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美学中的意境概念
艺术学概念知识
艺术学概念知识一、艺术起源论1. 人类的童年:“人类的童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悟用摩尔根的原始社会史的分期时,用以比喻蒙昧时代低级阶段,指的是人类史前文化的开始时期。
原始社会是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
2. 人类的造物活动:劳动中工具的制造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也标志着人类文化的起源。
制造工具最鲜明体现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从工具造型的演变上可以充分看出人类自由创造的特征,也可看出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3. 艺术产生的基础:①劳动造人,是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
②生产劳动实践创造了艺术的主体——人,为艺术的产生创造了前提。
4. 原始艺术的产生:①人类最初的艺术活动始于上万年前的冰河时期。
②早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处于蒙昧时期的人类就开始试图用神话传说来解释艺术的起源,于是西方出现了文艺女神缪斯的神话,中国出现了夏禹的儿子启偷记天帝的音乐并带回人间的传说。
5. 众说纷纭的艺术起源说:①艺术起源于“模仿”,早期的人类艺术,特别是原始艺术,“模仿”占有相当大的成分。
②艺术起源于“游戏”,仅从生理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③艺术起源于“表现”,东西方都有悠久历史,如汉代的《毛诗序》中就讲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
④艺术起源于“巫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书中,最早提出这理论主张,原始人思维最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
考古发现,早期的造型艺术也与巫术有关。
⑤艺术起源于“劳动”,19世纪末以来,欧洲大陆,民族学家与艺术史学家就广为流传。
劳动造人,也是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
从艺术发生学看,生产劳动是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
6. 对诸多起源说的综合思考:①艺术起源于人类实践活动。
②这些说法都从某一个角度或某一个侧面探讨了艺术的产生,有助于揭示艺术起源的奥秘。
美学 考试要点
填空、选择(不定向)、简答、论述1、审美的概念、定义、特征、类型:(1)概念: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
(2)、定义:审美客体指能引起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的事物。
审美主体指具有审美能力,欣赏和创造美的人。
“审美”:所谓“审美”,就是对美的审视和观照。
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
由此可见,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
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
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
美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能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是这种客观实际与主观感受的具体统一。
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创建和谐世界,在于使这世界因为有我而变得更加美好。
这是和谐审美观的基本观点。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
(3)、特征:1)直觉性:所谓审美直觉就是对美的形态的直接感知,是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把握。
所谓直觉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指审美感受的直接性、直观性,即整个审美过程自始至终都是形象的具体的,在直接的感知中进行;二是在审美中对审美对象从全局整体上而不是支离破碎地感知;三是指审美感官愉快,不是先有理智的思考和逻辑的判断而是直接产生的,即在美的欣赏中无须借助抽象的思考,便可不假思索地判断对象的美或不美。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
二、意境的基本内涵:〔一〕意境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包括艺术形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创造出新的意缊和境界。
(佛家用语,境,心所攀缘的外物;境界,人的自我意识所达到的觉悟境地)。
〔二〕意境的审美内涵包括以下六个层面:1、主客统一,2、情景交融,3、时空转换,4、有无相生。
5言有尽而意无穷6辩证的哲理智慧三、意境的审美特征:情景交融的形象特征、韵味无穷的效果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意境的基本审美特征。
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把握主要人物及其言论):柏拉图(“美是理念”说)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普洛丁(“美的分有说”)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欣赏者的心里”)和博克(美是属于物体的某种属性):经验主义美学狄德罗(美在关系)康德(“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研究美学所适用的方法:㈠哲学的方法1.哲学是所有人文学科中最高的学科,它研究世界观和认识论;2.哲学可以为美学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建立和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概念系统。
㈡逻辑学、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1.逻辑学的方法美学问题的研究、美学体系的建构等,离不开哲学的逻辑的分析方法。
2. 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审美活动与符号学、语言学之间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关联。
㈢心理学的方法审美活动的特性㈠个体性;㈡感性:㈢自由的愉悦性:审美发生的理论概述:审美发生理论,就是研究审美活动在人类历史上是如何发生的,通俗地说,就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起源问题。
摹仿说;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该学说是关于审美发生问题的最早出现的理论,认为审美起源于人对自然的摹仿。
生物本能说;霍布斯和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该学说认为人类审美起源于吸引异性与人的本能。
