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品德与生活》课程生活性

合集下载

品德与生活教学策略

品德与生活教学策略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策略一、生活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一)教学策略1.课前体验,初步感悟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获得直观印象和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感悟道德认识。

操作要领:课前,教师根据主题的特点,引导或指导学生进行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参观访问、实地观察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也可鼓励学生把即将要学的内容与家长进行讨论。

课前体验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实效性。

要保证实效性必须做到三点:①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把握要科学客观,符合学生实际。

②体验的内容要充满生活性和真实性,避免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真正入情入境。

③体验的目标要明确具体,让学生有目的地去体验。

同时教师要根据主题的特点,引导或指导学生进行体验。

(2)过程性。

课前体验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真正的去“体”去“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方法,使学生全身心参与体验。

(3)方式多样性。

2.课中体验,深化感悟(1)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学习目标:让学生迅速进入情感状态,形成认知,产生情感。

操作要领: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正在进行着的现实生活,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引发学生的体验。

(2)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学习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操作要领:教师利用学生课前活动的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交流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以下几个特点:①活动性。

活动是品德课程的主要形态。

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调查、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表现、游戏等各种活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②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体验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性活动性及开放性

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性活动性及开放性

的评价氛围中 , 促使学生 自 觉 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 。
总之 , 在《 思品与社会》 教 学中 , 应力求以学生为主体 , 做到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 、认 识和感悟 . 只
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 的教育活动 , 才能引发他们 内心的道德 情
感 。因此 , 开放型思品与生活课 堂应不只局限于教材提 供的内

教 学 活 动 内容 的开 放 性
容, 而应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 , 把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 、 活动方式。 新课程标准介绍 了十多种教学活动形式 , 如讨论 、 资 料调查 、 参观访 问 、 欣赏、 讲 故事等 , 教师应 根据教材特点和 学
活化 , 教 学方式 的活动化 , 从而要 求教师要打 破课堂教 学中长 期形成 的” 以教材为 中心 , 以课堂为 中心“ 的固有模式 , 应努力
创设适合儿童活动 的环境条件 , 构建开放式教学模 式。灵活多
样地组织教学活动 , 培养 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 突出活动 内容的生活化、 活动形式的开放性
懂得如何去正确处理好同学关 系. 由于受应教I i i i l 导下产生和提出 ; 也可 以是教师提 出的问 很 多教 师在 《 品德与社会》 课程 时仍 采用做 书面试卷 、 打分 的方 题得到学生 的响应。 法 。根据品德 与社会课程“ 生活化 、 活动化 ” 的特 点。 对学生 的评 二、 创设生活化、 开放性的活动情境 价 应不同于传统 的课 堂评价 ,而应 更多地关 注儿童 的发展 , 注
儿 童心理学 告诉 我们 ,儿童学 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 兴趣 , 意 学习过程 的评 价 , 重视学生在 活动过程中 的态 度 、 情 感和表 而兴趣 的产 生依 赖于一定 的情境。因此 , 教师 要根据教材 内容 现 出的价值观 。采取 多主体 、 生活化 、 开放式 的实质性评价 . 如 精心创设贴近 学生生活实际的 、学生喜闻乐见 的活动情境 , 让 采 用教师 、 家长 、 学生互评和学 生自评相结合 的评价卡 , 分别 由 学生在 真切 的情境 中获得直 接体验 , 提 高道 德认 识 , 升 华道德 家长 、 老师 、 伙伴填写 , 还可以写上勉励性的话语 。这 样在和谐 情感 , 促使学生 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如我在教《 让危险从我们 身边走开》 一课时 , 我在班级里进行了一次消防演示活动。一部 分学生扮 演消防 员 ,其余 的孩子们也 兴趣 盎然地 投入到这 场 我 教《 家 庭树》 一课 , 引 导孩子们 如何 以实 际行动 让尊 敬长 辈 《 大江周刊・ 论坛》 2 o 1 3 年6 月 27 3

