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政治八年级上册10.2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法律在我心中第十一课对违法说“不”第1框什么是违法?教案
第一环节“案情发布”。
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违法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些行为,我们平时感觉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有的时候就有可能是违法行为。
朋友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我们应该伸出热情援助之手,这样做才够朋友。然而你可曾想到,冷不防你的热情会把你拉进犯罪的泥潭,此时的你或许还不知道错在哪里呢!
第十一课对违法说“不”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揭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一些主要原因,向我们未成年学生敲响警钟,警示我们要认真学法用法,不做无知法盲,加强道德修养,培养健康心灵,克服盲目模仿和从众心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安全健康成长。
教学目标
探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及危害,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知道如何避免违法犯罪
随堂训练
1.我省刘某某因散布“甲醇泡海鱼”谣言被行政拘留5日并罚款500元;王某因与朋友发生口角,把对方打成重伤,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他们行为的共同点是(A)
A.都是违法行为
B.都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C.都是犯罪行为
D.都受到了刑罚的处罚
2.《2016年江苏省最新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处罚条例》,规定了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止吸烟,明确了室外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规定了经营者、管理者、个人、执法管理部门违反条例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违反条例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表明(C)
三个部分的内容是一个整体,犯罪是违法行为的一种,因为其社会危害性大,受到刑罚处罚,所以着重作介绍。
一般违法——是指违反刑法以外的其他法律的行为。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狭义的违法:仅指一般违法。
八年级上册政治学法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政治学法知识点在八年级上学期的政治学习中,学法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学法是政治活动中的基本方法,是在一定制度下根据规则行为的方式和方法。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八年级上学期政治学法的知识点。
一、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和道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强制性的规范性规定,而道德不是由国家制定的规范性规定,而是由社会道德标准制定的,它是普遍的、坚定的、自愿的,是社会成员的自觉行为准则。
法律规范的范围较窄,强制性强,是国家权力的表现。
而道德规范的范围较广,自愿性强,是个人自觉的表现。
二、法律的分类根据国际法与国内法的不同,法律可分为国际法和国内法。
国际法是指各国之间为了解决争端和维护和平所制定的共同行为准则,国内法则是指在一个国家内由国家制定并施行的法律制度。
根据法律的性质,法律又可分为公法和私法,公法是指国家机关与人民之间、国家机关之间、国家同国家之间的法律关系,私法则是指民间的法律关系。
三、法律的制定过程法律制定涉及法律问题的研究、讨论、决策和宣传推广,可以分为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阶段。
立法阶段:立法是指国家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制定、修改、颁布具有普遍的、长期的、规范性的法律行为。
执法阶段:执法是指依照法律进行的实际操作,包括执法和检查。
司法阶段:司法是指依照法律进行的审判活动,包括审判和仲裁。
四、法治与人治的关系法治与人治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制度,法治是指国家为社会制定的法律体系,人治则是指由个人或少数人通过权力对社会进行管理和统治。
法治是一种行为规范,可依法决定权利和义务,是义务和权利的规范,而人治则是权力的行使和统治。
法治有利于人们遵守法律,而人治则容易导致权力滥用。
五、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律意识是指个人在遵守法律的同时自觉保护权利,维护社会正义的意识。
要培养法律意识,需要从小培养,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管理。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严格遵守法律,同时加强对孩子的法律教育,让孩子认识到亲情、友情、爱情等与法律联系的相关问题。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10课 认识刑法10.1犯罪与刑罚 (共30张PPT)
课堂小结
1.犯罪的含义及特征 2.刑罚的含义及分类 3.刑罚的作用
犯罪与刑罚
白某某受贿数额特别巨大,犯罪情节特别 严重,社会影响特别恶劣,给国家和人民利 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白某某的行为是严重 的腐败行为,有损党的形象,破坏党的风气 ,阻碍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失去人民的信 任,对社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其社会危害 性表现在对国家、社会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 益的损害,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首 要特征。
第10课 认识刑法
1、犯罪与刑罚 2、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 3、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1、犯罪与刑罚
学习目标:
1. 认识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加强法律 学习,树立法律意识,远离犯罪。 2.掌握刑罚的分类,理解刑罚的作用。 3. 了解犯罪的含义、特征,了解刑罚的 含义、分类。 4、了解犯罪的特征。 5 、了解刑罚的作用和分类,树立法律 意识。
法律对白某某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了怎样 的处罚?哪些属于主刑?哪些属于附加刑?
