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典戏剧的艺术特点

合集下载

韩国假面剧与日本能剧的异同

韩国假面剧与日本能剧的异同

韩国假面剧与日本能剧的异同作者:戴琳剑来源:《神州》2012年第20期摘要:本文通过对比同属东亚文化圈的韩国和日本两国各自的传统文化遗产戏剧形式——假面剧与能剧,认为其在起源和发展上存在相似性,在戏剧表现技法上虽有各自的发展而存有差异,但是能从全局的把握上找到一定的共通性。

这也为两国传统文化的交流共通提供了证据和基础。

关键词:韩国假面剧日本能剧戏剧技法对比1. 韩日两国的假面剧发展1.1 韩国假面剧假面剧是韩国传统的戏剧样式之一,发端于上古时期的巫俗仪式,发展于宫廷的散乐和民间的城隍祭。

由于壬辰之乱和丙子之乱,国家财政无力支撑演出支出,戏剧一度被搁置,表演者流落各地,而戏剧表演开始留存于民间,逐渐形成传统演剧的最终形式——假面剧。

时至今日,假面根据其功能可分为丰饶祭仪假面(■)、辟邪假面(■)、入社假面(■)、祈雨假面(■)等等;表演者戴上相应的面具,通过舞姿、相声式的台词对话、夸张的动作以及辅助的音乐伴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在与观众良好的互动中传达人物的内心和戏剧主题(多以讽刺和现实意义为主)。

今日的韩国假面剧按照地域可大致分为黄海道假面剧、京畿道假面剧、江南地方假面剧和其他假面剧等。

1.2 日本能剧能(のう-がく)是一种独特的日本戏剧,是日本古典剧的最早形式。

它在田乐(でん-がく)、猿乐(さる-がく)和其他艺能的基础上发展形成,起源于农民在插秧时节祈求丰收的祭神仪式。

田乐和猿乐经历了平安朝和奈良时代的发展,最终被能加以取舍,编成一大作品。

能的表演中,面具属于特定的角色。

其细致的脚步动作、精心搭制的舞台、严谨设计的剧目顺序以及歌唱伴奏是能剧的特点;另外,伴随能剧一同表演的还有起源于猿乐的滑稽表演“狂言”(きょう-げん)。

能剧在世阿弥时代攀至巅峰,盛行于世,此后剧目基本被定下来,分为几个流派,代代流传经久不衰。

能虽在二战后的日本社会遭遇冲击,但之后其艺术价值很快得到恢复。

2. 韩日两国的假面剧戏剧技法比较假面剧的戏剧技法(dramaturgy)从广义上分析,应包含戏剧本身所具有的表现形式特征、表演者与观众的互动以及面具与剧本身的融合性等等角度。

日本传统音乐的流派与特点

日本传统音乐的流派与特点

日本传统音乐的流派与特点日本作为一个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音乐流派。

这些流派传承了日本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审美观念,展现出了日本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个日本传统音乐流派及其特点。

1. 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是日本传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

它源自于日本古代贵族文化,受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影响。

古典音乐通常由三个主要元素组成:箏(一种弹拨乐器)、尺八(一种竹制吹管乐器)和三味线(一种弦乐器)。

这些乐器的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音乐声音,给人一种宁静、优雅的感觉。

古典音乐的特点之一是其复杂的音乐结构。

它通常由多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古典音乐注重情感的表达和细腻的演奏技巧,演奏者需要通过细腻的音乐表达来传达情感,使听众能够深入感受到音乐的内涵。

2. 民间音乐民间音乐是日本传统音乐中最为广泛流传的一种形式。

它源自于普通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反映了他们的情感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间音乐通常使用一些简单的乐器,如三味线、铃鼓和手鼓等。

民间音乐的特点之一是其朴实和生动的表达方式。

它常常通过歌曲的形式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歌词通常与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相关。

