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之美

合集下载

领略音乐之美享受音乐之境

领略音乐之美享受音乐之境

领略音乐之美享受音乐之境音乐是一种陶冶心灵、感染情感的艺术形式,它可以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唤起对生活、对世界的感悟和思考。

音乐的美妙无疑是一种极致的享受,它能够让人置身忘却烦恼,沉醉其中。

当我们静心聆听音乐的时候,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别样的世界,让心灵得到滋养,让情感得到慰藉。

领略音乐之美,享受音乐之境,让我们一起探寻音乐的魅力,感受音乐的力量。

音乐的美妙在于其多样性和包容性。

不同类型的音乐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口味,无论是古典音乐、流行音乐还是民族音乐,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古典音乐的优雅和华丽让人陶醉,流行音乐的朗朗上口让人欢乐,民族音乐的淳朴和真挚让人动容。

每一种音乐都有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可以让人们领略到不同的美,感受到不同的情感。

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心情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类型,让美妙的旋律填满我们的心灵,带给我们愉悦和满足。

领略音乐之美,也需要懂得欣赏音乐的细节和内涵。

音乐的美丽不仅仅体现在旋律和节奏上,更体现在它的情感表达和内在含义上。

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往往会在旋律中融入作者对生活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它会通过音乐的形式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让人们在聆听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撞击和启发。

当我们欣赏音乐的时候,需要放慢节奏,静心聆听,去感受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让音乐的美妙尽情沁入我们的心田。

享受音乐的境界,首先需要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很多时候我们都被各种嘈杂声音所包围,很难找到一个宁静的空间去静心聆听音乐。

我们需要学会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音乐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一个小而温馨的角落,也可以是一个安静的书房或音乐室,甚至可以是户外的自然环境。

无论在何处,只要我们能够安静下来,专心聆听音乐,就可以享受到音乐的美好。

享受音乐的境界还需要懂得用心去感受音乐。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音乐只是背景音乐,以至于我们很少真正去感受音乐的美妙和情感。

其实,音乐是一种极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只要我们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感受,就一定能够领略到音乐的美丽和力量。

论音乐的美

论音乐的美

论音乐的美音乐是人类语言之外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让我们可以感知、体会甚至是沉浸于不同情绪和思想之中。

音乐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可以包含歌词、旋律、和声、节奏和各种乐器的演奏和合奏。

音乐变幻莫测,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可以将听者引入不同的情绪与状态,这也是音乐之美的一个特性。

音乐之美,当中有许多因素,其中之一就是音乐的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经典元素之一,它有时候像是一个慢慢流淌的河流,有时候像是一只试图打破束缚的鸟儿,不同的欢快、平缓或激昂的节奏都会让人体会到不同的情感,给人带来力量或者安慰。

除了节奏,音乐中的旋律也是美的体现。

旋律是音乐中最容易记忆和感知的部分,它是人们最容易在心中回味和咏唱的元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首优美的旋律可以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浓重的烙印,让人回想起那些曾经的情感和回忆。

此外,音乐的调性也是音乐之美的体现之一。

调性强调了音乐的音高和音调,这使得它们更加美妙和能够产生情感共鸣。

调性的变化可以引起听者不同的感触,例如,抑扬顿挫的变化可能会让人们产生惊喜和瞬间的激动,而在旋律和和声中体现的凄美和哀愁则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心灵上的触动和共情。

除了这些经典的音乐元素,音乐的演绎方式和音乐家的技能也是音乐之美的一部分。

音乐家在演奏时可以带给听众更为深刻和具体的感受,通过含蓄而有力的演绎来传递情感,让听众沉浸于音乐的世界之中。

音乐演奏者的技巧和创造力,在演奏时加入个人特色,使得音乐具有更加生动、全面和独特的呈现形式。

总之,音乐之美是多方面的,它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元素和演奏方式来表达出来。

无论是轻快欢快的旋律,深沉哀愁的和声,或是技巧和创意的演奏方式,都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独特的美感和情感体验。

音乐之美不仅可以引发听者的情感共鸣和内心的启示,而且可以在人们的思想和感知中引发深度的思考,在不同阶段留下不同的美好回忆和经验。

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与嵇康《声无哀乐论》

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与嵇康《声无哀乐论》

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与嵇康《声无哀乐论》之比较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与嵇康《声无哀乐论》这两个论著,我们主要以音乐美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进行比较。

一、相同点(一)对音乐美的本质看法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中关于音乐美的创造指出了作为主观因素表现之一的美感对于音乐美的创造的作用问题,由于人们往往忽视了音乐美的创造中完全无视人的主观作用而把他完全归结为客观,这种观点不符合实际又不符合逻辑的推理。

汉斯立克认为“美的事物始终是美好的……甚至在没有人观看它时也是这样。

”他强调美学就是要求“探讨事物不变的客观事实,”并说“审美探讨的研究对象,首先是美的物体,而不是感受着的主体。

”汉斯立克的这一论点包含着合理的成分,那就是当音乐作品一旦经过了作曲家的创造,形成为物化的音乐艺术时,相对于欣赏主体来说它无疑是一种客观存在。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思想是以唯心主义的二元论出发的。

他所讲的音乐,包含着两方面:一方面他看音乐为一种最初自在的存在,另一方面他也看音乐为一种客观具体的存在。

音乐作为一种最初自在的存在,实际上只是虚幻的概念产物,并没有物质基础,但嵇康却把它视为真实的有“体”的东西。

关于他的来源和本体,他曾做过这样解说:“天地合德,万物资生。

章为五色,发为五音。

”“声俱一体之所自出。

”“元化潜通,天人交泰。

” “乐之为体,以心为主。

故无声之乐,民之父母也。

” 虚幻的概念与具体的行行色色的存在对比起来看,必然要陷入二元论。

从这些说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嵇康认为音乐是一种精神,就是所谓“无声之乐”,它本身是从另外一个最初自在的体(存在)产生出来的,这个体,就是所谓“德”,所谓“元化”。

(二)对音乐美的精神内涵看法汉斯立克提出了音乐的美具有“精神内涵”的观点。

他曾多次在《论音乐的美》中提到音乐的“精神内涵”,并且把它作为构成音乐美的“必要的条件”。

他说:“我们一再着重音乐的美,但并不因此排斥精神上的内涵,相反地我们把它看为必要的条件。

读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有感

读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有感

知识文库 第10期26 读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有感李文迪奥地利音乐学家爱德华·汉斯立克(Eduard Hanslick)的《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诌议》于1854年发表,至今已有150年了。

