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间质瘤

合集下载

胃间质瘤怎么治疗好的比较快

胃间质瘤怎么治疗好的比较快

/胃间质瘤怎么治疗好的比较快胃间质瘤病程短,进展快,根据恶性程度高低手术切除的多少或放化疗的敏感度,复发的可能性很大,经过放疗、化疗等治疗后的肿瘤可有缩小或短内临时操控增长,但这些治疗并不可能杀死肿瘤,因此大部分患者手术后长期或短期内仍然会再复发,那么胃间质瘤怎么治疗好的比较快?胃间质瘤怎么治疗好的比较快?目前我国治疗胃间质瘤的方法主要有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免疫治疗。

其中手术、化疗、放疗虽然都能够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癌细胞,但是手术、放化疗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尤其是放化疗会产生的毒副作用会严重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

但是生物免疫治疗却不会,生物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提升患者自身的免疫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了癌细胞的生长与生存环境,从而达到扼杀癌细胞的目的。

生物免疫治疗是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的第四大肿瘤治疗技术。

它是运用血液分离机从病人体内采集抗癌免疫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后回输到病人体内的方法,以此来激发、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同时生物免疫治疗不仅可以单独使用,还可联合手术,可有效清除手术残留下的微小病灶以及处于休眠期癌细胞;联合放化疗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放化疗所产生的毒副作用,更加安全、有效的延长患者生命周期。

传统的化疗GISTs当作平滑肌肉瘤治疗,常用方案为阿霉素+顺铂(AD方案),临床缓解率<10%,疗效不佳。

伊马替尼(Imatinib)化疗。

伊马替尼是c-kit激酶活性抑制剂,已于2000年第一次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不能根治手术的病人,也有用于高危GISTs的报道。

应用方法为400~800mg/天,连续12~24个月。

据Ⅱ期临床研究PR达63%,SD达20%;Ⅲ期临床研究尚缺乏远期随访报道,但据报道6月的PFS超过70%。

伊马替尼用于GISTs新辅助化疗,也有小样本成功的报道。

上述内容对胃间质瘤怎么治疗好的比较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相信大家看后也有所了解。

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特征
大体病理特征
病理特征
大体病理特征
病理特征
组织学病理特征
依据细胞形态可将GIST分为3大类:梭形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和梭 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混合型
混合型
10% 20%
上皮样细胞
梭形细胞
0% 20%
70%
40% 60% 80% 100%
病理特征
组织学病理特征
梭形细胞
上皮样细胞
临床特征
NIH原发GIST切除术后的风险分级(2008)
危险度分级 肿瘤大小(cm) 核分裂数 (每50 HPF) 肿瘤原发部位
极低危
低危 中危
≤2.0
2.1–5.0 2.1–5.0 <5.0 5.1–10.0 任何 >10.0 任何 >5.0 2.1–5.0 5.1–10.0
≤5
≤5 >5 6–10 ≤5 任何 任何 >10 >5 >5 ≤5
转移复发或不可切除GIST的治疗
伊马替尼是转移复发或不可切除GIST的一线治疗药物, 初始推荐剂量为400 mg/d.
一线治疗
二线治疗
伊马替尼标准剂量失败后的治疗选择; ①伊马替尼增加剂量;②舒尼替尼治疗 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治疗失败后的维持治疗 建议参加新药临床研究 也可以考虑使用其他分子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
其他
术前治疗
伊马替尼 400mg
6个月
1周
推荐初始剂量
术前治疗时间
术前停药时间
back
术后辅助治疗
辅助治疗适应证
推荐有中、高危复发风险患者作为辅助治疗的适合人群 . 中危患者,应至少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年 高危患者,辅助治疗时间为3年

胃间质瘤手术记录模板描述

胃间质瘤手术记录模板描述

胃间质瘤手术记录模板描述标题:胃间质瘤手术记录模板描述摘要:胃间质瘤(GIST)是一种最常见的消化道间质瘤,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描述胃间质瘤手术记录模板,以提供临床实践中的参考。

