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理论

合集下载

小儿脑瘫讲义(五)

小儿脑瘫讲义(五)
通过记忆数字、图片、 故事等,提高患儿的记
忆力和回忆能力。
思维训练
通过逻辑推理、判断、 归纳等思维训练,提高 患儿的思维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感知训练
通过听觉、视觉、触觉 等感知训练,提高患儿 的感知能力,促进认知
功能的改善。
05
脑瘫的预防与预后
预防措施与健康教育
孕期保健
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确保 母婴健康,预防孕期感染、 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
脑瘫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 学检查结果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明确诊断。
02
脑瘫的早期发现与干预
早期发现的方法与技巧
观察宝宝的运动发育
定期进行儿童保健检查
家长应密切关注宝宝的运动发育情况, 如抬头、翻身、坐、爬等,若发现宝 宝发育落后,应及时就医检查。
家长应定期带宝宝进行儿童保健检查, 医生会根据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给予 相应的指导。
小儿脑瘫讲义(五)
目录
• 脑瘫概述 • 脑瘫的早期发现与干预 • 脑瘫的治疗方法 • 脑瘫的康复训练 • 脑瘫的预防与预后
01
脑瘫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脑瘫是指从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 月内,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 的以姿势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 综合征。
分类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情严重程度, 脑瘫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 极重度四个等级。
能力,以及减轻家庭负担。
生活质量
关注患儿的生活质量,提供适当 的康复训练和社会支持,帮助他
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社会支持与家庭护理
社会支持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提供政策支持 和资金援助,为脑瘫患儿提供医 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帮助。

脑性瘫痪(教学及宣教)

脑性瘫痪(教学及宣教)

脑性瘫痪疾病概述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也称婴儿脑性瘫痪(infantile cerebral palsy),是先天性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临床综合征,目前也采用先天性运动障碍综合征(syndromes of congenital motor disorder)一词。

脑性瘫痪的涵盖范围太广,临床不实用,但该词已为大众所熟悉,在美国已成为社会募捐和康复运动的重要口号,因此一直长期沿用。

我国脑性瘫痪专题座谈会(1988)提出脑性瘫痪的定义是: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期非进行性脑损害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其他原因导致的短暂性运动障碍、脑进行性疾病及脊髓病变等,不属本病的范围。

脑性瘫痪发病机制脑性瘫痪的病因复杂,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

后者又分为出生前、围生期及出生后病因等,许多患儿找不到明确的病因。

据Ellenberg统计,分娩过程损伤致病占60%~65%,产前原因占30%~40%,产后原因约占12%。

1.出生前病因包括胚胎期脑发育畸形、先天性脑积水、母亲妊娠早期重症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严重营养缺乏、外伤、中毒(如妊娠毒血症)及放射线照射等,遗传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不明显。

2.围生期病因病例分析表明,早产是脑性瘫痪的确定病因。

美国每年约出生5万个体重不足1500g的早产儿,在85%的存活者中,5%~15%患大脑性瘫痪,25%~30%出现学龄期精神障碍(Volpe,1989)。

分娩时间过长、脐带绕颈、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羊水堵塞及胎粪吸入等所致胎儿脑缺氧,难产或过期婴儿产程过长,产钳损伤及颅内出血等均是常见的围生期病因。

母子血型不合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如血清未结合胆红素>340μmol/L可能发展为胆红素脑病而引起大脑性瘫痪。

3.出生后病因包括各种感染、外伤、中毒、颅内出血及重症窒息等。

Russman统计脑性瘫痪的高危因素包括母亲产前患癫痫、甲状腺功能亢进及毒血症等,妊娠末期3个月内出血事件,产期宫缩无力、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及臀位产等,婴儿早产、出生体重低、产时缺氧窒息及出生时Apgar评分10min内<3分等。

小儿脑瘫总论广州DOC

小儿脑瘫总论广州DOC

小儿脑瘫总论一、定义1、国际上传统的定义1958年5月,the Lancet发表了Little club的关于CP定义:脑性瘫痪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结束发育之前的非进行性脑损伤,3岁以前表现出持续性、实质性的运动异常。