在近代音乐美学思想中,有相当大的影响。

全书分成序和七个章节。

音乐的形式、内容及情感等问题是音乐美学中的基本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汉斯立克在其自传中这样写到:“由于读了许多关于音乐美学的书,它们都把音乐的性质局限为音乐所引起的‘情感’,使得音乐具有一种明确的表达能力,而这种性质是我长期以来对它既怀疑又反对。

由于音乐形式与内容的概念是不可能确定也不可能截然分开的,因此音乐比绘画更难以限定在哲学的范畴里。

……在音乐艺术中,没有人能够展示明确的‘内容’,甚至也不能把形式与内容区分开来并引伸出内容。

”汉斯立克就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在他的《论音乐的美》全书写作中也同样贯穿了这个观点。

汉斯立克在该书中阐述音乐的形式、内容及情感等之间的关系问题时,他反对把情感作为内容。

在他看来音乐的内容只不过是乐音的运动形式。

他认为如果说音乐与情感有某种关系的话,那么至多可以表现为情感运动的物理属性,而不是情感本身,情感的表现不是音乐的内容。

同样,汉斯立克也否认音乐本身包含着任何艺术之外的因素,他是完全孤立地看待音乐的本质。

他认为制约音乐的法则和规律不是来自音乐之外,而是来自音乐的自身。

他把音乐作为是一种不依赖于外界客观现象的艺术,认为理解音乐的本质应从音响结构中去把握。

如此这样,这就从根本上割断了作为精神思维现象的音乐同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也就割裂了创作、演奏与欣赏等诸多音乐环节中的有机联系。

按照汉斯立克所确认的所谓“精神内涵”,它既非感情,也非思想,它只是孤立于外界而独立存在的抽象精神本体。

由此推论,音乐便是来源于人的主观精神世界,是不依赖于音乐之外的现象,这种理念与认为“精神”来源于人类心灵“自由创造”的唯心主义观点,真是同出一辙。

体现音乐艺术之美的作文

体现音乐艺术之美的作文

体现音乐艺术之美的作文音乐,是一种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它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唤起内心深处的共鸣。

音乐艺术之美,体现在多个方面,让我们一同来领略其中的美妙。

音乐的旋律是其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

优美的旋律如同流淌的溪流,婉转悠扬,扣人心弦。

它可以是欢快的、激昂的,也可以是悲伤的、宁静的。

旋律的起伏和变化赋予了音乐生命力,使人们能够在聆听中感受到情感的波澜。

一首动听的旋律能够让人陶醉其中,忘却一切烦恼,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

音乐的节奏也是其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节奏可以说是音乐的骨架,它赋予了音乐动感和律动感。

不同的节奏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如快节奏的音乐让人感到活力四溢,而慢节奏的音乐则能带来宁静与放松。

节奏的变化还可以引导听众的情绪,使他们随着音乐的节奏一起跳动、摇摆。

在音乐表演中,演奏者对节奏的把握和掌控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通过精准的节奏演奏,将音乐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音乐的和声则为音乐增添了丰富性和层次感。

和声是多个音同时奏响所产生的效果,它可以使旋律更加丰满、和谐。

通过不同音程和和弦的运用,音乐可以营造出各种情感和意境。

和声的美妙之处在于它能够创造出和谐与冲突的对比,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一些音乐作品中,和声的变化甚至可以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

音乐还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它可以通过音符和旋律来表达情感、故事和思想。

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古典音乐的庄重与优雅、流行音乐的活力与时尚、摇滚乐的激情与叛逆等。

音乐家们通过创作和演奏,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融入到音乐中,与听众进行心灵的对话。

音乐能够传达出的情感范围非常广泛,从喜悦、悲伤到愤怒、爱等各种情绪都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

音乐艺术之美还体现在其对人们心灵的滋养和启发作用上。

聆听音乐可以缓解压力,放松身心,带给人们愉悦和舒适的感受。

音乐还可以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人们开拓思维,拓展视野。

在学习和工作之余,听一段音乐可以让我们的大脑得到休息和放松,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果。

汉斯利克_论音乐的美

汉斯利克_论音乐的美

关于音乐中“内容”和“形式”的 概念问题
逻辑的角度:音乐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的。 音乐本身便是音乐的内容,而且不是用语 言文字能表达的内容,因此作曲家必须用 乐音来表达音乐思维。此时,乐音不仅是 内容,还是音乐的形式。 应用的角度: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都产生于 音乐作品的各种主题。主体的发展进而产 生了音乐的内容,曲式结构,形成了应用 意义的音乐的形式。

一本小册子引发的风暴
具有强烈的论战性,引起了来自对立方的 猛烈攻击 《论音乐的美》西方音乐美学方面的巨著。 它的问世形成了西方音乐美学领域自律论 与他律论二院并存的思想局面,树立了西 方自律论音乐美学的一座丰碑。 激励了美学的发展


人们对汉斯立克感兴趣:“不在于他是一 位音乐美学的历史人物,而是他的专题论 文仍然出于所有教学和思考音乐哲学的核 心地位,在那里令人烦恼的音乐与情感的 问题正在被考虑。”

指出了他律论音乐情感美学的通病,即情 感美学往往只专注于研究音乐中的情感问 题,并宣称音乐的美便是音乐能够引起听 众心灵上的情感共鸣。 “音乐不描写任何情感,既不描写确定的 情感,也不描写不确定的情感。我们更坚 决的反对下列意见,即认为情感的表现能 提供音乐的美学原则。” 不应该是必须把情感作为表现对象,也不 应该是必须把情感的表现作为音乐的内容。


他又不得不承认“一切艺术毫无例外地有 影响情感的能力,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事 实……音乐比任何其他艺术美更快更强烈 地影响我们的心情……谁在痛苦激动的情 绪下听到或演奏音乐,那音乐会像创伤里 加上醋一样地影响他,没有其他艺术能那 样深刻尖锐地刺痛我们的心灵”
局限性
并没有考虑与文学因素的关联,而是将他们忽略 不计。他不仅故意不讨论这些填了歌词的音乐作 品,而且故意把标题音乐和那些具有特定标题的 音乐作品排斥在讨论范围之外,仅仅认为器乐曲 才是纯粹的,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这就是他的理 论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还局限于纯粹的器乐曲。 他支持狭隘的“德奥音乐中心论”,其最高的优 越感,使他对其他民族音乐价值予以否定。

