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逐句解读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逐句解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由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于1781年出版的一部著作,在西方哲学史上极具影响力,其导言如下:1、“思考是知识之母”:黑格尔指出,如果我们想要获得知识,就必须先进行思考,思考是获得知识的前提。
2、“思想必须有清晰的界限”:黑格尔指出,思想有其自身的结构,必须给出具体的界限,否则就会混淆视听,从而影响人们的思考。
4、“理性是探索真理的唯一准则”:黑格尔认为,理性是探索真理的唯一准则,只有经过慎重的思考,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和真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于1781年出版的一部著作,其中有四句导言,分别是“思考是知识之母”、“思想必须有清晰的界限”、“任何一种抽象的思想都必须有明确的原则”以及“理性是探索真理的唯一准则”。
这几句导言涵盖了哲学的核心价值——认识论,提出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也指出了思考应该有清晰的界限和明确的原则,以及理性是探索真理的唯一准则。
首先,“思考是知识之母”,这句话强调了思考是获得知识的前提,因此,获取知识的过程必须先从思考开始,只有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才能够获取真正的知识,否则,就会出现知识的偏差甚至误解。
最后,“理性是探索真理的唯一准则”,指出理性是探索真理的唯一准则。
这句话提醒人们,只有经过慎重的思考,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和真理。
因此,人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理性,不能因为主观情绪而偏离正确的道路。
综上所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涵盖了哲学的核心价值——认识论,提出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强调思考是知识之母,指出思想必须有清晰的界限和明确的原则,以及理性是探索真理的唯一准则。
它被西方哲学史上的许多思想家所引用,对现代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哲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摘要:一、引言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1.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2.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3.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三、结论正文:一、引言在卡尔·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他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马克思在导言中提出的三个主要论断。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1.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认为,在德国,对宗教的批判已经基本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在他看来,宗教批判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把握。
当人们认识到宗教的本质是虚幻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对其他领域的现实进行批判和思考。
2.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马克思指出,当在天国的神祗的辩护被驳倒后,谬误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
他认为,人们如果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那么他们就不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自身的假象,寻找非人了。
3.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上述观点,他认为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
这种寻找超人的行为实际上是人类对自身的一种投射,是人类自我意识和自我尊重的一种体现。
然而,当人们意识到这种投射是虚幻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寻找真实的自我,而不再满足于看到自己的幻象。
三、结论总之,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三个主要论断,即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以及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导言是他思想的核心,它可以概括为“一切都有一定的原因,而这些原因也有一个共同的原理”。
黑格尔认为,一切现象都有原因,而这些原因又都得遵循一定的规律。
因此,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理由和逻辑,而不是凭借感性的推测来解释。
这就是“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核心思想,即人们应该使用逻辑和理性来推断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凭空猜测或推测。
因此,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导言建议人们应该使用逻辑和理性来推断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凭空猜测或推测。
这就是他的批判导言,即一切都有一定的原因,而这些原因也有一个共同的原理。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观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在1844年写成的一篇著名的哲学论文,这篇论文的内容主要是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该论文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也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
在这篇论文中,马克思主要批判了黑格尔的“思想”哲学。
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虽然吸收了康德的哲学思想,但是却过度强调了思想的独立性和抽象性,忽略了人类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哲学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有效的贡献。
马克思指出,在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哲学必须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它必须承认现实社会的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的任何发展都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而不是仅仅依靠思想和意识的力量。
第二,它必须是历史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哲学必须要对历史的变迁和演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第三,它必须是批判性的。
哲学应该具有批判精神,不仅要批判先前的哲学思想,还要批判现实社会的弊端和问题,通过批判引导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社会性的个人”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的价值和发展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
因此,作为社会的个人,必须关注社会的集体利益,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获得真正的自由。
同时,马克思还强调了人类的劳动和对自然的改造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的劳动是创造价值和发展人类能力的源泉,同时对自然进行改造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此,哲学理念必须要试图理解并掌握劳动和自然改造的过程,这样才能对社会的发展有真正的贡献。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众多哲学观点影响深远,不仅进一步揭示了哲学的本质,而且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
这篇论文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哲学理论方面,也在于它对现实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深刻思考。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实用版】目录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背景和意义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1.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2.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3.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三、批判的意义及影响正文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背景和意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卡尔·马克思于 1843 年底至 1844 年初所写的一篇论文,载于 1844 年的《德法年鉴》。
这篇文章是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也是他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思想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开端。
