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课件
认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在实践中的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认识在实践中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在实践中的发展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指导实践:认 识对实践具有指导 作用,可以促进实 践的发展
主观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 的反映,具有主观性
发展性: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具有发展性
社会性:认识是在社会交往 中产生的,具有社会性
历史性:认识是在历史发展 中产生的,具有历史性
认识的意义
认识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是认识世界的基础
认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是决策的基础
认识是自我提升的过程, 是自我发展的基础
认识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认识的来源和过程
认识的来源
直接经验:通过个人实践和观察获得的知识 间接经验:通过学习、阅读、交流等方式获得的知识 理性思考:通过逻辑推理、分析判断等方式获得的知识 直觉和灵感:通过直觉、灵感等方式获得的知识
认识的过程
感觉:通 过感官接 收外界信 息
知觉:对 感觉信息 进行组织 和解释
实践检验认识:实 践是检验认识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 关系:认识与实践 是相互联系、相互 促进的,二者是辩 证统一的关系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认识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相 互促进的
认识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 的目的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认识论 的基本原理
认识的局限和超越
认识的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事物,获取信息 实验法:通过实验,验证假设,获取新知识 归纳法:通过归纳,总结规律,形成理论 演绎法:通过演绎,推导结论,验证理论
405-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把握一些最基本的辨正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使学生懂得认识的结构和本质;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特点;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辨正唯物主义真理观;辨证的思维方法等.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性质、实践的作用、认识的结构.教学难点:对实践范畴的准确把握.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适当采用自学导读、提示阅读、问题讨论等方法穿插其中.教学时数:4学时.第一节认识的结构和本质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人的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要正确地揭示认识的本质与其发展规律,必须先弄清楚认识的主体、客体、工具的含义和特点.〔1〕、认识主体与其特点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它有三个特点:第一,认识主体必须以实践主体为基础.第二,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是认识主体的本质规定.只有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并从事一定认识活动的主体才是认识主体,如果不从事认识活动严格来说不能称其为主体,如果不具备认识能力也不能称其为认识主体.第三,信息联系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能力,是认识主体社会性的突出体现.〔2〕、认识客体与其特点认识的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客体按照它自身的性质不同,可区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认识的客体也有三个特点:第一,认识客体以实践客体为基础.实践的水平决定着认识的水平,实践的范围决定着认识的范围,实践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认识才能发展到什么程度.第二,在认识活动中接受主体的观念改造,是认识客体的本质特点.认识客体是人的活动的改造对象,在认识活动中,客体的作为对象性而存在,但要进行认识,必须对客体进行观念的改造,首先形成观念上的认识.第三,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同实践客体一样,认识客体具有历史性.所谓历史性是指不同的历史时代有着不同的认识对象.而且不同的社会实践会有着不同的认识对象.〔3〕、认识工具认识工具是指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中介系统.认识工具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物质工具.它包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也包括作为感官延伸的感知工具和作为大脑延伸的思维工具,如各种观测和实验仪器、计算器和计算机与其网络等.二是观念工具.包括以观念形态存在的感知形式和思维框架,如社会通行的时空观念、范畴体系、逻辑规则和思维方式等.三是语言工具.包括自然语言系统和人工语言系统,前者诸如各个民族的民族语言、生活中的日常语言等,后者诸如各种计算机语言以与为达到特定目的而人为创造的人工语言等.总之,认识活动是一个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认识主体是首要的能动的;认识客体是客观制约性要素;而认识工具则是二者的中介,则是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发展的客观标志,体现着不同时代人们认识活动的不同方式.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促成了人类认识的系统发生:1〕劳动实践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2〕劳动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展,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程序,形成了人所特有的认识能力.3〕劳动实践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与语言符号系统的产生和运用,使人类认识在生物遗传之外又获得了独特的社会性文化遗传方式.〔如语言文字〕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手段和条件.3〕实践使认识发展的可能性不断转化为现实.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认识的直接目的与最终目的:获取真理、指导实践.2〕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否则实践将是盲目的、无效的甚至是破坏性的.3〕认识服从实践的需要,其正确性需要通过实践的检测和验证.三、认识的本质1、认识是主体思维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反映2、认识是社会人所特有的高级反映活动,是人以观念方式对于世界和自身的能动掌握.1〕人对世界的根本掌握方式:实践方式、观念方式,二者关系.2〕认识的能动性与创造性.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再现,是主体和客体在观念中的统一.1〕在主体中建构与客体具有异质同构关系的观念物.2〕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反映即信息的互相作用.4、认识在主体对知、情、意、利的统一追求中居于主导方面,起着制导的作用.1〕主体与客体的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审美关系、价值关系.2〕实践是基础,功利是动力,认识是主导.3〕认识的真理性是实践的有效性、评价的合理性的必要条件.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过程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中把客观事物转化为主观观念的第一步.它是关于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以感官直接感触为特征的生动、具体、直观、形象的认识.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关于事物的全体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以间接性和抽象性为特征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把握客体的方式、程度不同.感性认识是在具有各种刺激信息的客体系统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它所记录的是人们观察到的事物的现象,是生动的直观,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因此,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感性认识的重要特征.理性认识则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整理、加工、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间接性、概括性和抽象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形式不同.