音乐之美:论音乐之美

音乐之美:论音乐之美


作者主体 的情感或内心的活动等重要 素抛去。未想 ,音乐创作 中主体的内心活动、灵感的触发对 于创 作一 首 作 品的 重要 性 ,这 些 也 即是促 使 美 的音 乐产 生 的 起点 ,甚至 可 以说 作 曲家 内在 的精神 是 创作的主宰 ,如果失去了精神的主宰 ,就不可能有成功 的艺术创造。也就是说 ,创作一部作品,作 曲家 即要 有 心灵 的 反应 又 要表 现 在外 在 的形 式 供表 演者 表 演 。 作 f 家创 作 一部 作 品 ,首先 他 所处 的 环境 及外 在 的 信息 是 影 响作 曲家 作 曲 的重 要 网素之 一 。这 I { j 种环境及外在信息的刺激往往 叮使作曲家们获得创作的灵感。外在的信息无不激发着创作者们 ,使 他们的内心受到情绪 、氛罔的感染 ,或者启迪。并且存脑海巾产生 f艺术的形象 ,使音乐一触即 } J 发 。可以说环境和外在的信息使作 曲家内心活动、灵感触发 ,便创作 m音乐 ,使我们获得美感 。灵 感的降灵及内心的情感活动是一种音乐带来的力量 ,它使这些创作者们处于兴奋中,并且无法止住 这 奔涌 的乐思 ,使 他 们 自然 的创 作 音 乐 作 品 。美 的音 乐 只有 通 过作 曲家心 灵 的过 滤 后才 能谱
作 曲家 创作 …作 品后 ,若 不 被 表演 家 们表 演 ,则 作 品便 会 积 压 在某 个 地方 ,甚 至永 远都 无 法 得 到表 达 。所 以说 表 演 即是 音乐 美 表达 过 程 的不 可或 缺 的一 部 分 ,它 起 到 了媒介 的作 用 ,使 作 曲家和 欣 赏者 的距 离 不 在遥 远 ,并 且 表演 者 的 表演 是 一种 作 曲 家 及其 作 品得 到 美 的表 现 的寄 托 。 因此 ,表 演 者必 须 具备 好 的 整 体 素质 ,才能 更完 整 的表 现 作 f家 的创 作 ,也就 使 欣赏 者 与 f } i 作 f 家的 心灵 更 接近 。表演 者 表 演过 程 中要 充 分体 现 美必 须 掌 f f f

浅谈音乐之美

浅谈音乐之美

浅谈音乐之美作者:范莹莹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10期摘要:音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它神奇美妙可以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心情、身心得到放松、情感上得到宣泄,当情感体验上升到一定程度来说就会变成一种审美情趣,其思想也发生深刻的变化。

但音乐又是一种很难琢磨若即若离的东西,音乐的作用之一就是潜移默化,使欣赏者自由自愿的去接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正能量。

在这个生活节奏特别快的时代中,对音乐的审美也是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之一,积极的去聆听一些音乐会使我们的心情舒畅,也可陶冶我们的情操,也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关键词:音乐;欣赏;美的体现一、音乐美的含义(一)音乐界定音乐是人类情感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生活的再现,生活中从不缺少音乐的影子。

正如我们欣赏音乐时,我们的心情也会跟随它有很多共同之处。

所以当我们欣赏悲伤的音乐时心情是带有悲伤情绪的,当我们欣赏优美的音乐时我们的心情是带有愉悦情绪的。

由于音乐的特殊性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其过程只是通过音响的效果来表现,所以音乐内容很难琢磨也很难知道如何去分析音乐。

这就是需要我们细心钻研如何去欣赏音乐作品中的美,音乐是摸不到看不见东西,这也需要我们把抽象的听觉形象转换为具体生动的视觉形象进行分析。

从中感受音乐带给我们巨大的震撼,也从中去品味音乐的美。

(二)音乐美释义当我们听到不同的音乐时,带给我们感觉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说无论是哪一种音乐所体现的“美”都是不一样的。

音乐美就是通过声音作为媒介来诉诸听觉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的特点就是在时间中流动,通过声音的长短、高低、强弱、音色等再去对所听到的声音进行界定。

音乐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外在的表现形式由体裁和形式所决定,内在的表现形式是音乐作品中想表达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以及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情感。

音乐总是以不同的美感带给听众不同的听觉盛宴。

(三)音乐美的表现1、节奏美节奏是音乐整体的骨架,也可以说节奏是音乐的进行。

节奏是一部音乐作品的中心,优美的节奏从形式来说一定是有规律、有组织进行的。

音乐之美

音乐之美

音乐之美一音乐,感情的语言,心灵的呼声也。

其万能,不如文学;其有形,不若美术。

然而,不借景而直接抒情,无形貌而神韵俱在,则为文学美术所不及;登峰造极作品的出现,也较文学美术为晚。

二音乐之美,首在意境。

意境之美,崇高第一,童真第二,高贵第三,奋发第四,深情第五,豪放第六,淡雅第七,悲凉第八,绚烂第九,空灵第十,欢娱第十一,哀伤第十二,粗犷第十三,异族情调第十四,描模自然第十五。

三意境之美,必配以形式之美。

形式之美,可意会而难以言传者有旋律之美和纯声音之美;虽难解但仍可分析者有精确之美、变化发展之美、和声对位之美、配声配器之美、曲式结构之美;此外,尚有外在形式体裁,如歌剧之美、交响乐之美,弦乐四重奏之美等。

四意境与形式,犹如人之精神与身体,内涵与外貌,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成就。

五音乐艺术的一大特点是抽象。

听同一首乐曲,甲的感受是慈母哄儿,乙的联想是山明水秀,丙却说那是情人私语。

正所谓“作者不必有此意,而读者未尝不可作如是想(缪钺“诗词散论”)”。

绝对音乐、无标题音乐的好处高处,就在于给听众极大的感受与想像空间。

六文学美术创作,均由作者一手完成。

音乐创作,作曲者却只能完成一半,另一半要由唱奏者来完成。

这真是天下作曲者的一大不幸与一大幸事。

不幸者,要靠人、求人、等人,其苦有过于单思单恋;幸者,一旦遇到合意的“另一半”,其快乐或甚于小登科。

七作曲家只给予作品骨肉,唱奏家才能赋予作品神韵生命。

八久闻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之大名,先后买过当代两位最红的年青辈大提琴家之唱片来听。

可是,一张是始终没听完一首便关机,另一张只是不觉讨厌而已。

直至后来买到Fournier演奏的唱片,一听便被迷住,忍不住一听再听,前后听了不下数十次,还觉得听不够。

这才知道,原来巴赫的作品有这样美!九Helen Keller 小姐有句名言:“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要靠心灵去感受。

”音乐中的意境之美,就是最美丽的东西。

可惜学院派的音乐教授和教科书,大都只讲道,以至令最好最美的东西逐渐失落,不为当代人所珍惜珍重。

音乐之美源于生活

音乐之美源于生活

音乐之美源于生活音乐是生活中的美好陪伴,它源于生活,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忧伤的时刻还是快乐的时刻,音乐都能给人带来慰藉和欢愉。

