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标要求】: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政策。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感受新中国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难点分析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
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
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了解建国后的外交形势有利形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削弱;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
2、思考分析: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3、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的三项基本方针内容含义意义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二、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外交成就1:同苏联等国建立友好关系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
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
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思考:1、为什么首先与苏联建交?A美国与一系列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不与中国建交; B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愿同中国建交并互派大使;C为了在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不致于处于孤立地位;2、与苏联结盟有何重大意义?A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B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外交成就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内容:2、提出过程:思考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何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也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2)掌握新中国初期的重要外交活动及成果;(3)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国际关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搜集、整理,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历史;(2)运用历史分析法,探讨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3)以案例分析法,深入研究新中国初期的重要外交事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事业的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利益着想的精神;(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问题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2. 新中国初期的重要外交活动及成果;3. 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国际关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2. 分析新中国初期重要外交事件背后的战略意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旧知识,了解我国古代和近代的外交历史;(2)提问: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面临着怎样的国际环境?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2)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要外交活动及成果。
3. 课堂讨论:(1)讨论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2)分析新中国初期重要外交事件背后的战略意图。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如“抗美援朝”、“日内瓦会议”等;(2)让学生分析案例,深入了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
5. 总结拓展:(1)总结新中国初期外交成果及其对我国国际关系的影响;(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五、课后作业1. 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知识的理解;3. 选择一个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事件,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重要外交活动及成果的掌握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2)掌握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3)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收集、整理,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2)运用历史分析法,探讨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增强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2)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3)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1)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2)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性。
2. 教学新课:(1)介绍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如国内外形势、国际政治格局等;(2)讲述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如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建交、参与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3)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意义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从国家利益、国际形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四、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1)能否准确掌握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2)能否熟练列举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3)能否运用历史分析法,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能否通过资料收集、整理,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2)能否运用历史分析法,探讨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否表现出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增强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外交成就及外交政策特点;3. 搜集有关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资料,进行进一步了解和探究。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和历史条件。
2. 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基本原则和主要成就。
3. 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对我国国际地位和对外关系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和历史条件2.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与基本原则3. 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成就4. 新中国初期外交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5. 新中国初期外交对我国对外关系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基本原则和主要成就。
2. 教学难点:新中国初期外交对我国国际地位和对外关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基本原则和主要成就。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中国初期的重要外交事件。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影响和启示。
4. 影像资料展示法:播放相关历史影像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与基本原则,让学生了解我国外交立场和目标。
3. 分析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成就,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4. 讨论新中国初期外交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让学生理解外交成就背后的国家利益。
7.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活跃程度,评估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理解和兴趣。
3. 知识测试:通过笔试或口头提问的方式,测试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成就和影响的知识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历史文献:包括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文件、领导人讲话、外交档案等。
2. 教材和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历史教材和参考书籍,供学生查阅和深入学习。
3. 影像资料:收集与新中国初期外交相关的电影、纪录片、新闻报道等影像资料,用于课堂展示和讨论。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第一章:新中国成立与外交政策的制定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新中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原则和目标。
2. 教学内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 教学方法:讲座法,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4. 教学过程:a) 新中国成立的背景介绍b)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意义d)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第二章:新中国与苏联的关系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与苏联的外交关系,掌握中苏关系的发展变化。
2. 教学内容:中苏建交,中苏条约的签订,中苏关系的破裂。
3.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讲座法,小组讨论法。
4. 教学过程:a) 中苏建交的过程和意义b) 中苏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c) 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和影响d)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新中国与苏联关系的变化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三章:新中国与美国的对抗与合作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与美国的关系,掌握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
2. 教学内容:中美建交,美国孤立政策,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3.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讲座法,小组讨论法。
4. 教学过程:a) 中美建交的过程和意义b) 美国孤立政策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c)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和影响d)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新中国与美国的对抗与合作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四章: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掌握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与冲突。
