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动、静”结合

合集下载

如何让低年级音乐课动起来

如何让低年级音乐课动起来

如何让低年级音乐课动起来音乐,是幻想世界的载体,它充满着绚丽多彩的诗情画意,而音乐更需要通过幻想和想象才能身临其境。

特别是低年级音乐课需要通过动起来才能加深孩子们对音乐的感知力和创造力,小学生随着音乐边听边动,就能帮助他们感知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起伏,营造良好地环境和课堂美感,使其更能投入到音乐所展现的情景之中,欣赏音乐之美。

苏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兴奋与成功感的结晶,是教师不断引去、启发、练习、创造、反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教师在音乐课教学中如果让学生通过说、听、唱、做、想等多项活动,把学生从简单低级的趣味性阶段引向求知的乐趣上,再根据教学创设适应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果音乐教学只是静态地教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这无异于捆绑了学生的手脚,束缚了学生的头脑,学生就不会对音乐课感兴趣。

因此,音乐教育要在听、唱、奏、创、演的“动”中调动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真正投入到音乐的美好境界中。

低龄儿童模仿能力强、表演欲望佳、参与活动积极性高,因而让低年级小学生边听音乐,边分角色情景表演,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更能让他们感受到美的故事、美的课堂。

如教学《大鹿》一课时,为训练学生的听音能力,课前可以为每个同学都准备几个头饰分别代表“大鹿”“小兔”“大象”“小鸟”“狐狸”等,课堂上请同学们架起一座房子,大鹿站在房子里,教师分别弹奏“小兔”“大象”等的旋律,弹到谁,谁就学做自己代表的动物的动作,并走到大鹿门前,用木鱼敲击声作为敲门声,不同的动物敲门声的轻重、强弱都不同。

要进门还得过一关,大鹿站在门内打出一个节奏,要求门外的小动物变换其中一个小节奏,打一个新的节奏才能进门,每个小动物打的节奏都不能重复,等所有的小动物都进了门,大家才能一起快乐的唱《大鹿》歌。

浅谈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动、静”结合

浅谈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动、静”结合

浅谈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动、静”结合内容摘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听音教学、节奏教学、歌唱教学、欣赏教学等中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在动静结合中,进行学习。

关键词:低年级、动静结合、节奏、歌唱、欣赏好动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本性,动是他(她)们最感受兴趣最乐意的行为之一,实验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耐静心只有十分钟左右,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较好地处理好学生在课堂中的“动静”行为关系。

在音乐教学中,只有让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审美情趣,才是较成功的音乐教学。

以下是我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动、静”结合的一些方式。

(一)听音教学中的“动、静”结合听音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听力的重要途径。

听,是一个“静”的过程,比较枯燥。

我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听音教学中特别注意趣味性,采用游戏的方式,把听音教学这一静的过程与动结合起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用“摘苹果”、“小蝌蚪找妈妈”等游戏来进行听音教学。

在做“摘苹果”游戏的听音教学时,我把要听辨的听音内容写在用卡片做成的“苹果”上,把“苹果”挂在黑板上的一棵“大苹果树”上,让学生在听到老师所弹奏的内容后,把写有老师所弹奏内容的“苹果”摘下来。

学生分组进行比赛,看谁摘得又多又准。

而在做“小蝌蚪找妈妈”游戏的听音教学中,我把要听辨的听音内容写在青蛙妈妈的头饰上,学生分角色扮演小蝌蚪和青蛙妈妈,“小蝌蚪”听到老师弹奏的琴声后,快速地找“妈妈”。

在学生懂得游戏方式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即兴表演(如青蛙妈妈在池塘里呼喊小蝌蚪,小蝌蚪焦急地找妈妈)。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听琴声辨别音高是一个“静”的行为,而让学生“摘苹果”、“找妈妈”以及即兴表演是一个“动”的行为。

这样,动静交替结合,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无形之中训练了学生的音高听辨能力。

(二)节奏教学中的“动、静”结合节奏是在音乐的运动中产生的,对节奏的训练大都是通过念拍、击拍的方式进行教学。

音乐教学下动与静相辅相成

音乐教学下动与静相辅相成

音乐教学下动与静相辅相成引言音乐教学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避免单一枯燥的传统教学方式。

把多种形式融合到音乐当中来,打造音乐教学的多元化,让音乐中动与静巧妙结合,相得益彰,开发出音乐的无限生机和活力,也让音乐作品在巧妙的动静结合中释放出美感,带动音乐课堂的无限魅力。

一、游戏中的动中有序小学音乐教师要打造魅力课堂,就要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真正动起来,淋漓尽致地享受音乐的活力和快乐。

游戏的介入为音乐课堂带来了无穷的活力,让音乐课充满了趣味性。

但音乐课动起来的同时也会存在课堂秩序杂乱的弊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有较强的掌控能力,能让学生在动中有序的课堂中尽享音乐的活力,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音乐中结合游戏是一个巧妙的小学音乐教学法,通过游戏的趣味性带动课堂的生动性,让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

例如在学习歌曲《跳到我这里来》时,教师就将音乐与游戏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圈,跟随音乐的节奏用脚步踏出歌曲的节奏,并跳到自己想找的好朋友那里,进行节奏的传递,下一个学生再继续踏着节奏进行找朋友的环节。

这样以此类推进行节奏接龙的游戏。

为了避免游戏中出现一个同学踏节奏找朋友而其他学生乱打乱闹的现象,教师进行了巧妙的设计要求,让其他同学闭上眼睛猜一猜下一个传递节奏的会是谁?学生在闭眼睛听音乐的过程中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听觉感受,避免了他们无聊中打闹的行为。

学生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下,动中有序地开展音乐游戏,享受活跃而又不乱的音乐课堂。