1992年Mutch等人在阐述该定义时补充了很少的内容:此定义复盖着一组由于脑在早期发育阶段的二次损伤或异常所导致的非进行性,但经常改变的运动障碍综合征。

2、英国1999年版本的教科书中的定义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持续性作用于胎儿、婴儿或儿童时期发育阶段的脑的运动部分,所导致的姿势及运动的动力学紊乱,叫做脑性瘫痪。

3、中国第一届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的定义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诊断条件:1)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

2)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3)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4、中国教科书中的定义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一组在小儿早期即发病的非进行性症候群,表现为非阵发性的中枢性随意肌功能受累,如肢体痉挛、姿势控制异常和不随意运动等,并可同时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和视觉障碍等。

5、最新提出的定义6、几点说明(1)脑损伤的部位和特点因人而异,包括运动传导路。

(2)脑性瘫痪不同于肌肉瘫痪、矫形外科的瘫痪,脊髓性瘫痪、创伤性或家族性截瘫。

(3)病理改变是非进行性的,不包括脑肿瘤、进行性脑的疾病或进行性的多系统疾病。

可以包括非进行性先天性疾病或先天性畸形所致的瘫痪。

(4)静止的病理改变导致的是动力学的临床表现,整个儿童时期脑在持续地发育成熟,所以临床表现并不是静止不变的。

(5)脑瘫患儿可伴有脑组织其他部分的损伤,因此可伴有癫痫、学习障碍、行为异常、语言障碍或弱智。

同样,脑瘫患儿也可不伴有癫痫或弱智等。

大约33%的偏瘫及90%的四肢瘫患儿伴有癫痫。

脑性瘫痪PPT

脑性瘫痪PPT
脑性瘫痪
(二)病理
病理改变可分为两类 1. 出血性损害 如室管膜下出血或脑室内出血,多见于妊娠不足32周的未成熟胎儿,可
能因为此期脑血流量相对较大,血管发育不完善所致 2. 缺血性损害 如脑白质软化、皮质萎缩或萎缩性脑叶硬化等,多见于缺氧窒息的婴儿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性瘫痪
(三)分类
脑性瘫痪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分类方法也繁多 根据病因、病理可分为 1. 早产儿基质(室管膜下)出血;2. 脑性痉挛性双侧瘫(Little病); 3. 进展性运动异常 按肌紧张、运动姿势异常症状可分为 1. 痉挛型;2. 强直型;3. 不随意运动型;4. 共济失调型;5. 肌张力低下型;6. 混合型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性瘫痪
(一)病因
脑性瘫痪的病因复杂,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后者又分为出生前、围生期和出生后病因等, 部分患儿找不到明确的病因。我国脑性瘫痪多发生于早产、低出生体重、产时缺氧窒息及 产后黄疸的婴儿。
1. 出生前病因 2. 围生期病因 3. 出生后病因 4. 遗传性因素
神经病学(第8版)
此PPT下载后可任意修改编辑增删页面
脑性瘫痪
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友情提示
感谢您不吸烟
手机调成静音
欢迎随时提问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性瘫痪
概述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 非进行性脑损害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先天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包括痉挛性双侧瘫、手 足徐动等锥体系与锥体外系症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语言障碍及癫痫发作等。
3. 手术治疗 (1)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2) 蛛网膜下腔持续注入巴氯芬 (3) 矫形外科手术ຫໍສະໝຸດ 谢谢大家神经病学(第8版)

习题七脑瘫康复理论题答案

习题七脑瘫康复理论题答案

习题〔七〕脑瘫康复理论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早产、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2、言语障碍、情绪行为障碍3、智力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知觉缺乏、语言障碍、情绪及行为障碍、学习障碍、癫痫4、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5、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二、名词解释1、脑瘫脑瘫即脑性瘫痪,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儿脑的非进行性损伤所致的以持续性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活动受限为特点的一组综合征。

2、获得性脑性瘫获得性脑瘫是指出生1个月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

3、粗大运动粗大运动,又称大运动,是指牵动到大肌肉和大局部身体的运动,是躯干及四肢的整体运动。

4、精细运动精细运动是指手及手指等部位小肌肉或小肌肉群在感知觉、注意等多方面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的运动,是婴儿智能发育的重要组成局部5、日常生活活动〔ADL〕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指一个人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每天所进行的必要活动,包括进食、梳妆、洗漱、洗澡、如厕、穿衣等,功能性移动包括翻身、从床上坐起、转移、行走、驱动轮椅、上下楼梯等。

