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武陵春公开课教学设计
《武陵春》教案范文
《武陵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武陵春》;(2)理解《武陵春》的背景、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3)分析《武陵春》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武陵春》;(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逝去时光的留恋;(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武陵春》;(2)理解《武陵春》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分析《武陵春》的意象和意境;(2)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2)介绍《武陵春》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武陵春》,理解诗意;(2)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武陵春》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逝去时光的留恋。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熟读背诵《武陵春》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武陵春》;3. 调查了解李清照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4.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武陵春》的诗意画面,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意;2.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置身于诗境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3. 运用比较法,分析《武陵春》与其他作品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4.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武陵春公开课教案
武陵春教学目标:掌握舴艨、载的读音,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词,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学会运用诵读品词对比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
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一、导入新课初次见面,给同学们带来一份见面礼,这份见面礼是一幅对联,上联是:“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下联是:“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聪明的同学梦一定已经猜出这支女儿花的芳名是————李清照(学生回答)对,正是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一瓣春花,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
二、朗诵文本,体会情感1、教师范读2、学生跟读:老师一人的朗读似乎有些落寞,能否邀请同学们轻声地跟着老师,模仿老师的节奏语气语调,试着读准字音,读准节奏3、学生自由朗读:从同学轻轻的跟读声中,老师已经能够感受到词的节奏美了,但是跟读总是不过瘾,不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用自己的心灵静静地体会词人的情感,想想《武陵春》流淌的是何样的情感(自由朗读)4、每位同学都读得特别认真投入,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诵一遍(一名学生朗读),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是何样的感情,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词语表达么?“愁”(板书)5、同学们通过反复的吟诵,已经能够体会词人的愁情了,我们不妨让前后几位同学组成一个单位,用你们认为可行的组合,和最能渲染愁情的方式演绎《武陵春》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比如推选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跟刚才朗诵的同学比一比,;可以用齐读的方法加重愁的浓度;也可以借鉴音乐上双声部的唱法,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当然充满智慧的同学也一定有更好的方法展示(学生自由组合,朗读)抽取23组三、品味语言1、我们的同学调动了自己的机智,全力地传达了李清照的愁情,那么在朗诵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词的哪句话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学生回答)(板书:直接抒愁,)我们知道人在最激动的时刻,常常借眼泪来宣泄内心的痛苦:苏轼因梦见亡妻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李清照呢?她欲语泪先流又是为何呢?从文中找出原因生答:“人非”(丈夫去世)至亲至爱的夫君六年前在南京因病去世,这无疑是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更何况李清照曾一度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展示幻灯片:婚姻生活的一个片断)能用一两个词语形容这对夫妇的婚姻生活么?[幸福美满,琴瑟和谐,夫唱妇随,志同道合、、、、、、]可是那么美满的生活,那么美好的人物却消失在眼前,一切都成回忆,李清照能泪湿衣襟能不发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叹么!2、事事休啊,什么叫事事休?[万事皆休],她感到万事皆休,表现在行动上呢?哪句话?[日晚倦梳头],请再读一遍,你会把重音落实到哪个字上?[倦],倦的本义是疲倦,懈怠,你认为在句中还是这个意思么?梳头是人物的动作,是生活中极常见的极细微的动作,而对梳头的懈怠,代表着对生活的什么态度?[讨论小结]:倦是身心的疲乏,是对生活的放弃,绝望!词人用生活中极小的细节传达了内心的悲愁!(板书:细节传愁)3、想起曾相亲强爱的丈夫,想起了美满的生活,怎么不令人流泪可有是谁勾起了六年前的生离死别,是谁让本已悲凉的心海又泛起苦涩的愁波?触动这份愁情的是什么?李清照见到了什么才“泪湿衣襟”?[风住尘香花已尽],能描述一下这个景么?[风停了,花都凋零了,连泥土也都沾上了花香],词人说“物是”景物依旧,那么我们不妨拿起她早年写就的《如梦令》作一番比照,看看是否能够印证“物是”,请一位女生朗读,其他同学划出与“风住尘香花已尽”相类似的词语[女生朗读] 问:相似点在哪里?[绿肥红瘦][花已尽],雨疏风骤[风住],情感一样么?讨论小结:《如梦令》表达的是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与不舍,语气轻快但是《武陵春》暮春的景色却更多的勾起了词人伤痛,[板书:触景生愁] 春天依旧,落花依旧,可国已不成国家也不成家,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都随落花而逝,因此当词人道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其愁其哀是何等沉痛!请用沉痛的语气朗读最强烈最直接地抒发词人情感的这句话齐读:[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我们再连起来把上阙朗诵一遍,请传递出词人因景而生愁和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情来。
《武陵春》公开课教案
《武陵春》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武陵春》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生平等知识。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武陵春》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表演等实践活动,提高表达和创新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和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诗歌创作。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武陵春》全诗2.2 教学重点:诗歌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3 教学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
诗歌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展示李清照的画像和简介,引起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武陵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3.3 分析与欣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欣赏诗歌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评价自己在理解和欣赏诗歌方面的进步。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看法和理解。
4.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测验成绩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材料:《武陵春》全文及其注释。
李清照的生平介绍资料。
5.2 多媒体材料:李清照的画像和相关历史背景的图片。
与《武陵春》相关的音乐、视频等素材。
5.3 辅助教材:相关诗歌鉴赏的教材和参考书。
写作和表演活动的指导资料。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师准备:熟悉《武陵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准备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如文本、图片、多媒体等。
设计教学活动和讨论问题。
6.2 教室准备:安排合适的教学场地,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朗读和活动。
九年级语文上册《武陵春》教案、教学设计