民间音乐的旋律通常简单易懂,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传唱。

它是日本人民传递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之一。

3. 能乐能乐是日本传统音乐中最具仪式感和戏剧性的流派之一。

它起源于13世纪的日本,是一种结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的综合艺术形式。

能乐通常由一支乐队和一些表演者组成,乐队使用一些传统的乐器,如太鼓和笙。

能乐的特点之一是其复杂的舞台布景和精心设计的服装。

能乐的演出通常在特殊的剧场中进行,舞台设计精美,服装华丽。

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音乐表达来展现故事情节和角色的情感。

能乐注重舞蹈和肢体表演的配合,使得观众能够全面地体验到音乐和戏剧的魅力。

4. 流行音乐虽然日本传统音乐中的流派主要集中在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和能乐等方面,但现代日本也有着丰富多样的流行音乐文化。

日本传统艺术:歌舞伎、能、狂言、落语、演歌

日本传统艺术:歌舞伎、能、狂言、落语、演歌

(七)歌舞伎的今天
经过400年的历史演变, 经过400年的历史演变,古典化的歌舞伎已 年的历史演变 经成为日本传统国粹文化的代表。 经成为日本传统国粹文化的代表。一些歌舞 伎演员不断磨练演技,成为名门, 伎演员不断磨练演技,成为名门,至今在日 本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现在日本著名的歌 本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舞世家有市川团十郎家、松本幸四郎家、 舞世家有市川团十郎家、松本幸四郎家、市 川段四郎家、坂东三津五郎家、 川段四郎家、坂东三津五郎家、片冈仁左卫 门家、泽村宗十郎家等, 门家、泽村宗十郎家等,这些歌舞伎演出世 家对歌舞伎的发扬光大起到了巨大作用。 家对歌舞伎的发扬光大起到了巨大作用。
能里面以言语来表现所有的剧情部分称为谣。也就 是说戯曲自身,戏曲的词章、科白被称为谣同时, 这些词章、科白里独特的调子或是抑扬变化的部分 也被称作谣。 能的戏曲里,登场人物的科白之外,还包含了被称 作地谣的齐唱表现手法。地谣不仅是舞的部分所使 用之背景唱曲,其使用的言语表现也还包含了登场 人物的心理描写或是情景描写,这种表现手法成为 了日本特有的演剧形式。故而能的戏曲无法等同于 一般西欧的对话剧,因为当中有很大的部分为使用 着独白或是叙述的手法。
(六)歌舞伎乐器
与其它国家一样,日本的乐器也可大致分为打击乐 与其它国家一样, 吹奏乐器和弹奏乐器三类。 器、吹奏乐器和弹奏乐器三类。 小鼓:日本典型的打击乐器之一。 小鼓:日本典型的打击乐器之一。多数的鼓是用 两根鼓槌捶击鼓皮进行演奏的,但是, 两根鼓槌捶击鼓皮进行演奏的,但是,日本的小鼓 是用手指捶击鼓皮,为了确保微妙的音色, 是用手指捶击鼓皮,为了确保微妙的音色,演奏者 演奏时根据需要来对鼓皮系带的绷紧度进行调节, 演奏时根据需要来对鼓皮系带的绷紧度进行调节, 或是朝鼓皮上哈气以调节鼓皮的湿度。 或是朝鼓皮上哈气以调节鼓皮的湿度。 竹笛:吹奏乐器之一。 竹笛:吹奏乐器之一。歌舞伎中的歌唱伴奏根据 不同的音域分别使用12种竹笛 种竹笛。 不同的音域分别使用12种竹笛。日本的传统音乐通 过各种细小周密的设计来表现乐曲所需的各种音色。 过各种细小周密的设计来表现乐曲所需的各种音色。 三弦琴:弦弹奏乐器之一, 三弦琴:弦弹奏乐器之一,传统乐器中最具代表 琴长约1 用于歌舞伎、 性。琴长约1米,用于歌舞伎、文乐以及其它各种 演艺,使用琴拨弹拨三根琴弦来乐奏。 演艺,使用琴拨弹拨三根琴弦来乐奏。

现代文I篇:中国戏曲主题阅读与答案解析(湖南师大附月考)

