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的句式及用法的答题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文言文的句式及用法的答题技巧

出差订酒店就用趣出差,单单有返现,关注微信小程序或下载APP立即领取100元返现红包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下面是关于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希望我整理的对你有用,欢迎阅读:

有关文言文句式及其用法: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 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

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二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

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5.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省略句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夫战,勇也气。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