2.创作练习:以《武陵春》为灵感,创作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词,要求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体现春天的美好。作品字数不限,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古诗词鉴赏能力,他们对诗词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和感悟仍存在困难。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于李清照及其作品的了解可能局限于表面,对于《武陵春》的艺术特色和深层含义把握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已有知识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朗读、讨论、分享等,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充分展示自己。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武陵春》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鼓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语文素养。
4.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课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五)总结归纳
1.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强调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和《武陵春》的艺术特色。
2.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诗词中体会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课后作业:布置与《武陵春》相关的作业,如诗词鉴赏、创作练习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特布置以下作业:
武陵春 公开课教案
武陵春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武陵春》的背景和意义。
2. 学习《武陵春》的诗歌形式和诗意表达。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培养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武陵春》的文化背景和诗意表达。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触发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武陵春》2. 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武陵春》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山水诗的兴趣,并引出课本中的《武陵春》。
2. 介绍背景(10分钟)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武陵春》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杜甫以及《武陵春》的写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3. 分析诗歌形式(15分钟)逐句解读《武陵春》,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包括字数节奏、押韵方式等。
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4. 阅读理解(1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武陵春》,理解诗歌的意思和作者的感悟。
鼓励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主题,并结合背景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5. 创作体验(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武陵春》的理解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春天的思念、对自然的赞美等。
鼓励学生用诗歌的形式呈现,但也可以选择散文或其他文体。
6. 分享与展示(15分钟)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展示在课堂上,相互欣赏和交流。
鼓励学生对同学的作品给予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7. 总结与反思(10分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对诗歌《武陵春》有更深入的理解。
鼓励学生思考诗歌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五、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可以参考《武陵春》的表达方式。
武陵春教学设计
武陵春教学设计《武陵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武陵春》这首词。
2、引导学生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李清照的词风。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词的大意,把握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学习通过描写景物和人物动作、神态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2、难点深入体会李清照晚年的愁苦心境。
理解词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一新颖奇特的比喻。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咱们来玩一个小游戏。
我说出一个场景,你们来猜猜我的心情。
比如说,“阳光明媚,微风拂面,我在公园里漫步,看到五颜六色的花朵争奇斗艳。
”你们觉得我这时的心情怎么样?(学生回答:愉快、轻松)那如果我说,“乌云密布,狂风呼啸,我独自走在泥泞的小路上,鞋子沾满了泥水。
”这又是什么心情呢?(学生回答:糟糕、郁闷)其实啊,古人也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心情,不过他们不是直接说,而是通过诗词。
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李清照的《武陵春》,看看她是怎么表达自己心情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她的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这首《武陵春》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
当时,金兵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流亡到南方,丈夫赵明诚也去世了,她遭遇了国破家亡的双重打击,生活十分凄苦。
(三)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初步感受词的情感。
(四)研读词句,体会情感1、理解词的大意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的意思。
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2、分析词中的意象提问: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双溪舴艋舟)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凋零、凄凉、孤独)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氛围,以及所表达的作者的心情。
武陵春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武陵春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背诵并默写《武陵春》全文。
(2)理解并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3)学会运用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互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视友谊、珍惜时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背诵并默写《武陵春》全文。
(2)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复杂的情感变化。
(2)运用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初步感知诗歌主题。
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字词。
3.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中的情感变化。
4.多媒体辅助教学(1)播放《武陵春》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
5.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体会诗中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6.鉴赏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诗歌。
7.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巩固所学知识。
8.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武陵春》全文。
(2)结合课堂学习,写一篇关于《武陵春》的鉴赏文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武陵春》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诗词,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
2.组织学生进行古典诗词鉴赏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
李清照《武陵春》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武陵春》的背景和意境。
2.领悟李清照的词风及其在词坛的地位。
3.分析《武陵春》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4.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武陵春》的意境和情感。
2.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三、教学难点1.《武陵春》中的意象分析。
2.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词坛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清照的其他词作。
(二)课堂讲解1.介绍《武陵春》的创作背景。
2.分析《武陵春》的意境和情感。
3.讲解《武陵春》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武陵春》的理解和感悟。
2.分析《武陵春》中的意象,如“武陵春”、“绿肥红瘦”等。
3.讨论李清照的词风特点,与其他词人进行比较。
