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几大代表性的广场设计的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几大代表性的广场设计的讨论
中国与西方主流的建筑文化中,对于公建的设计都有过自己的探索,并且都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包括建筑技术与艺术的一次次创新与发展,在不同的时代,各种类型的公建都有着不同的外貌特征与设计手法。而由于在设计公共建筑时,我们首先遇到的就是环境布局的问题,所以我想就环境中公建前广场部分在不同的地域与不同时代所具有的特点,与超越时代而依然为我们所用的相关的设计与艺术处理手法做一个探讨,来准确的把握在今后的设计中如何运用优秀前例的经验来为自我所用。
中国是一个以5000年历史为傲的国家,然而磅礴的历史并未留下千百年来匠人们所创造的大量建筑,而传世的稀少之作也在一波一波的人为破坏中逐渐凋敝。古代匠人更被认为是社会阶层的下者,而被一向轻视,以至于大量的建筑技术与工艺失传。加之古代的大型公共建筑,大多是为了满足封建统治者的需求,并未成为平常百姓的活动空间,所以能举出的有代表性的公建广场是极少的。我仅举太和门至太和殿前的广场,进行分析。
太和殿前的广场是故宫建筑群体中的第三段高潮的一部分。在设计这种帝王皇家的正式广场时,我认为他的象征意义大于其功能实用性,这点不仅在东方甚至在西方也是如此。考虑到他设计的目的,所以在设计时他所面临的矛盾会有很多。首先,广场要满足参拜朝臣的集散所需又要满足具有一定的尺度来象征皇帝参政议政之处的威严,所以广场的面积足够大,其面积有三万平方之巨;广场严格的遵守中轴线对称布置,且东西两边开相同的门建相同的房舍。其次,从太和门过来看到太和殿应该尽收眼底又要体现太和殿的威压之感,所以广场未种植一草一木以防止视线被遮挡,而太和殿建于三层汉白玉台阶之上,其建筑物之高耸对于广场的开阔,正相互对比,相互承托。然后整个广场要与太和殿一道形成整个建筑群体的第三个高潮部分,所以要体现前两部分所未有的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必须将窄长的空间变为近似正方形的横直空间,以体现视觉对比感来烘托彼此的重要程度。再者,广场也要突显封建等级森严又要做到美观,所以广场上仅设计了一条明显的白石道路为御道,两侧皆为灰色砖瓦铺地,用颜色材质以区分贵贱。这个广场充分的将环境与建筑群体设计的意图相联系,合理调整艺术处理的比例尺度,充分的发挥了对称的艺术效果,是中国古代广场设计里的代表。
西方主流建筑文化将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奉为正统,古希腊人在吸收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文明精粹后发展了许多新的技术与艺术表现方式,至今仍有雅典围城作为建筑领域的经典为世人学习,雅典卫城的山门前的广场合理的运用地形创造了一个不大的空间但是能让每一个参观者留下其山门体型巨大的印象,山门前广场的设计是为了烘托建筑尺度的手法来表达对诸神的崇拜,它不同于太和殿前广场表达人治大于一切的意图。
不同于古希腊,虽然古罗马的广场吸收了希腊建筑中利用对称和黄金比例的设计手法。但不同时代的广场设计的意图不同,就如罗马图拉真广场而言。该广场位于奥古斯都广场旁,是罗马伟大的皇帝图拉真下令建造的。广场的格局上不仅轴线对称,而且也做了类似紫禁城的多层纵深布局。它在300m的深度里,布置了几进建筑物。室内外空间采用纵横,大小,明暗交替手法;建筑物上有大量雕刻。它同样运用了空间上的层次跃进,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的视野引入都突显了类似于紫禁城建筑群体设计内所运用的高潮迭起的手法。这种手法不仅能烘托