法律对白某某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说明 了什么?
任何一种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 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犯罪行为作为一种 严重的违法行为,触犯了刑法,犯罪行为 人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白某某成为《刑法修正案(九)》实施后第一个被 判死缓的部级高官,也成为《刑法修正案(九)》施行 以来被判终身监禁的第一人,有何重要意义?
思考:
1.什么是违法行为?
2.什么是犯罪行为?
3.犯罪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4.什么是刑罚?犯罪与刑罚的关系是怎样 的? 5.刑罚具有哪些积极作用?
6.刑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种类有哪些?
2016年6月16日,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白某某 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一案公开开庭审理。法庭 经审理查明,2000年至2013年,被告人白某某利用 担任青海省委书记、云南省委书记、全国人大环境 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上的便利,为 他人在房地产开发、获取矿权、职务晋升等事项上 谋取利益,直接或通过其妻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共 计折合人民币2.46764511亿元;白某某还有巨额财 产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不能说明来源。 白某某的行为对国家、对社会、对公民有何危害 ?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法治与社会1. 法治的概念:法治是以法律为依据,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司法,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
2. 法治的基本原则:(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不分贵贱、富贫、种族、性别等。
(2) 罪刑法定:任何惩罚都必须有法律规定,不能随意对待。
(3) 安全保障:法治通过法律的保障,保障个人财产安全、人身安全和国家安全。
3. 法律的特征:(1) 法律的规范性:法律是对社会行为的指导和规范,具有普遍可见性和强制性。
(2) 法律的公正性:法律要求公正平等,保证人民的合法权益。
(3) 法律的稳定性:法律不随时代和环境变化而改变,保持相对稳定。
二、法律与生活1. 法律的普遍性:法律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规则与标准,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各个方面。
2. 法律的保障作用:(1) 维护公民权益:法律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2)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制定了各种规定,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3) 促进公共利益:法律规定了公共利益的保护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的福祉。
(4) 保护环境:法律规定了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标准,保护生态环境。
3. 法律与公民责任:(1) 遵守法律:公民在行为上要遵守法律的规定,不进行违法行为。
(2) 公民自觉维权:公民应该主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三、个人与法律1. 个人权利与义务:(1) 人身权利:每个人都有人身自由和健康的权利。
(2) 人格权利:每个人都有人格尊严和人格自由的权利。
(3) 财产权利:每个人都有财产所有权和合法财产的权利。
(4) 治安责任:每个人不仅拥有权利,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保护社会治安。
2. 个人责任的体现:个人责任通过遵守法律、保护他人权益和履行社会义务等方面体现。
3. 青少年的法律责任: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青少年在法律意识不成熟的情况下,对其行为有一定的限制,但也有相应的法律保护。
10.2同步练习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选项前的字母编号填入括号内)
1.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
A.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特别处理
B.可以比照类似的条文定罪量刑
C.可以根据其他相关罪行定罪量刑
D.不得定罪量刑
2.“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句话体现了《刑法》的()
A.罪责自负原则
B.罪刑法定原则
C.无罪推定原则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二、非选择题
3.定罪量刑,是最严厉的制裁手段。
罪刑法定,无罪推定,就是为了避免无罪者被无中生有地定罪量刑。
请简述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原则的含义。
一、选择题
1. D
2. C
二、非选择题
3. “罪刑法定”指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
“无罪推定”指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部编版】初二八年级政治(道德与法治)上册《第2课时预防犯罪》教案
【部编版】初二八年级政治(道德与法治)上册《第2课时预防犯罪》教案第2课时预防犯罪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犯罪的特征。
教学难点:加强自我防范。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阅读教材P52“运用你的经验”: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
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1)砸破汽车玻璃偷盗车内物品属于盗窃罪。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非法食品添加剂,属于犯罪行为。
《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3)为了逼对方还债而绑架他人属于犯罪行为。
《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教师过渡:这三则事例说明当事人的行为不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而是触犯了刑法,构成了犯罪。