(四)案例分析1.让学生举例分析《武陵春》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2.分析《武陵春》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3.探讨李清照在词坛的地位及其影响。
(五)课堂小结2.强调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五、课后作业1.背诵《武陵春》。
2.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分析其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3.写一篇关于《武陵春》的鉴赏文章。
【原文】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鉴赏分析】1.意境分析《武陵春》以春景为背景,描绘了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词中“风住尘香花已尽”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结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失落。
词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美好时光不再的感慨。
2.情感分析3.修辞手法分析(1)拟人:词中“风住尘香花已尽”,将风、尘、花都拟人化,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结束。
(2)比喻:词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将愁比作沉重的物体,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愁苦。
4.艺术特色分析《武陵春》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词人内心的情感。
词中采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词意更加深刻。
武陵春(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武陵春(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武陵春》。
(2)理解《武陵春》的创作背景、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作品风格。
(3)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武陵春》。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武陵春》。
(2)理解《武陵春》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作品风格。
(3)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词中意象的分析。
(2)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李清照的生平和作品资料。
(2)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武陵春》。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作品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李清照的生平和作品风格。
(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李清照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武陵春》,感受词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2)重点讲解词中的意象和作者情感。
5. 欣赏与拓展(1)让学生欣赏其他关于春天的诗词。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武陵春》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和作品风格。
2. 学生谈收获,对古典诗词的欣赏和理解。
3. 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武陵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和合作探讨的表现。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对《武陵春》的熟读和背诵情况,以及他们对相关作业的完成质量。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学生的反馈。
《武陵春》教学设计
《武陵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武陵春》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背景;理解诗中蕴含的意象和情感;了解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和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习和理解《武陵春》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 难点: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导入:利用音乐或图片欣赏、课题导入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武陵春》做好铺垫。
2. 集体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鉴赏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个体思考:学生以个人形式进行思考和写作,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关键词或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进行写作。
4. 课堂展示: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进行课堂展示。
可以采用朗诵、小品、诗歌表演等形式,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5. 提升拓展:针对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可以进行相应的拓展教学,例如给学生提供一些诗歌写作的素材和技巧,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学习《武陵春》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2. 听课文朗读,学生跟读。
3. 导入讨论:请学生就《武陵春》中的意象进行讨论,指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了解这些意象所包含的情感和意义。
4. 集体鉴赏:教师导读诗歌,引导学生鉴赏诗中的节奏、韵律和意境,借助音乐进行诗歌趣味性的感受。
5. 小组合作: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流、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6. 个体写作: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自由写作的形式,表达对《武陵春》的理解和感悟。
7. 课堂展示: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的课堂展示,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8. 课堂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出进一步的提高要求和建议。
武陵春(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武陵春(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武陵春》;(2)理解《武陵春》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3)掌握一些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意;(2)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3)培养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诗意;(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3)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武陵春》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2.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意和情感的理解;2. 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武陵春》;2. 参考资料:关于《武陵春》的背景资料、文学鉴赏资料;3.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古琴曲《武陵春》,让学生感受诗意;(2)引导学生朗读《武陵春》,体会诗的韵律美。
2. 新课导入:(1)介绍《武陵春》的背景;(2)讲解诗意,分析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意和情感的理解;(2)选取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文学鉴赏:(1)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武陵春》的艺术特色;(2)学生自主鉴赏,分享心得。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武陵春”的理解;(2)分组进行诗歌创作,体会诗意生活。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意生活和文学鉴赏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1)背诵《武陵春》;(2)写一篇关于诗意生活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拓展:(1)与其他描写春天的诗词进行对比,如《江南春》、《春晓》等;(2)分析不同诗人对春天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文化拓展:(1)了解武陵地区的文化背景,如桃花源记等;(2)探讨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与回答:(1)针对《武陵春》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2)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增强课堂互动。
武陵春教学设计
武陵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体会其词作的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武陵春》这首词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指导学生诵读词作,感受其韵律之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表达的愁绪,体会词人的情感变化。
