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升教学反思
认识升教学反思
《认识升》教学反思课前先让学生预习有两个目的。
一是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二是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与数学相关知识从而达到学为所用。
在课堂上我把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
1.在观察、操作、比较中认识容量的意义。
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大小明显的两个杯子。
由于学生课前预习充分,他们很快观察出杯子的容量有大小不同之外,还提出用操作的方法来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杯子以此掌握比较杯子容量大小的方法。
我故意选出学习接受能力较弱的一位男生和女生到讲台前示范给其他同学看如何区分它们容量大小,一方面让他们感知杯子容量大小如何区分,另一方面也帮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
最后大家一起做“想想做做”的1、2练习,进一步感受这种比较方法,体会容量是有大小的。
2.在认知冲突中引出容量单位升,创设一个“比一比,老师带来家里的水壶容量大还是教室饮水机水桶容量大?,”这个问题情境提出后,学生纷纷参与讨论,他们在争论中有提出用手试一试重量,有提出把水壶里水倒入盆里或用手中量杯测量等方法。
学生在一次次异想天开中认识容量单位的心理需求得到一定满足。
这时我借机让个别学生说说他所知道的容量单位以及关于升还知道些什么?然后同桌谈谈。
这里我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他们对容量单位学习的欲望以及容量单位在生活中都运用在哪些熟知的地方。
3.在估计与验证中认识1升。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观察、估计、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来感受1升有多少,使学生形成1升的清晰表象。
在估计与验证中积累对1升的直观经验,在交流中去强化对1升大小的体验。
如让学生了解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是1升时,先让学生把在家提前准备裁好的一分米纸张张贴成的立方体拿出来观察,让他们对一分米形成直观上的感受。
其次,让学生观察哪些容器可以倒入1升水,为了节约时间,我只准备几个不同容器,其他则以图片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他们体会不同形状的容器可以装1升的水。
(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认识升-四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一单元:认识升-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1. 教学目标•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数学中的升的概念;•能够正确绘制并标识升的形状;•能够正确读写升的各种表示方法。
2. 教学内容1.什么是升?2.升的形状3.升的表示方法3. 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1.通过幼儿园的经验带出“量”的概念;2.引出升量特点,如方便、使用广泛等。
3.2 讲解升的概念1.通过图和手写定义,让学生明确升的概念;2.再加上一些生活场景,让学生感知升的作用,并与同学一起讨论。
3.3 辨认升的形状1.通过观察器物,先通过眼睛看到升的特征,并分别标识;2.通过实物对比讲解升的形状,让学生对于升的值有一个更具体的表现;3.让学生一个个说出升的形状和特征,然后进行分类和归纳。
3.4 学习升的表示方法1.运用生动形象的图形来表示升的概念;2.在黑板上让学生练习升的表示方法,掌握水平线与垂直线的运用方法;3.让学生在本子上反复练习,掌握好升的表示方法并做好标注。
3.5 按层级检测1.让学生按照学过的内容自己画出升的图形并标注,让老师自评分;2.带着学生看齐标准答案,对比评判。
3.6 课后预习利用课桌上的习题册,让学生在家再次熟悉本节课的内容,并在课堂上检查。
4. 教学方式1.教师引导式教学;2.小组合作互动式教学;3.个人自主探究式教学。
5. 教学评估1.经验性评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状态,及时进行调整;2.成果性评估: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和考试。
6. 教学反思1.本课核心在于升的基本概念和形状,特别是在形状层面,需要再多花些时间,引导学生能够精细分辨每一种不同的形状;2.必须将显而易见的升与难以识别的升的特征一起分辨和讨论,让给学生一个全面的认识;3.应该加强学生的习题总数、提高学生的习题分数,培养学生的习题概念和运算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升和毫升”(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升和毫升”(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1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
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1、出示例2情景图。
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
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
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三、练习。
1 认识升 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苏教版)
标题:认识升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升”的概念,知道1升等于多少毫升,能够正确地进行升与毫升的换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感知和认识“升”。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升”的概念,知道1升等于多少毫升。
2. 学习升与毫升的换算方法。
3. 通过观察和操作,感知和认识“升”。
4.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升”的概念,掌握升与毫升的换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升的容器和毫升的容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升”的概念。