音乐之美源于生活,因为它能够体现人类情感、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感受,同时也让人们体会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音乐之美源于生活的原因和体现。

音乐之美源于生活是因为它能够表达人类情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世界,而音乐正是一个可以倾诉情感的媒介。

当人们遇到挫折、失落和伤感的时候,他们会选择倾听一些抒情的音乐来宣泄自己的情感,比如悲伤的曲调、伤感的歌词都能够让人在瞬间找到共鸣,从而得到心灵的慰藉。

同样,当人们感到开心、欢快和幸福的时候,他们也会通过欢快的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流行的歌曲、轻快的旋律等都能够让人忘记烦恼,放飞心情。

音乐之美源于生活就在于它能够真实地表达人类的情感,让人们通过音乐找到共鸣,得到情感的宣泄和宽慰。

音乐之美源于生活是因为它能够传递人们的思想和感受。

很多时候,人们很难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而音乐正是一个很好的媒介来传递这些信息。

比如一些歌词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一些音乐创作中融入着对时代的反思,这些都能够通过音乐传递给人们,让人们反思人生、思考人生的意义。

同样,一些音乐作品也能够反映当下社会的状况和人们的思想情感,比如一些社会主题的作品、一些反映生活的作品都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让人们更加关注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

音乐之美源于生活就在于它能够传递人们的思想和感受,让人们通过音乐获得更深层次的精神享受和思想启迪。

音乐之美源于生活是因为它能够让人们体会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音乐正是能够展现生活丰富多彩的媒介。

无论是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还是爵士乐、摇滚乐等,都能够反映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生活风貌和审美情趣。

有些音乐作品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比如蒙古族的长调音乐、藏族的古老民歌;有些音乐作品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生活状态,比如一些年轻人喜欢的摇滚乐、流行音乐等;有些音乐作品表现了生活的种种情感,比如悲伤的、快乐的、兴奋的、怀旧的等等。

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精选5篇)

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精选5篇)

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精选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第一篇: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一)经过一个学期的音乐美学课的学习,我的体味颇多。

尤其是老师在讲音乐观赏活动的美学原理中的音乐观赏的普通本质时深深触动我。

音乐观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

倾听音乐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而理解音乐观赏的本质则有助于我们对音乐作品观赏与理解。

关键字:音乐观赏音乐观赏的本质韦伯《自由射手》歌剧从美学上认识音乐观赏的本质在经过一个学期学习音乐美学,老师孜孜不倦的讲解,让我懂得什么是美,美在音乐中是如何体现的,也让我逐渐感觉到音乐的美其实就在我们的周围。

音乐美可以大到一步庞大的音乐著作,小到我们身边几个动作发出的音响。

也让我明白了罗丹的一句话“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觉”。

今天,我就从美学角度上谈谈我对音乐观赏本质观点观赏的理解。

音乐观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

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早已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脱离了音乐观赏,离开了听众,音乐创作活动和表演活动也就会失去意义。

在课堂上,老师已经为我们详细的讲解了音乐观赏的本质有:1. 听觉审美的需要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显现。

我们人的耳朵不仅有接受外部信息的功能,还有对音乐美与丑的推断,即听觉审美的能力。

2. 感性体验是音乐观赏的根本目的。

我们人通过听觉获得对音乐内容的体验,享受从美好的音乐感觉来获得音乐价值。

3. 理性认识对音乐观赏活动具有强化作用。

理性认识我认为就是在观赏一部音乐作品之前,我们对作品所作的功课,即了解这部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以及作曲家的生平品经历和他所处的历史环境。

下面我用实例来解释一下我对音乐观赏活动的本质的理解。

我第一次听《自由射手》歌剧时,只是知道到这部歌剧大概内容是讲,一个守林园马克斯与护林官的女儿相爱。

为了能与阿加特成婚,马克斯必须在射击竞赛中获胜。

音乐之美的多重维度

音乐之美的多重维度

音乐之美的多重维度音乐是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声音的组合和节奏的变化,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音乐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听觉上,它还涉及到许多其他维度,如情感、认知和社交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音乐之美的多重维度。

一、情感维度音乐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能力,它可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曲调会引发不同的情绪反应。

例如,快节奏的音乐往往会使人兴奋和愉悦,而慢节奏的音乐则更容易引发内省和沉思。

音乐能够通过情感的共鸣,帮助人们表达和宣泄情感,从而达到情绪调节和情感释放的效果。

二、认知维度音乐对人的认知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音乐训练可以提高人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创造力。

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可以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音乐还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因此,音乐在教育和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社交维度音乐是一种社交活动,它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音乐常常成为人们共同的语言,无论是在音乐会上还是在家庭聚会中,音乐都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通过合奏和合唱,人们可以共同创造出美妙的声音,增强彼此的情感联系。

此外,音乐还可以作为一种社交媒介,帮助人们建立社交网络,扩大社交圈子。

四、身体维度音乐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音乐可以降低人的心率和血压,缓解压力和焦虑。

此外,音乐还可以促进运动和协调能力的发展。

例如,舞蹈音乐可以让人们通过舞蹈的动作来锻炼身体,提高灵活性和协调性。

因此,音乐在身体健康和康复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文化维度音乐是不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音乐风格各具特色,通过音乐可以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

音乐可以打破文化的隔阂,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因此,音乐在跨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审美维度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

