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批评理论概念经典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殖民”(post-colonial)一词原产生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用来指那些独立后的殖民地国家。所谓“后殖民”并不是什么殖民的终结,而是殖民之后的殖民。“后殖民”和前殖民的根本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文化殖民”。它不需要刀光剑影,也不需要攻城略地,而是派遣文化作和平使者,使殖民对象向着自己的文化靠拢。这是一种“不战而胜”的殖民方式。后殖民是一种文化侵略主义。

“后殖民主义”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因而在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依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只有西方先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和楷模,而非西方“落后”民族的文化则常被贬称为边缘文化,愚昧文化。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带有鲜明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

“后殖民批评”表现为对其的批判。“后殖民批评理论”作为一种反对派理论,它的研究取向大致有二:一是针对后殖民地,研究其殖民本土化的文化状况,看它的文化话语之书写与运用,即文化实践是如何地被殖民化。二是针对文化宗主国,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文化和霸权进行历时性的剖析,从中研究它对殖民地文化的态度与方式,并对其充满优越感的文化逻辑进行批判。

操持后殖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亚裔三氏:赛义德,斯皮瓦克,霍米芭芭。以他们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流派,是后殖民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支。有学者把他们三人戏称为后殖民理论的“三剑客”。

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开创了一个探讨殖民话语以及殖民话语理论的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