(2)品味词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词人“愁”的深刻内涵和复杂情感。
(2)让学生能够将词人的情感与自身生活体验相结合,产生共鸣。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中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4、比较分析法:将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作进行比较,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变化。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古典、忧伤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中,古代女子的愁绪通常是因为什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如思念亲人、爱情不顺等。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武陵春》,看看她的愁又是什么呢?”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包括她的早期生活、婚姻状况以及后期的遭遇。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离世等一系列打击后的心境。
3、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理解词义(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的大意。
(2)教师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如“风住尘香花已尽”中的“尘香”,“日晚倦梳头”中的“倦”等。
5、赏析词句(1)“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提问:“风住尘香花已尽”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回答:描绘了风停了,花已凋零,尘土中还残留着花香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凄凉、衰败的氛围,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2024年武陵春公开课教案
武陵春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掌握《武陵春》的作者、背景、体裁等相关文学常识。
(2)正确理解、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鉴赏能力。
(3)学会分析、品味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阅读、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3)结合课文,进行仿写、扩写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教育学生珍惜友情、珍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分析、品味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2.教学难点:(1)对诗歌意象的深入理解与把握。
(2)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李清照,宋代女词人,有“词中之神”之称。
(2)展示课文背景:描绘武陵春景,抒发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美好意象,感受词人的情感。
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感受。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2)小组汇报:各组展示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深入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2)结合实例,分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
5.实践活动(1)仿写: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艺术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扩写:以课文为基础,进行故事情节的扩写。
6.总结与拓展(1)总结课文内容,强调教学重点。
(2)拓展阅读:推荐相关诗词,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宋代诗词。
四、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友情的作文。
3.搜集宋代诗词,进行欣赏与比较。
《武陵春》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武陵春》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武陵春》。
(2)理解《武陵春》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李白的生活背景。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武陵春》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武陵春》。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生活背景。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李白及其生活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春天的印象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武陵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寓情于景、虚实相生等。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身临其境地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春日武陵的美好景色,感受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武陵春》。
2. 结合课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武陵春》的掌握情况。
(2)提问:谁能分享一下你对李白及其诗歌的了解?2. 深入探讨(1)让学生朗读《武陵春》,关注诗歌中的情感变化。
(2)讨论:诗中的情感是如何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的?3. 实践活动(1)分组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李白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武陵春》公开课教案
《武陵春》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武陵春》,使学生了解宋代词人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提升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逝去时光的珍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词牌《武陵春》的格式和特点。
2. 分析并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创造。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武陵春》词文本、相关背景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预习《武陵春》,了解词人李清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宋代词曲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出本课《武陵春》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武陵春》,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意,体会词韵。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词牌《武陵春》的格式和特点,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情感。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词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指导。
5. 情感体验学生齐读《武陵春》,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词的美感。
6. 拓展延伸教师出示其他有关春天的词作,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各自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9. 板书设计词牌《武陵春》格式特点意象分析情感体会10.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武陵春》词牌格式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词中意象、意境和情感的理解深度。
3. 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的参与度及表现。
七、教学拓展1. 推荐李清照其他著名词作,如《如梦令》、《声声慢》等,供学生课后阅读欣赏。
2. 引导学生关注宋代其他词人的作品,比较李清照与其他词人的风格差异。
3. 组织一次词的主题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词作品。
八、教学资源1. 李清照词作选集。
《武陵春》公开课教案
《武陵春》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武陵春》;(2)理解《武陵春》的诗意和诗人的思想感情;(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武陵春》;(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武陵春》;2. 理解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分析;2. 艺术特色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2. 《武陵春》全文;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李清照及其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武陵春》,激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武陵春》,感受诗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诗题,思考诗的意境和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春天的美好;(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5. 艺术欣赏(1)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比喻等;(2)让学生欣赏并体会诗歌的美。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的意境、诗人的情感和艺术特色。