教师把游戏结合到音乐课堂中,并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掌控着课堂,让学生享受课堂的活跃也遵循课堂的秩序。

科学的方法避免了教师被动地维持课堂秩序,让学生在游戏中的动与秩序中的静相适宜地结合在一起,营造音乐课堂中的愉悦有序。

二、聆听中的随心所动音乐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聆听,只有专注的聆听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思想,这是音乐当中“静”的一个体现。

但是聆听的目的除了用心静静地感受以外,还要把感受表达出来,这就要把聆听当中的静转变成展现过程中的动,要让学生在倾听中创造。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动与静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动与静
综合信息 / 社会事业. 基层教师谈基础教育
E C0N 0MI C 0U T L O0K T HE B OH AI S E A
浅谈 小学音 乐课 堂 中 的动与静
一 天 津市 东丽 区金 钟小 学教 师 梅 晓 碉
而 完 成 一 些机 械 性 的 设 问 与 回答 ,从
而 让 课 堂被 动 的烘 托 出 这 一 问 一答 看
桥 梁 的 纽 带 教 师 应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建
上 ,老 师 往 往 不 知 不 觉 地 充 当 定 向 、
定 规 和 定论 者 。扮 演 着 “ 领 导 角色 ” . 对 课 堂 活 动 进行 控 制 。而 学 生却 始 终
处于 “ 被 动状态 ” ,是 “ 受限 角色” 。
然 而 .学 生 的 自律 能 力还 是 不 强 .尤
其 是低 年 级 的 学 生 .有 时 会 弄 得 一 团
糟 .教 师 面 对 如 此局 面 .都 会 引起 深
环渤 海经济 嗦 望 2 0 1 5年第 4期
71
综合信息 / 社会事业. 基层教师谈基础教育
深 的 思 考 。 我 曾经 做 过 这 样 一 堂 课 . 课题 是 《 快乐 的小骑 兵》 ,由于 低年 级
老 师 总 是 滔 滔 不绝 讲 个 没 完 .一会 儿
教 师 梅 晓 明
说 这 是 首 世 界名 曲 .一 会 儿 又说 这 是
某 某 人 的 代 表作 等 :音 乐 教师 主体 地 位 已形 成 一 种定 式 .站在 中 间驾 驭 着 学 生 与课 堂 也 已俨 然 成 习 惯 .在 课 堂
反馈 。
长 久 以来音 乐课 的模 式 始终 如一 . 不是 发 声 练 习 ,就 是 节 奏 训 练 :不是 听 录 音 ,就 是学 唱 歌 曲 ;呆 板 枯 燥 的

音乐教学中的静与动

音乐教学中的静与动

音乐教学中的动与静摘要:“静”与“动”是音乐课中的一个比较普片的外在现象,然而这样的一静一动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智慧的体现。

在静中感受乐美、感受乐美、感悟乐情。

在动中活跃思维大胆表述、手脑并用掌握节奏、勇于表演敢于创新。

还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间灵活运用动静二法,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重视情感的培养及表达。

而在初中的音乐教学中间,单纯的让学生去听去唱,不仅枯燥也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事实上在一节音乐课中间会出现两种场面和情绪上对立统一的情形,那就是“动”与“静”。

这亦动亦静的教学是一种方法也是一门学问。

“动”在音乐课的教学中间不应该仅仅是指肢体的动作或歌唱,它还包括思维的活跃度和情感的表达能力(如表情、眼神等等)。

而“静”这一特性也正符合音乐这一听觉艺术的特点。

在静态的环境氛围中不应仅仅是听,而应有所为之。

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内涵,欣赏音乐的美感、理解音乐的特点、感受音乐的思想、升华自我的情感等等。

因此如果能在音乐课的教学当中灵活运用这动静二法,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会在这一动一静之中获取,音乐带来的最大的学习价值。

那么我就音乐课中的动与静,以及就此如何优化音乐学习方式作更加细致的阐述。

音乐课中的静态教学,一般主要是在学生聆听音乐和听教师的讲解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这时候学生的注意力较为专注,容易运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音乐和理解教师的讲解。

这一过程能较大程度的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但如果一节课都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时间久了不免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会大大降低。

所以静态教学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那么静态教学又是包括那些内容呢?1、静心聆听感受乐美一般教师上课的时候,导入结束以后就会奔向上课的主题。

在主题出现以后就会播放乐曲或歌曲。

在第一次播放乐曲或歌曲的时候,由于是新课或是学生比较生疏的音乐,所以一般会让学生去感受音乐的美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会根据教师的要求,认真聆听感受音乐的美感。

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做到动静结合

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做到动静结合

121音乐教育·初等教育SONG OF YELLOW RIVER / 032020我们可以从最新的小学音乐新课标中得知,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以提高学生们的音乐兴趣为主,同时尽可能的锻炼学生们自身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们的乐感,开拓学生们的视野。

可能因为小学生的学习压力相比初中生或者是高中生来说较少,所以老师们更加要抓紧学生们的精力空闲时间,让学生们多学习一些乐理方面的知识,虽然学生们然后不一定会用到这些知识,不一定要人人都精通乐理,但是多少具备一些鉴赏能力,可以说是必须的,学习的过程本来就应该是以不断吸取真知为乐的。

再加上音乐本身就是高雅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花园里不可缺失的存在,音乐在人们日后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它还是人类文明史上很少有的一种跨越国界的语言,它能够通过一个个简单的音符向人们传递一个个好的不好的情绪,要说它到底有多重要,它完全就是人类进步史上的一颗沧海遗珠,永远闪着亮光等着一代又一代人去将它采撷。

