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文文言文虚词汇总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虚词 于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虚词 于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虚词于必修一(一)劝学(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师说(韩愈)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学于.余。

(三)赤壁赋(苏轼)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四)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必修二(五)六国论(苏洵)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齐人勿附于.秦,以趋于.亡其势弱于.秦,(六)阿房宫赋(杜牧)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必修三(七)指南录后序(文天祥)缙绅、大夫、土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

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作,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八)五人墓碑记(张溥)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不能容于.远近,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以老于.户牖之下,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高中苏教版文言虚词整理为

高中苏教版文言虚词整理为

9、为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何为其然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留北关外,为一卷;/复还京口,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问“谁为哀者?”/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2018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文言虚词 含解析

2018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文言虚词 含解析

文言虚词(时间:45分钟分值:45分)一、基础题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3分)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

问夜如何?诸生以.夜中对,遂薨。

(选自《宋史·董槐传》,有删改) 1.文中“诸生以夜中对”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焉用亡郑以.陪邻B.王好战,请以.战喻C.不然,籍何以.至此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解析B项,与例句均解释为介词“拿”。

A项,目的连词“来”。

C项,“凭”。

D项,连词“而”。

答案 B【参考译文】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晚上,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

挥手让妇人离去,给诸生讲《兑》《谦》二卦。

问现在是夜里什么时候?诸生回答说是半夜,于是就过世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6分)颜氏家训·勉学篇(节选)[北齐]颜之推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

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

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

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

有识旁观,代其入地。

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9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18个虚词大整理之而

9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18个虚词大整理之而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18个虚词大整理之而.必修一(一)劝学(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师说(韩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三)赤壁赋(苏轼)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虚词也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虚词也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虚词也必修一(一)劝学(荀子)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三)赤壁赋(苏轼)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四)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必修二(五)六国论(苏洵)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虚词汇总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虚词汇总

秽清单一苏教版必修一《劝学(节选)》语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鞣以为轮(“鞣”同“燥”,以火烘木)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再一次;“暴晒干)3坝Ⅱ知明而行元过矣(“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二、词类活用1.君子博学丽日参省乎已(名词作状语,每日)2.非利足也(形容词作动词,跑得快)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名词作动词,游、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三、古今异义1.故木受绳则直古义:墨线。

今义:绳子。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

今义:一般指学问广博精深。

3.金石可镂古义:金属的通称。

今义:黄金。

4.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

5.蟹六跪而二螫古义:脚。

今义:下跪。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

今义:通常指托付或者把理想、感情、某人或者某事物上。

四、一词多义1.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以为妙绝(到了极点)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佛印绝类弥勒(非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2.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壮健,强盛)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自强步,13三四里(勉强)3.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4.望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5.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识(见闻,知识)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6.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起)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兴办)汉室可兴也(兴盛)7.学学不可以已(名词,学习)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问)8.功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成功)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功劳)9.故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以)职知故犯(故意)温故而知新(原来的东西)五、虚词积累1.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向)2.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君子博学丽日参省乎已(表递进)锲而舍之(表承接)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吾尝终日丽思矣(表修饰)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转折)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登高而招(表承接)3.者有蒋氏者(表停顿,无义)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人)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_以有先生也(……的原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表判断)六、特殊旬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句)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句)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旬)4.鞣以(之)为轮(省略句)《师说》语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二、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意动,以……为师)2.圣人之所以为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3.则耻师焉(意动,认为……是可耻的)4.孑L子师郯子(意动,把……当做老师)5.而耻学于师(意动,认为……是可耻的)6.不耻相师(意动,以……为耻)三、古今异义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苏教版文言文虚词

