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用预设角度解读言语幽默生成机制】 预设机制.doc

合集下载

语用预设视角下《吐槽大会》中的言语幽默分析

语用预设视角下《吐槽大会》中的言语幽默分析

语用预设视角下《吐槽大会》中的言语幽默分析《吐槽大会》是一档以幽默和讽刺为主要表现手法的节目,其所蕴含的言语幽默更是其核心所在。

本文将从语用预设的视角出发,对《吐槽大会》中的言语幽默进行分析,探讨其中隐含的幽默机制及其词语表达的特点。

要明确语用预设在言语幽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语用预设是指在对话中,说话人通过词语搭配和语境引发听话者对特定信息的预设,使得所说的话语在话语交际过程中得以成立。

在《吐槽大会》中,主持人和嘉宾们通过精准的词语搭配和恰到好处的语境营造,巧妙地引发了观众们的语用预设,从而达到了幽默的目的。

言语幽默在《吐槽大会》中表现为隐喻、讽刺和夸张等多种形式。

在语用预设的视角下,这些幽默表达均是通过对特定语境的引导和预设的打破而实现的。

有一期节目中,某位嘉宾在吐槽一个明星的时候称其为“圈里的脑残粉”,这种语言表达就是通过对圈内人士的共同预设(即所谓粉丝是明星的忠实追随者和支持者)进行打破,从而带来了观众的共鸣和笑声。

再有嘉宾吐槽某综艺节目是“把一个脑洞大开的团队和一群脑壳被开的选手聚在一起”,这里的“脑洞大开”和“脑壳被开”就是通过夸张和隐喻的手法,让观众在预设被打破的同时产生出幽默感。

《吐槽大会》中的幽默表达还经常运用了反讽技巧。

在语用预设的视角下,这种幽默的表现形式是通过扭曲已有的说话模式和表达方式,并以此来达到说话人本身的反讽和嘲讽目的。

某位嘉宾在吐槽时说某综艺节目的导演“用手摇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焦虑”,这里的“用手摇的方式”就是对导演内心焦虑的一种反讽和嘲讽,通过营造出一种戏谑和讽刺的语境来表达出幽默感。

而在言语幽默中,夸张也是一个常见的表现手法。

在《吐槽大会》中,夸张善于通过对特定事物或情况的过度渲染,来引发观众对于某种情境的预设打破和词义的转换,从而使得幽默感得以产生。

某位嘉宾吐槽某明星的情感表达是“表情像刚参加完黑社会的追杀游戏”,这种夸张的表达方式打破了对明星这一形象的传统预设,从而在观众中引发了一阵阵的笑声。

从语用预设角度浅析脱口秀《吐槽大会》中的言语幽默

从语用预设角度浅析脱口秀《吐槽大会》中的言语幽默

从语用预设角度浅析脱口秀《吐槽大会》中的言语幽默一、本文概述随着综艺节目的多样化和观众审美的提升,脱口秀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逐渐受到大众的喜爱和关注。

其中,《吐槽大会》以其独特的节目形式和幽默的言语风格,在众多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

本文旨在从语用预设的角度,深入分析《吐槽大会》中的言语幽默,探究其如何在节目中通过巧妙的言语技巧和预设策略,实现娱乐效果和文化价值的双重提升。

语用预设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事先假定某些信息为听话者所知或所接受,从而构建有效的沟通基础。

在脱口秀中,语用预设的运用尤为关键,它不仅能够引导观众理解笑话的深层含义,还能够增强言语的幽默感和讽刺意味。

本文首先将对《吐槽大会》的节目特点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独特的节目形式、嘉宾阵容以及言语风格等。

随后,将重点分析节目中言语幽默的语用预设策略,包括预设的触发机制、类型以及功能等。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详细的分析,揭示出《吐槽大会》中言语幽默是如何通过语用预设实现的,以及这种言语幽默对节目效果的影响。

本文还将对《吐槽大会》中言语幽默的语用预设策略进行反思和评价,探讨其在提高节目质量、增强观众体验以及推动脱口秀艺术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和潜在问题。

通过这一研究,希望能够为脱口秀节目的创作和欣赏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语用预设理论概述语用预设,也称为语用前提或言语行为预设,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涉及的是在特定语境中,说话者为了有效地传达信息或实现某种言语行为所必须满足的先设条件。

这些条件并非物理存在于话语之中,而是隐含在话语背后的、为听话者所理解和接受的信息或信念。

语用预设的特点之一是它的主观性和隐含性。

说话者在说话时,常常依赖于听话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信念,而这些被依赖的信息并不总是明确地表达在话语中。

相反,它们是以隐含的方式存在,需要听话者通过语境、语境知识以及逻辑推理来理解和把握。

在脱口秀《吐槽大会》中,言语幽默的产生往往与语用预设的巧妙运用密不可分。

语用预设视角:言语幽默分析

语用预设视角:言语幽默分析

语用预设视角:言语幽默分析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互明的普遍信息,一些言语幽默的形成正是由于交际者双方信息不互明所致,因此语用预设提供了一个解读言语幽默的语言学视角。

