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毫针刺法操作规程完整

毫针刺法操作规程完整

毫针刺法操作规程毫针刺法是指应用不同型号的金属针,采用一定手法,刺激人体腧穴,调整脏腑功能,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驱邪,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一、评估1.核对患者,自我介绍,解释操作目的,与患者沟通时语言要适当2.患者年龄、体质、病情、精神状态,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心理状况及配合程度3.局部皮肤情况,有无出血倾向二、准备1.护士:仪表端庄,衣帽整洁,戴好口罩,洗手2.用物:治疗盘、消毒液、棉签、无菌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干棉球、纱布、镊子及清洁弯盘、必要时备屏风3.环境:整洁安静、光线明亮,调节适宜的温度,关闭门窗,防止对流风,必要时屏风遮挡三、操作方法1. 备齐用物,再次核对,解释操作的方法,请患者配合2.取适当体位,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暴露针刺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用屏风遮挡3. 定位:拇指循经按压腧穴,询问患者感觉,以确定穴位4.消毒:局部皮肤消毒,术者消毒手指5.进针:选用型号适当的毫针,检查针柄、针体是否有质量问题。

根据部位选择正确的进针方法6.行针:运用提插或捻转等手法使用者产生酸、麻、重、胀感并向远端扩散,即为“得气”,并根据病情运用补泻手法,达最佳针感后留针10~20分钟7.观察:有无晕针、弯针、折针以及有无血肿、气胸等,并给予及时处理8.起针:先用左手拇、食指夹持消毒干棉球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轻微捻针,缓缓退至皮下,再迅速拔出,切不可强行拔出,否则会造成出血或痛感。

出针后要核对腧穴和针数,以防遗漏9.协助患者穿着衣裤,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10.终末处理11.洗手记录四、评价1.患者和家属理解针刺的目的,并主动配合2.患者体位舒适,注意保暖3.取穴准确度及操作熟练程度,进针后患者有“得气”的感觉,达到预期的效果四、护理及注意事项1.遵医嘱执行,仅在四肢部针刺。

2.认真评估,操作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针刺前要及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说明针刺过程的感受和注意要点,以消除其紧张恐惧情绪,同时取得患者的配合。

毫针针刺操作规范

毫针针刺操作规范

毫针针刺法一、针刺前的准备(一)选择针具1、选择针具的质量针尖要圆利,形如“松针”,不偏斜,不带钩刺;针身光滑挺直,不可有砂痕和锈斑;针根要牢固,无折痕;针柄上的金属丝缠绕牢固不松脱,便于持针运针。

2、选择针具的规格根据病人性别、年龄、形体胖瘦、体质强弱、病情虚实、病变部位深浅、腧穴的具体部位等,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一般情况下,女性、小儿、年老体弱、形体瘦小、病位较浅、针刺部位肌肉浅薄者,应选择较短、较细的针;反之,男性、成年人、体质健壮、形体肥胖、病位较深、针刺部位肌肉深厚者,可选择较长、较粗的针。

选择针具的长短应比预计针刺的深度多出5毫米左右,以便留在体外。

(二)选择体位选择体位必须以腧穴的正确定位,方便针刺的施术操作,能安全持久的留针,并防止晕针等意外事故的产生为宗旨。

临床上常用体位有以下几种: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的腧穴。

2、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的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的腧穴。

3、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的腧穴和上、下肢部分的腧穴。

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三)消毒1、针具消毒非一次性针具,针刺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

针具用纱布包扎好,置于高压蒸气锅内消毒,在15磅压力120℃高温下消毒15分钟。

2、医者手指的消毒医者之手,应用肥皂水和清水洗净,待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

3、腧穴部位的消毒腧穴部位应以75%酒精棉球擦拭,或先用2%碘酒棉球擦拭,然后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

二、针刺方法(一)进针法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刺手”,左手按压穴位称为“押手”。

刺手的作用,主要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押手的作用,是固定腧穴位置,使针身有所依附,便于行针施术。

