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的句式及用法的答题技巧
文言文有哪些必掌握的答题技巧(高考干货)我爱古诗词
文言文有哪些必掌握的答题技巧(高考干货)文言文有哪些必掌握的答题技巧第一部分:读懂文言文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一、怎么去读(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第二部分:如何答题一、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言文的答题技巧之一是重在理解一、怎么去读(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2024高考文言文答题技巧总结
2024高考文言文答题技巧总结____高考文言文答题技巧总结一、字词解释类题目1. 多读题。
仔细审题,判断出要解释的词语和句子的关系。
2. 找准要解释的字词。
通过上下文、语义、结构等线索,确定要解释的字词。
3. 注重解释的全面性。
解释要涵盖语义、常识、文化等多个方面。
4. 逻辑清晰。
解释的过程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5. 突出特点。
对于难点字词,要突出其独特之处。
二、句子理解类题目1. 熟悉文言文句式。
掌握常见的句式结构,多加练习,提高对句式的辨别和理解能力。
2. 掌握词义辨析。
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推测出句子的意思。
3. 注重语法分析。
仔细分析句子的成分和结构,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清句子的结构框架。
4. 多读原文。
对于难句,多读原文,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辅助理解句子。
三、阅读表达类题目1. 注重整体理解。
在阅读文章时,要理解文章的主题、大意,把握文章的脉络和结构。
2. 抓住关键信息。
通过阅读,筛选出与问题有关的关键信息,并进行概括和总结。
3. 突出作者观点。
注意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判断出作者的立场和意图。
4. 运用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在回答问题时,要善于将细节归纳概括,得出文章的主旨。
四、文言文补全类题目1. 细节分析。
通过分析每个选项的细节信息,与文章进行衔接,找出正确的选项。
2. 逻辑推理。
通过分析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推测出文章的逻辑结构,找到适合的选项。
3. 注重文章的整体连贯性。
在衔接选项时,要注意文章的语言和风格的一致性,保持文章的连贯性。
4. 多读原文。
对于补全选项,要多读原文,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找出正确的答案。
五、作文类题目1. 注重纵览全文。
在审题时,要仔细阅读题目要求,理解题目的要求和限定条件。
2. 确定框架结构。
在策划作文时,要先确定文章的框架结构,搭建起文章的骨架。
3. 细节丰富。
在写作时,要注重细节的描写,通过细节展开来丰富文章的内容。
4. 注重语言运用。
在写作时,要注意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运用合适的文言词汇和句式,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
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解题技巧总结
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解题技巧总结文言文学习对于现代学生来说是一项挑战,因为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然而,只要掌握了一些常见的解题技巧,就能更加轻松地应对文言文学习中的各种题目。
本文将总结一些常见的解题技巧,帮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通常比较复杂,包括主谓宾结构、主谓补结构、兼语结构等。
要正确理解句子的结构,首先要辨认出主语、谓语和宾语,然后进一步理解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可以通过标点符号和上下文来判断句子的结构,多读多练,逐渐熟悉文言文的句子结构。
二、注意词语的辨析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近义词或者形近词,要注意它们的区别。
比如,“惟”和“唯”、“亦”和“也”、“复”和“又”等。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辨析,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并正确回答相应的问题。
三、关注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对于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非常重要。
通过对修辞手法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并准确回答有关修辞手法的问题。
四、多读名篇文言文中有许多经典名篇,多读名篇有助于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名篇进行阅读,并注意其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通过多读多思,逐渐积累对文言文的认识和理解。
五、注重语境分析理解文言文的语境非常重要,因为文言文中常常存在一些隐晦的表达和句子结构。
通过注重语境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并正确回答相关问题。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注释和研究资料,加深对文言文语境的理解。
六、积累常用句型文言文中有一些常用的句型,掌握这些句型有助于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可以通过整理和归纳,建立自己的句型库,并在解题过程中灵活应用。
同时,要注意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避免套用句子的表面结构,应注重语义的理解。
七、创设合理的背景文言文中常常涉及到一些具体的背景信息,如历史事件、人物背景等。
要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就需要对这些背景信息有一定的了解。
文言文阅读语法及答题详解
足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赵王(说坏话)
第四章 答题技巧
一、整体把握 筛选文中的信息
①传记类:记叙的人物都是谁、谁是主要人物、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是什么,写了几件 事,表现了人物的哪种性格、品质。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四、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
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4
1.用介词“于”表示被动 Eg. 而君幸于赵王 2. 用介词“为”或“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Eg. 虽为里胥报充里正役
代专用名词
用,如“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
等,一般人都能理解,不需再翻译。
古今异义词
例如:
②换★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替换词语
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
方。“妻子”和“绝境”的古今意义差别很大,不能套
6
③调★ 调序法 ④引★ 引申义
⑤增★ 加字法
用今义去理解。
一、 名词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不是修饰关系,那么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Eg. 籍吏民,封府库
