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边界谈判中方为啥让步

合集下载

国家的边界线是怎么形成的

国家的边界线是怎么形成的

国家的边界线是怎么形成的
主要是历史原因形成的,还有就是中国政府的让步。

中印边界线:1914年英印当局与西藏地方政府秘密签署协议,把藏南约9万公里的土地划给了印度,这就是所谓的麦克马洪线。

但是中国历代政府都不承认麦克马洪线。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兵西藏之时又卷入了朝鲜战场,印度乘机推进到了麦克马洪线。

中国政府一直采取克制态度,印度认为中国软弱可欺,并不断向麦线以北推进,以致终于酿成两国大战,中国取胜后,撤退到1959年的战前区域,也就是现在的中印边界。

中缅边界:中国与缅甸订立边界时,中印已经交恶,怕引起覆辙,中缅边界议定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让步,只收回了很少一部分国土。

中越边界:中越边界的订立主要是依据清末的一系列协定,基本上保持了中越现在的边界。

中苏边界:主要是清政府与沙俄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为依据,例如《瑷珲条约》、《伊犁条约》等等,沙俄已经侵占这些领土很大时间啦,再加上中国当时国力衰弱,有求于苏联,已经换了好几届政府,在收回来很难。

中蒙边界:蒙古边界主要是清朝的乌里雅苏台。

1911年,辛亥革命后外蒙古脱离中国独立,虽然1938年宣布重归中国,但是离心力已经减弱,抗战胜利后,在苏联的支持下,外蒙独立,1946年元旦国民政府成人外蒙独立。

新中国成立后,也承认了这一既成事实。

中朝边界:中国与朝鲜子明朝起就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没有太大的变化。

经过和平谈判现在中国和越南在边境线上已经没有一寸领土有争议了

经过和平谈判现在中国和越南在边境线上已经没有一寸领土有争议了

经过和平谈判现在中国和越南在边境线上已经没有一寸领土有争议了
近日,中国和越南一直饱受关于边境线的纷争,但经过努力,双方最终取得了和解,推动了双方边境地区的稳定发展,从而迎来了平静与居安思危的气象。

历经千辛万苦,中国和越南终于将多年纠纷化解。

双方在境外谈判中,运用友谊、诚信、政治智慧,开展双边磋商。

一步步推进双方边境线问题最终得以解决,全面恢复和谐,赢得了越赞赏。

双方之间建立起来更紧密的友好关系,共同维护民族和谐繁荣。

和平谈判的成功,不仅建设了双边关系的和平与友好,而且为双方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越中双方均有利,推动双国各领域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有形无形间的交流与合作。

已经成为两国未来合作夺取更大发展的重要基石。

纵观中越边境纠纷的解决,标志着无论遭遇多大困难,中越之间能够妥善解决矛盾,和平解决争端。

最终,获得的结果不仅仅是双方的边境线已没有一寸领土有争议,还是双方携手并进、共同发展的睿智之策。

中缅三块争议地点

中缅三块争议地点

1960年10月,中缅双方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基本确定了双方的边界线。

中缅的边境争议主要有三块:一、缅北地区就是尖高山至伊索拉希山口以北未定界,包括胡康河谷、野人山、江心坡、高黎贡山与恩梅开江之间的土地。

以高黎贡山为界,中国收回片马地区(约153平方公里,1911年初,英军占领片马地区),放弃对高黎贡山以西地区的声索权;不仅让出了麦克马洪线以西的胡岗谷地,连麦克马洪线以东的江心坡都划给了缅甸。

克钦山区(野人山或枯门岭):原属中国云南省,主要以门巴族为主,因其尚未脱离文明,所以称为野人山。

江心坡:北起西藏察隅县,南到尖高山,通常指密支那以北的大部份地区,约七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台湾),现在多属缅甸克钦邦。

1852年至1885年之间,英国发动三次侵缅战争,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

英国遂通过缅甸为跳板染指中国西南边陲,1913年武力占据片马,断绝江心坡与中国内地之信道,并于1927年吞并江心坡。

1929年民国政府云南交涉署曾向英国驻滇总领事提出过抗议照会“查江心坡一带仍属我国领土,查此滇缅界务尚未勘定,片马交涉尚未解决之际,缅甸政府复派兵经营江心坡一带,并掳去山官十一人,殊失中英亲善之旨。

准函前由,相应照会贵总领事查照,转电缅甸政府,速将派往江心坡以北各地之私桩一律撤去,静候将来中英两国派出之大员会勘,以清谬误,至纫睦谊。

”今日台湾发行的地图上,江心坡和以西的孟养土司控制地仍在中国版图中。

1948年缅甸脱离英国独立,仍霸占江心坡地区不放,建国后我国为了与缅甸交好向缅甸方表示愿意放弃大片国土。

1957年周恩来与缅甸总理吴奴会谈时表示承认当年有英国政府所划定但原不被中国承认的中缅国界线,即英人所划的中印麦克马洪线的缅甸段。

1960年中缅两国签署边界条约,仅收回片马,江心坡地区并江心坡以西与印度阿萨姆省接壤的中国藩属孟养土司控制的大片土地一并慷慨送给了缅甸。

这两片土地相加比台湾还大一倍,纵贯孟养西部,与迈立开江平行走向的一座莽荒大山脉即著名的野人山。

中缅北段未定界问题再探——以清末中英边界交涉为中心1

中缅北段未定界问题再探——以清末中英边界交涉为中心1

第23卷第1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23N o .12006年2月Journal of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 of Suzhou (Social Science )Feb .2006中缅北段未定界问题再探Ξ——以清末中英边界交涉为中心朱昭华(苏州科技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江苏苏州215009)摘 要:19世纪末中英两国关于滇缅界务的交涉,是当时晚清政府面临的诸多边界争端之一,其中以北段未定界,即尖高山以北一段边界的争议尤为突出,成为中缅边界谈判长期毫无结果的主要原因,中英双方都有支持其界线主张的理由,至清朝灭亡,中英始终未能划定中缅北段未定界。