7.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武陵春》;(2)写一篇关于《武陵春》的短文,可以从意境、情感、艺术特色等方面入手。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需要思考是否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文,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师还应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
七、评价与反馈本节课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的过程参与和成果展示。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短文写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武陵春李清照教案
武陵春李清照教案【篇一:武陵春教案】《武陵春》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舴艨、载的读音。
2、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词,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
3、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
4、学会运用诵读品词、对比、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想像在阅读时的作用。
3、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2、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
4、在感悟中使学生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初次见面,给同学们带来一份见面礼,这份见面礼是一幅对联,上联是:“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下联是:“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聪明的同学们一定已经猜出这枝女儿花的芳名是——李清照(学生回答)。
对,正是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独树一帜。
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一瓣春花,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
(二)、朗诵文本,体会情感1、教师范读2、学生跟读:老师一人的朗读似乎有些落寞,能否邀请同学们轻声地跟着老师,模仿老师的节奏语气语调,试着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从同学轻轻的跟读声中,老师已经能够感受到词的节奏美了,但是跟读总是不过瘾,不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用自己的心灵静静地体会词人的情感,想想《武陵春》流淌的是何样的情感。
(自由朗读)4、每位同学都读得特别认真投入,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诵一遍。
(一名学生朗读),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是何样的感情,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词语表达么?“愁”(板书)5、同学们通过反复的吟诵,已经能够体会词人的愁情了,我们不妨让前后几位同学组成一个单位,用你们认为可行的组合,和最能渲染愁情的方式演绎《武陵春》。
2022年《武陵春》教学设计7篇
2022年《武陵春》教学设计7篇《武陵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两首词。
2、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借景抒情、化虚为实、比喻夸张,学会运用诵读品词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
3、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借景抒情、化虚为实、比喻夸张。
难点:学会运用诵读品词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生疑发问,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学生唱八年级所学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激发学生学词的兴趣,营造氛围。
二、学习《武陵春》1、导入课题。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交流对李清照的.了解,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2、指导朗读。
⑴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评读教师的优点与不足。
⑵明确字音、节奏,学生自读,小组推荐成员朗读。
3、理解词句。
先请一名学生完整地交流自己的理解,然后让其他同学评价,教师适时点拨。
4、感悟感情。
用“我喜欢读______句,读出了_____情景或感情”的句式来交流。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的作用,引导学生赏析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体验意境。
启发学生联想想像,鼓励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词中的意境,进一步感悟词人抒发的感情。
三、教学《望江南》(采用学习《武陵春》的方法来让学生自主学习)1、导入课题。
简要介绍作者、作品。
2、指导朗读。
⑴听录音朗读。
⑵学生自由读,点名读,评读,正字音、明节奏。
⑶全班齐读。
3、理解词句。
⑴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词的意思。
⑵检查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适时点拨、强调重点词句。
4、感悟感情。
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品味语言。
用“我喜欢读_____句,读出了_____情景或感情”的句式进行交流。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蕴含的思想内涵。
5、体验意境。
武陵春 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
《武陵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内容,感悟愁情2.品味语言,明辨词风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课之前,我们先放松一下,猜个谜语。
请看这副对联:“上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下联: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猜一人名。
“对,正是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独树一帜。
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感受她的芬芳。
(屏显)作者介绍: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二、初读愁词,理解内容1. 教师范读,正音:舴艋、载2. 请大家带着对这首词的初步体会,吟诵这首词,体会作者情感。
3. 理解内容:日晚,也拟,物是人非事事休。
4.大家一定很好奇作者为何有如此愁怨呢?这和作者当时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屏显)写作背景:北宋灭亡后,李清照来到南方,故乡已陷入金人之手,家中收藏的大批文物被焚毁,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故。
金军继续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寓居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词。
时年53岁,经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
5.再读诗歌,读出愁情。
三、品读词句,感悟愁情。
这几位同学动情的朗读,一下拉近了我们和李清照的距离,仿佛悲伤感怀,愁怨深重的词人就在我们面前。
1.请细读该词,哪些词句细致传达出旷世才女如泣如诉的愁情?2.诗人是如何写愁的?请任选一种术语品析诗句。
触景生愁、细节传愁、比喻摹愁、直接抒愁。
3.回头再看整首词,词人的情感是否一直处于愁闷低沉状态,有过一丝变化没有?从哪里看出来?(闻说、也拟、只恐)小结:这首词采用借景抒情、化虚为实,直接抒情,细节传愁,比喻摹愁等手法,表达女词人心中愁云笼罩,因种种不幸遭遇而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武陵春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武陵春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武陵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1、鉴赏词作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学生合作学习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1、背诵这两首词。
2、练习第一二题。
《武陵春》译文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
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
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课文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陵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猜读法,听写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体会于写景、神态、动作中摩情和化虚为实的写作方法。
2、通过“以诗解诗”的方法,感悟李清照浓重的愁情。
3、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背景,走近李清照及其婉约的词风。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武陵春”,(出示武
陵春三个字)大家猜猜,这可能写什么内容?