2. 教学内容: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边界问题的处理,区域合作组织的建立。
3.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讲座法,小组讨论法。
4. 教学过程:a) 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建立b) 边界问题的处理及其影响c) 区域合作组织的建立及其意义d)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新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五章:新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掌握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内外政治环境。
掌握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和主要成就。
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理解与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和主要成就。
2. 教学难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
提问:“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什么?”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教师提问:“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有哪些特点?”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新中国初期的一些重要外交事件,如“开国大典”、“抗美援朝”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事件背后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和主要成就。
5.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和主要成就。
教师点评并补充。
6. 课后作业: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期考试:考察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历史教材相关章节。
2. 课件: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
3. 资料: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文献、图片等资料。
4. 网络资源:相关历史网站、学术文章等。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等,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主要外交活动以及取得的成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我国的外交事业感到自豪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2. 主要外交活动及成就三、教学难点1. 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确立过程2. 外交活动背后的战略考量四、教学准备1. 教材、参考书2. 课件、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状况。
2. 教学内容: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一边倒2) 主要外交活动:a. 1950年,毛泽东访问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 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推动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解决c. 1955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d.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e. 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 取得的成就:a. 奠定独立自主的外交基础b. 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c. 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d. 改善国际地位,扩大国际影响力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成因及其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4. 总结与评价:总结新中国初期外交的主要成就,评价其对我国外交事业的重要意义。
六、教学延伸1. 教学内容:1) 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历史背景,如国内外政治环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等。
2) 探讨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国内政治、经济建设的影响。
2.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探讨问题。
七、案例分析1. 教学内容:以新中国初期某一重要外交事件为例,如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分析其背后的战略考量、外交技巧等。
2.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每组分析一个案例,汇报讨论成果。
八、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成因及其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案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背景和特点;2. 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要外交活动和成果;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的外交事业感到自豪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及成果;2.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3. 课堂讲解:讲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和成果,如抗美援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4. 案例分析: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影响;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五、课后作业:2. 让学生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果;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七、教学过程(续):4. 案例分析(续):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影响,如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友好合作等;5. 课堂讨论(续):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八、课后作业(续):2. 让学生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果;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特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果的了解程度;3. 学生对祖国外交事业的热爱和自豪感。
十、教学资源:1. 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新中国外交史》等;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书籍、新闻报道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重点关注如何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背景和特点,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的外交事业感到自豪的情感。
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如展示历史背景、讲解重要外交活动等,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外交战线、国际形势和中外关系等,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际关系的基本原理,了解新中国外交取得的丰硕成果。
二、教学内容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活动2、新中国与周边和其他国家的关系3、中印、中苏、中美关系的演变与发展4、对外援助和援外运动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2、案例分析法3、讨论法4、填表法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活动,了解新中国与周边和其他国家的关系。
2、难点:了解中印、中苏、中美关系的演变与发展。
五、教学步骤1、课前准备开展主题性活动、放映相应的影像片段或音视频等,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
2、概述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特点通过课件讲解的形式,让学生明确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国际形势,阐明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变迁、外交活动的卓越成就,以及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增强的影响力。
3、分组讨论外交政策设小组并分配任务,让学生深入探讨新中国在外交讲求何种政策,是如何调整对外关系,获得周边国家及外部国家政府对中国的认可和支持,以及取得国际社会高度评价的。
4、分析中印、中苏、中美关系的演变与发展结合图表和数据,让学生分析中印、中苏、中美关系的演变和发展,并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合作与斗争、矛盾与协调。
5、填表比较新中国对外援助主要对象国将古巴、越南、柬埔寨、阿尔巴尼亚、尼泊尔、巴基斯坦、埃及、柬工银、拉冈等国家列成表格,展示新中国为这些国家提供援助对象和援助方式。
6、总结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战线通过学生的总结及教师的概述,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初期外交的主要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路线和中外关系的基本状况,并解析新中国取得外交胜利的原因和趋势。
六、教育案例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在国际上所获得的效果及影响毛泽东主席说:“我们的外交政策是:是和非常清楚,我们的朋友是谁,敌人是谁。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困难和压力巨大。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
(2)掌握新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重要政策和成就。
(3)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
(2)新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重要政策和成就。
(3)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形成背景。
(2)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国家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内外环境。
(2)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开展外交工作。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3. 课堂讨论:(1)讨论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
(2)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4. 案例分析:(1)分析新中国在某一重要外交事件中的立场和策略。
(2)让学生模拟外交谈判,体验外交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5. 课堂小结:(2)强调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2. 选择一个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事件,分析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讨论的深度等方面,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的外交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实践。