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

汉斯立克论音乐(de)美节选第一章情感美学音乐美学(de)研究方法,迄今为止,差不多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它不去探索什么是音乐中(de)美,而是去描述倾听音乐时占领我们心灵(de)情感.这种美学,本身就是非哲学(de),而把它应用到一切艺术中最轻灵(de)艺术上去时,就完全带上了感伤(de)情调;对于多情善感(de)心灵说这倒是很有味儿,可是渴望知识(de)人们却从中得不到什么启导.我们(de)时代,有一种推动着一切知识领域(de)力量,要求对于事物取得尽量客观(de)认识,这个要求也必然牵涉到美(de)探讨.要满足这要求,美学必须屏(摒)弃从主观情感出发,在事物(de)整个边缘作一诗意(de)漫步,又回到情感中去(de)方法.假如美学不致完全成为幻觉(de)话,那末至少必须采用接近于自然科学(de)方法,至少要试图接触事物本身,在千变万化(de)印象后面,探求事物不变(de)客观真实.任何真正(de)艺术作品总是会与我们(de)情感发生某种关系,任何艺术作品都不独占这种关系.因此,假如只是一般地通过它对情感(de)影响来描述音乐,那末关于音乐(de)美学原则我们一点也没有说出什么决定性(de)东西来.……问题完全在于音乐如何以它(de)特殊方式来唤起这种激情来.因此,我们不能停留在音乐现象(de)第二线(de)、模糊(de)情感作用上,而应该深入到作品(de)内部,并且从作品自身机制(de)规律来解释作品(de)印象所具有(de)特殊力量.第7页.从根本说,一篇乐曲与它所引起(de)情感波动之间并不存在一种绝对(de)因果关系,我们(de)情调是跟我们(de)经验和印象(de)不断变化(de)观点而转变(de).在今天,时常几乎不能理解(de)是,我们(de)祖父辈会把某一..音乐系列(Tonreihe)正好当作某一激情(de)相应表现.比如莫扎特、贝多芬和威柏(de)许多作品,刚出现时在听众心上所产生(de)效果与它们今天(de)效果迥然不同,这一点就是一个证明.第8页.尽管情感上(de)反应已有所不同,可是对许多曾经产生过激烈印象(de)作品在音乐上(de)评价,以及它们(de)独创性(de)美,在今天还给与我们(de)审美享受,这些却始终没有什么改变.第8页.如此说来,音乐对情感(de)影响既不是必然(de),也不是音乐所特有(de),更是不稳定不变(de),可是一个现象必须具备这些条件,才能成为审美原理(de)基础.第9页.问题(de)唯一关键是,这种激情是通过什么特殊..(de)..由音乐引起....方式来(de).第9页.第二章“情感(de)表现”不是音乐(de)内容我们听到动人(de)旋律或耐人寻味(de)和声时,使我们欣喜或激昂(de),不是旋律与和声本身,而是它们所代表(de)事物:柔情(de)窃窃私语或战斗豪情(de)风暴.为了建立牢固(de)基础,我们必须先把这些旧有(de)比喻毫不吝惜地加以清理:窃窃私语这是有(de);——但不是“爱慕”(de)窃窃私语;风暴(de)确有(de),但不是“战斗豪情”(de)风暴.音乐(de)确有这样或那样(de)声音;它能窃窃私语,也能作出暴风雨或沙沙(de)声音,——但只是我们自己(de)心情把爱憎带了进去.表现确定(de)情感或激情完全不是音乐艺术(de)职能.第15页.情感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心灵中,好象可以用一种艺术把它从心灵里提取出来,而这种艺术却无法表现其他(de)精神活动.相反地,情感是以生理和病理状态为其先决条件.它是以观念和判断,即理智和理性思维(de)全部领域,也就是被人们看作是情感(de)对立面(de)那个领域为依据(de).第15页.音乐只能表达那些各种各样附加(de)形容词,而绝不能表达名词本身,即爱情本身.第16页.情感(de)明确性是与具体(de)想像和概念分不开(de),而后者不属于音乐造形范围之内.——相反地,有一类观念可以用音乐(de)固有方式充分地表现出来.那就是一切与接受音乐(de)器官有关(de),听觉可觉察到(de)那些力量、运动和比例方面(de)变化,即增长和消逝,急行和迟疑,错综复杂和单纯前进等一类观念.——此外,一篇音乐作品(de)审美表情,可以用优美、温柔、激烈、刚强、纤丽、清新等言词来形容,这些观念都可以在乐音(de)组合中找到相应(de)感性表现.因此我们(第16页)可以直接用这些形容词来描写音乐(de)形象,而不需要联想到这些词对人类内心生活所具有(de)伦理上(de)意义,这种伦理意义被人们通过习惯(de)观念联系不假思索地应用到音乐上去,甚至时常与纯音乐(de)属性私下混淆起来.第17页.第三章音乐(de)美音乐(de)美是一种独特....美..这是一种不依.......(de)....只为音乐所特有..(de)附、不需要外来内容(de)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 (de)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de)音响之间(de)巧妙关系,它们之间(de)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de)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de)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de)愉快.第38页.音乐(de)原始要素是和谱....声音..,它(de)本质是节奏.对称结构(de)..(de)协调性,这是广义(de)节奏,各个部分按照节拍有规律地变换地运动着,这是狭义(de)节奏.作曲家用来创作(de)原料是丰富得无法想像(de),这原料就是能够形成各种旋律、和声和节奏(de)全部乐音.占首要地位(de)是没有枯竭、也永远不会枯竭(de)旋律..,它是音乐美(de)基本形象(Grundgestalt);和声..带来了万姿千态(de)变化、转位、增强,它不断提供给新颖(de)基础;是节奏使二者(de)结合生动活泼,这是音乐(de)命脉,而多样化(de)音色添上了色彩(de)魅力.第38页.至于要问,这些原料用来表达什么呢回答是:乐思(Musikalische Ideen).一个完整无遗地表现出来(de)乐思已是独立(de)美,(第38页.)本身就是目(de),而不是什么用来表现情感和思想(de)手段或原料.第39页.音乐(de)内容就是乐音.........运动形式..(de)第四章音乐主观印象(de)分析尽管审美观察只能以艺术作品本身为依据,可是在现实中独立(de)艺术作品还是作为两个活(de)力量(de)中间物,那就是在它(de)来源和去向,即作曲家和听众之间,来发挥它(de)效能(de).这两方面(de)精神生活中,幻想力(de)艺术活动不能像在完成(de)、客观(de)作品中已经炼成了纯金一般——相反地,它跟情感和感觉始终处于密切(de)相互关系中.这样说来,情感在艺术作品完成之前和完成之后,开始在作曲家,后来在听众身上,占有一种不容忽视(de)重要性.第60页.我们把作曲活动看为一种造形过程.......;作为造形过程它完全是客观性(de).作曲家塑造一个独立(de)美(de)事物.具有无限表现力和精神性(de)乐音材料,使乐音造形者(de)主观特点能在塑造(de)方式中表现出来.因为各个音乐要素已经有各自特殊(de)表现力,做确指性格上(de)显着特点:如多愁善感,强劲,愉快等,可以很好地通过贯彻选用某些调性、节奏和过渡,就音乐所能再现(de)一般..因素,表达出来.一旦这些性格特点为艺术品所吸收,那末它们只是作为音乐素质,作为乐曲(de)、而不是作曲家(de)特性受到注意.第62页.一切艺术毫无例外地有影响情感(de)能力,这是我们必须承认(de)事实,但音乐影响情感(de)方式很特殊,只是它才有这种方式,这也是不容否认(de).音乐比任何其它艺术美更快更强烈地影响我们(de)心情.第66页.音乐对我们(de)神经系统有着更强烈(de)影响,这表明音乐比别(de)艺术确实有超级(de)威力.第67页.第七章音乐中“内容”和“形式”(de)概念每一音乐作品有它独特(de)艺术构思方式和独特(de)主题,它不能融化在一个更高(de)共性中,它总是作为个体存在着.莫札特火贝多芬(de)旋律总是有它(de)独立性,不能与其他东西混淆,正如歌德诗句,莱辛(de)评语,托尔瓦德森(de)塑像,欧佛贝克(de)画幅一样.独立存在(de)音乐思想(主题)有着一句名言(de)明确性,和一幅绘画(de)直观性;它们是个体,有个性,有永恒性.第112页.内容..(Inhalt ),对象..(Gegenstand ),素材..(Stoff ),这些概念(de)混淆,导致并且一直还引起许多不虔诚(de)看法,因为对同一概念每人用不同(de)名称,或对同一个词每人联想不同(de)观念.“内容..”原来(de)真正(de)意义是:一件事物所包容..(enthalten )(de),容纳(halten )在自己里面(de)东西.在这个意义上,组成音乐作品,使之成为整体(de)乐音..,即是乐曲(de)内容.如果没有人满意这个答案,并且都觉得这是不言而喻(de)、不足道(de)东西,那末原因就在于人们一般把“内容”跟对象混同起来.提到音乐(de)“内容”时,人们想起(de)是“对象..”(素材、题材),人们把对象,作为观念(Idee )或理想(Ideale ),与作为“物质性(de)组成部分”(de)乐音直接对立起来.音乐艺术(de)确没有这种涵义(de)内容,也没有一种作为被表现(de)对象(de)素材.第104页.。

