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县壶瓶山镇总体规划(修编)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石门县壶瓶山镇人口与用地规模论

证专题报告

第一节概论

一、壶瓶山镇概况

1.发展历程

198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壶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其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壶瓶山镇现已进入全球200个重点生态区之列,先后被省里确定为湖南十大山岳景观之一,湖南十个生态旅游示范区开发建设单位之一,国家AAAA级景区建设目标单位,同时被列为申报世界遗产的单位之一。

2.地理位置

壶瓶山位于湖南省石门县西北边陲,省道S303贯穿全境,距石门县城110km,其地理位置位于北纬29°58′—30°09′,东经110°29′—110°59′之间。东西长47.6km,南北宽32.5km。土地总面积785.8km2。壶瓶山辖泥沙、江坪、南坪、中岭四个集镇,一个林场--东山峰林场。东南西三面分别与石门县的太平镇、所街乡、罗坪乡及南北镇接壤,西北与湖北省的鹤峰县走马镇相邻,北与湖北五峰县长乐坪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

3.人口及社会经济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实行区、镇合一的管理体制,至2001年底,辖4个分局(泥沙、江坪、南坪、中岭)、1个林场(东山峰林场)、62个行政村、47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1384人,其中城镇人口10139人,农业人口31718人,镇城人口密度约52.6人/km2。

壶瓶山经济圈辐射区域包括泥沙、江坪、南坪、中岭、南镇、东山峰、罗坪、水南渡、张家渡九个集镇。

2001年全镇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940万元,比上年增长约8%,其中农业总产值3293万元,占总产值的47.4%;企业总产值1822万元,占总产值26.3%;服务业总产值1826万元,占总产值的26.3%。

4.地形地貌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武陵山脉北支的太青山系,属中山山地地貌,境内群峰起伏,峰峦叠障,陡险崎岖,飞瀑悬泻,沟谷纵横,地形破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达266座。境内最低海拔为200米,最高海拔壶瓶山主峰2098.7米,为湖南山峰之最,被誉为“湖南屋脊”,相对高差一般在1000-1900米之内,最大高差达1800余米。

5.水文

壶瓶山是澧水一级支流渫水的发源地,境内河谷深切,有7条呈放射状的峡谷深涧汇入渫水,有渫水上游的江坪河和南坪河两条水系,主要支流有金家河、黄连河、北溪河、龙池河、深溪河、泉坪河等,分别汇入渫水,经澧水注入洞庭湖。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境内河流大多河谷深切,礁石林立,峡谷幽深,水流湍急,水力资源极为丰富,溪河年径流量19亿多立米,有21处可建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可达8850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150万度。

6.气候

壶瓶山镇地处云贵高原向东部低山丘陵的过渡地带,区内气候受太平洋暖流气候的影响,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区年均气温9.2℃,日平均气温10℃以上,年平均日照1509.9小时,年降水量1898.5毫米,年均雪日42.2日,整个地区气候呈气温偏低、春迟冬早、盛夏不暑、隆冬严寒、雨量充沛、湿量较大的特点。全年风向具有明显季节性变化,冬季以偏北风居多,夏季以偏南风为主。

二、城镇规划工作回顾

1984年泥沙镇进行第一次建设规划,至2000年人口规划控制在4500~5000人以内,用地规模为449.05亩。集镇性质为:以发展镇办企业为主,适当发展加工、运输业,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城乡物质、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

1989年对1984年的规划进行了一次调整,对原规划道路、集贸市场、自来水厂等公共设施进行完善,并确定泥沙镇是泥沙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湘鄂边区附近几十里之内的物资交流场所和农副产品集散地,其发展方向为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城乡物资、文化、科学技术交流、大力发展商业文化、服务业、加工业、小型轻工业及手工业等。

1997年对原规划进行第一次修编,至2015年人口规模3766人,用地规模30ha,集镇性质为:泥沙集镇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建材、加工、运输、商贸、服务为一体,联结城市与乡村的新型集镇。

历年来的规划对泥沙镇的集镇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由于经济体制、国内国外形势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原规划不能适应集镇建设需要。2002年壶瓶山镇人民政

府委托湖南城市学院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对1997年的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三、发展制约因素

1、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与毗邻景区的联系。

2、县域内及镇域内交通配套设施滞后,缺少公共停车场等交通配套设施,缺乏与张家界、三峡等毗邻景区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方面的通常联系。

3、经济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对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性。

4、服务业总体水平较低,且配套服务设施滞后。

5、人才及科技力量不足,在信息时代,如何创新及发展是壶瓶山镇面临的一大课题。

6、城镇化水平较低,现状城镇化水平为24.5%。

四、规划修编原因

1.伴随着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市场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进而对城镇的发展和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课题。

2.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趋势。

3.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对镇区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4.建立21世纪生态旅游城镇的需要。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五、城镇规模论证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3、《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4、《石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5、壶瓶山镇社会经济“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发展规划

6、《壶瓶山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壶瓶山集镇总体规划》(1997年)

8、《壶瓶山国家级旅游总体规划

9、《壶瓶山镇政府工作报告》(1992年—2001年)

10、石门县有关职能部门和镇有关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及发展设想。

六、规模论证的指导思想

1.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扩展城镇规划区范围,在规划区范围内实现土地利用规划、村镇规划的“二图合一”。重点保护好现有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构筑良好的城镇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各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体现区域带动思想,实施城镇提升战略,突出镇区的核心地位。丰富城镇规划空间层次,将旅游产业置于区域城市体系中,特别是纳入湘西北与鄂西南旅游圈中,综合考虑,加大发展力度。

3.满足旅游城镇基本要求,注重对山水风光、民族特色的保护,充分展示当地土家民俗民风,强调蓝天、碧水、青山的自然景观,重塑城镇形象。

4.从城乡地域大系统整体效益出发,制定协调互补产业政策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分工协作,走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5.贯彻保护耕地基本国策,节约国土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诸多因素,使其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6.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思想,既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又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7、尊重生态,力求保护与科学合理利用山林水体相协调,注重渫水两岸绿化建设,涵养水源、保护水体。将景观设计与自然山水相统一,以体现自然景观对人文精神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