现代文I篇:中国戏曲主题阅读与答案解析(湖南师大附月考)

(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分)材料一作为“表意派”的中国戏曲是按照自己的表演观念来表现人物的诗化情感的。

在中国戏曲中,演员通过技术性的外部标志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冲动。

当然,演员在表演这种技术性的外部标志时也会伴随着一定的感情活动,但这种感情活动是在高度的理智控制下进行的。

例如,《伐子都》是一部表现男主人公子都内心冲突的戏。

副帅子都出于嫉妒主帅颍考叔的心理,用袖箭射死考叔,夺取了帅位。

在班师还朝的路上和庆功宴上,颍考叔的鬼魂紧紧缠绕子都,使子都惊恐万状。

演员运用了精彩的“虎跳前扑”“鹞子翻身”“窜桌而出”“乌龙绞柱”“小翻抢背”“甩发”“高空云里翻”“平板僵尸”等高难度技巧来表现角色的精神状态。

子都的恐惧状态虽然体现在演员的面部表情中,但更突出的表现却是演员的“抢背”“吊毛”“僵尸”等技术手段。

在深切体验规定情境的基础上,演员要精心设计具有观赏性的技术动作,把生活体验与程式表现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戏曲演员才能用程式动作揭示人物的内心感情。

这种生活体验基础,上的程式表现是“表意派”演剧方法的重要特征。

诗化情感的程式表现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情感表现的假定性。

第二,情感表现的技术性。

也就是说,戏曲演员的情感表现是假、真、美的辩证统一,是生活情感与技术表现的辩证统一。

在表演角色哭泣时,戏曲演员不是写实地摹拟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哭,而要把哭处理得富有艺术性,具有意象的美感。

在表现“哭”时,戏曲演员的面部表情既要悲情外溢(真)又不能让眼泪流出眼眶(假),“喂呀”的哭声和拭泪的动作还要保持优美的造型(美)。

这种生活体验基础上的程式表现就是真、假、美的辩证统一。

例如,京剧《狮子楼》中,武松闻知西门庆是主使潘金莲毒死武大的元凶和奸夫,他怒气冲冲赶到狮子楼,决定上楼除奸报仇。

为了突出武松愤怒的精神状态,盖叫天既没有采用生活化的上楼动作,也没有采用戏曲舞台上一般的上楼动作,而是用“骑马蹲裆式”侧身上楼,他的双腿先交叉后平移,随着强烈的音乐节奏从下场门一直移动到上场门。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戏剧、影视和文学作为人类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重要媒介,通过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来塑造不同作品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探讨戏剧影视文学中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从中探索其背后的内涵和影响。

一、戏剧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1.古典风格古典戏剧以希腊悲剧为代表,强调英雄主义、命运的不可抗拒以及人性的悲剧冲突。

古典戏剧往往使用古代神话和历史事件作为素材,通过高峰冲突和庄重的对白来展现故事情节。

2.现代主义风格现代主义戏剧以切割、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和意识流的描写手法为特点,塑造出混沌、不确定的世界观。

同时,现代主义戏剧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体身份认同,通过戏剧的自我反思和解构来达到思想上的冲击。

3.浪漫风格浪漫主义戏剧强调个性化的情感表达和对幻想世界的追求。

它经常描绘超凡的英雄形象和浪漫的爱情故事,通过情感的冲突和戏剧性的情节来引发观众的共鸣。

4.现实主义风格现实主义戏剧追求真实的表达,以日常生活为素材,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现实主义戏剧往往采用自然主义的表演和社会政治的批判来体现现实生活的残酷和不完美。

二、影视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1.黑色电影风格黑色电影是一种以阴郁、压抑的气氛和扭曲的情感表达为特点的影视风格。

它通常描绘犯罪、冷血和无助等主题,运用暗灯光、对比明暗等技巧来表达人性的阴暗面。

2.实验电影风格实验电影追求突破传统叙事方式和影像语言的限制,不拘泥于传统的剧情结构,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观念,以达到对观众思维和感受的冲击和启发。