游戏说;(审美发生理论的三种传统学说):席勒、斯宾塞该学说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音乐有着漫长的发展史,与西方音乐的发展相比,由于民族思维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审美观念不尽相同。
中国传统音乐以淡泊、含蓄,不描述、不渲染为上品,讲究情意,追求意境,通过意境引发人的想象,升华人的情感。
一、什么是意境“意境”是音乐美学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它所指的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合二为一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境是实物在人心中所创造的虚境,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一种虚境。
我们常说一首诗很有意境或某件艺术品体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境界,指的就是它在现实基础上更深层次地体现出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与此同时这种意境与观赏者的心境达到了共鸣。
意境一般是用来描绘艺术作品审美的规定型的术语,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对中国传统音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以含蓄、空灵为上品,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意境。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客观事物与主观精神表现的双重性,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的意境美。
因此,我们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自然与心灵,生活与艺术各方面高度和谐的体现。
“境”从中国古代以来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范畴,这与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有关。
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并不十分强调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更多的是强调以心灵契合它,宇宙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对象,是每个生命的统合体。
所以,只以外在的科学远不如用内在心灵去体会,去谛听,去感受。
中国的哲学不重知识论,而重存在论,重视将人的生命存放到世界中放到宇宙中去,寻求其意义;中国哲学将世界视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每个生命都是整体生命中的一部分;中国人将艺术人生化,人生艺术化,艺术与人生密切相关等等。
这些思想都对“意境”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音乐思想中的“意境”老子说“大音希声”,我认为这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关于意境的学说。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之意境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之意境简析中国艺术审美特征之意境作者:任虎马阳阳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21年第07期摘要:意境在中国艺术审美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被看做是艺术美的本源,意境这一概念,是在某种艺术部类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衍生的出来的。
在这个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它已经慢慢成为我国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课题之一,人们对意境审美的辩论、探讨、阐述、定义繁多。
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超以象外说。
它们经过了宗教、政治、环境、人物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魅力,以特有的方式反映着中国的文化精神。
而中国绘画的“意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蕴与氛围,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表现语言。
关键词:意境;中国艺术审美;山水画意境在中国艺术审美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被看做是艺术美的本源,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中影响艺术审美的主要因素包括哲学、环境、宗教、政治等因素。
西方艺术追求客观真实,在早期的油画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略见一斑。
但中国的艺术审美则更注重意境,强调心灵的高贵。
意境这一概念,是在某种艺术部类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衍生的出来的。
唐代的诗歌创作中,王昌龄所撰的《诗格》中就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景,三曰意境。
”皎然在《诗式》和《诗议》中,论述了“取象、取义、取境。
”宋代郭熙、郭思撰写的《林泉高致》一书中,明确使用境界来要求画家画出诗意。
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於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在这个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它已经慢慢成为我国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课题之一,人们对意境审美的辩论、探讨、阐述、定义也就越来越多了。
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超以象外说。
1 情景交融说在明清时期对于意境的定义即――情景交融即意境。
画家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中明确的提出了情景即画中境界的说法,他的主张“情景者境界也”是比较早的对境界这个审美概念所作的明确界说。
关于中国传统音乐中“意境”的研究
然一体 的同构关系 。 由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 形式 , 诗人对宇
三、 中国传统音乐与 中国诗歌的“ 意境” 联 系
中国传统音乐与诗歌的本 质都 是时间结构 ,节奏是生命时
间的基本存在形式 , 只有处于节奏 中的时间体验才是生存体验 。 音乐与诗歌都是时间性的艺术 ,都靠 内在 的节奏 反映出时间的
主体性变迁和流动 , 传达创作者瞬间永恒的生命感知 。 节奏和旋 律是音乐 的主要因素 , 是音乐 的生命。 抽象 的音符组合能够转化
极为丰富 , “ 意” 是 情 与理 的统 一 , “ 境” 是 形 与 神 的统 一 。 在 两 个
础 。当时对 于“ 和” 与“ 同” 两者之间到底谁是评价音乐 的标 准争 辩 了较长一段时间。之后 , 将 人文因素融人到音乐的审美中 , 抽 象出了“ 四和 ” 的概念 , 即“ 乐和 ” 、 “ 人 和” 、 “ 心和” 、 “ 政和” 。这个 关于“ 和” 的音乐审美观 , 对后世 的传 统音乐美学理论有 里程碑