2. 讨论法:鼓励学生就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2)掌握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3)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背景;(2)运用时间线索,分析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3)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事业的自豪感;(2)引导学生认识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利益着想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2)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3)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确立及其原因;(2)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外交成就的背景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旧知识,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历史发展至新中国建立;(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2)分组讨论,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3. 课堂讲解:(1)讲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2)讲解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3)讲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外交案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等;(2)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 复习教材,巩固所学内容;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2)掌握新中国初期的重要外交活动及成就;(3)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背景;(2)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新中国初期的重要外交活动及成就;(3)采用比较分析法,探讨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问题的态度;(3)引导学生认识到外交工作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导言:介绍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章节一:新中国成立与外交政策的制定(1)新中国的成立;(2)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3)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
3. 章节二: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1)毛泽东访苏;(2)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3)新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外交关系。
4. 章节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参与国际组织;(3)推动地区和平与稳定。
5. 章节四: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1)独立自主;(2)平等互利;(3)友好合作。
6. 章节五: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1)提升我国国际地位;(2)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3)为我国发展创造有利国际环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2)新中国初期的重要外交活动及成就;(3)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确立及其背后的原因;(2)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重大外交活动、外交成就等;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中国初期的重要外交活动及成就;3. 比较分析法:探讨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4.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教案标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背景和挑战。
2. 掌握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 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案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了解中国在解放战争胜利后面临的外交挑战。
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目标,即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和支持。
2. 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支持等。
3. 解释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如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等。
步骤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案例,如中苏友好条约的签订、中印边界问题的处理等。
2.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案例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效果。
3.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
步骤四:思考与扩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如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内经济建设的支持等。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成功因素和不足之处,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重要性和影响。
2. 鼓励学生提出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和建议。
教学资源: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文献资料。
2. 相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和视频素材。
3. 小组讨论和展示所需的白板、标志笔等。
评估方式:1.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表现评价。
2. 学生针对思考与扩展环节的问题书面回答。
3.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进行评估。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演变和发展。
2. 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新中国初期外交谈判的过程。
3. 鼓励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背景;(2)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主要成就;(3)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2)运用历史分析法,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的主要成就;(3)运用案例分析法,探讨新中国初期外交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事业的认识和评价;(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利益奋斗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导言:介绍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外交问题的关注。
2. 教学重点:(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2)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成就;(3)新中国初期外交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3. 教学难点:(1)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形成及其特点;(2)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解读;(3)新中国初期外交对国家利益的贡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新中国成立的纪录片,让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氛围;(2)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如何展开外交工作?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讨论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形成背景;(3)教师总结,强调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
3. 课堂讲解:(1)讲解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成就;(2)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原因;(3)阐述新中国初期外交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4. 案例分析:(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中国初期某一外交成就的案例;(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案例分析的心得体会;(3)教师点评,总结案例分析的意义。
5. 课堂小结:(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成就;(2)强调新中国初期外交对国家利益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利益奋斗的情感。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2)掌握新中国初期的重要外交活动及成果;(3)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搜集、整理,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2)运用历史分析法,探讨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事业的自豪感;(2)树立学生维护国家利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2)新中国初期的重要外交活动及成果;(3)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及影响;(2)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旧知识,引导学生回忆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2)提问: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结合教材,梳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2)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新中国初期重要外交活动的资料,如图片、文献等;(3)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
3. 课堂讨论:(2)全班交流:邀请代表分享各小组讨论的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新中国初期某一重要外交事件的背景、过程及影响;(2)分析该事件在我国外交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2)强调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作业布置:2. 选取一个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事件,进行深入了解,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内容:1. 教学案例:日内瓦会议(1)了解日内瓦会议的背景、目的和过程;(2)掌握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外交成果;(3)分析日内瓦会议对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影响。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教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1. 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环境和挑战;2. 掌握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 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重点: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环境和挑战;2. 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教学难点:1. 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2. 学生小组讨论;3. 视频观看。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课件或教学PPT;3. 与新中国外交有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环境和挑战(15分钟)1. 讲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形势,包括西方冷战态势与亚洲国家的解放运动;2. 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外交挑战,如台湾问题、对美关系、对苏关系等。