作为永远带着新一代前进认识音乐的领路人,小学音乐教育者有理由采取一定的方式让对音乐充满好奇的学生们去真正的音乐是什么样的,音乐世界是否真的是那么的五彩斑斓?所以,小学音乐教育者采取的就是以扎实有效的音乐教学模式为基础,通过动静结合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们领略音乐的魅力,感受音乐的无穷活力,以及何谓多元化的音乐教学。

其实音乐本身也是一种融合了动与静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它有脍炙人口的饶舌,也有清新悠扬的曲调,所以与之相似的这种动静结合的教学模式一定会能和音乐很好的融合,能够成功帮助学生们学好音乐。

接下来,笔者就要和大家一起来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来一起论述一下如何才能正确的做到动静结合。

一、游戏教学模式下的动静结合之前有提到,游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相对来说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模式中其实也暗含我们所提倡的“动静结合”的理念,这种理念主要体现在“动中有序”这一部分。

游戏教学模式的目标其实是通过一种互动性的方式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音乐过程中的趣味性,从而让学生们产生深入学习音乐,探索音乐的奥秘的欲望。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动与静(大全5篇)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动与静(大全5篇)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动与静(大全5篇)第一篇: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动与静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动与静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合理调控音乐课堂节奏也是一门学问,因为儿童天性喜欢音乐,音乐是体验人生的快乐,音乐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能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能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音乐能够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生。

音乐体验不仅可以动中感受,也可以在静中细细品味,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调控,音乐使人感到轻松愉快,不仅能从听觉上获得愉悦的精神享受,还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因此,在课改轰轰烈烈的今日,音乐课正日趋开放活泼民主,学生一提到上音乐课,就欢呼雀跃,兴高采烈。

然而,小学生的自律能力还是不强,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有时会弄得一团糟,教师面对如此局面,都会引起深深的思考。

1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让学生静中有动音乐教师从第一节课起,言行举止就要散发着艺术魅力,充满艺术激情,深深地吸引学生模仿、学习、追求和超越。

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和孩子建立意识上的平等,而不是居高临下,整天牵着孩子的鼻子跑。

总之,在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课堂气氛,把关爱和笑容留给学生,从而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表情严肃,学生毕恭毕敬、正襟危坐。

殊不知,课堂中过分的静会使学生思想僵化,沉闷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我认为好的课堂中有一定地动应该是在一定纪律约束下最大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驰骋、尽情发挥的空间。

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没有了胆怯,没有了束缚,取而代之的是开放、求知、探索的精神。

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愉快的令人向往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就要注意尽量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好的外部条件。

这种和谐愉悦课堂环境,将有利于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唱、敢跳,敢于创新。

浅谈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的体态律动教学

浅谈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的体态律动教学

浅谈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的体态律动教学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

在这其中,体态律动教学一直受到教师们的重视。

体态律动是通过教授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动作,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提升音乐素养的教学方法。

下面是本文对于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的体态律动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一、体态律动的定义体态律动是指人的身体姿态、律动、自我情绪感受等方面在音乐教育活动中的体现。

也就是说,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身体姿态和动作规范,从而提高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二、体态律动教学的意义1. 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体态律动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身体姿态和动作,更好地体验音乐,更准确地理解音乐。

2. 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集中力。

当学生在练习体态律动的时候,需要不断注意自己的身体姿态、动作的大小和速度等,这也能够锻炼学生的专注力和集中力。

3. 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表达能力。

通过体态律动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特点和限制,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更自信地表达自己。

4. 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体态律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和同伴配合,共同完成动作的练习和表演,这也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三、体态律动教学的实施步骤1. 基础训练。

在进行体态律动教学之前,需要对于学生进行基础动作的练习,比如:双手交叉、伸手、转圈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动作逐渐掌握正确的身体姿态和动作规范。

2. 教学过程。

在体态律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和示范来指导学生,同时也可以利用音乐、诗歌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

同时,在进行课堂表演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让学生更好地合作完成表演。

3. 教学评价。

在体态律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比如:身体姿态是否正确、动作是否协调等。

评价结果可以用于后续教学的改进和调整。

四、注意事项1. 学生的安全。

动静皆宜 张弛有度----谈低年级音乐课堂的收与放

动静皆宜  张弛有度----谈低年级音乐课堂的收与放

动静相宜张弛有度——谈低年级音乐课堂的收与放在音乐课堂上,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情形:老师满怀热情地走进音乐课堂,学生没到齐,这个迟到那个缺课,这个没带音乐书那个在打打闹闹,好心情一落千丈,无名之火直往上冒!学科领导某天突击检查,坐阵听课,学生不“买帐”,情到浓时,得意忘形,从凳子上翻下来,爬得爬,闹得闹,全然不顾威严的存在……相信这样的局面,音乐老师都碰到过,也都最不愿意看到。

尤其是低年级的老师,不约而同就会发出这样的抱怨:现在的学生真难教,上低年级的课真累,学生一点常规都没有……学生就象一只无拘无束的风筝,教师就象那放风筝的人,手中的风筝能放得多远就要看那线有多长。

教师如何来驾驭课堂气氛呢?收得太紧,音乐课堂就象一潭死水,毫无生机。

放得太多,就会一盘散撒,居无定所。

如何做到动静相宜,张弛有度,这就要靠教师用智慧和双眼来驾驭。

从事了几年的低年级教学,我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和广大同行一同探讨。

一、从常规训练抓起,课堂纪律要严明夸美纽斯说:“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上来,还没有适应一个新的环境,充满了好奇与幻想。