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反映形式.感觉是人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知觉是感觉的综合,是多种感觉组合而成的,能够反映客体具有可感性质的整体性结构和特性;表象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对曾经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再现.从感觉到表象的依次发展,经历了从部分到全体、从个别到一般、从直接到间接的发展过程.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对同类事物一般本质特性和属性的概括反映,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最基本的思想形式,理性认识的其他形式,都是在概念的组合和深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判断是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联系,是对事物之间联系或关系的逻辑反映.推理是判断之间的联系,是从已知判断按照一定的规则推出未知判断的逻辑思维形式.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任何概括、理论分析的必要前提.但由于这种认识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所以,它的作用又是有限的.理性认识则不同,它是科学认识的根本任务,它可以使人们掌握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从而获得自由.应该注意的是,我们把认识区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就认识的程度、层次而言,如果从发生学意义上说,人类和个体认识的发生、进化,也的确经历了一个从感觉到思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但是,在现实的人们的认识活动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并列、相互作用、必不可少的两种因素.我们的认识无论处于何种水平,都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5、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和方法1〕必须占有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飞跃的前提和基础.2〕必须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这是实现这一飞跃的重要条件.3〕充分利用各种非理性因素,大胆进行创造性联想,这是实现这一飞跃的重要途径.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认识运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通过这一飞跃,人们从认识事物的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但光有这一次飞跃,认识的过程还没有完成.要实现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还必须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这就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也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2、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之所以必要,就在于通过这次飞跃使认识物化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变为物质力量.1〕这是理性认识本身的要求.人的全部活动无非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前者是在实践中形成思想,后者是在实践中实现思想.第一次飞跃是准备,第二次飞跃是归宿.2〕这是实践本身的要求.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康德:理性离开感性是空的,感性离开理性是盲的〕正确理论的指导是实践成功的必要条件.3〕这是认识真理的要求.理性认识是否正确,还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进行修正、补充和发展.3、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途径1〕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把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与主体自身的利益、需要和要求结合起来,确定主体对客体进行改造的目的和方式.3〕考虑到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实践手段的制约.4〕理论必须为群众掌握三、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认识运动的总过程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经验,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人的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认识之所以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是因为:1〕从认识的对象看,任何具体事物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任何客观事物的发展与其本质的暴露都有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2〕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的认识受到自己实践范围、知识水平、技术水平、思维能力、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与主观努力程度等多方面的限制.因此,人们对于客观事物要想取得比较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人们对于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多次反复,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并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结果.对于这一事物来说,认识是完成了.然而,对于事物的发展、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又没有完成,而且永远不可能完成.因为,任何过程,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和发展的,客观事物的变化运动是无限的.从空间上说,物质结构的层次和事物、过程之间的联系是无限的;从时间上说,事物过程之间的推移也是无穷无尽的.客观事物的无限性,决定了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必然是一个无限发展、无限深化的过程.3、认识过程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人们认识的任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求得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说这个统一是具体的,就是说统一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基础上的统一,而不是抽象的统一;说它是历史的,是说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人们的认识要同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客观实践相结合,要求人们的认识随着客观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与时俱进".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和##集中制原则的重要的哲学基础;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化.我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三节认识的真理性与其检验标准一、真理与其特性1、真理的概念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真理是一元的;3〕真理没有阶级性;4〕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批判唯心主义真理观.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1〕绝对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内容客观;真理的符合绝对;真理的发展绝对.2〕相对真理的含义:在广度上有待扩展;在深度上有待深化;在人的认识本性上不能一次完成.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从静态看,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从动态看,不断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4〕绝对真理不等于永恒真理、终极真理、最后真理.4、谬误的概念:认识与对象的不相符合.5、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是绝对的.6、真理与谬误的统一:既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1〕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具体——抽象;发展——僵化;全面——片面.2〕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相互比较、碰撞和斗争中,通过发现和识别谬误而认识真理,通过批判和扬弃谬误而发展真理.8、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方法论意义.