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_喻平

合集下载

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创新、金融集聚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创新、金融集聚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2020年第12期总第263期征信CREDIT REFERENCENo.122020Serial No.263收稿日期:2020-08-24作者简介:耿德林(1987—),男,安徽天长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货币信贷管理与金融稳定。

摘要:梳理金融创新、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借助空间面板模型对传导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性较强,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长三角地区金融创新指数具有明显的正向溢出效应,推动区域金融创新指数,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协调发展;金融集聚程度具有正向的涓流效应,能够通过规模递增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长三角;金融创新;金融集聚;经济发展;空间溢出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47X (2020)12-0083-06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创新、金融集聚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耿德林(中国人民银行南通市中心支行,江苏南通)一、引言及文献综述(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面积35.8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73%,区域内人口总数达到全国总人口的16.15%,而地区经济总量(GDP )约占我国经济总量的1/4,全员劳动生产率位居全国前列。

当前,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而金融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血脉,是实体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协调发展。

因此,研究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对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1.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王爱俭等人(2008)借助系统理论研究了金融创新对经济的扩散效应,并利用长三角地区的数据对扩散效应进行了验证,研究认为金融创新能够强有力地支持经济发展[1]。

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理论机制与中国经验

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理论机制与中国经验

1 引言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意味着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范畴,更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目标。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对共同富裕的内涵进行了深刻剖析: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共同富裕,是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共同富裕。

因此,实现共同富裕的路上要以“共享”为中心,公平性、广泛性尤为重要;要努力做到“可持续”,才能使人民的幸福感不断提高。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应运用好金融领域的优势,发挥其功能价值,带动经济高质量增长。

《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到“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普惠金融和数字技术相结合的金融发展方式。

传统金融深受供给方面的限制,而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很好地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具有普惠、便利的优势,覆盖面广,能够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因此,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在金融方面促进实现“共享”和“可持续”发展,公平配置金融资源,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提高“共享”效率,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通过数字手段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有利于增加居民、企业的收入来源,放宽融资条件,刺激需求和投入,进而促进产出的增加。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技术进步和增收效应奠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性条件(姜松、周鑫悦,2021),对后疫情时代的经济恢复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鉴于此,本文从数字普惠金融入手,通过实证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否推动共同富裕进行检验,并进一步研究其影响机理和地区异质性,以期为进入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决策参考。

金融行业科技创新应用分析与未来发展方向

金融行业科技创新应用分析与未来发展方向

金融行业科技创新应用分析与未来发展方向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浪潮中,金融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科技创新成为了推动金融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从移动支付、数字货币到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的应用,金融科技创新不断重塑着金融服务的形态和模式,为金融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金融科技创新的应用现状(一)移动支付的普及移动支付无疑是近年来金融科技创新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

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人们可以轻松完成购物、转账、缴费等各种金融交易,无需携带现金或银行卡。

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和高效性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支付习惯,也促进了消费的增长。

同时,移动支付还为商家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分析和营销手段,有助于提升经营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二)数字货币的兴起数字货币作为一种新型的货币形式,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货币的出现,为金融领域带来了新的概念和可能性。

此外,各国央行也在积极研究和试点法定数字货币,以提高货币发行和流通的效率,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三)大数据与风险管理大数据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客户数据,包括交易记录、信用评级、社交网络信息等,更准确地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优化信贷决策,降低不良贷款率。

同时,大数据还可以用于市场风险预测、反欺诈等领域,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

(四)人工智能与智能投顾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

智能投顾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和大数据分析,为投资者提供个性化的投资建议和资产配置方案。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用于客户服务、风险评估、市场分析等方面,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五)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安全可靠等特点,在金融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例如,区块链可以用于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证券交易等领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增强交易的安全性和透明度。

