥ACEI的疗效,应逐渐达目标剂量,如不能达目标剂量,应采用患者可接受的最大耐受量。
效果评价
对心力衰竭规范化治疗认识更深刻,对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了更进一步的掌握,对抗生素使用指证进一步掌握,并加强了对患者一般状况的评估。

心内科科室质量管理体系

心内科科室质量管理体系

科室质量管理体系xx区人民医院心内科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制度一、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在科主任的领导下负责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

下设7个质量控制组。

医疗质量控制组、护理质量控制组、院感质量控制组、输血质量控制组、药事质量控制组、介入质量控制组、临床路径与单病种控制组。

二、负责本科室管理制度,质控方案,并组织实施。

对全科的质量与安全进行监督、检查、分析、反馈和指导和控制工作。

三、负责组织本科室人员学习有关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各种技术标准,操作规程、质量控制标准、进行全员质量控制教育、增强质量意识。

四、按质量管理标准。

对科室工作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对科室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进行督导、检查、分析、评价、提出改进措施。

五、每月(一般每月最后一周星期三上午)召开一次医疗质量安全讨论会,对科室诊疗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和监控。

对医疗质量进行动态评判、分析总结并做好记录。

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依据,科主任签名负责。

六、定期(每季度、半年或一年)对相关质量与安全指标进行汇总分析、做出阶段小结。

七、每年科室要做出科室下一年度医疗质量控制计划,实施方案,并对本年度医疗质量工作情况进行总结。

八、对大的质量安全问题进行责任认定和奖罚讨论。

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成员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成员名单科室质量管理组织架构图各质控小组成员及工作职责一、医疗质量管理组1、人员组成:组长:王培书副组长:陈建尹代江秘书:石庆云成员:胡斌李盈盈莫铮铮景豪王舒梁科2、工作职责1)、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各项工作。

根据本科室的特点制定科室管理制度、质控方案并组织实施。

2)、对全科的医疗质量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检查并开展日常质控工作。

3)、负责组织本科室人员进行学习相关规章制度、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及质控标准。

4)、讨论本科室的医疗运行情况,对诊疗质量(超长住院、核心制度执行情况)、病历质量、医疗差错、投诉纠纷、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医疗质量管理科下发的“整改通知”进行针对性质控。

内科医疗质量管理与及持续改进方案

内科医疗质量管理与及持续改进方案

内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质量考核标准考核办法和质量指标一、质量管理相关目标及相关评价指标(一)质量管理相关目标1.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

实行医疗质量责任追究制。

2.门诊布局合理,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

3.落实首诊负责制和科间会诊制度。

4.依据工作量及需求,合理配置专业技术人员,落实普通门诊、专科门诊、专家门诊职责,提高门诊确诊能力,保障门诊诊疗质量。

5.规范门诊医疗文书,有书写质量监控措施。

6.制定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处理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7.开展多种形式的门诊诊疗服务,满足患者不同就医需要,方便患者就医。

8.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

(二)相关评价指标1.普通门诊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医师比例≥60%。

2.合格病历率≥90%。

3.处方合格率≥95%。

(三)门诊质量考核标准二、核心制度及其他重要制度三、临床合理用药四、医院感染管理五、患者安全目标管理医疗质量指标:过程控制指标如下:1.门诊医师(1)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

(2)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要有初步诊断。

(3)门诊病历书写完整、规范、准确。

(4)合理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

(5)具体用药在病历中记载。

(6)药物用法、用量、疗程和配伍合理。

(7)处方书写合格。

(8)第二次就诊诊断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a. 建议专科就诊;b.请上级医师诊视;c. 收住院。

(9)第三次就诊诊断仍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a. 收住院;b. 患者拒绝住院需履行签字手续。

(10)按专科收治病人。

(11)按病情需要,注明特殊入院方式:车送或陪护。

2.病房住院医师(1)病人入院30分钟内进行检查并作出初步处理。

心内科护理质量实施与改进方案

心内科护理质量实施与改进方案

心内科护理质量实施与改进方案一、背景和目标心内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主要负责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对心内科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提高心内科护理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心内科护理质量实施与改进方案至关重要。