产生这一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清政府内部对英国殖民主义者所表现出来的强权政治的不满,中国传统的治边思想、边疆政策与近代意义上国家主权观念之间的冲突等。

此外,滇缅北段未定界地区的战略位置使得中英双方划界时,都给予了此段边界更多的重视,从而使这一问题的解决显得更加困难。

关键词:清末;中缅边界;中英;片马事件中图分类号:K 2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695(2006)01-0114-06晚清出现的滇缅边界问题,是近代中英两国长期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与取得独立的缅甸政府签订边界条约,这一迁延半个多世纪的问题才最终得以解决。

中缅边界的划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政府在分歧较大的北段未定界作出了较大让步,放弃了对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区上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要求,使缅甸取得了一条同它一直想争取得到的非常接近的边界,即除片马、古浪、岗房地区以外,以太平江、瑞丽江、怒江、独龙江为一方、恩梅开江为另一方的分水岭划界,向北直至中缅边界终点。

①有西方学者评论说,这个结果“与当时边界上两国国力不平衡的状态相比,应当说是比较宽宏大量的。

”但中国政府的这一让步不是无依据的,如同周恩来总理所指出的,这个划界办法并不是割地求和,不是屈从帝国主义的安排,而是深受中缅北段未定界地区历史发展状况制约的。

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内容

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内容

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内容《中缅边界条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共和国签订的一项重要国际条约,于1960年10月1日在北京正式生效。

该条约详细规定了中缅两国边界线的划定原则、具体划界的方法和程序、争议地区的处理等内容,为中缅两国建立了稳定和平的边界关系,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中缅边界条约》共包含8个条款,下面对其中的一些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条约规定了中缅边界线的划定原则。

根据该条约,中缅边界线应以自然地理条件和民族传统习惯为基础,并应尽量沿用历史上争议不大的实际控制线。

这一原则既保证了条约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也尊重了当地民族的实际情况和利益。

其次,条约明确了划界的具体方法和程序。

根据条约规定,中缅两国应互相派遣代表组成划界委员会,协商确定边界线的具体路线,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划界工作。

尤其是针对争议地区,双方应采取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通过妥协和让步来达成最终的划界协议。

此外,条约还详细规定了划界线的具体走向和标志物的设置。

根据条约规定,划界线应以具体地理地貌或明显的自然界限来界定,如山脉、河流、湖泊等。

两国还可以在边界线上设置边界标志物,标明划界线的具体位置和范围,以便于两国边民的辨识。

最后,条约还对争议地区的处理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如果在划界过程中发生争议,双方应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或者通过第三方的调解来解决,如果仍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可以提请国际法院裁决。

通过这些规定,条约为中缅边界争议提供了一种和平解决的框架,为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的签订是中缅两国边界问题得到一次重要的解决。

该条约的签订,不仅在法律层面上明确了中缅边界线的划定,而且为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同时,条约的签订也体现了中缅两国政府解决边界争议的良好意愿和智慧,为国际社会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

中国积极参与谈判和争端解决的例子

中国积极参与谈判和争端解决的例子

我国积极参与谈判和争端解决的例子一、引言谈判和争端解决是国际关系中一项重要的活动,涉及国家利益、地区稳定和全球和平。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我国家之一,积极参与谈判和争端解决的例子层出不穷。

本文将探讨我国积极参与谈判和解决争端的例子,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我国的立场,以及个人的见解。

二、我国在南海争端中的积极参与南海是我国、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争夺的地区。

我国一直主张通过谈判解决南海争端,倡导各方共同开发利用南海资源,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

我国还提出了“双轨思路”,即通过直接有关国家协商解决争端,同时通过集体协商、协调等途径解决南海问题,充分体现了我国积极参与南海争端解决的态度。

三、我国在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中的积极作用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我国作为朝鲜半岛的近邻和重要利益相关者,一直在朝鲜无核化问题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提出了“双暂停”倡议,即朝鲜停止核试验和导弹试验,韩美停止大规模军事演习,为朝鲜半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案。

我国还多次举行有关六方会谈,为解决朝核问题展开积极努力,体现了我国在解决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上的积极作用。

四、我国在非洲和平维护中的积极参与非洲是世界上冲突最为严重和复杂的地区之一。

我国一直积极倡导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非洲冲突,并在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参与了数十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向多个非洲国家派遣维和部队、警察和专家,推动并促进了非洲地区的和平稳定。

我国还积极参与埃博拉疫情、索马里海盗等非洲地区问题的应对和解决,为非洲和平维护提供了巨大帮助。

五、个人见解我国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国之一,积极参与谈判和争端解决,是符合国际社会期望的。

我国的积极参与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致力于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促进全球和平与安全。

我国在谈判和争端解决中凸显了其独特的外交智慧和建设性的角色。

我相信我国将继续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更为积极和建设性的角色,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第一章中国与邻国边界争议概述

