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思维异同比较

合集下载

中外教育差异ppt

中外教育差异ppt

外国教育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而不仅仅是结
果导向的评价。
评价差异分析
教育目标差异
中国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而外国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育理念差异
中国教育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外国教育注重学 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社会文化背景差异
中国和外国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导致教育评价标准和方式也存在 差异。
价值导向
中国教育强调集体主义和统一标准,而外国教育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方法导向
中国教育以教师为中心,而外国教育更注重学生 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04 中外教育评价差异
中国教育评价
考试导向
中国教育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重视知识的掌握和应试能 力的提升。
标准化测试
中国广泛采用标准化考试,如高考、大学英语四六级等,以统一标 准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
强调个体发展
外国教育注重个体差异和个性 发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
长和兴趣。
重视批判性思维
外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 性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提出质疑。
重视综合素质
外国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 术成绩,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全面发展。
理念差异分析
教育目标差异
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掌握和考 试成绩,而外国教育更注重学 生的创新、实践和综合素质发
教育评价差异
中国教育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 而外国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和能力。
03 中外教育内容差异
中国教育内容
学科知识
中国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 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
化学等基础学科。

中外教育思维异同比较

中外教育思维异同比较

中外教育思维异同比较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以大力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了大量优秀人才,大家都为之交口称赞。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思维已经落后,无法跟进时代发展需要,在对比中外教育思维方面,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本文将讨论中外教育思维异同比较,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教育事业中外教育思维异同由于人地理、历史、文化的不同,各个不同民族,他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这些差异也广泛地反映在教育中。

教育观念虽然作为一种无形的形态,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往往能左右教育者的行为,并且制约教育的活动方向。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成就最高的在《论语》中体现。

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对学生有着深入的了解,故而能做到因材施教。

当他的学生向他“问仁”“问政”“问孝”时,他都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恰当的回答,因此控制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原则。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的教育事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而言,显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个中的原因较为复杂,有社会因素的影响,历史传统、教育观念及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而教育的落后牵扯着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作为当代中国,教育应该站在统观世界教育的制高点上,审视和反思我国教育与外国教育思维的异同,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进行创新研究。

一、中外教育思维都强调以学生为本目前的中外教育都强调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重在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实现其自我价值,学生不但是教育的主体,还是教育的对象。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张从教育本身去考察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及特点,发挥学生的价值及潜能,发掘学生的个性。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在《假如我当教师》一文中明确申述了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他说,教师不应仅仅将自身的职业定位为教书,教师应当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而学生到学校来也不应仅仅是为了“读书”。

比较中国和德国的教育体系的异同?

比较中国和德国的教育体系的异同?

比较中国和德国的教育体系的异同?教育体系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将以中国和德国两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为例进行比较,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异同点吧。

一、教育政策的制定中国:教育体系在中国属于国家的重要部分,政治和经济因素对其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政府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因此实施了长期的教育规划,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德国:德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并制定了包括小学、中学和高中在内的全面的教育法规。

德国政府不仅提供教育经费支持,还实施了有针对性的教育政策,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二、教育内容的差异中国:中国的教育内容注重基础知识的教授,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强调文化传承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此外,体育教育、美术教育也占据一席之地,但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教育还有待加强。

德国:德国教育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体系中有很多启发性教育的内容,也非常注重社交和文化交流。

除了进行传统的学科教学之外,德国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三、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中国:中国的教育主要是通过中小学和大学进行,学生是根据教育规划的年龄段分别进入小学、中学和高中的,然后可以选择进入大学深造。

教育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地区的学生学习条件相对较差。

德国:德国教育主要流程与中国类似,但是德国的教育体系相对多元化,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进行学习,大学是德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设置齐全,为德国年轻人的未来提供了不断扩大的发展空间。

四、师资力量不同中国:中国注重对学生的纪律和礼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教育部门着力加强的一个方向。

不过,由于中国师资力量的薪资体系还存在不足,很多教师有转行的想法。

德国:德国的师资力量相对更加优秀,德国教师队伍中拥有很多高素质的人才,受过良好的职业培训,对专业知识都非常熟悉。

德国的教育界发展态势较好,教育工作相当受欢迎,这意味着教育积极分子源源不断。

中外教育观念差异与比较分析

中外教育观念差异与比较分析

中外教育观念差异与比较分析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5年第6期文/ 海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果,为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教育观念在深层意义上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也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体现。

因此,促进我国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现实意义。

家长教育观念的差异性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基础阶段,人的性格和语言以及思维是在学龄初期阶段逐渐形成的。