二、护理质量实施方案1. 制定护理质量标准:根据国家和医院的护理质量标准,结合心内科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心内科护理质量标准,包括护理技术操作标准、护理文书书写标准、护理服务质量标准等。

2. 建立护理质量监控体系:设立护理质量管理小组,由科护士长、护士长和护理骨干组成,负责对心内科护理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

定期进行护理质量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

3.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技能训练,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护理技能演练,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4. 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护理管理制度,包括护理工作流程、护理岗位职责、护理操作规程等。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确保护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5. 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需求,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加强护患沟通,及时解决患者的问题和困惑。

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及时了解患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护理工作。

三、护理质量改进方案1. 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定期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整改。

鼓励护理人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护理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

2. 推广护理科研成果:关注国内外心内科护理研究的最新进展,积极引进和推广新的护理技术和方法。

鼓励护理人员参与科研活动,提高护理科研水平。

3. 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建立护理信息系统,实现护理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方便护理人员及时获取和处理护理信息。

4. 加强护理安全的管理:建立护理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对护理差错和事故的预防和控制。

年心内科质控方案精品文档

年心内科质控方案精品文档

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心内科2010年质控方案根据“三甲”医院标准要求,及我院质控科要求, 心内科特制定2010年度质控方案,具体方案如下:科室成立质控小组,以科主任、护士长、住院总为核心,组长:朱坤,组员:户学敏、刘丽、许承志、徐欣、方勇、赵长征。

质控医师:户学敏,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

科主任朱坤为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每月带领科室质控小组随机检查科室的医疗病案质量至少 1 次,分析、总结并提出医疗病案质量改进意见,促使医疗病案质量不断持续改进。

一、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控制方案1、认真落实十项核心制度,加强三级医师查房,住院医师许承志、徐欣、方勇、赵长征,陈震领,杨雯静每天查房 2 次,主治医师户学敏每天查房 1 次,科主任朱坤每周查房 1 次,钱旭久主任医师每周查房 1 次,崔惠康副主任医师每周大查房 1 次,查房时注意查房质量,做好自我介绍,查房记录要有内涵。

2、疑难危重病人由床位医师提出,科主任负责组织全科讨论,入院3 天未确诊治疗组讨论, 1 周未确诊全科讨论, 2 周未确诊报医务科组织讨论。

讨论具体内容记录在疑难危重病历讨论本中,结论性内容记录在病程记录中。

3、严格执行科内和科间会诊制度,请他科会诊,可以由床位医生或者主治医生提出。

发出的会诊单要有主治医生签字,急诊会诊例外。

他科请会诊,如果无特殊要求,原则上应该由主治医生会诊,以保证会诊质量。

请他科会诊或者出会诊均要详细登记在会诊登记本上。

4、白天抢救急、危、重病人,朱坤(主治医师),户学敏(主治医师),李铁枫(副主任医师)至少有一人参与。

晚上由住院总徐欣组织抢救,必要时报告二线班及科主任。

写好详细的抢救记录,并同时书写在抢救记录本上,病危病人及时上报医务科,该项工作由床位医生负责。

5、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小于10%,提高院感发生病人病原学送检率。

6、疑难、高危、新开展的技术项目报医务科审报等。

7、介入手术患者术前全科讨论,严格掌握适应症及术前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处理措施。

科室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方案范文(四篇)

科室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方案范文(四篇)

科室医疗质量与持续改进方案范文为了强化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规范医疗行为,增加社会信任度,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和就医安全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及卫生厅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我院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案。

一、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及对象(一)管理目标:医院科室医疗质量组织管理、诊疗技术规范、医院感染、合理用药、急诊急救、临床用血质量和安全、护理质量、单病种质量管理。

逐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任务明确的职责权限并相互制约,协调与促进质量保证体系,使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达到法制化、标准化、设施规范化,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

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促进医院医疗技术、管理水平不断发展。

(二)管理对象:1、临床科室:大内科、外护科2、医技科室:功能科、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