第一章中国与邻国边界争议概述

Cr第一章我国与邻国的领土争端概述一、中国有继承相延中国有继承相延2000年的历史疆域边界是近代国家概念,是指相关国家通过签立条约、各方会勘确定的国家之间的分界线。

历史疆域是古代国家概念,是指近代前历史上不同时期王朝国家自认的管控范围。

中国的历史疆域形成于先秦早期国家出现之际,其概念可以从历史演进和逆向推理两个方面来考量。

从历史演进讲,中国历史疆域是指历代封建王朝所能管控的范围,同时也包括历史上中国处于割据时期(如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辽金等时期)各割据政权管控范围之和,中国历史疆域的变化是由历代封建王朝所代表的历史上中国的变化而定。

从逆向推理讲,是指中国历史疆域确立之后,在统一国度内的中华各民族历史上生息繁衍的区域范围之和,即由中华各民族历史上溯推论而定。

历史演进说能更多地展示中国历史疆域发展变化的过程,逆向推理论则往往用于印证边疆地区的历史归属。

Created by Neevia Document Converter trial version近代之前,中国的历史疆域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形Array成、奠定、发展三个历史阶段,至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

形成期始于早期国家夏朝,统治者所能管控的范围以黄河下游为主,此后逐渐拓展扩大,整个先秦时期都可以视为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成期。

《诗•大雅•江汉》:“式辟四方,彻我疆土”,是中国历史疆域形成时的写照。

奠定期始于秦统一中国而止于西汉后期。

公元前53年(汉宣帝甘露二年),匈奴归附于汉朝,中国南北(包括西域)统一,至此,中国历史疆域基本奠定。

自秦汉统一中国以来至18世纪中期,中国的历史已延续了2000年。

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的疆域范围及治理方式,都随着国势的消长不断变化。

总的来讲,中国内部统一、国势强盛时(如汉、唐、元、清),疆域的范围就大一些,治理的力度也强一些;反之,则疆域有收缩,治理也相对松弛。

之所以如此是基于中国在历史上所处的特定环境和条件,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周边没有能与中国抗衡的政治力量。

缅甸的边境冲突了解与邻国的边界争议和冲突

缅甸的边境冲突了解与邻国的边界争议和冲突

缅甸的边境冲突了解与邻国的边界争议和冲突近年来,缅甸的边境冲突不断升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与邻国的边界争议和冲突有关。

本文将从历史、政治和经济等角度,探讨缅甸的边境冲突及其与邻国的边界争议和冲突的关系。

一、历史背景缅甸作为东南亚的重要国家,其边境线的划定与邻国之间的关系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19世纪,英国殖民统治下的缅甸与周边国家之间就存在着边界争议。

经过长期的谈判和划界工作,缅甸与邻国如中国、泰国、印度等都达成了一些边界协议,但在一些地区,边界问题依然未得到解决,成为冲突的根源。

二、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造成缅甸边境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缅甸政府在边境地区的治理上存在一定的不公和不公正。

一方面,政府的决策和政策往往忽视了当地居民的利益,导致社会撕裂和不满情绪的积累;另一方面,政府对非法跨境活动缺乏有效的打击措施,使得边境地区成为恐怖分子、贩毒集团和武装分子活动的温床,进一步加剧了冲突。

三、经济利益经济利益也是缅甸边境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边境地区往往富含资源,如草木、土地和矿产等,这些资源对于缅甸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缅甸政府在资源开发和利益分配上存在不合理和不平等的问题,导致了当地居民对资源被掠夺的不满和抵触情绪的产生。

这使得一些被剥夺资源的群体采取激进行动,与政府和军方发生冲突。

四、邻国边界争议缅甸边境冲突中,邻国边界争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缅甸与邻国之间的一些边界问题至今未能最终解决,成为冲突的导火索。

比如,与中国的云南省交界处一直存在边界争议,两国在争夺边界线时多次爆发冲突;与泰国则存在对河流划界和矿产资源利益的争议,曾导致冲突升级。

这些边界争议进一步加剧了缅甸边境冲突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在解决缅甸的边境冲突以及与邻国的边界争议和冲突问题上,各方应加强对话与合作。

首先,各国政府需要相互尊重边界安全和主权,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边界争议。

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内容

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内容

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内容
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共和国
签订的一项重要条约,它对中缅两国的边界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以下是该条约的主要内容:
1. 边界划定,条约明确了中缅两国边界线的具体划定。

根据条
约规定,中缅边界线起点为中国云南省瑞丽县境内的中国云南省瑞
丽县境内的芒康河(即红河)与缅甸克钦邦境内的红河(即芒康河)交汇处,然后向北延伸至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境
内的雪邦河(即澜沧江)与缅甸克钦邦境内的澜沧江交汇处。

2. 边界标志,条约规定了在边界线上设置的具体边界标志。


方同意在边界线上设置界碑,以确保边界线的明确和稳定。

3. 边境地区管理,条约规定了中缅边境地区的管理办法。

双方
同意在边境地区建立联络站,以促进边境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4. 争议解决,条约还规定了争议解决的机制。

双方同意通过友
好协商解决边界问题,并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外交途径
解决争议。

5. 条约生效,条约规定,经中缅两国政府批准后,自签署之日起生效。

该条约至今仍然有效。

总的来说,1960年《中缅边界条约》为中缅两国边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具体的边界划定,为两国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缅北段未定界问题再探——以清末中英边界交涉为中心

中缅北段未定界问题再探——以清末中英边界交涉为中心

V 12 o 1 0.3N .