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认为的儿童教育目标是“成功”,即孩子要在学习、体育等方面比同龄人强就认为是成功的。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家长对于儿童教育目标则是“快乐”。

中外家长的这两种教育观念直接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也影响了孩子一生的发展方向。

在中国,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工作以及结婚都由家长一手包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丧失了很多的选择机会和锻炼自己的机会。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父母给孩子提供选择自由权,孩子可以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选择以后的道路,他们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中自己解决遇到的困难,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锻炼了自己,增加了自己的能力。

由此可见,家长教育观念的不同对孩子的一生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

学生入学方式的差异性中国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从古至今都十分注重考试。

“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

为了高考取得好成绩、为了考入理想的大学,有的学生在高中时代每天过着如同机器一般的生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兴趣与爱好的发展空间。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学生进入大学有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中学平均成绩要达到B。

这不是由一次考试决定的,考试只代表成绩的一部分,你的业余爱好发展,以及你对同学的帮助都可以计入平均成绩,这样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

二是高中学分达到要求。

国外高中实行学分制,平时成绩与各项活动都会计入成绩,最后看综合学分,如果学分不够可以继续学习其他课程直到学分达到标准为止。

三是参加SAT 考试,SAT 考试与中国的高考不一样,SAT 考试一年可以考七次,考试时间和考试次数由自己决定,直到自己觉得考试成绩满意为止。

家庭教育中浅谈中外教育模式的异同

家庭教育中浅谈中外教育模式的异同

家庭教育中浅谈中外教育模式的异同【摘要】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外教育模式的异同也是家长们需要关注的重要话题。

本文将探讨中外教育模式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包括文化差异、目标和方法的异同,以及家长在其中的角色。

我们将分析中外教育模式的优缺点,提出选择适合家庭教育的教育模式的建议,以及强调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外教育模式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为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提供更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中外教育模式、家庭教育、异同、文化差异、目标与方法、家长角色、优缺点、选择教育模式、重要性。

1. 引言1.1 定义中外教育模式中外教育模式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教育方面所采用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体制。

中外教育模式在家庭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代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比较中外教育模式的异同,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教育方式,从而更好地引导和教育自己的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理念来选择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模式,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经验,从而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中外教育模式的交流和融合,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和更多的教育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了解和探讨中外教育模式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

1.2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人格、道德、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都有着深远影响。

家庭是孩子最亲密的社会化环境,孩子在家庭中接受的教育将对其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只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发挥。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社交场所,是孩子塑造人格和养成行为习惯的摇篮。

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发展,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能够培养出健全、稳重、乐观向上的孩子,而缺乏家庭教育的家庭可能培养出性格孤僻、自闭甚至偏执的孩子。

在教育领域,中国和其他国家相比,有哪些异同之处?

在教育领域,中国和其他国家相比,有哪些异同之处?

在教育领域,中国和其他国家相比,有哪些异同之处?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各国都在大力投入教育领域,以提升国民素质和国家综合实力。

但是,不同国家在教育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在教育领域,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异同之处。

一、教育体制中国和其他国家在教育体制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采取的是统一的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制度,对所有学生实行同一的教育计划和标准,学生必须按照规定的课程体系和学习进度完成学业。

而像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则没有严格的教育体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由选择课程和学校,创造性地学习和发展。

二、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中国和其他国家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课程主要以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程为主,并注重传授基础知识。

而在欧美等国家,课程设置较为灵活,除了文化课外,通常还会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课程,并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方法也是中国和其他国家有很大差异的一点。

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多是“灌输式”、“机械式”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欧美等国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课堂更加轻松、活泼。

四、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也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一个显著差异。

在中国,家长通常会把子女的教育和成长视为自己的责任,并付出各种努力和代价,以期其子女取得好的成绩;而在欧美等国家,家长注重的是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孩子自己探索成长的道路,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自己做出选择。

五、学习氛围学习氛围也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差异。

在中国,学生的学习氛围通常都比较紧张,考取好的成绩是学生和家长最为重要的目标。

而在欧美等国家,学生更加注重自由和轻松的气氛,学习并不是唯一的目标,也注重体育和其他兴趣爱好的发展。

总之,全球的教育领域各有千秋,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相信在如今世界化的发展背景下,各国将会互相借鉴,相互学习,打造更多优秀的教育品牌,为全球教育事业的前进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外教育思想比较与探究

中外教育思想比较与探究

中外教育思想比较与探究教育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人们对教育的理解、重视程度以及实践方法都存在差异。