2. 操作体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倒水、量水等,来感知和认识“升”。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升”的知识和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展示升的容器和毫升的容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升”的概念。
(2)讲解1升等于多少毫升,让学生掌握升与毫升的换算方法。
(3)通过操作体验,让学生感知和认识“升”。
3.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巩固对“升”的认识。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升”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5.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与“升”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操作情况,了解他们对“升”的认识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后作业: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升”的掌握程度。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升”,掌握升与毫升的换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升和毫升的教师教学反思(四篇)
升和毫升的教师教学反思通过这几天《升和毫升》单元的教学,更深刻体会到动手操作是孩子掌握知识最有效的手段。
就我们学校目前而言,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课堂上运用先进的设备辅助教学,也已经成为大部分教师的自觉行为。
但课件的演示绝不能取代孩子的动手实践。
感受升、毫升容量单位的大小以及升、毫升单位之位的进率等知识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去掌握,但这种稍显简单的视、听觉刺激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讲,还远远不够。
学生动手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费时、费力,没有直接利用课件省事,但动手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毕竟爱活动是孩子的天性。
当然课件对孩子来讲也是很有吸引力的,但很容易让孩子感到麻木,失去兴趣。
而动手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每一次的活动,可能都会让学生以崭新的状态投入到活动中。
比如,用滴管测量1 毫升可以滴多少滴水,大家伙一齐对着屏幕数水滴,得出一致的答案,口和脑子处于一种比较机械的运动状态,没有能真正参与其中。
而让学生用自己收集的土滴管 (眼药水瓶)往土量筒(注射器)里滴水来测量,学习的氛围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课件所达不到的,答案虽然不统一,但孩子通过自己的活动,真正感受到了一毫升水到底有多少。
另外,利用自己的土学具来研究升和毫升之间的坦率时,虽然最后会出现不精确的结果,但通过孩子自己眼、耳、手、脑的协同作战得出的结论,会让学生记得更深、更牢。
升和毫升的教师教学反思(二)本周我结束了《升和毫升》的教学,升和毫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据我的调查孩子对升和毫升的了解也很粗浅。
要建立容积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较为准确地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讲解本单元时我使用了大量的教具、学具进行操作实验,学生经过直观的观察才能初步建立容积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
为此我做了精心的准备,借来了量杯(___个)、量筒(___个)、滴管(___个)等等,还让有条件的学生从家带来一些饮料瓶用做观察实验。
四年级数学九月份教学反思
数学九月份教学反思四年级本月我所教学的是第一单元认识升和毫升;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内容,下面将本月所教学的内容作一下反思:《认识升和毫升》教学反思升和毫升是容量单位,经常用来表示容器里容纳的液体的体积。
这两个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广,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
但升与毫升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容量大小了解浮于表面,了解较少。
建立容积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较为准确地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动手操作是孩子掌握知识最有效的手段,更能深刻体会知识,所以单单是多媒体课件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学习,更不能因此取代他们的动手实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费时、费力,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此我作了精心的准备:我向科学老师借了科学实验室,1升、500毫升、250毫升的烧杯;从家里带来的大小不同的碗和杯子、饮料瓶、1升的果汁瓶等。
学生也做了相应的准备:一个容量超过1升的透明塑料瓶、白纸、双面胶、几个一次杯子、一个稍大的容器等。
1.动手制作初建表象。
活动的第1件事就是制作并使用简易的量器。
由于上下粗细的瓶子比较难找,学生带来的瓶子都有小问题,于是我对教材稍作了改变。
首先出示制作要求让学生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做到怎样的程度,然后我给每个小组一个标准的1/5升的量,根据我所给的标准学生自己去探索并制作其他的刻度:2/5升、3/5升、4/5升、1升,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两人一组一次一次地倒水然后做标记,逐步感受1升的多少,以及1升的五分之几是多少,有了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表象。
2.估计测量加深表象。
制成一个有刻度的瓶子以后就能用来测量各种容器里大约有多少水,学生肯定很感兴趣。
这些制作与测量,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首先估计1升水大约可以倒几个一次性杯子,从猜测到自己动手操作,学生自己亲手验证了猜想;接下来,全班一起来估计老师手里的碗和杯子的容量是否有1升,比比谁的眼光最准确,学生们跃跃欲试,用五分之几升或1升这样一些量来感受这些容器的容量大小,这个时候已经有不少学生知道拿刚才的1升水的大小来和眼前的容器作比较了;最后学生们拿出自己带来的各种容器,写下自己的估计,再通过量瓶来测量并记录下这些容器的大约容量。