20 06
中缅 北 段 未定 界 问题 再 探 。
— —
以清末 中英边界 交涉为 中心
朱 昭华
( 苏州科技学 院历史与社会学系 . 江苏 苏州 250) 109

要: 9 1 世纪束中英两国关于滇缅界务的交涉, 是当时晚清政府面临的边界其余地段的变动 , 朱嚼华(96 , 贵州铜仁人. 1 一)女 7 苏州科技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讲师, 历史学博士。

滇缅界务交涉之回顾>李道生:片马事件初探>另外吕昭义: 、 < ; < 英属印度与中国西南边疆( 7 —11) , 1 4 91>高鸿志:英国与中国边疆危 7 ‘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1 203 2月 期 06 年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o f 社会科学版) Ju a o n e i i c n eh o g uhu( 0i c ne or l f i rt o S e eadT cnl yo Szo Sc l i c) n U v syf c n aS e
比较宽宏大量的。 但 中国政府的这一让 步不是无依据 的, ” 如同周恩来总理所指出的 , 这个划界办法
并不是割地求和, 不是屈从帝 国主义的安排 , 而是深受中缅北段未定界地 区历史发展状况制约的。本 文即以清末 中英两国在中缅北段未定界问题上的交涉为中心, 考察 了这一问题发展 的历史根源 。 对滇缅边界问题的研究 , 民国时期即已开始 , 如张诚孙的《 中英滇缅疆界问题》 刘伯奎《 , 中缅界务


中缅 北段 未定界 问题 的由来
乾隆年间缅甸成为清王朝的藩属国, 中缅之 问没有 , 也无须有一条近代意义上 的国界线。 18 86 年英国占领上缅甸后, 中缅边界的划定问题凸显出来。时值 曾纪泽担任驻英公使 , 他力争怒江下游 以

“金三角”国民党残军兴亡与中缅边界谈判进展

“金三角”国民党残军兴亡与中缅边界谈判进展

追剿 , 5 经 0多天的战斗 , 歼敌 5 9人 , 共 4 将 残军击退 出境。 随后 , 李弥将残军退缩至缅甸北果敢至
二 、金 三 角 ” 国 民 党残 军 的双 翅 “ 与 中 缅 边 界 谈 判 的 积极 推 进

“ 三 角 ” 民 党 残 军 的 兴起 金 国
早在 15 90年 4月 , 外逃 的 国民党 第 8
残 91 月 对 中缅两 国交往并不 多 ,倒是 国民党残 国 的支 持 下 , 军从 1 5 年 5 起 , 我 国 向联合国控诉 台湾国民党侵犯缅甸主
留在缅泰老三 国交界 的“ 金三角 ” 地带 的残 云南边境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军事窜扰。 我云 管美国千方百计地设法将提案搁置 , 但是 , 在中华 人民共雨 军既侵犯 中国云南省边境 ,又阴谋 颠覆缅 南军区部队立 即发布剿灭李弥残军的命令 , 部也拒绝撤 台 , 甸政府。 这一事件的发生 , 中缅两 国又有 组织五个团的兵力分四路追剿。6月底 , 使 入 支持和国际社会 的强大压力下 , 残军 了一个共 同关心 的话题 ,两 国在边境 和平 窜的残军全部被赶出境。7 , 月 李弥又组织 派代表与缅甸政府谈 判 ,台湾被迫 与安全的问题上产生 了共鸣 。这 为 日后两 了第二次入窜 。 我云南军 区司令部再次实施 退部分残军l 3 1。 ] 5 4 国解决边界 问题做 了一个很好 的铺垫 。
月, 双方开始谈判 ; 6月初 , 判破裂 。6月 公 里的广大地 区 ,形成 了 谈
1 6日至 2 8日, 缅军 向残 军发动攻击 , 进行

大割据势力 , 堪称“ 国中国” 更为严 。
15 月 围剿 。残军 于 8 月底撤 出大其力 ,进驻孟 重 的是 ,9 2年 8 ,残军渡过 萨尔 萨, 在这里获得 了喘息之机 。 残军的发展 , 引 温江向缅 中的帕奔 、毛淡棉 、耶2月 , 91 李弥 展 , 与缅甸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处理边界争端的原则与实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处理边界争端的原则与实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处理边界争端的原则与实践朱昭华2013-05-15 14:50:40 来源:《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5期内容提要:近代遗留下来的中国边界领土争端大致可以分为“位置性边界争端”和“领土性边界争端”。

针对不同的边界问题,新中国政府制定了相应的原则与办法。

60年代初,国际关系的紧张与中国边疆局势的动荡促使中共领导人加快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步伐,中国相继与缅甸等6国解决了边界问题。

中国政府在边界谈判过程中所贯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保障了这一时期边界问题的顺利解决,体现出中国领导人尽快解决边界争端的意愿。

从国家长远利益来看,在中国对外战略从“一边倒”转向“两条线”的60年代,陆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为中国赢得了较为安定的边疆局势。

关键词:边界“位置性边界争端”“领土性边界争端”睦邻外交作者简介:朱昭华,女,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中国陆地疆界为22800公里,与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14国为邻(2003年中国正式承认锡金为印度的一个邦)。