从语用预设视角来看,说话者与听话者的共享信息不充分,将会导致有意或无意幽默。

标签:语用预设;幽默;乖讹论一、引言幽默是一种独具人格魅力的言谈与交际方式,幽默的谈吐往往能够活跃气氛、和谐关系及化解矛盾。

Nash (1985)认为幽默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点之一。

Pocheptsov (1981)把幽默分为情景幽默和言语幽默。

言语幽默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幽默形式,根据具体的语境,运用双关、讽刺、夸张等手法来揭示现实生活中的滑稽与可笑。

除了带给人愉悦及欢笑之外,言语幽默有时还能引人深思。

二、幽默理论优越论、释放论、乖讹论是幽默研究的三大传统理论,它们分别从“社会行为”、“心理分析”及“心理认知”三种不同的视角来揭示幽默的本质,其中乖讹论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

乖讹论的代表人物康德认为“幽默是从期待到期待落空的突然转换”(Attardo 1997:396)。

但是Palmer(1994)认为任何事物本身并不幽默,幽默只产生于听话者的认知过程。

因此,幽默的全面解读需要结合说话者的话语与现实语境。

而语用预设作为一种语境信息,对言语幽默的解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幽默言语的生成的语言学视角。

三、语用预设语用预设(Pragmatic presuppositions)“是说话者与其话语在当时语境中的适且性之间的关系”(Levinson 1983:177)。

王宗炎(1988)认为,从广义角度来看,预设可以被视为交际者双方交际开始前共享的信息。

例如:甲:你参加今晚的聚会吗?乙:参加。

我带安娜一起去。

交际者甲、乙所共享的信息包括:甲和乙都知道聚会在何时何地进行,并且知晓聚会的性质;甲与乙均知道安娜是谁。

这些双方事先共享的信息属于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是交际的普遍信息,是实现交际目的的基础。

预设与赵氏小品言语幽默的生成研究

预设与赵氏小品言语幽默的生成研究

预设与赵氏小品言语幽默的生成研究在当今社会中,幽默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预设与赵氏小品作为两种不同的幽默表达形式,其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也不尽相同。

本文将从预设和赵氏小品的角度出发,探讨其言语幽默的生成研究。

预设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所拥有的一些共同知识和社会常规,这种常规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当有人违背这些常规时,通常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产生幽默感。

在言语中,预设的违反通常会使用一些反语、夸张等修辞手法,从而达到幽默效果。

例如,以“兔神”的话题展开,通过引导听众的思维,使听众默认兔子是一种神灵,而接着用绝杀兔子的方式来反讽此类观点,达到言语幽默的效果。

而赵氏小品则是以幽默的方式,通过艺术表现形式的手法,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精神层面的问题以及社会问题进行一种化解,起到缓解紧张气氛的作用。

在赵氏小品中,通过表演者的表演、语言、情感等因素的默契配合,从而产生出幽默感,让观众倍感愉悦。

例如,通过表演者的台词表达,比如在表演过程中添加妙语、捧个乐、手势等元素,将话语变幻出不同的说法,引人发笑。

这是赵氏小品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从预设和赵氏小品的角度来看,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寻找且符合人类的共性,幽默就是以人为本,寻找共性往往会让人们感到温馨与亲近。

例如对于年轻人而言,不少人都喜欢熬夜打游戏,这样的共识不仅让人之间产生共鸣,同时也更容易引发笑声。

第二,反转常规,常规的破坏和出人意料的发挥经常使得听众和观众感到新奇和欣赏。

例如在应聘过程中,发出“我想给您发100多张简历”这样的话,一方面让情境变得令人惊讶和搞笑,另一方面更容易吸引面试官的眼球,得到青睐。

第三,夸张或反诘,此类方式在幽默中也很常见。

夸张是通过夸大其词、渲染气氛,增加趣味性。

比如“我脑袋进水了”,在正常逻辑下,人们不会认为自己脑袋真的进了水,这种无厘头的夸张,让人感到非常搞笑。

反诘则是通过反方向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从预设理论看言语幽默生成机制论文

从预设理论看言语幽默生成机制论文

从预设理论看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摘要:在言语交际之中存在着许多预设现象,幽默的言语效果很多时候是预设的直接结果。

本文主要从预设理论的种类、性质、使用等方面结合当下流行的言语幽默来阐释预设理论是如何引发言语幽默的。

旨在寻找幽默机制与预设理论的共通之处,从而为我们在交际中理解幽默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言语幽默提供更加合理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预设;言语幽默;种类;性质一、预设的理论预设也叫前提,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最早出现于德国哲学家弗雷格的著作《意义和指称》(on sense and reference,1982,参见弗雷格,2001)。

近年来,随着语义学的发展和语用学的兴起,预设理论尤其成为语言学家关注的热点。

目前,虽然学者对预设的认识存在不同的分歧,但在预设的本质、表现等许多重要问题的认识上已经取得了一致的看法。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语用预设的涵义。