导言:胃间质瘤是一种起源于胃壁间质细胞的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

根据肿瘤的大小、发展速度、浸润程度等因素,决定手术适应症。

手术记录对于评估手术效果、总结经验并提供数据支持至关重要。

1. 个体基本信息:1.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1.2 诊断日期、检查者;1.3 既往病史、家族史、过敏史等相关信息。

2. 临床表现:2.1 症状、主诉、病程;2.2 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

3. 影像学检查:3.1 腹部超声、CT、MRI等影像学结果;3.2 胃黏膜病理活检结果。

4. 术前准备:4.1 术前评估、团队讨论意见;4.2 术前准备工作,包括清空肠道、禁食、禁水等。

5. 手术过程:5.1 手术名称、手术方式、手术部位和范围;5.2 手术切口位置和大小;5.3 手术器械、消毒情况;5.4 切口层次、层次结扎;5.5 分层解剖、梗阻释放、肿瘤切除;5.6 局部淋巴结清扫、淋巴结生物学特征;5.7 出血量、输血情况;5.8 标本处理、固定和送检;5.9 手术时间、手术医师、助手、麻醉医师等。

6. 术中并发症及处理:6.1 术中出血、器械意外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6.2 麻醉相关并发症;6.3 其他术中意外情况及处理。

7. 术后情况:7.1 手术结局、手术时间;7.2 术后特殊治疗(如化疗、靶向治疗等);7.3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

8. 随访:8.1 随访时间及途径;8.2 随访结果,包括复发情况、生存状态等。

结论:胃间质瘤手术记录模板是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工具,能够提供全面、准确的病例信息,便于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数据分析和临床决策。

正确使用和完善手术记录模板将有助于提高胃间质瘤手术治疗的质量和效果。

胃间质瘤ppt课件

胃间质瘤ppt课件

目前正在进行多项针对胃间质瘤的新 药临床试验,包括新型靶向药物和免 疫治疗药物。
免疫治疗
利用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的方法, 如PD-1抑制剂等,提高患者免疫应答 和生存率。
基因治疗与免疫治疗
基因编辑技术
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 术,对肿瘤细胞进行基因改造, 以抑制肿瘤生长或增强免疫应答

精准医学研究
开展精准医学研究,探索不同患 者群体的特点和最佳治疗方案, 推动胃间质瘤治疗的精准化和个
体化。
谢谢
THANKS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可了解肿瘤是否 有引起贫血、肝功能异常 等表现。
鉴别诊断
胃癌
胃癌的恶性程度通常较高 ,发展较快,而胃间质瘤 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
胃平滑肌瘤
平滑肌瘤通常为良性肿瘤 ,但也有恶变可能,需通 过病理诊断进行鉴别。
其他胃部良性肿瘤
如胃腺瘤、脂肪瘤等,需 要通过病理诊断进行鉴别 。
04 胃间质瘤的治疗
其他治疗手段的副作用包括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等,需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
05 预后与随访
CHAPTER
预后因素
01
02
03
04
肿瘤大小
一般来说,肿瘤越大,恶性程 度越高,预后越差。
组织学分级
低级别(G1)间质瘤的预后 通常好于高级别(G2-G3)
间质瘤。
核分裂象数
核分裂象数越多,恶性程度越 高,预后越差。