二、金融科技创新带来的影响(一)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金融科技创新使金融交易更加便捷、快速,客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金融服务,大大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数字金融、供应链金融与企业融资约束——基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数字金融、供应链金融与企业融资约束——基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数字金融、 供应链金融与企业融资约束
数字金融、 供应链金融与企业融资约束
— ——基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蒋惠凤1,2, 刘益平1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6; 2. 常州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32)
摘 要: 文章基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数据, 首先利用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验证了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约束问题,
JIANG Hui-feng1,2, LIU Yi-ping1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Jiangsu 210016,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002, China)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igital Finance, Supply Chain Finance and Financing Constraints: Based on Empirical Evidence of Listed Companies on SME Board
风险。 这也使得学者的研究重点再次聚焦于遭受商业与银行信 用“双重配给” 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 在正常情况下, 大多 数小微企业存在内源性资金不足的问题 (张伟斌等,2012); 在 突发因素冲击下, 尽管部分企业通过经营方式的创新, 如将线 下业务转为线上, 增加营收创收, 而且相关部门出台一些举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时空特征分析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时空特征分析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时空特征分析目录1. 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文献综述 (3)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5)1.4 创新点与研究贡献 (6)2. 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测度理论基础 (8)2.1 金融科技定义与范畴界定 (9)2.2 金融科技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10)2.2.1 技术创新指标 (13)2.2.2 服务创新指标 (14)2.2.3 商业模式创新指标 (15)2.2.4 发展环境指标 (16)2.2.5 综合评估指标 (17)3.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时空特征分析 (19)3.1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整体趋势分析 (20)3.2 区域间金融科技发展的差异性分析 (22)3.3 金融科技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 (23)4. 影响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因素分析 (24)4.1 技术因素 (26)4.2 人力资源 (27)4.3 政策和法规 (28)4.4 市场环境 (30)4.5 数据与信息安全 (32)5. 提升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策略建议 (33)5.1 强化技术研发与应用 (33)5.2 培养与集聚金融科技人才 (34)5.3 完善政策与法规体系 (36)5.4 优化金融科技市场环境 (37)5.5 加强数据与信息安全管理 (38)6. 结论与展望 (39)6.1 研究发现与创新点总结 (40)6.2 未来研究方向与政策建议 (42)1. 内容概括本报告旨在深入剖析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并对其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测度。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相关数据,构建了一套完备的金融科技指标体系,进而对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估。

在此基础上,报告进一步探讨了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时空特征。

从时间维度看,中国金融科技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且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从空间维度看,不同地区之间的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相对领先,中西部地区则有待加速发展。

武汉理工大学2010—2011学期硕士研究生课程表

武汉理工大学2010—2011学期硕士研究生课程表
3—
5—6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1-9周) 经院专教1凌丹
电子商务集成理论与技术(1-9周) 经院案例室 陈冬林随机过程(1-10周)王建华 东教409
企业经济学(11-19周)经院案例室 刘树林
金融风险管理(11-19周) 经院专教1喻平
7—8
9-11
注:语音室在机电大楼(西院)6、7层1
银行管理(14-19周) 经院专教1周毓萍
3—4
5—6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1-9周)经院专教1聂规划证券经济学(11-19周)经院专教1魏建国
7—8
9-11
星期四
1—2
英语
机电601(西院)
英语
机电603(西院)
3—4
5—6
国际服务贸易(1-9周) 经院专教1康灿华金融工程学(1-9周) 经院专教2沈蕾
银行管理(11-13周) 经院专教1周毓萍
7—8
9-11
二外(日语)1-17周机电704王雪松 二外(法语)1-17周教1-305周力
二外(德语)1-17周教1-205徐琼星
星期五
1—2
国际投资学(1-9周) 经院专教1梁娟
神经网络与MATLAB算法实现(1-9周) 经院案例室 傅魁知识工程(11-19周) 经院案例室 刘平峰
电子商务安全管理 (11-19周) 经院案例室 高新亚
时间序列分析 (11-19周) 经院专教1彭定赟
7—8
9-11
星期二
1—2
英语 机电601(西院)
英语 机电603(西院)
3—4
5—6
产业组织理论(1-9周)经院案例室 刘树林
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前沿(1-9周)经院专教1王恕立中国对外贸易专题(11-19周) 经院案例室魏龙

《金融风险管理》喻平 第05章 外在风险的度量与管理

《金融风险管理》喻平 第05章  外在风险的度量与管理

第二节 外在风险的度量
■商业环境风险信息机构的评估与度量
美国商业环境风险信息机构是最早提供国家风险资料的国际 机构。其创立人汉纳(F. T. Haner)教授在二十世纪60年代后 期首次建立了国家风险指数(CRI ,country risk index), 该指数将世界上大约50个国家进行分类,用0至100的自然数来 表示每个国家的风险度,即国家风险评级。指数越高,说明国家 风险越低。
第三节 外在风险的管理 ● 操作风险的管理
操作风险 的管理
■操作风险的管理原则 ■操作风险的管理流程
✓十条原则 ✓操作风险识别 ✓操作风险评估和量化 ✓操作风险控制和缓释 ✓操作风险监测和报告
第三节 外在风险的管理 ● 国家风险的管理
国家风险 的管理
■国家风险的回避 ■国家风险的分散 ■国家风险的转移 ■国家风险的抑制 ■国家风险的自留
标准法计算操作风险监管资本的公式为:
式中,
——商业银行用标准法计算的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前3年操作风险监管资本的算术平均数;
——当年的操作风险资本要求为负数的,用零表示;
——各业务条线当年的总收入; ——各业务条线对应的系数。
第二节 外在风险的度量
■ 替代标准法
除零售银行和商业银行业务条线的总收入用前3年贷款余额的算 术平均数与3.5%的乘积替代外,替代标准法的业务条线归类原则、 对应系数和计算方法与标准法相同。
第一节 外在风险概述 ● 外在风险的分类
第一节 外在风险概述 ● 外在风险的特征
第二节 外在风险的度量 ● 外在风险的评估与度量
第二节 外在风险的度量
■ 基本指标法
基本指标法(basic indicator approach)也称单一指标法,是巴塞尔 委员会所确定的于初始阶段度量操作风险的方法。它不区分金融机构的经营范 围和业务类型,只将单一的风险暴露指标与一个固定的百分比相乘得出监管资 本要求。