一般认为语用预设包含三个层面的概念:第一,与任何话语一样,预设总是和特定的语境相联系。

第二,预设与说话人和受话人的知识和信念有关。

在特定的交际语境中,说话人一厢情愿地认为他和受话人共有一些知识和信念,但这些知识和信念并非交际双方实际思想上所共有的东西。

第三,预设基本的关系是说话人和命题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句子与句子或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理论,预设理论在言语交际中的应用是广泛的,而言语幽默又是精炼的、特殊的言语交际形式,并且存在着更多的预设现象,幽默的言语效果很多也是预设的直接结果。

因此,预设与言语的幽默密切相关。

二、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幽默是以语言为媒介,根据特殊语境,运用轻巧而诙谐的笔调,通过影射、讽刺、夸张、双关、比喻等修辞手段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乖谬和不合理现象,暗示作者的理想,从而启发人们去思考,达到诙谐、调侃、有趣而意味深长等涵义的艺术效果。

幽默语言的形成是复杂的、多渠道的、全方位的、是综合的语言的艺术。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今天,幽默在人们的现实生活、艺术世界以及整个精神领域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

从语用预设角度解读言语幽默生成机制

从语用预设角度解读言语幽默生成机制
32 适 性 与 言 语 幽 默 .合
共 知性 是语 用 预 设 的 基 本 特 征 之 一 ,即 听话 人 与 说 话 人 具 有 共 同 的知 识 体 系 、 同 的语 言 文化 或者 共 同 的文 化 背 景 , 共 正 是有 了这 种 共 知 性 才 能 保 证 交 际 的 顺 利 进 行 . 之 . 反 如果 缺 乏 共 有 知 识 , 不 能 有 效 地 传 递 信 息 。 会 出现 “ 头 不 对 马 就 便 牛 嘴 ” 各 说 各 话 的 现象 , 致 不 和 谐 现 象 产 生 并 附 带 一 定 的 幽 , 导 默 效果 。 知性 制 造 言 语 幽 默 有 两种 方 式 : 种 是 利 用 遵 守共 共 一 知性 , 一 种 是 利用 违 反 共 知 性 。 另 赵 本 山 : 一 百块 钱 还帅 , 你 说 这 不 是 自给 啊 !一会 客 给 跟 人 到 , 一 定 要 给足 我 面 子 , 白么 ?我 到 点 菜 的 时候 你 得 替 你 明 我兜着点。 小 沈阳 : 兜啊? 咋 赵本 山: 把面子给了 , 是呢 , 不能花得太狠 , 既 但 又 我要 点 贵 菜 … … 小 沈 阳 : 就说 … …没 有 呗 ! 我 此 小 品 中 , 本 山 是 从 乡下 来 的 农 民 , 毕 老 师 吃饭 , 赵 请 既 想体面点 , 文舍 不得 花那 点辛 苦攒 下来 的银 子 , 是 就 想 委 婉 于 上 , 乎 没 有斜 生 的 , 不 用 说 倒 垂 的 了 ; 的皮 , 滑 而有 银 几 更 它 光 色 的晕 圈 , 微微 泛 出青 色 。 是 虽 然 在 北 方 的风 雪 的压 迫 下却 这
31 知性 与 言语 幽 默 .共
地 让 小 沈 阳 帮 这 个 忙 ,而 小 沈 阳 也 意 识 到 赵 本 山 的 意 思 , 在 赵 本 山不 知 道 怎 么 更 详 细 地 解 释 时 , 应 迅 速 地 接 了句 “ 反 我 就 说 … …没 有 呗 ” 令 人 不 禁 捧 腹 大 笑 。这 是 利 用 遵 守 共知 性 , 制 造 言语 幽 默 的 典 型 事例 ,正 是 基 于 对 整 个 形 势 有 共 同 的认 识上所达到的默契。 再 看 下 面一 则 幽 默桥 段 : 小 品 《 差 钱 》 , 毕 老 师欣 在 就 中 当 赏完 田娃 和 刘小 光 的表 演 后 : 毕老师 : , 噢 两个 小 伙 子 果 然 是 人 才 , 学 逗 唱 样 样 在 行 . 说 这 两 个 小 伙 子 上 我 的节 目没 问题 , 哥 啊 。 真 有 一 双 发 现 人 老 你 才 的慧 眼 哪 ! 赵本山 : 是灰眼? 啥 刘 小 光 : 是 青光 眼 。 就 田娃 : 还 有 一 双 斗鸡 眼呢 , 作 斗 鸡 眼状 ) 我 ( 大爷 ! 这 里 , 老 师夸 奖赵 本 山慧 眼识 英雄 , 就是 说赵 本 山 向他 毕 也 推 荐 的这俩 人 是 能人 , 赵本 山和 毕 老师 没有 共 同 的背景 知 识 . 而 把 “ 眼” 解 成 “ 眼 ” 紧接 着 刘 小 光 和 田娃 回答 “ 慧 理 灰 , 青光 眼” 和 “ 斗鸡 眼 ”这 种 没有 共 同知识 的 预设 , 必导 致在 交 流 中对 方无 , 势 法 理解 , 导致 交 际的不 和谐 现象 产生 , 有一 定 的喜剧 效应 。 具