三、检验真理的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因此检验标准必须同时与主观和客观相联系.2〕这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和主观能动性.3〕正确理论也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只有实践可以充当.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实践本身是具体的、历史的、有条件的,因而实践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真理的检验问题,随着实践的发展,真理也必然不断得到发展.第四节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一、思维的基本类型与其相互关系1、思维的基本类型思维的基本类型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等.1〕逻辑思维.包括相互联系、依次发展的三种基本形式,即概念、判断和推理.理性认识的形成过程,就是认识主体运用抽象思维方法形成概念、判断、推理,从而再现客体本身的内在联系,达到对客体本质规律性的认识过程.2〕形象思维.就是人脑凭借形象进行的思维.文学、艺术固然要靠形象思维,科学理论也要靠形象思维.3〕直觉思维.就是人们在长久思索的基础上,以高度简略、凝聚浓缩的方式在瞬间豁然洞察到问题底蕴的一种思维.之所以叫直觉,是说这种思维未经渐进的逻辑推理而是以"跳跃"的形式,在极短时间内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握的基础."灵感"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有一个酝酿积累的过程.巴斯德: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2、三种思维类型之间的关系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思维类型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逻辑思维的"细胞"是概念,形象思维的"细胞"是形象,直觉思维的"细胞"则概念和形象兼而有之.逻辑思维不能离开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同样,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也不能离开逻辑思维.举例.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1、辩证思维基本方法的依据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的统一,是理解辩证思维基本方法的依据.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运用到思维领域的辩证法.辩证法不仅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而且存在并体现在人的思维活动、思维方法中.前者是客观辩证法,后者是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它的认识论意义.把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自觉运用到人们的认识和思维过程中就是辩证逻辑.因此,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是一致的.1〕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首先,认识论就是辩证法.由于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所以,认识也必须服从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认识也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是关于认识运动的辩证规律的科学.其次,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就其产生的根据和实际职能来说,本来就是关于认识的学说,而就其理论形态来说,,则是人类认识的结晶.因此,离开辩证法就没有科学的认识论.2〕辩证法和逻辑学的统一.首先,逻辑学作为概念的辩证法的学说,是现实世界辩证运动的自觉反映.一般辩证法所揭示的规律和范畴,同时也是辩证逻辑的规律和范畴.辩证逻辑就是关于概念自身矛盾运动的学说,其原型则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法.其次,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的逻辑体系,辩证法的范畴、规律都是逻辑思维的产物.3〕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首先,认识论所研究的内容,包含有逻辑学所研究的对象,逻辑学是认识论的一部分.其次,逻辑学是关于认识的学说,人们关于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以与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来进行,否则,就无法从本质上把握主客体的关系,达到真理性的认识.2、归纳和演绎.归纳是从许多个别、特殊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知识、原则、原理、结论的思维方法.演绎是从一般性知识、原则、原理出发,引出个别、特殊性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和演绎是辩证思维的两种思维方法.它们既互相区别,又相互联系、渗透、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归纳和演绎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演绎必须以归纳为基础,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作为演绎前提的一般性原则和结论总是从一系列个别、特殊中归纳而来的.另一方面,归纳又必须以演绎为指导,如果没有演绎就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收集材料的活动;即使掌握了丰富而又合乎实际的材料,也还需要有一般原理、原则的指导,才能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个别事实,使归纳得出的结论具有可靠性;而且,归纳所得出的结论需要靠演绎补充和修正.2〕归纳和演绎是互相补充的.归纳中包含着演绎,演绎中也包含着归纳.3〕归纳和演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3、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是对个别事物诸方面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与其整体本质、规律加以揭示的思维方法.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的整体分解各个部分并分别加以研究的方法;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和因素联系起来,从而将它们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4、抽象和具体抽象是通过分析把事物的某些属性抽取出来进行深入研究,舍弃其个别的、偶然的、非本质的东西,掌握其共同的,必然的、本质的东西扥思维方法.具体在认识过程中有两种含义,即感性具体和理性具体.感性具体是人们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整体的表象认识.理性具体又叫思维具体,是人们通过对事物多方面规定的把握从而在思维中再现事物的整体.抽象与具体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其对立表现在,抽象只是对整体中一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性的概括,思维具体则是一个多样性统一的认识,而且是对事物同其它事物密切联系的发展的整体认识.它们的统一,表现为它们的互相依存和互相渗透.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行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具体运用〕5、逻辑的和历史的逻辑的和历史的辩证统一,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思维方法.历史的这一范畴,是指客观实在〔包括自然和社会〕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以与对客观实在反映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逻辑的这一范畴,是指上述两方面的历史过程通过逻辑的方法在思维形式中的概括和再现.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派生出来的.历史的东西,在内容上具有生动、多样、丰富的特点;逻辑的东西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历史的东西在过程上是迂回曲折、一去不复返的;逻辑的东西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基本线索,不是重复历史发展的自然状态.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统一有两种情况.一是思维的逻辑进程和客观实在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统一.这种统一,为逻辑范畴的排列次序和科学分类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二是逻辑的过程和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统一.这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特殊形式,即人类认识,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由不太深刻的本质到比较深刻的本质的过程;而思维的逻辑,同样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统一是经过"修正"的统一.两者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2、为什么要实现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4、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是怎样的?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7、试述辩证思维的几种主要方法.。