升和毫升的教师教学反思
升和毫升的教师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升和毫升的概念与转换引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涉及到容量单位的教学内容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其中,涉及到升和毫升的概念与转换,是学生在初步了解容量单位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理解与运用。
然而,经过本次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于升和毫升的概念存在一定的困惑,同时在转换时也存在一些错误。
因此,在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希望能够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转换技巧。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会升和毫升的定义、换算关系及运用。
2.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运用升和毫升进行容量的换算和计算。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容量单位的兴趣和热爱,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自如地使用升和毫升。
二、问题分析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1. 学生对升和毫升的概念不够清晰,容易混淆其含义。
2. 学生在升和毫升的转换过程中容易出错,不能正确地运用换算关系。
3. 学生对于容量单位的实际运用能力较为薄弱,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针对以上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与策略: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参与,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
2. 对比法:将升和毫升与其他容量单位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区分和记忆。
3.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示例,引导学生进行容量的换算和计算,加强他们的实操能力。
4. 多媒体辅助: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升和毫升的概念和转换过程,提高学生的理解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通过展示不同容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容器的大小和容量单位的表示。
(2)提问学生,升和毫升分别表示多少容量?升和毫升之间有什么关系?2. 知识讲解:(1)通过对比,解释升和毫升的概念和定义,强调升是容量单位的基本单位,毫升是升的1/1000。
(2)利用多媒体展示示例图,运用可视化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容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认识升-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认识升-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认识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掌握升的实际应用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教学难点:升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应提前准备好课件、教具等;2.学生准备:学生应提前准备好笔、本、尺等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向学生介绍一些比较常见的升,如电梯、水泵、气球等,让学生说出这些升的共同特点。
2. 新知讲解(10分钟)教师给出升的概念:升是指使物体离地面高度的单位,用“m”表示。
然后,通过图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升的标准单位、大小和表示方法。
3. 让学生感性认识升(15分钟)教师将一些小球放在大小不同的杯子里,然后让学生猜一猜每个杯子里的小球数量。
接下来,教师用水平尺将两个相同口径的杯子的高度测量出来,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两个杯子里的球的数量,由此来感性认识升的大小和表示方法。
4. 让学生学习升的实际应用(15分钟)教师用生动的图片和视频介绍升的日常生活应用,如电梯、水泵、气球、跳高比赛、高空抛物等,让学生明白升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5. 练习与巩固(15分钟)教师出示一系列表示高度的图形,比如楼房、山峰、塔等,要求学生分别用升来表示这些高度。
6. 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让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内容,通过简单的问答和小测验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五、板书设计•认识升•表示方法•实际应用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体验等,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升的概念、表示方法和实际应用。
同时,教师也针对升的难点,采用了练习与巩固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升的用途。
此外,在教师讲解时,应注意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认识容量和升》的教学反思.doc
《认识容量和升》的教课反省《认识容量和升》这堂课是开学到此刻我准备时间最长的一节课,并且没有掌握。
为何呢?因为像这类要用大批教具、学具进行操作实验的数学课教课形式在过去的老教材中几乎没有,而且帮助学生成立升的较为正确的空间观点的难度比较大。
成立容积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点,预计常有容器的容量,这些内容在老教材中中特别单薄的,致使于部分学生到了高年级关于自己计算出来的容积也不知它的实质大小有多少,比如算出柴油桶的容积是 8 升,也不知道是错误的。