三、简答题1、分娩时因素有产钳分娩、胎位不正、产程过长或急产、出生时窒息、早产、过期产、多胎、极低体重儿等;由于缺氧,很容易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出血,致使脑组织损伤,都可能导致脑瘫。

2、脑瘫诊断的要点如下:(1)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

(3)病症在婴儿期出现。

(4)可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

(5)应排除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运动发育缓慢。

3、脑瘫预防措施如下:〔1〕出生前的预防:做到优生优育,认真做好早期产前检查,做好孕妇围产期的保健,防止发生先天性疾病。

〔2〕出生过程中的预防:造成小儿脑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娩过程中引起胎儿窒息和颅内出血,预防早产、难产,防止分娩过程中对新生儿的伤害,是预防小儿脑瘫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1脑瘫概论

1脑瘫概论

返回
第二节 临床特点
一、脑瘫的分类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三、脑瘫的并发障碍 四、脑瘫的诊断
返回
一、脑瘫的分类
1. 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 痉挛型; 不随意运动型(手足徐动型); 共济失调型; 强直型; 肌张力低下型; 混合型。
返回
一、脑瘫的分类
2.根据肢体障碍部位分为: 四肢瘫 双瘫 截瘫 偏瘫 重复偏瘫 三肢瘫 单瘫
脑性瘫痪概论
第一节 概述
• 定义:脑性瘫痪(cerbral palsy,CP简称脑 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 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 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 力低下、惊厥、心理行为异常、感知觉障 碍及其他异常。
返回
第一节 概述
• 病因 ①出生前因素:基因异常、染色体异常、胎儿期的 外因导致脑形成异常、脑损伤。 ②围生期因素:胎龄<32周、出生体重<2000g、胎 龄>42周、出生体重>4000g、异常产、产程过长 或急产、臀位分娩、双胎或多胎、窒息、胎位异 常、脐带过短、产伤等。 ③出生后因素:新生儿期惊厥、新生儿呼吸窘迫综 合征、吸入性肺炎、败血症、缺血缺氧性脑病、 婴幼儿期的脑部感染等。
返回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2.手足徐动型 此型脑瘫患儿占20%~25%。主 要损伤部位为锥体外系或基底神经节。表现 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颜 面肌肉、发音及构音器官均受累,因此常伴 有流涎、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病因主 要为窒息、缺氧及新生儿黄疸。
返回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3.共济失调型 主要损伤部位为小脑,表现以 平衡功能障碍为主的小脑症状。步态不稳、 不能调节步伐,醉酒步态,容易跌倒,基 底宽。眼球震颤极为常见。指鼻试验、对 指试验、跟胫膝试验难以完成,肌张力低 下。语言缺少抑扬声调,而且徐缓。

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简介PPT参考幻灯片课件

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简介PPT参考幻灯片课件
4
病因
. 围生期因素 . 患脑瘫的危险性随出生体重偏离同胎龄
标准体重的程度而增加,低体重患儿或巨 大儿患有脑瘫的几率高于正常体重数十倍 . 早产是目前发现患有脑瘫的最重要因素 之一 . 胎盘功能不全,缺氧缺血等被认为与脑
瘫有关。
5
病因
. 出生后因素
.
新生儿惊厥、呼吸窘迫综合症、吸入
性肺炎、败血症、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
14
脑瘫的临床表现 不随意运动型
• 损伤部位以锥体外系为主,主要表现如下: • 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颜面肌肉、发音和
构音器官受累,伴有流涎、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等。 • 当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运动时,表现为不自主、不协调和
无效的运动增多,与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延至全身, 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头部控制差、与躯干分离动作困 难,难以实现以体轴为中心的正中位姿势运动模式。 • 肌张力变化,主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协同肌收缩顺序、 方向、力的大小不能协调,肌张力强度和性质不断发生变 化,出现主动运动或姿势变化时肌张力突然升高,安静时 变化不明显。婴儿期多见肌张力低下,年长儿多见肌阵挛、 肌强直等。由于多关节出现过度活动,使姿势难以保持, 因而平衡能力差。
15
脑瘫的临床表现 不随意运动型
• 原始反射持续存在并通常反应强烈,尤其ATNR姿势为最 显著特征,呈现非对称性、头及躯干背曲姿势。
• 由于上肢的动摇不定,可使躯干和下肢失去平衡,容易跌 倒。
• 由于病变早期部分婴儿表现为松软,多数患儿症状不明显, 因此早期确定病型较难
• 此型患儿一般智商较痉挛型患儿高,有较好的理解能力。 多开朗、热情,但高度紧张、怕刺激。
• 不 可 分 类 型 ( unclassifiable)