在孩子们的心理还存在着音乐课是开开心心玩的课,所以常常会做出一些令老师意想不到的事情。

在开学的第一节音乐课中,我就从排队形抓起,让两个小干部分别站在队伍的一前一后,带领其他同学进教室。

路上难免有孩子嬉戏玩耍,我就让表现最好的学生先进教室,其它同学在小干部的带领下重新回教室排队。

如此几次,以后每次排队孩子们都规规矩矩,谁不想第一个进课堂呢?当孩子们有序地进入教室后,往往会东张西望,显的异常兴奋,我没有大声地斥责他们,而是坐到了一个坐得最端正的小朋友身边,微笑着说:“今天我是小学生了,真高兴啊,我要学你的样,坐得端端正正听老师上课!”说完,挺了挺胸,把手放在膝盖上,我偷偷得环顾四周,嘿,孩子们都学我们俩的样坐地端端正正,脸上都笑眯眯的。

在一次次的课堂实践中,我尝试用音乐语言让学生愉快地完成相关训练,比如:随着音乐进教室,坐下后听音乐拍手安定学生情绪,师声互唱自编的问好歌。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动”与“静”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动”与“静”

浅谈音乐课堂的“动”与“静”姓名:黄鑫单位:襄阳市第四十五中学“动”就整堂是动,“静”则整堂是静。

由于学生天生具有爱动的性格特点,特别是在音乐课堂上唱歌的时候就表现的更加突出了。

其实,可以有两种方法来体会和感受课堂教学中的动和静。

即:1、上课前,上课中给他们下马威,确立老师的主导地位。

这样,所有的学生都会在静的情况下学习。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这样一来,学生们就开始动起来了。

为了去体会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

我特意分别做了两次实验。

第一次,在进入教室时,我就开始警告学生,如果不讲秩序就得受到惩罚。

坐好了,就不能再发出声音。

而后又宣布了几条上课的纪律和相应惩罚措施。

随后又不停的加以警告和惩罚。

虽然我不停的在制静,效果还不错。

但是在学习歌曲时,还是有个别学生已经开始窃窃私语了,对于这个现象,基于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我毫不留情的扼杀在了摇篮里,并实施了相应的惩罚措施。

而后又重复了几次。

最终呢,在不停的制静中,我没有完成教学目标。

学生们的表情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下马威,而我也在一种非常不好的状态下结束了这堂课。

那么第二次呢,我一改上次的行事作风,始终面带微笑,语气也温和了许多。

领学生进音乐室时,只是稍作提醒。

进入教室以后,为了活跃气氛,我就以一个游戏为课程的导入。

学生听到要做游戏,教室里一下子变的热闹起来。

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一直很高,以至于最后到了无法控制。

随后,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仍然沉浸于先前游戏。

注意力不集中,乱说话,甚至于大声喊话。

给予一定批评后,又继续开始讲话。

最后,这堂课在一片欢呼声中结束。

学生看起来似乎很开心,表面上我仿佛达到了目的。

可我的教学过程却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走的过于艰难。

知识技能目标几乎没达到。

虽然学生很高兴,但我却十分的累。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玩,虽然他们的知识面和联想力还不够丰富,但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特别是自我表现欲望非常强。

在低年级课堂中进行律动教学艺术论文

在低年级课堂中进行律动教学艺术论文

浅谈在低年级课堂中进行律动教学的艺术在新课程改革推行下,提倡教师为课堂的引导者,学生为课堂的主导者。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创设和谐、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律动教学则是非常便于在课堂中开展互动的手段。

律动教学使课堂动感十足,它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而且能促进孩子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现在,小学课堂律动教学越来越被广大低年级教师所重视。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实践与探究,如何更有效地将律动教学贯穿于小学低年级课堂的整个过程中,我的体会是:一、对于律动儿歌的设计要能够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低年级孩子的自控力差,活泼好动,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而且容易产生疲劳,我深深觉得要给低年级孩子上好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能够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每当课上到中间发现全班学生精神不振作、学习疲劳时,我就暂停讲课,引导学生做一些律动,我常常这样组织:”小朋友已经有点累了,咱们一起来休息一下。

”师生同做休息操,边做边喊口令:”一二,拍拍手;三四,点点头;五六,插插腰;七八,跺跺脚;九十,我坐直。

”当孩子们说到”九十,我坐直”时,全班孩子一下子都坐得直直的。

一二年级的孩子特别喜欢模仿动物的叫声和动作,所以有时候我还这样组织:”今天天气特别冷,让我们活动活动筋骨怎么样?”孩子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跟着老师边说边做手指运动操:”手儿搓搓,手指点点,眼睛眨眨,头儿摇摇,我的手指多灵巧,我的小手变变变。

一根手指头,变成毛毛虫,爬呀爬呀爬;两根手指头,变成小白兔,跳呀跳呀跳;三根手指头,变成小花猫,喵喵喵;四根手指头,变成螃蟹走,走呀走呀走;五根手指头,变成大老虎,哇哇哇。

我的手指多灵巧,我的小手放背后。

”当最后一句”我的小手放背后”刚说完,孩子们一个比一个坐得漂亮。

这一段时间的小休息既能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增强集体合作感,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融洽师生关系,又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把学习变成快乐的事。

二、律动应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宜整齐划一现在担任小学低年级教学工作的女教师居多,而舞蹈好的也往往是女生,所以律动动作设计灵活多变,我们的女生模仿起来还算容易,而一些笨拙的男生学也学不好,跳也跳不像,进而不想学,久而久之,对律动望而却步,甚至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低年级课堂教学“动”“静”结合

低年级课堂教学“动”“静”结合

浅谈低年级课堂教学的“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课堂教学的完美追求。

“动”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静”则为学生营造了自主感悟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思考的能力。

只有“动”“静”结合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完美的。

低年级课堂教学如何做到“动”“静”结合,在低年级教师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困惑:课堂教学中不知道怎样让学生“动”起来,动起来后的学生又不知怎样让他们“静”下来。

针对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如下策略一、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低年级学生正好处在形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喜欢活动。

根据这个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丰富多彩的课堂组织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效益。