刺手与押手配合得当,动作协调,使行针顺利,并能调整、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

康复治疗常用技术诊疗操作规范

康复治疗常用技术诊疗操作规范

理疗师操作规范目录一、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1)二、电针操作规程 (5)三、拔火罐操作规程 (7)四、推拿操作规程 (9)五、刮痧操作规程 (13)六、小针刀操作规程 (15)七、穴位注射操作规程 (17)九、经皮神经治疗仪操作规程 (20)十、立体动态干扰电操作规程 (21)十一、骨疗操作规程 (22)十二、热磁治疗仪操作规程 (23)十三、蜡疗机操作规程 (23)十四、超激光疼痛治疗仪操作规程 (24)十五、电脑中频治疗仪操作规程 (25)十六、颈椎牵引机操作规程 (26)十七、颈腰椎治疗自动牵引床操作规程 (27)十八、熏腰床操作规程 (29)十九、中药封包操作规程 (30)二十、超短波操作规程 (31)二十一、肌电生物刺激反馈仪(神经功能重建仪)操作规程 (32)二十二、“神灯”操作规程 (33)二十三、低周波治疗仪操作规程 (34)一、毫针刺法操作规程(一)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1.进针法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毫针诊疗操作规范

毫针诊疗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有着很高的技术要求和严格的操作规程,医生必须熟练地掌握从进针到出针的一系列操作技术。

一、进针方法(一)刺手与押手针刺时分刺手与押手。

所谓“刺手”,就是持针的手,临床上多数医生以右手持针,故称右手为“刺手”。

持针姿势主要有:①执笔式持针法,即以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

②二指持针法,即以右手拇、食二指夹持针柄。

所谓“押手”,是指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多以左手为“押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使针刺人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并施行出针时的手法操作。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临床施术时,刺手和押手常配合使用。

进针时一边按压,一边刺人,使针尖透入皮肤,然后按照要采用的各种手法进行*作。

故《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

”《难经·七十八难》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针经指南·标幽赋》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人,不痛之因。

”充分说明针刺时双手配合使用的重要性。

(二)进针方法毫针的进针方法主要分为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和针管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即用刺手将针刺人穴位的方法。

常用的单手进针法有插入法和捻人法两种。

插入法:以右手拇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针尖和针身下端,拇指、食指随之屈曲,运用指力不加捻转将针刺人皮肤。

捻人法:右手拇、食两指夹持针柄,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稍加捻转将针刺人皮肤。

2.双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即左右手配合将针刺入穴位皮肤的方法。

常用的双手进针法有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和提捏进针法四种。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人腧穴。

中医护理操作规程——毫针法(2)

中医护理操作规程——毫针法(2)

中医操作规程——毫针法
目标: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
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二、操作流程及质量标准
注意事项:
1、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选择合理体位,暴露腧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

3、遵医嘱准确取穴,正确运用进针方法、进针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以防
折针。

刺激强度因人而异,急性病、体质强者宜强刺激;慢性病、体质弱者宜弱刺激。

4、针刺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发现病情变化,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5、起针时要核对穴位及针数,以免毫针遗留在患者身上。

6、用过的针具,经灭菌处理后再进行检查和修理,经再次灭菌处理后备用,有条件者
使用一次性针具。

7、对胸肋、腰背部位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内脏。

8、孕妇禁止针刺。

监考人:被考核人:考核时间:。

毫针基本操作方法

毫针基本操作方法

毫针基本操作方法
毫针基本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准备工作:确保设备干净,并为操作做好准备。

2. 插入针头:将毫针的针头轻轻插入皮肤表面。

角度要正确,并避免刺入过深。

3. 手部稳定:在插入针头后,用另一只手稳定针头的位置。

这样可以确保不会伤及皮肤组织。

4. 按压针头:轻轻按压针头,使之进入皮肤下层。

刺入的深度通常取决于具体的治疗目的。

5. 移动针头:根据具体需要,可以轻轻地移动针头,以达到所期望的治疗效果。

6. 移除针头:完成治疗后,缓慢将针头从皮肤中移除。

确保避免过快或剧烈的动作,以免造成创伤或疼痛。

7. 清洁和包扎:治疗结束后,用清洁剂或酒精清洁刺入的部位,并进行简单的包扎,以避免感染。

请注意,以上仅为毫针基本操作方法的概述,具体操作步骤可能因不同的使用目
的而有所差异。

在进行毫针操作之前,请确保拥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遵循相应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标准。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毫针刺法基本操作规范1、定义毫针刺法是泛指毫针的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出针法等完整的针刺方法。