在此文中,马克思阐述了他的哲学观点,并对当时的德国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这篇文章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1.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在文章中指出,对于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已经基本结束。
他认为,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因为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对于宗教的批判有助于揭示人类精神生活的真实面貌。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批判不应该只停留在对宗教教义的批判上,而应该深入到对宗教背后的社会现实的批判。
2.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马克思认为,在天国的幻想中,人们试图寻找超人的存在,但最终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
当人们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超人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寻找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理想存在。
然而,这种寻找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因为人们只能在自己所创造的虚幻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倒影。
在马克思看来,这种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
3.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在虚幻的天国里寻找超人,却只发现了自己的倒影。
这是因为人类在寻找超人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寻找一种理想的自我存在。
然而,这种理想存在只能在虚幻的世界中找到,而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只能面对自己的局限和缺陷。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于1843年写的一部著作,是他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进行批判和反思的作品。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中,马克思首先批评了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认为其内容晦涩难懂,因此很难对全社会产生实际影响。
他认为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过于抽象,对现实的社会问题缺乏关注,脱离了实际生活的需要。
马克思指出,人们对于法律的真实本质和运作方式有着更为直接的感受和认识,而黑格尔式的抽象思辨对于深入了解法律并对其进行批判性分析并不具备太多的帮助。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将法律抽象化,割裂了法律和社会的实际联系。
他强调法律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社会关系和阶级利益的产物。
法律的兴起和存在是为了维护特定阶级的统治利益,而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中,法律的内容和功能会发生变化。
马克思还指出,由于政治权力和经济基础的联系,法律本质上是保护剥削阶级的统治利益的工具。
它在实践中往往更多地体现了统治者的意志,而非人民的利益。
因此,马克思主张要解放法律,就要通过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建立无阶级社会,消除经济剥削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法律的公正和平等。
总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强调了法律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并主张通过解放法律来达到社会的真正公正与平等。
这部著作标志着马
克思开始从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并奠定了后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写于1843年底至1844年1月的著作,是探讨人类解放具体途径问题的论文。
在文中,马克思强调了市民社会中单个阶级的解放以及整个社会的普遍解放之间的关系。
他指出,任何一个阶级想要扮演解放者的角色,就必须在一瞬间激起自己和群众的热情,将自己和整个社会打成一片,不分彼此,真正成为社会的心脏。
同时,马克思认为,只有为了社会的普遍权力,个别阶级才能要求普遍统治。
解放者的地位和在政治上利用一切社会领域来为自己的领域服务,光凭革命精力和精神上的优越感是不够的。
要使人民革命和市民社会个别阶级的解放相吻合,一定的等级就必须成为一般障碍的化身,成为一切等级所共通的障碍的体现。
一种特殊的社会领域就必须被看成是整个社会公认的罪恶,因此,从这个领域解放出来就表现为普遍的自我解放。
此外,马克思在文中还提到了黑格尔哲学以及它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黑格尔哲学是一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无法解决市民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相反,市民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应该通过具体的、实证的科学方法来解决。
总的来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早期的一篇重要著作,它提出了人类解放的具体途径问题,并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批判。
这篇著作对于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演变和人类解放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写于1843年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
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的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一种超人的存在物,而他找到的却只是自己本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自身的假象,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热情,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根据。
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也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
要求抛开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开那需要幻想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宗教是它们的灵光圈-的批判的胚胎。
宗教批判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但并不是要人们依旧带上这些没有任何乐趣任何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们,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
宗教批判使人摆脱了幻想,使人能够作为摆脱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旋转。
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当人还没有开始围绕自身旋转以前,它总围绕着人而旋转。
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批判是一切思考的前提,甚至没有批判就没有学习。
——批注}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了。
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映象,只去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
{抛弃所谓的把蛋糕做大的幻觉以及把蛋糕做大的不公平的处境。
——批注}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
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
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
(完整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为神祇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世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了。
一个人,如果曾在天国的幻想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假象,只去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幻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
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
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
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 2.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
▪ 马克思认为,一切宗教信徒的政治解放就是国家摆脱一切 宗教的解放.政治解放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政治解放不是 解放的全部,犹太人依靠政治解放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 只有走向人类解放,才能获得人的全面解放.
两种错误的派别
▪ 实践派,即实践的政治党派,他们否认哲学和 理论,企图通过直接的行动来影响和改变现 实关系.他们不懂得只有哲学和理论运用到 现实中,才能消灭头脑中陈腐的观念和旧哲 学.
▪ 理论派则认为目前的斗争只是哲学同德国 这个世界的批判斗争,只在哲学理论中的变 革就足以改变世界,他们看不到现存的哲学 就属于这个世界,是随这个世界而产生的哲 学.所以他们错误地认为不消灭哲学本身,就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 中在哲学思想里
▪ ——马恩全集第一卷,第121、120页.
疑难解析
▪ 1.市民社会:
▪ 1市民社会描绘成一个利己主义的、利欲熏心的、尔虞我 诈的、犹太商人的世界,
▪ 2市民社会是人们通过交往而实现相互补充,形成普遍依赖 的需要的体系,是商业社会普遍存在而又必不可少的交换 体系.