《2024年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研究》范文

《2024年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研究》范文

《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研究》篇一一、引言幽默,作为人类情感与交流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深深根植于各种文化与社会环境中。

无论是生活中常见的幽默调侃,还是影视剧中的经典幽默对白,都能使人们心情愉悦、感情拉近。

本文将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幽默言语的生成机制、理解过程以及其在交际中的功能。

二、幽默言语的生成机制幽默言语的生成机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语言本身的特性,如音韵、词汇、句法等为幽默的生成提供了可能。

比如一些看似平凡却因读音相近、谐音的词汇所产生的笑料。

此外,对比鲜明的词义差异也会形成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电影中常用此类反转对比来实现喜剧效果。

再者,语境和文化背景也是幽默言语生成的重要因素。

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句话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而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往往为幽默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例如,一些在西方文化中常见的幽默元素可能在中国文化中并不适用,反之亦然。

三、幽默言语的理解过程幽默言语的理解过程并非简单直接,而是需要听者或读者在认知、情感和语境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听者或读者需要理解言语的表面意义,即字面意思。

然后,通过结合语境和文化背景,理解言语的深层含义或隐含意义。

这一过程中,听者或读者的预期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往往产生幽默感。

四、幽默言语在交际中的功能幽默言语在交际中具有多种功能。

首先,它是一种有效的社交润滑剂,能够缓解紧张气氛,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其次,幽默能够传递一种轻松、乐观的态度,帮助人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此外,幽默还能够传递一种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促进文化认同和社会融合。

五、总结与展望综上所述,幽默言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其生成机制、理解过程以及在交际中的功能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幽默言语的生成和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涉及到语言知识、语境理解、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

随着语言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我们有望更深入地探讨幽默言语的奥秘。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语言幽默的产生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语言幽默的产生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语言幽默的产生摘要:语言幽默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形式,是语言的精华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语言幽默与语用原则有着内在联系。

本文从语用学几个基本理论,指示语、预设、言语行为和合作原则对语言幽默的产生进行粗浅的分析,旨在进一步加深人们对语言幽默的认识,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关键词:语言幽默指示语预设言语行为合作原则一、引言幽默是生活的调味品,无论在应付尴尬局面还是营造轻松愉快气氛方面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幽默被看作是对一个人特殊理解力和创造才能的高度评价,是智慧的浓缩,理解和欣赏幽默需要较高的智力。

《辞海》对幽默的定义是:美学名词,英文humor 的音译,即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表现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通情理的事情。

Pocheptsov把幽默分成情景幽默和语言幽默两大类。

本文关注后者。

语言幽默的产生一是要有特定的语境;二是它的理解需要通过对其话语与语境的关联进行推理。

而语用学是“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二者是研究对象与科学理论的关系。

因此,语用学基本理论对分析和阐释幽默的产生十分重要。

1.指示语指示语作为语用学的基本问题,指语言结构中反映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的成分,包括人称、时间、地点、篇章和社会指示。

如果指示语使用不当或语境不明,就会导致指代关系发生歧义,语义模糊不清,易产生幽默。

例如:侍者把三位醉酒客人扶上出租车,对司机说:“请把右边一位送往火车站,中间的送码头,左边的送机场。

”一会司机又回到酒店门口,请出侍者:“半路我一次急刹车,三个滚倒在一起,请重复一遍,哪一位到哪儿?”2.预设预设是一种语用推论,它以实际的语言结构意义为依据,依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话语的先决条件。

当所说话语的预设有错误时,是由于说话人想达到正常交际以外的某种特殊目的。

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幽默手段。

例如:Boss: “If you want to work here, one thing you must learn: we’re very keen on cleanness in this firm. Did you wipe your feet on that mat as you came in?”Interviewee: “Yes, Sir.”Boss: “Another we’re very keen on is truthfulness. Actually, there’s no mat.”老板的话语预设是门口有个蹭鞋垫,而事实上没有。