2、术语2.1 毫针针灸临床使用最多的一种针具,分为针尖、针体、针根、针柄、针尾5部分。

2.2 刺手针刺治疗时,执针进行操作的手称为刺手,一般为右手。

2.3 押手针刺治疗时,配合刺手按压穴位局部、协同刺手进针、行针的手称为押手,一般为左手。

2.4 行针毫针金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2.5 得气毫针进针后在腧穴部位所产生的酸、麻、胀、重等感觉,称为得气,又称针感或针刺感应,表示经气已至针下。

3、操作步骤与要求3.1 施术前准备3.1.1 针具要求针灸临床所使用的毫针应符合GB2040的规定。

3.1.2 针具选择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和腧穴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规格的毫针。

短毫针注意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作浅刺之用;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透刺之用;平柄针和管柄针主要在进针器或进针管的辅助下使用。

为防止针刺意外事故的发生,多次使用的毫针与一次性毫针在每次使用前,均应严格检查,如发现有损坏等不合格者,应予以剔除。

3.1.4 毫针操作基本训练针刺操作者在进行针刺治疗前,应经过指力和指感的训练。

3.1.5 体位选择针刺时对患者体位的选择,应以术者能够正确取穴、施术方便、患者在留针和行针时感到舒适为原则,患者常用的体位有卧位和坐位。

3.1.5.1 卧位3.1.5.1.1 仰卧位:适用于胸腹部的腧穴。

3.1.5.1.2 俯卧位:适用于腰背部的腧穴。

3.1.5.1.3 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的腧穴。

3.1.5.2 坐位3.1.5.2.1 仰靠坐位:适用于前额、颜面、上肢、颈前和上胸部的腧穴。

3.1.5.2.2 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枕项、肩背部的腧穴。

3.1.5.2.3 侧伏坐位:适用于头颞、面颊、颈侧、耳部的腧穴。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
一、定义:毫针是针灸临床使用最多的一种针具,分为针尖、针体、针根、针柄、针尾5部位。

二、操作步骤与要求
1、术前准备:选择一次性毫针,针身应光滑、无锈蚀,针尖应锐利、无倒钩。

根据病情选取适当的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施术体位,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2、消毒:
部位消毒:可用75%乙醇或碘伏在施术部位消毒。

医者消毒: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75%
乙醇擦拭。

3、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2)双手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等。

4、行针法:主要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

5、针刺得气
针刺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两方面来判断。

一是患者对针刺得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对针刺手指下的感觉。

当针刺入腧穴得气时,患者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医者的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等反应。

6、留针:将针刺入皮肤腧穴后,留置20min~30min左右,医生可根据病情来去确定留针时间,在此期间可行针。

7、出针:留针时间已到,针下轻滑,即可出针;如针
下仍沉紧着,则稍稍向上提针,待针下轻滑时即可出针。

押手持消毒干棉球轻压刺部位,刺手拇、食指持针柄,将针退出皮肤后,立即用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三、注意事项
正确运用进针方法、进针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以防折针。

四、禁忌证。

(1)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瘤部位。

(3)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患者。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最新版本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最新版本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毫针刺法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操作规范一、针刺前的准备(一)针具的选择:根据病人体质强弱、病情虚实、针刺部位选择针具。