《品德与生活》教学如何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教学如何回归生活
兰 :
殷 玉 洁
( 敦化市第二小学 , 吉林 敦化 《 品德与生活 》 课程 是以儿童 生活为基 础 , 让儿童 在 自己 的 生 活 中通 过 认 识 自然 . 了解 社 会 和把 握 自我 形 成 道 德 体 验 和道德认知 , 进 而 形 成 良好 的道 德 品 质 的 一 门 课 程 。 新 课 程 倡 导学生的主动参与 , 强 调 寓 教 育 于 生 活 之 பைடு நூலகம்。 我在教学实 际中 努力走进生 活 , 贴 近学生 , 创设开放 、 互动、 活 泼 的教 学 情 境 , 营 造 自由 、 民主 、 愉 悦 的课 堂 气 氛 , 把 教 学 的需 求 转 化 为 学 生 的 需 求 。将 “ 生 活 化 的课 堂 ” 、 “ 课 堂 中 的生 活 ” 融为一体 . 努 力 使 学 生 成 为 认 识 的 主 体 、课 堂 学 习 的 主人 。 对 于 如 何 做 到 这 点, 下 面我 结 合 教 学 实 践 谈 谈 自己 的 看 法 。 表 演 中明 事 理 心 理 学 研究 表 明 。 七 至 十二 岁 的 儿 童 最 善 于 模 仿 , 而 且 他 们 的 意 识行 为 , 尤其是道德行为主要是靠模仿而形成的。 针 对 这 一特点 , 我 在 课 堂 中采 用 模 拟 生 活 情境 进 行 教 学 , 变 呆 板 为 活泼 。 化枯燥 为生动 , 加 深 学 生 对 课 文 的理 解 , 引 导 学 生 参 与 社 会实 践 活 动 , 让学生在实践 中巩固道德认识 , 在 生 活 体 验 中 规 范 言行 。 在 学 生理 解 “ 礼貌用语 ” 、 “ 礼貌动作 ” 之后 , 我 让 学 生 做填 空 练 习 : “ 小 明 到叔 叔 家 做 客 要 ( ) 敲门。 当 叔 叔 请 小 明坐下倒茶 给他喝时 , 小 明应用 ( ) 接过 茶杯 , 说声 ( ) 。 跟 叔 叔 告别 时 , 小 明 应 该 说声 ( ) 。 ” 填 空 练 习 复 习 巩 固 了 礼 貌行 为规范。 为 了 进一 步巩 固深 化 学 生 的礼 貌 规 范 . 我 又 创 设 了情 境 让 学 生扮 演不 同角 色 , 按 礼 貌 热 情 待人 的 要 求 去 做 . 学 生 不 仅 再 现 了课 本 中 的礼 貌热 情 待 人 的 情 境 。还 调 动 了 生 动 中原 有 的积 累 。 弥 补 了生 活 中不 到 位 的 礼 貌 缺 失 . 使“ 礼 貌 用 语” 和“ 礼 貌 动作 ” 更规范。 表 演 中 明事 理 适 用 于 《 品 德 与生 活 》 各种课 型 , 它 是 以 教 师 为主导 。 通过直观演示 、 口头 讲 解 、 文 字 阅读 、 评价行 为 、 激 发 情 感 等 手 段 传 递 信 息 。学 生 通 过 观 测 感 知 、 理 解 教材 、 动情 明理 、 自省 辨 析 。 最 后 由教 师 评 价 提 出 行 为 要 求 。这 种 模 式 的 特 点 是 使 学 生 能 够 在 较 短 的时 间 内 掌 握 道 德 知 识 或 某 一 方 面 的行为方式 。 选用这种教学模式时 , 要注意发挥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 , 如 在教《 我送老 师一枝花》 一课时 , 提 出了“ 老师像红 烛 , 无 私 奉 献青春 年华 , 老师像园 丁。 辛勤培 育现代 化建设人才 , 我 们 要 尊敬老师的观点” 之后 。 教 师 可 推 心 置 腹 地 向 学 生 谈 谈 自 己在 教 师 的 关 怀 下成 长 的 故 事 。 以及 对 教 师 工 作 的 情 感 体 . 然 后 让 学 生谈 谈 他 心 中 的 老 师 , 师 生 间 产 生 感 情 上 的认 同和 共 鸣 . 促 使 学 生 主 动地 以实 际行 动尊 敬老 师 . 提高教学实效。