预设相悖: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以小沈阳的幽默言语为例

预设相悖: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以小沈阳的幽默言语为例

体 使 用 中 所 达 到 的 效 果 ,我 们 可 以 尝 试 从 语 用 的 角 度 考 察 言语 幽默 产 生 的共 同规 律 及其 生 成 机 制 。
二 、包袱 ”预 设 与 幽默 “ 、
语 境 的 变 化 而 出 现 了前 后 不 一 致 的现 象 。 具 体 说 来 就
是 : 话 人 在 话 未 说 完 之 前 , 众 会 根 据 说 话 人 当 前 言 说 听 语 所 提 供 的语 境 在 大 脑 中形 默 的 言 语 本 文 在 分 析 “包袱 ” 预 设 关 系 的 基 础 上 发 和
释 :在 每 一 个 事 例 中 . 的 原 因 不 过 是 突 然 感 觉 到 一 个 “ 笑 概 念 和借 助这 一 概 念 表 现 的 现 实 事 物 之 间 的不 和谐 , 而 笑 本 身 正 是 这 一 不 和 谐 的 表 现 。” 外 , 于 幽 默 产 生 原 另 关 因 的 乖 讹 论 也 有 类 似 看 法 :乖 讹 最 初 指 的 是 某 一 物 体 、 事 件 、 想 或 社 会 现 象 的 各 组 成 部 分 之 间 的关 系 , 果 思 如 这种 关系与 常规相悖 、 乎意 料 、 合 场景 、 合 逻辑 , 出 不 不 我 们 就 认 为 它 是 不 和 谐 的 , 是 乖 讹 的 (n o gu O S 。 即 ic n r — I ) l 很 多 哲 学 家 , 康 德 、 格 森 等 认 为 , 讹 是 一 切 幽 默 制 如 柏 乖
现 . 设 相悖 其 实就 是 “ 预 包袱 ” 法 背 后 的 语 言 学 规 律 在 技 具体 分析 小沈 阳的一 些 具有代 表 性 的 幽默 言语 的基 础 上 . 初 步 总 结 出预 设 相 悖 生 成 言 语 幽 默 的 三 个 具 体 方 式 . 而 从

英语幽默言语产生的语用解析-2019年精选文档

英语幽默言语产生的语用解析-2019年精选文档

英语幽默言语产生的语用解析1引言幽默是一种语言艺术,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体现,它以简洁生动、诙谐夸张、甚至讽刺的语言形式表达观点或看法。

幽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在语境中的使用,语用原则与它的产生有着内在的关系。

[1]2英语幽默产生原因的语用解析幽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很多学者从不同地视角做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幽默产生的原因。

2.1 幽默与合作原则美国语言学家H. P. trice在《逻辑与会话》(Logic and Conversation )(1975)中提出会话双方要进行交流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相互配合,以达到互相理解的目的,他把谈话双方应遵循的规则称为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又具体分为四条准则:一、质准则;二、量准则;三、关系准则;四、方式准则。

在遵守合作大原则的前提下,如果交际中一方违反了其中一条或几条准则,交际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并往往导致说话者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之间的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正是造成幽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下面我们来看看违反了这些规则造成的幽默。

(一)量准则量的准则指话语提供的信息充分而不多余。

而当说话一方违反了这一原则,没有尽量提供对方所需要的信息或提供了多余信息时,就会引起对方理解的偏差导致幽默的产生。

如:One day little Tom didn ’t want to go to school and telephoned the teacher pretended to be his father and said,“Hello,Is that the teacher speaking?My little Tomcaught a cold today and he can’t go to school.He asked me to ask you for a day’s leave.”The teacher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telephone asked,“Who is that speaking?”“It ’s my father, sir,” answered Tom. [2]这则幽默中, Tom无意说的这句话-“ It ’s my father, sir.”显然提供给了老师多余的信息导致露馅,让人哑然失笑。

从语用预设的角度看幽默手机短信

从语用预设的角度看幽默手机短信

从语用预设的角度看幽默手机短信摘要: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短信也日益成为最受人们青睐的沟通方式之一。

手机短信中的语言简洁而多变,轻松又活泼,从语言学的角度可视作一种新型的语域。

本文主要旨在探讨手机短信中的语用预设机制,分别从语用预设具有的共知性、合适性、主观性、可取消性、单向性等特征恰如其分地分析手机短信幽默现象。

关键词:手机短信;语用预设;幽默一、引言手机短信是继报纸、书籍、广播影视、网络之后出现的又一影响力巨大的新媒体,除了具有迅捷、简便、经济等为大众所认可的优点外,手机短信还是当代社会新兴的交际方式,是大众文化新兴的承载符号,人们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运用各种符号,自由地表达思想。

手机短信的主要目的是通讯和传达信息,而幽默短信是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来调侃戏弄短信接收者,使之一笑,这也是人们相互传达祝福与想念的一种方式。

本文从语用预设角度来探析幽默手机短信的生成机制。

二、语用预设的含义和基本特征预设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预先设定或先决的条件,也叫前提、前设或先设,它是由德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数学家弗雷格在1892年提出的。

预设以实际的语言结构意义为根据,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的话语的先决条件。

王宗炎指出,预设是“说话和写作时假定对方已知晓的信息”。

预设一般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类,语义预设是从句子内部得到的,跟语境无关;语用预设涉及到言语交际中人的因素和语境的因素,是发话人的预设,只有结合语境才能推导出来。

何自然(1997)将后者定义为“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

”语用预设是关于交际言语活动的预设,是将预设看成是交际双方预先设定的已知信息。

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即是语境的一个重要的构成因素,因此,语用预设实际上存在于整个交际语境之中,是语境的一部分。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语用预设的基本特征归纳出以下几点:(1)、语用预设的共知性。