脑瘫的原理

脑瘫的原理

脑瘫的原理脑瘫是一种神经发育性疾病,它主要影响了儿童的运动和姿势控制能力。

脑瘫的发生原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胎儿期及早期的大脑损伤、异常脑发育、遗传因素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逐一解释。

首先,脑瘫与胎儿期及早期的大脑损伤有关。

在胎儿期和早期生命阶段,大脑的发育非常关键。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胎儿的大脑可能会受到损伤,例如母体感染、羊水污染、早产、窒息、出生后缺氧等。

这些损伤可能导致大脑的一部分受损,从而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

这种大脑损伤使得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和通信出现障碍,进而影响了运动功能的发展。

其次,脑瘫与异常脑发育有关。

异常脑发育可能是脑瘫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正常情况下,胎儿的大脑应该在妊娠期间以一定的速度和方式发育。

然而,由于遗传因素或其他未知原因,某些儿童的大脑发育出现异常。

这种异常导致了大脑功能的障碍,从而影响到儿童的运动控制和姿势调节能力。

第三,遗传因素也可能与脑瘫的发生有关。

已经发现一些基因异常与脑瘫有关。

遗传因素可能导致胎儿大脑的发育异常,从而增加了患脑瘫的风险。

这些基因异常可以是由父母传给孩子的,也可以是孩子在妊娠期间发生的突变。

然而,与遗传因素相关的脑瘫只占很小一部分,大多数脑瘫是由先天性问题或早期生命阶段的大脑损伤引起的。

综上所述,脑瘫的发生原理涉及多方面的因素。

胎儿期及早期的大脑损伤、异常脑发育、遗传因素等都可能导致脑瘫的发生。

这些因素会对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造成障碍,影响到儿童的运动和姿势控制能力。

虽然我们对于脑瘫的发生原理还有很多未知的地方,但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这些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脑瘫,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康复医学课件:脑性瘫痪(脑瘫)

康复医学课件:脑性瘫痪(脑瘫)

案例二:长期康复治疗的坚持与成果
总结词
长期坚持康复治疗对脑性瘫痪患者具有显著成果。
详细描述
脑性瘫痪患者的康复治疗需要长期坚持。通过持续的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职业 治疗等手段,患者可以逐步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长期坚持康复治疗可 以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案例三:家庭康复护理的成功经验分享
作业疗法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针对穿衣、进食、如厕、洗澡等 日常生活活动,进行训练和指导
,提高自理能力。
职业技能训练
根据患者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职业 技能训练,如手工艺、电脑操作等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辅助器具使用
教授患者使用辅助器具,如轮椅、 假肢等,提高生活质量和活动范围 。
言语疗法
语音清晰度训练
针对语音不清的患者,进行发音 器官的功能训练和语音清晰度训 练,提高语音清晰度和理解能力

语言理解能力训练
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 ,提高患者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
达能力。
社交沟通训练
教授患者有效的社交沟通技巧, 如表达意见、情感交流等,增强
社交能力。
心理支持与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
针对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等进行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支持性心理治疗
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增强自信心和应 对困难的能力。
日常生活活动中的精细动作能力评估
03
了解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吃饭、穿衣等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细
运动能力。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测试
01
02
03
基本生活技能评估
观察患者是否能够独立完 成基本生活技能,如洗澡 、梳头、进食等。