皇权的至高无上,更能代表达对图拉真所愿---------人人对其功绩的崇拜。
图拉真广场是三跨的凯旋门,两侧敞廊在中央各有一个半圆厅,形成广场的横轴线,它使整个广场变的不在单调。广场的小品运用上别有用心,在纵横轴线上,立着图拉真的雕像。它将雕像立于视觉的中心点的设计手法,明显是为了烘托其个人的荣耀。广场的底部横放着图拉真家族的巴西利卡建筑,它强调了广场设计的轴线终点与广场的垂直关系。在巴西利卡之后,还设计了图拉真本人的纪功柱。柱子是罗马多立克式,高29M,柱身由大理石砌成。柱上绘有图拉真的
远征事迹,柱头是是其全身像。它把纪功柱放在狭小的院子内。利用院子小,柱子高产生的强烈尺度对比,以及柱身浮雕带渐上渐宽,来夸张柱子的高度等手法来充分的烘托了图拉真的皇权威严。穿过这个小院子,是一个围廊式的大院子,中央是台基高高的庙宇,围廊式的,规模很大,正面也是8根柱子。这是崇奉图拉真本人的庙宇,非常豪华,是整个广场的艺术高潮所在。这个广场相较于附近的广场,清晰的反映了罗马由共和制过渡到帝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依靠轴线方向多层次布局的建筑设计手法,认识了它的艺术效果。同时,也掌握了建筑和室外院落空间统一构图的技巧。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是欧洲古典文化的代表,不管是伯鲁乃列斯基的大穹顶还是帕拉迪奥的坦比哀多、圆厅别墅,他们都对后世的古典建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样作为一个广场,圣马可广场无疑充当了后世广场的代表,他也当之无愧的成为世界上最为卓越的建筑群体。
圣马可广场位于威尼斯城,是该城的中心广场。包括大广场和小广场部分。大广场东西向,位置偏北,小广场南北向,连接大广场和大运河口。大广场的东段是11世纪建造的圣马可主教堂,立面经过多次改造,在15世纪时完成了它华丽多姿,轮廓丰富的面貌。大广场的北侧是三层的旧市政大厦,它决定了广场的长度。大广场南侧,设计了新市政大厦,下面两层照圣马可图书馆的样子,再加了第三层,同旧市政大厦相配衬。大广场西段造了一个两层的建筑物,把新旧两个市政大厦连接起来,这个建筑物也采用了圣马可图书馆的样式,上面加了一段女儿墙,装饰着雕像。大广场是梯形的,东西长175M,东边宽90M,西边宽56M,面积有12800m2。同这个广场相垂直,是总督府与圣马可图书馆之间的小广场。总督府紧挨着圣马可教堂,图书馆连接着新市政大厦。小广场的中线大致重合圣马可教堂的立面。它也是梯形的,比较狭窄的南端底边向着大运河敞开。小广场和大广场相交的地方,图书馆与新市政厅之间的拐角上,斜对着主教堂,有一座方形的红砖砌筑的高塔。它是广场的垂直轴线,外部的标志。建筑师珊索维诺在它的下面,朝东建造了一个三开间的券廊,使塔和周围主要的建筑物有了共同的构成因素,从而协调统一。广场上还有一些次要的建筑物,如旧市政大厦东断的钟楼和小广场南口的一对柱子。柱上立有一尊代表使徒圣马可的带翅膀的狮子像,西边的一根上面立着一尊共和国保护着的像。
圣马可广场空间变化很丰富。从城市各处,要经过曲折幽暗的小路才能来到广场。一走进大广场西端不大的券门,能突然获得广场开阔的视野,运用这种对比给来者在心理上产生强大的震撼感,这是在室外空间环境的处理上一个很好的方法。其次广场钟塔作为梯形平面构图的一端,在设计上很好的平衡平面构图的倾斜感,并且在立面上给观看者醒目的标志。借由高耸的塔与两边横长的建筑进行对比,突显了彼此之间所要体现的尺度感。广场的梯形也弥补视觉透视的感觉,使得远近建筑的关系近似垂直,但又不是垂直。
以上三个广场设计的手法,都是公建中能灵活运用的。它们主要来说体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