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课堂实录
石壕吏公开课课堂实录
石壕吏公开课课堂实录石壕吏》课堂实录导入: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研究杜甫的诗《石壕吏》。
先看一下本节课的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
2.体味语言背后的情感,感受___忧国忧民的情怀。
写作背景:老师:为了准确地理解这首诗的内容,我们先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公元758年,___如火如荼,___全线崩溃,___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导致民不聊生。
此时,___由左拾遗贬为华州___参军,离开洛阳,夜宿晓行,于暮色苍茫之际,途经石壕村,遭遇官吏深夜捉人之事。
义愤填膺之际,___记下了这一幕催人泪下的场景。
妇人之苦:老师:这催人泪下的场景写成文字,就是字字血泪的《石壕吏》。
也难怪___在《读通鉴论》中说:读___《石壕吏》之诗,为之陨涕。
老师:陨涕是什么意思?学生:流泪。
老师:之,第一个是“的”,第二个代表什么?听老师读一读课文,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老师配乐朗诵。
(音乐是《西天取经路遥迢》)读完后稍微一停,让学生在老师营造的氛围中稍微沉浸几秒。
老师:这首诗让大家觉得怎么样?学生:悲伤。
老师:为谁悲伤?学生:老妇。
老师:你从哪段文字看出来的?学生:听妇前致词……老师:我们一起朗读这部分,读出悲伤的感觉。
现在大家自由阅读一下,找出最打动你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你读出了老妇人一家的遭遇。
小结:从大家的解读中,我们能感受到老妇一家生活的很悲惨,陷入了生活的困境。
吏人之暴:老师:造成他们一家如此悲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战争。
老师:战争让他们失去了什么?学生:亲人。
老师:这次失去的亲人是谁?那句话看出来的?学生:老妇。
老师:是谁带走了老妇?给这一家带来了直接灾难。
学生:官吏。
老师:那句话看出来的?学生:有吏夜捉人。
老师:为什么夜里捉?学生:白天都出去避难了。
夜里更容易抓到壮丁。
老师:可见老百姓们日夜都不得安宁。
还有哪句写到了官吏?学生: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老师:这句话写出了官吏的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来的?学生:凶狠残暴,如狼似虎,步步紧逼。
《石壕吏》课堂实录
《石壕吏》课堂实录《石壕吏》课堂实录一、导入1、我们刚刚学过杜甫的两首诗,现在我们一起背一下《春望》今天我们学一篇同一时期的一手长诗《石壕吏》(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默读注释,找出所要了解的信息。
这里面有一句话,创作了一组诗,这就是著名的《三吏》、《三别》。
同学们看幻灯片,只做了解。
(出示幻灯片)今天我们学习的《石壕吏》,是《三吏》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二、课文的朗读1、自由读:注意字音、语气、停顿。
(咽:三个读音)2、自由朗读,划出生字词。
3、齐读:注意语气、停顿。
三、整体感知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先自己处理,然后小组内解决,最后提出疑问。
2、提问:⑴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⑵师问:存折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记下里面的词语解释)⑶裙:⑷前途:⑸师问: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走:(《口技》几欲先走)已:⑹老翁逾墙走,是否应该?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
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⑺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
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
也有杜甫在哭的成分在里面。
⑻为什么不抓杜甫?杜甫自己是一个小官;同时那时也是按户抓丁的,杜甫只是在此投宿。
3、把文章翻译一遍。
4、你能复述文章吗?5、整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官吏夜捉人)为什么是夜捉人?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
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石壕吏》课堂实录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石壕吏》课堂实录授课教师:录音整理:某某师:同学们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第一环节:“诗史”《石壕吏》,杜甫。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冬末,唐军在安史之乱平叛的一度优势后,于邺城大败,形式逆转,郭子仪退守河阳,四处抓丁扩军,在河阳附近的石壕村,诗人在薄暮时分走进了一户人家——(教师此时伸手向学生示意,学生会意,齐声朗读课文。
朗读比较流畅,声音宏亮。
)师:读得很流畅,但是我很难想象,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指着投影内容),诗人会用你这种方式来读。
师:大家的掌声不是给我的,给谁的生:杜甫。
师:杜甫,诗歌史上称他为什么生:诗圣。
师:之所以被称为诗圣,是由于他的诗歌被人称为什么生:诗史。
师:(投影)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也就是说他之所以成为诗史他的特点是——生:善陈时事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尤其是善于记历史的事实。
——课代表是哪位 (历史课代表站起来)师:请问:要记载一件历史,要从哪些方面来写历史课代表:时间、地点、人物、背景、事情发生的经过、原因师:很好,很合格的历史课代表!如果她不讲这个背景,我就把她当语文课代表用了,(生笑,)因为那就是记叙文的六要素。
——那么这首诗的历史事实是什么。
按照刚才那位同学讲的,你看能不能把这些要素都找出来生:唐肃宗乾元元年冬末,公元七五八年,一个冬末的傍晚,这是背景和时间。
师:好,我们就看着这首诗,把它讲的一件历史事实叙述出来,可以小声跟你的同位交流一下。
师:好,假设,我们现在要写《大唐平乱史》,我需要记载一件具体的史实。