从语用预设角度浅析会话幽默

从语用预设角度浅析会话幽默

从语用预设角度浅析会话幽默作者:赵雯婷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13期摘要:文章将语用预设的相关理论与幽默研究相结合,从语用预设的角度分析了会话幽默的产生及理解,为语用预设的幽默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本文只讨论以语言为表达方式的幽默。

幽默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会话幽默以言语行为为主要表现方式,可以用来化解矛盾、说服劝诫、应付尴尬场面等。

关键词:幽默会话幽默语用预设幽默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料”,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是幽默动作(如卓别林的哑剧)、幽默画(漫画)、幽默音乐和幽默语言。

本文只讨论以语言为表达方式的幽默。

幽默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会话幽默以言语行为为主要表现方式,可以用来化解矛盾、说服劝诫、应付尴尬场面等。

本文将语用预设的相关理论与幽默研究相结合,旨在为幽默语言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1.语用预设的定义预设也叫“前提”、“先设”和“前设”,是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语用预设的概念最早由哲学家斯塔奈克提出,目前对于它的定义还存在一些分歧。

菲尔莫尔指出语用预设是“通过一句话来有效地实施某一个言外行为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基冯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将语用预设解释为“发话者对受话者可能会毫无疑义地接受的内容所做出的假设”。

而何自然认为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还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

2.语用预设与会话幽默的产生2.1语用预设的合适性与会话幽默语用预设的合适性要求预设必须和语境紧密结合,因为预设是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

如果说话人不考虑语境因素,故意违反预设的合适性,则有可能闹出笑话,造成幽默。

正如吕光旦所说:“幽默的产生一方面离不开语言本身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语言在语境中的使用情况。

”(1)在课堂上,老师营造一种诙谐幽默的活跃气氛。

老师:“马克思都知道吧?美国大家都去过好几次了是吧?”学生:“知道,不过我跟他不熟。

语用预设与言语幽默的生成——从发话人和受话人两个角度

语用预设与言语幽默的生成——从发话人和受话人两个角度

- 204-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语用预设与言语幽默的生成——从发话人和受话人两个角度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高爱华预设作为语用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早已被学者们应用于各种语言现象的研究当中,如:陈新仁、王芹等学者们分析预设在广告用语中的作用;康家珑、池昌海、蔡晓丽、蒋冰清、朱军等学者研究预设理论与言语幽默产生的关系。

笔者拟从说话人和受话人两方面的角度,用英汉语语料阐述言语幽默的形成机制。

一、语用预设理论概述预设(Presupposition)也叫前提,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最早出现于德国逻辑学家、哲学家弗雷格(Gottlob Frege )的著作《意义和指称》(On Sense and Reference)(1892),提出用预设对语义中的逻辑的现象进行解释。

Stalnaker最早提出语用预设这一概念;Keenan把预设看作话语的社会合适性所要求满足的条件;Jackendoff把语用预设看成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或背景;Stalnaker对语用预设做出界定:预设不但与语境有关,而且与发话者有关,他指出:“是人,而不是句子、命题或言语行为做出预设”。

Yule提出预设是一个依赖于说话人的概念,是说话人在说话之前所做的一系列设想;Locastro 认为预设是说话人话语传达的对听话人拥有的背景知识做出的假设。

魏在江提出预设三论:表达论、接受论、互动论,并在论述语用预设的接受心理与认知期待时进一步强调,表达与接受是语言对话中不可分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说话人于听话人作为交际双方,必然产生心理活动,完整的预设研究必须包括表达与接受两个方面。

二、预设理论与言语幽默的生成1.预设的合适性与言语幽默。

合适性是指当说话者表达自己的意图时,预设必须是受话者知道从而进行成功交际的东西。

但有时交际双方会有意无意错误的理解或使用不合适的或错误预设,可能使交流不流畅而产生幽默。

(1)查询话费。

客户:我想查一下我的话费。

营业员:对不起,一号到六号不能查询话费。

从语用预设看情景喜剧幽默的产生

从语用预设看情景喜剧幽默的产生

从语用预设看情景喜剧幽默的产生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

对预设的研究必须与语境相联系,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解释预设。

语用预设在话语中具有多种功能,它反映了说话人的语用策略和交际意图。

预设有:经济性、信息突显性、增强话语说服力和篇衔接连贯功能等;语境在语用学理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境的选择是受关联原则支配的。

根据关联理论的交际原则和认知原则,每一个示意交际行为都预先设定该交际行为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听话者总是选择最具有可及性的语境假设来处理说话者所提供的信息。

关联理论则把关联看成是常项,把语境看做是变项。

在关联理论中,语境是一个由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构成的心理结构体,话语的理解就是从语境中选择最相关的假设,以便使用最小认知处理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从而找到话语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