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认识论知识点总结一、认识的本质对于认识的本质,主要有两种理论:主观认识论和客观认识论。
主观认识论强调认识是在人的主体内部进行的,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认为认识是一种能动的心理过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意义重大。
客观认识论则认为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强调外部客观事实决定了认识的内容和形式。
二、认识的途径和方法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和方法有感觉认识、思维认识和实践认识三种。
感觉认识是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形成的直接感觉。
思维认识是通过对感觉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和组织形成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过程。
实践认识是指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客观世界。
三、真理问题真理是认识的目标和价值,是认识活动的根本原则。
哲学上关于真理的观点主要有四种:实证主义认为真理是符合经验事实和实践的;批判实证主义认为真理是对成功解释再生产的目标;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客观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唯心主义认为真理是精神世界的内在逻辑性意义的反映。
四、认识的规律和过程认识的规律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辩证法的基本三个方面:否定性、内部联系和发展性。
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是人的感官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感觉和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的思维对感性认识进行反思、加工、提炼和组织形成相对独立的认识内容。
五、认识的局限性认识的局限性主要有主观认识和客观认识两种。
主观认识的局限性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感觉的主观性、理性的局限性和实践的条件限制。
客观认识的局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本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六、认识的方法和价值认识的方法主要有实证主义、唯理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主义等。
实证主义重视经验和实践,强调科学实验,主张以观察和实验为认识方法。
唯理主义主张理性和逻辑,重视推理和思辨,主张以逻辑和理性为认识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辩证思维和方法,重视综合和矛盾的处理,主张以辩证和综合为认识方法。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认识的本质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和思维活动,它是人类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识过程是指人们通过感知、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活动,逐步改变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水平、认识程度和认识内容的过程。
认识的本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认识是主观活动的反映。
认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只有通过主体的思维、感知、认知等活动,才能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和认识。
其次,认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人的认识只有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知才能有效进行,认识的内容和形态必然源自于客观世界。
再次,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认识是个人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和不断丰富的过程,从个体层面上说,人们通过实践和学习,逐渐改变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从社会层面上说,人们通过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认识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认识是相对的。
由于人们的认识受到个体差异、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所以认识是相对的,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可能存在差异,也可能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和一体两面,它们通过不断的相互作用和提升,推动着认识的发展和进步。
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内容,理性认识则对感性认识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解,促使感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认识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层层推进,逐渐深化和丰富。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感性认识需要理性认识来对感知到的事物进行进一步理解和诠释,而理性认识又依赖于感性认识提供的材料和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实践和学习,不断改进认识方法和提高认识水平,丰富和拓展了对世界的认知。
综上所述,认识的本质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思维活动,认识的过程是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和提升,逐步改变和提高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的过程。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是客观世界与主体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体现,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和发展。
第4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二节 认识运动发展的辩证过 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四、科学的思维方法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 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 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 认识的初级阶级。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认识 客体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二、认识的本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 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 地位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 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它以主客体实 践关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价 值关系。
红花!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古人问 “天”
飞船上“天”
人类登“天”
认识客体的特点
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 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
客观世界
客体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2、认识客体及其特点 3、认识工具
认识工具
认识工具是指把认识 主体和认识客体联系和沟 通起来的中介系统。
认识 主体 认识 工具
鲁滨逊
狼孩卡玛拉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2、认识客体及其特点
认识客体
认识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 动所指向的事物。
认识客体的特点
认识客体以实践客体为基础;
认识客体
实践客体
认识客体的特点
在认识活动中接受主体的观念 改造,是认识客体的本质特点;