此外,中国还有长达约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因而成为世界上邻国数量最多的国家。

[1]12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陆地边界问题的解决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在20世纪60年代,二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铺开,中央政府针对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争端制定了一系列的处理原则和办法。

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因国内外关系的紧张,西南、西北边疆局势的动荡,中国领导人开始下定决心尽快解决边界争端。

1960年至1963年,中国相继与缅甸等6个国家签订边界协议,形成了新中国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第一轮高潮。

从外交研究的角度看,有关中国领土争端的系统研究还比较薄弱,国外的研究仅见威斯顿《中国的边疆》、盛长涛《中国的边界条约与边境争端》、弗拉瓦尔《漫漫和平路:对中国领土争端解决的阐释》等几部著作①,中国学界对建国以来关涉我国主权冲突的研究和说明更是缺乏,在现有各种版本的当代中国外交史教材里,基本没有这方面的讨论,更谈不上细致的分析。

中缅边界谈判亲历记

中缅边界谈判亲历记

中缅边界谈判亲历记1960年10月1日,周恩来总理和缅甸总理吴努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中缅边界条约。

这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以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先例。

1952年8月,我从北京外国语学校(现北京外国语大学)英文系调到外交部,被派往中国驻缅甸使馆担任学习员,学习缅甸语。

从那时起,一直到1960年被调回到外交部亚洲司工作,我在驻缅甸使馆工作了8年,有幸作为翻译和工作人员参与中缅边界谈判。

这里仅就我所经历的中缅谈判过程作一简要回顾,并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缅甸是中国山水相依的近邻。

中缅两国的交界地方多为深山老林,当地的很多土司既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又接受缅甸王朝的册封。

中缅两国间的疆界划分比较模糊,过去并不存在边界问题。

直到近代,英国不断入侵缅甸,并最后将其吞并,这才产生了中缅边界问题。

1894年和1897年,中英两国政府两次签订关于中缅边界问题的条约。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和缅甸有共同边界2000多公里,大部分已经划定,但是有3段还存在着悬而未决的问题:第一,阿佤山区一段。

中英两国政府在1894年和1897年签订的两个中缅边界条约中对这一段边界曾有明文规定,但由于有关条文自相矛盾,这一段边界长期没有划定。

为造成既成事实,英国在1934年初派遣军队进攻班洪部落和班老部落所辖地区,遭到当地佤族人民英勇抵抗,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

1941年,英国乘当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面临危急情况之机,以封闭滇缅公路相要挟,同当时的中国政府于6月18日以换文方式在阿佤山区划定了一条对其片面有利的边界。

这就是所谓“1941年线”。

由于不久就发生了太平洋战争,在这条线上并没有树立界桩。

1 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追剿国民党军队李弥残部的时候,越过“1941年线”,在“1941年线”以西大约占了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缅甸政府当时并不清楚,没有马上提出交涉。

第二,在南畹河和瑞丽江汇合处的勐卯三角地区,又名南畹三角地区,面积约250平方公里。

中缅边界问题解决的历史过程(1954-1961)

中缅边界问题解决的历史过程(1954-1961)

2014年第3期南洋问题研究No.32014(总第159期)SOUTHEASTASIANAFFAIRSGeneralSerialNo.159中缅边界问题解决的历史过程(1954-1961)冯 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6) 收稿日期:2014-02-16 作者简介:冯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2010级博士研究生。

①“猛卯三角地”:在不同的文献中有不同的称法,也称“南碗指定区”、“猛卯地区”、“勐卯三角地”。

为避免引起误解,本文统一称为“猛卯三角地”。

②代表性的文章有:齐鹏飞、张明霞:《中缅边界谈判的历程及其基本经验》,《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1期;范宏伟:《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过程与影响》,《南洋问题研究》2010年第3期;学位论文有:张植荣:《论中缅边界问题》,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1989年;康超:《中缅边界谈判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外交学院,2009年等。

摘 要: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中缅边界存在“三段未决的问题”,分别是北段尖高山以北的未定界问题、中段猛卯三角地①的“永租”问题和南段“1941年线”问题。

1954年至1961年,经过反复沟通和多次谈判,中缅两国最终和平解决了边界问题。

根据其特点,中缅边界问题解决的历史过程可划分为提出问题、初步交换意见、直接谈判和签订条约4个阶段。

关键词:中缅边界;历史过程 中图分类号:D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9856(2014)03 0023 18中缅边界,是新中国成立后与邻国划定的第一条边界。

它的划定,具有典型的示范效应,直接推动了中尼、中巴、中阿、中朝、中蒙之间的边界谈判。

中缅边界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经历了7年时间。

7年间,中缅两国政府围绕边界问题进行了反复沟通和多次谈判。

这一历史过程,是研究南洋历史和中缅关系史的重要内容。

围绕这一历史过程,学术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

中缅边界问题与尼赫鲁的干预及其战略意图(1956-1960)

中缅边界问题与尼赫鲁的干预及其战略意图(1956-1960)

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11期-./0123456)789:;<=>?1956@1960A戴 超 武 〔摘要〕对中缅边界问题,印度总理尼赫鲁采取了积极干预的政策,其战略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支持缅甸的边界主张,特别是依照“麦克马洪线”来划定中缅边界北段,从而达到确认中印边界东段“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之目的。

在中缅边界谈判的过程中,尼赫鲁不仅向缅甸提供有关西姆拉会议和“麦克马洪线”的文献资料,多次向缅方通报同中国领导人会谈边界问题的情报,而且还接受缅方建议,向中国施加压力。