脑性瘫痪课件

脑性瘫痪课件

2. 3 按摩按摩可通过刺激部位反射性的引起大脑皮质兴奋, 加快血流,促进脑细胞的发育,提高其代偿能力。如邵银进等 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脑瘫舒筋活络按摩油进行推拿治疗,且 配合程度越好,治疗效果越显著,能有效地缓解痉挛,降低肌张 力,改善关节活动度。
护理
❖ 1.日常生活护理 :培养患儿独立生活能力 ❖ 2.饮食护理 :需供给高热量、高蛋白及富有维生素、易
治疗方法
❖ 1 西医疗法 1. 1 药物 目前药物治疗一类为促进脑组织发育和 脑代谢类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脑蛋白水解物等。 此类药物的作用多体现在促进原有神经细胞的发育 及增强脑组织的代偿能力,疗效有限。另一类为对症 治疗,肉毒杆菌毒素、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肌张力,但维 持时间有限,长期反复应用有一定副反应,还有较大研 究空间。如曲凤媛等应用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配 合功能锻炼治疗小儿脑瘫,患儿肌张力明显降低,内收 肌松弛,交叉腿、马蹄足畸形消失,足跟可以放平行走。
分类
❖ 按临床表现分 ❖ 按程度分
❖ 1.痉挛型:发病率高,占全部病人的60%~ 70%。 病变波及锥体束系统。 患儿表现肌张力 增 高,肢体活动受限
❖ 2.手足徐动型:约占脑瘫患儿的20%。主要病 变在锥体外系, 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 主运动,当进行有意识运动时,不协调及无效 的运动增多
6个月内
❖ 6.固定姿势,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 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 势等。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
❖ 7.不笑:如果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可诊断为 智力低下。
❖ 8.手握拳: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 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9.身体扭转:3-4个月的婴 儿如有身体扭转,往往提示锥体外系损伤。

脑瘫(郑大医学院)

脑瘫(郑大医学院)

T2WIBiblioteka T1WI脑萎缩改变:白质的萎缩表现为脑室系统明显扩大,皮层下白质明显减少, 胼胝体变薄;皮层的萎缩表现为脑沟明显加宽、变深,脑池普遍性扩大, 蛛网膜下腔明显增宽。
四、脑瘫的临床症状及阳性检查
(一)分类
脑性瘫痪
痉挛型
手足徐动型
失张力型
共济失调型
混合型
(二)、脑瘫的临床症状
1.运动障碍: 脑瘫儿童的运动能力低于同年龄的正常孩子,运动自我控制 能力差。障碍程度轻的只是手、脚动作稍显得不灵活或笨拙, 严重的则双手不会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 有的甚至不会 翻身,不会坐起,不会站立,不会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2.姿势障碍: 脑瘫儿童身体的各种姿势异常,姿势的稳定性差,在运动时 或静止时姿势别扭,左右两侧不对称,有些严重的病例头部 常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处于坚直正中位置,而是习惯于偏 向一侧,或者左右前后摇晃。 3.智力障碍 在所有的脑瘫儿童中,智力正常的孩子约占有1/4,智力轻 度、中度不足的约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约占1/4。
2、脑瘫的发病情况:
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小儿疾患,近20年产科和新生 儿医疗保健虽有极大发展,但脑瘫的发病率却无明显 的 变化。发达国家的发病率为1.8‰~4.9‰, 我 国脑瘫(CP)的发病率为1.8‰~6.0‰。0~4岁肢体 残疾儿童约62万,并以每年4.6万的速度递增,对提 高我国人口素质产生极大影响。
阳性反应:当头部向侧方旋转,处于同 侧一方的上下肢伸展或者伸肌的肌紧张 度增高,而另一侧的上下肢屈曲或者屈 肌的紧张度增高,这种表现为阳性反应
评价:阳性反应在小儿出生后的4个月到6个月之间出现为正常。6个月以后 出现阳性反应,则有可能是神经系统育停滞或迟缓的一个症侯。6个月 以后包括成年,如果非对称性颈反射呈阳性反应,那么无论在哪个年龄 段出现都是病理性的一个症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行脑瘫患儿的矫形器治疗步行脑瘫患儿的特点是能够独立步行(包括应用矫形器和助行器具)。

这类脑瘫患儿多见于2~4岁的粗大运动功能受限程度分类I级、Ⅱ级、Ⅲ级者和4岁以后的Ⅳ级者。

据统计大约有273的脑瘫患儿可以恢复到可以步行的水平。

步行脑瘫患儿矫形器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步行功能;预防和矫正下肢畸形。

影响脑瘫患儿步行功能的因素很多,可能引起下肢畸形的因素也很多。

因此,矫形器处方之前需要全面地收集临床处方中需要的有关信息,应特别注意步态的分析和检查。

脑瘫患儿的步态分析是相当复杂的系统工作,但又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步态分析中,首先应当注意检查脊柱与双下肢髋、膝、踝、足部所有关节的运动功能障碍、畸形,然后将其与患儿步行中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上出现的异常步态相联系,进行原因分析,再根据异常步态的原因分析结果,制定全面康复治疗计划。