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2.名词出现在副词后面后面,名词活用为动词 Eg. 范增数目项王 汉水又东 3.用在动词前,处于主语位置,若不做主语,名词活用为状语 Eg.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4.所字结构中,名词如果出现在所字后面,名词活用为动词 Eg.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阅读题答题技巧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阅读题答题技巧1明词性(一)明名词、代词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
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
找出其中的代词,如: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谦称(寡人、臣、妾、朕、孤)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 示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分析:上面语段中,人名“管宁”“华歆”反复出现,应视为断句的重要标志。
再根据动词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 答案: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二)明动词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
● 示例: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分析:找出其中的动词“置、浣、沉、避、戏”,就能判断妇人、虎、二小儿分别做了什么事,就可以断开。
▲ 答案: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苏轼《书〈孟德传〉后》)(三)明虚词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句首的发语词和谦敬副词,“其、盖、凡、诸、唯、盍、夫、则、夫、且夫、若夫、窃、请、敬”等前面可断句。
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及解题步骤
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及解题步骤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一、划分句子节奏技巧一: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技巧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技巧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古汉语中,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技巧五: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我”(吾、予、余、我),“你”(尔、汝、女、公、卿、若、君、而、乃、子),“他”(之、彼、其、此)。
技巧六:利用对称句式断句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等特点。
二、实词解释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上面一题中“申子尝请仕其从兄”的“尝”,如果能联想到《岳阳楼记》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尝”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尝”的意思为“曾经”。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上面二题中“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的“闻”,结合语境可知“闻”应为“听说,知道”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上面二题中“以供岁赋”的“赋”的意义推断,大家可以把“赋”组成几个词语,从中做选择:赋税、诗词歌赋、天赋……通过筛选,不难找到“赋税”这个意思。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固定表述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
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
“何……之有”可译为“有何……”。
“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
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
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
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
如:(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
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一)断句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通文意(四步骤)①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②断出几个大的层次。
(句首、句末虚词)③按前后顺序,边琢磨边断句④检查已断句部分,疑难处根据上下文推断2、标志①句首语气词:夫、其、斯、惟、盖、盍、且夫、若夫、乃夫、凡【谨、敢、窃、请等表敬副词】这些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前面可断开。
②句首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虽然然而、无论、至于、至若、是以、然则、纵使等词前面可断开。
③句首叹词: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④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继而、斯须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⑥句末语气词:也、哉、矣、乎、焉、兮、耳、耶(邪)、与(欤)、而已、也与、也邪、矣哉、也哉、也已、也已矣、焉耳矣3、语法①名词: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做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办法,结果如何②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关系。
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③代词: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语文文言文6个万能答题公式
语文文言文6个万能答题公式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文言文的写作技巧对于学好语文非常重要。
下面是六个万能答题公式,可以帮助你在文言文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一、对古文的主旨进行概括在阅读文言文时,首先要理解古文的主旨。
有时候,古文可能会用比较复杂的语言来表达,但核心思想往往是清晰的。
概括古文的主旨可以帮助你深入理解古文的意义。
例如,《论语·为政》中说:“唐虞之际,虽舜亦,由旁启之。
”这句话的主旨是指唐虞时期,即使是伟大的舜也是由旁人来启发和辅佐的。
二、分析古文中的对偶结构古文中常常使用对偶结构来表达意义。
对偶结构把两个不同的事物对立起来,强调两者的关系和对比,使文章更生动有力。
分析古文中的对偶结构可以帮助你深入理解古文的内涵。