什么是犯罪、犯罪应受什么处罚、如何预防犯罪,是我们本课即将学习的内容。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2课时:预防犯罪。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了解罪与罚(一)刑法与犯罪的含义1.什么是刑法?2.什么是犯罪?教师明确:1.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
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如果说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反对封建黑暗、野蛮、专横的刑事司法最有代表意义的实体法原则是罪刑法定,那么无罪推定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程序性原则。
列宁说:“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的无产阶级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1]今天,经过了长期争论和审慎的思考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刑法》终于以立法的形式,全肯定了罪刑法定这一反封建司法专横最有价值的成果。
相比之下,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在刑法取消了类推制度,规定了罪刑法定之后,如何正确对待无罪推定,更新刑事诉讼观,以适应新刑法运作要求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这应是我们在贯彻实施新刑法和新刑事诉讼法时需要冷静分析和深刻反思的课题。
(一)罪刑法定,是由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并使之成为思潮的。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针对封建的司法专横、罪刑擅断,提出了罪刑法定思想。
意大利的贝卡利亚在1764年的《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写道:“只有法律才能对犯罪者规定刑罚……超出法律的刑罚是不公正的,因为它是没有法律规定的另一种刑罚。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制定的1789年《人权宣言》第5条规定:“法律仅有权禁止有害于社会的行为,凡未经法律禁止的行为即不得受到妨碍,而且任何人都不得被迫从事法律所未规定的行为。
”以后,法国在1791年制定的刑法典,1810年的拿破仑刑法典中明确规定“罪刑法定”原则。
由此,罪刑法定主义从思想变为了法律制度。
至今,欧美诸国的刑法几乎没有不沿用这一原则的,其影响所及已经超出欧美传入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
罪刑法定的思想在清末传入中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罪刑法定逐渐扩展为国际性法律原则。
罪刑法定就其阶级本质来讲,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它的精神实质则是对封建罪刑擅断的彻底否定,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
在我国,传统的观点认为:原刑法的条文虽然没有规定罪刑法定原则,但实际上刑法条文里体现了这一原则,而刑事司法实践中极少适用类推制度,也表明了我国刑法实际上实行了罪刑法定原则,这次修改刑法明文规定罪刑法定,不过是对这一既成事实的法律认可,算不上新的突破。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10课《认识刑法》优质课件
探究新知
我国刑罚分主刑和附加刑两类。主刑是对犯罪行为人适用的主 要刑罚方法,只能独立适用,对于一个犯罪,只能适用一种主刑。
《中华人民共和同刑法》规定的主刑有五种:管制、拘役、有期徒
刑、无期徒刑、死刑。
事例探究
某村委副主任朱某在收取2016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款过程中,从
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挪用新农舍医疗款110880元,将所挪用之款全 部用于赌博活动,挥霍一空。法院认为,被告人朱某的行为致使924名村
第四单元 · 远离犯罪
第十课 认识刑法
新课导入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充满了“暗礁”和“雷区”。哪些行为属 于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有什么后果?不同的犯罪行为要承担何种法律 责任?让我们一起认识刑法,学习刑法,远离犯罪。
探究新知
一、犯罪与刑法
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
是违法行为。根据所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以分为违宪行为、行
用刑罚的前提,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刑罚当罚性是指行为达到了受刑罚处
罚的严重程度,但并不是指必须给予刑事处罚。有些犯罪情节轻微,可依法免 予刑事处罚,但也是属于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探究新知
任何一种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 任。犯罪行为作为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触犯了刑法,犯罪行为 人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在徐州铜山区该村镇及周边地区造成了恶劣影响。被告人孙某等组织成员被抓获后,群众 自发放鞭炮庆祝,并在网络上发帖称:“感谢中国共产党,村镇人民得解放,载歌载舞来 庆祝,从此不再受压迫。”当地市场也很快恢复活力,交易人群迅速增加。 庭审中,检察机关出示了相关证据,孙某等人及其辩护人进行了质证,控辩双方充分 发表了意见,各被告人进行了最后陈述,认识到错误,表示忏悔。各被告人的亲属及人民 群众二百余人旁听了庭审。最后法庭宣布,该案择期宣判。
八年级道法上册犯罪知识点
八年级道法上册犯罪知识点犯罪是社会不可避免的问题,了解犯罪知识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八年级道法上册犯罪知识点。
一、犯罪基本概念犯罪是指违反了国家法律规定而被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
犯罪由两部分构成,即客观部分和主观部分。
客观部分指的是犯罪行为的实施,包括犯罪的对象、手段、结果等。
主观部分指的是犯罪人的有罪心理,包括故意、过失、紧急避险、正当防卫等。
二、犯罪分类按照犯罪的性质和情节的严重程度,犯罪可以分为轻罪、普通犯罪和严重犯罪。
轻罪指的是刑法规定的罪名中,法定刑轻于3年的犯罪行为;普通犯罪指的是法定刑在3年以上但不超过10年的罪名;严重犯罪则是法定刑10年以上、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犯罪行为。