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牲

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牲


激情逗趣—— 变“ 厌学” 好学” 为“
和拥有者。倘能如此 , 学思活动贯穿学习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诱发学生的学 习激 力 、 思辨力 和实践能力 , 因而能收到一 石三 末 : 听” “ 时思考 能强化记忆和理解 ,读 ” “ 时 情 和浓 厚兴 趣 是快 乐 教 学 的 出发 点 和归 鸟的教学效果 。 思考能发现 问题 、 穷本 溯源 ,写” “ 时思 考能 宿。在教学中 , 教师要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
浅 谈 《品 德 与 生 活 》 程 的 活 动 牲 课
郭 金 霞


进入新课程以来, 活动性” “ 成为小学《 品德 与生活》 课程 的一个基本特 性。本 文试从开展活动的时代 要求、 基本要素、 实 《 品德 与生活》 课程 活动性
施策略等诸方 面对此进行 了阐述 。
关键词


“ 活动性 ” 《 是 品德 与生 活》 课程 的 参与 的 , 以学 生学 习兴趣 和 内在 需要 为基 以学生主 动参与 、 主动思 考 、 主动操 作 、 自
- , 础 以主动探索 、 改造活 动对 象为特 征 , : 活动为特 征 , 以 主 以学 生 自觉感受 、 验 、 体 感
基本特性
《 品德与生 活课 程标准》 出 : 品德 与 : 指 “ 实现学生潜能 和个 性综合发展为 目的的主 : 悟为途径 , 以增强 自主意识 、 提高 自我教育 、 生活课程是以儿童 的生活为基础 , 以培养 品 ・ 体性活动。 德 良好 , 于探究 , 爱生活的儿童为 目标 : 乐 热 是《 品德与生活 》 课程的一个基本特性 。 : 价能力 , 评 促进学 生认知 、 感 、 情 个性 行为 本课程 的“ 活动性 ” 则是指 以马克思主 : 全面、 等 和谐 、 主动发展 为 目的的一种新型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品德与生活同行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品德与生活同行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品德与生活同行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品德与生活同行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必需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

同学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熟悉和感悟,老师必需珍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进展的价值。

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做到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需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进展,在进展中生活。

让美妙的道德理智指导同学的生活,让美妙的道德情感滋润同学的生活。

《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儿童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

整套教材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根据儿童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儿童与祖国、儿童与世界等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主线来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

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特别有利于教学。

教材的这一特点,给老师的教学供应了更加宽阔的空间,使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本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擅长从同学实际动身制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

一是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拉近教学内容与同学的距离;二是联系当地实际状况和儿童的实际生活,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使教学内容贴近同学生活。

如徐琳老师在教学《我喜爱美妙的环境》一课时,抓住了我喜爱美妙的环境这一主题的特点,即环境与同学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同学比较熟识的。

因此,在课前进行布置,要求同学自己回到生活中去观看、搜集、调查、分析、体验等方法,收集一些美妙环境的图片和一些污染环境的严峻性的资料,在课中,通过这儿怎么了这一环节,让同学比较、想象、争论,如何转变我们的环境,如何爱护我们的环境,把废品通过自己的加工和细心制造变为宝,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环境。

品德教学应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教学应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教学应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为学生道德形成奠定了基础。

所以,“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特征,品德教学必须生活化。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感受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

特别是我们农村的孩子,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困难,学生很难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等。

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认识、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常常在课堂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

例如,教学《春天来了》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寻找春天。

课一开始,我就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境,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们的内心漾起了向往春天的感情,并陶醉其中。