本文旨在比较中外教育思想,探究其异同点。

一、中外教育思想背景中国教育历史悠久,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

在儒家教育中,忠恕为本,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注重人性教育。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诸子百家之说,各种思想流派都涉及到教育问题。

与此相比,西方教育思想起源于古希腊,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在基督教的影响下,西方教育走向了普世价值观的方向,注重思维建构和灵魂的升华。

二、中外教育思想比较1、教育目的中西方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存在差异。

西方教育追求发展个人能力和潜能,注重创新、探究和自由。

而中国教育则注重让学生成为有用之才,拥有实践能力而非创新能力。

2、教育方法中西方教育方法也有所不同。

中国教育注重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知识传授和应试为主。

相比之下,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多元化,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

3、教育制度中西方教育制度的不同也值得注意。

中国教育强调等级,重视考试、分数和排名。

而西方教育更强调学生平等,注重个人发展和实用性,对考试和排名相对较为轻视。

4、家长和社会的角色在教育中,家长和社会的作用也有较大差异。

中国家长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并对其选取教育方向和目标进行干预。

相比之下,西方家长更注重孩子的兴趣和自主性,倾向于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鼓励孩子发掘自身潜力,并帮助孩子解决面临的问题。

三、教育思想比较的启示通过分析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异同,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影响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方式。

因此,我们应更多关注教育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打破教育的局限性和众多的限制因素。

在中国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应注重创新,鼓励多元化教育体系的实践和推广。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用性技能,努力将教育落到实处。

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异同分析11页word文档

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异同分析11页word文档

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异同分析“20世纪西方哲学表现为从科学主义向人文主义思潮的转变,科学的思维方式向人文思维方式的转变。

”[1]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美国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便是承袭这种哲学取向的发展结果。

历经半个世纪,它已经成为当代重要的教育理论之一,对西方、乃至对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对该理论展开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对其推崇有加。

其实,在中国悠久的教育传统中,在以孔夫子为代表的历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精髓中,一直蕴藏着深厚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可惜的是,至今未引起学界应有的关注。

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我们需要对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做些许探讨,以汲取合理的营养。

总体来说,两者因生长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呈现出不同的历史轨迹,对“人”的内涵和教师角色定位等方面的看法也有差异,但是在人性论、教育价值观和学生观方面却息息相通。

一、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在现代哲学中,“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哲学称谓。

这里的“人本主义”,又称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是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2]。

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因扎根于迥异的文化土壤中,故呈现出不同的历史轨迹。

(一)中国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沿革中国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各个历史时期儒家学者的诸多著述当中。

比较而言,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蕴含着更加丰富的人本主义精神。

它强调人的责任和价值,把伦理道德视为教育的核心;重视人格的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阐发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

所设定的理想人格模式蕴涵着人生追求的某些最高典范和做人的准则。

在古代,“孔子是人文教育的‘第一位教师’。

他一生贯彻‘学’与‘教’的原则,在教育方面提出了很多具有普遍意义的主张,特别是他的人文教育观奠定了我国人文教育的第一块基石”[3],主要包括师生平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实事求是和祟尚实干五个方面的思想[4]。

考研真题中外教育对比题

考研真题中外教育对比题

考研真题中外教育对比题近年来,考研真题中的一类题目备受关注,那就是关于中外教育的对比题。

这类题目往往要求我们对中外教育体系、教育方法、教学理念等进行比较和分析。

下面将从不同方面对中外教育展开对比,探讨其差异和优势。

一、教育体系对比中外教育体系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国,教育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等不同阶段,学生需要按照一定的流程逐步升级。

而在一些西方国家,教育分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时间更为灵活。

此外,中国的教育注重应试,注重知识的灌输,而西方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造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育方法对比中外教育方法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注重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重视对知识的记忆和应试技巧的培养。

而在西方,教育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倡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和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

西方教育普遍采用小组讨论、实验研究、项目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育理念对比中外教育理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定位上。

中国教育强调学生的知识获取和考试成绩,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学科知识。

而西方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

西方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教育价值观对比中外教育的价值观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教育注重孝道、忠诚、尊重和团队合作等传统价值观的灌输。

而在西方,教育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平等、尊重和多样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西方教育强调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综上所述,考研真题中的中外教育对比题是一个关注教育体系和方法差异的重要方面。

中外教育在教育体系、教育方法、教学理念和教育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各有其优势。

我们应该在借鉴西方教育的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保持对中国传统教育优秀文化的传承,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手段。