3.纪录片风格纪录片以真实的方式呈现社会现象、历史事件或个人故事。

它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强调真实记录和目击者的视角,通过事实和真实的片段来传递信息和观点。

4.科幻风格科幻电影通过构建未来世界和科技场景,突破现实世界的局限,探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关系。

科幻电影常常运用特殊效果和虚拟场景来创造奇幻的艺术效果。

三、文学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1.现实主义风格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真实、客观的表现,通过细腻的细节和生动的描写来还原现实生活。

戏剧名词解释

戏剧名词解释

戏剧名词解释(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名词解释1三一律——"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就是按"三一律"写成的,全剧五幕,单线发展,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即奥尔恭的家里;所描写的全部事件都在一昼夜之内发生;主题集中在揭露答尔丢失的伪善面目这一点上。

古典主义戏剧艺术的实践表明,"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在艺术上既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最终束缚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

2潜台词——在剧中有些意思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或者尽管可以用语言传达但不如将其放在“尽在不言中”更好,这就出现了短暂的停顿,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如果要使这一层意思表现在语言中,这语言就叫“潜台词”3规定情境——“规定情境”是演员表演艺术中的术语。

演员扮演角色,需要对所扮演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概括地说,乃是对情境中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

4高潮——从剧本结构看,高潮是戏剧性最突出、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那一刻,是水到沸点化为气,物至极热放白光的时候。

高潮是戏剧精神内涵最闪光的地方,是揭示主题最有力量的场面。

另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一出戏的高潮还有主、次、大、小之别。

在迂回曲折的情节线上,除了最后、最大、的高潮之外,在开端、发展的阶段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小高潮,正是这些局部的片断高潮,造成情节的起伏跌宕,并酿成最后最大的高潮,把观众的紧张心情推到顶点5.情节最能打动人心的两个地方是什么(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

戏剧知识概述(包含中西方戏剧发展概况)

戏剧知识概述(包含中西方戏剧发展概况)

走进戏剧——赏析世界上最短的戏剧
似现在摔跤、相扑一类的两两较力的活动。最
初是一种作战技能,后来成为训练兵士的方法
,又演变为民间竞技,带有娱乐性质。
山东武氏祠汉画像石
•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 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 舞戏”
•唐代,出现了由先 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 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 特点的“参军戏”;
•宋代,出现了“宋杂剧”。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 北方出现了“金院本”, 南方出现了“南戏”。
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表演特性1综合性唱念做打2写意性舞台布臵的写意一桌二椅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人物服饰的写意长袖善舞舞台行动的写意扬鞭打马瞬息千里3程式性用程式动作表现生活生活动作的舞蹈化4虚拟性对空间对周边环境对时间对动作对象的虚拟京剧脸谱是中国戏曲独特的造型艺术它以夸张的手法运用各种不同的色彩和图案勾勒脸部来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美丑及其性格特征并形成了基本固定谱式
•到公元前6世纪末 ,诗人阿里翁创作了狄俄 尼索斯颂歌,在进行酒神祭祀的时候,由50 个男子组成歌队,环绕酒神的祭坛唱赞美歌。
•演员泰斯庇斯则在酒 神颂的歌舞中加入扮 演的部分,由他轮流 扮演几个人物,并与 歌队长对话,被认为 是最初的戏剧因素。
•严格意义上的戏剧,普遍 认为是从埃斯库罗斯(公元 前525—公元前456)开始 的。因为他把演员人数增加 到两个,逐渐减少了歌舞叙 事的因素,增加了戏剧因素, 有了两个演员,就有了真正 的舞台交流,戏剧作为一种 独立的艺术样式至此成型。 因此后人把埃斯库罗斯称为 “悲剧之父”。
格台和词他的所表处的现特形定式环有境:。对剧白中人、物独的白思(剧想、中性人格物和独内自心 世抒界发都个要人由人情物感自和己愿的望语时言说来表的现话。)、旁白(剧中某 个舞角台色说背明:着是台写上在其剧他本剧每中一幕人的从开旁端侧、对结观尾众和说对话的中 间装动话意的、 作)中道、说、有具上明内意、 下性白布 场的,(在景 等文弦及 ,字后外人 它,台有物具内说音的有容话;表增包它)情强、括实、舞人潜际舞台物台上台气表词是美氛、(语术、即时言、 烘间是环 托、的言境 人地多中、 物点意有音 心、现言响 情服,、 、 展象示)人等物等性。格、推动情节展开等多种作用。