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层激起千层浪。

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

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和体会。

生l:星期天,爸爸陪我去田野里找春天。

我发现小草绿了,柳树发芽了。

生2:我发现我们村头小河的水都化了。

生3:我发现大街上人们穿的农服越来越少了,天气暖和了,说明春天来了生4:春天到了,我和爸爸去放风筝了。

生5:我还发现蚂蚁、青蛙都从洞里钻出来了。

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我还组织学生带着自己动手制作的小风车,到室外参加春天的游戏活动,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小学品德教学中结合生活开展教学的策略

小学品德教学中结合生活开展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教学中结合生活开展教学的策略《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规定,该课程是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核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

为此,我认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要突出教材与生活的结合,在学生徜徉生活的同时,提升和良化自己的品行,下面结合自己的做法谈一下我在这方面的教学,以供同仁参考。

1.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生活为背景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新课改的实施,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内容大都以生活为题材,以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感受、领取其道德观念,进而来诱发自身情感的产生,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自身的品德、观念。

它为教师的从教提供了丰厚的教学内涵,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能将自己所经历的事件,或学生生活中的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拿上课堂,作为案例与学生分享,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品德课程的理解和认知,进而丰富学生内在精神的需求。

这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结合教学要求灵活选用生活素材,开展品德教育,如,教学四年级《生活中的规则》一课时,我选用了自己平时用手机拍摄到的一些镜头:放学时学生推自行车抢道的情景,把这些大胆地用幻灯片出示出来,让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学生很容易地认识到在同一个集体中生活,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密,如果大家自以为是、随心所欲,将乱而无章法可循,就像放学时学生推车堵塞的情景一样,要想方便自己,大家都要遵守学校的纪律,这样文明离我们越来越近。

也为后面弄清生活处处有规则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让孩子追忆了自己的生活,认识了自己的不足,对良好品德的形成写下了浓厚的一笔。

2.依据生活背景创设教学情景小学生年龄较小,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作为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来创建教学情景,借以让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中真正体会、了解品德规则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一些紧贴生活的情景为背景,如:讲《篮球女孩》的故事,通过听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女孩为什么会失去双腿?失去双腿又意味着什么,她此后的生活将面临着什么等等,进一步认识到车祸带给个人、家庭的伤害,懂得道路交通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安全和幸福。

品德课堂如何呈现出“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

品德课堂如何呈现出“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

品德课堂如何呈现出“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一)如何在课堂中呈现出“生活性”?1、新课导入生活化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

2、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

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教学活动生活化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

我看了,我知道了。

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二)如何在课堂中呈现出开放性?开放性的思品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那么如何做到教学的开放呢?1、广阔的教学阵地。

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

课堂因生活而更精彩——《品德与生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课堂因生活而更精彩——《品德与生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 : 2 . 1 G6 3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6 3 1 ( 0 9)2 0 2 0 1 1 0 — 3 5 2 0 1 - 8 — 0
生活中处处 有教学 资源。品德与生活学习的 内容不仅仅是 教材 , 它植根 于社会 的肥美 的沃土 中, 我们要解放 孩子的空 间 , 教育家陶行知说 : 教育 只有通过 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 与万物为友 , 引导他们走 向生活、 接触社会 、 接触 自然 , 给他们广 成为教育。小学生 自己生活 中的事例是 品德与生活活动化 的极 阔的天地 。 好素材 , 充实教材内容 , 收到意想不 到的效果 。 会 如学 习《 和好书 6 解 放 学 生 的 时 间 、 交朋友》 这一 课 , 通过对课 文的解读 , 生已经初步懂得 和好书 学 不要让 功课把 他们 的业余 时间填满 , 给他们活动的 自由, 把 交朋友会 长知识 、 助于学 习这些道理 。 有 但是 , 如何来选择好书 ? 课余 时间还 给他们 。事实证 明, 只有解放 学生的多种感官 , 通过 怎样去科 学读 书? 学生还 比较茫然。 我在教学活动 中, 组织学生 学 生 自己看一看 、 一想 、 想 动一 动 、 说一说 、 放一放 , 学生在课 使 交流读 书体会 ; 比一 比读好 书与读不 良书籍 的不 同后 果 ; 学生推 堂 上能较容易地感 悟 , 理解教 学 内容 , 激发 道德情感 , 提高道德 荐好书 , 说说理 由 ; 制作读书 卡片等 , 知道读 书应该讲究 一定的 认 识 。 方法 ; 引导学生挑选合适 的书来阅读及摘记名言佳句 。这样 , 三 、 循 教 学 原 则 。 由 遵 优化 课 堂评 价 “ 闭教学 ” 向“ 封 走 开放教学” 由“ , 纸上谈兵” 向“ 际演 练” 把 走 实 , 思想 品德生活化教学 , 最终应达到知情 意行 的和谐 统一 , 学