为此我经常为学生设计行之有效、有趣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又能紧扣教学内容的小游戏。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游戏,所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个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设计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小游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愉悦孩子们的身心,提高课堂效益。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在家里》这课文时,要求学生一节课会认“报、纸”等15个生字,如果老师一遍遍教着认读,学生很快就会厌烦,而且效果也肯定差。

于是我就采取“找朋友”的办法让学生快速识字。

(1)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识字(学生为了能参与游戏,会积极认真的拼读认字);(2)然后让认会生字的学生,每人手里举着一个生字卡片到讲台前,另一个同学扮演小兔子有节奏地蹦跳着来找朋友,其他同学小声为之唱《找朋友》歌。

只要他认识的就大声念出来,其余学生跟读,会读的字都可成为他的好朋友。

(3)在这个基础上,为巩固学生的识字,可将游戏更进一步——找朋友组词游戏。

即是让学生举着生字卡片,另一个同学从中找能组成词语的生字。

边找边说:“找呀找呀找朋友,我的朋友在哪里?”能与之组成词语的同学可跳出来说:“找呀找呀找到了,你的朋友在这里!”两个人蹦到一起,把生字举到一块,大家齐读组成的新朋友(新词)。

一年级音乐课堂上的动静结合

一年级音乐课堂上的动静结合

一年级音乐课堂上的动静结合动音乐课堂中的动态教学模式就是让音乐课堂“动”起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和时间,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音乐课堂,让学生在“动”起来的过程中体验音乐的情感,在“动”起来的实践中培养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在生动有趣的音乐课堂中体会音乐的美感。

一年级的课堂,我主要关注两处“动”!1、让学生在学唱歌曲中“动”起来在学唱歌曲时,如果让学生枯燥无味地背诵歌曲,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既吃力又没有效果。

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会根据所教歌曲的风格特征编排一些简单而又形象的动作,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这样简单的律动,既能帮助一年级不识字的孩子尽快记住歌词,又让孩子学得兴趣盎然!2、让学生在学习节奏中“动”起来音乐课中的节奏练习是机械、枯燥的,而节奏游戏是学生最喜欢、最直观、最能激起兴趣的活动。

比如采用一些走跑交替的游戏进行节奏训练:我在前面走,学生在后面走,不时改变速度,这种快慢不同的走路形式,就是节奏。

学生必须全神贯注的听和看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看似是一种游戏,其实是一种节奏练习。

那么,原本枯燥的节奏课就变成有趣的游戏课,学生在游戏中掌握节奏,体验音乐的愉悦,并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静一年级的孩子,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旦活动开始就会兴奋的收不住!我想,我必须要在课堂上建立一种秩序,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这种“秩序”也就是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聆听音乐,在有序的环境中进行表演,这种秩序尤为重要,但是又不能一昧地用“高压”政策去强调,担心造成学生的厌烦。

如何艺术性地进行养成习惯的培养呢?如:录音带上有范唱和伴奏音乐,我通常是等孩子们会唱了,再去跟伴奏带,可是这个时候,音乐一响起,就会兴奋的又唱又跳,这个还算好的了,有的孩子是只顾跳,乱动,根本不唱了,这个时候的教室里就是沸腾的粥锅,不可收拾,甚至连音乐声都听不见了,如果强压,我们都又会觉得很扫兴,一旦音乐声一响,又重复旧蹈!为此,我思考了很久,究竟根源在哪里?我想,应该是没有短期目标的原因,于是,本周我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要求:第一遍,当录音里有范唱的时候,我们就把小嘴巴闭紧,边听录音机里的小朋友范唱,边进行律动表演,“老师眼里要看到的是你们优美的舞姿!看看谁的动作最漂亮!”第二遍,先个孩子们看大型合唱团的表演,当录音机里只有伴奏没有演唱时,要求学生小手放在背后,像合唱团里合唱演员一样,站得好好的演唱,“现在老师,要听到小朋友们优美的歌声,看看谁的姿势最好,听听谁的歌声最美!”现在,孩子们慢慢知道了,什么时候可以动,什么时候需要静,什么时候边跳边唱是美的,什么时候只有站站好才能把歌唱好!坚持!。

论音乐课堂中的“动”、“静”结合

论音乐课堂中的“动”、“静”结合
是 教 学 内容 . 我 们 按 照 不 同 的教 学 内容 去
在音 乐基 础 教 育 中 . 根 据 教 学 内容 和
学 生 音 乐 心 理 发 展 的 要 求 ,采 取 “ 动” 、
音 响结 构 实 现 思 想和 情 感 表 现 与 交 流 的
重 要 形 式 音 乐 基 础 教 育 自 学 堂 乐歌 以
的 享 受 在 歌 曲作 品 的 学 唱 中 . 授 课 教 师
种 有效 的教 学 方法
方法. 尤其在教学环境 、 教 学 设 施 相 对 落
后 的西 部 地 区 . 找 出 一 套 切 实 可 行 的 教 学
可 大胆 地 采 用 多 种 教 学 方 法 让 学 生 在 活
跃的“ 动态” 环 境 中完 成 学 习 。
“ ‘ 动 静 ’ 结合教学方法” 随 着 素 质 教 育 的 不断 深 入 推 进 。 音 乐
“ 静” 结 合 的 方 法 如 在 歌 唱 教 学 中 , 包 括
对 歌 曲歌 曲作 品 思 想 情 感 的表 达 等 理 论 性 内 容 的 陈述 . 当然 更有 歌 曲 的学 唱 等 实践 内 容 这 就 要 求音 乐教 师在 课 堂 音 乐教 学 中
采 用 不 同 的教 学 方 法 进 行 教 学 . 使 学 生 在
型 高 效 的 课堂 教 学 才能 够 建 立
“ 动” 、 “ 静” 结合 的教 学 方 法并 不是 一
项新生 事物 . 也不是一剂 万能贴 . 需 要 我 们 具 体 问题 具 体 对 待 . 奥 尔夫 音 乐教 育 体
性. 需要 在 音 乐课 堂教 学 中采 用“ 动” 、 “ 静’ ’ 结 合 的 教 学 方 法 。本 文 就 音 乐课 堂教 学 中的 “ 动” 与“ 静” 进行辨析 , 旨在 对音 乐 基 础教 育课 堂教 学“ 动” 、 “ 静” 结 合 的 教 学 方 法进 行 阐述 。 关键词 : 音 乐基 础 教 育 音 乐课 堂 “ 动” “ 静” 结合 音 乐 是 人 类最 古 老 、 最具 普遍 性和 感 染 力 的 艺 术 形式 之一 . 是 人 类 通过 特定 的 其 教学大方 向的“ 动” 、 “ 静” 区分 , 我们 的 教 学 设 计 才 会 有 章 可循 二、 制定 “ 动” 、 “ 静” 结合 的教 学 设 计 音 乐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的 制 定 首 要依 据