戏剧名词解释

戏剧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三一律——"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就是按"三一律"写成的,全剧五幕,单线发展,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即奥尔恭的家里;所描写的全部事件都在一昼夜之内发生;主题集中在揭露答尔丢失的伪善面目这一点上。

古典主义戏剧艺术的实践表明,"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在艺术上既体现了时间和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但又存在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戏剧结构上绝对化、程式化等弱点,最终束缚了戏剧艺术的发展,为后人所摒弃。

2潜台词——在剧中有些意思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或者尽管可以用语言传达但不如将其放在“尽在不言中”更好,这就出现了短暂的停顿,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如果要使这一层意思表现在语言中,这语言就叫“潜台词”3规定情境——“规定情境”是演员表演艺术中的术语。

演员扮演角色,需要对所扮演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概括地说,乃是对情境中的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

4高潮——从剧本结构看,高潮是戏剧性最突出、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那一刻,是水到沸点化为气,物至极热放白光的时候。

高潮是戏剧精神内涵最闪光的地方,是揭示主题最有力量的场面。

另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一出戏的高潮还有主、次、大、小之别。

在迂回曲折的情节线上,除了最后、最大、的高潮之外,在开端、发展的阶段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小高潮,正是这些局部的片断高潮,造成情节的起伏跌宕,并酿成最后最大的高潮,把观众的紧张心情推到顶点5.情节最能打动人心的两个地方是什么?(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

”所谓突转,是指行动的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说得通俗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转机”、“危机”,用两个成语来说,即“柳暗花明”“飞来横祸”,这部分往往是戏剧曲折性的来源,也是观众备受期待的部分。

戏剧的体系形式与流派

戏剧的体系形式与流派

戏剧的体系形式与流派戏剧的体系形式与流派引导语:戏剧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戏剧的体系形式与流派,欢迎参考阅读!【三大形式】闭锁式主要特点是出场人物较少,剧情展开的时间、地点高度集中,基苓符合“三一律”(时间、地点、情节的一致)的原则,剧情从临近高潮的地方开始,以前的事用回叙的手法融合到剧情发展之中。

如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曹禺的《雷雨》等。

长处是集中统一,又环环紧扣,容易取得戏剧性的效果。

开放式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川…展开剧情,人物较多,剧情展开的时间较长,场景富于变化,情节更为丰富、曲折,可以没有I叙成分。

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老舍的《茶馆》、曹禺的《原野》等。

长处是有头有尾,把戏剧情节原原本本表现在舞台上,能容纳较广的生活材料。

人像展览式以片断方式展示众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为主要目的,如曹禺的《日出》等。

【三大体系】梅兰芳戏剧体系梅兰芳是我国着名的京剧表演大师,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他发扬了中国戏曲载歌载舞的传统,以唱、念、做、打作为艺术手段,经多年舞台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很广,世称“梅派”。

布氏体系布莱希特是20世纪前期德国着名的戏剧家。

他所创办的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这个学派之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继承和革新欧洲及德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崇“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这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

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

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日本学界中国古典戏剧研究治学特点管窥——以竹村则行、井上泰山、小松谦为例