回归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教学实效性

回归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教学实效性
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 强 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
想使得课堂教学取得理想 的效果 . 就要注 意在上课一开始就 牢牢吸引住学生 的眼球 . 利用有趣的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对于
接下来教学 内容 的兴趣 2 . 组 织讨论 , 学会从 生活 中搜 集信 息。 品德与生活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 生参 与讨论 的切人 点。 讨论 , 是 品德 与生 活课 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 我们在教学时 . 要
说一说 自己的暑 假之最 .交流一 下 自己在暑 假里学 到的本 领 在活动中 . 我 注意收集从学生那 里反 馈过来的信息并将 它们进行分类如 : 快乐 、 烦恼、 有趣 、 得意等 , 并根据这些信息 深入展开 讨论 . 让 学生共 同分 享暑假生 活 的各种 体验 . 帮助
要教学形式 . 强调寓教育 于活动之 中。这 就要求教师能结合
教育是要 回归生活 , 重视生活的价值 。因此 . 本课程 的教学空 间就不应该 只局限在课 堂上 . 而 要从 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 生活的联系 、 与社会 生活广泛地接触我们在教学 中应 当尽量 带领学 生走人生活 . 用真 实的情境 去撞击学生 的心灵 , 弓 l 导 学生成为真正体验者 。教师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更 多地参与社会 实践 , 更 多地从体验 、 理解 、 感 悟 中得 到教 益 ,
程标准》中指出 ; “ 教育的 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 童的生活 ,
反 映儿 童的需要 , 让他们从 自己 的世 界 出发 . 用 自己 的眼睛
合理 的组织学生讨 论 , 让学生在讨论 中学会 交流 , 掌握学 习
方法 。例如教学《 新学 期 , 你好》 这一单元 的第一 个主题活动 时, 我 为学 生提供 了一个 场所 “ 暑假生 活交流会 ” . 让学生 在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及有效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及有效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及有效策略【摘要】随着课程的改革,教材的更新,“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呈现活动化、情境化等特点,所以这门课的学习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更多的应该将学习延生到生活。

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生活化”教学总是差强人意。

那么如何实现“生活化的课堂”,笔者通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并结合有效策略,对“生活化教学”进行了探析。

【关键字】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

”现如今,更改后的教材无论从教学理念、教材内容,还是版块设计等,都越发贴近生活,越发要求教师把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去感受、去理解、去体验、去实践。

教学只有贴近生活、融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新课改的课程目标和育人的目的。

一、“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很多教师的教学的理念已经有了更新,但“生活体验融入课堂教学”这一主旨还是停留在表面,且在实际教学执行时,也面临种种困境。

(一)情境设置停留表面“生活化”课堂教学目标是要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反映学生的实际生活需求,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等渗透其中,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儿童的生活。

而在真正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虽然把生活资源带进课堂,但也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或概念,为了情境设置而设置情境,白白浪费了好资源。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班级生活有规则》这课时,通过日常校园生活中的小游戏来引出“规则”这一概念,但过后因为时间关系,教师没有充分引导,最重要的讨论“什么样的规则是合理的”以及“大家一起来制定班级规则”两个重要的环节只是匆匆走完流程,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通过自主思考和辩证而制定出适合本班的班级规则,导致本堂课还是停留在“我们要遵循班级规则”认知目标上,情境设置流于形式,没有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起到服务作用。