004-武汉理工大学-18-王仁祥-数理金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交教务处

004-武汉理工大学-18-王仁祥-数理金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交教务处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汉理工大学成果科类:金融学申报等次:一等奖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构建了“经济金融理论+数学+计算机应用”的多学科交叉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跨学院、跨学科合作、优势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优选了20多门数学与统计学课程、20多门经济金融课程、5门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课程,作为主干课程,纳入了数据挖掘、互联网金融、统计计算软件等新课程,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与思维能力。

(2)建立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外竞赛+课内教学”、“校内教学+校外实践”的教学模式和创新能力培育机制建立了基于实际、实时交易信息的探究型、模块化实验教学模式,掌握SPSS、Eview等数量分析软件,培养学生的金融数据处理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数学建模等多种赛事,并依托工商银行湖北分行等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健全并建立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管理的支撑与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对实验班学生奖学金评定、保研指标单列;与研究生同等享受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动态考核机制;对专业教师给予教学补贴;建立了教学院长直管制度、导师制度、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制度、跨学院合作与协调机制,等等。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1)确立了跨学科复合型数理金融人才的培育目标培养目标是:培养有扎实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素养,坚实的数学功底和定量分析能力,很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交叉复合型金融人才,能够从事金融产品的设计、金融大数据处理、投资决策制定、资产定价、金融模型构建、金融风险管理等专门性工作,具备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以学科交叉复合为特征,设计了跨学科、富有特色和前瞻性的课程体系跨学院合作,优选20多门数学与统计学课程、20多门经济金融课程、5门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课程,作为数理金融实验班的主干课程,纳入了数据挖掘、互联网金融、统计计算软件等新课程,培育学生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金融风险管理 喻平PPT全套课件

金融风险管理 喻平PPT全套课件

信用评分方法缺陷:在实践中,人们发现无论是Z评分模型还是ZETA模
型都存在着很多先天不足,使模型的预测能力大打折扣,限制了模型功效的 发挥。
第二节 信用风险的度量
■ 信用风险矩阵模型
受险价值(VAR)方法:RiskMetrics模型
受险价值模型就是为了度量一项给定的资产或负债在一定时间里和在一定 的置信度下其价值最大的损失额。
风险规避 风险自留
内部风险抑制 风险损失控制
风险转移
风险分散
金融保险 担保
延迟支付
金融风险的对冲
第二节 金融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
●金融风险管理的计量模型
计量与补偿模型贷款的风险
金融风险管理的计量模型
资产价格波动率与随机游动
ARCH模型(自回归条件异方差 模型)
第二节 金融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
■贷款的风险计量与补偿模型
第三节 金融风险管理的流程
■ 金融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是金融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是风险管理人员运 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来识别经济主体所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形态 ,并分析这些风险的成因及后果的动态过程。风险识别为金融 风险管理指明了方向。 ■ 金融风险的度量与评估
金融风险的度量是对金融风险大小、程度或水平的分析和 估量。风险度量是风险识别的延续,准确地评估金融风险的大 小十分重要。
第一节 信用风险概述
● 信用风险的定义
❖ 广义的信用风险: 广义的信用风险指所有因客户违约(不守信)
所引起的风险,如资产业务中的借款人不按时还本 付息引起的资产质量恶化;负债业务中的存款人大 量提前取款形成挤兑,加剧支付困难;表外业务中 的交易对手违约引致或有负债转化为表内负债等。
❖ 狭义的信用风险: 狭义的信用风险通常是指信贷风险。

数字金融赋能企业创新:结构、功能与传导路径

数字金融赋能企业创新:结构、功能与传导路径

收稿日期:2021-11-05修回日期:2021-12-12数字金融赋能企业创新:结构、功能与传导路径刘伟戴冰清(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061)摘要:数字金融作为一种新兴金融业态,具有“普”“惠”的特性,对微观企业创新和宏观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本文采用2011—2018年中国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省级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的发展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传导机制。

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创新,但数字金融的不同维度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

从结构上看,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均能显著促进企业创新,而数字化程度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从功能上看,信贷、投资、信用、支付、货币基金使用指数均能显著促进企业创新,而保险使用指数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进一步检验发现,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在数字金融促进企业创新中发挥中介效应,并且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也能通过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促进企业创新。