细胞免疫治疗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攻 击肿瘤细胞,如CAR-T细胞疗法等 。
免疫调节剂
利用免疫调节剂如PD-1抑制剂等, 提高患者免疫系统的抗肿瘤能力。
个体化治疗与精准医学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 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胃肠道肿瘤,为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卡 哈尔(Cajal)细胞的肿瘤,占胃肿瘤的1%-3%。
• 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 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好发于胃(51%,多发生于胃体、胃底部)、小肠(36%)、结
直肠(12%),食管罕见(1%)。 • 病变好发部位:GIST多发生于胃、小肠。 • 病变形态:典型影像表现是边界清楚的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常与胃壁关系密切。 • 分型:根据病变生长方式可分为腔内型,腔外型,腔内外型和胃肠道外型(发生在胃
肠道外),其中以腔外型最常见。
病理
• GIST由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组成,依据梭形和上 皮样细胞的比例可分为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型 和混合细胞型。 • GIST间质可出现明显的出血、囊变。 • CD117和DOG-1的高表达被认为是GIST的主要特征。
临床表现
• GIST常见症状为消化道出血,上腹隐痛,腹胀,黑便。 • 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常因肿瘤出现坏死、破溃、出血 或因为肿块压迫产生疼痛、消化道梗阻时才发现。 • 发生于消化道外的间质瘤因起病隐匿,临床症状出现 晚而一般呈现瘤体较大。
影像表现
• 肿瘤较小时:平扫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晰; 增强动脉期显著均匀强化,实质期呈持续强化。
鉴别诊断-胃淋巴瘤
• 胃壁均匀弥漫增厚,沿胃壁蔓延生长。 • 坏死少见,常见周围淋巴结肿大。 • 增强呈均匀中等程度强化。 • 小肠淋巴瘤好发于回肠末端,可有动脉瘤样扩张,可 见肠套叠。
谢谢
病理分型
• GIST主要发生于胃肠道粘膜下层、肌壁层、浆膜下或胃肠道外。 • 粘膜下型:表现为肿瘤从粘膜下向腔内生长。 • 肌壁间型:表现为肿瘤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突出。 • 浆膜下型:为肿瘤从浆膜下向腔外生长、突出,以宽基与管壁相

什么是胃肠间质瘤_怎么治疗好

什么是胃肠间质瘤_怎么治疗好

什么是胃肠间质瘤_怎么治疗好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

因为间质瘤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很多的朋友对该疾病了解的不是很多,下面就给大家做一下相关的介绍。

胃肠道间质瘤常识:胃肠道间质瘤大小不一,起源于胃肠道壁固有肌层,可向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腔外生长。

向腔内生长可形成溃疡,因此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可分为腔内型、壁内型、哑铃型、腔外型和腹内胃肠道外型。

大多数肿瘤呈膨胀生长,边界清楚,质硬易碎;切面鱼肉状,灰红色,中心可有出血、坏死、囊性变等继发性改变。

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细胞治疗科葛荣主任介绍,胃肠间质瘤早期没有什么症状,大概有20%是通过体检发现的,还有一部分是因为腹部隐痛做检查发现的,还有一部分病人消化道出血发现的,因为黏膜溃疡出血量是比较大的。

如果摸到肿块,就长得比较大了,还有一些无意当中或者体检出其它疾病时看到的。

真正早期发现的都是做胃癌切开一看发现有很多小的间叶肿瘤,这种发现还是比较多的。

等到有症状的时候,都已经是低危或者中危或者高危人群,或者本身就是复发转移,它的转移部位就是腹腔的播散转移以及肝转移。

另外胃肠间质瘤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手术切完之后跟切韭菜一样,切完之后又长,原来长的肿瘤切掉了,过一段时间又在那个地方长出来,这是它的特点。

葛荣说:“我有一个病人最多切过九次,原来隔十年八年才复发,后来间隔时间越来越短,一年可以切三到四次,最后整个腹腔像撒了土豆米粒蚕豆一样,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全是肿瘤,再也无法手术了。

”胃肠道间质瘤治疗方法:胃肠癌间质瘤的治疗方法目前只要有手术治疗、放疗和生物多细胞免疫治疗,这些治疗方法各有优点,在选择治疗方法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

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细胞治疗科主任葛荣强调,胃肠道间质瘤对常规的放疗和化疗不敏感,外科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首选治疗方式,但是胃肠道间质瘤手术后容易复发,虽然低风险级别的胃肠道间质瘤经完整切除后有较高的5年生存率,但随着风险级别的增加,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转移率高达40%到90%,一旦复发转移,生存时间仅为10到20个月,绝大多数患者复发于首次切除的两年内,有些甚至会在10年后复发。