新旧教材的比较,让我感觉到新教材的先进之处。
因此,我盼望上出这节课的特色,上出一节让学生终生有利的数学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作了精心的准备——深入研究教参、教材,上网看教课方案,精心编制教课方案,准备了大批教具和学具。
我利用两天的时间向自然蒋老师和初中的物理老师分别借来的水槽、一升的烧杯、250 毫升、 500 毫升的烧杯、10毫升的量筒、滴管;从家里带来的大小不一样的碗、汤勺、饮料瓶、等生活中常有的容器。
我是怎么帮助学生成立正确的容量观点的呢?我取出一个热水瓶和一个水壶(水壶的体积要比热水瓶小好多),先让学生猜想谁的容量大,学生的建议分三种:热水瓶的容量大、水壶的容量大、同样大。
我把满满的一热水瓶的水慢慢地倒入水壶,最后正好所有到入水壶——学生惊呼,它们的容量同样大。
我一鼓作气,提出问题:为何这么大的热水瓶,它的容量居然会和这个小小的水壶的容量同样大。
在学生解说后,我实时小结:容量是指容器内部可容纳液体的大小。
我想,经过这样的实验,学生成立的容量的观点是比较到位的。
我又是怎样帮助学生成立正确的升的空间观点的呢?我在课上分红了四个步骤:第一出现 1 升的标准件:棱长为 1 分米的塑料正方体盒子,让学生倒满黄色的水,让学生记忆长宽高都是 1 分米的塑料盒的容量是 1 升;其次,让学生察看哪些容器能够倒入 1 升水,而后我先后把 1 升水倒入圆柱形的可乐瓶,到入玻璃水壶、倒入脸盆,让学生察看形状不一样的 1 升水,记着它的大小;再次,我让学生把1 升水倒入玻璃杯中,看看能够倒几杯,倒入饭碗里,看看能够倒几碗;再次,我让学生猜猜热水瓶的容量大概是多少升,而后用 1 升的塑料盒把水道入热水瓶,最后学生发现热水瓶的容量大概是 2 升,又猜猜脸盆的容量是多少,再把一升升的水倒入,这时学生发现脸盆的容量大概是 4 升,等等。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12页。
教学目标:1. 结合实例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容量的含义,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
2. 结合观察在具体操作中体验、了解“升”的实际意义,加强1升的空间感知。
并和学生熟悉的长度单位等进行比较,使学生建立空间模型。
3. 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形成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冷水壶1把,茶杯,水,饮料瓶,量杯等。
教学过程:一、理解容量的意义1. 出示两个大小有明显区别的空杯:这两个杯子哪一个能盛比较多的水?学生讨论并汇报结果。
指出:左边这个杯子能盛的水多,也就说明这个茶杯的容量比较大。
2. 出示两个容量差不多的杯子:观察这两个杯子,哪个杯子的容量大一些?学生猜测,猜测的结果不同。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到底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呢?你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后演示往杯子中倒水。
提问:通过倒一倒,你们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容量。
3.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通过讨论明确:中间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大,最后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小。
【设计意图】从观察入手,立足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交流中感受。
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理解容量的意义,逐步体会容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及1升的观念,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感受容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1. 对话解读。
谈话:小明听说好朋友小亮家新买了一套茶具,打电话询问了茶具的有关信息。
下面是他们的对话内容。
先连一连,再说说哪一句是回答水壶的容量的。
什么颜色的?一个冷水壶和四个茶杯。
有几个?装满水后能倒满5杯。
有多高?淡蓝色的。
冷水壶的容量是多少?15厘米。
2. 谈话:小明说:“我家有一个黄色的水壶,这个水壶能倒几杯呢?”通过演示,得出:黄色水壶能倒满7杯水。
3. 提问:小明家的黄色水壶能倒满7杯水,小亮家的蓝色水壶能倒满5杯水。
【教育专用】小学数学精编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反思 (2)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反思
学生对容量和升的认识重在感受和体验。
本节课的设计从观察入手,立足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交流中感受。
在本课设计中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理解容量的意义,逐步体会容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及1升的观念,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同时,注意认真挖掘知识背景,整合认知矛盾和情感因素,合理选取生活素材,实现教材几个板块内容之间的“无缝对接”。
首先在感受使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时,精心设计一个对话的场景,把对容量单位的认识放到计量单位重量、长度等熟悉的背景中,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整体感知。
接着,在感受现实生活中容量单位“升”的应用时,从超市平面图物品分布区域的定位到容量单位史料的阅读,借助互动的学习,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对容量单位清晰规范的认知。
在最后的拓展练习环节中,我最大程度地把练习内容活动化,并穿插灵动的词汇“幸运1升”“快乐1升”“节约1升”,来传递积极的情感。
在猜容量多少时,构建了活泼的游戏氛围;在节水广告的赏析之后,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
整个过程环节清晰,同时又不滥用信息技术,而是在教学环节中将多种媒体恰当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加深了对新知识的体验,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严谨而不失情趣,轻松而不失深刻。
应该说,这一教学模式在本课中还是适用的.