例如,《史记·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写道:“愿为东郭先生立传,使天下之士,知君子也,然后可以自效也。
”这里的对偶结构“知君子也”和“可以自效也”强调了一个人要先了解君子的品质,然后才能用自己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三、寻找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古文中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艺术效果。
寻找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例如,《左传·僖公七年》中说:“唐叔有杀人之罪,且般也,乃朝于庙。
”这里的修辞手法是转喻。
原文中的“唐叔有杀人之罪”通过转喻的方式表达出唐叔对国家的忠诚,强调了他的高尚品德。
例如,《论语·学而》中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人们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个道理也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醒人们要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五、分析古文中的人物形象六、举例论证古文观点古文中的观点常常通过举例来进行论证。
举例论证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古文的观点,并且在自己的写作中增加论证的力度。
例如,《论语·述而》中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竭力而通。
语文初二文言文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语文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而文言文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部分,在初二阶段开始接触。
文言文的特点是古老而严谨,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掌握古文的基本知识1. 熟悉古文的常见句式和表达方式在学习文言文时,首先要掌握古文的基本句式和表达方式。
古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并列句、主谓宾结构和状语从句等。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句式的结构和用法,以便在阅读和理解古文时能够得心应手。
2. 学习古文的常见成语和词汇古文中常常出现一些成语和词汇,这些成语和词汇在古代是非常常用的,因此在学习古文时,学生也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古代成语和词汇。
这样在阅读和翻译古文时就能更加顺畅和准确。
二、阅读古文的技巧1. 注意文言文的语序和语法古文的语序和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阅读古文时要特别注意句子结构和词语使用。
古文中常常使用倒装句和前后呼应的修辞手法,学生在阅读时要仔细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的逻辑关系。
2. 注意古文的词语辨析古文中有很多词语是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见的,因此学生在阅读古文时要特别注意词语的辨析。
有些词语在古文中可能有着不同的意义,学生需要结合句子的整体语境来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三、翻译古文的方法1. 理解古文的意境和意义在翻译古文时,除了理解句子的字面意义外,还要注重把握古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意义。
有些古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可能不是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而是要结合上下文和作者的用意来翻译。
2. 重视古文的修辞和段落结构古文中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因此在翻译古文时要注重句子的修辞和段落的结构。
学生需要理解古文的修辞手法,把握句子和段落的脉络,以便更加准确地翻译古文。
四、写作古文的技巧1. 练习古文的模仿和仿写在学习古文时,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和仿写来提高古文的写作水平。
通过模仿古代名家的作品,尝试使用古文的句式和修辞,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增强古文的写作实践古文的写作实践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大量的写作练习,可以提高古文的写作能力。
高考指导: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赏析句子六种方法
高考指导: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赏析句子六种方法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
让我们一起到店铺学习吧!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编辑的阅读答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现代文阅读赏析句子的六种方法1、抓关键词语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
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1:“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
”【赏析】一个动词“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
例句2:“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赏析】“疯狂”、“汹涌”、“吞没”这些充满力度的词语,描绘出了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
2、抓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
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例句1:“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
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赏析】以“海”、“墙”作比喻,写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坚不可摧。
透过字表,我们能够领会到作者对森林的喜爱与赞赏之情。
例句2:“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
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
”【赏析】本句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雨水、小苗、阳光以人的灵性,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获取原来如此的诗意,与峡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大全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大全1. 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技巧(1) 注重字词的理解:文言文的字词使用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需要对其进行准确的理解,尤其是一些古词古句的含义。