音乐之美精选作文

音乐之美精选作文

音乐之美精选作文篇一:音乐之美人各有所长,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痴情于田园,又如欧阳修的“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般迷恋于山水。

而余,则是对音乐情有独钟。

余无什么闲情雅致,对于各个方面仅仅是三分钟热度罢了。

每天过得郁郁寡欢,对生活充满茫然,更不要说对将来的向往了。

从小到大,见证着众多的伙伴各怀绝技:英皇九级,全级第一,武术金奖,绘画冠军……他们的每一份荣誉及成功就像沉重的琴弦,一根根穿插在我的心房处。

而我唯一可以寄托的,即是音乐。

音乐像是灵丹妙药,洗涤了我的心灵,把我充满空洞的人生刹那间充实了起来,那扣人心弦的音韵,那如痴如醉的天籁之音,像是高山流水,又像是飞湍瀑流,一点一滴地把我沉醉,把我痴迷。

因而,我多了一位知音,他的名字叫“音乐”。

他逐步地成为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考试不举,有他的同舟共济;交友不济,有他的患难与共。

一[]路的崎岖不平,都有着他的庇护,他撑开那庞大的翅膀,伴随我一路前行。

他像是一位亲人,可以霎时看透你的心思,你的情绪,让你把所有负面的消极情绪一次性地宣泄出来。

孩提时代,我的朋友很少,我的光阴都花费在于自己的影子作伴,直到有了音乐,当我们萍水相遇,便有了“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的感慨,心想终有一位知音了。

音乐的魅力,让我对他爱屋及乌,他的节奏,他的音韵,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可磨灭。

音乐之美,是如此的震撼,如此的美好。

他让我对生活重获希望。

在他的熏陶下我得以安康成长。

他给了我一种平衡的生活,让我可以不管世事的纷繁喧扰,守住内心纯净的底色。

无论世事变迁,都能现世安稳,不自暴自弃,不极端暴走,渐渐地,让我的生命开出七彩绚丽的花朵。

音乐的美,是如此的纯真,如此的无邪,他引起我心中的波澜,让我许许多多的纯真与美妙在某一霎时像烟花一样绚丽绽放。

篇二:音乐之美音乐是美丽的,因为音乐能穿越时间隧道穿越几千年的古老城墙,抚摩我们,让我们感受岁月刻出的痕迹,感知古人的坎坷沧桑,感慨人类的智慧与丰富的想象。

汉斯利克_论音乐的美

汉斯利克_论音乐的美
德国音乐学家、评论家、美学家。
1825年9月11日生于布拉格, 1904年8月6日 卒于巴登。早年在布拉格和维也纳学法律和 哲学, 获博士学位。
他的主要著作有, 《论音乐的美》 (1854) 《维也纳的音乐会史》2卷(1869、1870) 《现代歌剧》9卷(1875-1900)
《我的生平》(1894)以及大量评论文章。
自相矛盾
他是自律论美学观的代表人物。他注重音 乐的形式美, 反对以情感作为音乐的表现内 容, 音乐的美存在于其自身完美的形式之中, 他明确的表示“表现确定的情感或激情完 全不是艺术的职能”
“音乐不描写任何情感, 既不描写确定的情 感, 也不描写不确定的情感。我们更坚决的 反对下列意见, 即认为情感的表现能提供音 乐的美学原则。”
汉律论
音乐自律论是18世纪和19世纪西方音乐美 学理论中的两大流派之一。另一个流派是 他律论音乐美学。
这一流派以奥地利音乐理论家爱德华·汉斯 立克为代表, 主张音乐的美来自于音乐本身, 与其表达的情感和内容无关。
汉斯利克
汉斯利克(Eduara Hanslick, 1825-1904年)
序者引言 原序 第一章 情感美学 第二章 “情感的表现”不是音乐的内容 第三章 音乐的美 第四章 音乐的主观印象的分析 第五章 审美的接受音乐与病理地接受音乐之对比 第六章 音乐与自然界的关系 第七章 音乐中的“内容”和“形式”的概念
主要观点
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中的基本观点 概括起来就是:
他在《论音乐的美》一书中认为: “音乐的 美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 音乐只是乐音的运动形式,情感的表现不 是音乐的内容,音乐也不是必须以情感为 对象,音乐不描写任何情感。”
《论音乐的美》
阐述了汉斯利克的音乐 美学思想。其主要内容 由序和七章构成, 序是 全书的归纳与总结, 主 要包括正反两个基本的 命题, 而后面七章是对 序的演绎与推论。

浅谈音乐之美

浅谈音乐之美

浅谈音乐之美浅谈音乐之美一、引言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表达力。

它不仅仅是娱乐和消遣的手段,更是诗意、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工具。

本文将深入探讨音乐的美以及其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二、音乐的定义1、音乐的起源和历史:介绍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的形式和风格。

2、音乐的要素:详细解释音乐包括的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并阐述它们在音乐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3、音乐的分类:介绍音乐按照不同的风格、流派和目的进行分类的方法和标准。