胃间质瘤良性的标准

胃间质瘤良性的标准

胃间质瘤良性的标准首先,良性的胃间质瘤通常是小型的,直径小于5厘米。

这是因为良性的胃间质瘤生长缓慢,不会像恶性肿瘤那样迅速扩散。

因此,对于直径小于5厘米的胃间质瘤,医生通常会选择观察和随访,而不是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其次,良性的胃间质瘤在组织学上通常表现为低度恶性。

这意味着肿瘤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相对正常,不具有明显的恶性特征。

通过组织活检和病理学检查,医生可以确定胃间质瘤的良性程度,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另外,良性的胃间质瘤在临床表现上通常较为轻微。

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轻度腹痛等症状,但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恶病质和全身症状。

这也是良性胃间质瘤与恶性肿瘤的重要区别之一。

此外,良性的胃间质瘤在影像学检查中通常呈现边界清晰、形态规则的特点。

在超声、CT、MRI等检查中,医生可以通过肿瘤的形态特征来初步判断其良性程度,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最后,良性的胃间质瘤在临床预后上通常较好。

即使不进行积极治疗,大部分良性胃间质瘤也不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对于符合良性标准的胃间质瘤,医生可以选择保守治疗或观察,而不必过分担心疾病的进展和转移。

总的来说,胃间质瘤良性的标准主要包括肿瘤大小、组织学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临床预后等方面。

通过全面评估这些标准,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胃间质瘤的良性程度,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了解胃间质瘤良性的标准对于患者和医生都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科学准确的评估,才能更好地把握疾病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进行治疗和管理。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胃间质瘤良性的标准,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和帮助。

胃间质瘤的最佳治疗方法

胃间质瘤的最佳治疗方法

胃间质瘤的最佳治疗方法
胃间质瘤(GIST)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间质肿瘤,最佳的治
疗方法取决于肿瘤的大小、位置、恶性程度和患者的整体情况。

以下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对于小而局限的GIST,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通过手术可以完全切除肿瘤,提供明确的病理学诊断和分期信息。

对于大型或恶性的GIST,也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以减
轻症状或控制疾病进展。

靶向治疗:对于高危或转移性GIST,靶向治疗是关键。

口服
给药的分子靶向药物,如Imatinib(吉非替尼),可抑制
GIST细胞生长和扩散。

多数患者对Imatinib有良好的反应。

对于不能耐受或进一步进展的患者,还可以考虑使用Sunitinib (舒尼替尼)或Regorafenib(雷帕替尼)等其他靶向药物。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在GIST中的应用相对有限,但可用于术
前或术后辅助治疗,减少肿瘤的复发风险。

随访及监测:对于行手术切除的患者,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血液检验和相关检查是必要的。

这有助于发现肿瘤的复发或转移,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对于特殊情况下无法手术切除或对药物治疗抗药的患者,个体化治疗可能是一种选择。

