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下对数学实验的认识、实践与思考精品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下对数学实验的认识、实践与思

考精品版

摘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而“数学实验”正是发现和创造的一个重要途经。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已成为新的课题,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表明:创设“数学实验”,不仅能深刻理解数学概念牢固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实验 作用 思考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情景材料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数学实验就是其中的常用方法。数学家欧拉曾说:“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数学实验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方法。在数学实验中,可以通过实验的手段、产生的现象、出现的结果,进行判断、推理、归纳、总结,能更好地感悟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发展的动机、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以几个实验为例来体会,感悟新课标的内涵。

一、 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推理能力是一个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平时提高学习效率,考试时答好试题的重要一环。但是现在的高中学生在这一方面很缺乏。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在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堂数学课就和他们一起做了以下实验。

把一个边长为8cm 的正方形剪成如图(1)所示的四块,记为1、2、3和4。然后把这四块重新组合成一个如图(2)所示的长方形。然后请他们计算两个图形的面积。同学们很快得到图(1)的面积为64cm 2,图(2)的面积为65cm 2,于是就出现面积增加了1cm 2的结论。

2 3 4 1 4

在学生的惊奇中又做了第二个实验。再把另一个边长为13cm 的正方形照样也剪成如图

(3)所示标号为1、2、3和4的四块。这四块也正好拼成一个边长为21cm 和8cm 的长方形如图(4)所示。同样经过计算面积可得现在面积减少了1cm 2。

为什么正方形通过重新组合面积会发生变化呢?这不可能呀?学生在不断地重复以上问题。这时向学生指出其实面积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上述拼图引起面积增加或减少的原因是这样的:在图(1)中1、2、3和4这四快图形没有填满整个长方形。如图(5)所示,中间还留着一条狭缝。这条 狭缝的面积正好是1cm 2,它与整个长方形的面积的比的比值

很小(1:65),拼图时不容易察觉到,因此我们才错误地认为

面积增加了1cm 2。同样在在图(3)中1、2、3和4这四快图形

发生了重叠现象。如图(6)所示,重叠部分的面积正好是1cm 2, 它与整个长方形的面积的比的比值更小小(1:168),拼图时更

不容易察觉到,因此我们才错误地认为面积增加了1cm 2。

学生就要问:怎么知道图(5)中间留有一条缝而图(6)

中间重叠呢?证明如下(上课时只证明第一个结论,第二个由学生自己完成)

证明:实际上只需证明A 、B 、C 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即可。

因为«Skip Record If...»,«Skip Record If...», 1 2 3

1 2 3 图 4 4 图

A C

B «Skip Record If...» «Skip Record If...» 3 4 1 2 图(5)

3

4 1 2 图(6)

所以«Skip Record If...»。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明白要想得到正确无误的数学结论,不能依靠简单的观察和实验,

还要依靠严密的逻辑推理。开展数学实验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一

丝不苟的态度,而这种品质正是将来走上社会做好任何工作所必须的。

二、通过数学实验,探索概念的形成

通常数学概念教学是教师给出概念,学生加以记忆,但学生往往对其本质属性理解不够,

一知半解,更别提运用了。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

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新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概念教学中注重知识的

生成,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提供大量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让

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与反思等过程,进而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

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例如在圆锥曲线中学习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有关概念时,笔者就是通过以下实验而

进行的,学生反映良好。

1,椭圆概念的教学

课本上的引入是这样的:取一条一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个端点固定在小黑板上的«Skip Record If...»和«Skip Record If...»两点,当绳长大于«Skip Record If...»和«Skip Record If...»的距离时,用笔尖拉紧绳,使笔尖在小黑板上慢慢地移动,画出一条曲线。(请两位同学帮忙,将图形画在黑板的中间位置)(实物演示椭圆生成过程)

这样做很直观也很容易接受,但是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

“这个定义记是比较好记,但是这个概念是怎样来的。”

图(7)图(8)为了打消学生的疑问,在教学中我先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内容:准备一张纸片(如图7)(O为圆心, F表示圆内除

O点以外的任意一点。)将圆纸片翻折,使翻折上去的圆弧通过

F点(图8),将折痕用笔画上颜色。继续上述过程,绕圆心一周。

观察看到了什么?直线围成了椭圆(图9)想一想为什么?

设折痕为l,那么 F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 N一定在圆弧上.连接 ON,交l与 P点,连结 PF,则|OP|+|PF|=|OP|+|PN|= 半径长(定值),然后再做书本上的引入的实验,从而得出椭圆的定义。这样得出的椭圆定义,我相信学生的记忆会更深刻。

2.双曲线

实验内容:准备一张纸片(图10)(O为圆心,F为圆外一点)将圆纸片翻折,使翻折上去的圆弧通过F点如图11,将折痕用笔画上颜色。继续上述过程,绕圆心一周。观察看到了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直线围成了双曲线.如图(12)

设折痕为l,那么 F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 N一定在圆弧上.延长 ON,交l与 P点,连结 PF,则||PF|-|OP||=||PN|-|OP||= 半径长(定值),于是得到了双曲线的定义。

3.抛物线。

1)活动:在一纸上画一条直线及线外一点(焦点),将点与直线上任意点对折,如图13示方法,将纸折20到30次,形成一系列折痕。

2)观察、猜想:众多折痕围出一条抛物线。

3)发现:抛物线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等于到直线的距离。

4)形成定义:(学生概括,教师补充)平面内与一个定点

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

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由于将这个实验折纸引入“圆锥曲线”一章的教学中,学生学得轻松并能深刻理解概念、牢固掌握知识,同时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的精神。学生动手(或动脑)做实验,不仅能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使数学教学迈进崭新的天地。

三、通过数学实验,创设数学情景

图(11)

图(10)

图(12)

图(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