此外,分组检验发现距离数字金融中心(杭州)越近的省份,数字金融的发展越能显著促进企业创新;反之,则不显著。

研究证实了数字金融影响企业创新具有地理空间上的扩散效应。

本文拓展了数字金融与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并为进一步发展数字金融提供了政策参考。

关键词:企业创新;数字金融;债务融资成本;中介效应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22)03-0039-11DOI :10.19647/ki.37-1462/f.2022.03.006作者简介:刘伟,男,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企业成长、创新与创业管理;戴冰清,女,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金融发展、数字金融。

一、引言技术创新是生产力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

当前,我国正处于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期,创新在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生产力提高和规模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创新也是企业的核心业务,研发投资带来的新技术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摘要:我国各区域间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均存在巨大差距,而国外的研究对一个区域间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差距巨大的大国经济体中,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还十分欠缺。

本文针对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评述。

关键词:金融体系:经济增长;关系一、前言金融发展理论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而金融发展实际上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

一个发达的金融系统可以减少信息和交易成本,分担和管理风险,这对于储蓄、投资决策和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

而不同的金融体系结构、金融工具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等,对于信息、交易成本和风险的影响是不同的。

因此,研究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必须从金融体系人手。

对金融体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内涵至今国内外学者也没有达成共识。

理论界有较大影响的观点主要有二:一是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raymond。

w。

goldsmigh)在1969年提出了金融体系的概念,他认为金融体系是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体系之和,金融发展的实质是金融体系的变化,研究金融发展就是研究金融体系的变化过程和趋势。

在他那本《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他认为金融体系的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这样一些特征:金融资产的总量和实物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金融相关率;各经济部门的金融资产与负责总量及其在不同种类的金融工具上的分布;金融体系和非金融经济部门所持有的的金融资产和负责之间的关系;各种不同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和负责的比例关系,以及这些资产和负责所采取的金融工具的形式等等。

二是近年来学术界流行的所谓“两分法”,即着眼于一国企业的外源融资一一通过金融市场或金融中介融资角度划分的不同国家的金融体系,即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以德国、法国、日本为代表)和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以美国、英国为代表)。

逐渐引入和传播,中国经济学者也开始研究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在理论上主要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的金融体系观为依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只是定性化研究中国的金融机制与体系;另一类则主要从金融资产的角度定量地研究和分析中国的金融结构特征。

数字普惠金融、企业异质性与中小微企业创新

数字普惠金融、企业异质性与中小微企业创新

数字普惠金融、企业异质性与中小微企业创新作者:喻平豆俊霞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20年第12期[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扩展了普惠金融的服务范围,这能否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从而促进企业创新呢?以2011—2016年中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研究结论表明: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与中小微企业创新显著正相关,且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中小微企业创新促进作用主要集中在内部治理质量较差、信息不对称较高以及制度环境较好地区的企业。

该研究对于理解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中小微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乃至实体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中小微企业;融资约束;企业创新[中图分类号]F832.51;F276.3;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20)12-0079-09一、引言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换挡减速增效”的新时期,经济结构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和转型发展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创新已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等”。

然而,相较于日本、美国等国家,中国整体创新能力仍具有较大不足。

201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的一项调查结果指出,有64.3%的调查者认为中国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挑战。

中小微企业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受经济下行趋势和环保风暴等宏观政策的影响,其融资难问题在当前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动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引入普惠金融以来,连续三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再次强调“普惠金融”。

2017年7月,习近平提出普惠金融数字化发展方向和“建设普惠金融体系”。

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已成为中国新时代金融、新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

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DOI:10.19995/10-1617/F7.2024.07.097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黄尉洲(苏州大学 江苏苏州 215021)摘 要:中小企业以灵活的创新机制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也经常面临一定的融资约束。

本文选取2011—2020年中国科创板、创业板、北证A股公司4945条数据,采用控制行业、地区、年份的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并检验融资约束水平是否产生中介效应。

结果如下:(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2)存在区域异质性,在中西部地区有更强的促进作用;(3)融资约束水平产生了一定的中介效应。

文章据此提供相关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融资约束;固定效应;中介效应本文索引:黄尉洲.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J].商展经济,2024(07):097-100.中图分类号:F276.3;F831.2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与综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1]。

科技创新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

中小企业以灵活的创新机制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然而由于资金供给方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2],以及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融资规模小等因素[3],在科技创新过程中面临一定程度的融资约束。

什么是融资约束?Fazzari 等(1988)认为[4],融资约束是指因为金融市场不完善,企业外部融资成本过高,投资过分依赖企业内部资金,不能达到最优情况。

邓可斌和曾海舰(2014)认为[5],融资约束是指企业获取资金的困难程度,这一概念是相对企业的投资机会而言的。

2005年,联合国首先提出普惠金融这一概念,重点针对中小企业、农民等弱势群体。

2016年,G20杭州峰会指出,希望优先通过数字化来发展普惠金融,这是数字普惠金融这一概念第一次被正式提出。

金融服务创新水平的评价

金融服务创新水平的评价

金融服务创新水平的评价摘要:创新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都是永远的主题。

创新是一种动力,是民主和国家进步的动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同时带来了我国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同时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