(2) 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经常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意思,掌握这些手法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意图。
(3) 理解句子的结构:文言文常常使用长句和复杂的句子结构,理解句子的结构有助于把握句子的意义。
(4) 注意上下文的关联: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典故、典型案例等补充说明,需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理解全文的内涵。
2. 文言文阅读答题常见技巧(1) 理解题目要求:仔细阅读题目要求,确定答题的重点和角度,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2) 先通读全文:在回答问题之前,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有助于把握作者的意图。
(3) 突出关键词语:在回答问题时,可以将关键词语标注出来,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并准确回答。
(4) 结合上下文寻找线索:在回答问题时,要结合上下文寻找线索,理解句子的含义,以确保回答的准确性。
(5) 注意排除干扰选项:在选择答案时,要注意排除干扰选项,根据文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判断,避免被干扰选项误导。
3.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点(1) 对比四书五经:文言文中常常引用四书五经的内容,对于熟悉四书五经的学生来说,理解文意会更加容易。
(2) 理解成语典故:文言文中经常使用成语典故来表达意思,了解常见的成语典故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
(3) 分析人物性格:文言文中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人物性格是常见的手法,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意。
(4) 把握作者立场:文言文中作者的观点和立场常常通过语言和修辞手法表达出来,理解作者的立场有助于把握文意。
(5) 善于推理:在回答问题时,应善于运用推理能力,通过分析上下文、对比四书五经等方式进行推理,得出准确的答案。
4.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小结(1) 必须加强对文言文基本词汇和句法的学习和理解。
文言文答题技巧及套路
文言文答题技巧及套路
在学习文言文这一门古代汉语文字课程中,许多学生常常感到困惑和困难。
要想在文言文答题中取得好成绩,除了熟练掌握字词语法外,更需要灵活运用一些答题技巧和套路。
以下将从文言文翻译、句子分析、文章结构等方面提供一些建议。
文言文翻译
1.通读全文:在回答文言文翻译题时,首先要通读整篇文章,了解整
体意思,把握文章的脉络,这有助于准确把握句子的语境。
2.词语辨析:文言文中常有类似词义的词语,如“有”“无”之类,要注意
上下文来领会其意思。
不要生搬硬套,要看整个句子、段落的结构。
句子分析
1.明辨主谓宾:文言文常采用倒装语序,要善于辨析主谓宾的关系,
抓住句子的核心意义。
2.关注连词:文言文中的并列、递进、转折等关联词语常常起到衔接
句子、段落的作用,理解这些连词有助于理清句子结构。
文章结构
1.段落归纳:通常文言文文章具有明确的章节结构,要注意各段之间
的逻辑关系,归纳各段的主题和内容。
2.寻找结构线索:文章常常通过重复关键词、变换句式等手法来体现
主题和论点,要注意寻找这些结构线索,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以上是在文言文答题中常用的一些技巧和套路,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提高答题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愿大家都能在文言文的海洋中畅游自如,领略古代汉语之美。
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一览
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一览在学习语文文言文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以便更好地应对考试。
下面将对文言文答题技巧进行一些总结,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一、理解句意理解句意是文言文答题的关键。
句子结构复杂,有些字词的用法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所以理解句意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还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在考试中,我们可以通过多读几遍题干,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甚至进行注释,以确保自己的答案正确无误。
二、常见语法文言文语法与现代汉语的语法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词序:文言文中,词序不同于现代汉语,需要通过增减助词或者加标点来区分主语、谓语和宾语等成分。
2. 用典:文言文中大量使用文化典故,需要注意理解典故所表达的含义。
3. 用词:文言文中的词汇较为丰富,且有不同词义的同形异义词,需要通过上下文理解其含义。
4. 借代: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借代,如“其”、“之”等词,需要注意理解其所指代的对象。
三、注意标点文言文中的标点符号包括顿号、逗号、句点、问号、叹号、引号、圆括号等。
标点符号的使用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注意区分。
在阅读文言文作品时,注意标点有助于理解句意。
四、注意语文常识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了解一定的语文常识。
比如,各个历史朝代的代表人物、事件、地理、道德和文化等。
这些知识点常出现在文言文阅读中,掌握这些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作品,加深印象。
五、多练习掌握文言文答题技巧需要不断练习,培养敏锐的语感和丰富的词汇储备。
可以通过做题来提高答题技巧,比如多做语文模拟试卷、历年真题等。
总之,文言文答题技巧需要通过多维度的训练才能够掌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希望大家能够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高考的文言文断句技巧和固定句式分析
⾼考的⽂⾔⽂断句技巧和固定句式分析 ⽂⾔⽂的断句是每年⾼考语⽂的必考内容,但是不少的学⽣都是在这⾥丢分,下⾯店铺的⼩编将为⼤家带来⾼考语⽂⽂⾔⽂断句技巧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考的⽂⾔⽂断句技巧 1.弄通⽂意断句 给⽂⾔⽂断句,⾸先要阅读全⽂,了解⽂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错断。
通读全⽂,搞清属于什么⽂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单⾳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段⼤意。
2.由简单句式⼊⼿ 给⼀段⽂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
我们可以在⼤致掌握了⽂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
这是⼀种先易后难的⽅法。
⽐如可以根据⼀些明显的标志(如下⾯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要联系上下⽂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断句。
3.抓住“⽈、云、⾔” ⽂⾔⽂在叙述⼈物的对话时,经常⽤“⽈”“云”“⾔”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便。