例如,可以考虑尝试其他靶向药物或参加临床试验。

总之,胃间质瘤的最佳治疗方法取决于多个因素,并应由专业的医疗团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决定。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预后至关重要。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CT值:38HU、86HU、110HU
• S-100
强阳性
男 54岁 体检发现胃体占位3个月
CT值:32HU、55HU、60HU、65HU
(胃肿瘤及部分胃组织) 梭形细胞间叶源性肿瘤, 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结 果,符合神经鞘瘤。IHC: B-catenin(-),CD117(),CD34(-),DOG-1(),KI67(3%+),S100(+),SMA(-),desmin(),ALK(-),SOX10(-)。
• 黏膜展平,但无黏膜僵硬、破坏,局部胃壁柔软, 钡剂通过顺畅。
• 如有溃疡或窦道形成,可表现为钡剂外溢至胃轮廓 外。
• 向腔外生长且肿瘤较大时,显示周围肠管受压。
• 平扫: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呈 不规则或分叶状,向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 出生长。
• 增强:多呈中等或明显强化,有坏死囊变者肿瘤周 边实体部分强化明显,有时可见索条状细小血管影。 肿块表面有时可见强化明显、完整的黏膜面。
男 55岁 反复剑突下疼痛伴腹胀2周余
(近端胃)贲门部胃肠道间质瘤 (GIST),肿瘤最大径7cm,侵犯 粘膜层。组织学类型:梭形细胞为 主型;瘤细胞异型性:中度异型; 具体位置:粘膜、粘膜下层、肌层 及浆膜下层;核分裂像计数:核分 裂象25个/50HPF; 肿瘤破裂();肿瘤性浸润(+);肿瘤性坏 死(+);脉管内瘤栓(+)。标本 上切端胃壁肌间查见一处胃肠道间 质瘤(最大径0.5cm);标本下切 端未见肿瘤累及。淋巴结:胃周淋 巴结(0/6)未见肿瘤累及。IHC: B-catenin(浆 +),CD117(+),CD34(+),DOG1(+),KI67(30%+),S-100(),SDHB(+),SMA(-),desmin(-), PDGFR(+);1#: CD117(+),SMA(-)。

胃肠间质瘤(gist)课件

胃肠间质瘤(gist)课件
发病人群在40-80岁,无性别差异,有研究报告 男性多于女性。
食道到肛管均可发生,甚至网膜、系膜、腹膜后
GIST发病部位
<5%
20~30%
60~70%
<5%
小肠 大肠 胃 其它
GIST临床表现
症状与肿瘤的部位、大小和生长方式有关 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黏膜溃疡出血,贫血。 50%-70%的患者腹部可触及包块 少见症状有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恶心、肠
(3)不具备上述指标者为良性。据统计,确诊时 GIST中10%-30%属于恶性,潜在恶性占70%-90%。潜 在恶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变成恶性。
所以,没有GIST是真正良性的,低度 恶性和高度恶性更为确切
GIST分化及良恶性
核分裂相是分化程度主要的标准: >10/10HPF——低分化, 1-5/10HPF——高分化, 5-10/HPF——中分化
肿瘤血管丰富,活检可导致瘤内出血。
最重要的原因也许在于,病理科医师无法通 过细针抽吸活检来确诊 GIST,尤其是当采 样部位坏死时。
鉴别诊断
CD117 CD34 SMA
GIST



胃肠道平滑肌瘤 / -


肉瘤
胃肠道 神经鞘瘤 -


胃肠道自主神经瘤 -


S-100
- - + -
GIST的良恶性
梗阻及阻塞性黄疸 、吞咽困难
病理学特点——大体形态
肿瘤大小不一 形态多样 大多数肿瘤呈膨
胀生长,边界清 楚,质硬易碎; 切面鱼肉状,灰 红色,中心可有 出血、坏死、囊 性变等继发性改 变
病理学特点——组织病理
梭形细胞
上皮样细胞
CD117