三、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是指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人员,未成年人犯罪是指这个人群所犯下的犯罪行为。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在犯罪情节轻微的情况下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在犯罪情节较重且有社会危害性的情况下,可以向其施加治安教育、收容教育等措施。
四、犯罪手段犯罪手段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时使用的手段或方法。
常见的犯罪手段有暴力、欺骗、偷盗等。
暴力手段指的是采取暴力手段威胁他人,或者直接使用暴力伤害他人的犯罪行为。
欺骗手段指的是以虚假事实或者假借权威形象等方式,骗取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
偷盗指的是盗窃他人财物的行为。
五、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犯罪预备指的是犯罪人已经作好准备,但还没有开始犯罪的行为。
犯罪未遂指的是犯罪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达成其犯罪目的。
犯罪中止指的是犯罪人已经开始犯罪,但在犯罪过程中放弃了犯罪行为。
六、犯罪法律责任犯罪人应该承担相应的犯罪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人被判处的刑罚;民事责任是指犯罪人应该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行政责任则是指犯罪人受到行政处罚的责任。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教学设计教科版
1. 拓展资源:
1.1 法律案例集:提供一系列与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相关的法律案例,让学生通过阅读案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原则。
1.2 学术论文:推荐一些关于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的学术论文,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两个原则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情况。
1.3 在线课程:推荐一些关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在线课程,让学生通过视频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系统学习相关知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的基本概念。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规定了国家只有在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才能对公民进行处罚。无罪推定原则则是刑事诉讼中的重要原则,它规定了被告人在没有被证实有罪之前,应被视为无罪。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1 讲授法:在讲解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原则时,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同时,在讲解法律制裁的种类和作用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法律规定,让学生了解违法行为将受到的惩罚。
1.2 讨论法:在讲解犯罪的原因和危害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1.3 情景模拟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法官、律师、被告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法治的过程,提高学生提交的作业,我将认真批改并给出详细点评。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我将指出并引导学生改正,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八年级道法法律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道法法律知识点总结归纳道法法律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维护了社会的秩序。
在八年级学习中,我们涉及了许多与道法法律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一、宪法与基本法律原理1. 宪法的概念与内容:宪法是国家最高法律,包括国家的基本制度、权力机关的设置与职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2. 宪法的修正与解释:宪法修正指对宪法进行修改与完善,宪法解释是对宪法条款含义的阐释与解释。
3. 依法治国原则:依法治国是指通过法律手段来管理社会,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平正义。
二、刑法与犯罪与治安知识1. 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是我国公民个人行为规范的基础,其基本原则包括法定性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适用原则等。
2. 犯罪与治安常识:了解一些常见犯罪行为及其危害,如盗窃、抢劫、诈骗等,同时了解社会治安的相关知识。
3. 未成年人犯罪: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了解其特点、预防措施以及相应惩罚。
三、民事法律知识1. 民事法律权利与义务: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如财产权、合同权、婚姻权等,以及相应的保护机制。
2. 家庭法律知识:涉及婚姻家庭的相关法律,如离婚、收养、继承等,以及对妇女儿童的权益保护。
3. 消费者保护法:了解消费者的权益与维权途径,避免被虚假广告、不合格产品等侵害。
四、道德伦理与法律1.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是广泛的社会准则,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行为规范,两者有着内在的联系与互相依存关系。
2. 道德养成与法律教育:道德和法律都是在人们成长过程中进行教育与培养的重要内容,通过有关教育可使人们养成正确的行为准则。
3. 道德法庭与纠纷解决:在一些纠纷解决中,可以采用道德法庭的方式进行公正的调解与处理。
综上所述,八年级道法法律知识点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准确理解并正确应用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法律意识,遵守法律规范,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共利益。
部编版道德与法制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1)两则材料分别体现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方式是什么?