目前就只给你这首诗,现在是千载之后,让你来写,这是记载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学先说生:首先,时间大约是在公元七五八年,是安史之乱前后,然后,地点是在河南的石壕村,人物是诗人和老翁、老妇一家,另外,背景是唐军因为内部矛盾,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崩溃,四处抽丁,事情的开始是有吏一来,这个村里面他们一家人,经过是老妇人讲述他们全家所有的壮年男子都上了前线,家里已经非常的穷苦,结果是到了第二天天亮的时候,老妇人已经跟着抓人的人走掉了。
《石壕吏》教学实录
《石壕吏》教学实录(1)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吏”的凶暴?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哪些内容表现出了老妇人的悲惨?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2)文中哪些词语表现出了老妇人和差吏的矛盾?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老妇人是怎样的人?作者对她有着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4)差吏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有着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小组合作探究: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班级展示交流:由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或评价。
教师总结归纳:本文通过叙述石壕吏乘夜捉人征兵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背诵全文。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文章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文章所表达的中心。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大家是否还记得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作者的雄心壮志,也是对我们青少年的勉励。
让我们再回到唐朝,回到杜甫的《石壕吏》,看看封建统治者又是怎样对待劳动人民的。
整体感知:学生快速朗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本文属于哪种体裁?(叙事诗)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投宿见闻)复述课文(用自己的话)。
投影仪显示“阅读提示”部分的问题及答案,指名朗读答案。
(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请同学们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教师做适当点拨。
(内容上: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形式上:选材典型,详略得当;语言精炼生动,全篇只一百三十多字。
)你认为本文中最能体现封建统治阶级残暴的诗句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板书。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由此导入对主题的探讨。
作者对这种残暴的封建统治阶级持什么样的态度?(同情人民,控诉统治者)你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石壕吏》全文。
分析并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诗歌分析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尊重。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培养和平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老师指导发音和语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课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讲解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3. 历史背景介绍:讲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安史之乱对当时社会和人民的影响。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老师简要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老师指导发音和语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课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讲解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石壕吏》。
2.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词语解释和文本分析题目。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提升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他们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看法和建议。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或改进。
2. 学生反应:观察学生的反应,了解他们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和接受程度。
3. 教学内容: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是否需要增加或减少相关知识点。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才华,提高表达能力。