二、医疗质量工作计划(一)健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网络:为了达到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全员参与、全部门控制、全过程控制,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1、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2、病案管理委员会3、医疗质量督导组4、科室质控小组(二)加强全员质量意识1、所有新进院人员(新调入和新分配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时,培训内容应包含有关医疗质量管理的内容。

2、各科质控医师学习有关医疗质量管理指标、方法,以加强各科的医疗质量管理力量。

3、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等方面的奖惩细则,使全体职工了解医院管理,参与医院管理。

相关职能科室以此为依据对各科室进行奖惩。

(三)医疗质量管理流程1、个人目标质量管理。

职工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员工手册的要求进行自我管理。

2、基层质量管理。

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和科秘书等组成质控组,负责本科的质量管理。

3、中层质量管理。

由相应的职能科室分工合作进行。

其中护理部负责护理系列的质量管理;院感科负责有关院内感染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方面的管理;门诊部负责门诊各诊室的医疗质量的具体管理;药剂科负责处方质量及协同院感科进行抗生素管理;医务处负责全院各临床科室的环节质量管理及终末质量管理。

心血管内科心脏介入诊疗质量管理制度与持续改进措施

心血管内科心脏介入诊疗质量管理制度与持续改进措施

心血管内科心脏介入诊疗质量管理制度与持续改进措施为了确保心血管内科心脏介入诊疗的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下文将对心血管内科心脏介入诊疗质量管理制度进行详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持续改进措施。

一、质量管理制度的基本组成1.质量目标与指标:确定心血管内科心脏介入诊疗的质量目标,并设立相应的质量指标,用于评估和监控诊疗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如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等。

2.质量管理团队:成立专门的质量管理团队,由心血管内科的医生、护士和管理员等多个领域的专家组成。

团队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和执行质量管理方案,并进行监督和评估。

3.质量管理流程:制定并执行严格的质量管理流程,包括患者筛选、手术前准备、手术过程、术后护理等各个环节。

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标准操作流程,避免错误和事故的发生。

4.培训与培训:针对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

培训内容包括手术技术、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患者安全等方面。

5.质量评估与监控:建立有效的质量评估与监控机制,通过数据分析和报告审核等方式,及时了解和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6.不良事件和投诉处理:建立及时、准确、公正的不良事件和投诉处理机制,对发生的不良事件和投诉进行调查和处理,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1.提高专业水平:不断更新和提升医生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关注最新的技术和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课程,提高诊疗水平。

2.引进先进设备:及时引进和使用国内外先进的心血管内科心脏介入诊疗设备,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加强团队协作: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机制,加强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之间的协作和沟通,提高诊疗效率和质量。

4.制定规范操作指南:制定详细的规范操作指南,规范诊疗操作流程,减少操作失误和风险。

5.加强患者教育和管理: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管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心内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华法林的使用)

心内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华法林的使用)
2.华法林使用前告知患者及家属适应症及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出院时除予以患者及家属出院小结外,还另附一张华法林的注意事项,华法林最佳的抗凝强度为INR2.0-3.0,此时出血和血栓栓塞的危险均最低。
4.使用华法林前仔细评估出血风险。
效果评价
整改后,对房颤病因机制及治疗有进一步了解及掌握。对华法林的使用较前更规范。
心内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
检查日期
检查人员
主要检查内容
房颤及华法林的使用
医疗质量存在的问题(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存在问题、相关责任人等)
本科室今年3月间共收治房颤患者20例。其中入院后均积极予以抗凝治疗。其中住院号为404480 患者严重心衰,根据CHA2DS2-VAS2评分,须应用华法林抗凝。
1.对房颤病因理解不够以及需要监测INR,导致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为主,而非选择华法林抗凝治疗。
2.对房颤患者的栓塞风险评估不够。
3.因担心华法林的出血风险而未选择最佳抗凝治疗方案。
4.使用华法林前未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适应症及并发症,出院后未予以书面的华法林注意事项。
改进措施
1.共同学习房颤的诊治指南和华法林的药理作用机制
科主任签名
年4月28日

心内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心内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心内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一、前言心内科作为医院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承担着重要的医疗任务。

为了提升心内科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制定一份科学有效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至关重要。