因此,语境的选择是受关联原则支配的。

语境效果包括3种情况:新信息与旧信息相结合并产生语境暗含,新信息加强旧信息,新信息排除旧信息。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随着话语信息的发展,听话者提取或建立起一系列的假设,并对它们进行处理,从而形成一个逐渐变化的认知背景。

在话语的理解过程中,新信息被处理后就会成为认知语境中的旧信息,使认知语境不断扩大或充实,供下一个新信息的处理使用。

话语就是这样给听话人提供不断变化的背景,听话者则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工新命题。

电视情景喜剧广受观众喜爱的重要原因一在于其幽默,情景喜剧强调在特定的创设的情景中制造话语的幽默效果。

电视情景喜剧中的角色与观众的交流不是现场交流,缺乏现场交际双方的互动,导演在编写喜剧对白的时候头脑中已经对观众要调用的语境知识运筹帷幄,作为观众,观看了剧中对话后只有确实调用了正确的语境才能准确的理解它。

作为以制笑为目的的电视情景喜剧,编剧成功与否取决于观众能否调用正确的语境来对其中的幽默对白进行理解并因此而发笑。

因此,在编写台词的过程中,编剧自身有一个总的预设,它是编剧对观众的预先定位,包括观众的道德观念、生活常识、日常礼仪等各方面。

[语用,预设,言语,其他论文文档]语用预设与言语幽默

[语用,预设,言语,其他论文文档]语用预设与言语幽默

语用预设与言语幽默”【论文关键词】语用预设预设的合适性可撤销性共识性言语幽默【论文摘要】幽默是以语言为媒介,根据特殊语境,运用轻巧而诙谐的语调,暗示说话者的意图,达到艺术的效果。

本文运用预设理论从语用角度分析言语幽默的生成、理解与欣赏。

一、引言幽默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不仅起着改善人际关系、调节谈话气氛的作用,而且还能体现个人的智慧与人格魅力。

幽默言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颇受语言学界关注。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语言学家对幽默的研究一般着眼于修辞格、合作原则、关联理论、言语行为、言语行为与指示语等语用原则与要素。

本文拟从语用预设(前提)理论的角度出发,尝试运用预设的共识性、合适性和可撤销性等特点来解读言语幽默。

二、预设与预设性质1、预设(presupposition)预设(presupposition)被译为“前提”、“先设”等,是源于哲学研究。

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佛雷格、罗素、斯特劳森最先对预设问题进行了研究。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语义学的发展,这个概念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兴趣。

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预设:张三会唱歌。

这句话的预设是(以下用>>表示):存在张三这个人。

如果这句话被否定或被质疑,仍以原句的预设为预设,这是预设的一个特征。

(徐盛桓,1993)即:张三不会唱歌。

与:张三会唱歌吗?仍>>存在张三这个人。

2、预设的性质(1)预设的共识性。

共识性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交际双方的共有信息,既可以是共同的知识体系也可以是共同的言语环境、共同的文化背景。

(2)预设的合适性。

预设合适性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与特定的语言环境相协调。

具体地说,为了使预设能被交际者所理解,必须满足一定的语境条件,如参与者个人的身份、性别、年龄,他们之间的亲缘、地位关系,涉及者的状况以及其他的客观背景,等等。

(3)预设的可撤销性。

一定的语言结构可以产生预设,但是背景信息、特定语境和言语内容相斥会导致预设消失,这叫预设的可撤销性。

预设理论视角下微博言语幽默分析

预设理论视角下微博言语幽默分析

预设理论视角下微博言语幽默分析摘要:预设是哲学界和语言學界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

对预设的研究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本文从语用预设入手,采用定性研究,通过文献法和案例法,分析微博段子如何达到幽默效果。

论文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语用预设;言语幽默;微博段子幽默是人类独有的品质、能力和交际方式(尉万传 2015: 21)。

幽默更是一种语言现象,所以“幽默的诸多方面都需要解释”(Raskin 1985: 2)。

幽默机制和原因是一个研究甚广的话题,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在中国知网以“文学”和“幽默”为关键词作检索,可以得到两千余篇文献,数量众多。

但在这些研究中,对微博这一新兴媒体中言语幽默的研究还比较少,从语用学预设理论分析这一幽默现象的研究则更加少。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法和案例法,对微博多个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如何利用语用预设的特征达到幽默效果。

一、预设理论发展概况“预设”这一概念最早出自于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弗雷格(Frege)。

弗雷格于1892年,在其著作《论意义与所指》中,率先提出预设这一说法(黄衍 2009:64)。

预设的说法一经提出,就同时在哲学和语言学界掀起波澜。

在哲学界,对预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所指(reference)与所指语(referring expression)的研究。

所指是说话人使用语言表达来指称事物的过程;所指语则是为实现指称过程而使用的自然语言。

预设的提出深化了哲学上对所指的研究。

在语言学界,英国语言学家斯特劳森(Strawson)在1950年发展了弗雷格的预设思想,将预设引入语言学研究。

他指出,自然语句中任何有意义的语句都能推导出一个预设,该预设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另一个预设(Strawson 1950: 320)。