最后再根据全面康复治疗计划提出矫形器的处方。

1.偏瘫型步行脑瘫患儿的矫形器治疗1987年W inter等人根据畸形的范闱和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将偏瘫型脑瘫患儿分为4型:I型;Ⅱ型;Ⅲ型;Ⅳ型。

(1)Winter I型脑瘫偏瘫儿:这类脑瘫患儿有相当好的步行功能,站立没有畸形,只是踝关节背屈肌肉力弱,步行的摆动期出现垂足畸形。

适合选用后侧弹性塑料AFO或选用带踝铰链的AFO,要求踝铰链背屈助动,跖屈阻动。

这样既可以解决摆动期足尖拖地的问题,又可以改善足跟触地时的缓冲性能。

(2)WinterⅡ型脑瘫偏瘫儿:这类脑瘫患儿站立位出现跟腱紧张的现象,步行中会出现痉挛性的马蹄外翻足、摇椅足或马蹄内翻足。

对这类足部畸形应检查清楚畸形的手法可复性和肌张力的情况。

对这类脑瘫患儿矫形器治疗的主要任务是抑制小腿三头肌和屈趾肌的痉挛及预防、矫正足部畸形。

对于轻度痉挛合并轻度可复性马蹄外翻、平足、马蹄内翻足者,适合选用足底全接触的矫形足垫。

对轻度马蹄外翻足应注意矫正足跟外翻和足弓下陷;对马蹄内翻足应注意矫正足跟的内翻畸形和足前部的内收畸形。

当跟骨外翻或内翻比较严:重时,为了提高矫正足跟外翻或内翻的能力,可以选用踝上AFO(亦简称为SMO或动态型AFO,缩写为DAFO)。

这种矫形器仍保留了一些踝关节的跖屈、背伸活动,有利于患儿的神经肌肉运动系统的发育,较好地体现了尽量减少限制关节运动的原则。

因此,这一类的AFO或DAFO对共济失调或运动失调的脑瘫患儿更有意义。

当患儿小腿三头肌中度痉挛,步行中摆动期、支撑期都出现了明显的痉挛性马蹄畸形时,则适合选用硬踝塑料AFO或抗地面反作用力AFO。

对于严重痉挛,合并严重的足踝畸形的患儿则应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矫形器治疗只能起到分散足底压力,缓解畸形发展,改变足底承重力线位置的作用,不宜奢求矫正畸形的作用。

(3)WinterⅢ型脑瘫偏瘫儿:这类脑瘫患儿不但出现了明显的痉挛性踝足畸形,而且出现了膝关节的畸形。

偏瘫型脑瘫患儿的膝部畸形以膝关节过伸最为常见。

这类膝关节过伸大多由于长期站立、步行中小腿i头肌痉挛,足前部趾骨头和足趾过度承重所引起。

对这种膝过伸畸形可以选用硬踝塑料AFO,通过矫正痉挛性马蹄畸形和调节身体的承重力线进行矫正。

应当注意的是,患儿开始穿用这种矫形器时不会很快适应,需要几周的使用训练和适应的时间。

(4)WinterIV型偏瘫型脑瘫患儿:这类脑瘫患儿站立步行中不但出现了前面介绍过的踝足、膝部畸形和功能障碍,而且还出现了髋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

常见的髋部畸形、功能障碍有:①下肢不等长:一般表现为长侧下肢髋关节内收畸形、膝关节屈fH1畸形,短侧下肢髋关节外展畸形;骨盆倾斜;有的还合并有髋关节半脱位。

下肢不等长一般都可以应用补高矫形鞋或鞋垫矫正;②髋关节内旋畸形:多为内收肌痉挛引起。

对于轻度的痉挛性内旋畸形可以应用弹力带式的或钢丝轴索式的下肢旋转矫形器。

对于因较重的持续性内收肌痉挛引起的髋关节内旋畸形不主张应用下肢旋转矫形器,这是冈为长时间的矫形旋转扭力会引起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拉伤。