2 O1 4 — 1 O
文艺 生活 L I TE RA T URE L I F E
乐 舞 歌 赋
关于 中国传统 音乐中“ 意境’ ’ 的研 究
苏金萍
( 甘肃 中医学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0 0 )
摘 要: 中国传统音 乐是指 中国人 运用具有本民族 自身特 色的方法、 采取本民族 固有 的艺术表 达形式创 造的、 具有本 民族 固有 艺术形态特征的音 乐。笔者作 为从 事 中国传统音 乐研 究的工作 者, 在本文章从 美学 中的“ 意境 ” 研 究、 关于
意境的名词解释 美学
意境的名词解释美学意境的名词解释:美学之深度探索美学作为一门关于美的研究科学,涉及广泛丰富的领域,其中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意境。
意境是美学领域中一个重要而细腻的概念,它表达了艺术作品所传达出的非物质层面的信息,是艺术的核心内涵和灵魂所在。
本文将以意境为主题,探讨其内涵、特征以及与美学的关系,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艺术之美的奥妙。
意境,即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的集合,是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内核。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通过独特的形式与表现手法,通过色彩、线条、节奏、构图等元素的运用,传达着作者或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感受,将其融入作品之中。
意境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更是对世界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和诠释,是作者思想、经验、情感的艺术凝聚体。
意境的特征具有千变万化的多样性,因为每个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然而,意境的传递却有着深层次的共通性,即美学意义的传达。
美学意义是指作品所表现的超越日常视觉感受的精神层次,它以一种抽象而敏感的方式触动人们的内心,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比如,一幅艺术家创作的油画,通过色彩的运用、形状和图案的安排,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气息,使观者感受到一种平静、浪漫或痛苦的情感,从而产生一种精神的升华和审美的享受。
意境也具有开放性和多义性的特点,它往往是一种含蓄而模糊的表达方式。
艺术作品往往不是一目了然,它可能故意含糊其辞,以引发观者的个人联想和解读。
这是因为意境往往是一种上升到哲学层面的艺术探索,会触及到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如生死、爱恨、信仰等。
正因为意境是开放的、模糊的,它鼓励每个人的主观解读,使得每个观者都能从中获得独特的艺术体验和感悟。
意境与美学密不可分,它是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并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
美学探索的目的就在于揭示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所传递的精神意义。
而意境作为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展示了艺术独特的美感表达和深度思考,使之成为思辨、欣赏和理解艺术的桥梁。
美学的意境名词解释
美学的意境名词解释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和艺术的学科,它探讨和解释美的概念、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的方式。
在美学中,有许多用来描述艺术作品中所产生的独特意境的名词。
这些名词用来形容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观念和美感,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
一、“幽玄”幽玄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常用来形容具有深邃、雅致、精妙、含蓄的艺术氛围和品味。
幽玄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它注重的是情感的内化和审美的幽默感。
它通过意境的建构和视觉符号的运用,透露出一种令人沉思和荡气回肠的情感体验。
二、“唯美”唯美是表达对美好事物及其呈现方式的欣赏和追求。
唯美强调艺术作品的美感和审美价值,它预设了一种价值判断,追求通过艺术作品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思考。
唯美可以表现在诗歌、音乐、绘画等多个艺术领域中,它的出现使得艺术不再只是呈现现实,而是通过审美的视角给予观众以启迪和感悟。
三、“深邃”深邃作为一个美学概念,用来描述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深度和内涵。
深邃意味着艺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它需要观众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感悟和理解。
深邃的作品常常给人以冥想和探索的空间,让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和延伸思考。
四、“优美”优美是描述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高雅、和谐和舒适的感觉。
优美的作品通常具有精巧的构图和协调的色彩,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愉悦。
除了视觉方面,优美也包含了音乐、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中所传达出的韵律和声音的美感。
优美的艺术作品可以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难以忘怀。
五、“清新”清新是一种清爽、自然和轻松的感觉。
清新的作品通常带有清晨的露水、花香和风的拂拭,它们给人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情绪体验。
清新的艺术作品常常运用柔和的色调和自然元素,让人们能够产生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美好的期待。
清新的艺术作品常常能够带给人们一种心灵的洗涤和净化。
六、“浪漫”浪漫是一种富有情感和梦幻色彩的情绪体验。
浪漫的艺术作品常常透露出一种对美好生活和情感的向往,它们以温柔的笔触和柔和的色彩营造出一种诱人和迷人的氛围。
论意境的审美意蕴
论意境的审美意蕴【摘要】追求艺术作品的意境问题是中国古典文论、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美学范畴。
艺术意境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被用于文艺创作各个领域, 作为判断艺术作品优劣好坏高下的标准, 各类艺术作品竟相把它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本文将从意境的审美意蕴入手展开论述。
【关键词】意境审美意蕴审美特征偏重于表现艺术的艺术注重艺术家主观意志的抒发,以创造真切感人的艺术意境为目标,达到审美效果。