《石壕吏》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壕吏》全文;(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石壕吏》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石壕吏》;(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和平。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石壕吏》全文2. 教学重点:(1)理解《石壕吏》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分析《石壕吏》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 教学难点:(1)背诵《石壕吏》;(2)深入解读《石壕吏》中的意象和寓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石壕吏》,理解诗歌内容;(2)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品鉴:(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2)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石壕吏》的背诵情况和习题解答。
3. 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在课后对《石壕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石壕吏》全文;2. 参考资料:关于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辅助教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战争时期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感受战争氛围,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课堂参与度,增强学习效果。
初中语文教案实录:《石壕吏》篇
优秀初中语文教案实录:《石壕吏》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石壕吏》篇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和主题思想;(2)掌握描述人物特点的方法和技巧;(3)学会运用语文分析法分析文言文的句型和段落结构;(4)能够写出简单的小论文,阐述文本主旨。
2. 过程与方法:(1)追求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实践探索的精神;(2)注重语文素养的提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3)运用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演讲比赛、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和展示才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感受思想情感的能力,引导学生领略文化之美、品味思想之深奥;(2)注重情感体验和情感陶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中的主题思想。
(2)掌握描述人物特点的方法和技巧。
(3)运用语文分析法分析文言文的句型和段落结构。
(4)能够写出简单的小论文,阐述文本主旨。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凭借细腻的笔触和深厚的情感描写塑造出的人物形象。
(2)运用语文分析法分析文言文的句型和段落结构,进行深度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石壕吏》的相关图片、直接引入故事情节、配合音乐欣赏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2. 理解篇章结构:(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命运。
(2)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塑造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精彩语言和细腻心思。
(3)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查找和探究文本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通过分析语言表达的技巧和美学效果,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和技巧。
3. 运用语文分析法分析文章:(1)按照逻辑顺序,从段落的标题、提纲、主题、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2)运用语文分析法,分析文本的句子成分、语法结构、修辞手法、排比等语言现象,挖掘文章中的深层意义。
第24课《石壕吏》教学实录++++++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石壕吏》教学实录“艺术镜头”之一“想象一幅画面”提示:课前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问题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建构基于学情的语文新课堂。
师:课前很多同学问杜甫《石壕吏》这首五言叙事诗的写作背景,今天我们就从《石壕吏》的写作背景切入文本。
生充满期待。
师:公元758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胜利在望。
但次年春,形势却突然发生了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只能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此时,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洛阳去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
他目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心中痛苦交织,于是一路写下了流传千古“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生齐读“三吏”“三别”。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杜甫“三吏”“三别”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请大家翻到课本124页,借助注释,自由朗读诗歌,争取读准字音和节奏。
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谁先读一读?生:生读,语速较快,感情平淡。