(2)官西村村民为修路无偿让地,维护了公共利益,那么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正确的选择是什么?
31.有关教育专家指出,有四类孩子最容易上网成瘾.第一类是家庭不睦的孩子.他们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希望在网络世界得到关心;第二类是成绩差的孩子,他们在现实世界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在网络里却容易找到成功的体验;第三类是性格孤僻的孩子,他们不愿和别人沟通,却越来越依赖虚拟世界;第四类是自制力差的孩子,他们明白沉迷网络的危害,但就是管不住自己,总想多玩会儿.
(1)请你 “网瘾少年”戒除网瘾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2)我们怎样才能做网络 主人?
(3)中学生上网应注意哪些?(至少例举四个方面).
32.某初级中学学生丁某,读初一时经常旷课逃学,在家玩电脑,屡教不改.升入初二后,他更沉迷于上网,为了去网吧,发展到偷别人的手机和学校的电脑零部件去卖,结果被处以行政拘留.初三上学期他在网上结交了一些网上损友,一起在社会上滋事生非.一天,为了网友的“哥们义气”,他参与打架,在斗殴中用利器把对手刺死,丁某受到刑罚处罚.
C. 行政违法和刑事违法D. 行政违法和民事违法
21.陈某持刀抢劫出租车司机甲某,甲某勇敢与之搏斗,将其刺成重伤并夺回财物.甲某的行为性质属于()
A. 一般违法行为B. 紧急避险C. 正当防卫D. 犯罪行为
22.对于紧急避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①紧急避险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避险行为②紧急避险没有法律支持③紧急避险所损害的利益必须是非法利益④紧急避险所引起的损害应小于所避免的损害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远离犯罪第十课认识刑法
问题三:什么是刑罚?刑罚有什么作用?
•指导学生分组结合自己的实 际展开讨论。
归纳总结
• (1)由刑法规定对犯罪行为进行的处罚,就是刑罚。犯罪 是刑罚的前提,刑罚是处罚犯罪的手段。
• (2)刑罚对犯罪行为人具有惩罚、威慑、感化和教育的功 能,对被害人具有慰藉、安抚和补偿功能,所以,它能够 起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有序的作 用。
问题一:什么是违法行为?有哪些分类?