二、医疗质量管理1.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确定医疗质量管理的责任人员,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过程的规范和标准化。

2.加强医疗过程监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医疗过程监测系统,对医疗流程、医疗行为等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3.持续改进与评估定期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估,开展专项质量活动,制定改进措施并跟踪落实,不断提升医疗质量水平。

三、安全管理1.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并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医疗设备管理、用药安全管理、感染控制等,确保医疗过程中患者安全。

2.强化感染防控建立严格的感染控制制度,做好消毒灭菌工作,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预防意识和技能。

3.建立事件报告与处理机制建立事件报告系统,对医疗事故、医疗差错等事件进行及时报告和处理,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再次发生。

四、人员培训与队伍建设1.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定期对心内科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其医疗水平和服务意识。

2.建立健全团队合作机制加强医疗团队的沟通协作,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提升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

3.激励机制建设建立激励机制,对医护人员的出色表现给予奖励,激励其积极参与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五、总结心内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的制定是医院保障患者安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

通过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与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可以不断提升心内科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安全的医疗服务。

【字数不足,可适当添加内容】。

心血管内科心脏介入诊疗质量管理制度与持续改进措施

心血管内科心脏介入诊疗质量管理制度与持续改进措施

心血管内科心脏介入诊疗质量管理制度与持续改进措施1.严格执行卫生部制定的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遵守介入诊疗各项规章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2。

成立介入质量控制小组,科主任和护士长为质量和安全的责任人,加强对科室的管理和全科人员的学习培训工作。

3。

介入诊疗质量管理方案1)从事介入诊疗的医师应当接受至少1年的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同时,有医院技术委员会的审批、授权,方具有资质.2)介入医师应熟练掌握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并严格执行。

3)实施介入诊疗前,须经2名以上具有介入诊疗资格的医师决定(其中至少1名为副主任医师),并有记录。

对于疑难、复杂患者应经全科讨论,必要时请相关协作科室参与,提供技术支持.4)手术医师应行术前访视,以确认适应症、手术方案.术前由手术者或者第一助手项患者或近亲属进行知情同意告知,包括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高值耗材的选择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5)介入医师应熟练掌握介入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及防治措施,并有应急预案及抢救流程。

6)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严格遵守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杜绝医疗差错及医疗事故的发生。

7)建立健全完善的术后患者随访资料.4.质量改进措施1)定期开展介入科室质量与安全指标总结、评价活动,对存在的质量与安全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意见。

2)定期进行介入知识的相关培训、教育,提高诊疗操作水平,防范医疗风险,杜绝违规操作。

3)定期对介入病案进行质量检查,参照《病历书写规范》及介入手术病历书写要求,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介入病案质量。

5。

主要技术质量安全指标:1)无手术事故,无导管相关性感染暴发2)血管造影严重并发症低于0.5%3)介入诊疗技术相关死亡率低于0。

5%4)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使用比例≤30%。

新心内科工作计划

新心内科工作计划
新心内科工作计划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一、安全。
2.提升患者满意度,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3.加强心内科团队建设,提高团队凝聚力。
二、工作重点
1.优化诊疗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2.加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宣教,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 加强心内科护士康复护理培训,提高康复护理水平。
– 关注患者心理需求,心理辅导,助力患者康复。
4.团队建设:
– 定期举行心内科医护团队沟通会议,增进团队了解。
– 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
在新的工作季度中,我们心内科团队将紧紧围绕工作目标,全力以赴开展各项工作。我们坚信,通过优化诊断流程、治疗方案,提升康复护理水平,以及加强团队建设,心内科医护团队将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同时,我们也将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为实现更高的工作目标而努力。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创心内科美好的未来!
《篇三》
一、工作目标
1.提升心内科疾病诊断准确率,优化治疗方案。
2.增强患者康复护理,提高患者满意度。
3.深化心内科医护团队沟通协作,提升团队凝聚力。
二、工作规划
1.诊断优化:加强心内科疾病诊断流程,提高诊断准确率。
2.治疗方案优化: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3.康复护理提升:加强心内科患者康复护理,关注患者心理需求。
4.团队建设:加强医护团队沟通协作,提升团队凝聚力。
三、具体措施及应对策略
1.诊断优化:
– 定期组织心内科疾病诊断培训,提高医生诊断能力。
– 引入先进诊断设备,提升诊断准确率。
2.治疗方案优化:
– 开展心内科疾病治疗研讨,分享成功治疗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内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