师:你来点评一下?生:字音准确,停顿恰当,但语气、语速不太合适。
师: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速呢?生:语速要整体缓慢,语气应该是悲痛的。
师:根据同学们的点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读《石壕吏》--语气:以低沉悲痛为主调;语速:整体稍缓,少数语句语速稍快;富含感情的词语可以重读,可以拖音读,可以一字一顿读。
生若有所悟。
师:下面,我们以同桌为单位互读,看谁能在读准、读畅的基础上,融入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
生互读。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有感情地朗读。
等会小组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全班比赛读。
生小组展示读。
师:哪个小组率先分享朗读,分享最喜欢的一句诗或一段诗即可。
生:融入了感情朗读,都读出了自己的理解。
师:同学们都在读准、读畅的基础上,读出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相信你的理解越深入,你会读得越出彩。
下面我们全班齐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字音准确,停顿恰当,还初步融入了自己的感情,真好。
《石壕吏》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石壕吏》教学实录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八年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石壕吏》的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石壕吏》的主题思想,品味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体会作者的批判精神。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石壕吏》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批判精神。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概括《石壕吏》的主题思想。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战争对人民的伤害。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深入学习学生品味《石壕吏》的语言特色,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
3. 情感体验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
4. 课堂拓展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战争的认识,倡导和平共处。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石壕吏》的教育意义。
三、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写一篇关于《石壕吏》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战争的认识。
3. 搜集有关战争对人民生活影响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读后感质量: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战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之处和改进空间,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战争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
第24课《石壕吏》教学实录--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石壕吏》教学实录老师:同学们,上课!学生:起立!老师好!老师:同学们好!学生:我们是:……用行动证明!老师:好,谢谢!请坐!你们的口号,最后一句非常有力量,“用行动证明”,上课就看你们的行动了,不然的话,口号声再响也没有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名作《石壕吏》,这是一首叙写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诗,战争残酷地毁灭了家庭,毁灭了家园。
大家把背景材料读一读。
学生: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忧国忧民、表达忧患意识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
老师:现在我已经感受到大家的行动了,声音不行,重来。
杜甫,读!学生: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忧国忧民、表达忧患意识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
老师:这个句子很重要。
我们以后还要读很多杜甫的诗歌,我们要注意他的诗歌的情感基调。
这首诗是怎样写出来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时代背景。
读一读,安史之乱,读——学生:安史之乱:发生在755年至763唐朝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叛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唐王朝从盛至衰的转折点。
老师:这首诗描述的就是,读起来—学生:《石壕吏》描述的就是杜甫于公元759年在河南所遇到的唐军残暴抓人充军的故事。
老师:注意,这里描写的不是叛军,而是唐军,政府的军队抓人的故事,同样地表现战争的惨烈和人民的牺牲。
老师:我们上这一篇课文,分三个层次:理解一篇,分析一段,欣赏一句,逐层地把品析的视点缩小。
这首诗明白如话,作为八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它一点难处都没有。
老师:我们还是把有关的字词先读一读,暮:在夜晚,在傍晚。
读——学生:暮:在傍晚。
投:投宿。
逾(yú):越过;翻过。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这里指凶狠。
苦:凄苦。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
完裙:没有完整的衣服。
“裙”泛指衣服。
老妪(yù):老妇人。