日本学界中国古典戏剧研究治学特点管窥——以竹村则行、井上泰山、小松谦为例
2021年6月 第39卷第3期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Jun 2021 Vol. 39 No . 3
[主持人语]近年来,随着交通资讯的快速发展,海外汉学越来越多的被译介到国内,海内 外学人之间的学术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和深入'与诗文、小说相比,海外学界对中国戏曲的关注 要少一些,这可以说是海外汉学中一个较为冷门的领域,因此有必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康保成
当下许多学者所欠缺的。
当然,也集中暴露出了“日式风格”研究的一些小问题。上述所说的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如果过
于极端,则容易偏于保守而缺乏创见。比如《元刊本考一以祭祀性剧目为中心》,有些地方过于依赖
田仲一成的观点而缺乏自己的创见,文章第二部分的许多内容主要是将前人的研究和观点串联起来,而
三位作者的研究各有其所长,各有其风格,但在很多地方都表现出了典型的日本学人的治学特点, 值得国内相关研究者借鉴吸收。
戏曲作为一种具有故事性、情节性、表演性的特殊文学形式,其研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对剧情的 描述和分析,一旦把握不好,就有可能落入浅层解读的俗套。而本集的三位作者在其研究中都或多或少 地运用了文史互证的研究方法,将相关戏剧作品中的情节内容置于真实历史的大背景之下 ,两相对照,
-35 -
更能提出和解决有价值的问题°竹村则行-5梧桐雨6里“明皇击梧桐”故事探源》,对《梧桐雨》作者白
朴之家世生平及其父白华交游情况的考证,成为追溯“明皇击梧桐”源头的重要线索。《论〈长生殿〉的
季节描写》,将历史事实的考证与《长生殿》中重要情节发生的季节相对比,在此过程中点明洪昇有将季
节转换用以烘托各场景氛围的用意。小松谦《〈宝剑记6与〈水浒传6—关于林冲故事的形成》,对《宝

从日本能乐的文化内涵探究能乐的生命力

从日本能乐的文化内涵探究能乐的生命力

| 海外艺术1从日本能乐的文化内涵探究能乐的生命力□鲁静雯/文能乐与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仍然活跃在日本艺术界,这固然与现今日本政府与国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支持有很大关系,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能乐这门艺术发展和延续至今的,是能乐本身固有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从日本能乐的文化内涵出发,探究能乐保持旺盛生命力背后的原因,主要源于其宗教内涵、政治内涵、艺术美学内涵,以及固有的杂糅性。

日本四大古典戏剧包括能乐、狂言、歌舞伎以及人形净琉璃。

其中,能乐于2002年与中国昆曲一同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

广义上的能乐包含能剧、狂言与三番叟(又名“翁”“式三番”)三个部分,狂言主要以滑稽剧的形式在能乐的幕间演出,三番叟也出现在歌舞伎和人形净琉璃中。

现在一般将狂言和三番叟单独列出,不包括在能乐之内。

若从音乐角度来说,能乐属于剧场音乐,是包含文学、戏剧、音乐等各种元素的综合艺术;而与西方以音乐为中心的歌剧不同,能乐中的音乐可以说是戏剧的附属品。

因此,能乐研究一般归属于古典戏剧和古典文学研究[2]。

本文从日本能乐的文化内涵出发,探究能乐保持旺盛生命力背后的原因,也可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1 能乐概况1.1 能乐的起源关于能乐的起源,学界尚无定论。

对于能乐起源的定义和理解方式也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能乐最初形态的萌芽,二是能乐较为成熟稳定形态的形成。

现有关于能乐起源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1)以能乐最初形态的萌芽为定义做出的阐释:1)能乐的起源为日本民间表演艺术与中国唐代散乐的融合[3]。

能乐在江户时代以前被称为“猿乐”,猿乐是日本中古到中世纪即兴的滑稽模仿语言艺术。

据世阿弥所著能乐理论书《风姿花传》第四篇记载,被认为是能乐始祖的秦河胜创作了《六十六番模仿》,在紫宸殿上宫太子(圣德太子)面前表演,据说这就是“申乐”的起源。

“申乐”是世阿弥在著作中因忌讳猿乐(与申乐的日语读音相同,读做sarugaku )的“猿”字而使用的写法,世阿弥认为“sarugaku ”是圣德太子在申日这天取“神乐”之意,以“神”字的右半部分“申”命名,因而不应写做“猿乐”。