苏教版文言文虚词

之至之市:到…去放之山下:代驴莲之出淤泥:主谓之间吾剑之所从坠:无实义心之所向:无实义花之隐逸:的久之:无实义入水求之:代剑水陆草木之花:的昂首观之:代“群鹤舞空”禽兽之变诈:的吴形胜之最也:的项为之强:代“昂首观之”诲女知之乎:孔子的训言菊之爱:宾语前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齐之.习辞者也:的乃记之.而去:代小石潭的景物食之.不能尽其才:代千里马久之.:音节助词无义固以怪之.矣:这件事鸣之.而:音节助词,无实意执策而临之.:它,代千里马无丝竹之.乱耳:主谓间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纸灰之.类冒之.:这石青糁之.:代字迹弗之.怠:代“笔录”这件事走送之.,:代书桑竹之.属:这当余之.从师也:主谓间处处志之.:音节助词无义辍耕之.垄上:去、往鸿鹄之.志哉:的之.次所旁:去往永州之野:的具答之.:代桃花源中问话人蒋氏观之:代这句话闻之.欣然规往:去桃花源哀而生之乎:蒋氏自己悍吏之来吾乡:不译故为之说:这余悲之:他,代蒋氏若毒之乎:代捕蛇这件事虽我之.死:主谓间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标志天下之忧而忧:主谓间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的俸禄望之蔚然者:助词,不译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肉食者谋之.:迎战齐军忠之.属也:这公将鼓之.:指军队公与之.乘:指曹刿公将驰之.:指齐军登轼而望之.:齐军败退的情故克之.:他们(齐军)孰视之.:他,徐公暮寝而思之.:这件事吾妻之.美我者:主谓间王之.蔽甚矣:主谓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主谓间人皆有之.:这种思想呼尔而与之.:他危急存亡之.秋:的悉以咨之.:他们魁父之.丘:那样的惩山北之.塞也:主谓间汝之.不惠:主谓间告之.于帝:愚公移山欲报之.于陛下也:指先帝之殊遇其遽契其.舟:那其.间千二百里:这患其.塔动:那飞漱其.间:代怪柏择其.善者而从之:他们的恐前后受其.敌:它们的普又以其.人奏这观其.耸构巍峨:黄鹤楼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其.法:活版印刷的其.印自落:那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其.船背稍夷:那其.业有不精:他们激怒其.众:吴广的欲穷其.林那得其.船他的其.始:无义专其.利:这种当其.租入:他们的视其.缶:那个其.必曰:那醉能同其.乐:大家,众人其.西南诸峰:指滁州城乐其乐也:太守的颓然乎其间:众人的非相度不得其.情:它的其.实味不同:它们的为其.来也他,指晏子其.岸势犬牙差牙:那以其.境过清: 这或那不可知其.源:指溪水的以徐喷以烟:用试之以足:用以丛草为林:把盖以诱敌:用来岁以大穰:因为可以为师矣:凭借何以谓之“文”也:凭是以谓之“文”也:因为常劝以读书:拿以天下事为己任:把跪而拾之以归:相当于“而”遂以名楼:用船载以入:相当于“而”以实奇:因为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表承接俱以假山显:凭借我以日始:以为,认为吾欲辱之,何以.也:用是以.必得:因为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把则以.纸帖之:用不以.千里称也:拿策之不以.其道:按照无从致书以.观:来俯身倾耳以.请:“而”表修饰吗不以.木为之者:用不敢出一言以.复:来则以.一平板:用计日以.还:“而”表修饰以.中有足乐者:因为撰长书以.为贽:把太医以王命聚之:用可以已大风:用来以啮人:如果祭以尉首:用何以.战:凭以俟夫观人风:来今以蒋氏观之:从而吾以捕蛇独存:凭借,依靠不以物喜:因为属予作文以记之:来祭以尉首:用今诚以吾众:把扶苏以数谏故:因为固以怪之矣:同“已”必以.分人:把必以.信:用必以.情:根据。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全录)虚词查词资料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全录)虚词查词资料

常见文言虚词(18个)和出现的次数。

1.而(367)红色;2.何(69)橙色;3.乎(59)绿色;4.乃(28)青色;5.其(178)蓝色;6.且(33)紫色;7.若(25)褐色;8.所(88)黄色;9.为(156)梅红;10.焉(30)鲜绿;11.也(218)深红;12.以(217)天蓝;13.因(16)粉红;14于(184)橄榄色;15.与(84)金色;16.则(79)深蓝;17.者(146)靛蓝;18.之(552)蓝色200以上之(552)而(367)也(218)以(217)100—200次于(184)其(118)者(146)为(116)50—100次所(88)与(84)则(79)何(69)乎(59)50以下且(33)焉(30)乃(28)若(25)因(16)苏教版高中古诗词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五)全录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劝学(节选)(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江苏高三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

江苏高三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

2010届xx文言虚词而1、连词①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

(不译)②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并且,而且)③表承接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就)④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但是,却)⑤表修饰吾恂恂而起。