(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化教学”课堂更注重将生活元素和学科知识有机融合。

如何实现《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如何实现《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浅议如何实现《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摘要】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当学生们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知识时,又将这些知识带入课堂丰富学习。

这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品德课来源于生活,通过交流、分析、演示、讨论、判断、评价等多种手段,将生活范例上升为理论、经验后又去检验学生生活。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之一,也是教育的出发点之一。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课程。

”《品德与生活》(义教版)课程具有的趣味性、实效性和师生互动性的特点。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如何借助新教材提供的平台,根据小学生好奇、善动的特点,真正克服过去枯燥而机械地照本宣科的弊病,让学生乐学,好学呢?以大纲为依据,遵循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认真钻研教材,教师通过教材内容转换角色,想学生可能想到的生活情境,共同进入这种生活情境,去感受、去品味生活,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教学中创设开放、互动、活动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与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对并解决相应的问题和烦恼,与教材中的孩子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

【关键词】品德健康教学有效性正文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当学生们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知识时,又将这些知识带入课堂丰富学习。

这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品德课来源于生活,通过交流、分析、演示、讨论、判断、评价等多种手段,将生活范例上升为理论、经验后又去检验学生生活。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之一,也是教育的出发点之一。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浅谈如何实现《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

浅谈如何实现《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

浅谈如何实现《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作者:李作君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30期《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的基本特征。

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认识社会,认知生活,培养道德情感,发展道德感悟能力,从而将自己的认知、体检、感悟渗透在生活中。

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一、课内课外结合,寓道德教育于生活之中学生的世界不仅精彩,而且充满童真。

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老师讲的相矛盾的现象,进而产生许多困惑。

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实现品德教育的真正价值。

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走进儿童的世界,听一听他们说的,看一看他们做的,想一想他们有什么困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如在教学《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一课时,不少同学会提出诸如"既然环境如此重要,人们为什么还疯狂地去破坏环境""大沙河这么美丽,为什么还要肆无忌惮地去挖沙,不去爱护它"之类的问题。

其实,学生们提出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这正是我们国家当今环境保护的问题所在,作为老师尽量做到把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利益驱动等方面的原因深入浅出地去讲,并且告诉同学们我们的国家也在不断加强环保方面的力度。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和行为实践以及间接获得经验实现的。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着、合作者、指导者。

教师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生活的人。

教学不应局限于教室,应扩展到家庭社会和其他生活空间。

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导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中形成。

浅谈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
“ ” 子里 的 东西 . 摸 袋 并猜 出了是 什 么东西 。 了一会 过
动 的形 式是 否讨 学 生 的喜欢 , 求表 面 的精彩 , 应 追 而
该 从 目标 出发 , 选取 真 正对教 学 有帮 助 的活 动 , 约 简
而 不简 单 , 动而不 花俏 。 灵 既能对 前一 个 环节 进行 提
教研 撷 英
浅谈提高《 品德与生活》 教学的有效性
安 溪县 沼 涛 实验 小 学 王 关 芳 黄 良水


随着课 程 改革 的不 断深入 , 品德 与社 会》 为- I 全新 的综合 型 活动课程 , 目的是通 过各 种 《 作 -' - J 其
主 题活 动 , 学 生进行 深入 浅 出 的道德 的 、 学 的 、 对 科 生活 的启蒙 教育 , 为学 生形 成 积极 的生活态度 、 良好 的道 德 品质 和实 际 的生存 能力 打下 基础 。为 此 , 以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和 内在 需 要为 基础 , 以活 动为主线 , 以学生 主
品 … …
2 活动 以生 活为 旋律 、 《 品德 与生 活》 的课 程标 准指 出 :道德存 在 于儿 “ 童 的生 活 中” 只有 让 活动 以生活 为 旋律 , 能让 品 , 才
课 中的活 动化 教学 进行 诊 断和 纠偏 , 积极 寻 找对 策 ,
以 提升 活 动化 教 学 的有 效 性 . 品德 课 堂轻 盈 而 灵 让 动。