三、音乐的美学1、音乐对情感的表达:深入探讨音乐如何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方式激发人们的情感体验,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音乐的情感表达效果。

2、音乐的审美标准:分析音乐作品的审美标准,包括创新性、和谐性、表现力等方面,讨论不同人群对音乐美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3、音乐对意识和思维的影响:研究音乐对人类意识和思维活动的影响,包括记忆、注意力、创造力等方面。

四、音乐的社会价值1、音乐的社交作用:探讨音乐在社交场合中的作用,如音乐会、舞会等活动中的社交交流效果。

2、音乐的文化传承:分析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的重要性,介绍不同文化中的音乐传统和保护措施。

3、音乐的治疗作用:讨论音乐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如音乐疗法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以及对特殊人群如自闭症儿童的帮助等。

五、音乐与法律1、音乐版权法:对音乐作品的版权保护进行介绍,并解释音乐创作的法律流程和合法使用音乐作品的规定。

2、商业合约与音乐:探讨音乐人与唱片公司、音乐平台等商业实体之间的合同和版权租赁,以及相关的法律问题。

3、乐器和演出场所的法律规定:对乐器销售、演出场所及音乐活动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说明,并强调各方应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附件:1、音乐专辑推荐列表:列出一些经典和现代的音乐专辑,供读者参考和欣赏。

2、音乐相关法律条文:提供一些与音乐领域相关的法律条文,供读者了解和参考。

注释:1、音乐版权法:指保护音乐作品创作者的作品权益的法律法规。

汉斯立克《论音乐美》

汉斯立克《论音乐美》

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斯立克?音得美?第一章情感美学音美学得研究方法,迄今止,差不多都有一个通病,就就是它不去探索什么就是音中得美,而就是去描述听音占我心灵得情感。

种美学,本身就就是非哲学得,而把它用到一切中最灵得上去,就完全上了感得情;于多情善感得心灵倒就是很有味儿,可就是渴望知得人却从中得不到什么启。

我得代,有一种推着一切知域得力量,要求于事物取得尽量客得,个要求也必然涉到美得探。

要足要求,美学必屏〔摒〕弃从主情感出,在事物得整个作一意得漫步,又回到情感中去得方法。

假设美学不致完全成幻得,那末至少必采用接近于自然科学得方法,至少要接触事物本身,在千万化得印象后面,探求事物不得客真。

任何真正得作品就是会与我得情感生某种关系,任何作品都不独占种关系。

因此,假设只就是一般地通它情感得影响来描述音,那末关于音得美学原我一点也没有出什么决定性得西来。

⋯⋯完全在于音如何以它得特殊方式来起种激情来。

因此,我不能停留在音象得第二得、模糊得情感作用上,而深入到作品得内部,并且从作品自身机制得律来解作品得印象所具有得特殊力量。

第7。

从根本,一篇曲与它所引起得情感波之并不存在一种得因果关系,我得情就是跟我得与印象得不断化得点而得。

在今天,常几乎不能理解得就是,我得祖父会把某一音系列〔Tonreihe〕正好当..作某一激情得相表。

比方莫扎特、多芬与威柏得多作品,出在听众心上所生得效果与它今天得效果迥然不同,一点就就是一个明。

第8。

尽管情感上得反已有所不同,可就是多曾生剧烈印象得作品在音上得价,以及它得独性得美,在今天与我得美享受,些却始没有什么改。

第8。

如此来,音情感得影响既不就是必然得,也不就是音所特有得,更就是不定不得,可就是一个象必具些条件,才能成美原理得基。

第9。

得唯一关就是,种激情就是通什么特殊得方式由音引起来得。

.....第9。

第二章“情感得表〞不就是音得内容我听到人得旋律或耐人味得与声,使我欣喜或激昂得,不就是旋律与与声本身,而就是它所代表得事物:柔情得窃窃私或斗豪情得暴。

中国传统音乐之美

中国传统音乐之美

中国传统音乐之美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厚的历史渊源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妙之处。

一、起源与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它在中国的千百年文化积淀中逐渐形成,并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古代的乐府、雅乐、曲艺等都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传承至今。

二、音乐类型及表演形式中国传统音乐涵盖了广泛的类型和表演形式。

例如,古筝、琵琶、二胡等乐器演奏以及京剧、评剧、豫剧等戏曲表演都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音乐形式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谐的音律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吸引了无数观众。

三、古韵犹存的古筝乐古筝被誉为中国音乐的“国乐”,它已经传承了几千年。

古筝的音色清脆悦耳,表达了古老而深沉的情感。

在古筝的演奏中,演奏者用指尖轻轻触碰琴弦,将内心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乐曲更加饱满动听。

古筝乐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四、悠扬动人的琵琶音乐琵琶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

它的音色独特、饱满,擅长表达各种情感。

在古代,琵琶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场合,既可以独奏,也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

无论是古代的《白雪》、《阳关三叠》还是现代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梁祝》等,琵琶音乐总能引人入胜、激发心灵的共鸣。

五、浓厚戏曲文化的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具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集音乐、舞蹈、戏剧和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京剧通过高亢激昂的唱腔、独特的音色和精湛的演技,将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生动地展现出来,给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艺术享受。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丰富的内涵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展现出其特有的魅力和美妙。

中国传统音乐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和爱上它,以保护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浅论民谣歌曲的音乐之美

浅论民谣歌曲的音乐之美

浅论民谣歌曲的音乐之美民谣之词是一种文学上的建筑美、结构美,倘若你读一遍,会感觉像诗一般使人安静沉着,这是对美的一种选择;民谣之曲是一种音乐上的艺术美,倘若你单听伴奏,闭上眼睛细细聆听,会惊奇的发现这是纯粹的音乐,这样小众的艺术竟足以让人沉浸,好像发现了一片新的天地。

民谣背后的故事大多都是凄美的,你能将它独立来看的话,亦能被代入其中,好像一个知己在和你诉说着他的苦衷,让你心生怜悯,只因你能从中看到自己迷失的样子,只因故事来源于生活,不浮夸,却感人。

你会努力在民谣的海洋里找寻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哪怕是支离破碎的简言短句,而这都是我们主观能动性认识到的一种美,并非肉眼所能看到的那种丑陋或漂亮,这便是民谣的魅力了。

民谣里时常聚集着一群孤独的人,他们诉说着自己的悲剧人生,倾吐着自己遇到的不快,相互交换悲伤,明白了生活也看清了世界,找一种极可能舒畅的生活方式又笑对生活。

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把世界和人生当作一种审美现象,我们就不至于在人生悲剧性面前被吓倒,而是感到生存还是可以忍受的,这就是民谣给我的感受。

