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货币政策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前货币政策分析

一、货币政策的概述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二、货币政策的分析

201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1年经济工作,提出明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在这里明确指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将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这是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

(一)积极的货币政策

1、较大幅度地增加货币供应量,尤其是扩大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考虑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比较富裕但货款需求相对不足,而中小金融机构的资金相对于贷款需求却显得不足的状况,投放基础货币有以下几种方式:(1)财政部发长期国债,要求国有商业银行购入后转卖给中央银行。(2)增加对四家国有商业银

行以外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改变目前实际上存在的对小金融机构再贷款的限制,对资信和经营状况较好看中小金融机构以再贷款支持,使它们有能力支持中小企业、非国有经济和小需镇建设。(3)根据资产管理公司运作的实际需要,适当提供再贷款,并允许资产管理公司发行债券,抵冲关键性大中型国有特别是军工企业的部分债务,由央行买入,增加货币供给,化解部分金融风险,从而有效使用沉淀在央行和商业银行的过剩资金。

2、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完善准备金制度。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会有助于增加金融机构可运用的资金数量,以支持经济增长。

3、下调利率和加快利率市场化相结合。我们应该在扩大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基础上而放开贷款的利率管制,让商业银行根据贷款对象的资信状况和贷款的风险大小来确定贷款利率。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作用,也应逐步通过贴现窗口和中央银行的贷款及公开市场操作来发挥。

4、加速货币信贷主体的货币投放积极性和消除货币投放中的障碍。其中主要包括:(1)随着证券市场规范化程度的提高和证券市场监管的加强,利用股票发行赚取超额利润的情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因而不宜一律禁止证券机构进入货币市场融资,要重新制定证券机构参与货币市场交易的规定,使其能够在有效的监管下,进入货币市场融资,发挥其在证券市场的造市作用。(2)要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的社会信誉,当然其根本措施在于提高其本身素质,但同时也要看到信誉与建立和完善能稳定广大存款人信心的存款保险制度相关,因而要建立中小金融机构保险制度,以促进货币的投放。(3)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约束机制,使利润约束与风险约束一样具有严肃性,从而促使加快货币投放的规

模和速度。

(二)稳健的货币政策

1、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

2、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3、执行金融稳定计划,发挥货币政策保持金融稳定的作用。

4、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货币政策工具改革,实现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回顾近年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可以发现,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严峻的通缩压力,中国开启稳健的货币政策。1998年至2007年上半年,我国一直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2003

年之后,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也曾不断微调。2007年下半年,由于流动性过剩以及通胀压力上升,央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基调,转为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无论是从流动性的状况还是通胀压力的情况看,当前与2007年均颇为相似,为此,有观点称,当前的货币政策转向实际上体现出了"从紧"的倾向。不过,现在的情况跟当年并不是完全相像。一方面目前国内的增长率比较低,通胀压力也没有当时那么大,而且国际形势与2007年完全不一样,所以他认为,明年实施的稳健货币政策是一个中性的政策,是真正的稳健。

2008年底,国际金融危机形势日趋严峻,为应对危机,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基调对我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恢复可谓“厥功甚伟”。专家们表示,过去两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非常之举,

而此时我国经济已经企稳回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应及时退出。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助于削弱通胀预期,阻断通胀预期向现实通胀的传导渠道。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而11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达55.2%,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连续第四个月出现上涨。在中国经济逐步步入正轨之际,宏观经济政策适时回归常态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另外,只有当货币环境回归常态、资金价格保持在一定水平后,货币信贷才能充分发挥好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企业才会有动力进行技术创新,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才会加快。

而就在我国经济逐步复苏、保增长已不再是当前政府所需面对的首要挑战之时,随着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开启,全球流动性泛滥,输入性通胀压力进一步上升,国内物价在诸多因素推动下,明显面临着较大的上涨压力。10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4.4%,创出25个月来新高。货币政策此次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说明管理好通胀预期已经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所在。与“适度宽松”相比,“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一种在多目标下保持平衡的货币政策,并不意味着紧缩,且可随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微调。具体来看,稳健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信贷、利率等方面的诸多调整。实际上,年初以来,央行就加强了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不仅加强了流动性管理,而且使用了价格工具,先后五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一次加息,并伴以持续的公开市场操作,甚至还实施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以此控制货币信贷投放力度,对经济运行的货币环境进行“维护”。同时,值得关注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明年还将继续实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