浅谈体态律动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浅谈体态律动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浅谈体态律动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作者:陈超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5年第06期摘要: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为了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将达尔克洛兹的体态律动运用到低年级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喜爱并乐于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关键词:小学音乐;体态律动;有效运用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76-002体态律动是瑞士音乐家达尔克洛兹所创作的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

教学观点指出:唤醒天生的本能,培养对个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建立身心的和谐,使学生更加健康活泼,激发想象力,促进各方面的学习。

律动教学是从音乐人手,先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的运动来表现音乐。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还能增强音乐的记忆力。

下面就谈谈小学低年级音乐律动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尝试:一、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律动根据1-2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律动教学,能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音乐感知能力、表现力、创造力。

将“律动”教学与小学低段音乐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律动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用律动培养音乐素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在每天的课堂环境中渗透律动教学从兴趣出发。

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律动、舞蹈组合,开拓学生的眼界,例如让学生学习《小松树》这一课,初步感知2拍子的歌曲是欢快活泼的,教师可以先对学生启发,自己想象编创动作,学生发挥之后,教师再进行引导示范,最后再观看PPT,看视频里的小朋友是怎么示范的,每位同学做的到位么?如果和视频相比,差距还有多大?这样,每位同学通过学习总结,会有进一步的理解,以后每次学习关于这些律动,学习的兴趣也会提高,并且会非常积极的参与以后的学习活动。

三、用各种方式激发律动表现歌曲1.利用直观道具激发律动在学习苏教版音乐教科书一年级第一册《动物说话》时,课前教师要准备好各种各样动物的头饰,有小鸡、小牛、小羊、小狗等头饰,教师可以边弹琴边问,小鸡是怎么说话的?学生会回答:叽叽叽。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上“律动”教学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上“律动”教学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上“律动”教学律动是指有节奏地跳动、有规律地运动。

小学生活泼好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听到音乐后,按照节奏用身体舞动的方式把情感表达出来,这样,将音乐旋律与人体动作进行结合,使得学生能够用身心去体会音乐的整体节奏,充分的满足了学生活泼好动的个性,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整体协调能力、想象力以及听觉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进而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作用(一)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由于年纪相对较小,充满好奇心,因此不能够长期在教学课堂中集中注意力。

在较为传统的音乐教学课堂中,小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极强的学习欲望,但是维持的时间较短,因此在教师一味的灌输知识的教学情况下,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注意力就会不集中。

体态律动教学的有效应用,能够充分的满足小学生较为活泼好动的性格,并且通过学生的肢体动作与音乐知识相结合,逐渐为学生提供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以及学习氛围,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欲望。

(二)有助于展示学生的表演天赋,初级阶段学习的学生善于模仿,创造性思维还不成熟。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一般以开口唱歌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小学生好动的天性,间接挫伤了小学生喜欢音乐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律动”教学模式,充分将学习的动与静相结合。

在教学基础上添加符合学生兴趣的元素,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体态律动中提升节奏感和音乐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演天赋。

在“律动”教学中,小学生不用顾忌音乐思维模式,只需听到音乐即兴表演。

按照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鼓励学生多表演,当小学生看到他人的表演就会主动对比分析,怎样做才能更好。

这样的引导式教学,有利于学生表演天赋的开发。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对音乐的感受源于心灵,尤其是还在凭感觉认知世界的孩子,对音乐的感受更加直接和敏锐。

当身体处于律动状态下时,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最强。

浅谈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律动教学的重要作用

浅谈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律动教学的重要作用

-089-2020年第24期(总第224期)美育体育MEIYU TIYU浅谈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律动教学的重要作用陈晔荔(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江苏苏州 215000)摘 要: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非常重视音乐、美术、体育等副科的教学工作。

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极为重要的一环就是律动教学。

基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音乐教师可以进行律动教学,以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音乐课堂更富有活力、更精彩,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更简单。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律动教学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4-0089-02引 言律动就是跟着音乐节奏进行一定的活动,虽然听起来不陌生,但是对小学音乐教学来说,其的确是一个较为新鲜的教学方式。

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还不太适应传统的上课方式,普遍存在上课坐不住、活泼好动等情况。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加入律动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节拍、鼓点、动作的学习,既能有效解决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又能在活泼、和谐的气氛中好好学习。

一、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没有什么比游戏、音乐更有意思的了,让他们在课堂上端端正正地坐着听课简直是折磨。

想办法激起他们的兴趣才是教师应该做的。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律动教学,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因为课堂教学中加入了更多的游戏活动,课堂的趣味性也大大提高了,不再死板、枯燥,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例如,在教学《春天来了》歌曲时,教师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反复唱歌曲,就会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首歌曲。