预设:有关春天的景色,关于武陵春天的故事,可能还有抒发的情感。
二、听写诗词
过渡:到底是不是写这些内容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们把纸拿出来,听写这首词,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听写。
(提示:词共八句,请合理布局)
写完后,请再将所写的内容看一遍,看有否要修改?
三、解析词句(逐句解决):
1、风住尘香花已尽:风与花这两景物写出来了,那么他们怎么样
了呢?请看同学们的书写,进行辨析“花已尽”
是因为什么?风。
已尽,说明风是继续吹还是停
止了?“沉”还是“尘”,链接陆游的诗句“零
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或龚自珍的“落红
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景物与情感相对应)
2、日晚倦梳头:日晚“晚”是什么意思。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
可以给予特定的语境,火车晚点了)经过辨析,
是迟的意思。
倦:疏懒。
(身懒,心累?)
(人的动作也与情感相对应)
3、物是人非事事休:“物是人非”什么意思?“世事”与“事事”
的辨析,“休”又是什么意思?
4、欲语泪先流:“语”字的理解(神态与情感的对应)
5、闻说双溪春尚好:“尚”还是“上”?
6、也拟泛轻舟:根据上句,我们知道双溪的春色不错,会干什么
呢?也打算去游玩。
所以用“也拟”。
“轻”
链接“轻舟已过万重山”本来应该用轻快的心情
来登船的,但诗人明显心情不是很好,所以有没
有去?所以她说:
7、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为什么写这个“载”?愁怎
么载呢?(愁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的,但是
这里的愁你能感觉到吗?)请同学来说说你的理
解。
(化实为虚,将抽象的愁情写的有重量,多
浓沉。
)
(链接:李白、李煜的诗)
词人就是将通过景物的描写,动作神态以及化虚为实的手法,细
腻地描绘她内心的感受,请用一个字概括“愁”
四、诵读诗词:
1、请同学说说应该读出怎么样的感情,用怎么样的语调。
2、请同学范读。
3、齐读。
4、个别背诵。
五、感悟愁情:
1、这首词我们听写了读了也背了,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或者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内容?
预设:作者?背景?愁?
A猜作者是谁?(让学生来猜,如果知道是李清照的,请他说说你所了解的她,引入到《如梦令》)
B猜她为什么而愁?诗句中有体现吗?
物是人非事事休。
(过渡:人非了,我们先了解一下原先这个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链接:如梦令)我们发现这个人原先是一个性格活泼的,喜爱大自然的人。
这是因为李清照出身富贵人家,不用干活,可以玩到很晚才回家,玩得忘记了时间,所以少女时代的词就表现的轻快活泼(出示少女时的背景)
过渡:(你知道古代贵族仕女对头饰是很重视的,很重视礼仪的,而如今她记得要梳头却懒得梳头,是什么原因呢?)或者(如今发现美景又是怎么表现的呢?“也拟”但只是想想,最终有没有付之于行动。
)2、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让她对生活态度发生了这么大的改变呢?学生猜测(有可能是恋人,也有可能失恋了,或许是生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