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鹤峰习俗3:婚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鹤峰习俗3

三婚嫁

鹤峰婚姻习俗比汉族地区较为自由。男女之间可以同劳同作,聘礼不论贫富之家,均无奢侈之习,固有“婚不论财”之说。男到女家落户的叫“上门”。“兄亡弟收嫂、弟亡兄收弟媳”。称为“坐床”。“姐姐过世、妹妹续嫁”名曰“填房”。同时也还存在“姑表亲”、“早婚”、“童养媳”等陋习。

解放后,国家颁布《婚姻法》,提倡男女平等,婚姻目由,禁止早婚、童养媳和近亲结婚。

换庚帖男方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方父母同意后,男方改称对方父母为“亲爷”、”亲妈”。再择定吉日,女方则由哥嫂、弟妹等陪同择吉日去婆家看“廊场”,同意婚事,双方家长便请人“合八字”,各执半幅作为婚约凭证,即“换庚帖”。

认亲、朝年(拜年)“换庚帖”后,男方根据女方长辈多少,准备相应的肉、酒、茶食,由长辈或哥嫂弟妹陪同到女方认亲、行礼,女方也有回礼。从此,成婚前逢年过节,男方都要到女家朝年。

求喜报期婚事一经确定,男方筹备彩礼,女方置办嫁妆。由媒人去女家“求喜”,大体同意后,男方便请人看期,并将定婚“期单”送到女家。

上红喜期前两天,男方要请一位善于辞令,享有威望的人当“都管”,主持喜期全部事宜。还要接媒人和“迎台师”(即吹唢呐的乐师),并向媒人献上红布1块,为“迎台师”,披红挂彩,谓之“上

红”。

过礼陪十弟兄迎亲的头天或当天上午,男方由“都管”领队,将彩礼送到女家。晚上,男方筵请亲朋中未婚子弟9人“伴郎”,陪“十弟兄”,饮酒唱歌,欢娱通宵,现已少见。

开脸陪十姊妹土家族姑娘在出嫁的头天晚上,须将脸上的汗

毛扯净,将头发在脑后梳成圆髻插上玉簪,叫做“上头”。然后设宴由9名未婚女子陪“十姊妹”。

哭嫁哭嫁是土家族的一种古老婚俗。有嫁前半个月就开始“哭”的,也有嫁前一日“哭”的。“哭嫁”时唱《哭嫁歌》,内容主要是

倾诉爹娘的哺育之恩,兄弟姊妹的手足之情,对家乡的依恋,对祖先的追怀,以及哭自己的身世和骂媒人等。“哭嫁”时有1人独哭,有姐妹、哥嫂、母亲、亲友陪哭,有晚上围着火炕哭,也有整天挽手牵衣抱头痛哭。哭时,时而低沉、悲切,时而高亢、欢欣。解放后,这一习俗已逐渐消失,但在边远农村偶尔得见。

迎亲拦门喜期的第二天,男方由“都管”带领取亲队伍去女

家“迎亲”,此时,女家将大门关上,仅留一缝,女家的“朝堂”先生与男方的“行路都管”于大门内外一问一答,互相盘话,然后,大开中堂,鼓乐齐鸣,鞭炮轰响,“行路都管”高贺“恭喜”。

发亲“迎亲”队伍酒宴后,即将嫁妆缠好移至屋外,姑娘在“上亲”的陪同下“告祖”,拜别爹娘上路。“八仙”(即唢呐)为娘们陪同走在最后面,(旧时新娘坐轿,新郎骑马)人们很难分清谁

是新娘,谁是伴娘。

背亲古时鹤峰土家族姑娘出嫁时由自己的亲兄弟背着送到婆家去。路上休息,新娘歇在铺垫的红布上,脚不沾地。

拗礼“取亲”途中,每逢翻山越岭,涉水过桥,抬嫁妆的人往往停下不走,这时,新娘的“后族”必须装烟敬糖,道声辛苦,为之“拗礼”。两家迎亲队伍在路上相遇,同一方向同一条路的谁家的嫁妆多,谁走前面;如果两家方向相反,新娘之间要交换手帕之类的物品,留作纪念,然后双方相让而过。有时为了不在对方面前“示弱”,往往各不相让,发生纠纷。

回门新婚夫妇3天后要回娘家先向祖宗牌位磕头,再与爹娘见礼。饭后,新郎新娘当天返回。离家远的,可于一月后“回门”。

以上婚俗,现在大部分仍流行于民间。

——节选自《鹤峰县志》1885-19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