犹得:还能够。
得:能够。
夜久:夜深了,到了深夜。
石壕吏课堂实录
《石壕吏》课堂实录课前: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上课生:力量在身,信念在心;锁定目标,旨在成功。
二、师:请坐。
师:郭沫若称他“世上苍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大家说,郭沫若指的是哪位诗人?生:杜甫。
师:今天就让我们学习杜甫的一首诗《石壕吏》,请大家打开课本。
三、导学过程:1、课前展示:师:相信大家课前一定做了充分的预习,让我们请三个同学来展示:生:一生介绍作者;一生介绍时代背景;一生朗读课文。
师:温馨提示(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生:悲愤、悲凉。
师:不错,应该是沉郁、悲愤、凄凉、哀伤的,下面请大家用这样的感情试着自己读一读诗歌。
)生:(学生自由朗读)2、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师:下面请大家对照书下注解,逐字逐句研读,疏通文意,有不懂得的字词句划出来,与同桌讨论,还有不懂的,提出来大家解决。
生:生自由研读,5分钟后停下。
师:有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吗?生:“老翁逾墙走”的“逾”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老翁在墙上走?生:不是,逾,是越过的意思,走,是逃跑,这句是说那个老头翻墙逃走了。
师:很对。
生:“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我不理解。
生:这句是说活着的苟且活着,死了的已经完了师:还有不懂的字词吗?没有了,那我再考考大家,看大家是否真的弄懂了。
(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说出意思)3、研读赏析: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诗歌,看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所讲述的故事。
生:这首诗讲述了杜甫有一次夜晚在石壕村投宿,遇到差役抓人,把一个年老体衰的老妇人抓去服役的故事。
师:对。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疑问?生:那个老头为什么要逃走呢?生:因为他怕被抓住了。
生:“请从吏夜归”,那个老妇人为什么要自己请求去服役呢?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老妇人是心甘情愿的跟着差役去的吗?生:不是心甘情愿的,她是没有办法了。
她要保护他家老头儿。
师:只是保护老头儿一个人吗?生(略微思索):还有她的儿媳妇,她怕儿媳妇被抓去了,孙子会饿死。
24.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课堂实录逐字稿
《石壕吏》教学实录金戈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教研员。
温州市名教师;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第三届“语通杯”全国中语“教改新星”。
一、初读课文,唤醒情感师:一个黄昏,历经安史之乱之苦、身心疲惫的杜甫投宿到一个农家,仿佛在汪洋中暂时找到了一条小船。
夜里,一阵阵叫嚣,一声声哭泣,惊醒了他。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让我们随诗人一起倾听老妇的哭诉,感受她的悲痛。
(多媒体展示:石壕吏、杜甫。
)(师朗读全文,要求学生圈点勾画重点字词、生字词。
)师:这四个字需要重点识记。
(多媒体展示:正音释义:逾yú戍shù妪yù咽yè)二、细读课文,品味探讨1.观官吏之举师:第一节诗,我作了改动,自认为还不错。
改文与原文哪个好?请同学们细细加以比较、品析。
(多媒体展示: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改文:暮投石壕村,有吏来征兵。
老汉攀墙走,老妇出门看。
)生1:原文好,“夜”字表明是黑夜突袭,老百姓没有防备,可以抓到人,可见手段狠毒。
生2:白天到处抓人,抓的人不够,夜里继续抓。
“夜”这个字用得好。
生3:“捉人”二字带有强制性,有暴力倾向。
(生笑。
)师:曹雪芹说过,细按则深有趣味。
细细品味某一句话,某一个词,你会发现深藏的感情。
继续搜索、品析。
生4:“逾”不如“攀”好。
师:呵呵,还有同学说我改得高明的,何以见得?生4:“逾”是越过,很平常;“攀”表现出老翁的努力,想早点逃掉。
师:请结合生活体验想想,人在什么情况下会“飞越”障碍物?再想想,这可是一位老人啊!生4:人在紧急的情况下,会不顾危险越墙而过,“逾”表现老人拼死逃命的情景,而“攀”体现不出这样的特点。
师:说的真好,你已经懂得“逾”在文中的内涵了。
生5:老翁,是指年纪很大的人,连老人都不放过,可见官吏捉人到了疯狂的地步。
师(小结):一边是黑夜突袭,真毒;一边是老翁拼死逃命,真苦。
一幅民不聊生图啊!(板书:观官吏之举——毒。
《石壕吏》教学实录
(师找一名同学)
(生准备读)
师:大家说他的前提是什幺?
生:推荐自己。
师:对,推荐自己,我非常欣赏。其实推荐自己的过程就可以看出一个人
的自信。好,开始。
(生读。朗读结束)
更多精彩推荐:初中>初二>语文>初二语文教案
学们对杜甫又了解多少呢?
(生思考。沉默。)
师:老师说的是你对杜甫了解多少,多与少都可以。
(有生开始举手,师示意回答)
生:杜甫是中唐时着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他被人们尊
称为诗圣;。
师:杜甫被人们尊称为诗圣;,那请同学们记下来。
(师板书:诗圣)
谁还想做一下补充?
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笑)
个环节。你对杜甫创作这首诗的时代了解多少?
生:这首诗写于公元758年,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比
较艰难。
师:安史之乱;历时八年,战争频仍,给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统治者养尊
处优的时候,盘剥民脂民膏,不顾民生疾苦,当战乱发生时,他们还要求人
民捐钱,抓人充军来抵御叛乱,元代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曾提到兴,百
《石壕吏》教学实录
《石壕吏》教学实录
(上课。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代诗歌,杜甫的《石壕吏》。
(师板书:石壕吏杜甫)
师:刚才有的同学在相互讨论,诗歌题目石壕后面的字读什幺,那老师告
诉同学们,应读lì,那怎样解释这个字呢?
生:官吏。
生::差役。
师:差役,也就是经常出来为官府办事的人。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甫,那同
师:三吏;三别;分别指的是哪几首诗,能说得具体些吗?