欣赏柴可夫斯基的乐曲,可以从中领悟到超越音响的更为醇厚深远的意味,通过那深沉的旋律、借助特殊的听觉效果而产生对于“俄罗斯的眼泪和困难”的深切领会,那是由动人心魄的哀伤转化而来的复杂点的美感享受,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这就是“意境”所产生的感染力量。
意境作为术审美理想, 离不开审美的层次, 艺术意境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其表现方式是通过对有限时空中物象的描写,抒发无限空间中的历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 通过意象的排列组合,创造具有“象外之象”、和谐广阔的情感活动空间,具有丰富蕴藉的情思内涵,能够引发欣赏者的想象和思索, 是一种独特的情景交融,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一、情景交融的含蓄表达达到情景交融作为意境的一个最基本的层次,一直受到诗论词论的肯定和阐述,当然这里的情与景都是个义的。
情包括艺术家主观方面的感觉、知觉、情感和思想,景包括客观方面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
意境要求达到的情景交融决不是机械地相加,而是主观的客观化,客观的主观化。
这一点清代美学家王夫之作了很精辟的论述“情景各为二,而实不可分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这种妙合无垠已经消灭了现实生活中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而达到浑然一体。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枪然而涕下。
”这二十二个字,千古绝唱,振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原因就在于它不只是停留在写景的层次上,而是巧妙地借助景物表达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声满怀开创者建功立业的热望,而又难以施展宏大的抱负,在寥廓的宇宙中,感到人生的孤独和抢促,但文不失进取的慷慨之心,达到情景交融。
浅析歌曲的意境之美
浅析歌曲的意境之美〔摘要〕古诗词艺术歌曲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同时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古诗词艺术歌曲很好的借鉴和吸收我国传统戏曲的诸多方面,如:咬字,行腔,气息,表现手法等;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通透之美可以表现在歌曲的演唱方式与演唱风格上。
〔关键词〕通透演唱民族声乐意境中国民族声乐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最早的音乐美学论著《乐论・师乙篇》就提出了:“人居中矩,句中,累累乎端如贯珠”。
说的是:演唱时要自如转换,行腔变化合乎规律,每个字每个音都要像穿玉珠一样串在一起。
这种理论,在今天来说,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很多的老师在上声乐课时,经常会要求我们说,演唱时要把每个字象穿珠子一样串起来。
类似的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论著也很多。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提出:“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
说明唱情得以融神的艺术效果①。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和表现形式还借鉴和吸收了传统戏曲的菁华。
我国戏曲艺术的正式形成,一般认为是南宋时的南戏。
南戏的演唱方式是多样化的,它既可以独唱,又可对唱、轮唱、合唱等,戏曲的雏形,到元代基本形成。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论真正的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开始也。
”②元《唱论》的作者芝庵,论述的虽然是戏曲声乐的演唱方式,但其中的一些如:“字真”、“声要圆熟”、“腔要彻满”与我们现代演唱中所要求的“字正腔圆”的要求是一致的。
同时,他十分注意唱腔的旋律美,提出歌唱时要注意“抑扬顿挫”、“索纡牵结”、“敦拖鸣咽”等。
还提出气息的支持的重要性,提出“偷气、取气、换气、歇气,爱者有一口气”等观点。
他还注意了歌唱者不同的音色与演唱风格问题。
通透―――①精通、透彻。
②穿透,常比喻能看透人心。
这是通透的原意,用在声乐艺术上,人们说有通透感就是演唱者声音运行无阻、贯通、通达、不憋屈,听着很清澈,没有乌哑的感觉。
而作为本人对通透一词的理解,首先,是对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及风格的把握,民族声乐演唱讲究“依字行腔,以字带声,以字传神,以字传情,唱声唱情,以情动人”,并且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文艺百花园中,一道不可或缺的亮丽的风景线,由于其具有独特的抒情性,音乐性,结构性,独创性,地域性,语言性,所以要求声音清澈干净,明亮透彻,能塑造不同类型的角色。
试论音乐美学的情感分类
-026-2024年第6期(总第382期)理论探索从客观世界看,音乐是旋律、节奏、和声按照一定规律组织起来形成的声波集合。
最原始的音乐源于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比如雨滴、鸟鸣、海浪等都有着独特的音韵,人们从中汲取灵感,并进行创作。
音乐美学强调的是音乐通过人耳媒介,在人类大脑中形成的具有独特价值的听觉意象,是音乐内在性格和人类精神情感的共鸣。
古往今来,音乐作为一种独一无二、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用它特有的美,传递着人类丰富的情感,滋养、抚慰着人类的内心和灵魂。
音乐美学体现在音乐表达与人类情感的对照和共鸣上。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音乐给人的美学感受角度,本文尝试将音乐的美分为三大类、六小类,分别为物外之美(优美与壮美),渐入之美(庄严美与诙谐美),沉浸之美(欢乐美与悲剧美)[1],并运用中外音乐作品来进行论证。
一、物外之美所谓物外之美,就是对于音乐聆听者来说,能够清晰辨别自己作为第三人的身份,表现为超然性、无目的性、感性与理性的一致性,是一种无关利害但令人愉悦的美学体验。
主要分为优美与壮美两种类型。
(一)优美音乐艺术中的优美往往具有一定的抒情色彩,优美的音乐作品旋律舒展流畅,节奏平稳有序,速度均衡适中,具有平和、纯净、细腻的特点,容易让人联想到清幽秀美、富有诗意的自然意象,学界也将诗意之美认为是优美的最高境界[2]。
下面以《彩云追月》和《夜曲》为例进行说明。
1.《彩云追月》这首乐曲的引子轻快、活泼,具有韵律感。
第一段悠扬飘逸,仿佛让人看到一朵朵棉花糖似的彩云在月光下慢慢飘动的画面;第二段旋律轻快、明亮、明朗,感觉好像彩云在和月亮相互倾诉、嬉闹,趣味性十足;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短暂的欢愉过后,又回归最初的深邃与宁静。
彭修文先生重新编配《彩云追月》时,增加使用笛子、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更加突出五声性主旋律,使得民族音乐的风味更加浓厚。
2.《夜曲》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描绘着大自然的美景,倾诉着自己的心声。
音乐审美的至高追求:意境美
音 乐 艺 术 是 一 种 非语 义 性 的 艺术 , 以“ 响” 形 式 构 它 音 的 成艺 术 形 象 , 过 感 性 方 式 , 移 默 化 地 影 响 聆 听 者 , 多 的 通 潜 更 是 从人 的 内心 体 验 出 发 , 发 学 习 者 和 欣 赏 者 的 审 美 意 识 , 激
Vo . 9 No 2 12 .