认识客体的特点
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 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与过程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与过程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认识本质
1. 认识本质是客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本质总是客观的,依赖于客观实
践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认识双方互动,即被认识者和认识者与
客观实践活动的关系的双向和统一的探究活动,从而使认识活动与实
际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只有这种联系才能使认识活动得到真正的解释,这才能使认识成为有价值的。
2. 认识本质是复杂的
认识本质是复杂的,它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包括(1)主体能力,它指的是认识的主体的能力,这包括主观的洞察力、分析力与内斗能力;(2)被认识者的客观性,这指的是被认识者本身的客观存在性,
它是主体的认识的基础;(3)条件的客观性,这是指主体的认识活动
所处的客观环境,如客观实践条件、认识社会和认识形式等。
二、认识过程
1. 主体-被认识者-条件矛盾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要正确理解认识的过程,必须要依据
关键性概念“三维矛盾运动”。
即认识过程是由主体、被认识者与条件
三者所构成的矛盾运动。
它反映出,一方面,一定的客观实践活动将主体与被认识者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构成了一定的认识环境;另一方面,主体在客观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发掘、揣摩、认知与实施修正,从而形成出具有智慧的认识结果。
2. 生产结果的决定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过程是决定其认识结果的决定性的,因为每一步的认识动作都会影响认识的最终结果,而在这一过程中,条件与主体和被认识者之间存在着连续不断的变化,而每一个变化都会对认识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认识的结果是连续不断变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结果。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教学⽬的和要求】本章讲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类认识运动为对象,研究认识的基础、本质、发⽣和发展的过程以及认识中的真理等问题。
学习本章要求掌握的主要问题是:实践是认识发⽣的现实基础;主体和客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实践、认识和价值关系;认识的本质和两条根本对⽴的认识路线;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观及其现代价值;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及其不断反复和⽆限发展;理性因素和⾮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真理及其客观性和具体性;真理和谬误的对⽴统⼀;价值和真理的价值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以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认识的本质(⼀)实践是认识发⽣的现实基础认识的发⽣包括⼈类认识的原始发⽣即认识的种系发⽣、单个⼈的认识能⼒的形成和发⽣即认识的个体发⽣以及已经具备了认识能⼒的⼈对某⼀具体对象的认识的发⽣。
认识的发⽣是⾃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的结果,⽽其中的劳动实践在认识发⽣中起着决定性作⽤。
1.劳动实践的发⽣和发展为⼈类认识活动的发⽣提供必要性和可能性;2.劳动实践促使⼈脑的产⽣和发展,因⽽为认识发⽣提供物质器官;3.劳动实践活动在⼈脑中的内化产⽣了认识结构、图式,形成了认识能⼒;4.劳动实践促使⼈的交往以及语⾔、符号的发⽣、发展,使⼈的认识活动具有社会遗传⽅式。
已具备认识能⼒的⼈对某⼀具体对象的认识仍然是由实践决定的,⽆论是个⼈的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都来⾃实践。
实践是认识发⽣和发展的根本动⼒。
(⼆) 主体、客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实践、认识和价值关系1.主体及其基本形式主体是从事实践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即实践认识者。
主体包括个体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三种相互联系的基本形式。
2.客体及其类型客体是指实践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即实践认识的对象。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2)对象性 但这种反复性和无限性,不是一种单纯的循环,而是一种波浪式的发展。
预测、假设、规划等,属于超前于直接实践之后塑造客体。 幻想、想象和直觉是认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认识不可能机械地按部就班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借助幻想
(3)社会 性 和想象,更需要直觉的顿悟和灵感的一闪。
第二,是实践本身的要求 第一,认识的目的是改造世界,要在实践中实现思想(目标);
3、认识中介 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创造。
第二,认识可以使人的实践具有计划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界限,都
(三)坚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反对不可 知论
不可知论的两种表现: 一是以休谟为代表,主张人只能知道的是
自己的感觉,在感觉之外的不可知; 一是以康德为代表,主张人只能认识事物
的现象,而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即 “ 自在之物”是人认识不了的。
(四)能动的反映论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引入认识
是指进入主体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发生联系 的客观存在,即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认识中介就是认识工具。
认识客体有三个基本特征: 认识结构有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及其中介三个要素构成。
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性; 2、实践标准的辩证性质
(1)客观性 (二)思维的非逻辑形式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 发展到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的。
(二) 认识的两次飞跃 1、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 ,是认识
简述认识的本质及其总过程
简述认识的本质及其总过程认识的本质是通过感知、思维和经验的积累,来对外界事物进行理解、把握和判断的过程。
认识是人类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方式,是人类认识自身和改造自然的基础,也是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认识的总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和判断等环节。
首先,感觉是认识的第一步。
感觉是通过人体的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的接受和传递,产生肌肉、神经和内脏等感觉经验。
感觉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基础。
人类的感觉器官包括五种基本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通过这些感觉器官的作用,人们能够感知到外界的物体和现象,获得对事物的最初印象。
然后,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加工和整合。
知觉是指人们对感觉所获得的各种刺激进行分类、辨别和组织的过程。
在感觉的基础上,人们通过注意力的调控和记忆的参与,对外界的感觉输入进行解释和理解。
通过知觉,人们能够将感觉输入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形成对事物特征和结构的认识。
接着,思维是认识的主要形式和方法。
思维是人类对认识对象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通过思维,人们能够通过内在的推理和联想,将感觉和知觉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
思维能够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认识的高级形式。
概念是对事物共同特征的概括和归纳,判断是对事物关系的确定和评价,推理是通过已知事实推导出新的结论。
最后,判断是认识的结果和目标。
判断是对认识对象进行评价和选择的过程。
通过判断,人们能够依据已有的认识、价值观和目标来评价事物的好坏、对错,做出决策和选择。
判断是认识和行动的桥梁,能够指导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做出适当的决策和行为。
总的来说,认识的本质是人类通过感知、思维和经验,对外界事物进行理解、把握和判断的过程。
认识的总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和判断等环节。