尼赫鲁在缅甸、尼泊尔等国同中国进行边界谈判过程中对这些国家所给予的支持,体现出印度更为宏大的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即将这些国家牢牢纳入印度的势力范围,扩大和巩固印度在这一地区的支配力。

〔关键词〕中缅边界问题;“1941年线”;“麦克马洪线”;尼赫鲁〔中图分类号〕D829.337/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16)-11-0053-17Nehru’sStrategicGoaltoInterveneinChina BurmaBoundaryIssues,1956—1960DaiChaowuAbstract:WhenBurmesegovernmenttriedtoseekthesettlementofitsborderdisputeswithChina,India’sPrimeMinisterJawaharlalNehruhadtakentheactiveintervenepoliciestoaccomplishhisstrategictargets.NehrusupportedBurmeseboundaryclaimsforlegalizationofthe“McMahonLine”.DuringthenegotiationbetweenBur maandChina,NehruprovidedtheBurmesethedocumentsabouttheSimlaConventionandthe“McMahonLine”andsharedtheinformationofSino Indiandiscussionsaboutborderissuesontheonehand;heincreasedpressureonChinatomakeconcessionstoBurmeseclaimsontheother.Moreimportantly,inordertoconsolidateandex pandIndia’sdominanceintheHimalayanarea,Nehru’sinterferencerepresentsthegranderambitionsofhisse curitystrategy,thegoaltopullitsneighborsofBurmaandNepalintoitsownsphereofinfluencethroughsupport ingtheirterritorialclaims. 缅甸在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就多次提出中缅边界问题,要求谈判解决有关争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境管理与合作的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境管理与合作的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境管理与合作的协定文章属性•【缔约国】缅甸•【条约领域】边界边境•【公布日期】1997.03.25•【条约类别】协定•【签订地点】仰光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境管理与合作的协定*(注*:1997年3月25日签订于仰光并于1997年9月29日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以下简称“双方”),为了进一步发展与巩固两国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起来的睦邻友好关系,认识到共同维护与促进两国边境地区稳定和安宁的必要性,认为一条和平友好的边界将为两国边界地区人民的生活与往来提供方便,并将进一步巩固两国之间业已存在着的传统的胞波情谊,达成协议如下:第一部分定义第一条在本协定中:一、“边境地区”系指附件一所列的中方一侧的县(市)、缅方一侧的镇区。

二、“边民”系指在边境地区的任何一方的常住居民。

三、“地方当局”系指本协定第四条所指、经各自政府授权处理边界事务的双方两级地方行政机构。

四、“执行公务人员”系指各自任命的边防代表、边防副代表和联络官;从事边防检查、海关、商检、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及在贸易组织工作的人员;官员;以及从事文化、体育和卫生工作的人员。

五、“界河”系指边界线所通过的河流、小溪和渠道。

第二部分边界线走向、界桩、附桩和界线标志的维护第二条中缅两国边界已根据一九六0年十月一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和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的议定书》及其附图划定和标志。

双方重申尊重两国的边界线及界线标志。

第三条双方依据下列文件的规定维护两国边界线走向、界桩、附桩、界线标志和方位物:(一)一九六0年十月一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二)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的议定书》及其附图;(三)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一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关于中缅边界第一次联合检查的议定书》及其附图;(四)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八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界第二次联合检查的议定书》及其附图。

关于薛福成与滇缅边界谈判

关于薛福成与滇缅边界谈判

02
滇缅边界问题的历史背景
清朝时期滇缅边界的划定
01
清朝初期,滇缅边界大致以怒江 、龙川江、勐卯为界,确定了云 南与缅甸的边界。
02
清朝中后期,由于政治、经济和 军事等方面的原因,清朝对滇缅 边界的管控逐渐减弱。
英国对滇缅边界的侵略和渗透
英国在19世纪中叶逐渐控制了缅甸 ,并开始向云南渗透。
关于薛福成与滇缅边界谈判
汇报人: 2023-12-30
目录
• 薛福成的生平和背景 • 滇缅边界问题的历史背景 • 薛福成与滇缅边界谈判的经过 • 对薛福成与滇缅边界谈判的评
价 • 薛福成与滇缅边界谈判的现代
启示
01
薛福成的生平和背景
薛福成的教育经历
01
薛福成从小接受严格的传统教育,熟读四书五经,打下了坚实 的国学基础。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对滇缅边界问题历史影响的评价
01
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滇缅边界问题的解决为边疆地区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减少了因边界
争端引发的冲突和动荡。
02
促进了民族团结与融合
谈判后,边疆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民族团结与融合得到了
进一步加强。
03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薛福成与滇缅边界谈判的历史意义重大,对后世的边疆治理和民族关系
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遵守与运用
国际法
薛福成在谈判中坚持遵循国际法原则 ,主张以国际法为准绳来处理边界争 端。这表明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各国 应遵守国际法原则,以和平、合理的 方式解决边界争端。
国际关系
薛福成在谈判中注重与周边国家的友 好关系,通过互谅互让的方式解决争 端。这启示现代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 时,应注重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 原则,以实现共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初期中缅边界谈判近期,南海领土争端再一次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越南立法圈占西沙南沙群岛,作为回应,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

为解决南沙领土问题专门调整辖区,可谓我国解决边界问题的新思路。

有“新思路”,自然也就有“旧思路”。

建国初期,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被誉为“新中国处理边界领土争端的典范”,可谓“旧思路”的典范。