M a . 2 06 r 0
音乐 的至高追求 : 审美 意境美
夏 海 蕾
( 南女 子 职 业 大 学 艺 术 表 演 系 . 湖 湖南 长 沙 4 0 0 ) 10 4
摘
要 : 境 是 中 国 传统 美学 中 的一 个 重 要 概 念 , 音 乐 美 学 中 研 究 和 探 讨 意 境 美 的 重 要 作 用 和 独 特 含 义 , 意 在
造 、 赏 、 悟 音 乐 的 审 美 过 程 中 , 可 忽 略 地 触 及 到 中 国传 欣 感 不 统审美观中的“ 境” 意 概念 , 求 意 境 美 与追 求 音 乐 审 美 的理 追 想 , 者 之 间 由 于一 个 “ ” 而 形 成 一 种 必 然 联 系 , 乐 审 二 美 字 音 美 的 研 究 视 野 中 无 法 忽 视 “ 境 美 ” 存 在 , 至 可 以 说 . 意 意 的 甚 “ 境 美 ” 音 乐 审 美 的至 高 追 求 是
Y o h e u y o t f e b a t f i t .Th ri l f c s so h i l rt sa d d fe e c s b t e ritcc n e t n a d mu i a s h t o — e a t e o u e n t esmi i e n i r n e e we n a ts i o c p i n sc e t e i c n c a i f o c c p in a l a h h r c e it s o r it o c p in i sca s h t s e t s wel s t e c a a t r i f t i c n e to n mu i e t e i .Th u h ro h s a tce p i t U h tb a t o sc a sc c e a t o ft i r il o n sO tt a e u y o rit o c p i n i t e h g e tp r u ti sc a p e it n fa tsi c n e t s h i h s u s i n mu i p r ca i . c o o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中国传统音乐是一个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深厚的历史传统。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意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蕴”、“气韵”、“神韵”和“雅俗共赏”的特质。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含义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又称“乐境”,是指音乐所传达的艺术效果和情感体验。
具体来说,“意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二是音乐所设计的场景和环境。
对于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意境”通常表现为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的内涵。
例如:《二泉映月》让人心情悠闲,想象在皎洁的月光下品茶聊天;《梁山伯与祝英台》让人感受到着一种伤感的情怀;而《广陵散》则处处透露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和地域特色。
对于设计的场景和环境,音乐的“意境”则表现为音乐所创造的场景与气氛。
例如:《梅花三弄》描绘了梅花的孤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溜溜的小提琴》则展现出它轻盈的舞蹈般的动作。
二、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特点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意境”的表现方式十分博大精深,有以下四个特点:1、含蓄而意境深远。
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是一种通过各种声响和旋律传达、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它的特点是含蓄而意境深远,往往需要人们通过想象和感受去准确地领会它的内涵和情感。
例如《二泉映月》中,由于没有文字的表达能力,旋律和音节瞬间与门客借着吟咏,以切情于夜,抒发出令人毫不费力就能体会到的酒趣随意。
2、植根于文化传承,并融合不同学派的影响。
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植根于中国优秀的文化传承中,并融合了各个学派的影响,既有古典的内敛和含蓄,也有民间的爽朗和直白。
例如《广陵散》融合了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展现出了一种承载着历史、文化及人民生活的声响美;而《梅花三弄》则融合了古典和民间的风格,使得它在感情表达上更为自由、坦率。
3、富有想象力。
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善于利用人们的想象力来创造出广阔的内涵和情感,它让人们能够通过旋律和声音去设想出一幅精美的图画,同时又能够让人们感受到那里的情感。
意境
王国维论意境也论到《诗经》的篇章,他 说:“《诗· 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作为艺术理论的范畴,意境最早形成于唐代。
盛唐的殷璠的《河岳英灵集》选诗标准就 是有无‚兴象‛,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 王昌龄在所作的《诗格》中更明确的把诗 分为三种境界:物境、情境、意境。 从本质上揭示意境范畴的是皎然。皎然在 《诗式》中明确地讲诗歌构思作为‚立意‛ 和‚取境‛的过程。他说:‚诗人之思
苏轼说:‚空故纳万境‛。(《送参寥师》)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其《美学散步》中 就说道: ‚以虚带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 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书法、戏剧、园林等都重视布置空间 ,以中国 园林建筑为例,很重视空间的处理,利用借景、分 景、隔景等美学手法,把实景和虚景结合起来,充 分利用虚景,从而扩大和丰富建筑的空间和意境。
早在《诗经》里的就有美好的意境。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它的内容是采 用百姓之口,来自社会生活,囊括人生百态,历经众口传 唱,可以说是字字珠玑。以这样的范本来研究、学习可以 发现运用文字的塑造,可以铺排出纯美的意境。
清人潘德舆就说过:“《三百篇》之体制, 音节,不必学,不能学;《三百篇》之神 理,意境,不可不学也。‛(《养一斋诗 话》)
“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 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物之时又自有我在。故 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 也。‛