男性、体壮、形肥、病变部位较深——粗长毫针;女性、体弱、形瘦、病变部位较浅——短细毫针。

(二)体位的选择:既要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便于操作,又要使病人感到舒适。

1.卧位:⑴仰卧位:前身部腧穴。

⑵俯卧位:后身部腧穴。

⑶侧卧位:侧身部腧穴。

2.坐位:⑴仰靠坐位:头面、前颈、前胸、肩臂、腿膝、足踝部腧穴。

⑵俯伏坐位:顶枕、后颈、肩背部腧穴。

⑶侧伏坐位:顶颞、耳峡部腧穴。

(三)消毒⑴针具消毒⑵医生手指消毒⑶穴位消毒二、毫针刺法(一)进针法1.刺手和押手:双手协同,右手持针,称为刺手,左手按压穴位局部,称为押手。

2.手法⑴单手进针法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拇食指用力向下按压,将针刺入。

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⑵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用押手的拇指或食指尖按压在腧穴旁,针尖靠近指甲进针。

为最常用进针方法。

夹持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捏住针身下段,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将针刺入。

多用于3寸以上芒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腧穴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刺手持针进针。

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如腹部腧穴的进针。

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进针。

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如面部腧穴的进针。

(二)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1.针刺的方向:进针时针尖对准的方向。

2.针刺的角度:⑴直刺:针身与皮肤呈90°角刺入。

⑵斜刺:针身与皮肤呈45°角刺入。

⑶横刺:针身与皮肤呈15-25°角刺入。

3.针刺的深度:以既有针感又不伤害重要脏器为原则。

(三)行针与得气1.得气:进针后、针刺部位出现酸、麻、重、胀等感觉,有时可沿经络路线上下传导。

得气与医生的感觉:“轻滑慢而未,沉涩紧而已至。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悠堂之深邃。