胃间质瘤ppt课件

胃间质瘤ppt课件

病理
• 呈膨胀性生长,可向粘膜下或浆膜下 浸润形成球星或叶状的肿块。肿瘤可 单发或多发,直径大小不等,质地坚 韧,边界清楚,表面呈结节状,瘤体 生长较大可造成瘤体内出血,坏死及 囊性变,并在粘膜表面形成溃疡导致 消化道出血。
临床表现
• 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 性,主要与肿瘤的部位、大小、是否 引起梗阻及良恶性有关。瘤体小症状 不明显,主要为消化道出血,腹部不 适、腹痛、腹胀等症状,瘤体较大时 可扪及腹部肿块。
术后护理
• •
术后病人的卧位:麻醉未清醒前取侧卧或仰卧位,头偏向 一侧。全麻病人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麻醉清醒,生命体征 平稳后。 管道护理:术后留置有胃管、尿管,部分患者还留置有腹 腔引流管,患者回病房后给予妥善固定,防止扭曲、折叠, 告诉患者和家属各引流管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保持各引 流管的通畅,注意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色、质。正常 情况下24 h内胃管引流液为咖啡色或暗红色,量为100~ 300 ml。胃管内有鲜血引出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在肛门排 气后可拔除胃管。 饮食和营养支持护理:术后在肛门排气恢复前宜禁食、胃 肠减压,一般在术后3 d左右肛门排气后可拔除胃管,在此 期间注意口腔护理,术后胃肠减压可减轻胃肠道的张力, 促进吻合口的愈合。术后早期应用静脉营养支持,肛门排 气后可恢复饮食,经口进食遵循少食多餐,从流质饮食开 始,2 d后过度至半流质饮食,7~10 d后可逐渐过度到普食。
诊断
• 间质瘤应视为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 肿瘤危险程度与有无转移,是否浸润 周围组织显著相关,一般肿瘤直径> 5cm 核分裂数>5个/50高倍视野是 判断良恶性的重要指标。主要依靠上 消化道钡餐造影、胃镜、CT等检查 特别是超声内镜是胃间质瘤的诊断价 值更高,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标志 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间质 瘤最具有诊断价值的依据。

胃间质瘤的最佳治疗方法

胃间质瘤的最佳治疗方法

胃间质瘤的最佳治疗方法胃间质瘤是一种罕见的胃部肿瘤,通常起源于胃部的间质细胞,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

对于胃间质瘤的治疗,选择合适的方法至关重要。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考虑肿瘤的大小、位置、症状,以及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

下面将介绍胃间质瘤的几种常见治疗方法,希望能够为患者及其家人提供一些参考。

手术治疗是治疗胃间质瘤的首选方法。

对于早期发现的小肿瘤,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

通过手术可以完全切除肿瘤,避免肿瘤的进一步生长和扩散。

对于大肿瘤或者已经扩散的肿瘤,手术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可以减轻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除了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放射治疗通过高能射线照射肿瘤组织,破坏肿瘤细胞的DNA,阻止其生长和分裂。

对于一些手术难以切除的肿瘤,或者手术后残留的肿瘤组织,放射治疗可以起到补充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化疗是胃间质瘤治疗的另一种选择。

化疗通过使用抗肿瘤药物,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化疗通常用于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或者对于无法手术的晚期患者来说,化疗可以减轻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靶向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生长信号通路进行干预,可以更精准地杀灭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靶向治疗通常结合其他治疗方法使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针对胃间质瘤的治疗还包括静脉曲妥珠单抗(Imatinib Mesylate)等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患者及其家人应该充分了解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劣势,听取医生的意见,做出明智的决策。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饮食,保持充足的休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以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胃间质瘤的治疗方法有多种选择,患者及其家人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表现详解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表现详解
6.4cm.
患者男性,57岁,腹痛3月 余。贲门外压性改变
(二)CT表现 1、消化道壁局部增厚及软组织块影,肿块呈圆形
或分叶状,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多见坏死、囊变或 钙化,表现为高、等、低混杂密度影。
2、增强扫描肿块多呈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肿瘤发生溃疡或穿孔、强化程度不能作为判断恶性 的指标) 3、CT分型:腔内型、腔内外型、腔外型
患者,M,55Y,因黑便、呕血2小时就诊。(腔内型)
患 者 , F , 58Y , 上腹部饱胀3月, 加重半月。 (腔内外型)
患者,M,45Y,上腹部痛、膨胀2月余。 胃底恶性间质瘤(腔外型)。
患者,女,61Y,上腹饱胀不 适2月,伴腹痛、腹胀,脐周 及上腹压痛 。
空肠间质瘤
十二指肠恶性间质瘤
谢 谢!
一.概述不足10%发生于食管、结肠及直肠
4
三、临床表现
GIST好发于中老年,平均年龄为50-60岁。最常见的症状是腹 胀和黑便。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常因肿瘤出现坏死、溃破、 出血或因为肿块压迫产生疼痛、消化道梗阻时才发现。发生 于消化道外的间质瘤因起病隐匿,临床症状出现晚而一般呈 现瘤体较大。