“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 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 落言筌者,上也。 ‛ 这里的别趣就是指兴趣,实质就是“言有尽而意无 穷。”概括说来,这里讲的就是“才”与“学”的问 题,基本精神是重别才而不废学。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意即在诗歌的意境的创造的过程中,其思维的对象不 是书本知识和抽象的理念,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客 观形象世界,内心在外物的偶然触发下产生诗思,这 就是“妙悟”。 把人们对文艺外部规律的认识引向对审美活动内部规 律的探讨,把人们对文艺的伦理价值的重视,引向对 审美价值的追求。
美学的名词解释 意境
美学的名词解释意境美学是研究审美和艺术的学科,它探索和解释了我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
在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意境”。
意境是指艺术作品所特有的情感氛围或精神气息。
它可以通过音乐、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来表达和传递。
意境在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艺术家通过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它是由艺术家运用各种形式的技巧和表现手法来创造的。
通过使用特定的色彩、音乐、形象和文字,艺术家能够激发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在音乐中,意境通过旋律、音调和节奏等元素来传达。
一个悲伤的旋律可以让人感受到深深的哀伤和忧伤,而一个欢快的旋律则能够带给我们快乐和活力。
音乐家通过把握变换的速度和力度,以及音符的高低等要素,创造出不同的意境。
绘画也是表达意境的一种方式。
画家运用色彩、构图和线条等元素,创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
一幅明亮色彩的画作可能给人带来一种愉悦和轻松的感觉,而一幅深沉的画作则可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内敛和沉思。
通过画家的笔触和用色,观众能够感受到画作所要表达的情感。
文学作品也常常通过语言形式来传达意境。
作家通过选择恰当的词汇和调整句子的结构,创造出特定的气氛和情绪。
一篇描写大自然的散文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宁静和恬淡,而一部充满冲突和紧张的小说则可能激发读者的紧张感和胜利欲望。
总的来说,意境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和灵魂。
它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娓娓道来,触动观众的内心世界。
一个成功的艺术作品应该能够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然而,意境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件作品的意境有不同的感受。
正因为如此,艺术的魅力才会如此广泛和多样。
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追求意境的存在。
当我们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时,我们可以顿时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宏大之感,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当我们走进一家装饰精美的咖啡馆时,透过咖啡馆的独特氛围,我们可以沉浸在一种温馨和舒适的感觉中。
理解属于被理解的存在——论蒙克作品《呐喊》中的音乐美学意境
育 出来 的直 观 体 验 ,而这 种 体 验更 具 有 审 美 的纯 粹 性 和 自然 材 料为 美学 提供 的原始 性 。其 二 , 作 者
的主 观 意识 与 客 观现 实 开 始 交 融 ,严 密 而 自由 的 思 想 意识 开 始 占主导 地 位 ,凌 驾 于客 观 主体 之 上
的信息。纵观历史上用于审美的大多数音乐 , 结果
交织 在 一 起 , 在 草 原 的上 空 长 久 地萦 绕 回荡 , 最后
、
音 乐 美 学 与 绘 画 艺 术 的 同 一性
( 一) 非 语 义 性— — 与 语 言 、 思 维 和 内心 主 观
表 现 的 比较
思维在 主体 的认知 中具 有不可或 缺的作用 。
无 论语 言 、乐音 ,还 是需 要 用 视觉 去感 受 的画 面 ,
候 .一 种可 以为人 类 大 众 提 供 积极 价 值 的文 化 审
2 ( o 总 l 3 第 。 第
2 6 8期 )
A ’ C A D E M ’ I C。 i o R I 面
学 术 论 坛
NO. 5. 2 0 1 3
( C u mu l a t i v e l y N O . 2 6 8 )
理 解 属 于 被 理 解 的 存 在
站在 历 史发展 的 高度 。 促 进和 记 录 着人 类社 会 的文 明与进 步 , 全 面科 学地 阐述 着音 乐 的社会 性 问题 。 自上
世 纪五 十年代 以来 。 我 国的音 乐美 学发展 也 有 了跨 越 性的 突破 。作 为 一 门特殊 的 艺 术哲 学 门类 , 一 直为新
中国的艺术事业发展 承栽 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将从音乐、 绘画、 哲学及其对比段标题 中, 我们清晰 地感 受 到 了来 自两个 方 面 的审美 。其一 , 是 由作者
论音乐美学中的意境概念
论音乐美学中的意境概念【摘要】意境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本文通过考察意境概念的起源和分析作为审美范畴的意境所具有的特征,来揭示意境概念在音乐美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意境;音乐美学;审美;意境理论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集中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美学追求,同时,意境也被尊为中国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
具体说来,意境乃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这种体验源自于主体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同作为生活中加工、提炼所得艺术形象(客体)交汇之后融为一体所构建形成的艺术境界,它不单单要求在情与景的交融中以独特的形象来开启艺术想象,更重要的是指艺术作品给主体所带来的深刻的精神启示。
一、意境概念的起源意境作为中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老庄。
在《道德经》里,老子以“道”来说明美,并用“大音希声”来作为比喻说明,“听之不闻名曰‘希’”,“希声”即听却听不着的声音,所谓“大音”则是最美妙的音乐。
这里,老子明显是在借音来比喻“道”,来说明“‘道’是属于感觉范围而又超出于感觉的东西”。
庄子则在提出了“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的情感命题,并还较早的使用了虚化的“境”的概念,之后的意境论便是发端于此。