“新思路”的效果尚需时日来考察,“旧思路”的得失,则已不难看清楚。

2012-7-2 第31期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中缅三段争议边界缅甸跟中国云南接壤,两国边界线有2700多公里长。

建国初期,中缅边界大部分已经划定,只有三段边界未决。

这三段有争议的边界是历史遗留问题,英国在缅殖民时入侵西南边疆的给中缅边界所造成的。

南部阿佤山区一段,英国划定“1941年线”作为边界,国民政府未提出异议第一段争议边界是阿佤山区的一段,即所谓“1941年线”问题。

1941年,英国与国民政府在佧佤山区划定了一条对英方有利的边界,这就是" 1941年线”。

该线将班洪部落的一部分和班老部落的全部划入英属缅甸。

但是,国民政府始终未与英国进行实地勘界树桩。

为何当年国民政府与英国签订1941年线?学界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英国要挟说。

1941年正值中国抗日,英国以封闭中国战略物资的交通要道—滇缅公路为要挟,迫使民国政府同意以换文的形式在南段未定界划了一条片面利于英国的边界线,即“1941年线”。

另一种是朱昭华的观点。

朱昭华认为,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封锁了中国整个海岸线,滇缅国际交通线变成了一条重要的运输通道。

为了增强运输能力,国民政府下定决心修筑一条滇缅铁路。

然而,要修通此条铁路,中国必须得到英国的大力支持。

中国政府就此问题多次向英国提出请求,但英国政府却以此为条件,强迫中国政府划定了中缅南段未定界,即“1941年线”。

划定后,国民政府未就此段边界提出过异议。

缅甸独立后,全盘接受了英国殖民时代的权益。

不过仅在地图上,把这两个部落辖区划入缅甸的掸邦,但并没有实际控制。

1951年,国民党军李弥残部长期盘踞缅甸掸邦,人民解放军追击到此,当时这里没有缅甸军队,中国军队当时并没有承认1941年线。

中部勐卯三角地区:英国以“永租”得管辖权,缅甸独立后继承“永租”关系取得实际控制权第二段未定边界是在南畹河和瑞丽江汇合处的勐卯三角地区,面积约250平方公里。

这一地区的边界问题又称“南坎问题”。

这个地区是中国的领土,1894年,清政府与英国谈判时,英国也承认这一点。

但是,在1894年中英两国签订《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附款》以前,英国借口勘察两国边界,不经中国的同意,擅自通过这个地区修建了由八莫到南坎的公路。

1897年,中英两国再一次签订有关中缅边界条约的时候,英国又以“永租”的名义取得了对中国这块领土的管辖权。

缅甸独立后继承了对此地区的“永租”关系。

当时的国民政府忙于国内战争,无暇提出废止永租关系、收回领土的要求,但是拒绝接受缅甸政府的租金。

因此缅甸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经取得了这一地区的实际管辖权。

北部尖高山以北一段:英国曾承认片马以及岗房,古浪三地属于中国第三段未定边界是尖高山以北的一段。

长期以来这段边界大部分区域是当时中缅两国政府没有能力管辖的。

1891年清政府直隶候补道姚文栋称这一段“即未属华,亦不属缅”。

在1894年的中英《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中载明,这条边界需要两国最后进行勘察测量再进行划分。

可见,在当时的条约中也并没有划定。

因此,尖高山以北的大片地区从清末以来就一直是中缅两国之间的未定界。

1926年,英国侵入位于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之间的江心坡地区,但遭到当地人民反抗。

这后来史称“片马事件”。

“片马事件”事件发生后,英国被迫撤军。

1911年4月10日,英国向中国政府发出照会,承认片马以及岗房,古浪三地属于中国。

但是,在此之后,英国军队又再一次入侵这一地区,并长期占领,实施管辖。

1948年1月4日,缅甸独立后,英国退兵,缅甸宪法把尖高山以北中缅未定界地区划入缅甸克钦邦。

中缅边界谈判过程建国初期领导层并不急于解决中缅边界问题,而是希望维持现状,待到适当时机才解决的。

相比之下,缅甸则迫切希望解决边界问题。

因为1952年中国军队为追击败退到缅甸的国民党党军已经越过“1941年线”,并在当地驻扎下来。

缅甸担心中国借狙击国民党军队入侵缅甸。

所以,缅军也在南北两段未定边界向前推进,抢占了有争议的地区。

开始时,双方都保持沉默。

1955年两军在黄果园擦枪走火,黄果园事件让双方明白解决边界问题已迫在眉睫。

因此,从1956年初起,中缅开始谈判边界问题。

缅甸要求中国承认“1941线”并从“1941年线”撤军作为谈判基础,但云南省委不接受中方在“1941年线”驻军让缅甸深感压力,因此“1941线”双方驻军的问题成为边界谈判重要问题。

1956年6月7日,缅外交部白灵顿大使对中国大使姚仲明大使提出“1941年线”问题的看法:缅甸认为“1941年线”是缅甸自英国继承的边界条约,希望中国政府能够接受,并目,在中缅边界谈判进行之前,虽然了解到中国对这条线存在看法,但在对以往条约进行审查之前,希望中国军队不要越过“1941年线”。

如果中国方面希望修改该条边界线,缅甸政府愿意以和平友好的原则加以考虑。

1956年8月16日,姚仲民大使跟白灵顿沟通时,认为中缅双方的政治地位已然不同,中国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而缅甸则摆脱殖民统治,成为新生的民族国家,若继承英国殖民时代的“1941线”是不符合中缅目前的国情。