容量单位是什么?1升有多少?我们是否习惯了让学生想像和记忆?课堂能否给予学生一些开放的思维和多元的体验?我们期待:我们的学生对1升的感悟,从此开始;对“一生”的感悟,也从此开始。
第一单元第1课《认识升》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升的基本概念。升是一个容积单位,表示一定量的液体。它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容积单位,用于量取和比较液体的多少。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在超市购买饮料时,如何通过比较不同瓶装饮料的容量来做出选择。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升的定义和换算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展示实物和具体操作来帮助大家理解。
课堂上,我尝试使用了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这种方法的效果很不错,学生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特别是在实验操作环节,他们亲自量取液体,对升的概念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但同时,我也发现个别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参与度不高,这可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对于量化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取数学信息,如“一瓶饮料有多少升?如果我们要为班级聚会准备足够的饮料,需要多少升?”等问题,帮助学生形成量化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认识升》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要量取液体的情况?”比如,妈妈做饭时需要量取多少水。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升的奥秘。
-量化思维:在解决问题时,能够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进行量化思考和计算。
举例解释:
-在换算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如将1升水倒入量筒,观察量筒上的刻度变化)来帮助学生理解换算过程。
-在实际应用方面,教师可以设计模拟购物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根据需求选择容量合适的饮料,以此来突破难点。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反思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反思《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反思》哎呀,老师最近给我们讲了“认识容量和升”,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呀!一开始,老师拿出了各种各样的容器,有大瓶子、小杯子,还有奇奇怪怪形状的罐子。
我就在想,这是要干啥呀?后来才知道,这是要让我们明白啥是容量。
老师问我们:“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个容器装的东西多呀?”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有的说大瓶子能装得多,有的说小杯子装得少。
我心里也在嘀咕:这不是明摆着的嘛,大的当然装得多啦!这就像大象和小猫咪比谁吃得多,那肯定是大象呀!然后,老师又拿出两个差不多大的杯子,一个高一点,一个矮一点。
她往里面倒水,问我们:“猜猜看,哪个杯子装的水多?”这可把我难住了,看起来都差不多呀!后来老师告诉我们,不能光看外表,得实际比较才行。
这就跟不能光看一个人的外表来判断他厉不厉害是一个道理嘛!在学习“升”这个概念的时候,老师拿来了一个1 升的量杯,告诉我们这就是1 升的容量。
哇,1 升原来这么多呀!老师还让我们猜猜,几个小杯子的水才能装满1 升的量杯。
大家又开始瞎猜啦,有的说5 个,有的说10 个。
最后我们亲手实验,才知道答案。
这过程可太有趣啦,就像在探险一样!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也争论得热火朝天。
小明说:“容量不就是能装多少东西嘛,这有啥难的!”我可不这么认为,我说:“那也得搞清楚单位呀,不然怎么比较呢?”我们争得面红耳赤,最后还是老师来给我们解答。
通过这堂课,我算是明白了,容量和升可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要真正搞清楚,得好好观察、动手实验。
这就像我们做数学题,不能光靠想,得动笔算算才行!我觉得呀,学习就得多动手、多思考,这样才能学到真本事!你们说是不是呢?总之,这堂课让我学到了好多新知识,也让我知道了学习不能马虎,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知识点。
我以后会更加努力,把这些知识都掌握好!。
升和毫升教学反思
升和毫升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有些学生常常对升和毫升的概念产生混淆。
这可能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抽象思维技能,导致他们不能准确地理解这两个单位的关系和转换。
因此,我会在授课之前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认识到我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引起学生对升和毫升的兴趣和重视。
当我介绍这两个单位时,我只是简单地向学生解释它们的定义和计量方法,而没有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这样的教学方法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容易使学生感到无聊和不关心。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尝试使用实际例子和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来解释和应用升和毫升的概念。
例如,我可以让学生想象他们正在做饭,需要量取一定量的水,然后引导他们思考和计算用升和毫升如何表示这个量。
其次,我发现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机会进行实践和练习。
虽然我在讲解中提到了一些计算示例,但我却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造成学生的被动学习和依赖性,他们可能会记住一些公式,却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原理和应用。