中国美学的意境论基本范畴和理论框架确立于唐朝。
盛唐诗人王昌龄最早提出“意境”这一范畴,不过他的意境只是指诗歌创作的三种境界之一:“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神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弛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简单说来,意境是对客观景物和主体情感的超越,是客观景物与主体情趣的统一,一言以蔽之,即情景交融。
自从意境论在唐代产生之后,通过宋元明时期的发展,探讨的角度愈来愈多样化,这就导致不同观点的涌现,最后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意境的美学意义也逐渐明确,理论体系也开始初现端倪。
论述意境的美学特征
论述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通过艺术作品所营造出的一种情感、氛围和精神状态。
意境在美学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意境具有非凡的直观感受和感知能力。
它通过对于物理世界的演绎和表达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艺术作品可以通过形象、色彩、音乐、文字等来创造出特定的场景和情景,从而使观者的感官得到刺激。
例如,一幅山水画可以通过苍劲的山峰和蓝天白云的描绘,使人们产生宁静和自由的感觉;一首悠扬的音乐可以通过旋律和和弦的结构,引起人们的情感回荡。
这种直观的感受和感知能力使得意境在美学上具有独特的美感。
其次,意境具有超越现实的力量和魅力。
艺术作品往往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夸张、象征、隐喻等手法,使作品具有超越现实的能力。
通过抽象、夸大、排列等形式,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虚构世界。
这种超越现实的力量和魅力,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脱离了日常的琐碎,进入了一种更加纯粹、富有想象力的境界。
再次,意境具有推动思维与感悟的作用。
艺术作品所创造出的意境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引发他们的思考和内省。
通过观察、思考、与作品进行交流,观者能够有所领悟,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艺术作品不仅是创作者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也是观者思维和感悟的催化剂。
这种激发思维与感悟的作用使得意境在美学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最后,意境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能力。
艺术作品所创造出的意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观者可以在欣赏作品时穿越时空,进入到艺术家创造的虚拟世界中。
这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能力使得意境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它能够跨越年代和文化的差异,与不同的观者建立起情感和精神上的连接。
综上所述,意境具有非凡的直观感受和感知能力、超越现实的力量和魅力、推动思维与感悟的作用,以及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能力等美学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意境在美学上成为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艺术表达方式。
此外,意境还具有以下美学特征:1. 内涵丰富多样:意境在美学上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体验,它还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意义和象征。
艺术学概论典型与意境的区别和联系
艺术学概论典型与意境的区别和联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艺术学概论典型与意境是两个在艺术创作中常被谈及的概念,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区别,但又存在联系。
在艺术学的研究中,典型与意境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它们对于解读和理解艺术作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典型与意境的区别。
典型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中所展现的典型形象或者特征,它是对某一特定主题或对象的一种典型表现或象征。
典型通常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能够代表一定的意义或者价值。
而意境则更多地指的是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心境和氛围,是作者通过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与感受。
意境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不是直接展现在作品中的,而是需要读者或观众通过细腻的品味和感悟来体会和理解。
典型与意境在艺术作品中往往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
典型形象的创作往往能够传达一种特定的意境,而意境的营造也需要借助于典型形象的表现。
一幅描绘春天的风景画,如果只是简单地呈现春天的风景,那么作品可能会显得平淡乏味;而如果通过描绘一树一花一草的细致刻画,以及通过色彩、光影和构图上的处理来突出春天的特点,那么作品将会更具有生机和活力,使观者产生对春天的美好情感和想象。
在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中,典型与意境是常见的创作手法。
如中国古代文人画中的“意境山水”,通过山水画的意境表达,传达了文人们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又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他们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典型表现和情感表达,创造了许多不朽的作品,使观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受。
典型与意境都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们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典型形象的创作能够使作品更具有代表性和特色,而意境的营造则能够使作品更富有情感和内涵。