动 : 一 ) 的手 会 “ ” ( ) 的手会 “ ” ( ) ( 我 变 ;二 我 说 ;三 我

咬定 青 山不放 松— — 活 动 目标 的 明确 性
的手会 “ ” ( ) 的手会 “ ” ( ) 夸我 的手 。 看 ;四 我 做 ;五 夸

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效果

浅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效果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这就要求老师要打破课堂教学中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儿童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来获取知识发展品德。

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提高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尝试。

一、模拟生活,让学生获得体验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

特别是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等。

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认识、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

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

例如,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前,学校正好组织观看电影,讲的就是残疾人的故事。

在看电影时,有些让人落泪的画面,学生却认为非常滑稽搞笑,我的心里留下极深的印象。

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模拟自己见到过的残疾人,为上课做好准备。

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演盲人——用手帕把自己的眼睛捂住,有的演一只手或者一只脚坏了的残疾人——用红领巾把自己的手或者脚绑住。

一节课上,演盲人的小朋友连简单的从讲台走到自己的座位都足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了。

而其他的学生也真实的感受到到自己作为一个“残疾人”的不方便,从中体会到作为一个残疾人,是多么不幸啊!过后几天,有学生向我打小报告:“老师,××小朋友昨天跟我一起上街,看到一个跛脚的人,他还笑话人家呢!”那个被打报告的小朋友马上反驳:“老师,我马上就不笑了,我觉得他有点可怜!”孩子的话是幼稚的,也是真实的,从这里我看到了体验所带来的收获,虽然这收获及其细微,相信经过努力,它一样会成为“燎原之火”。

在你的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实现品德与生活相统一的课程观的?

在你的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实现品德与生活相统一的课程观的?

在你的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实现品德与生活相统一的课程观的?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它应该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无论是综合性还是实践性,在本质上都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

我们提倡的将德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主张,课程的定位也放在了公民教育上。

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品德与生活》养成公民生活并参与民主社会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并依此熏陶人类文明普世的价值观。

所谓“学会做人”的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是由懂得做事开始的。

如我在教学《冬去春来》中,让学生通过冬天与春天的交替变化,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好和春季生活的乐趣。

我带领学生来到校园进行实地勘察,让他们记录现在小草变绿,小树发芽。

让学生亲自接触自然中盎然生机,从而对冬去春来的理解更深更透。

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在《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生动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合理选择运用这些行之有效的引导策略,真正让学生在德育课堂上能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和课程创设条件,我们比较清晰地认识到,《品德与生活》的课程价值应体现在学生的社会化启蒙上,即由《标准》表述的:为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

在你的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实现品德与生活相统一的课程观的

在你的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实现品德与生活相统一的课程观的

在你的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实现品德与生活相统一的课程观的?答:我是一名品德与社会教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

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

所以我在教学中力求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信的旅行》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寄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之一。

我课前要求学生真正写一封信给远方的亲属或好朋友,把信封拿到教室中来,和学生一起填写信封的封皮。

再通过视频演示邮递员叔叔送信的过程,包括邮局、邮车,不同机构的辛苦。

当我把邮递员叔叔请到我们的课堂中来的时候,学生们都用敬意的目光看着他,然后和邮递员叔叔聊起天来,本节课上得轻松自如,学生真正感受着生活的气息。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合理选择运用这些行之有效的引导策略,真正让学生在德育课堂上能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2.你怎样理解“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课程设计思路的?答:一条主线。

我认为是指这门课程的内容应紧紧围绕儿童的社会生活来组织,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的常识、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点面结合。

“点”是指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面”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

儿童的社会生活范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扩大的,从个人、家庭、学校到社区、家乡、祖国和世界。

以这大大小小的生活领域为主题组织教学内容,构成教学内容的若干方面。

在每个生活领域里都包含有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主要因素。

《品德与生活》教学应让学生回归生活论文

《品德与生活》教学应让学生回归生活论文

《品德与生活》教学应让学生回归生活【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2《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性。

其核心内容是:“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努力走进生活,贴进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使他们在生活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

让品德培养回归到生活中去。

《品德与生活》是专为小学一、二年级开设的一门课程,它对儿童品德行为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为了提高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教师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要注意让儿童的心态、道德观念、行为素养回归到生活中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