因此,大部分脑瘫患儿的髋关节内旋畸形需要手术矫正。

值得注意的是,脑瘫患儿步行中出现的足尖内旋的原冈很多,髋关节内旋畸形只是原因之一。

为了确诊髋关节内旋畸形,需要进行系统的临床检查和分析;认真判断是前部内翻畸形、足前部内收畸形、胫骨肉旋畸形、膝关节内旋畸形、股骨内旋畸形还是步行中骨盆过度旋转引起的异常步态,,如果步行中足尖内旋是南于上述的某种原冈所致,则需要给予相应的适当的处理,而不是盲目地应用下肢旋转矫形器。

2.痉孪性的双瘫和四肢瘫痉挛性双瘫和四肢瘫都表现为广泛的神经肌肉功能的丧失,其不同是双瘫者双下肢的瘫痪程度重于双上肢,而四肢瘫者的瘫痪程度上下肢相近。

这类脑瘫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不如偏瘫型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好,但是多数在4岁以后可以发育到能够独立或借助于矫形器和助行器具步行。

Molnar( 1992)报告:脑瘫患儿如果在2岁时或更早些时间能够坐起来,是将来能够步行的标志。

反之,如果到了4岁还不能够坐起来,则难以期望将来能够走路。

(1)常见的异常姿势和步态:影响痉挛性双瘫和四肢瘫型脑瘫患儿站立、步行姿势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有:其一是内收肌的痉挛程度;其二是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程度。

长期的内收肌痉挛会引起髋关节的内收畸形,引起股骨颈前倾角的加大,导致髋关节内旋。

双侧髋关节的内收畸形促使双下肢并拢得很紧,形成站立位时的花瓶样姿势(vase stance),步行时具特有的剪刀步态。

当膝关节一旦出现屈曲挛缩畸形时则会形成屈膝站立姿势和蹲行步态(grouch gait)。

(2)矫形器处方:双侧痉挛性脑瘫患儿矫形器的治疗原则是:稳定下肢远端关节;尽量减少矫形器的制动部位和范围;能将矫形器的应用与康复训练、石膏矫行、手术矫形密切结合。

双侧瘫的脑瘫患儿的矫形器处方是相当复杂的工作,处方中需要注意两点:其一是人体躯干肢体运动系统的整体性,应当考虑到任何一个关节的姿势性改变几乎都会影响到全身所有的关节。

冈此,在肢体功能障碍、畸形的分析中应当了解这些功能障碍,、畸形的相关性。

只有注意甲.期预防或治疗原发性的功能障碍,畸形矫正才可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其二是应当注意双侧瘫型脑瘫患儿的肌肉功能障碍的范围广泛,许多受影Ⅱ向的肌肉是跨过两个关节的肌肉。