三、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5分钟)1. 解说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原则,如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互利互惠等;2. 介绍对美关系的处理,包括彭德怀访美和周恩来与尼克松的会谈等;3. 讲解对苏关系的处理,包括中苏友好条约的签署等;4. 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如灵活性、实事求是等。
四、小组讨论(15分钟)分成小组,讨论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和意义,每组设计一个简短的展示。
五、展示和总结(15分钟)请各组代表展示并发表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和回顾。
教学延伸:要求学生进一步阅读相关资料,扩展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理解和思考,撰写一篇小论文或写作业。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反馈和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专题五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专题五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课前准备〗(一)本课概述: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一个国家的对外关系,包括外交政策、外交目的、外交活动、外交地位和外交成果等方面的内容。
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间,中国外交是屈辱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本课主要阐述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年10月——50年代中期),具体表现为这时期的外交背景、政策方针、成就以及主要特点。
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
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日瓦会议、万隆会议;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方针的制定。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内外形势;(2)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主要外交活动;(3)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成果及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内外形势;(2)运用案例分析法,研究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主要外交活动;(3)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成果及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我国外交事业自豪的情感;(2)培养学生全球观念,提高国际视野;(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内外形势;(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主要外交活动;(3)新中国初期外交成果及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确立及内涵;(2)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的背景及意义;(3)新中国初期外交成果的评述及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内外形势;(2)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活动。
2. 教学内容:(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2)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活动;(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果及影响。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活动;(2)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外交事件,进行分析;(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外交成果及影响。
5. 课堂小结:总结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活动及成果,强调其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四、作业布置1. 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活动;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2)新中国外交活动的主要内容;(3)新中国外交成果的评价。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案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背景和重要事件。
2. 培养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3. 提高学生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和成就的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背景解释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以及国内外环境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外交政策介绍中国共产党在制定外交政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基本原则。
3. 建国初期的重大外交事件详述如抗美援朝、中苏结盟等关键事件,以及其对我国外交关系的影响。
4. 外交成就与影响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成就,如争取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安全等,并探讨其对当今外交的启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背景、外交政策、重大事件及成就。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外交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外交政策的实践与应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外交政策的影响和意义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与投入程度。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思考与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表现出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制定过程。
3. 案例分析:详细讲解抗美援朝、中苏结盟等关键外交事件。
4.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就外交政策的影响和意义进行讨论。
5. 总结与评价: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成就,探讨其对当今外交的启示。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重大外交事件及成就。
2. 教学难点:外交政策背后的政治、经济、军事因素及其对当今外交的影响。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相关章节。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2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篇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设计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同创中学陈军
【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政策。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体会一科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感受新中国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
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它是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
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2、难点分析
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
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
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单元结构】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基础)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外交关系的突破(突破)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调整)
【教学过程】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了解建国后的外交形势
有利形势: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削弱;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不利形势:
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
2、思考分析:
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
——旧中国反动政府
实行屈辱外交政策
——新中国人民政府
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3、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的三项基本方针
二、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外交成就1:同苏联等国建立友好关系
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
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图二、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
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毛泽东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出席签字仪式。
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
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思考:
1、为什么首先与苏联建交?
A美国与一系列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不与中国建交;
B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愿同中国建交并互派大使;
C为了在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不致于处于孤立地位;
2、与苏联结盟有何重大意义?
A 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
B 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
外交成就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内容:
2、提出过程:
思考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何意义?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
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在世界上也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外交成就3:参加日内瓦会议
思考:
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发挥的怎样的作用?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有何意义?
外交成就4、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思考分析:
1、万隆会议的特点是什么?
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什么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3、“求同存异”中的“同”应如何理解?“存异”的“异”指的是什么?
同:共同的遭遇、共同的任务和要求。
异: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4、万隆会议的直接影响是什么?万隆精神是什么?
小结
新中国建立初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中国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国初期就与一大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亚非国际会议并在会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结构:
国际环境与苏联等国建交
国家性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加日内瓦会议
国家利益参加万隆会议
作业:课时训练相关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