检查标准1:实行患者病情评估制度,遵循诊疗规范制定诊疗计划,并进
行定期评估,根据患者
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调整诊疗方案。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全面推行《患者病情评估及告知制度》,由中级以上资质主管医师填写。

普通患者诊疗方案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确定,疑难危重患者方案需经副高以上人员确定。

诊疗方案随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检查、治疗计划、手术计划及方案调整、分析在病历须中有记录。

检查标准2:加强运行病历的监控与管理,落实核心制度和规范要求,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治疗安全、及时、有效、经济。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明确各级医师病历书写职责,严格遵守病历书写规定,病历体现诊断及时、检查合理、治疗恰当,知情同意书完备。

由科主任负责对本科室落实、执行十四项核心制度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科室设兼职质控员,明晰责任分工。

科主任组织质检员及相关人员,及时检查、评价、监督、保障运行病历质量及医疗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处理。

检查标准3: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加强护理管理。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严格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度》,在临床科室的整个医疗活动中,必须履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级负责制,逐级负责,逐级请示。

各科室在相关制度制订中要明确规定各级医师查房要求,尽量确定各级医师查房时间,由质控、医务部门不定期参加各科室、各级医师查房,并对终末病历及环节病历进行检查、评价。

检查标准4:规范治疗,合理用药,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其他药物治疗指导原则、指南。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济南市中心医院制订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实施细则》,规范科室抗菌药物的应用,由质检及临床药学制定相应的检查落实方案,有整改通知,有落实及改进的措施及记录。

检查标准5:有危重病人抢救流程,规范三级医师报告和职责,提高抢救成功率;严格并发症和医院感染事件报告制度,不瞒报和漏报。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各专业制定本专业的危重病人抢救流程,加强急危重病
人抢救理论、技能及操作规程的的培训,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须≥80%。

规范三级医师报告制度和相应职责,规范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

并形成重大、复杂事件科级、院级分级响应机制。

检查标准6:按手术诊疗管理有创诊疗操作。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各临床科室所开展有创诊疗操作,要在设施、消毒、制度、流程等方面管理上符合手术管理水平,建立定期自查、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医疗技术、有创诊疗操作和人员资质的资格准入、分级管理、监督评价和档案管理制度。

检查标准7:开展重点病种质量监控管理。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措施:分别制定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及并发症少的单发病病种质量控制计划,实行一定时段内所有病例质量考核。

结合临床
1
诊疗实际,应用相应临床诊疗路径、指南、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规范医疗工作。

要求质量控制病种诊断与鉴别诊断明确,治疗方案恰当,检查处理适宜,用药合
理安全,急重症处理及时、有效。

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是必须实行单病种质量监控的病种。

检查标准8:实行介入手术资格准入、分级管理制度,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制定心内科的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并对临床医师的手术实行分级管理,按手术权限实施手术。

按规定实行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有原始资料记录。

由科室、职能部门检查落实情况,反馈、改进。

检查标准9:加强围手术期质量控制,重点是术前讨论、手术适应症、风险评估、术前查对、操作规范、术后观察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医患沟通制度的落实。

术前:诊断、手术适应症明确,患者准备充分,与患者沟通并签署手术同意书等,手术前查对无误。

术中:手术操作规范,意外处理措施果断、合理,术式改变等及时告知家属或委托人。

术后:观察及时、严密,早期发现并发症并妥善处理。

考核方法及改进措施:应建立围手术期质量控制的工作规范,加强术前、术中、术后环节控制力度,建立大中型手术术前讨论、医患沟通(谈话)、重大手术术前医疗技术损害预警告知等制度,要求全面、细致,病历中详细记载,准确记录。