不过因为某些体制的制约,国内该行业并没有与国际同步发展。

目前,在度过加入WTO过渡期结束的情况下,国内的金融业将受到外之前所未有的冲击,无论是在管理上、体制上还是产品等其他方面,我们都要相对落后。

[1]对于金融业来说,他们之间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

国内的要在夹缝中求发展,就必须要根据目前国内的基本情况,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再根据各类客户的需求来设计不同的产品。

换句话说就是验证对金融业的不同产品来进行创新,并且是全方位的创新——金融技术、金融产品、服务方式、组织形式、经营管理等领域的创新。

本文通过对现有理论成果的研究,再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理论,对有关金融服务、金融产品、服务创新等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再结合长期的调查与研究,针对金融业的服务提出一些新的建议,明确国有商业银行服务创新主要围绕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渠道创新和服务组合形式创新进行。

此外,本文还个别的针对部分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途径提出了建议,这些有利于银行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业务管理水平等等都哟不可多得的好处。

关键词:金融服务服务水平银行创新Evaluation of financial service innovation levelAbstract:innovation for any industry are eternal theme. Innovation is a kind of power, is the power of democracy and national progress. In the early 1980 s,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brought China's economic system reform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at the same time. But because of the restriction of certain system, hand in h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s not present in the industry. For now, at the end of the accession to the WTO transi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domestic financial sector will be subject to the unprecedented impact, whether in management, system or product, and other aspects, we are relatively backward. For the financial sector,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m will be more and more fierce. Domestic to strives for the development on the margins of society, it must be according to the basic situation of China, the reasonable use of modern mea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products of all kinds of customer requirements to design. In other words, validation of different products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to innovate, and is a comprehensive range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technology, financial products, service mode, organization form,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in areas such as innova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results, combin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dvanced theories, to the related financial services, innovation of financial products, services, information and research, combined with long-term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puts forward some new Suggestions for financial service, clear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 service innovation centered on product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channel innovation and service combination.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also individual service way in view of the partial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re proposed, these benefits Banks set up a good image, improve the service quality, increase the capacity for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romote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level and so on the benefits of yo are rare.Key words: Financial services The service level Banking innovation目录1绪论 (4)1.1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4)1.1.1选题背景 (4)1.1.2选题目的 (5)1.1.3选题意义 (5)1.2研究现状 (5)1.2.1国内研究现状 (6)1.2.2国外研究现状 (7)1.3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8)1.3.1研究内容 (8)1.3.2研究方法 (8)1.3.3全文框架 (9)1.3.4研究思路 (9)2.基础理论 (9)2.1服务概念的界定 (9)2.1.1金融服务 (10)2.1.2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 (10)2.2理论逻辑关系阐述 (10)3.我国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1)3.1金融服务内容简单,营销机制不灵活 (11)3.2缺乏协同一致、高效率的金融服务管理体系 (11)3.3对市场环境和市场定位缺乏科学的认识和分析 (11)3.4金融产品品种少,更新慢,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12)3.5金融服务渠道结构不够合理 (12)4.针对现存问题的改进策略 (12)4.1.完善金融创新组织体系 (12)4.2加快金融监管制度创新 (13)4.3完善金融环境 (13)4.4加快金融制度创新,为上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制度支持 (13)5.保障机制 (13)5.1建立有效的营销管理组织体系 (14)5.2加强产品创新力度 (14)6.结论与建议 (15)参考文献 (15)1绪论1.1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1.1.1选题背景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行业在改革方面不断深化,在资源重新分配中,金融业也显示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金融创新案例分享与评估

金融创新案例分享与评估

金融创新案例分享与评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金融创新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还可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和贴心服务。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近年来的金融创新案例,以及对这些创新进行的评估和分析。

一、移动支付移动支付是一种无现金交易方式,通过手机等终端设备进行支付。

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了当前金融领域的一种热门创新。

以支付宝和微信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支付的主要方式之一。

移动支付的出现,不仅方便了消费者的支付,也为商家提供了更多的收款方式。

同时,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优于传统的现金支付和银行卡支付。

然而,移动支付的快速普及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一些商家故意提高商品价格来收取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手续费,导致消费者想用移动支付的意愿降低。

此外,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也是当前需要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二、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主要应用于数字货币领域。

区块链技术通过加密算法和分布式节点的共识机制,保证了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不仅局限在数字货币领域,还可以应用于各种金融交易场景、金融合同管理等方面。