二.大体
胃肠道间质瘤(GIST)
文先炎
一、概述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最常 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为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卡哈 尔(Cajal)细胞的肿瘤,为胃肠道的非上皮性、非肌源性、非 神经源性及非淋巴性肿瘤,由梭形及上皮样细胞组成,具 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为平滑肌分化型、神经方向分化型、 双向分化型及缺乏分化型4个亚型。
GIST通常是胃肠壁肌层内的肿块,可向腔 内生长,使粘膜隆起,引起继发性溃疡。

胃肠间质瘤分级标准

胃肠间质瘤分级标准

胃肠间质瘤分级标准
胃肠间质瘤的分级标准通常基于肿瘤的大小、核分裂数以及是否破裂等因素。

一般来说,胃肠间质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1. 超低危:肿瘤直径小于2厘米,核分裂数在2个以下。

2. 低危:肿瘤直径大于2厘米且小于5厘米,核分裂数大概为2\~5个。

3. 中危:肿瘤直径介于5\~10厘米,属于潜在恶性肿瘤。

4. 高危:肿瘤直径大于10厘米,有联合脏器侵犯、肿瘤破裂,或者长在其它部位情况。

此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对于不同等级的胃肠间质瘤,治疗方案和预后也不同。

一般来说,超低危、低危和中危患者预后较好,接受手术切除后不易复发和转移,而高危患者容易发生复发、转移。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别诊断
• 异位嗜铬细胞瘤 20~40岁多见,也称“10%肿 瘤”,即10%位于肾上腺外、10%为多发、10% 为恶性。肿瘤多较大超过3cm,可囊变、坏死、 出血、钙化。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 • 纤维瘤 肠系膜最常见的原发良性肿瘤;好发生 于小肠系膜纤维组织。表现为境界清楚,密度均 匀且接近肌肉,均匀增强。 • 腹膜间皮瘤 均为恶性,肿瘤沿腹膜表面生长, 系膜增厚卷曲成块状而形成的“网膜糕饼征”及 肠系膜血管僵硬呈“星芒状”为其特征性的CT表 现。
鉴别诊断
• 巨淋巴结增生( Castleman’ s)平扫单发类圆形、 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影,伴或不伴卫星结节(淋巴 结肿大),边界多较清晰,密度多均匀,病灶极 少伴有出血、坏死, 30%病例可伴有分支状或斑 点状钙化,部分病灶周围筋膜增厚;动脉期明显 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仍持续强化,强化方式 与大血管相似;依据肿块大小可表现为均匀或不 均匀强化,当肿块直径大于5 cm时,可为不均匀 强化,表现为增强早期肿块内有星状或裂隙状不 强化区,而延迟扫描不强化区范围可缩小或消失。
鉴别诊断
• 孤立性纤维瘤 (SFT) 是少见的梭形细胞软组织肿瘤, 属于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肿瘤的中间型(偶尔 有转移),免疫组化CD34和vimentin弥漫阳性。胸部最 常见,四肢、头颈部等相对少见,极少数位于脑膜、肾脏、 心脏和骶前间隙。较小肿瘤形态规则,呈圆形或梭形,密 度均匀,较大肿瘤多呈不同程度的分叶状。CT平扫肿块 与肌肉呈等或略高密度,密度相对均匀,瘤内常见两种明 显不同密度的软组织成分,偶尔瘤内可因黏液样变性形成 低密度区。良性肿瘤坏死少见,恶性肿瘤不规则低密度坏 死区相对多见,但坏死区面积一般很小,肿瘤内一般无钙 化。可无明显强化、轻度强化或明显强化。
鉴别诊断
