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的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约瑟难题的探究
——
—社会结构、民族习惯与心理的解析
岳孝利
(临沂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山东临沂276005)
摘要:中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技术为什么到了近代却走向了落伍?这一由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先生提出的难题,国内学术界至今尚未能提供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对古代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民族习惯与心理进行解析,以探索其近代落伍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社会结构;民族习惯;民族心理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51(2007)05-0133-04
收稿日期:2007-08-17
作者简介:岳孝利(1973—),男,山东临沂人,临沂师范学院讲师,史学硕士。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科学家、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先生在1930年代首先所提出的,其内容是:尽管中国古代先人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或云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而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将之称为“李约瑟难题”。目前中国国内学术界至今尚未能提供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有鉴于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对古代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民族习惯与心理等方面进行解析,以探索其近代落伍的历史必然性。
一、社会结构方面的分析
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及其运作模式与西方大不相同,这既是古代中国的特色,又是近代科技无法在中国产生的重要而又直接的原因。具体表现如下:
(一)政治主导型的社会结构内部政治、经济、对外交往三因素对科技发展的抑制
其一,政治上的压抑。
在农业文明的大背景下,科学技术尚未直接地转化为生产力,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尚未与科学的发展紧密相连。在此背景下,政治所起作用就格外重要。明清时期,日益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对科技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压抑:
一方面,在思想文化领域,极端专制的封建主义统治妨碍了科技的发展。科学与民主是天生的一对,在政治统治宽松的社会环境里,容易形成理性的自由探索精神,这是科学技术获得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封建的君主统治走向没落,其专制统治极端强化,科技发展所需要的政治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八股取士制度与文字狱的推行就是很好的例证。本来,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来说,科举制已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它一方面导致了科技与知识分子的相互脱离,另一方面又导致了科技与教育的相脱离。明代,在科举制度进一步蜕化为八股取士制度之后,其消极作用表现得更甚,再加上明清两代文字狱所造成的高压态势,这就致使理性的自由探索精神几乎消失殆尽,哪谈得上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呢?更有甚者,在这种官本位至上的社会大环境里,科学技术的价值得不到世人的认可,不能为社会所重视。如明地理学大家徐霞客,积30年心血才完成了科学巨著《徐霞客游记》,可结局却是其手稿大部散佚,直到作者逝世150年后,其书稿才首次刻印出版。伟大的著作,命运却如此悲惨!这种状况导致明中叶后我们的科技成果迅速地趋于减少。
另一方面,此时期的国家政策以及政治对科技的控制,都直接地阻碍了我国古代科技的
第29卷第5期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0月Vol.29No.5JOURNALOFLINYINORMALUNIVERSITYOct.2007
发展与转化。明清时期,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上,统治者仍顽固地沿袭“道上器下”的经世致用观念,使科学技术为礼乐行政服务,并用来满足百姓日用,因而极其缺乏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就科技与政治的关系而言,中国的传统科技又可称为“大一统科技”,科技服从于政治、服从于封建大一统的需要,从而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在封建社会的早期与中期,由于中华文明连续而快速的发展,由于小农经济的新兴与蓬勃朝气,大一统的封建统治以及与其相对应的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包容性,总体上来看,是有利于它的发展的。然而,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随着小农经济的日趋解体、资本主义萌芽的渐趋出现,建筑在小农经济上的封建专制主义极端强化,并走向没落。而此时,封建专制统治对科技发展的控制日趋严密,从而阻碍了我国传统科技的快速向前发展。如在我国的宋元时期,政府对发明、创造予以鼓励,而到了明清时代,日益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却在文化上大搞皇权主义。这不仅压抑了人们的竞争与创造精神,而且还导致了鄙视科学技术观念的泛化与强化,从而妨碍了我国科技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天文历法的发展缓慢即是例证,这就使得我国近代科技的发展,像欧洲那样首先在天文学领域获得突破,就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其二,经济上的抑制。
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在极端强化的君主专制的统治之下,“农本商末”的经济体制得以延续和强化,这使得封建的小农经济仍居于主导地位,如汪洋大海般存在,而形如孤岛般的资本主义萌芽,却很难发展起来。这既不利于已衰落的农业文明向新兴的工业文明过渡,又造成了对我国科技发展的阻碍。
首先,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生产条件的简陋性,以及生产方式的个体性,从其内部就限制了技术革新的需求。2000多年来,我国的农业耕作技术变化不大,一切按传统经验运作,这与小农经济下个体生产方式的一贯性密切相关。其次,在这种已落后的个体生产方式之下,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如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利用太阳的方位来判断时间,对于他们的生产、生活来说就足够准确了,无需更为进步的机械钟一类的发明创造。而西方,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出了巨大的社会需求,从而加速了其进步。“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像不到的。”[1](P570-572)再次,小生产方式的狭隘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科学家的研究范围,妨碍了他们对新的研究领域的开拓。
其三,对外交往中的束缚。
一反前朝积极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明清两代对外推行“闭关锁国”。这种消极的国策,实质上是极端专制的君主制度的进一步延伸与扩大化,是统治阶级保守、消极的心态在对外关系和对外交往中的体现;虽说其带有一定的民族自卫性质,并在实践中因遭到抵制而逐渐地被破坏,但是,到了乾隆时期,由于中国政府执行了更为严厉的闭关政策,西方科技的传入中断,中国从此失去了接触西方近代科技的历史机遇。
(二)二元制社会结构的缺乏与大陆性农业社会结构的过于稳定与强化
其一,二元制社会结构的缺乏。
与中国大不相同的是,欧洲在近代科学兴起之前,逐渐地形成了二元制的社会结构,即自治城市乃至城市共和国的出现,这些社会区域不再受制于封建领主的统治而独立,获得了自由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其内部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些新兴自由发展的社会区域的出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不仅为伟大的文艺复兴造就了发源地,而且,也与此运动一起导致了大学教育的兴起,推动了科学社团和科技机构的发展。这一切就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孕育出了无比肥沃的社会土壤,促使其萌芽、发展与壮大。
中国在明清时期也出现了少量萌芽中的近代城市,如制瓷业中心景德镇,铁器制造业中心佛山镇,商业中心汉口,以及新兴综合性城镇上海。然而,在日趋腐朽、极端专制的封建统治之下,这些城镇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严重压抑而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更谈不上随着日后的壮大,使城镇从封建统治者的严重束缚中独立出来。因此,明清时期始终是一种一元制的社会,这种局面导致我国近代科学的产生无“立锥之地”,从而不能顽强地成长起来。
其二,大陆性农业社会结构的过于稳定与强化。
在中国大陆性农业社会里,农业文化的社会结构始终处于一种相对的稳定状态之下,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