中外教育比较

中外教育比较

我国与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一个重大区别是,我们以课本为世界,而人家是以世界为课本。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不仅使学校面向社会,使学生了解社会,而且不断地把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和正在面临的问题变成学校的教学内容。
基础教育亟需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课堂教学应加强“课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从课本中解放出来,以便使学生的视野能从狭小的“课本世界”扩展至广阔的“生活世界”。
从中美儿童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可发现两个基本现象:
1、美国儿童对同一问题总是有多种不同的回答,而中国儿童对同一问题的回答往往是相同的,这表明美国人在儿童的道德教育方面没作统一要求,即没有向幼儿灌输统一的道德价值标准。
2、从美国儿童的回答中,不难发现他们的道德认识里含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的性格成分中含有较强的攻击性。从中国儿童的回答中,不难发现他们的道德认识里含有一定的“体谅他人”的倾向,性格成分中含有较强的忍让性。
在我国,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教育模式是“示范+模仿”。
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多采用“引导+发现”模式。
中外早期教育的明显差异是:中国人习惯于将正确的方法早早教给孩子,让孩子不走弯路,外国人习惯推迟讲述正确标准的时间,让孩子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中国人认为幼儿能比同龄人更多更早地懂得成人世界的东西就是聪明的表现,西方人认为幼儿拥有异于成人的思维和想象是最珍贵也最值得珍惜的特种才智。
同样是这所幼儿园,老师让5—6岁的幼儿讨论“豚鼠怎样寻找食物”。当孩子们已经知道豚鼠喜欢吃生菜之后,让他们讨论豚鼠如何寻觅生菜。有的孩子认为是因为豚鼠听到了放生菜的声音,有的孩子认为是因为它看见了生菜。等孩子们把自己的猜想都说完了,老师开始和孩子们一起做实验。先拿一张绿色的纸并揉成生菜状,然后将假生菜与真生菜同时放进笼子。只见豚鼠闻了一下绿纸并没有吃,而是掉过头去吃真生菜。又反复进行了几遍实验,发现豚鼠均以嗅觉来辨别真假且从不失误。做完实验,老师让孩子们以笔作画,记录实验的结果。

幼儿园中外教育比较

幼儿园中外教育比较

幼儿园中外教育比较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幼儿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引进外籍教育者,以提供全面的中外教育体验。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中外教育的区别,以及两者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一、教学方法与理念中外幼儿园在教学方法和理念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方教育更加注重纪律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课程更加注重学科内容。

外籍教师则更倾向于采用互动和探索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课程更加注重实践和体验。

中方教育的优势在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记忆,有利于孩子们建立坚实的学科基础。

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可能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与此相比,外籍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潜力,但也需要更加注重学科基础的建立。

二、语言沟通与文化交流外籍教师作为全英文环境下的教育者,能够提供更加纯正的英语教学和语言环境,这对于幼儿语言的学习和提高是十分有益的。

而中方教育则更侧重于母语的教学和交流。

中外教育的结合,既能够让孩子们接触到地道的英语,又能够保留母语的优势。

在文化交流方面,外籍教师能够带来多元化的文化体验和视角,让孩子们了解全球的多样性。

而中方教育则更专注于本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

这种中外文化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跨文化意识和包容性。

三、教师素质与教育背景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素质直接关系到孩子们的学习效果和发展。

中方教师通常拥有较为系统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能够提供扎实的学科教育。

而外籍教师则通常具备跨文化背景和国际教育经验,能够为孩子们提供全球化的教育视野。

中外教师在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上各有优势,合理结合两者,能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中方教师可以通过与外籍教师的合作,提高自身的英语教学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而外籍教师则可以借鉴中方教师的经验,了解本土文化和教育实践。

结语综上所述,幼儿园中外教育的比较不仅体现了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差异,还关乎语言沟通和文化交流以及教师素质和教育背景。

中德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思考

中德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思考

3、实施方法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学校课程和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进行。其中, 政治课程是主要途径,同时辅以各种讲座、竞赛和社会实践等。这些方法旨在直 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这些价值观。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多地通过社会实践和学校的隐性课程进行。德国的 教育体系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其思想政治教育也更多地 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三、个人的思考与启示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中德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首先, 我们应该认识到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尊重他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交 流与合作。其次,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2、目标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强调的是 社会认同和集体意识。其核心是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 规范。
而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则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发展和公民素质的培养。 德国教育体系中强调的是个体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因此其思想政治教育的 目标也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教育方式方法不同
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采用讨论、辩论等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更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和理论 灌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四、对我国的启示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加强学生对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认同。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 维,使其能够正确分析和处理各种社会问题。