民谣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或许它已经改变了我,而我自己都还未有意识,它的艺术性是我现阶段还不能领略的。

可在我看来,它依然能算得上是一种不错的艺术,只要是艺术,它就有激发一切更敏感的醉意记忆的效果,民谣带给我的艺术性就是能够让我接受和超越人生的悲剧性。

我明白,于茫茫宇宙中,我不过是一粒尘埃,于万千世界中,我不过是一个充数之人,我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但这并不干扰我去享受民谣。

提及美学,有人往往会产生距离感,把美学等同于不食人间烟火、束之高阁的晦涩理论。

谈到民谣,有人往往会感觉到土气、穷苦,认为民谣是登不得高雅之堂的无病呻吟。

然并非如此,美学始终贯穿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皆有渗透,穿着搭配是否好看,着装是否舒适;讲求食之有味,食之舒心;住的选择,装修风格;出行方式,终点选取都有美学的存在,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音乐之美
内容摘要:音乐美是美学之一,音乐美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其外部动态,主要表现为音
乐作品的体裁与形式;而且内在的本质,则更多的表现为音乐的内在性格与情感态度。

音乐的美可以通过和谐、意境、抽象等来体现。

关键词:音乐和谐意境抽象丰富多彩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源于德国美学家鲍姆加通《美学》一书的出版,是研究美,美感以及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在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美:如艺术之美,自然之美,公正与谨慎之美,良好习惯之美,学问与品德之美,以及灵魂之美;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大家都喜爱美,欣赏美,并不断地创造美。

而我在此要讨论的是音乐的美。

首先,什么是音乐?柏拉图关于音乐的概念有三种:科学,艺术和美德教育体系。

在《会饮》篇里,柏拉图借厄里斯马克的口说:“音乐也可以说是研究和谐与节奏范围之内的爱情现象的科学。

”;在《高尔吉亚》对话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说出了第二个人音乐的定义:“音乐是关于旋律创作的艺术”;第三个定义是这个词来描述它。


什么是音乐之美?这个问题却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概括回答了。

因为美的欣赏是需要主客观条件的。

一般说来,形成具体的美的欣赏关系,总包括着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须有客观的审美对象的存在作为前提;另一方面,审美主体也应当具备相应的审美条件。

对于一个个体来说,社会性的审美对象能否得到该个体的欣赏,以及欣赏的程度,特点如何,当然也是“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取决于该个体的审美条件如何。

某一个人是否具备音乐的耳朵,丝毫不会影响音乐本身所固有的美的存在,但却影响到这一个个体自己欣赏的效果。

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音乐不是他的审美对象,最美的音乐也不过仅仅是听着好玩而已。

在柏拉图看来,音乐作为一种美德教育与其他教育比起来,是一种无可比拟的、深入心灵的教育,使人的性格变得高尚优雅。

是的,多数人都说,音乐的好处在使我们心灵得到快感。

于是一般人认为,音乐美不美在于是否给我们快感,有了快感就有了美,没有快感就不美。

然而问题依然存在,美是依照我们的意见才美,还是不依照我们
的意见才美?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你,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有人对这句话做了片面的理解,来作为他们主张美感决定美的依据。

其实,马克思的意思是:对于不懂音乐的人来说,由于他感受不到音乐的美,因而即使是最美的音乐,也不可能通过他的欣赏来发挥本身应有的社会作用,而绝不是说,由于欣赏着感受不到音乐的美,音乐的美就不复存在了。

事实上,就在上述这句话的前面,马克思就明确指出:“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这正好说明,音乐的美,并不是欣赏者感受的产物,恰恰相反,人们在欣赏音乐时所产生的美感,正是由音乐的美说“激起的”。

1.音乐美在和谐
毕达哥拉斯,西方美学第一人,古希腊罗马美学第一人,使科学精神从感性世界转向理性思维的第一人。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从数的哲学研究中得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美学概论,即美在和谐,一切事物中凡是可以看出一定和谐关系的,就是美的。

“和谐”被毕达哥拉斯学派称为“最美妙的东西”,其原意主要是指一定数的比例关系和对立面的契合统一。

照我们看来,凡能符合这种比例和统一关系的,就是和谐,就能产生美的效果。

这个结论很大程度上来自对数量与声音关系的研究。

他们认为,音乐美在和谐,并进一步提出雕塑、建筑、绘画等艺术的美也在和谐,由此而肯定整个天体宇宙的美也是一种和谐美。

2.音乐美在模仿性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大量艺术作品的分析、研究,展开了对艺术本质的形而上论证。

首先探讨的是艺术的本体问题。

艺术的本体是什么?古希腊传统的艺术观念是:艺术是模仿。

所以,他认为在这一点上,画不如诗,诗又不如音乐,音乐可以说是“最富于模仿性的艺术”。

3.音乐美在意境
音乐之美,首在意境。

意境之美,崇高第一,童真第二,高贵第三,奋发第四,深情第五,豪放第六,淡雅第七,悲凉第八,绚烂第九,空灵第十,欢娱第十一,哀伤第十二,粗犷第十三,异族情调第十四,描模自然第十五。

意境之美,必配以形式之美。

形式之美,可意会而难以言传者有旋律之美和纯声音之美;虽难解但仍可分析者有精确之美、变化发展之美、和声对位之美、配声配器之美、曲式结构
之美;此外,尚有外在形式体裁,如歌剧之美、交响乐之美,弦乐四重奏之美等。

意境与形式,犹如人之精神与身体,内涵与外貌,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成就。

4.音乐美在抽象
音乐艺术的一大特点是抽象。

听同一首乐曲,甲的感受是慈母哄儿,乙的联想是山明水秀,丙却说那是情人私语。

正所谓“作者不必有此意,而读者未尝不可作如是想(缪钺“诗词散论”)”。

绝对音乐、无标题音乐的好处高处,就在于给听众极大的感受与想像空间。

5.音乐美在丰富多彩
音乐美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其外部动态,主要表现为音乐作品的体裁与形式;而其内在的品质,则更多的表现为音乐的内在性格与情感态度。

音乐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声音来抒发人的内心感受,特别是情感态度,因此音乐美的范畴与人的精神品格与情感态度密切相关。

音乐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的美和一般美学的范畴息息相关。

一般美学把优美、崇高、悲悯、喜剧作为它的基本范畴。

音乐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论及音乐美,我倒希望省去音乐种种的功名利益,仅仅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63—64
【2】柏拉图:《会饮篇》,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35
【3】鲍姆加通:《美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13
【4】薛富兴:《生活美好——一种立足于大众文化立场的现实主义思考》,文艺研究,2003.3
【5】亚里士多德:《诗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