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语文教学中留白的艺术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也是多元的,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包办学生的学习内容。那么,短短的45分钟课堂,教师应该如何提高教学效率那?教师像绘画艺术中的画家一样“蜻蜓点水”,给学生留出大片“留白”,实在是一个上上策!

一、语文教学,需要“留白”

“留白”又叫“化白为黑”、“计白守黑”。它原本是绘画术语,也画面中不着墨设色的留白之处。“留白”不是空洞无物,而是以不着墨的“白”表现着墨的黑。它表面上虽然无象,其实无象本身就是意象的重要内容,是绘画艺术中一种以虚写实的技法。“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文学作品中同样有很多“留白”地带。巴尔扎克说过,作家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表现最大量的思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正是对文学作品“留白”之美的最好诠释。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也应该讲究留白艺术的运用。

(一)语文教育的特点需要“留白”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

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他们自己独特的理解。完成上述活动,就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这个充足的时间也就是课堂上的“留白”。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个实践性不只是实践操作,还会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知识,也可能接触有关人生、社会、自然方方面面面的知识和思想观念。学生要掌握这些知识,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消化、吸收。

由上可以看出,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和其很强的实践性决定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留给学生必要的时间、空间,决不是教师一人包办。有“留白”学生才有可能有自己思考的空间,有自己的见解。

(二)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需要“留白”

问答式教学方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维,回答教师的提问,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的课堂教学方法。但许多教师都误认为课堂多提问,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起来。一些研究表明,大多数教师上课提问的问题数量很大,几乎贯穿整个课堂。一节课下来,都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发问的机会很少,几乎没有。有的研究称每个学生平均每个月只提问一个问题。试问,这样的课堂能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创新能力的培养吗!现在,又出现一种“满堂读”的教学方式。认为评价一堂课最过硬的标准是“读书”,只要多多读书,那就是一堂好课。一堂课除了老师的开场白、串联词和结束语外,剩余的时间

全部由范读、领读、齐读、品读、个别读、分组读、交叉读、分角色读所承包。古人虽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这只强调勤学多读,而并不意味着求学只有读书一法。《论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强调“思”与“学”的重要。《荀子》也指出:“不知则问。”这是强调“问”的必要。但是,教学实践和学习实践都证明,学生学好语文,既离不开读书,也离不开教师的讲解与提问。那为什么“满堂问”和“满堂读”这两种教学模式遭到否定和批评呢?关键不在于“问”和“读”,而在于“满堂”,只要“问”的精当,“读”的适度,又有什么可指责的那?反之,一旦上成“满堂”课,无论是问,是读,还是其他的方式,恐怕都不能算成功的课。

二、巧用“留白”,驾驭课堂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除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科学、课堂容量适度、读书指导精要、讲解深入浅出、点拨引而不发、提问设计合理、板书简明美观等,还应当给学生一定的“留白”,在一堂课中,如果巧用“留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语言表达上留出“留白”,让学生变听为说

三尺讲台是老师的舞台,老师在这个舞台上要淡化自己的表演欲,强化学生的表现欲。教师要敬业善导,从教学的“主宰者”到“导航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觉的开动脑筋,自觉的张开嘴巴说话,大胆的张嘴“说”出属于自觉的思想。

(二)在思考时间上留出“留白”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而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但是调查研究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问题提出后只留下1秒钟左右的时间,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就会重复刚刚提出的问题,或者叫另一个学生来回答。有些教师在一分钟内能提出5-6个问题。留白时间太短的现象通常也表现在学生作答之后,等不了1秒钟,教师就会肯定或者纠正学生的答案,接着再提别的问题。这样做表面上好像在短短的45分钟内完成了最多的问题探究。但实际上这样做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设问的价值也就没有得到体现。长此下去,可能会导致学生因为长时间思维受到压抑而怀疑自己的能力水平,从而对语文失去兴趣。

(三)在知识上留出“留白”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往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户。”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的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留白”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心。不要低估学生的潜能,要放下教师的“架子”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研究。同时要允许学生讲错,只要学生能讲就说明他在思考,学生思考了,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在文本情感上留出“留白”让学生自身去体验感悟

对文本的情感体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这种体悟不单单表现为感情强弱的变化,更表现为各种不同感情的变化和转变,如激昂、悲哀、愤恨、同情等,这种种感情的变化形成课堂教学的感情节奏,使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得到充分体现。就总体而言,无论什么样的语文课,课堂的感情节奏应和文章的感情相契合,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不如此,则难以“披文入情”难以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一首诗、一篇散文、一个充满真情的故事,朗读完后,教师不必急于讲解,而是留出留白,让学生自己细细去品味,看看能不能找到生活中类似的事例,以求情感上更容易把握,甚至达到共鸣。

文本的情感有时单凭教师的讲解就会显得枯燥无味了,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中对妻子的不舍,对革命事业的忠贞、史铁生的《秋天的故事》中对母亲的怀念与忏悔之情、《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至死不渝的爱情,这些情感老师是讲不出来的,只有在情感上给学生留下“留白”让学生自己去体悟感受。

总之,“留白”留给学生以自由驰骋的空间,课堂上老师设置适当的“留白”可以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思维,使学生感受到自我的参与感与创造感,得到心理的满足。所以语文课堂中的“留白”对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它,让课堂效率在这种“留白”的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