例如,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来实现股权转让、供应链金融、存证等领域的创新。

区块链技术的优点在于其安全性高、透明度高、不可篡改等特点。

但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其技术成熟度还不够,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三、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科技公司是一种将金融服务和科技创新相结合的企业形态,如今已经成为金融行业的新兴力量。

金融科技公司通常通过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例如,根据客户的消费习惯和信用记录,金融科技公司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贷款服务。

此外,金融科技公司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等手段,提升金融产品的风险控制能力。

金融科技公司的优点在于其创新性和灵活性。

这些公司通常比传统金融机构更加注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体验。

金融市场对企业创新创业能力与全球金融市场变化的耦合关联评估

金融市场对企业创新创业能力与全球金融市场变化的耦合关联评估

金融市场对企业创新创业能力与全球金融市场变化的耦合关联评估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全球经济环境下,金融市场的变化对企业的创新创业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日趋复杂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企业必须具备灵活的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金融市场与企业创新创业能力的耦合关联,并评估全球金融市场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

首先,金融市场的稳定与企业的创新创业能力密切相关。

稳定的金融市场提供了企业创新所需的资金、融资机会和合适的市场环境。

当金融市场不稳定时,企业面临的风险和压力会增加,投资者对创新项目的资金支持也会减少。

然而,在金融危机后,监管政策的收紧和金融风险的意识加强使得金融市场更加稳定,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其次,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对企业创新创业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创新本身需要大量的投资和风险承担,而金融市场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和风险管理工具。

例如,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风险投资等金融工具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

另外,金融市场的技术创新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工具和服务,例如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有助于企业提高创新效率和竞争力。

然而,全球金融市场变化对企业的创新创业能力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全球金融市场的变化意味着金融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增加,企业需要应对更加复杂的市场条件。

例如,全球金融危机期间,金融市场大幅度波动,企业面临着融资难、信贷紧缩等问题。

这些问题对于创新创业能力较弱的企业来说尤为困难,可能导致其创新项目的推迟或取消。

此外,全球金融市场的变化还对企业的国际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企业面临着更多的国际竞争和市场机会。

金融市场的变化对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和跨国业务有重要影响。

例如,金融市场的开放和自由化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跨国融资机会和国际合作平台,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面临的风险和市场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金融市场与企业的创新创业能力存在着密切的耦合关联。

汽车企业运用汽车金融的模式选择

汽车企业运用汽车金融的模式选择

汽车企业运用汽车金融的模式选择
喻平
【期刊名称】《上海汽车》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已于2003年10月3日由银行监督委员会发布,标志着中国的汽车金融服务业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时代,必将进一步促进汽车金融与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企业的当务之急是抓住<办法>出台的契机,积极参与汽车金融,不断发展壮大汽车销售市场.
【总页数】4页(P14-17)
【作者】喻平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
【相关文献】
1.从汽车金融的角度看我国汽车企业价值链 [J], 颜丙凯
2.历经金融危机世界汽车工业已快速复苏2011年世界500强的汽车企业评述 [J], 张明生
3.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研究 [J], 闫少妍
4.从汽车金融的角度看我国汽车企业价值链 [J], 颜丙凯
5.基于资源能力理论的汽车企业整车物流模式选择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J], 赵宗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融创新之我见

金融创新之我见

金融创新之我见
佘镜怀
【期刊名称】《产经评论》
【年(卷),期】2001(000)005
【摘要】金融创新应该说是当今国际金融发展中最具争议的课题,其利引人注目。

有利之处是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摆脱困境,特别是制度困境,适应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方式的需求,刺激了金融业竞争,提高了金融产业的运营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使相应的风险规避成为可能,不利之处同是,金融创新对政府宏观管理带来困难,如监管机构的困境特别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情形调控更为复杂和不可预测性,使其政策效果不佳甚至失效。