《石壕吏》课堂实录
《石壕吏》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2、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情境创设,朗读疏通,整体感知,心理模拟,短剧表演”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体味诗歌,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学习目标(师出示)1、借这首诗再次了解杜诗诗史的特点2、熟读背诵诗歌3、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在学习方法上老师提个建议:要求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一一、探究作者找同学介绍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诗圣,诗史)师由此提出问题:1、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2、他的诗歌为什么被称为“诗史”?师:先说杜甫其人生:杜甫是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写的很优美,和唐朝的李白对比,李白称为“诗仙”,他被称为“诗圣”。
师:李白和杜甫诗歌在风格上有什么异同?试着从这个角度来说。
生:李白的诗歌是以浪漫主义为色彩来写的,而杜甫的诗歌是以非常豪迈的色彩来写的,将李白称为诗仙就好像神仙一样。
杜甫的诗以豪迈壮志为主,他主要记载的是关于历史的,抒发的是自己的一些非常强烈的感情。
师:**同学的发言可能更多的是来自《望岳》这首诗,其实进入中年以后,杜甫的诗歌风格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从《春望》这首诗里感受一点,就是他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来百姓利益身上,所以他是现实主义的代表。
师:那么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呢?生:因为他的诗从侧面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石壕吏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市教学能手讲课实录
《石壕吏》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杜甫的《石壕吏》真实的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民族情怀,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对于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诗,在课堂教学中我着力体现两个原则,一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二是实施“个性化语文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学目标1、把握诗意,体会情感。
2、品析重点诗句,感悟人物个性。
三、教学重难点体味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曾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朝代。
那么你们知道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什么吗?(安史之乱)对,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特别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而就是这一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用记录历史的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用诗歌的形式向后人展示了那段充满战火和硝烟,浸满眼泪和辛酸的历史。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石壕吏(二)初读感知1、课前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下面咱们叫一个同学起来朗读一遍这首诗,其他同学做一下评价。
一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根据刚才同学们所做的评价,咱们觉得朗读古诗应该注意哪几个方面?(明确:读准读音、把握节奏和重音、读出感情)2、下面咱们听一下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的。
在听的时候,把握刚才咱们所说的几点。
(听完后,学生谈感受)3、下面你就根据刚才的范读录音,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男女生对读,也可以小组合读,可以读全部课文,也可以选择一部分读。
4、生展示。
(三)、品读探究通过刚才的朗读,我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歌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哪位同学能用原文中的一句诗来概括一下。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实录语文八年级上册
《石壕吏》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学生没有经历过战争,对战争的感受是抽象和肤浅的,因此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在他们心中引不起共鸣。
为了让学生很快地走进文本,我通过战争题材的录像创设情景,为学生自主学习创建情感情境,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观看录像:战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的画面,配以《黄水谣》音乐,然后叫学生谈感受。
生1:战争中百姓很苦。
生2:看到画面中百姓流离失所、衣衫褴褛、面带饥色的情形,我心里不是滋味。
师:同学们很有同情心,非常善良,确实战争带来的不幸更多地是百姓承受的。
看着战火纷飞,田园荒芜,想到百姓们衣不蔽体,或战死沙场或饿倒路边的悲惨情景,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亲身经历着这一切的爱国诗人杜甫的感受肯定比我们更深刻。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石壕吏》。
师: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懂诗句,读出感情。
读后教师问生: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读?生:这首诗写的是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及诗人对百姓的同情,所以语调要低沉。
师:你能读一下吗?生读得很好,全班报以掌声。
悲惨的画面加上凄婉的歌曲像锤子敲击着学生的心弦,拨动着他们纤细的神经。
由于这一环节创设了情境中的情感生长点,学生顺利地感悟了《石壕吏》中的语境。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里。