中外教育识心得体会

中外教育识心得体会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外教育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模式等相互碰撞、融合,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广阔的视野。

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有机会接触到世界各地的教育成果,从而对中外教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此,我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实践,谈谈对中外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理念的比较1. 中国教育理念中国教育理念强调“立德树人”,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基础教育阶段,我国教育注重知识传授,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

而在高等教育阶段,我国教育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西方教育理念西方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在基础教育阶段,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高等教育阶段,西方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中国教育理念与西方教育理念在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但在教育方法和培养目标上存在一定差异。

二、教学方法的比较1. 中国教学方法中国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强调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讲授法、问答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则通过听讲、笔记、作业等形式接受知识。

2. 西方教学方法西方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中国教学方法与西方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教学方法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西方教学方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育模式的比较1. 中国教育模式中国教育模式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为辅。

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道德品质和创新能力。

家庭教育则强调家长的关爱和引导,社区教育则强调社区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比较分析中西方教育体系的差异

比较分析中西方教育体系的差异

比较分析中西方教育体系的差异一、介绍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石。

不同的教育体系会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西方教育体系差异是众所周知的,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这些差异,以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教育体系之间的异同。

二、内容1.目的与方法不同的教育体系有不同的目标和方法。

在中国,教育被视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才的手段,培养创新和发展的人才,以及繁荣和平和国家的稳定。

与此相反,在西方,教育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激发个人潜力、提高人类智慧和造福人类的过程。

在中国,大多数教师使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强调老师的权威,让学生在课堂上默默地听课和做作业。

而在西方,大多数教师使用互动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2.逻辑性在中国,逻辑性比较重要。

很多中国的学科(如数学和科学)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逻辑思考能力而设置的。

逻辑推理被看作是一种技能,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比较重要。

与此相反,西方的教育体系不仅注重逻辑推理,还注重学生的主观性和独立性。

3.长期发展计划在中国,孩子的教育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很高的期望值。

因此,中国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去读好的学校和大学,获取好的教育,以便将来可以获得好的职业。

与之相比,西方的父母更重视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更容易支持孩子的选择。

4.文化差异尽管中西方的教育体系之间存在差异,但其中最显著的差异是文化差异。

中国是一个高度重视教育的国家,在中国,良好的教育被视为一种成功的象征。

中国的学生在面对教育时会经常感到压力和竞争,以获得好的成绩和更多的荣誉。

在西方,教育被视为对人类潜力的探索,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结论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中西方教育体系之间存在很多差异。

这些差异包括教育的目的、方法、逻辑性、长期发展计划和文化等方面。

尽管有时候这些差异并不明显,但在整个教育体系上,这些差异深入地影响了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差异,并为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启示。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

而东方文化则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比如,在西方,独立自主被视为成熟的标志;而在东方,孝顺父母、维系家庭和谐更为重要。

2. 直线思维与循环思维:
西方思维偏向于直线式的因果关系思考,追求线性发展。

而东方思维则更加循环往复,注重事物的动态平衡。

比如,西方人倾向于制定详细的长期计划;而东方人则更加重视随机应变,顺其自然。

3. 理性主义与人情味:
西方文化崇尚理性主义,重视客观事实和逻辑推理。

而东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人情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

比如,在西方,法律法规被严格执行;而在东方,人情往往可以影响法律的实施。

4. 时间观念差异:
西方人对时间观念较为严格,重视效率和准时。

而东方人对时间相对宽松,更加注重过程和人际关系。

比如,西方人会严格遵守约定时间;而东方人则更加随性,容易推迟或拖延。

5. 冲突处理方式:
在处理冲突时,西方人倾向于直接对抗,通过辩论和谈判解决分歧。

而东方人则更加注重和谐,往往采取迂回或回避的方式来化解矛盾。

比如,西方人在会议上会直言不讳地表达分歧;而东方人则可能会选择私下沟通。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外思维差异例子,实际情况往往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增进理解,消除隔阂。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人自由和独立性。

而东方文化则更重视集体主义,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例如,在职场上,西方员工更倾向于追求个人成就和发展,而东方员工则更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