”而事实上,《品德与生活》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发,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的,它面向的是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因此,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学生获得的知识可以分成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种,所以单靠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书本上学习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二、 注重 儿童 的情 感体验
情感 是儿童 品德 形成 的重 要因素 。 品格 的养 成 , 道德 的
形成和实践都需要儿童的亲身参与。 如在教学《 生活中的小 创造》 这一课时, 可以从让学生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
小 问题 入 手 , 激发 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 开动 起 他们 的小 脑 筋 ,
察秋 天之 外 , 教学 活动 形式 也不 拘一 格 , 唱歌 、 舞 、 报 有 跳 编
纸 、 论等 , 分突 出 了学生 的主体 地位 。 讨 充 小学 低年 级是 儿童 品德 、 力 、 智 生活 能力 等形 成和 发 展
到让 学 生亲 自动手 “ 废为 宝 ”既让学 生动 脑 , 学 生动 变 , 又让 手 , 就培 养 了学生 善思考 、 这 勤动 手的 好 习惯 。 尝试 “ 废为 变 宝” 的活 动 , 还让 学生 懂 得 了资 源合 理 利用 的重 要 性 , 强 增
为 基 础 , 培养 品德 良好 、 于 研 究 、 爱生 活 的儿 童 为 目 以 乐 热
标 的活 动型 综合 课程 。 于儿 童来说 , 对 综合 型的 品德 与生活 课 是 颇具 “ 亲和 力” 一门 课程 , 内容 涉及 学 生生 活 的 各 的 其
如教学《 春天的种植》 一课 , 要求学生课后细心呵护“ 植物角
儿童 探索 的欲 望 , 让儿 童直接 参 与丰富 多彩 的活 动 , 强调 寓 教育 于活 动 中。 为了提 高课 堂活 动的 有效性 , 教师 应注重 从
以下 几个 方面 组织活 动 。

木 ” 正地 落实 到行动 中 , 真 落实 到 日常生 活 中。
四、 注重 活动 的 丰富性
紧接 着 以小发 明家 的故事 让学 生体 会到 发明 创造就 在 我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实现《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的基本特征。

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认识社会,认知生活,培养道德情感,发展道德感悟能力,从而将自己的认知、体检、感悟渗透在生活中。

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一、课内课外结合,寓道德教育于生活之中
学生的世界不仅精彩,而且充满童真。

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老师讲的相矛盾的现象,进而产生许多困惑。

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实现品德教育的真正价值。

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走进儿童的世界,听一听他们说的,看一看他们做的,想一想他们有什么困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如在教学《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一课时,不少同学会提出诸如”既然环境如此重要,人们为什么还疯狂地去破坏环境”“大沙河这么美丽,为什么还要肆无忌惮地去挖沙,不去爱护它”之类的问题。

其实,学生们提出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这正是我们国家当今环境保护的问题所在,作为老师尽量做到把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利益驱动等方面的原因深入浅出地去讲,并且告诉同学们我们的国家也在不断加强环保方面的力度。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和行为实践以及间接获得经验实现的。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着、合作者、指导者。

教师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生活的人。

教学不应局限于教室,应扩展到家庭社会和其他生活空间。

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导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中形成。

二、活用教材,理论联系生活
传统的书本教学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仓库,却缺乏情感的体验。

我们需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体验他人的奋斗和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心灵体验。

我们应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投入活动。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教学环节之一。

强化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感悟。

例如:《保护牙齿》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我让学生们把牙具带到学校,让他们亲自体验正确的刷牙方法。

体验式教学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是主动的、积极的。

可见,体验在品德与生活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的。

三、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构建正确道德标准。

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
践,去认识。

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

但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的过程中会遭受挫折,例如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坐公共汽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

可是在现实社会中也会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视而不见,这些让学生产生了困惑。

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并亲自去体验,感受人们的评价,构建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显著的特点。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

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活动、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

课堂与生活应紧密联系,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才能充分实现它的生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