下一次教学中,我打算增加一些课堂练习和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我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合作,设计并完成一个测量液体容量的实验,通过这样的实践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升和毫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此外,我还注意到我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
我假设所有学生都能以同样的速度和方式理解和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这忽视了他们个体差异性的存在。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支持差异化教学,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例如,对于视觉学习者,我可以提供图表和图像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升和毫升的概念;对于听觉学习者,我可以使用口述和解释来引导他们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此外,我还可以为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和支持,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最后,我认识到我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知识和概念上的不足。
对于升和毫升的历史渊源和实际应用还有待我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升和毫升教学反思
升和毫升教学反思上星期三到这个星期三一周的时间,我都在教学《升和毫升》,考虑到这方面的知识平时学生关注的较少,缺乏生活经验,而且容量单位的认识本身就比较抽象,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为了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容量观念,积累较多的直观经验,我结合教材准备了大量的容器,从锅碗瓢盆到瓶瓶罐罐,只要可以我都搬进了课堂,结果这一周的数学课就不再像平时的数学课了,没有口算练习,没有新授巩固,课堂教学不再那么井然有序,我和孩子们都拿着瓶瓶罐罐不停地做着实验,孩子们陶醉于做实验的新鲜,兴奋地欢呼、交流从课堂气氛来看,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参与,学习积极性之高是前所未有。
我原以为这样的教学一定是成功的,可一看学生的作业我迷惑了(作业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对各种常见容器的容量选择、判断或估计不准确,有的甚至相差太远)作业中反应出来的问题使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1、这样教行吗?容量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学生又是在没有认识体积的基础初次接触,所以课堂上我尽量采用直观教学,每节课都搜集了各种容器,做了大量的准备,教学时我也改变了以往数学课的模式,用大量的实验操作来代替空洞的说教。
学生对我这种实验式的数学课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不说,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都得到了很好地锻炼。
从这个角度思考,我这样教学符合课改理念,是完全可行的。
2、这样教目标达成了吗?本单元的知识目标主要有两个:(1)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它们之间地进率并能准确换算。
(2)能准确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和意识。
前一个目标比较容易达成,难的是后一个目标。
教学中,我准备了各种容器,让学生反复地比较、猜想、验证就是为了提高这个目标的达成度,可学生作业中反馈出来的问题如同给我当头一棒我仔细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可能有这样两个:第一,教材编排不太合理。
让学生在没有认识体积的情况下直接学习容量,不符合认知发展须循序渐进的规律,因此学生学起来肯定会有困难。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汇总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汇总《认识升》教学反思课上分成了三个步骤:1.在观察、操作、比较中认识容量的意义: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大小明显的两个杯子,让学生发现杯子的容量是有大小的。
然后组织学生应用操作的方法来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杯子,掌握比较杯子容量大小的方法,最后通过“想想做做”的1、2练习,进一步感受这种比较方法,体会容量是有大小的。
2.在认知冲突中引出容量单位升:创设一个“比一比,老师家的几号水壶的容量大?”这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在争论中产生统一和认识容量单位的心理需求,这时及时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容量单位?关于升你知道些什么?用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对学生容量单位的欲望。
3.在估计与验证中认识1升: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观察、估计、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来感受1升有多少,使学生形成1升的清晰表象。
在估计与验证中积累对1升的直观经验,在交流中去强化对1升大小的体验。
首先让了解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是1升;其次,让学生观察哪些容器可以倒入1升水,体会不同形状的容器可以装1升的水;再次,让学生估一估把1升水倒入自己的水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再动手操作验证;最后,我让学生估计热水瓶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升,以及估计脸盆的容量。
在学生初步感知1升后,让学生充分的去估。
这也是注重学生的估计能力。
不管是教师自己演示还是学生的操作中,都要注重让学生先估计然后在操作,这样也培养孩子们的估计能力。