感觉是认识的起点,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加工和整合,思维是认识的主要形式和方法,判断是认识的结果和目标。
通过这些环节的相互作用和结合,人类能够通过认识更好地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并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2
认识的过程
认识的过程
1
认识的初级阶段是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主体通过感官和思维等途径初步接触客体的阶段。在这个 阶段,主体通过对客体的直观感知和感性认识,形成了对客体的初步印象和表象
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概念、判断和推理。这是主体通过思维活动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在
2 这个阶段,主体通过对表象的抽象和概括,形成了对客体的概念和判断,并通过推理等思维活动深化
4 正确性和真理性,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认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主体通过发展
认识的过程
1
总之,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不 断发展、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
2
它反映了主体对客体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并在实践中不断推动认识的发展和完善
同时,认识的过程也体现了人类认识的无限性 3 和有限性的统一,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认识的深化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要对原有的认识进行反思和质疑,发现其 中的问题和不足,同时要勇于提出新的假设 和猜想,通过实践和验证,推动认识的深化 和发展
认识的深化与拓展
认识的拓展
认识的拓展是指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实践 、交流等方式,扩大认识的范围、提高认识的层次、增 加认识的角度等。认识的拓展包括学习新的知识、掌握 新的技能、了解新的文化等
但具体的认识成果则是有限的、相对的
4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深化认识、完善认识, 以推动人类认识的不断发展
3
认识的深化与拓展
认识的深化与拓展
认识的深化
认识的深化是指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通 过实践、学习、思考等方式,对事物有更 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认识的深化 包括对事物内部关系的理解、对事物发展 规律的认识、对事物未来趋势的预判等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五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二、认识的本质。反映、建构与虚拟 三、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非理性认识 四、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 五、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六、价值和价值评价
实践 与 认识
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3、认识对实践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
F=GM1M2/R2
理性认识的含义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水果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主体
客体
模写
选择
建构
虚拟
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本质观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特征 2、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 3、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过程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唯心主义先验论。
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它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不可知主义的怀疑论
庄子
康德
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主体
客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本质观
(1) 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2)把辩证法贯穿于反映论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一、认识的发生和本质1、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以工具性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2、认识的本质、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的本质是: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其主要内容是: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3、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自始自终伴随着信息的过程。
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这种相互作用是以信息为媒介的。
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过程中,选择机制起着重要作用。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也离不开建构。
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同时认识又是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
第一、实践离不开认识的指导;第二、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第三、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二、认识的发展过程1、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3、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4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4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认识是人类理解事物和世界的过程和能力。
它是人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接受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的一种心理活动。
本质上,认识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它涉及到感知、思维、判断和推理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过程人们能够获得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
认识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首先,认识是通过感知与经验积累形成的。
我们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官的作用,将外界物体的属性信息转化为我们的主观经验和印象。
这个过程是主观的,因为每个人的感官器官和体验都是有差异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印象也可能存在差异。
同时,这个过程是通过经验积累而形成的。
通过与环境的不断互动,个体获得了许多事物的经验,这些经验积累为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提供了基础。
其次,认识是通过思维活动完成的。
思维是认识的核心环节,它是对感知和经验的进一步加工和整理。
思维过程涉及到注意、联想、记忆和思考等多个环节,通过这些环节我们能够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和辩证思考。
思维活动是高级认识活动的基础,它使我们能够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
此外,认识是通过判断和推理完成的。
判断是对感知和思维结果的评价和分类,它是认识过程的重要环节。
通过判断,我们能够对所认识的事物进行归类和区分,建立起概念和范畴。
推理是通过对前提进行逻辑操作,得出新的结论和认识的过程。
通过推理,我们能够从已知的认识中推导出新的认识,拓展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
最后,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升华的过程,它通过触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驱使人们不断去寻求新的认识和理解。
认识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如认知偏见、信息过载以及主观意识等等,这些都会对我们的认识产生影响。
因此,认识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我们保持警醒和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