2006-2018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真题

2006-2018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真题

2006-2018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真题2018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真题文学理论一、名解:1、黑人性诗歌2、朗吉努斯3、《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4、美国移民文学5、小说化6、文学场域二、简答1、非洲文学理论特点2、俄国普罗普文论3、艾略特论17世纪玄学派诗人4、解释东方、非洲、文学5、分析泰戈尔的戏剧6、用两部作品分析反高潮7、本雅明论译文的一段话8、翻译与世界文学关系三、论述1、文学的政治化阐释2、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和象征主义文学异同3、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关系世界文学史一、名解1、维吉尔2、南非戏剧家阿索尔·福加德3、超现实主义4、石黑一雄5、加利西亚·葡萄牙语抒情诗6、《星辰时刻》二、简答1、纪伯伦“生命神圣性”2、《金云翘传》3、但丁对意大利文学的影响4、自传与他传5、分析若泽·萨拉马戈的小说6、分析帕斯的诗歌《兄弟情谊》7、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改革对俄罗斯文学影响8、十月革命一百周年,十月革命对俄罗斯文学影响三、论述1、阿契贝作品反映的尼日利亚社会现实2、基督教与西方中世纪文学3、后殖民文学与世界文学2017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真题一,名词解释。

《斐多篇》‘散文滑稽史诗’《戏剧的小工具篇》‘美是生活’味论原型批评二,简答1,唯实论和现实主义小说的关系2,世界文学的黑人性3,‘象征是通往无限的钥匙’你的理解4,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区分的理据5,中国古典文论对日本文论的影响6,谈谈你对小说叙述中的全知视角的理解7,精神分析法与文学文本的关系8,《食人主义宣言》中‘tupi or not tupi , that's a question .’的理解9,‘艺术非人化’和艾略特‘非个性化’的区别10,西方诗剧,歌剧与西方话剧的区别三,论述题1,语言学对西方文论的影响2,亚里士多德模仿论和莎士比亚镜子说的区别3,举2,3例,说明互文性与抄袭的区别世界文学史一,名词解释《埃涅阿斯纪》七星诗社颓废派运动《雪国》阿列克西耶维奇托尔金二,简答1,古希腊琴歌的特点2,古印度文学和古波斯(阿拉伯)文学的联系3,举例说明伏尔泰哲理小说的核心思想4,举例说明莫里哀戏剧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哪些特征5,《恶之花》和《包法利夫人》在当时被认为有伤风化,谈谈你的看法6,列举不同国家的两部游记,谈谈他们对世界的认知7,‘多余人’‘小人物’‘新人’的审美诉求8,流亡文学,侨民文学,离散文学的异同9,列举三位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非西班牙作家,谈谈西班牙内战对他们创作的影响10,指出作者,并分析这首诗自我心理志诗人是个造假者。

浅谈对戏剧“四大表演体系”的认知

浅谈对戏剧“四大表演体系”的认知

艺术探讨浅谈对戏剧“四大表演体系”的认知胡哲(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摘 要:戏剧流派之间,常常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着一定的因承关系。

不能割裂开来孤立的认识某一个流派。

但另一方面,他又时常表现出鲜明的独立性和某种强烈的对立性。

以至有时一个流派其自身的创作理论与自身的创作实践都会出现矛盾和对立,很难一致和协调起来。

因而体现在创作上,往往是缤纷复杂,交错纵横,五花八门,甚至不无杂乱。

为此,有时还很难准确地把某个戏剧家某个作品定位于哪个流派。

关键词:戏剧;表演体系;认知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苏联杰出的戏剧大师,系统总结“体验派”戏剧理论,强调现实主义原则,主张演员要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之中,他的一整套戏剧教学和表演体系,被称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对各国戏剧影视舞台表演产生深远影响。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讲求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进入“无我之境”,通过逼真的生活化的表演,在时空集中的舞台上再现生活。