因为估计能力是我们新课标中所重视的一个能力的培养。
《认识毫升》教学反思今天认识的是毫升,有了孩子们的亲身体验,相信他们都已经能建立一定的表象了,在认识1毫升的水有多少时,我稍多花了一些时间。
学生虽然也知道1毫升的水很少,但究竟有多少却并不清楚。
为让学生有个正确的认识,我在教学时联系实际用滴管做了实验,通过用滴管滴出1毫升的水,说说有几滴,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1毫升到底有多少。
为了方便学生以后的估计,我接下来又分别用量筒量出了10毫升、50毫升、100毫升、200毫升,并且将它们导入各种不同的容器中,让学生感受10毫升、50毫升……到底是多少,这对学生在后面的练习有很大的帮助,使学生的估计有一定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升教学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认识升教学反思
升和毫升学生平时很少关注这方面的知识,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之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地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
升和毫升的初步认识中,容积的计量工具是量筒和量杯。
因此在课前准备好演示的教具,除此之外,还准备了标有刻度线的饮水杯、脸盆、墨水瓶等。
同时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要求学生在家里或是去超市时寻找、观察哪些商品标签上使用的是升和毫升,并带一些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盒、饮料瓶、标签等,在思想上做好认知的准备。
由于升和毫升的认知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比较枯燥,产生一定的困难。
为了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升和毫升的容量单位,积累较多的
直观经验,教学中尽量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比如交流: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升和毫升?由于有了课前的准备,学生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瓶瓶罐罐和包装盒。
等学生交流完毕,我选择了一些学生剪下来的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放在实物投影上给学生看,请学生介绍从哪里剪下的?用的是哪个单位,怎样用字母表示?解决了升和毫升的符号认识。
同时通过交流,学生有了直观认识,升生和毫升多用于液体的计量,比如生活中的油、酱油、醋、药水、汽油等。
除了这些,一些乳液,比如护手霜等。
在让学生建立1毫升和1升的概念时。
用针筒取1毫升的水,倒入手心中,让学生感知1毫升的水大约是15滴。
在实验中分别取100毫升、250毫升、200毫升容器,把1000毫升的水倒入1升的容器中,感知升和毫升的进率。
从课堂气氛来看,学生人人参与,思维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篇二:认识升教学反思
“升和毫升”这两个单位虽然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
他们可能会知道一些东西可以用升或毫升作单位,但具体“升”
或“毫升”有多大是没有概念的,因此这节课让学生联系实际和生活中的常识并通过操作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是可行的。
原教案中是通过直接比较茶杯装水多少来揭示容量的概念。
因为杯子有大有小,形状也可能不一样,而且学生对于杯子中的多少并不一定能够一口说准。
为避免争论,因此我改用了牛奶瓶导入,因为牛奶瓶学生比较熟悉,上面也标明净含量,可能与学生实际联系得更紧密些。
接着有用饮料瓶进行比较,道理也是一样的。
通过两次比较,即使了容量的概念。
接着通过两幅图提出问题,学生交流后发现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过渡到“升”的认识。
首先让学生
观察几种常见容器,说说哪些东西可以用升作单位;接着通过实验认识1升容量的大小,感受1升的实际意义,让后通过进一步的操作、观察,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几种常见的容器加深对1升的认识。
这样教学,既使学生产生兴趣,也会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靠。
篇三:认识升教学反思
升和毫升学生平时很少关注这方面的知识,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之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地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
升和毫升的初步认识中,容积的计量工具是量筒和量杯。
因此在课前准备好演示的教具,除此之外,还准备了标有刻度线的饮水杯、脸盆、墨水瓶等。
同时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要求学生在家里或是去超市时寻找、观察哪些商品标签上使用的是升和毫升,并带一些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盒、饮料瓶、标签等,在思想上做好认知的准备。
由于升和毫升的认知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比较枯燥,产生一定的困难。
为了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升和毫升的容量单位,积累较多的直观经验,教学中尽量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比如交流: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升和毫升?由于有了课前的准备,学生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瓶瓶罐罐和包装盒。
等学生交流完毕,我选择了一些学生剪下来的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放在实物投影上给学生看,请学生介绍从哪里剪下的?用的是哪个单位,怎样用字母表示?解决了升和毫升的符号认识。
同时通过交流,学生有了直观认识,升生和毫升多用于液体的计量,比如生活中的油、酱油、醋、药水、汽油等。
除了这些,一些乳液,比如护手霜等。
在让学生建立1毫升和1升的概念时。
用针筒取1毫升的水,倒入手心中,让学生感知1毫升的水大约是15滴。
在实验中分别取100毫升、250毫升、200
毫升容器,把1000毫升的水倒入1升的容器中,感知升和毫升的进率。
从课堂气氛来看,学生人人参与,思维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