认识的过程可以概括为感知、经验、思维、判断和推理等环节的循环往复。
首先,我们通过感官器官与外界事物进行接触,感知到它们的属性和特点。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ppt]
目录
• 引言 • 认识的本质 • 认识的过程 • 影响认识的因素 • 结论与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认识的定义与意义
定义
认识通常被定义为人类对外部世界和内部精神世界的理解和 感知。这个定义涵盖了认识的两个主要方向:对外部世界的 认知(感知、学习等)以及对内部精神世界的自我认知(思 考、反思等)。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理性认识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只有经过实践的验证,理性认识才能 得以确立和发展。
理性认识指导实践
理性认识不仅是对事物的认识,更是对实践的指导。在实践的过程中,理性认识 为人们提供行动的目的、计划和方案,使实践具有自觉性和预见性。
认识的不断深化与发展
感性认识阶段
认识开始时,人们通过感官直接接触客 观事物,形成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对 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具有直观性、具 体性和生动性。在这个阶段,人们获得 的是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片面 的认识。
VS
理性认识阶段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人们运用思维对感 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抽象,形成概念 、判断和推理,进而达到理性认识。理性 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具有抽 象性、间接性和普遍性。在这个阶段,人 们获得的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和 全面的认识。
研究价值
对于认识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价值。在理论上,对认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揭示人类认知世界 的本质和规律,深化我们对人类自身以及人类与世界关系的理解。在实践上,对认识的研究可以为教育、决策、 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指导,推动这些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本PPT的结构和安排
[教学设计]第4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4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一、认识的发生和本质1.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人的认识是怎样发生的,也就是人的认识能力是怎样来的?这是认识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发生的自然史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从实践出发,认为以工具性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必要性和可能性。
实践是人以自觉目的性为特征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要求人首先以观念方式把握和改造对象;工具性的实践活动又为主体以观念方式把握客体提供了可能。
其次,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脑的发展,并通过这种活动在人脑中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
作为人的认识能力标志的认识结构,是在人与对象的实际相互作用中,通过活动的内化逐渐形成的。
这种认识结构或图式又成为主体进一步“同化”,即认识外界客体的内在基础,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转变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也因此相应地发展起来。
最后,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人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语言使思想获得了共同的表达方式,使认识超出了个人体验的狭隘范围,人通过语言不但能掌握前人的经验,同时也能学习和掌握相距遥远的他人的经验,从而大大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从认识的发生可以看出,人的认识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而对于有认识能力的人来说,他的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仍然是由实践决定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2.认识的本质与结构,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这是认识论的关键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其主要内容是: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客体的反映,都是以观念的形态再现客体的特征、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认识是人类认知世界和自身的过程,它包括感知和思维两个方面。
认识的本质是通过感知和思维将外界的信息转化为主观的理解和意义,从而获取知识和理解现实。
认识的过程则是一个主体主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它包括感知、理解、判断、推理和记忆等环节。
首先,认识是通过感官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
人类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感知器官,将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化为能够理解的感知图像。
感知是认识的基础,没有感知就无法进行其他认识活动。
再次,认识是对现实的主观构建和解释。
人类的认知是主体通过自身的感知和思维来构建和解释外界世界的过程。
每个人都会因为自身的知识、经验和观念不同而对同一个事物有不同的认知。
认识是主观的,所以没有客观绝对的认识,只有相对的认识。
另外,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化的过程。
人类的认识是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和演化的。
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现实的认识会有不同的深度和广度。
而整个人类社会的认知也是随着科学技术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了解了认识的本质,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认识的过程。
认识的过程可以概括为感知、理解、判断、推理和记忆几个环节:首先,感知是认识的起点。
感知是通过感官器官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包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感知器官获取到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第三,判断是对信息进行评估和判断的过程。
判断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评估,确定其真实性和价值。
判断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筛选真正有效和可靠的信息。
第四,推理是从已有的信息和知识出发,进行逻辑思维和推理的过程。
通过推理,我们可以从已知的信息中推导出未知的信息,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我们的认识。
最后,记忆是将已经认识到的信息存储和保留起来的过程。
记忆是认识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保留和积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后续的认识提供基础和参考。
总之,认识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能力和活动,它通过感知和思维将外界的信息转化为主观的理解和意义,从而获取知识和理解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唯理论
知识基于理性。
理性可以对最基本的哲学问题 提供最终的答案,并且这些答案都 是必然真理。
柏拉图、笛卡尔、斯宾诺莎、 莱布尼兹、黑格尔
15
笛卡尔
寻找知识确定性 的基础
7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区别。 这个苹果又红又甜又硬!
感性认识
F=GM1M2/R2
理性认识
7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区别。
首先,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把握客体的方 式、程度不同。 其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方法与形式 不同。
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科学意义与 实践意义也不同。
65
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 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甜! 红!
硬!
66
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 综合反映。
这个苹果又红又甜又硬!