”该课能成功,这个环节功不可没。
二、品味词句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文章的作者总是先在生活中有所见,有所想,然后引起创作冲动,最后下笔成文。
而读者的阅读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
“遵路识斯真”,只有循着作者行文的思路,以词句为切入口,才能感受人物形象,领悟人物情感,准确把握作品的重点。
教学时,我以品味词句为基点,让学生自主感悟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
通过生生交流、生本对话,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继而产生了新的智慧的火花。
师:刚才一位同学讲该诗描写了百姓的“苦”,你能从诗中找出依据吗?请同学们带着该问题再次自由朗读全诗。
石壕吏课堂实录
石壕吏课堂实录师:同学们,我想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咱们中国古代诗人中谁最爱哭吗?(学生表现出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生:有一句诗是: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应该是这位诗人。
师:博览群书啊,这句诗真美,他是秦观。
这里是说他流了很多泪,与爱哭还是有区别的。
生:李煜师: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愁多。
(学生又陷入沉思,师解答谜底)师:这个爱哭鬼就是杜甫。
请看大频幕。
(屏幕展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在他的诗里不停地哭,他的泪为国而流,为民而流,但是没有一滴為自己而流。
后人曾经用十六个字来评价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屏幕展示十六个字)咱们大家讲这十六个字大声朗读一遍并记下来。
(学生大声朗读)接下来,咱们就跟着杜甫走进石壕村。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先请一个同学帮将杜甫这份自我介绍完成。
(屏幕展示杜甫简介,填空类型。
学生变现积极,纷纷举手)附杜甫,字,,代诗人,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 ”,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 ”。
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号“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 ”. 代表作:“三吏”、“三别”三吏指;三别指:(学生将杜甫简介齐读一遍)师:上一节课的时候我给大家解读了藏问于答的手法,这节课就请大家将文中掩藏的细节展示出来吧。
哪个小组愿意将自己小组的成果展现出来?(小组举手的很多)师:好,就先请影坛新秀周静怡、文振峰吧。
咱们全班就来给他们当旁白。
接下来就请欣赏史上最大灾难片:石壕吏。
附剧本本诗运用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老妇的致辞实际句句在写石壕吏,老妇的答语是在石壕吏的句句紧逼之下说出的,请发挥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石壕吏是如何逼问的,问了什么,逼问时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尽量将细节补写出来。
(写在下面空白处)石壕吏剧本补充旁白:(学生齐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壕吏》课堂实录
上课师生问好
师:首先请大家看屏幕,了解“安史之乱”。
谁了解这段历史?
生:这是唐朝的历史。
师:看来同学们不太了解,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
请一个学生读一下资料。
生:(学生读“安史之乱”资料)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及衰的转折点,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bì]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城,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軍,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很大变化。
在敌人两面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就是其中一篇。
师:诗人杜甫用沉重的笔触记录了这段沉重的历史,今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走进石壕村。
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看杜甫诗三首中的《石壕吏》,首先请大家听朗读录音,注意标注拼音。
生:学生听录音标注拼音。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诗。
生:(学生读诗)
师:读的不错,字音准确,下面咱们再听一遍录音,注意重音、停顿。
生:(学生听读,标注重度、停顿)
师:这首诗读的语速怎样?我们看五言诗在第几个字后停顿?
生:语速较慢,在二三字之间停顿。
师:好,请大家根据提示朗读全诗,注意停顿。
生:(学生读诗)
师:不仅读出了停顿,而且读出了感情。
那咱们给他以掌声。
生:(学生鼓掌)
师:那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下面咱们大致疏通一下文意,老师提示一下重点字词,看“三男邺城戍”怎样翻译?
生:三个儿子防守邺城。
师:那原文中“戍”的宾语“邺城”提到了前面,这是一种文言现象:宾语前置,翻译时要按正常的顺序翻译。
“存者且偷生”中“且”是“尚且”的意思,“室中更无人”中“更”是“再”的意思。
好,下面小组之间合作翻译全文。
生:(学生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师:谁有疑问
生:“啼”
师:啼哭的意思
生:死者长已矣
师:死了的人生命已经永远完结了
生:二男是第二个儿子还是两个儿子
师:两个儿子。
好,还有没有疑问,下面大家看看译文。
生:(学生读译文)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
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
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
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
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师:好,了解了全诗的内容我们再齐读全诗,体会一下诗的思想情感。
生:(学生齐读全诗)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那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生:差吏抓人没找着男的把老妇抓走
师:好,很简练也很准确,齐读概括。
生:(学生齐读)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
师:那文中涉及了哪些人?