2. 时间观念:
西方人通常将时间视为线性的,重视准时和效率。

而东方人则更倾向于将时间视为循环的,对时间安排相对更加宽松。

比如,在商业约会上,西方人很看重准时,而东方人则更容易接受一些迟到。

3. 直接与含蓄:
西方文化倾向于直接、明确的表达方式,而东方文化则更注重含蓄、委婉。

在沟通中,西方人更喜欢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东方人则更倾向于使用隐喻和暗示。

4. 规则与人情:
西方文化强调遵守规则和法律,认为这是公平和有序的基础。

而东方文化则更重视人情关系,有时会在特殊情况下做出弹性处理。

比如,在商业交易中,西方人更看重合同条款,而东方人则更倾向于考虑人际关系。

5. 逻辑思维与整体思维:
西方思维模式较为分析性和逻辑性,注重细节和线性推理。

而东方思维则更加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倾向于从宏观角度把握事物。

例如,在解决问题时,西方人更倾向于分步骤地分析,而东方人则更注重洞察全局。

这些差异源于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价值观的不同,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增进跨文化理解和交流。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异同之比较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异同之比较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异同之比较【摘要】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成效、师资队伍、教育制度等方面存在异同。

中美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在实践中有不同的表现。

中美教育的理念比较展现了文化差异,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差异导致了教育成效和评估方式的差异。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和学生参与度的不同也影响了教育效果。

而在教育制度和法规方面,中美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

未来,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会朝着更加开放、多元和包容的方向发展,符合时代发展和全球化的潮流。

【关键词】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异同比较、理念、教育内容、形式、教育成效、评估方式、师资队伍、学生参与度、教育制度、法规、发展趋势。

1. 引言1.1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信息爆炸和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在这种背景下,中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政治观念的塑造和引导,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素养的优秀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人格塑造和人文关怀的过程。

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方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为未来的社会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

2. 正文2.1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比较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

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被视为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旨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忠诚于党和国家。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承。

相比之下,在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强调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育理念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证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中外教育比较

中外教育比较

中外教育比较蓬莱市郝斌中学姜善淑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今天的中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而人才的培养需要靠教育,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我国建国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成果辉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贡献了大量各级各类人才。

如今,我们已跨入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新时代。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基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的不同,在教育的各个层面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仍然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综合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教育文化方面,中西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西方在教育文化方面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简单加以概括为: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观念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中国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

但是,这些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

二、在教育思想上,中西教育的差别比较大。

在中国的教育中,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希望孩子传承某些东西,特别是带有民族特色的内容。

当然,我们不是说所有的传承教育都不好。

但是这种传承在更多的时候成为学生的一种束缚,成为他人生的一种框架,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明白要把自己的某些东西隐藏起来,也就是中国的家庭教育在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处世的教育。

家长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亏,恨不得在短时间内让自己的孩子“成熟”起来。

在西方的教育中,虽然也有处世的教育,但是在更多的时候,是去吸纳别人,去尊重别人,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展现自我。

家长也同样鼓励自己孩子保留自己个性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学会去隐藏自己真实的东西,当然这种个性化东西存在的前提必须是合理的而且是可以存在的。

中国学生和西方学生对比起来比较老练,他们可以把前人积累的经验熟练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中外教育比较研究与分析报告2024

中外教育比较研究与分析报告2024

中外教育比较研究与分析报告2024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中外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体系、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和共同点,我们可以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改进本国的教育实践,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教育体系中国的教育体系在近年来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完善。

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压力,需要通过各种考试来升入更好的学校。

高等教育则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

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例如,美国的教育体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课程设置较为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课程。

在欧洲,一些国家如德国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职业发展选择。

二、教育理念中国的教育理念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尊师重道、勤奋刻苦和集体主义精神。

家长和社会普遍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寄予厚望,认为通过努力学习可以获得更好的未来。

而在西方国家,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质疑,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例如,在芬兰的教育中,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三、教育方法在教学方法上,中国的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虽然近年来也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提倡探究式、合作式学习,但在实际操作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而在国外,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

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实验教学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在日本的课堂上,学生经常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各种任务,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育资源中国在教育资源的投入上不断加大,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

中外教育思维异同比较

中外教育思维异同比较

中外教育思维异同比较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以大力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了大量优秀人才,大家都为之交口称赞。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思维已经落后,无法跟进时代发展需要,在对比中外教育思维方面,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本文将讨论中外教育思维异同比较,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教育事业中外教育思维异同由于人地理、历史、文化的不同,各个不同民族,他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这些差异也广泛地反映在教育中。

教育观念虽然作为一种无形的形态,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往往能左右教育者的行为,并且制约教育的活动方向。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成就最高的在《论语》中体现。

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对学生有着深入的了解,故而能做到因材施教。

当他的学生向他“问仁” “问政”“问孝”时,他都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恰当的回答,因此控制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原则。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的教育事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而言,显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个中的原因较为复杂,有社会因素的影响,历史传统、教育观念及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而教育的落后牵扯着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作为当代中国,教育应该站在统观世界教育的制高点上,审视和反思我国教育与外国教育思维的异同,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进行创新研究。