这时,教师可以进行律动教学,让一位学生扮演燕子、一位学生扮演大树、其他学生扮演春天的各种事物,边玩边学,从而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律动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律动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律动律动又称为音乐动作,是在音乐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力度等,有规律地反复地做某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

它对儿童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为学习音乐舞蹈奠定基础。

瑞士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认为:人对音乐的情绪体验及人对自身情绪体验的认识反映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来进行的,在音乐训练中,只训练耳朵和嗓子是不够的,人的整个身体都必须经受到训练。

对于小学低段儿童,关键是利用律动来接受音乐教育,接受音乐美的熏陶。

那么我今天主要就是探讨一下低段音乐教学中的律动。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将音乐和律动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

根据律动的性质,我将律动划分为固定律动和即兴律动,将它们有机地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1.固定律动是在课堂中某一特定时间里,进行的常规律动。

它可以缓解疲劳状态,创造课堂气氛。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长时间的学习会让小学生产生心理疲倦。

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学生上新课之前安排了一些音乐律动,这个律动可以和节奏有关的游戏,也可以根据拍子做动作。

如可以让学生听着变换的旋律打固定的节奏型,这对节奏的掌握很有帮助。

或者根据本堂课要教唱的新歌的节拍让学生跳跳基本舞步(低段音乐教学中一般为二拍子和三拍子)等。

这样既缓解了学生的疲劳状态,使学生大脑得以调整,还调节了课堂气氛,保持了学生愉快的学习心情,有利于进行下面的新课教学。

2.即兴律动是根据音乐含义、节奏作即兴创作的律动,它可以是教师创作,也可由学生自己创作,更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

二.根据歌曲(乐曲)的特点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来创编律动。

1.根据拍子来创编律动的动作。

例如,在聆听乐曲《阿细跳月》时,先让学生了解竹竿舞。

在海南,竹竿就被称为柴,而跳竹竿就是跳柴,跳柴是海南的一种民间游戏。

五拍子的感觉,学生可以和着节奏拍一拍:凳、凳、腿、腿,还可以加动作:(脚)点前、点后、跳、跳、并。

让低年级的音乐课“动”起来

让低年级的音乐课“动”起来

让低年级的音乐课“动”起来《新课程标准》中指出:“1~2年级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引导他们把无目的的“动”变成在音乐声中有规律的“动”。

让学生边唱、边跳、边演奏,充分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爱学、乐学。

根据这一目标,结合我校学生学习音乐的实际,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教材因素,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1、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歌(乐)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每首作品都展示了一幅美的画面,让人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美,使他们在音乐意境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提高审美能力。

如:《杵歌》是一首台湾高山族风格的歌曲。

在高山族中,妇女用“乐杵捶打石臼,发也高低不同的声音,但不歌唱。

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歌曲的情绪,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并乐在其中,我在教学中,配一电教片介绍了台湾的风土人情以及高山族女人们围着妇女数人手持木杵,围绕石臼,边舂米边唱歌的场景。

再配上《杵歌》的音乐。

学生随音乐按照节奏做舂米的动作。

使学生仿佛看到他们快乐劳动的情景。

2、唱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表现音乐能力的有效手段,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中的歌曲题材丰富,内容丰富,形象生动,而有表情的歌曲陛则更能感染教育少年儿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二、用唱、打、念的结合,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为使学生参与到音乐课当中,我利用奥尔夫愉快教学法将唱、打、念的结合,由于乐器有限,我还鼓励学生自制乐器,并欢迎他们带到课堂上来,比如:歌曲《小雨沙沙沙》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制沙锤,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念歌词、自打节奏、自唱旋律、自做动作,进而将学生分四组讨论,让学生进行重新合奏。

从而提高了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达到了目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寓音乐教育于游戏之中即让儿童在游戏的欢乐气氛中学习音乐。

让音乐教学中的动

让音乐教学中的动

让音乐教学中的“动”更加有效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实验学校代丽杰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为了追求课的“活”常常会安排一些“动”的环节,但并不是所有的“动”就好,也不是“动”的越多就越好。

这也需要任课教师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才能让“动”丰富课堂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那么,如何使音乐教学中的“动”起到更好的效果呢?
一、“动”要遵循简单、大方,易于操作的原则。

音乐中的“动”,如律动的设计不要搞得太复杂,动作难度过高,要设计的简单大方,有规律可循,让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不要把音乐课上成舞蹈课,让学生望而生畏,对音乐的关注度降低,影响到学习兴趣。

常用的动作有:拍手、点头、晃手、转动手腕、走路跺脚、拍腿拍肩等。

二、“动”要遵循有口令、有要求的原则。

音乐课为了避免上的呆板,常常会安排一些“动”的环节,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歌曲《勇敢的鄂伦春》,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鄂伦春人的勇敢,会安排班上的同学分组模仿战士,和老师边表演边排队走。

学生为了争当一名优秀的士兵,就会严格按照要求去做,这样一来,就没有孩子再淘气地跑到队伍外表演了,保证了表演的整齐性。

整个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活动的快乐!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音乐中安排适当的
“动”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让孩子玩中有序、玩中有获,各位音乐老师一定要不辞辛劳,多钻研教材、分析学情,设计好每一节课中的“动”,让“动”为音乐服务,为课堂服务,为我的学生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动、静”结合
内容摘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听音教学、节奏教学、歌唱教学、欣赏教学等中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在动静结合中,进行学习。

关键词:低年级、动静结合、节奏、歌唱、欣赏
好动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本性,动是他(她)们最感受兴趣最乐意的行为之一,实验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耐静心只有十分钟左右,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较好地处理好学生在课堂中的“动静”行为关系。