艺术家在创作中需要巧妙地运用和平衡典型与意境,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只有通过对典型与意境的精心运用和表达,艺术作品才能真正打动人心,传达出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音乐美学中的意境概念
【摘要】意境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本文通过考察意境概念的起源和分析作为审美范畴的意境所具有的特征,来揭示意境概念在音乐美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意境;音乐美学;审美;意境理论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集中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美学追求,同时,意境也被尊为中国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
具体说来,意境乃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这种体验源自于主体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同作为生活中加工、提炼所得艺术形象(客体)交汇之后融为一体所构建形成的艺术境界,它不单单要求在情与景的交融中以独特的形象来开启艺术想象,更重要的是指艺术作品给主体所带来的深刻的精神启示。
一、意境概念的起源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老庄。
在《道德经》里,老子以“道”来说明美,并用“大音希声”来作为比喻说明,“听之不闻名曰‘希’”,“希声”即听却听不着的声音,所谓“大音”则是最美妙的音乐。
这里,老子明显是在借音来比喻“道”,来说明“‘道’
是属于感觉范围而又超出于感觉的东西”。
庄子则在提出了“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的情感命题,并还较早的使用了虚化的“境”的概念,之后的意境论便是发端于此。
中国美学的意境论基本范畴和理论框架确立于唐朝。
盛唐诗人王昌龄最早提出“意境”这一范畴,不过他的意境只是指诗歌创作的三种境界之一:“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神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弛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简单说来,意境是对客观景物和主体情感的超越,是客观景物与主体情趣的统一,一言以蔽之,即情景交融。
自从意境论在唐代产生之后,通过宋元明时期的发展,探讨的角度愈来愈多样化,这就导致不同观点的涌现,最后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意境的美学意义也逐渐明确,理论体系也开始初现端倪。
二、艺术意境
作为艺术审美范畴的意境,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所谓意境的“实”,是指直接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最基本表象以及所采用的表现方法,是看得见的。
所谓意境的“虚”,则指间接体现在艺术作品的现象,是虚化不可见的,需依靠欣赏者的审美眼
光加以判断。
这两者紧密联系,保持着一种现象和本质的关系,透过“实”来领悟其“虚”,再通过领悟了“虚”来更充分地理解“实”。
在“虚”与“实”的相生之中,既可以让有限延伸出了无限,又可以让无限回到有限,这里所体现的乃是意境的产生过程。
第二,边缘交叉性的结构特征。
这里所谓的边缘交叉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从艺术形态表现手法来看,不同的艺术形态在表现手法上呈现出差异性,同一艺术形态中的意境往往综合了其他艺术形态的意境表现,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各种艺术形态在空间意识上相互交融,使意境多元化;从不同境界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它指的是意境同其他境界之间的交错和折射,艺术境界的美并不是单纯的,在艺术体现美的同时它也体现着“利”或者“爱”或者“权”或者“真”和“神”,它处于一种边缘的,交叉的位置,同时它又是独立的。
第三,“舒缓控制”的运动特征。
这一方面是指创造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自身内在情感的起伏跌宕,也指艺术作品自身的运动形式,或浓或淡,或舒或缓,或静或动都为一定的内在节奏所控制,二者的运动是高度协调、韵律一致的,体现了意境的动态审美含义。
与此同时,这里所表达呈现的东西对于接受者而言是相对矛盾的东西,这也正是接受者所要体会和解释的东西,但这里所呈现的东西并不是绝对的矛
盾,而是一种内在的张力,通过矛盾之间的相互过渡,接受者面对艺术作品时产生了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便是艺术作品的韵味。
三、音乐美学中的意境
音乐艺术是一种非语义性的艺术,它是以“音响”的形式,通过“节奏、和声、旋律”等手段来构成艺术形象,这种特点决定了它更多的是通过感性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聆听者,更多的是从人的内心体验出发,激发学习者和欣赏者的审美意识,以美的意境影响人,以美的体验感动人,将技巧与情感体验糅合起来,才能达到更佳的效果。
具体说来,这种情景之间的联想在音乐的抒情手法上称之为情景交融,情景交融这一写法比较含蓄婉转、曲折来回,这种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寄情于景和融情于景两种。
寄情于景的典型代表作是谢耿先生所作的钢琴曲《霓裳羽衣曲》,在实际弹奏中采取密集的七连音和十一连音,手法快速连贯,一气呵成。
通过将力量集中在指间,手指紧贴琴键来回跳动,使得音色呈现出珠圆玉润之感,表现出水面粼粼的波光中浮动着的音乐。
钢琴曲《枫桥夜泊》则采取了融情于景的写法,通过用空五度音程模拟遥远、空旷的夜半钟声,并结合手指由里向外掠过琴键时所带有的若有若无般的音质结合朦胧虚无缥缈的音色表达出宁静、凄凉的月下情景。
由此可见,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
畴,不仅同样适用于音乐艺术,并且构成了音乐美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概念。
音乐创作者不仅可以通过音乐手段在作品中融入自己对艺术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受,体现着艺术作品的个体性,他还可以将文化的象征融入到音乐的创作之中,使得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风味,表达出艺术作品的民族性。
作为音乐欣赏者和学习者,可以借助意境这个独特概念从美学视角来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取得更深刻、更符合人性特点的审美情趣和心理体验。
参考文献:
[1]《老子》,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
[3]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4]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