于是他向外交部提出建议,称中国方面暂不撤军,并目指出缅甸继承英国与国民党签下的“1941年线”并不合理,一是不符合两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也不符合两国平等友好的交往原则。

云南省委领导也赞同姚的观点,认为从“1941年线”以西撤出等于承认了这条线,于谈判不利,并将此观点呈报国务院。

中方让步:承认“1941线”并撤军,也要求三段未定边界应作为一个整体一揽子解决中缅在“1941年线”问题僵持不下,眼看谈判就陷入僵局。

此后,缅甸方面有多次要求中国撤出“1941线”以西,认为这是双方边界谈判的基础。

1956年8月25日,缅甸驻华大使吴拉茂再度向周恩来提出希望中国撤出。

缅甸之所以要求撤军,是因为中国军队如果继续驻扎在这一地区,缅甸会有来自中国的压力。

1956年8月27日,周恩来召集会议研究对策。

会议认为“1941年线”是两国边界谈判最大分歧,也是解决中缅边界问题的关键。

根据国际法,假如一国政权发生更迭,政治条约等其他性质的条约可以不承认或者进行修改,但是划分边界的相关条约应给予承认。

“1941年线”虽然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没有打下界桩,但当时中英政府以换文方式划定边界,按照一般国际惯例英国尊重约文,由此,中国政府没有否认“1941年线”的法理根据。

最终,会议原则上接受“1941年线”。

1956年10月22日——11月8日,中缅双方在北京进行会谈,缅甸建议中方接受缅甸独立时边界的实际情况,中国答复:“1、北段边界传统习惯线包括麦克马洪线可以接受;2、1941年线有效,3、废除三角地租约,4、中国收回片马、岗房、古浪三个地方。

但是,中国同时也要求三段未定边界应作为一个整体一揽子解决。

最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到1956年底,中国完成撤军,缅也从片马、岗房、古浪撤军,“但缅甸政府工作人员可以进入这一地区”。

1956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会议通过上述建议。

在同一个月内,吴努在仰光的记者会上表示:“周恩来建议鉴于日前中缅的友好关系,边界问题不应该依靠历史,而在现实基础上全面解决。

”“周恩来己经接受了1914年麦克马洪线和佤邦境内的1941年线。

”谈判结果中国吃亏:承认“1941年线”没收回勐卯三角地区,收回片马、古浪、岗房1960年,中缅双方签订了边界条约,解决了中缅边界问题。

最终,中国承认“1941年线”并撤军,只收回了南段班洪、班老辖区内“1941年线”分割出来以东的一块地区,大约为189平方公里。

在中国没有收回的租借给缅甸的勐卯三角地区,面积为220平方公里。

尖高山以北的一段未定边界,最后只收回原本属于中国的了片马、古浪、岗房等地区,约为153平方公里。

总之,中国收回约342平方公里,失去220平方公里,也就是只收回约122平方公里左右。

对于此次边界谈判,学界基本都承认,中方作出了很大的让步。

国内有意见反对“让步”对于此次让步,中国驻缅使馆、云南、军方和中缅边界地区开始时均有意见的。

例如,在佤邦未定界地区,当地少数民族上层在得知他们统治的大部分地区划给缅甸的情况下,要求脱离中缅自行独立,“干部、战士在该地区进行了几年的工作,与当地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加之过去一段时期片面宣传…佤山是中国领土‟、…佤山不可分割‟、…不能以领土换和平‟等等,一旦把…一九四一年线‟以西划给缅甸,大家会感到思想转不过弯来,更不好对群众做工作。

”中央解释为何要“让步”当然中央也明白吃了亏。

“1957年3月,周恩来先后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在昆明召集的云南省各界和少数民族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上做了关于中缅边界问题的报告,主要针对一些人认为中央解决中缅边界问题的方针…吃亏太大‟的问题,从解决该问题的目的、国际意义方面,进行了说服工作,…进一步统一了全国各方面在中缅边界问题上的看法。

‟中央指示云南省委在开展未定界地区的工作时,“不要强调国民党政府签订1941年协定是卖国行为,也不要称1941年协定是卖国协定。

否则,不仅不能解释清楚,反而使群众思想更加混乱”。

对“1941年线两侧的头人和民众要进行说服和劝导。

”(《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过程与影响》,范宏伟,南洋问题研究,2010年第3期)1956年12月,中方举行“中缅边民联欢大会”,缓和两国关系紧张,同时也争取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对边界问题的理解和支持。

周恩来在联欢大会上讲话称,为了发展两国边境人民友好合作关系,中国的“边境人民应该比缅甸的边境人民做出更大的努力。

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我们应该采取更多的主动措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对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的一贯信守不渝……坚决反对大国沙文主义。

”显然,领导要把缅甸问题作为示范效应,力图向世界证明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真实性。

正如1957年周恩来所说“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所以要用实际行动使它们慢慢相信,争取和平共处。

在十年内要努力解决同邻国的边界问题,先从缅甸开始,解决后它们就放心了。

”当然,中共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在冷战时代一大主因是出于反制美国的封锁意图,尽可能保持和平环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正如1957年7月周恩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称:“我们的国家自从开国以来在国际事务中一贯奉行的政策,就是争取世界局势的和缓,争取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同我们的邻国和平共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