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文章首句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 言。那么,你们说说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 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应该是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因为存在决定意 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自 然界)存在着的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 结出来。但是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 在太少了,所以作者要这样说。强调伯乐能识马,如 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_____策__之__不__以__其__道__,__食__之__不__能__尽__其__材__,__鸣__之__ _而__不__能__通__其__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尽,竭尽
)
◆文言句式 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应为“千里之马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应为“祗于奴隶 人之手辱”)
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面省略宾 语“它”) 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语“食马者”)
1.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填空。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世__有__伯__乐__,__然__后__有__千__里__马__。__ ➢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___祗__辱__于__奴__隶__人__之__手__,__骈__死__于__槽__枥__之__间__。____
今意:安全,平安
然
古义:这有千样里之马后 例句:世有伯乐,然后
后 今意: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 生另一件事情
◆一词多义 食不饱,力不足( 动词,吃 )
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通“饲”,喂 )
策 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用马鞭驱赶 ) 执策而临之( 名词,鞭子 )
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动词,能够 ) 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能力 )
自由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字、
词、句标注出来。
◆ 生
祇( zhǐ ) 槽枥( cáo lì )
难 字
奴隶( lì )
外见( xiàn )
骈( pián ) 粟( sù ) 食马者( sì ) 无马邪( yé )
wenku.baidu.com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饲”,喂 ) 才美不外见( 同“现”,表现 ) 食之不能尽其材( 同“才”,才能,才干 ) 其真无马邪( 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面对。
表示加强
诘问语气。
语气词,表判断。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表示惊叹,相 当于“唉”。
同“耶”,表示疑问, 相当于“吗”。
◆古今异义
古义:有时 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今意:或者,或许
古义:这样 例句:是马也 是
今意:判断动词
古义:怎么 例句: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它 )
其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的 ) 其真无马邪(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 其真不知马也( 大概,表推测语气 )
◆词类活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做动词,受屈辱 )
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做动词,吃尽 )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做动词,用马鞭驱赶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做动词,行千里 )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 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即使。
受屈辱, 受埋没。
连词,此处表转折关系, 译为“却”“可是”。
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
在。
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代指千里马。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槽。
等同, 普通。 一样。
才能和优点。 通“现”,表现。 疑问代词,怎么。
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用马鞭赶它。策, 按照(驱使千里
马鞭,这里是动
马的)正确方法。
助词,用在动词后。
词,用马鞭驱赶。 道,正确的方法。
凑足音节,无实义。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通晓它的意思。
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 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才能、才干。
因为。 动词,著称。
吃一次。
同“饲”,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
指代前文所提
表肯定 有时。 容量单位,十
及的千里马。
语气。
斗为一石。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
才能, 能力。
连词,表承接, 指示代词,助词,表停顿,强 可译为“来”。 这样。 调“是马”。
犹,尚且。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
➢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_食__马__者__不__知__其__能__千__里__而__食__也__。______________
➢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_____食__不__饱__,__力__不__足__,__才__美__不__外__见__,__且__欲__与__ _常__马__等__不__可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 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为千里马被 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 同情和惋惜。
伯 乐 相 马
23* 马 说
R·八年级语文下册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疏 通文意,准确把握主旨并背诵全文。(重点)
2.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课文的行文逻辑。 (难点)
3.理解文章阐明的深刻道理,体会作者怀才不遇 的怨愤之情。(重点)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
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 人。唐代文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 之首。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 反对骈文,提倡秦汉散文艺术。其散 文雄奇奔放,代表作有《马说》《师 说》《祭十二郎文》《送孟东野序》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6年版))。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 的第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马说》大约作于贞 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其时,韩愈 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擢用, 但“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 焉”。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 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 况和自己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