•指导学生分组结合自己的实 际展开讨论。
归纳总结
• (1)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 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 (2)根据所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分为违宪行为、行政违 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问题二:什么是犯罪?犯罪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为维护本国安全利益或社会公共秩序,有权将违反本国法律的外国人或外 交人员驱逐离境。中国法律规定,被驱逐出境的外国人,自被驱逐出境之 日起十年内不准入境。驱逐出境,是指将犯罪分子从我国境内驱逐到我国 境外的一种刑法处罚。对于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领域内犯罪的中国公民,不适用单独或附加判处驱逐出境的刑法。由此 可知,驱逐出境只适用于不具有中国国籍的,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犯罪的外国公民和无国籍公民。
违法刑行罚为。
严重
• 5、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具有社__会___危;害第性二,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具有_刑__事__违;第法性 三,犯罪是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具有刑__罚__当__罚。 性 • 6、任何一种违法行为都有其行___政__违_,法都要承担相应的 行_犯_政罪__违行_。为法犯人罪要行承为担作相为应一的行种__严政__重违_的。法违法行为,触犯了刑法, • 7、由刑法规定对犯罪行为进行的处罚,就是_行__政__违。法
无罪推定原则
题目1/20以下选项属于现代法律的基本价值追求的是()。
∙A自由裁量∙B专制∙C人权∙D独裁解析正确答案:C人权是人之为人所具有的基本权利,它是公民实现私人自主和公共自主的前提。
保障和尊重人权是现代法律区别于传统法律的重要标志。
故本题答案为C项。
题目2/20关于法治原则下的权利保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国家赔偿是国家对于公民权利的一项救济措施,是为公民带来利益的,因此无须进行监督∙B要推进国家赔偿审判公开,严格执行国家赔偿案件证据规则和听证质证程序,确保办案结果体现实体公正、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C要畅通权利救济渠道,认真受理和审查刑事赔偿申请,对符合赔偿条件的要应赔尽赔、当赔即赔∙D各级检察机关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依法赔偿理念,增强人权保障意识,坚持依法、公平、及时赔偿解析正确答案:A各级检察机关应当忠实履行国家赔偿监督职责,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监督条件和范围,认真开展赔偿监督工作,依法纠正因赔偿决定不当对赔偿请求人造成二次侵权。
因此,A项的说法不正确,当选。
题目3/20我国刑法量刑的原则是什么?∙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C平等适用刑法原则∙D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解析正确答案:B《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该条的规定即“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我国刑法的量刑原则。
因此,本题答案为B。
题目4/20关于人权,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A从本质上说,人权是法律权利∙B法律可以保障人权的实现∙C人权可以作为判断法律善恶的标准∙D保障人权是法治的要求解析正确答案:A人权是指人之作为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
从本质上说,人权是应然权利,是道德权利。
人权通过立法转化为法律权利。
故本题答案为A项。
题目5/20劳教教养制度被废止的主要原因是该制度侵犯了公民的()。
∙A人格尊严∙B人身自由∙C劳动权∙D休息权解析正确答案:B劳动教养是属于限制人身自由的一种行政处罚,是针对没有构成刑法上犯罪,而违反行政法规的人进行的一种行政处罚,公安机关无须经法院审讯定罪,即可将疑犯投入劳教场所,实行最高期限为四年的限制人身自由、强迫劳动、思想教育等措施。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0.1《犯罪与刑罚》说课稿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0.1《犯罪与刑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犯罪与刑罚》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特征以及犯罪的法律责任。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但对犯罪与刑罚的认识尚浅。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一些犯罪现象,但对其本质和法律后果了解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犯罪的特点,以及犯罪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特征,掌握犯罪的法律责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犯罪行为。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2.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
3.学生对犯罪现象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犯罪的特点和后果。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法律意识。
4.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犯罪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展示犯罪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案例分析:介绍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和后果。
3.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犯罪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4.知识拓展:讲解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让学生掌握相关法律规定。
5.情景模拟:创设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法律意识。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犯罪概念、特征的掌握程度。
八年级道法试卷
第三单元一、选择题1.随着互联网的普与,网络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网络交往可以拓展我们的人际交往X围B.网络娱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们的学习压力C.网络购物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D.在网络世界里我们可以任意妄为,自由自在2.同学们通过参加学校开展的“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主题教育活动,学会一些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