此外也使金融制度稳定性降低导致金融业的经营风险增大。

笔者以为,简单的定义金融创新的利弊似乎没有多少现实的意义,只有从金融创新的原因进行分析,才可能了解其客观存在。

【总页数】3页(P37-39)
【作者】佘镜怀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相关文献】
1.基层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之我见 [J], 汪忠于
2.基层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之我见 [J], 汪忠于
3.国有商业银行面对WTO金融创新之我见 [J], 桑任庚
4.对农业银行金融创新之我见 [J], 刘君
5.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之我见 [J], 仲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1.
金融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G1 技术先进指标
G2 市场成长指标
G3 管理能力指标
G4 投入产出指标
Hale Waihona Puke F1 人力资源水平T1 中 高 级 技 术 职 称 人 员 占 总 人 员 的 比 率 ( F11) T2 R&D 人 员 占 科 技 人 员 的 比 率 (F12) T3 R&D 成 功 率 (F13)
F2 技术水平
T4 年 度 金 融 创 新 成 果 价 值 占 年 度 R&D 费 用 的 比 率 ( F21) T5 金 融 机 构 联 合 开 发 金 融 创 新 产 品 的 能 力 (F22) T6 引 进 技 术 的 吸 收 能 力 (F23)
F3 目标市场情况
T7 新 产 品 市 场 容 量 (F31) T8 新 产 品 市 场 容 量 的 年 成 长 率 (F32) T9 新 产 品 市 场 竞 争 强 度 (F33)
2007 年 6 月 第 29 卷 第 3 期
当代经济管理
CONTEMPOR AR Y ECONOMY & MANAGEMENT
J un.2007 Vol.29 No.3
■ 金融与保险
Fin a n ce a n d In s u ra n ce
金融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 ※
喻 平, 李 敏
( 武汉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1.科学性原则 金融创新能力以综合评价为主, 而不是面面 俱到。指标体系应反映金融创新的内涵, 突出金 融对经济的先导作用, 反映金融创新促进经济、 社会发展的趋势。选择指标时, 要尽可能突出指 标的综合性功能, 多用分析评价指标, 少用描述 性指标。 2.可比性原则 选择涵义明确、口径一致的评价指标, 采用 相对合理的核算和综合方法, 是建立动态可比和 横向可比评价系统的基础。同时指标口径要符合 国际规范和国内各项认定指标的要求, 以保证评 价的合理性、公正性和客观性。 3.可操作性原则 在进行指标体系设计时, 要尽可能利用可以 量化的指标和实际可得的资料, 以保证评价的可 操作性。由于条件的限制, 目前还不可能做到建 立完全理想的评价指标体系, 而只能做到以可操 作性为原则, 在现有的基础上构建尽可能合理的 评价指标体系。也就是说, 只能在现有条件下, 找一个满意解, 而不一定是最优解。 4.系统性原则 在进行指标体系设计时, 要尽可能完整、全 面、系统地揭示金融创新的全貌, 防止以偏概全。 要从总目标层出发, 进行要素分解, 逐层建立完 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要防止突出一点, 不及其余, 以免评价结果出现系统性偏斜。当然, 在综合评 价中, 既要全面系统, 客观公正, 又要力求抓住
F8 投入效率指标
T22 新 产 品 营 业 利 润 占 R&D 平 均 费 用 的 比 率 (F81) T23 新 产 品 利 税 额 的 增 长 率 (F82) T24 新 产 品 营 业 利 润 占 总 营 业 利 润 的 比 率 (F83)
100
喻 平, 李 敏: 金融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
三、金融创新能力定量化宏观经济指标 金融创新定量化宏观经济指标主要衡量国家 层面上的金融创新能力, 主要包括金融创新贡献 率、新金融工具替换率、金融工具引进系数以及 金融创新技术系数等四个指标 [5]。 1.金融创新贡献率 金融创新贡献率反映金融创新对金融业发展 的贡献水平。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金融创新所 引起的金融业收益增加值对金融业总收益的贡献。 用 M 表示金融创新贡献率, P 表示金融创新所引起 的金融业收益的增加值, R 表示金融总收益, 则金 融创新贡献率可表示为:
F4 新产品市场情况
T10 新 产 品 市 场 占 有 率 (F41) T11 新 产 品 营 业 收 入 增 长 率 (F42) T12 新 产 品 营 业 收 入 占 总 营 业 收 入 的 比 率 (F43)
F5 管理定量指标
T13 管 理 层 次 的 合 理 性 (F51) T14 R&D 人 员 与 管 理 人 员 的 数 量 比 值 (F52) T15 管 理 人 员 占 总 人 员 的 比 率 (F53)
F6 管理定性指标
T16 金 融 家 对 风 险 的 偏 好 (F61) T17 金 融 家 对 创 新 产 品 市 场 的 熟 悉 程 度 (F62) T18 金 融 家 对 员 工 的 激 励 程 度 (F63)
F7 金融创新投入指
T19 R&D 费 用 增 长 率 (F71) T20 R&D 平 均 费 用 占 营 业 收 入 的 比 率 (F72) T21 R&D 平 均 费 用 占 净 利 润 的 比 率 (F73)
[摘 要] 金 融 创 新 能 力 可 以 反 应 一 个 金 融 组 织 或 国 家 的 金 融发展潜力。本文旨在通过可操作、定量化的方法, 构造 金融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以方便衡量和评价一个金融组织 或国家的金融创新能力, 从而为金融组织的发展和国家金 融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 金融创新;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中图 分 类号] F830.9; F224.0 [ 文 献 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673- 0461( 2007) 03- 0099- 04 ※本 文 得 到 武 汉 市 青 年 科 技 晨 光 计 划 项 目 ( 20065004116- 18)“区 域 金融 发 展 与居 民 收 入差 距 的 关联 性 研 究”资 助 。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 外资金融机构与国 内金融机构展开全面竞争。外资金融机构均是实 力雄厚、经营历史久远、技术先进的跨国金融机 构, 为了在竞争中获取优势, 其必然会迅速推出 各种金融创新业务, 竞争的加剧迫使各级金融主 体加快创新步伐, 不断提升金融创新能力。