(地)⑥表假设诸群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如果,假设)⑦表因果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因而)2、代词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通“尔”,你,你的)3、复音虚词①而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罢了)②既而既而将诉于舅姑。

(不久)③而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才,方才)④而况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何况)何1、疑问代词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什么)②大王来xx?(什么)2、副词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多么)3、复音虚词①何如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怎么样)②奈何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怎么办)③何以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凭什么)乃1、副词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于是,就)②刽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才)③xxxx抱关者也。

(是)④xx乃反不能及。

(竟然)⑤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只,仅仅)2、代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3、复音虚词无乃无乃而是过与?(恐怕……吧)其1、副词①其皆出于此乎?(大概)②其孰能讥之乎?(难道,怎么)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还是)④xx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定)2、连词①其如是,孰xx?(如果)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是……还是……)②xx覆其盾于地。

(他的)③故且从俗沉浮,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自己)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那些)⑤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的)4、助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且1、副词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将近)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姑且,暂且)2、连词①xx清且涟漪。

(又)②穷且xx,不坠xx之志。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全录)虚词查词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全录)虚词查词

常见文言虚词(18个)和出现的次数。

1.而(367)红色;2.何(69)橙色;3.乎(59)绿色;4.乃(28)青色;5.其(178)蓝色;6.且(33)紫色;7.若(25)褐色;8.所(88)黄色;9.为(156)梅红;10.焉(30)鲜绿;11.也(218)深红;12.以(217)天蓝;13.因(16)粉红;14于(184)橄榄色;15.与(84)金色;16.则(79)深蓝;17.者(146)靛蓝;18.之(552)蓝色200以上之(552)而(367)也(218)以(217)100—200次于(184)其(118)者(146)为(116)50—100次所(88)与(84)则(79)何(69)乎(59)50以下且(33)焉(30)乃(28)若(25)因(16)苏教版高中古诗词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五)全录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劝学(节选)(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虚词所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虚词所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虚词所必修一(一)劝学(荀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二)师说(韩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三)赤壁赋(苏轼)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四)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必修二(五)六国论(苏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阿房宫赋(杜牧)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必修三(七)指南录后序(文天祥)缙绅、大夫、土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贾家庄几为巡檄所.陵迫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

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谬;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作,(八)五人墓碑记(张溥)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九)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教学素材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三

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教学素材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三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3)十三、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鸿门宴》)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2.原因,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三)动词1.根据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十四、于(一)介词。

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3.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劝学》)【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2018年苏教版高一语文】文言虚词及用法-教案

【2018年苏教版高一语文】文言虚词及用法-教案

【2018年苏教版高一语文】文言虚词及用法-教案文言文虚词及用法教案适用学科高中语文适用年级高中一年级适用区域通用课时时长(分钟)2课时知识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目标1、了解词性,有些虚词不止一种词性。

2、要结合上下文确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

如:而、其、为、以、因、于、之。

教学难点掌握文言虚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文言文离不开实词和虚词,在上一讲中我们已经详细讲解了文言实词的相关意义和用法,那考纲中要求掌握的虚词共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本次课重点讲述了其中的几个高频虚词:而、其、为、以、因、于、之。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积累并辨析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易错点1而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图穷而匕首见(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8)表示目的关系: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高中苏教版文言虚词整理 与

高中苏教版文言虚词整理 与

15、与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相如闻,不肯与会。

/不欲与廉颇争列。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今君与廉颇同列,/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君安与项伯有故?”/“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孰与君少长?”/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臣请入,与之同命!/则与斗卮酒。

/则与一生彘肩。

/怀王与诸将约曰:/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虚词真题热身: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A.吾尝终日而思矣B.登高而招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D.蟹六跪而二螯(2013年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15题)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悟言一室之内C.及其所之既倦D.俯仰之间,已为陈迹(2014年1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15题)3.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以绝秦望B.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C. 以相娱乐D.赵亦盛设兵以待秦(2014年7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15题)4.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无如寡人之用心者A.邻国之民不加少B.填然鼓之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2015年1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15题)5.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B.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C.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D.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2015年7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15题)6.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施施而行A.披草而坐B.穷山之高而止C.攀援而登D.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2015年10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12题)7.下列句子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A.为之奈何B.何辞为C.公为我献之D.吾属今为之虏矣(2016年1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15题)8.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然余居于此B.鸡栖于厅C.室西连于中闺D.而母立于兹(2016年4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12题)9.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何为其然也B.方其破荆州C.其皆出于此乎D.其自视也亦若此矣(2017年4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12题)10.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乱易整,不武A.敢以烦执事B.阙秦以利晋C.斧斤以时入山林D.谈笑以死(2017年11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12题)劝学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诃,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 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师说1.而(1)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2) 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3) 连词,表承接。