一、中外教育思维都强调以学生为本目前的中外教育都强调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重在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实现其自我价值,学生不但是教育的主体,还是教育的对象。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张从教育本身去考察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及特点,发挥学生的价值及潜能,发掘学生的个性。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在《假如我当教师》一文中明确申述了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他说,教师不应仅仅将自身的职业定位为教书,教师应当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而学生到学校来也不应仅仅是为了“读书”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思维异同比较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以大力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了大量优秀人才,大家都为之交口称赞。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思维已经落后,无法跟进时代发展需要,在对比中外教育思维方面,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本文将讨论中外教育思维异同比较,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教育事业中外教育思维异同由于人地理、历史、文化的不同,各个不同民族,他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这些差异也广泛地反映在教育中。

教育观念虽然作为一种无形的形态,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往往能左右教育者的行为,并且制约教育的活动方向。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成就最高的在《论语》中体现。

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对学生有着深入的了解,故而能做到因材施教。

当他的学生向他“问仁”“问政”“问孝”时,他都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恰当的回答,因此控制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原则。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的教育事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而言,显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个中的原因较为复杂,有社会因素的影响,历史传统、教育观念及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而教育的落后牵扯着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作为当代中国,教育应该站在统观世界教育的制高点上,审视和反思我国教育与外国教育思维的异同,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进行创新研究。

一、中外教育思维都强调以学生为本目前的中外教育都强调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重在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实现其自我价值,学生不但是教育的主体,还是教育的对象。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张从教育本身去考察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及特点,发挥学生的价值及潜能,发掘学生的个性。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在《假如我当教师》一文中明确申述了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他说,教师不应仅仅将自身的职业定位为教书,教师应当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而学生到学校来也不应仅仅是为了“读书”。

法国一位成人教育专家曾经明确指出“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和青年期,它应当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进行。

教育应当借助于这种方式,满足个人和社会的永恒要求”。

英国教育家尼布列特认为,重视知识的考试和偏重智育的教育,都是不正常的;学校不能成为制造某种人格类型的工厂,培养同一种类型的人。

马斯洛则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潜能,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人的潜能;教育要在满足人最基本的需要的基础上,强调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人的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化的过程是完全统一的。

由于人的经验和个人体验的不同,每个学生都是有个别差异的,因此,人本主义教育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人价值观。

我国新课程改革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这一局面,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的等相关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健康的身体及心灵的培养,使学生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责任感,使学生具有优良的品质,科学和人文素养,培养其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使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重点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美国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独立行为,让学生不过分依赖父母,鼓励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让教育适应孩子,而不是让孩子去适应教育;教育是单一的教会学生一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强调他们的表现力、主动性、创造性、好问态度、向权威挑战,以及各种活动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等。

学会对于未知世界进行探索和发现,学会合作,所以在美国学校有开设了不少选修课,其中有相当比例的操作课、活动课、调查研究课等选修课,以供学生更好的自己学习。

西方有名的学府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早在15世纪就开始实施导师制。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因此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导师的照顾及关心。

这些高等学府信奉学生的头脑并非仅仅是一个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等待点燃的火种,而导师就能起到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苗这一重要作用。

由于个体总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因此每个学生心中的“火种”也不尽相同,教育过程中,只有集思广益,依靠各个方面的力量将不同的火种点燃,才能有效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这也说明了学生的中心地位一直是不可动摇的。

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二、中外教育思维的差异1.中国教育注重的是教学的单一性,外国教育注重的是教学的多样性。

中国教育存在单一性特点,学生入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不断的考试,考入重点中学和名牌大学。

而国外并不是像中国一样把考试看成重点,美国初中升高中不用考,直接就升上去。

高中升大学不像中国的高考,难上加难,即使成绩再好的学生,高考都不会有人考了满分,而美国比较简单,就是申请式的。

中国为什么会存在这样单一的特点,是中国人习惯于集体作业,从而造就了中国人的群体文化心理。

在群体文化中,群体的整体利益是个体利益的唯一参照物,是个体利益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群体文化中把群体的整体利益当成是个体利益的唯一参照物,这个参照物就成了个体利益的出发点和归宿。

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不同,中国人更关心他人对自身的评价及看法,因此,常常会用普遍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来获得群体的认同,达到统一性。