”得气与疗效的关系:“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速效”。

毫针的基本操作

毫针的基本操作
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泻法)
现在是17页\一共有30页\编辑于星期五
行针与得气
• 将针刺入腧穴后,通过行针方法使穴位得到振奋,发挥自 我改善功能,使气血向穴位处集聚,穴位出现明显调动和 调整经络中的气血运行的能力,就是得气,亦称针感。
• ①病人的感觉。主要是酸麻胀痛重5种感觉。并非越强 越好,要因人因病而异。
现在是28页\一共有30页\编辑于星期五
十二、常见异常情况的处理
• (二)滞针 • 在针刺行针及起针时,术者手上对在穴位内的针体有涩滞、牵拉、
包裹的感觉称滞针。
• 原因:是针刺手法不当,使患者的针刺处发生肌肉强直性收缩 ,致肌纤维缠裹在针体上。
• 处理:出现滞针后,不要强行行针、起针。应令患者全身放松,并用手 按摩针刺部位,使局部肌肉松弛。然后,轻缓向初时行针相反方向捻转 ,提动针体,缓慢将针起出。
• ②医生的感觉。主要是针下的沉滞感,古人形容是如鱼吞 钩,也就是在逐渐向里捻针的时候,突然感到用同样捻针 的力量有捻不动或旋转速度减慢的情况,但切忌过分单方 向旋转造成肌纤维缠绕。
现在是18页\一共有30页\编辑于星期五
七、补泻手法
① 提插补泻法: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
,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下插用力为主
• ②弹法:用手指轻弹针尾,使针体微微震动,以加强针感 • ③刮法: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轻刮针柄,促使针感扩
散。
• ④摇法:轻轻摇动针体,直针而摇,可加强针感;卧针而摇,可促使针 感向一定方向传导。
• ⑤震法:持针作小幅度的快速颤动,以增强针感。 • ⑥飞法: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
现在是27页\一共有30页\编辑于星期五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操作方法1. 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2. 进针角度和深度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3.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4. 补泻手法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8.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2. 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3.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4.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5.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6.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7.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8.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二、电针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电针仪、无菌毫针、无菌干棉球、棉签、%碘伏、弯盘、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根据所选穴位取合适体位,嘱病人排尽小便;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觉,以校准穴位;4. 局部皮肤用%碘伏消毒;5. 按毫针刺法进针;6. 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调节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的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7. 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能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其它还有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8. 通电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9. 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5~20分钟;10. 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11.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适当体位,整理床单位;12.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应检修后再用;干电池使用过一段时间,如电流输出微弱,就须换新电池;2. 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1毫安以内,避免发生触电事故;直流电或脉冲直流电有电解作用,容易引起断针和灼伤组织,不能作电针仪的输出电流;3. 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4. 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过大,以免发生意外;孕妇慎用;5. 经温灸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而不导电;有的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并经氧化处理镀成金黄色,氧化铝绝缘不导电;以上两种毫针应将电针仪输出线夹持在针体上;三、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及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等;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根据熏洗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冬季注意保暖;3. 眼部熏洗时,将煎好的药液趁热倒入治疗碗,眼部对准碗口进行熏蒸,并用纱布熏洗眼部,稍凉即换,每次15~30分钟;4. 四肢熏洗时,将药物趁热倒入盆内,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或布单围盖后熏蒸;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泡洗;5. 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上置带孔木盖,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熏蒸;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入盆中泡洗;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6. 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7. 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8.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2. 熏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为50℃~70℃,以防烫伤;3. 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进行;4. 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5. 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四、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2.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 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 cm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 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4. 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体位不适;5.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6. 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7.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2. 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3. 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五、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操作方法1. 点火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2. 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置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置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3. 起罐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操作程序1. 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3. 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4. 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5. 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6. 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7. 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8.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2. 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3. 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4. 防止烫伤和灼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5. 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六、推拿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巾或大浴巾;操作程序1.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3. 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4. 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常用操作方法有: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使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此法刺激轻柔,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具有理气和中、消食导滞、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擦法平推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操作时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动作要均匀连续,推动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屏气,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搓法: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手法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位,一般作为推拿结束时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作用;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本法适用于头面及颈项部;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振法: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强力地用力,产生振颤动作,操作时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较重;此法多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进行;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具有祛瘀消积、和气理气作用;按法:用拇指端、指腹、单掌或双掌双掌重叠按压体表,并稍留片刻;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及腹部;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的作用;捏法: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患处皮肤、肌肉、肌腱捏起,相对用力挤压;操作时要连续向前提捏推行,均匀而有节律;此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肩背及四肢;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作用;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而有连贯性;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及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作用;弹法:用一手指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压手指端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掐法: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时要逐渐用力,达渗透为止,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皮肤,以缓解不适;此法多用于急救和止痛,常掐合谷、人中、足三里等穴;具有疏通血脉、宣通经络的作用;5. 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6. 操作手法轻重快慢适宜,用力需均匀,禁用暴力;每次推拿时间,一般15~30分钟;7. 操作完毕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操作者在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伤及病人皮肤;2.孕妇的腰骶部与腹部、妇女经期均忌用;3. 年老体衰、久病体虚、或极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醉酒均不宜或慎用推拿;4. 严重心脏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结核病、肿瘤、脓毒血症、骨折早期包括颈椎骨折损伤、截瘫初期、烫伤、皮肤破损部位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禁推拿七、刮痧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毫针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毫针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毫针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毫针技术,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技术的适应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一、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1.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2.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示、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临床常用以下几种进针方法:(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示指的指甲切按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示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3.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之得气,并进行补泻。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提插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示、中指夹持针柄,进行前后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4.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示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常用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常用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纳不一样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必定的腧穴,以调平和血、疏导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合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 0.5 %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需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地点,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合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废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陋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合用于人体大多数腧穴。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合用于肌肉较浅陋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合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依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体质:身体瘦小,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必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篇一: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5.2.6)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一、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毫针的基本操作

毫针的基本操作
神经系统疾病
对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骨关节疾病,毫针能够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骨关节疾病
在治疗失眠、胃痛、月经不调等内科杂病方面,毫针也有显著疗效,通过调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病求本的效果。
内科杂病
随着针灸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毫针作为针灸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预防
为了防止折针 ,应认真仔细地检查针具 ,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 ;避免过猛 、过强地行针 ;在行针或留针期间 ,嘱患者不要随意变换体位 ;针刺时更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 。在进行提插 、捻转等手法时 ,如感觉不灵活 、有涩滞感时 ,应及时查明原因 ,
毫针操作注意事项
05
选择患者舒适且能长时间保持的体位,如仰卧位、侧卧位等,确保治疗过程安全。
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针刺时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内;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 ,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 ,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的正确处理
现象
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残断的针身留在患者体内
处理
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 ,嘱患者切勿变更原有体位 ,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端部分露于体外时 ,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 ,可用左手拇 、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在断针之上 ,右手持小镊子将断针取出。若断端完全深入皮下或下方更深层时 ,应在 X线下定位 ,手术取
国际化推广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研发出智能化针灸设备,实现精准定位、自动进针等功能,提高针灸治疗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智能化发展
针对不同患者和病症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针灸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个性化治疗
THANKS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