在音乐教学中,只有让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审美情趣,才是较成功的音乐教学。

以下是我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动、静”结合的一些方式。

(一)听音教学中的“动、静”结合
听音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听力的重要途径。

听,是一个“静”的过程,比较枯燥。

我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听音教学中特别注意趣味性,采用游戏的方式,把听音教学这一静的过程与动结合起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用“摘苹果”、“小蝌蚪找妈妈”等游戏来进行听音教学。

在做“摘苹果”游戏的听音教学时,我把要听辨的听音内容写在用卡片做成的“苹果”上,把“苹果”挂在黑板上的一棵“大苹果树”上,让学生在听到老师所弹奏的内容后,把写有老师所弹奏内容的“苹果”摘下来。

学生分组进行比赛,看谁摘得又多又准。

而在做“小蝌蚪找
妈妈”游戏的听音教学中,我把要听辨的听音内容写在青蛙妈妈的头饰上,学生分角色扮演小蝌蚪和青蛙妈妈,“小蝌蚪”听到老师弹奏的琴声后,快速地找“妈妈”。

在学生懂得游戏方式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即兴表演(如青蛙妈妈在池塘里呼喊小蝌蚪,小蝌蚪焦急地找妈妈)。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听琴声辨别音高是一个“静”的行为,而让学生“摘苹果”、“找妈妈”以及即兴表演是一个“动”的行为。

这样,动静交替结合,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无形之中训练了学生的音高听辨能力。

(二)节奏教学中的“动、静”结合
节奏是在音乐的运动中产生的,对节奏的训练大都是通过念拍、击拍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念拍的过程中,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较好地掌握节奏的时值与速度的,我曾用走动来训练低年级学生的节奏感,学生较快地掌握了二、四、八、十六分音符的时值。

如老师首先告诉学生并示范,要求学生看到是二分音符做双手张开同时跃起来飞的动作,看到是四分音符做走的动作,看到是八分音符做慢跑的动作,看到是十六分音符做快跑的动作,看到是四分休止符用立正的动作等。

我在板书节奏时,学生就急不可待地在练习了。

|
不需要老师过多的言语,学生却又较快地掌握了各类简单的节奏的时值。

倘若学生静静地听老帅一而再,再而三地讲几分音符唱几拍,学生往往是一下课就忘得差不多了。

我还曾采用结合生活现象用表演的形式来进行低年级学生的节奏教学。

如老师首
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不同组学生担任不同的节奏角色,告诉学生二分音符用人“哈”的笑声来表示,四分音符用挂钟“当”的敲打声来表示,八分音符用挂钟“嘀嗒”的摆动声来表示,十六分音符用青蛙“呱呱呱呱”的歌声来表示,当出现某一节奏时,该扮演角色就念自己角色所发出的声音。

学生表演起来劲头十足。

当然,在节奏教学中,有时适当地加入打击乐器或体态律动,那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此一来,在节奏教学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让学生在无意之中就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节奏时值。

(三)歌唱教学中的“动、静”结合
在小学低年级的歌唱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一句又一句,一次又一次机械式的反复教唱,常常是老师教得自己的喉咙都沙哑了,可学生也还只是跟着喊喊,收效并不如何。

我在小学低年级的歌唱教学中采用听唱、默唱、独唱、接龙唱、小组唱等歌唱形式,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往往是学习劲头十足。

在歌曲的教唱中,一般是先听唱法:让学生通过听老师弹奏的歌曲的旋律,以辨别旋律的高低及走向,使学生对歌曲在内心有一定的旋律感受,然后再由老师对学生个别一些较难以唱准的乐句进行分析与教唱。

在学生对歌曲旋律已有初步掌握的情况下,再采用默唱法:学生通过听录音来默唱歌词。

默唱是一个边听边想,过想边默唱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内心音准和内心节奏感。

通过默唱,学生基本上已掌握了对歌曲的歌
唱,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请个别学生进行独唱表演,以此来培养学生在歌唱方面的鉴赏能力,同时老师也通过学生的表演唱来讲述该歌曲的歌唱处理。

在学生掌握了歌曲的歌唱后,再用接龙唱或小组赛唱来巩固歌曲(一个学生唱一句或一个小分组唱一句来接唱歌曲)。

这样一来,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避免一味跟唱的被动性)。

有静有动(听唱与默唱是一个静的过程,接龙唱与小组赛唱是一个动的过程)。

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就学会了歌曲的歌唱。

(四)欣赏教学中的“动、静”结合
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欣赏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此来培养学生正确辨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

常见的欣赏课教法是老师首先介绍曲目作者及代表作,然后介绍将要欣赏乐曲所阐述的内容(有的老师甚至把这一环节也省略了),最后放录音让学生听一到两遍。

一曲听完,又听一曲。

如此一来,无论多美妙的乐曲给小学生听来也毫无听之感。

学生常常是硬着头皮在听不知所言的声响。

音乐欣赏本来是一个静的过程,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引导不得当,势必会使学生感到乏味。

我在欣赏课中常用听音乐画图画、听音乐表演等教学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

如利用挂图、插图、讲故事或简短的情感语言给将要欣赏的乐曲铺设情景,让学生在自我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意境后,然后要求学生把自己所听到的、想到的用图画表达出来。

如此一来,学生静动结合,较容易地进入到音乐之中,且能感受音乐,感受美。

如果只是一
味地让学生听,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耐静性有限,学生常常在欣赏乐曲时不能进入音乐之中,只是在听声响,而非听音乐。

又如我在给学生上《龟兔赛跑》一曲的音乐欣赏时,在学生欣赏了二遍乐曲后,老师分别请学生扮演小白兔和乌龟的角色,请他(她)们再边听音乐边表演动作,把自己听到音乐后所想到的用动作表达也出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使音乐形象变得清晰可见,强烈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

如何更好地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只是谈了自己的一孔之见。

总之,我认为,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有理、有利、有序地运用“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

以及较好地顺应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去施教,方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