生:吏、妇、老翁、孙、孙母、诗人
师:那主要人物是谁呢?
生:吏、妇、诗人师:那我们分析一下这些主要人物都有哪些举动。
首先我们来看“吏”的举动,请用原文回答。
生: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
师:齐读这两句,并分析这两句能体现出官吏的举动具有怎样的性质?
生:从“怒”体会出粗鲁。
生:“捉人”体现出霸道。
师:什么时候捉人?
生:夜里。
师:体会出官吏的什么?
生:狡猾。
师:好,我们总结一下用哪些词来形容一下官吏?
生:狡猾、凶狠、
师:我们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官吏——毒,那在这样的官吏统治下,这的老百姓的生活怎样呢?我们来听听老妇的诉说。
能不能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来形容这一家人的状况?
生:无。
师:能概括全吗?
生:苦。
师:哪些句子能体现出老妇一家的“苦”?
生: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生: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生: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师:哪些词能具体体现“苦”呢?
生:“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
三个儿子都被征兵,“新”说明两个儿子刚刚丧命。
生:“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偷生”表现老人苟且生存。
生:“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更”突出被逼无奈的处境,“无完裙”突出家境的贫寒、困窘。
师:“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请从吏夜归”“急”体现出老妇人什么样的心理?
生:可以看出老妇人很着急走。
师:老妇人为什么很着急?
生:她想牺牲自己保护家人
师:诗中只听见老妇诉苦,没听到官吏提问,你猜测一下官吏会问什么问题?
生:你家有男人没有?
生:还有别人没?
生:必须带走一个
师:我们可以看出官吏在步步紧逼,而老妇人不得不自请服役,在老妇人的诉苦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命的家。
师:在这苦难的现场,作者(我)都做了些什么?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生:“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说明作者侧耳倾听,放心不下,夜不成寐。
师: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表明作者一直在听呢?
生:“听妇前致词”
师:文中还有一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怒”和“苦”是谁的感受呢?
生:作者。
师:说明作者对这一家人有什么样的情感?
生:同情、担忧。
师:好我们小结一下。
生:(学生读小结)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师:杜甫被称为“诗圣”,“圣”是“圣人”的意思,因为杜甫不仅是一位诗人而且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的诗又被称为“史诗”,因为他的很多诗记录了他所经历的朝代历史,有很鲜明的时代色彩,并寄予很强烈的情感,比如前面学的《春望》,大家齐读,感受诗中情感。
生:(学生读诗)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大家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思乡。
师:还有呢?
生:对国家的担忧。
师: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作者看到了一个破败的都城,表达出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杜甫就是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了解他的诗能了解当时的历史及当时人民的疾苦,所以杜甫的诗才成为“史诗”。
希望同学们多关注。
师:这个故事是从诗人的角度来叙述的,今天的作业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具体描写当时的情景,使官吏、老妇的形象更加鲜明。
(老师布置作业)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描写。
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师生再见
【教学反思】
1.可取之处:
本节课教学遵循“初读——感知——分析人物——理解主题——了解杜甫”的教学思路,使学生由浅入深的了解杜甫其人其诗,教学思路顺畅,学生能够逐步走入文本,了解作者思想情感,尤其在分析“吏、妇、作者”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感受官吏的残暴,老妇一家的疾苦,作者对以官吏为代表的政府的批判,对以老妇为代表的贫苦百姓的同情。
最后介绍诗圣、诗史,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魅力。
整节课节奏张弛有致,学生积极配合教师,氛围融洽。
2.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中导入环节应再斟酌语言,使其更富感染力,使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整
节课以朗读诗文贯穿,但形式应再丰富些,比如可以让学生模仿官吏和老妇的口吻去读,同时朗读指导环节应有梯度,可以教师先读订正字音,再播放朗读录音掌握重读、节奏。
分析人物环节应变换一下形式,对关键字词的分析应教授学生分析的方法。
在分析老妇这一环节过程中,思路有些混乱,最后应进行总结。
全文小结部分应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