这种求同的群体文化意识必然会投射在教育思想上,教师在评价一堂课怎样才叫上得好时,他们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标准:教师在内容的讲解上,能做到层次分明,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板书规范整齐,便可视为标准化得教学,而学生只要能做到认真听讲,记好笔记,谦虚恭敬地回答教师的提问,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包括坐、立、举手的姿势都有统一要求规范,做好这些便能被视为好学生的标准。

学生在平时训练时也表现出单一性,采取“纸笔训练”,曾经就有这样一名考官在读题时,提示学生,让他们注意听题的时候,而学生们第一反应就是:马上拿起笔来在纸上做记录,一字不落的记录,这一动作给考官印象深刻,他感叹的是学生集中精力去倾听题目,然后他们就在纸上书写答案,整理出回答问题所需要的条目,不是用脑子独立加工信息。

这些几乎是统一性的行为,归根结底是在平时的训练中造就的,小学到中学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参加各种笔试,做大量的家庭作业,根本就没有“无纸化的大脑直接反应性训练”。

大学里的案例教学以参观为主,很少参与其中实际操作。

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只是懂得理论知识,怎么用这个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不能熟练掌握,以至于在工作时,对于领导的口头问题,很难解答。

单一性的教育在实践中表现非常明显。

外国教育更多的是注重“多样性”教学,美国非常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其教育理念也强调个性化的差异及特征,因此美国人很小就开始接受独立的个体化的教育,其教育鼓励学生拥有自身的个性及独特的风格,提倡新颖的观念及做法,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自己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掌握自己的命运。

而他们所接受的理念中观念也不一样,就是不要把自己当作联系紧密、相互依存的群体中的一员,就好比是家庭、宗教群体、部落、民族或其他组织中的成员一样。

所以能够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及特点,自由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方式及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进行无压力地学习,备感轻松自由,其内在的活力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得以充分激发出来,达到了“多样性”教学目的。

2.教育上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

《孟子》卷五《孟子・滕文公上》孟子称:“舜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伦理对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等级观念也充分体现在中国的教育思想上。

教师作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被塑造成学生顶礼膜拜、不可平视的对象,人人都有其适当的角色和位置。

这样的等级、权威观念使得教育具有不平等性。

学生没有置疑的可能性,对于不理解、不赞成的结论和观点在教师的教育下必须接受,使得学生的批判性和独特性、自尊心和自制力逐渐被销蚀,没有了开拓和创新意识。

而外国文化则不同,他们没有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追求“平等、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外国人坚信,每个人都是天生独立、自由和平等的。

在教育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是友好的伙伴,必要时刻教师给学生充当向导,学生从来不会屈就教师的权威而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也没有受到不平等观念的制约,所以他们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于向权威发起勇敢的挑战。

3.中国强调的是应试教育,外国强调的是实践操作教育。

我国在教育改革下,一直以来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但是改革这么多年来,应试教育的本质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杨振宁教授指出:美国学生的成绩远不如中国留学生,然而数年后,其科研成果却比中国留学生多了很多,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学生不仅仅是在读书,更注重自身的动手能力与创造精神的发展。

分数在中国成为老师的命根子,是家长的晴雨表。

教师考核的标准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标准,而孩子的成绩也成为家长考核孩子的标准。

他们始终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而中国的升学标准也是以应试教育的标准而定的,所以家长的思想就有“不能上重点小学就不能上重点中学,不能上重点中学就不能上重点大学,不能上重点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所以幼儿园就让孩子学“藕、酱、凳、舞”这样复杂的字,美其名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孩子的综合性成长就被这些考试所埋没了,他们只是在考试上成绩优秀,对于现实的实用性,创新性,探索性等方面是少之又少,这样的人才已经严重与社会脱节了。

而外国在教育的思想上,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更为注重,加拿大有这样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基础教育不仅仅要给学生传授基础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应对社会,并能立足于社会的能力,要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加拿大学校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便是要培养对社会有用、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人。

教师在组织实用性课程教学时,对教材内容并不全部讲解。

对某些章节,会让学生自己思考、动手实践。

而基础教育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他们常常从学生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做起。

例如,加拿大进行基础教育的学校都将家政课作为必修的课程,在这门课程上,学生学校缝纫、烹饪、使用家电并学习对其进行简单地维护,学习喂养孩子,等等,其学习的内容可谓是五花八门,在学习这些内容的同时,学生加强了自我参与意识,其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也得以有效地锻炼,与此同时,学生因此更加热爱生活,提高了其贡献社会的服务意识及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1]常国良.关于中外教育史教学接驳问题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08).[2]李申申,吕旭峰.当前教育学学科理论研究中方法论层面的反思[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