洪江市第一中医院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一、概述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操作方法:【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

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三、注意事项1.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 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

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

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

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一、简介
毫针刺法是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整脏腑功能,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驱邪,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适应症
适用于内、外、妇、儿科等各种常见疾病
三、禁忌证
1、妇女怀孕个月以内者,下腹部禁针;怀孕3个月以上者,腹部及腰骶部不宜针刺。

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穴有通经活血作用,孕妇禁针;即使在平时,妇女也应慎用。

对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尤须慎重。

2、小儿囟门未合,其所在部位的腧穴,不宜针刺。

3、有皮肤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四、用物准备
1、要求:仪表端庄,衣帽整洁,戴好口罩,洗手
2、用物:治疗盘、消毒液、棉签、无菌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干棉球、纱布、镊子及清洁弯盘、必要时备屏风
3、环境:整洁安静、光线明亮,调节适宜的温度,关闭门窗,防止对流风,必要时屏风遮挡。

五、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
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 10~20分钟。

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

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六、注意事项
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

若怀孕 3 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

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

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
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

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七、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一)处理
1、晕针:处理:立即停止操作,退出全部留针,使患者平卧。

轻者休息数分钟,饮用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

重者指掐或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涌泉等穴,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必要时,采用综合措施,给予输液、抗休克治疗。

2、滞针:处理: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延长留针时间,使局部肌肉放松。

因单向捻转造成肌纤维缠绕者,可反方向捻转出针。

也可按揉局部,或在滞针附近加刺一针,转移患者注意力,然后将针拔出。

切忌硬拔。

3、弯针:处理:弯曲度较小的,停止运针,将针缓缓退出。

弯曲度较大者,应顺着弯度依势外引。

因患者体位改变者,恢复原来体位,再退针。

切忌强力拔针,避免引起折针、出血。

4、断针:处理:医生应态度冷静、沉着,嘱患者不要紧张乱动。

如断端暴露于体外,可用手或镊子取出;如断端完全没于皮肉内,应在 X 光定位后,外科手术取出。

5、血肿:处理:轻者不做处理。

重者局部轻轻按摩,促进瘀血的消散吸收,减轻症状。

6、针刺性气胸:处理:要求患者镇静,消除恐惧心理,半卧位
休息,严密观察,给予镇咳、抗生素防止感染及对症治疗。

一般胸腔积气少的可自然吸收。

积气量大的应行抽气减压,必要时给予抢救治疗。

7、刺伤重要内脏:处理:轻者卧床休息后可自愈。

重者需立即进行抢救治疗,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8、刺伤脑脊髓:处理:轻者安静休息,重者请神经科会诊,及时进行抢救治疗。

(二)意外事件的预防
1 、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2 、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3 、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

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4 、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5 、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6 、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毫针操作流程图
素质要求 仪表端庄,洗手,带口罩 用物准备 患者准备 核对,解释,保暖,暴露针刺部位,取适宜体位 定穴 拇(食)指循经按压腧穴,询问患者感觉,以确定穴位 皮肤消毒 用皮肤消毒剂消毒针灸部位及术者手指 选取毫针 正确选用毫针,检查针柄、体、尖的情况 进针 行针 左手拇指端按在腧穴旁,右手拇食中指持针身对准腧穴快速刺入缓慢捻进 调节针感留针10—20分钟 观察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有无晕针、弯针、滞针、折针、血肿、气胸 起针
左手拇指端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迅速拔出,用干棉球按压针眼片刻。

核对针数,防遗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