苹果(知觉)= 红+甜+硬+……
67
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那是一个又红又甜又硬的苹果!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49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0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51
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a. 圣人标准
孔子
亚里斯多德
52
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b. 众人意见标准
53
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c. 实用标准
真理原来是人造的, 是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 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们 大有用处,所以才给它们 以真理的美名的。 --胡适
批判论
对人类如何认识世界及其能力的批判 两个世界:现象世界 本体世界
知识确定性的根源:先天综合
“人为自然立法”
21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 能动反映。
认识是人在意识中观念地反映、理解 和再现客观对象的活动过程及其结果,是 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有能力和功能。
2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58
认识客体
认识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
认识客体的特点: 对象性、客观性、社会历史性
59
认识中介
认识中介是指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 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中介系统。
认识 主体
认识 工具
认识 客体
60
认识中介
认识中介系统的内容
物 质 工 具
61
认识中介
认识中介系统的内容
观 念 工 具
62
认识中介
3
什么是认识论
本体论:什么是最真实的?
认识论:我们如何知道这一点的?
认识论的主要问题: 认识的来源、知识的衡量标准
4
一、前马克思的西方认识论
经验论(经验主义)
唯理论(理性主义)
怀疑论、批判论
5
一个判断为真的条件是什么?
1、我兜里有10元钱。 2、哈工大没有游泳池。
6
真理的符合论
判断与事物或事件在现实中的存在 状况之间的符合关系决定其是否为真。 符合论真理(因判断的内容与外在 的经验事实之间的符合为依据的判断) 是偶然真理。
普遍怀疑 数学是知识的典范 清楚明白 “天赋观念”
16
一个判断为真的条件是什么?
5、生活的意义问题: (1)生活是美好的:爱情的甜蜜、求知的乐 趣、滑雪的快乐。 (2)生活是荒谬的:爱情从不会持久、知识 的无用、因滑雪而摔断腿的人。 6、柏拉图的理念论:永恒的理念世界是最真实 的,日常经验到的流变的世界是不真实的。
感觉
78
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 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 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79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 验和发展。
亚里士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 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 “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 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
2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 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2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水往低处流
F=GM1M2/R2
70
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的共同分、一般的 特性的反映,是抽象思维最基本的要素。
水果
71
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判断是对客体内部和客体之间的联 系或关系的反映。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72
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推理是由已知的判断按一定的逻辑
客 观 现 实 性
生产劳动
实践 客体
32
(二)实践的特征
2、自觉能动性
自觉能动性是指人 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 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 的、有意识的活动。
33
自觉能动性
愚公移山
徐悲鸿画马
34
(二)实践的特征
3.社会历史性
(1)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无 论是实践主体、对象、手段,还是实践的目的、方式、结 果,都要以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为前提,并受其限制。 (2)人的实践活动又改变着原有的历史条件。因此, 实践的历史性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规则推导出新的判断的反映形式。 水果都含有维生素 梨是水果 梨含有维生素
73
理性认识的特点
间接性:理性认识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 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 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抽象性:理性认识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 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 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
54
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d. 实践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 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 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 践的问题。 --马克思
55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认识在本质上依赖于实践,但又具有相对的 独立性,主要表现在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
王夫之: “知行始终不相离”,“知行相资以为用”
认识反作用的两种情况:
45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来源和动力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
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 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46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来源和动力 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 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17
建构主义的“真”
艾舍尔
《飞鸟》
18
艾 舍 尔 《 骑 马 的 人 》
建 构 主 义 的 真
19
建构主义的“真”
An illustration of a Gestalt shift A=hag; B=young lady; C=young lady and the hag
20
康德(1724-1804)
认识中介系统的内容
语言工具
民族语言
世界语言
63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3、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地位和作用 4、主体自身条件对认识的影响
64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 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 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 种形式。
会性的物质活动。
田间劳动
科学研究
工人做工
27
(一)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
(2)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28
(一)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使人由自发发展到自觉发展
物质世界 自 在 世 界
产生
实
践 推动 物质世界 人 化 世 界
7
经验论
知识基于经验。
“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经验”。 理性对于重要的哲学问题的解决起 不了作用。
洛克、贝克莱、休谟、罗素
8
知 识 起 源 于 经 验
米 莱 斯 《 盲 女 》
9
洛克(1632-1704)
“白板说”
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
知识的种类:
演绎知识、感觉知识
10
贝克莱(1685-1753)
主观化的经验论
76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联系
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一方面,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需要深化,有待发展 为理性认识。
77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联系
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花是红的
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观念预设了心灵
11
休谟(1711-1776)
彻底的经验论
两个世界的假设:
物理世界与经验世界
只有经验存在 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否认普遍性和因果律
习惯是人生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