马克思的问题是:
德国能不能实现一个有原则高度的āla hauteur des principes实践,即实现一个不但能把德国提高到现代 各国的正式水平,而且提高到这些国家最近的将来要 达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呢
马克思的肯定回答: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 只能用物质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 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 事物的根本.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主要论断如下:
1. 认识是历史性的过程:黑格尔认为,认识不是静止的、固定的状态,而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
人类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深化和完善的,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也逐步更加全面和准确。
2. 辩证法是认识的最高形式:黑格尔主张辩证法是认识的最高形式。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通过不断的矛盾和斗争,事物发展到更高的层次。
黑格尔认为,只有通过辩证法的方法,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事物的本质。
3.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局限性:黑格尔批判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哲学观点的局限性。
他认为,唯心主义片面地强调了意识的主观性,忽视了客观存在的重要性;而唯物主义则过于强调事物的客观性,忽视了意识对于认识的重要作用。
黑格尔试图通过他自己的辩证唯心主义哲学来克服这两种观点的不足,将主体和客体、意识和存在统一起来,从而更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的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
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的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一种超人的存在物,而他找到的却只是自己本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自身的假象,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热情,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根据。
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也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
要求抛开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开那需要幻想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宗教是它们的灵光圈-的批判的胚胎。
宗教批判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但并不是要人们依旧带上这些没有任何乐趣任何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们,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
宗教批判使人摆脱了幻想,使人能够作为摆脱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旋转。
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当人还没有开始围绕自身旋转以前,它总围绕着人而旋转。
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了。
一个人,如果曾在天国的幻想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假象,只去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
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
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
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为神祗所作的雄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声誉扫地了。
一个人,如果曾在天国的幻想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假象,只去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尘世——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批判的胚芽。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不是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
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
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
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判的起点与终点——解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詹瞻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原专业,南京210044摘要: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通过探究宗教本质进而把对宗教的批判深入到政治制度领域,通过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两条线索来寻求人类获得全面解放、实现人的最高本质的途径,该途径就是无产阶级用作为精神武器的哲学统一于革命实践。
关键词:宗教批判、政治批判、物质武器、精神武器、无产阶级列宁在《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一文中说道,“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的这一句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现代所有的宗教和教会、各式各样的宗教团体,都是资产阶级反动派用来捍卫剥削制度、麻醉工人阶级的机构。
”列宁的话告诉我们,马克思认清了宗教的本质和根源,他对宗教进行批判,但同时又清楚地认识到宗教不是造成阶级分化、人民穷困受压的原因,而是结果,因此他批判的矛头继而转向了罪恶之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是这样一篇批判性的著作。
在这篇著作中,马克思第一次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指出了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掌握革命理论同革命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他对宗教所做的理论研究是他全部理论活动的起点,对宗教神学的批判是对社会对制度批判的前提,而对现实社会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才是他全部批判的关键和重心所在,才是他批判的终点和最终目标。
在这一逐层深入的过程中,宗教的本质、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统治阶级的本质、无产阶级的根本作用等一系列问题才逐步得以解析。
一、从宗教批判到政治批判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首先是从宗教改革开始的。
他于文章开篇就这样写到:“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是颠倒的世界产生的颠倒的世界意识,是人的自我异化所产生的神圣形象。
因而对宗教的批判,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马克思如此迫切地呼吁宗教改革,那么,宗教究竟是什么。
对此,马克思这样回答,“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他认为,宗教所代表的幸福是一种虚幻的幸福,是人带上的虚构的花朵,而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地批判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和宗教的本质的错误观点。
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看成了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撇开了历史的进程”,独立的、抽象的、断裂的来考察人,他否定了人的阶级性,没有看到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既没有揭示人的本质,也没有找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此中,马克思指出了宗教的本质人的异化,指出了宗教产生的国家、社会根源。