• 恶性淋巴瘤 肠系膜淋巴瘤是多见于非霍奇金淋 巴瘤。肠系膜淋巴结受累,表现为多个软组织密 度肿块融合成边缘不整的肿块,环绕肠系膜上动 脉构成所谓的“夹心饼”样改变,腹膜后淋巴结 肿大。 • 脂肪肉瘤 多见于系膜及腹膜后,肿块密度均匀、 明显增强、内有点状及分支状钙化,CT值负值提 示脂肪性脂肪瘤,而体积巨大、密度不均匀及实 性成分明显则提示脂肪肉瘤。
男,55岁,胃壁内生型
女,66岁,钩突部胃肠道外型
男,68岁,直肠内外生长型
男,66岁,小肠外生型
男,45岁,胃壁外生型
男,62岁,胃壁腔内外生长型
男,55岁,胃壁内生型
女,61,胃壁腔内外生长型
男,59岁,胃壁外生型
鉴别诊断
• 平滑肌瘤及平滑肌肉瘤 二者与间质瘤的影像表 现相仿,仅靠影像学检查难以鉴别。平滑肌瘤为 良性肿瘤,平扫为接近肌肉均匀密度,增强扫描 呈现均匀增强;平滑肌肉瘤为比较少见的平滑肌 源性的恶性肿瘤,多见于小肠系膜。通常临床发 现时肿瘤已较大,常有出血及钙化、囊变及坏死, 实性部分增强。常有胃肠压迫症状,可出现腹膜 种植性转移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
鉴别诊断
•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是一种少见而独特的间叶 性肿瘤,归为中间性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 肿瘤类,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梭形细胞有肌源性蛋 白的表达,CD117和CD34一般为阴性表达。可发 生于任何年龄(儿童、青少年多见)、任何部位, 最好发的部位是肺,其次是肠系膜、网膜或腹膜 后,大部分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为肿块、发热、 体重减轻、疼痛等。平扫示病灶呈实性或囊实性 包块,边界清晰或不清,大部分密度均匀,钙化 及出血少见,明显强化或不均匀强化。
病例汇报
பைடு நூலகம் 临床资料
• 患者,男性,56岁 • 无意中发现下腹部一肿物2月余,开始未作理会, 后觉肿物逐渐增大,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脓 尿、血尿,无腹痛、腹泻 • 风湿性心脏病病史,已治愈。
查体
• 查体:耻骨上区、左下腹扪及一肿物,边界欠清, 质实,无压痛; • 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凝血、肝肾功能、 电解质、内分泌均未见明显异常; • 辅助检查:我院B超提示:左下腹混合性占位。
手术探查
• 肿块位于胃大弯后壁后,约8×9×8cm大小,包 膜完整,呈腔外生长,与胰腺、脾脏、肠管等周 围脏器无明显粘连。
术后病理
• (腹腔巨大肿块)梭形细胞肿瘤,结合组织形态 特征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病变符合胃肠道间质 瘤(GIST),依Miettinen & Lasota标准,本例属 高危险程度病变。肿瘤大小9x8x5.5cm,核分裂 像>5/50HPF;未见肿瘤性坏死及明确脉管内癌 栓及肿瘤侵犯神经。 • 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117(+), CD34(+), desmin(-), SMA(-), S-100(-), Vim (+), nestin(+), PDGFR(+), Ki67约 (10%+),P53(-),P16(-)。
动脉期
实性成份:60HU
低密度区:20HU
门静脉期
实性成份:72HU 低密度区:20HU
延迟期
实性成份:66HU 低密度区:20HU
冠、矢状位重建
冠、矢状位重建
CT表现
• 脾胃间隙内见一大小约83X61mm肿块,成分叶 状,邻近脏器推移变形,间隙存在,增强后成不 均匀强化,动脉期病灶内见多发迂曲供应血管影, 实性成份在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测得 CT值分别为34HU、60HU、72HU、66HU,病灶 内见片絮状无强化坏死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