遇到“⽈”“云”“⾔”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判断出说话⼈以及所说的内容。
如⼴东卷中的“史官⽈”。
4.常⽤虚词是标志 ⽂⾔虚词的主要作⽤是表⽰语法关系和语⽓,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句⾸发语词:夫、盖、⾄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于⼀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等经常⽤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于感叹句尾。
其后⾯⼀般要断开。
疑问语⽓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况、且、若夫、⾄于、⾄若、已⽽、于是、岂、岂⾮,在它们的前⾯⼀般要断开。
文言文句式运用技巧总结
文言文句式运用技巧总结文言文是中国传统的古代汉语文体,具有独特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为了更好地运用文言文句式,以下是一些技巧总结:1. 倒装句:倒装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常用于表示强调或疑问。
在倒装句中,谓语动词出现在主语之前。
例如:“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这句话中,“无”和“称”之间的主谓关系被倒装,使得句子更加生动。
2. 并列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同等重要的分句构成的句子。
文言文中的并列句常用于列举、对比和并列叙述等情况。
例如:“其固有蕴藉,吾未敢踵其篱笆。
其深厚底蕴,吾未敢抚其琴弦。
”这句话中,两个分句通过并列关系连接起来,表达了作者的敬畏之情。
3. 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从句。
在文言文中,状语从句常用于表达时间、原因、条件等关系。
例如:“昔日之人,其德不偏,亲邻接物而不远害。
”这句话中,“其德不偏”是一个状语从句,修饰主句中的“德”。
4. 感叹句:感叹句用于表达强烈的情感和感叹之情。
在文言文中,感叹句常常以“何”、“若”、“哀哉”等词开头。
例如:“何其美哉!上善若水!”这句话中,“何其美哉”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叹之情。
5. 对偶句:对偶句是由两个相对或对立的分句构成的句子。
文言文中的对偶句常用于表达对立、对比和矛盾的情感。
例如:“人而有志,日月可爱;人而无志,沙石可伤。
”这句话中,两个分句通过对偶关系连接起来,形象地表达了志向的重要性。
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文言文句式技巧,我们可以使文言文更加生动、有趣,增加文章的吸引力和表达力。
同时也要注意在运用句式的过程中,保持句子的简明扼要,避免过多的修辞繁复和语言华丽,以确保文章的清晰易懂。
古代文言文写作技巧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写作技巧知识点总结大全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使用广泛于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
写作文言文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知识,下面将为您总结一些古代文言文写作的技巧知识点。
一、字词运用:1.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广泛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排比等。
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2. 黄金词汇:在写作中,选用恰当的词汇至关重要。
除了常见的词语外,还可以使用一些黄金词汇,如古人名言、成语典故等,使文章更加丰富多样。
3. 排比句:排比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式,在文言文中使用较为频繁。
排比句可以使文章的逻辑结构更加清晰,凸显修辞效果,增加文气。
二、句式结构:1. 主谓宾结构:古代文言文一般采用主谓宾的句式结构,即主语+谓语+宾语。
句子结构简单明了,表达清晰。
2. 并列句:古代文言文中常使用并列句,即两个或多个短句并列在一起,通过“而”、“且”、“乃”等连词连接。
并列句可以使文章的句子结构更加丰富多样,用以表达对比、并列和转折等。
3. 重叠句:重叠句是古代文言文中一种特殊的句式结构,即通过重复使用词语或者短语,使句子更加强调和有力。
重叠句的使用可以使文章的语气更加夸张和感情更加深沉。
三、文体特点:1. 文风正统:古代文言文注重文风的正统,要求文字规范、规矩,准确表达思想。
2. 简练明了:古代文言文要求用简练明了的语言来陈述观点和表达思想,不做多余修饰。
3. 含蓄隽永:古代文言文注重含蓄和隐晦,善于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意味深长的文章来表达思想。
四、修辞手法运用:1. 借代:借代是一种引申、借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借用具体事物的意义和形象来引申出抽象概念。
借代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表达效果。
2. 对仗:对仗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句子或短语呼应、对称地排列在一起,通过平行的结构形成对比和呼应。
对仗的使用可以使句子更加韵律和谐,增加修辞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文言文的句式及用法的答题技巧
出差订酒店就用趣出差,单单有返现,关注微信小程序或下载APP立即领取100元返现红包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
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
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
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
下面是关于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希望我整理的对你有用,欢迎阅读:
有关文言文句式及其用法: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 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刿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
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
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二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
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
5.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动词本身表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省略句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
“夫战,勇也气。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
《狼》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赐之以彘肩。
”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戮力而攻秦,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5.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