马克思的批判始于宗教,并非止于宗教,因为他认清了宗教的本质,清楚地知道宗教并非是人民苦难的根源,对宗教的批判不能代替并且必须转化为其他的批判,即政治批判。
“恐惧创造神”,最初的宗教就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界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未知的恐惧,而在现世社会中,宗教这一意识形态的根源则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反映。
列宁在《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中提到,劳动群众受到社会的压制,面对时时刻刻给普通劳动人民带来最可怕的灾难、最残酷的折磨的资本主义捉摸不定的力量,这就是目前宗教最深刻的根源。
因此,宗教斗争的深入发展必然追根于政治斗争,换句话说,宗教斗争并不能创造现世的幸福,任何宗教教义都难以支撑一个摇摇欲坠的社会,要想获得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就必须以宗教批判为起点进而对整个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批判,因为只有资本主义才是万恶之源,才是人民苦难的始端,正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强烈谴责:“资本来到人间,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用马克思在导言中的话来说就是“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要把“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批判的终点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
从批判的起点宗教批判到批判的终点政治批判,马克思都并非为了批判而批判。
“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的本身,而是一种手段。
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它的主要工作是揭露”,马克思揭示的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是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发展趋势。
二、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在对宗教批判的前提下,马克思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德国的现实制度。
“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对象。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一定要进行彻底的德国革命,二则是当时德国的现实社会发展落后于英法等国的发展,在英法等国“理论上反叛,而且也只是当作链条来忍受的陈旧腐朽的制度”在德国却是“被当成美好未来的初升朝霞而受到欢迎”,英法等国正涉及解决问题,德国才涉及到冲突。
当时的德国成了集现代政治领域的文明缺陷同旧制度的野蛮缺陷于一身的落后的代名词。
但是,德国是一个善于思辨的民族,德国的哲学家们已经找到了批判的武器。
“正如古代各民族是在想象中、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一样,我们德国人在思想中、在哲学中经历了自己的未来的历史。
我们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
”所以英法等先进国家是同现代国家制度实际分裂,而在甚至不存在这种制度的德国,首先则是同这种制度的哲学反映批判地分裂。
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就是唯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的德国历史。
然而,马克思又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因而,这种思辨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历史也属于现存的制度,也应对其进行批判。
在导言中,马克思对实践政治派和理论政治派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实践政治派要求对哲学的否定是正当的,而错误在于只停留在要求却没有实现它。
“该派以为,只要背对着哲学,并且扭过头去对哲学嘟囔几句陈腐的气话,对哲学的否定就能实现了……一句话,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
”而理论政治派犯了同样的错误,认为目前的斗争只是哲学同德国世界的批判性的斗争,他们没有想到哲学本身也是属于这个批判的范围之内,而正确的途径是要借助于对哲学的否定的。
马克思将该派的根本缺陷归结于“它以为,不消灭哲学,就能够使哲学成为现实”。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又分析了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原因,,指出它的思维的抽象和自大总是同它的现实的片面和低下保持同步,并进一步指出进行理论性的革命即对武器的批判是有现实意义的。
那么批判究竟因以何种方式进行呢。
三、批判的两种方式:物质武器、精神武器马克思点明了理论革命的风暴性,也就是哲学作为精神武器的必要性,他在《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中写到,“哲学谈论宗教问题和哲学问题同你们不一样。
你们没有研究就谈论这些问题,而哲学是在研究之后才谈论的,你们求助于感情,哲学求助于理智,你们是在咒骂,哲学是在教导;你们向人们许诺天堂和人间,哲学只许诺真理……哲学非常精明老练,它知道,自己的结论无论对在天堂的或人间的贪求享受和利己主义都不会纵容姑息。
”但是这样的哲学要掌握在谁的手里,这样先进的精神武器需要一个怎么样的载体,这就是马克思继而又提出的彻底的德国革命还面临着的一个重大困难,就是革命需要物质基础。
马克思告诉我们,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而理论成为现实光从思想上力求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现实本身应当趋向思想。
就此,马克思分析了法国和德国不同的社会阶级现状,认为在法国社会部分解放是普遍解放的基础,但是在德国社会普遍解放才是任何解放的必要条件,因为在德国的阶级社会中,解放的需要和能力都是出自物质需要、锁链的强迫的。
也就是说,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锁链的阶级”即无产阶级。
马克思指出,中间阶级具有软弱性,他们还不敢按自己的观点来表达解放思想时社会形势的发展和政治理论的进步已经说明了这种观点的过时,他们是一个“刚刚开始同高于自己的阶级进行斗争,就卷入同低于自己的阶级斗争”的阶层。
而无产阶级则完全不同,他们不需要享有任何特殊权利,因为威胁他们的不是特殊的不公正而是一般的不公正。
因此,无产阶级不会再求助于历史的权利,而是求助于人的权利,较之任何阶级,他们具有革命的最普遍性和最彻底性。
无产阶级是完全丧失人的本质的阶级,在阶级社会中,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彻底地被奴役,他们不是自然形成而是人工制造的贫民,他们的被压迫性决定了他们的反抗性。
马克思将这种反抗性表述为“德国的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所以无产阶级就是那个掌握精神武器的载体,他们成为了批判的物质武器,“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从宗教批判的起点出发,指向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批判的终点,既重视物质武器的不可替代性,也非常重视精神武器的重要作用。
他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
可以看出,马克思强调的是作为无产阶级精神武器的哲学和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武器的无产阶级的辨证关系,指出了两者的统一和转化,物质武器和精神武器统一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统一于革命的目标即人的解放。
正如导言最后马克思所写,“彻底的德国不从根本上进行革命,就不可能完成革命。
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
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
”参考资料:[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宗教和无神论》.人民出版社[3]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4] 《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韩爱叶. 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23卷[5] 《马克思宗教批判走向——把宗教批判变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刘丽. 兰州学刊200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