金融创新能力是指推动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 的能力。本文探讨的金融创新能力依据主体不同 可以分为微观、宏观两个层次, 即金融机构的金 融创新能力和金融业或国家的金融创新能力。金 融机构是金融创新的主体, 是金融业或国家金融 创新能力的基础。金融业或国家的金融创新能力 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能力, 同 时, 它还与金融业内金融机构组织结构、金融产 品结构等紧密相关, 最后它还与全民的金融创新 意识, 以及高效协作的金融创新体系紧密相关。 金融创新能力是一个组合性的概念, 并从多方面 来体现, 涵盖金融风险控制能力、金融机构的创 新构思与规划能力、金融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 金融业务创新能力和金融机构的价值实现能力等 方面。本文侧重于从结果或者绩效方面来评价金 融创新能力。
[作 者 简 介] 喻 平 ( 1972-) , 男 , 湖 北 公 安 人 , 武 汉 理 工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讲 师 , 博 士 , 主 要 从 事 宏 观 经 济 理 论 与 金 融 理 论 的 研 究 , 已 在 国 家 经 济 类 核 心 期 刊 上 发 表 论 文 二 十 余 篇 , 出 版 著 作 两 部 ; 李 敏 ( 1981-) , 女 , 武 汉 理 工 大 学 硕 士 研 究 生 , 主要从事产业经济与金融理论的研究。
99
喻 平, 李 敏: 金融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
重点, 防止抓小丢大, 否则也难以正确反映金融 创新的本质要求。简言之, 就是要从全局出发, 努力建立系统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提高评价结 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2]。
二、金融创新能力定量化微观经济指标 ( 一)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要素与特征 金融创新定量化微观经济指标主要衡量金融 活动的微观主体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金融创新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主要针对这样四个基本面进 行, 即技术先进性、市场成长性、组织管理能力 和投入产出效率 [3]。 1.技术先进指标 评价技术先进性主要是对金融机构的人力资 源水平与物质基础进行评价。劳动者智力水平是 一切创新的基础, 金融创新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和培养, 只有全面提高企业人力资源水平, 创新 活动才可能持久发展, 否则, 只会变成“无本之 木, 无源之水”。物质基础包括金融机构的硬件与 软件设施。要注意如何评价金融机构引进先进技 术方法的行为, 并不是购买的设备越先进, 创新 能力就越高, 而是要看金融机构对技术方法引进 后是否采取了自主创新的活动。自主创新是指金 融机构在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的二 次创新。二次创新分为模仿创新和改进型创新两 种, 模仿创新是在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将引进 技术或设备本土化的过程。改进型创新是指金融 机 构 根 据 市 场 ( 主 要 是 国 内 市 场) 需 要 , 对 引 进 技术进行功能性理解, 扩大引进技术的应用范围, 进而实现引进技术新功能开发的过程。 2.市场成长指标 技术先进并不代表产品一定受到市场的欢迎, 相当多的金融产品技术含量很高, 但在市场上并 不受欢迎, 甚至一败涂地。究其原因, 市场前景 判断错误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金融产品市场 成长性包括产品目标市场的基本情况和本企业创 新产品的前景预测。目标市场分析对于创新活动 来说极其重要, 如果技术水平一般的缺点还可以 通过优良服务来弥补, 那么技术水平高的产品极 有可能不被市场接受。金融创新是风险性极高的 投资活动, 缺乏准确的市场预测和分析不会带来 高收益, 而只会带来高风险。 3.管理能力指标 管理能力包括金融机构创新管理能力和金融 家创新倾向两方面内容。组织管理能力与金融创 新产品是金融机构起飞的两翼, 管理水平的恰当 匹配是金融创新产品充分发挥效益的前提条件。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创新倾向。创新倾向是评 价金融家对待风险的基本态度, 是影响金融创新 活动频率和水平的重要因素。创业型金融家偏好
一、金融创新能力指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根据系统论的思想, 金融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被逐层分解, 依次构建目标层、评判层和权 重层, 然后将总目标分解为一组各有侧重, 又相 互联系, 能够系统综合反映金融创新能力的指标 集, 以作为综合评价金融创新水平的依据。因此, 金融创新平价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以下四个基本 原则 [1]:
风险, 保守型金融家厌恶风险。金融创新需要敢 于大胆假设创新的前景, 同时又能够小心、稳健 推动金融创新的金融家。不过需要指出的是, 对 金融家创新倾向的评价缺乏定量的指标, 需要通 过金融家以往的经历、业绩及专业背景进行定性 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