今后使用网络时我们应该〔〕①不浏览网上信息②不交网友③不沉溺虚拟时空④不侮辱、欺诈他人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二、非选择题3.小华的成长日记,有不足也有收获。
小华:平时我喜欢上网,浏览新闻,拍照搜题,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与网友聊天,上网成了我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
我更喜欢玩游戏,简直到了通宵达旦的地步。
最近,视力下降,上课时头也昏昏沉沉的,感觉越来越听不懂。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一、选择题1.关于网络学习的特征,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A.可以共享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B.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C.突破了传统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D.可以无拘无束,为所欲为2.下列关于网络学习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网络学习使世界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室”B.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C.网络学习在未来才能真正实现D.传统学习和网络学习应该结合起来二、非选择题3.在过去,人类的交流、学习和教育主要依赖于纸、笔、墨、粉笔、黑板等传统工具。
如今,进入信息时代,电脑、网络等成为重要的学习工具,网易公开课、微课等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网络学习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你有过网络学习的经历吗? 举例说明并说出网络学习带给你哪些便利。
〔2〕有人说,“网络学习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传统的、面对面的学习”,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选择题1. 关于中学生对《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了解,有关研究人员在某初中随机抽取12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复习题纲第一单元在集体中1.什么是归属感?对集体的依赖和需求的感觉就叫归属感。
2.在班级和学校里,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什么?爱护学校里的各种设施,使我们的校园环境保持美丽和整洁,时刻维护学校的荣誉和利益,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3.在班级和学校里,我们为什么要珍惜我们的家人(老师和同学)?(1)我们在学校中的所有进步,都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帮助。
(2)老师的专门指导和同学的互帮互助,使学校成为我们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最佳场所。
(3)在和老师、同学的交往活动中,我们逐步懂得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掌握了很多人际交往的方法和艺术。
4.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怎样的?(1)个人与集体是相互依存的。
(2)一方面,个人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中,离不开集体;另一方面,个人是组成集体的细胞,集体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
(3)来自集体的关心和帮助使我们获得了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力量,而我们为集体所散发出的每一份光和热也照亮和温暖着集体中的每一个同伴。
5.什么是真正的集体?应该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所有的集体成员为了一个美好的共同目标而团结一心,同舟共济。
6.为什么说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集体的帮助?(1)集体是个人生存的依靠,是个人成长的园地。
(2)集体的团结能给每个成员鼓舞和力量,使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集体的团结可以把每个成员的长处集中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从而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战胜个人无法战胜的困难。
7.合作可以铸就团队:(1)一个团队的成员是否懂得合作、善于合作,往往决定着这个团队的成败。
(2)在班级和学校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8.在班级和学校生活中,如何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养成全局观念和集体意识,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勇于主动承担责任,培养宽容与合作的品质,等9.如何正确理解竞争?(1)竞争给生命带来了活力。
个人在竞争中成长,集体在竞争中进步,社会在竞争中向前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站罪刑法定与无罪推定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法律的权威,增强对法律的敬畏感,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同时初步培养自己的法治意识和遵法守法的习惯。
能力目标:树立自觉学法的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
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的法律内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无罪推定与罪行法定的内涵。
教学难点:无罪推定与罪行法定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针对被告人沈华(化名)抢劫8毛钱一案,法院作出判决,沈华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八千元。
16岁的沈华是日照市某酒店员工。
因嫌自己的收入不够花销,就与朋友王某(另案处理)预谋“抢几个钱花花”。
被告人沈华伙同王某将路人陈某、安某拦住,采取殴打、语言威胁等手段,实施抢劫。
不料翻遍陈某、安某全身上下,只有陈某的衣服口袋里有8毛钱,沈某、王某二人不甘心,又继续殴打、搜身,后陈某、安某趁沈某不备逃跑。
该案起诉至法院后,法庭采纳了检察机关的指控,认定沈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鉴于其系未成年、初犯、认罪态度好等情节,依法减轻处罚,作出上述判决。
沈某只抢了8毛钱,为什么法院要判罚这么重?这体现了什么原则?