处方中应当考虑到一旦这类肌肉无力、痉挛、挛缩,对跨过的两个关节之问的相互作用可能造成影响。

下面仪针对双侧瘫型脑瘫患儿常见的功能障碍和畸形的处理方法作些简单介绍。

1)足部畸形:处方的原则是根据足部肌张力情况功能障碍情况、畸形严重程度和可复性进行。

由于塑料的FO和AFO重量轻,全面接触性好,效果较好,所以选用比较多痉挛性马蹄畸形、较严重的内翻畸形适合选川硬踝的或带铰链的AFO。

当小腿三头肌痉挛较轻,充分被动背屈踝关节不出现肌张力增高时,为了较好地矫正足跟的内翻畸形或外翻畸形,可以选用踝上AFO (DAFO或SMO)。

2)膝部畸形:脑瘫患儿的膝关节姿势异常大多是由于踝关节或髋关节的异常姿势所引起的继发性畸形。

因此,矫形器处方之前必须分析和找出产生膝关节异常姿势的原因。

常见的脑瘫的膝关节畸形有:膝过伸;屈膝蹲行;膝外翻;膝内旋等。

①膝过伸:双瘫型的膝过伸比偏瘫型的膝过伸更为常见,也多由于痉挛性马蹄畸形所引起。

多数双瘫型的膝过伸一侧比较重。

一般适合选用塑料硬踝AFO,要求踝关节同定在背屈5度—1 0度位,促使站立时、步行支撑期时膝关节处于稍微屈曲位。

应当注意的是,当跟腱挛缩或股四头肌力弱时不适合应用这种方法矫正膝过伸。

②屈膝蹲行表现为患儿双下肢屈髋、屈膝、踝背屈步行,多数是由于胭绳肌痉挛所引起,有时也与小腿三头肌无力或跟腱过度延长有关,治疗上比较困难,效果也不很满意。

较轻的屈膝蹲行可以选用塑料硬踝AFO或抗地面反作用力AFO,将踝部同定在合适的角度,依靠站立、步行中胫骨前方受到的向后推力逐步改进屈膝蹲行。

对于严重的胭绳肌痉挛或挛缩,应手术后再使用矫形器训练步行。

为方便地调整踝关节背屈控制角度可以选择带铰链的AFO,要求背屈止动,止动角度可调,跖屈自由活动。

③膝外翻主要是由于髋关节的内收肌痉挛所引起。

胭绳肌痉挛和足跟外翻可以进一步加重膝外翻畸形。

儿童的膝外翻可以由于内外侧骨骺发育不平衡而使膝外翻进一步加重。

长期膝外翻状态下步行还可以引起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松弛。

对于这类膝外翻畸形,如果能早期发现和及时减少髋关节内收肌痉挛,则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

一旦出现了轻度的膝外翻畸形则应当:及早减少内收肌痉挛;应用髋关节内收外展控制矫形器,限制髋关节的内收运动;及早矫正足外翻畸形。

不消除畸形的原始原因,单独应用膝部矫形器(KO)或膝踝足矫形器(KAPO)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④膝部内旋多为髋关节内旋畸形或踝足外旋畸形所引起的继发畸形。

其治疗应以矫正髋内旋与踝、足外旋畸形为主3)髋部畸形:髋关节内收肌痉挛引起的髋关节内收畸形,前面已有介绍。

有关髋关节内旋畸形的矫形器治疗请参见本节前面介绍的偏瘫型脑瘫患儿的矫形器治疗。

面对一个要求功能性步行的双侧瘫型脑瘫患儿,装配还是不装配矫形器,装什么样的矫形器,是个相当复杂和为难的问题。

原则上是少装比多装好。

为了能正确地开出恰当、合适的矫形器处方,需要对患儿做全面、仔细的评定和分析,需要相当多的临床经验和反复推敲。

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态稳定性恢复的影响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态稳定性恢复的影响Effects of ankle-foot orthosis on gait stability and balance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hemiparetic stroke查看全文下载全文导出添加到引用通知分享到|下载PDF阅读器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1.13.007摘要:目的探讨佩戴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态稳定性和平衡控制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首次发病、慢性单侧偏瘫脑卒中患者25例.采用功能评定和运动解析系统评测佩戴踝足矫形器前后及4周随访时的平衡控制和步态时相参数.结果对偏瘫患者佩戴踝足矫形器前、即刻和4周时最大步行速度[(27±11)m/min,(34±13)m/min,(39±10)m/min]、步行能力分级(4.2±0.6,4.3±0.5,4.7±0.5)、Berg平衡量表(48±4,48±4,50±4)、5次坐立试验(24.0±1.6,24.1±1.6,20.4±3.1)和步态不对称指数(0.197±0.035,0.169±0.026,0.135±0.027)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佩戴即刻最大步行速度和步行能力分级提高,步态不对称指数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4周后所以测量指标均有改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佩戴踝足矫形器后,步行能力和步态稳定性即刻就有明显改善;而经适应训练使用4周后,步行能力和步态稳定性继续提高,平衡控制能力也得到改善.Abstract:Objective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effects of ankle-foot orthosis (AFO) on gait stability and explore its use for walking capacity, gait stability and balance control in post-stroke patients.Methods A total of 25 inpatients with prior chronic hemiparesis from stroke who could walk at least 10meters without assistance were recruited. The maximal walking speed and gait asymmetry index were examined by a motion analysis system. Functional balance was assessed by the 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ies, Berg Balance Scale andFive-Times-Sit-to-Stand Test. Results AFO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hemiplegic gait parameters of improving walking speed, gait stability and functional balance ( P < 0. 01 ).Pair wise comparisons suggest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aximal walking speed,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ies and gait asymmetry index after an immediate use of AFO ( P < 0.05 ). At Week 4,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arameters of walking speed, gait asymmetry index and functional balance control ( P <0.01 ). Conclusion The use of AFO may compensate the instability of gait and balance. Functional tests improve significantly with orthos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