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4) 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5) 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1) 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人非生而知之者(5)代词,他。

作师说以贻之(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3.其(1) 代词,那些。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 代词,他。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 代词,他的。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5) 副词,表反问语气。

其可怪也欤4.于(1) 介词,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 介词,向。

而耻学于师(3) 介词,对于。

于其身也(4) 介词,从。

皆出于此乎(5) 介词,被。

不拘于时5.乎(1) 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 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 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其皆出于此乎(4) 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也(1) 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 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其可怪也欤赤壁赋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 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3) 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4)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2.之(1) 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2)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3) 代词,它、它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1) 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是饮酒乐甚(2) 介词,从。

月出于东山之上(3) 介词,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乎(1) 语气词,表示疑问。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2) 介词,在。

相与枕藉乎舟中(3) 形容词词尾。

郁乎苍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始得西山宴游记1.而(1) 连词,表修饰。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2) 连词,表承接。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3) 连词,表转折。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4) 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2.之(1) 助词,的。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2) 代词,它。

始指异之(指西山)/ 故为之文以志(指宴游西山这件事)(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3.为(1) 介词,为了。

故为之文以志(2) 动词,成为。

自余为僇人/不与培塿为类六国论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诚不得已(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 连词,表并列。

二败而三胜2.之(1) 助词,的。

破灭之道也/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胜负之数,存亡之理(2)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秦国之所大欲(3) 定语后置的标志。

苟以天下之大(4) 代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3.以(1) 介词,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2) 介词,凭借。

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3) 连词,相当于“而”。

以有尺寸之地(4) 连词,表目的,来。

举以予人(5) 介词,用。

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为(1) 动词。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 为国者(治理)(2) 表被动。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其(1) 代词,它。

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 其势弱于秦(指六国)(2) 代词,他们的。

能守其土(指燕、赵二国)6.则(1) 连词,就。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2) 连词,那么。

则秦国之所大欲7.与(1) 动词。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2) 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与战胜而得者(3) 和,同,表并列。

六国与秦皆诸侯阿房宫赋文言虚词1.焉(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2) 句末语气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2.而(1) 连词,表承接。

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2) 连词,表转折。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其(1) 代词。

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

使六国各爱其人4.于(1) 介词,到。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2) 介词,表比较。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5.之(1) 动词,往,去。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2) 助词,的。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3) 代词。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指南录后序1.而(1)连词,表承接。

归而求国之策/死而死矣(2)连词,表转折。

而不在使者之目/而幸生也何所为2.以(1)连词,表目的,来。

挟匕首以备不测(2)连词,因为。

几以捕系死(3)介词,用。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4)介词,凭……的身份。

以资政殿学士行(5)介词,凭借。

将以有为也3.则(1)连词,表承接,就。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2)连词,表转折,却。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五人墓碑记1.而(1) 连词,表承接。

去今之墓而葬焉/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抶而仆之/买五人之头而函之(2) 连词,表修饰。

其疾病而死/则噪而相逐2.以(1) 连词,表目的。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亦以明死生之大(2)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3) 连词,表修饰。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4) 介词,表凭借,凭……的身份。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5) 介词,用。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6) 介词,因为。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3.焉(1) 兼词。

激于义而死焉(于之,在这件事上)(2) 代词。

去今之墓而葬焉(代五义士)4.之(1) 助词,的。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2)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3)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4) 动词,去,往。

佯狂不知所之者(5) 代词。

人皆得以隶使之(指代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指代石碑) 5.其(1) 代词。

以旌其所为(指代五义士)/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自己)敛赀财以送其行(代周顺昌)(2) 指示代词,那。

发其志士之悲哉/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6.于(1) 介词,表被动。

激于义而死焉/不能容于远近(2) 介词,向。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3) 介词,在。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7.为(1) 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