提示:抢劫之所以会判得重,主要是因为在抢劫过程中,罪犯不单侵犯了受害人的财产权,同时也侵犯了受害人的人身权利。
也就是说,抢劫行为的危害不仅仅是财产,还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和公民人身安全,所以,即使获得的钱财都很少,一般偷窃行为和抢劫行为相比,其社会危害性是有本质区别的。
只有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才能构成犯罪。
罪刑法定原则。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一问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罪刑法定原则
活动一:看教材第69--70页材料。
1.问题思考:什么是罪刑法定?
2.分组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3.教师讲解:(1)定罪量刑,是最严厉的制裁手段。
没有刑法的依据,没有法院的有罪判决,任何人不受定罪量刑。
罪刑法定,无罪推定,就是为了避免无罪者被无中生有地定罪量刑。
(2)我们做出的行为只要不是法律明文禁止的,就不为罪;我们做出的行为只要不是法律明文处罚的,就不处罚。
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必须有法律明文规定,这就是罪刑法定原则。
目标导学二:正确理解罪刑法定原则
活动:案件回放
非法出售试题及答案、暗中操作“枪手”替考、利用无线电器材作弊……2016年研究生考试泄题案的部分涉案人员,2017年3月21日在湖北公安县人民法院受审。
据了解,这是刑法修正案(九)关于作弊入刑规定施行以来,首起大规模有组织的考试舞弊案件。
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首日,一份英语试题答案开考前在网络中流传。
各级公安部门组织力量、剖根溯源、迅速破案,抓获了一批犯罪嫌疑人。
3月21日,湖北公安县人民法院审理此案,13名被告人被指控的罪名涉及组织考试作弊罪,非法提供出售试题、答案罪,代替考试罪三项。
这是作弊入刑后首次有犯罪团伙同时涉及三项罪名。
21日下午,经过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被告人陈述等法定程序,13名被告人均当庭认罪。
1.问题讨论:(1)13名被告人的罪名为什么成立?(2)极少数基层干部在处理社会事务或解决各种矛盾
时,没有做出遵法守法的表率,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权废法。
结合本节所学内容,搜集有关案例,谈谈这一现象的危害性。
2.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讲解: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国家制定的刑法是定罪判刑的唯一依据。
刑法没有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违反刑法的规定,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任意定罪。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违反刑法的规定,宽纵罪犯。
对犯罪分子定罪和处罚,必须遵守刑法的规定,罪责刑相适应。
任何人犯罪都得根据刑法的规定,接受法律规定的相应处罚,重罪重罚,轻罪轻罚。
目标导学三:无罪推定原则
活动:看教材70页材料。
1.思考问题:结合材料回答什么是无罪推定?
2.学生思考回答。
3.教师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这一规定蕴含了无罪推定的精神。
无罪推定,简单地说,就是任何人在未经依法判决有罪之前,应视其无罪。
目标导学四:无罪推定原则施及意义
活动:看教材第71页材料
1.思考问题:(1)无罪推定原则如何实施?(2)无罪推定原则有什么意义?
2.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讲解:(1)根据无罪推定原则,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公诉人负有提出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有罪或无罪的义务;如果公诉人不能提出确实充分的证据证实被告人的罪行,法庭经过庭审和补充性调查也不能查明被告人有罪的事实,那么只能判定被告人无罪。
(2)无罪推定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中通行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联合国在刑事司法领域制定和推行的的最低限度标准之一,有利于切实尊重和维护人权。
三、课堂总结
“愉快从遵纪生,幸福从守法来”,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心存崇尚法律之心,真正做到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治社会才能真正到来,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稳定。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设置
1、最严厉的制裁手段是()
A.定罪量刑
B.无期徒刑
C.死刑
D.没收财产
2、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
A.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特别处理
B.可以比照类似的条文定罪处刑
C.可以根据其他相关罪行定罪处刑
D.不得定罪处刑
3、“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句话体现了《刑法》的()
A.罪责自负原则
B.罪刑法定原则
C.无罪推定原则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4、无罪推定原则在刑事诉讼中的体现是()
A.公民非依法定程序不受逮捕
B.公民非依法定程序不受刑事追究
C.公民非依法定程序不受司法审查
D.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