预设最早属于真值语义学的范畴,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进入语用学研究的视线(魏敏,庞博 2008: 11)。

二、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按照沈家煊的说法,划分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的界限有两个标准,即真值条件和约定俗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语用预设角度解读言语幽默生成机制】预
设机制
摘要:“预设”问题一直以来受到语用学研究者的青睐,语用预设相对语义预设而言,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重要体现,本文结合语用预设的特征对各种各样的幽默语篇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发现语用预设在言语幽默的生成和理解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预设言语幽默1.引言幽默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是通过听话人结合语境及先前的经验理解话语,进一步感受到幽默的。

林语堂曾说:“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欣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在于内心静默的理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之滋味,与粗鄙的笑话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

”本文试图从语用预设角度解读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旨在为幽默语言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2.语用预设概述预设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G.Frege于1982年提出的,指的是发话者在说出某个特定的话时所做的假设。

预设最早起源于哲学领域,但随着语言学的发展,预设逐渐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起初语义学家把预设看做是句子本身的意义,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发现预设还受到语境、说话人的认知能力及其他非语言因素的影响,便开始将视线移向语用预设并对语用预设在现实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语用学研究的角度不一,但普遍认为语用预设具有几个重要的特征:共知性、合适性、主观性、单向性、可取消性、隐蔽性等。

本文试图运用语用预设的基本特征结合具体实例解读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

3.言语幽默
中语用预设的运用3.1共知性与言语幽默共知性是语用预设的基本特征之一,即听话人与说话人具有共同的知识体系、共同的语言文化或者共同的文化背景,正是有了这种共知性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反之,如果缺乏共有知识,就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便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各说各话的现象,导致不和谐现象产生并附带一定的幽默效果。

共知性制造言语幽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遵守共知性,另一种是利用违反共知性。

赵本山:给一百块钱还帅,跟你说这不是白给啊!一会客人到,你一定要给足我面子,明白么?我到点菜的时候你得替我兜着点。

小沈阳:咋兜啊?赵本山:既把面子给了,但是呢,又不能花得太狠,我要点贵菜……小沈阳:我就说……没有呗!此小品中,赵本山是从乡下来的农民,请毕老师吃饭,既想体面点,又舍不得花那点辛苦攒下来的银子,于是就想委婉地让小沈阳帮这个忙,而小沈阳也意识到赵本山的意思,在赵本山不知道怎么更详细地解释时,反应迅速地接了句“我就说……没有呗”,令人不禁捧腹大笑。

这是利用遵守共知性制造言语幽默的典型事例,正是基于对整个形势有共同的认识上所达到的默契。

再看下面一则幽默桥段:在小品《就差钱》中,当毕老师欣赏完田娃和刘小光的表演后:毕老师:噢,两个小伙子果然是人才,说学逗唱样样在行,这两个小伙子上我的节目没问题,老哥啊,你真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哪!赵本山:啥是灰眼?刘小光:就是青光眼。

田娃:我还有一双斗鸡眼呢,(作斗鸡眼状)大爷!这里,毕老师夸奖赵本山慧眼识英雄,也就是说赵本山向他推荐的这俩人是能人,赵本山和毕老师没有共同的背景知识,而把“慧眼”理解成“灰眼”,紧接着刘小光和田娃回答“青光眼”和“斗鸡眼”,这种没有共同知识的预
设,势必导致在交流中对方无法理解,导致交际的不和谐现象产生,具有一定的喜剧效应。

3.2合适性与言语搞笑的句子。

3.3主观性与言语幽默发话人作出预设,需要进行理解的是听话人,听话人即便知道发话人的意思也可以故意曲解制造幽默,这就是语用预设的主观性。

例如在小品《捐款》中,起初赵本山告诉王小利捐了3000块钱的时候大家都很高兴,后来听说捐了30000后,王小利心里很不是滋味,在之后的采访中一直闷闷不乐:小沈阳:大爷你好!王小利:没好!赵本山:他说生活美好,你说全了别老丢字儿啊!生活美好,美好的生活就是享受,是不是啊?说全了它,现场直播呢!来……王小利:播吧!小沈阳:啊,大爷,您是怎么看您亲家捐款这个事情呢?王小利:怎么看?……大义灭亲呗!赵本山:那啥啊?……内个……用词不当!大义灭亲?那叫大公无私!大爱无疆!大风呼呼……大雪无痕……王小利:大什么大啊?我那是大……大……赵本山:大脑袋锃亮行不?你怎么还打不住了你!王小利:伟滴太大了……把我都围进去了……赵本山:他的意思是伟大的形象也有他的阴影。

那什么……我亲家也很伟大!……此段中,王小利一直预设赵本山坑了他,拿他的钱给自己长面子,说话中总是讽刺赵本山,而赵本山虽知自己失误,但仍想保留面子,两人都心知肚明,赵本山故意曲解王小利的意思,可谓力挽狂澜,当观众看到赵本山这一番“不辞辛苦”,不觉捧腹大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