(三)心内科门诊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 落实首诊负责制和科间会诊制度。

依据工作量及需求,合理配置专业技术人员,落实普通门诊、专科门诊、专家门诊职责,提高门诊确诊能力,保障门诊诊疗质量。

考核方法:
(1)检查首诊负责制度和科间会诊制度,检查落实情况以抽查门诊病历为主。

(2)检查普通门诊、专科门诊、专家门诊职责。

(3)查看普通门诊、专科门诊、专家门诊排班表。

(4)普通门诊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医师比例
≥60%。

改进措施:
(1)落实门诊首诊负责制、门诊疑难病会诊制,提高门诊确诊率。

(2)确保副高以上医生就诊率,正(副)主任医师占门诊医师率≥60%。

(3)依据工作量及就医需求,合理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坐诊,提高门诊确诊能力。

检查标准2:建立门诊质控组织,落实医疗文书书写规范,有书写质量监控措施。

考核方法:
(1)查看门诊质控组织。

(2)查看落实医疗文书书写质量监控措施。

(3)门诊质控组织的活动记录。

改进措施:
(1)建立门诊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质控组织。

(2)完善落实医疗文书书写质量监控措施和记录。

(3)设立门诊管理关键性指标:①门诊量;②病人投诉情况;③门诊患者满意度统计表;④各专业医生日工作量一览表;⑤副主任医师以上承担普通门诊工作一览
表;⑥法定传染病报告情况一览表。

建立门诊行政查房制度,通过检查、分析、评价、反馈、整改等措施,持续改进门诊医疗服务质量。

检查标准3:制定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处理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考核方法:查看《门诊就诊病人紧急情况处理预案》及调度备案。

改进措施:
定期对门诊所有医务人员进行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做到人人知晓、人人会做。

检查标准4:开展多种形式的门诊诊疗服务,满足患者不同就医需要,方便患者就医。

考核方法:
(1)开设老年病、高血压等专病特色门诊,提供人性化服务。

(2)患者对医师、护士、药房、检验、放射工作人员服务满意度≥90%。

改进措施:
(1)新开设老年病、高血压专病门诊。

(2)拓宽门诊服务功能,以疾病为主导转移到以健康为主导,从单个病人转移到群体为中心,以医疗为重点转移到防治并举,以医院为基础转移到医院和社区并重,从医学转移到众多学科和全社会参与。

(3)加强健康教育工作,使我院门诊、病区、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形成合力,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四)介入诊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检查标准1:严格执行《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依法取得相应
资质。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
(1)加强医护人员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和《指南》中“介入诊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要求的学习,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意识,严格执行《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确保介入治疗的质量与安全。

(2)在取得相关资质下开展介入治疗工作。

(3)每月召开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工作会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
总结、讲评、改进并备案
检查标准2: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符合医院功能任务要求,满
足临床需要,能提供24小时诊疗服务。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
(1)加强介入科能力建设,医护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做到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符合医院功能任务要求,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2)制定急诊冠脉介入手术管理办法。

每月固定一组手术人员,确定通知顺序
流程、值班原则、联系电话,建立了绿色通道,具备24小时诊疗服务。

检查标准3: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实行科学的质量控制标准,开展临床随访,定期进行质量评价。

考核方法:查看医护人员学习、培训、考核档案;质量控制标准及质量控制记录;随访记录。

改进措施:
(1)进一步完善介入治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项围手术期诊疗制度和流程并严格执行。

(2)加强医护人员对技术操作规范的学习和培训,建立员工教育和培训档案,定期考核,熟练掌握,正确使用。

(3)进一步完善介入科质量控制标准,定期组织学习,认真掌握并严格执行,从源头控制质量隐患。

(4)建立临床随访制度,并做好详细记录。

检查标准4: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严格掌握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
考核方法:质控办定期抽查介入治疗病历,检查因病施治,合理治疗情况。

改进措施:
(1)严格遵循《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的要求,在适应症和禁忌症的讨论中要尊重患者本人的意愿和选择,认真执行各类疾病的介入治疗指南。

(2)对须做介入治疗的患者实行术前三级医师讨论制度,严格把握指证,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治疗。

(3)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认真进行术前谈话,讲明介入手术的必要性、预期达到的目的,手术风险及术后注意事项和所需费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