不同于布莱希特体系以及中国梅兰芳戏曲体系,斯氏注重将观众卷入戏剧,引导观众对戏剧产生感情,投入规定情境以进入情节,亲近角色,最终置身剧情接受感染,从而达到与观众间接交流的目的。

斯氏体系的美学特征正是通过“移情——共鸣”的模式,让演员通过情感间接体现剧作思想,制造逼真的生活幻觉。

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效果”),并带有某种哲理意味儿的戏剧体系。

二、布莱希特体系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他对世界戏剧发生着很大影响。

这个学派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继承和革新欧洲及德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

他要求建立一种适合反应20世纪人类生活特点的新型戏剧,即史诗戏剧。

日本文学特点

日本文学特点

日本文学特点: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

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

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

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

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

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

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

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

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

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

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

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

自古以来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明治维新以前,在日本文学中几乎听不到强烈的社会抗议的呼声。

古希腊悲剧的那种雄伟崇高的观念,也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对象。

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

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

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

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

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

这些理论都是和作家向往的优美境界联系在一起的。

而“余情”论为这种优美的境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日本短小的文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家的艺术技巧和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作家所认识的客观世界。

中国古典戏曲的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戏曲的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戏曲的艺术特征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它起源于秦汉时期的歌舞、百戏,经过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戏曲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综合性中国古典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集歌唱、舞蹈、表演、美术、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既有优美的唱腔,又有生动的表演,还有精美的舞台布景和服饰。

这种综合性使得戏曲艺术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二、象征性中国古典戏曲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很强的象征性。

在戏曲表演中,演员通过唱、念、做、打等手段,将人物的性格、情感、命运等方面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戏曲舞台上的各种道具、服饰、化妆等都具有象征意义,如脸谱、髯口、蟒袍等,都是表现人物性格、地位、身份的重要标志。

这种象征性的表现形式使得戏曲艺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程式化中国古典戏曲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很强的程式化特点。

在戏曲表演中,演员需要遵循一定的表演规范和技巧,如唱腔的运用、身段的表演、动作的设计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

这种程式化的表现形式使得戏曲艺术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演员进行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四、虚拟性中国古典戏曲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很强的虚拟性。

在戏曲表演中,演员通过唱、念、做、打等手段,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人物、事件等表现得栩栩如生。

然而,这些场景、人物、事件都是通过演员的想象和创造来实现的,具有很强的虚拟性。

这种虚拟性的表现形式使得戏曲艺术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叙事性中国古典戏曲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很强的叙事性。

在戏曲表演中,演员通过唱、念、做、打等手段,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表现得清晰明了。

同时,戏曲舞台上的各种道具、服饰、化妆等都是为了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服务的。

这种叙事性的表现形式使得戏曲艺术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六、地域性中国古典戏曲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古典喜剧的概念及特点

古典喜剧的概念及特点

古典喜剧的概念及特点古典喜剧是西方戏剧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喜剧,后来发展成为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戏剧形式。

古典喜剧以其特有的幽默和讽刺手法,以及对社会和人性问题的深刻探讨而闻名。

其具有丰富的戏剧形式和内涵,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方式。

古典喜剧的特点可以从剧本结构、角色性格、幽默手法和社会讽刺等方面来进行阐述。

首先,古典喜剧的剧本结构通常遵循一个明确的组织形式,包括引子、冲突、高潮和结局。

引子部分通常介绍角色和背景,制造戏剧性的气氛;冲突部分则是剧情的发展和问题的出现,从而带来紧张和悬念;高潮部分是剧情发展到达高潮,角色的行动和心理的冲突达到顶点;结局部分则解决了冲突和问题,并给出了合理的结果。

这种结构给古典喜剧以较强的逻辑性和戏剧性。

其次,古典喜剧的角色性格也是其独特之处。

在古典喜剧中,通常有一些特殊的角色类型,如傻瓜、奸诈的仆人、虚伪的花花公子等。

这些角色的性格特点鲜明,有时夸张和滑稽,从而为剧情的发展和幽默的表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对立也是古典喜剧的一大特点,通过角色之间的斗智斗勇和误会引发的笑话,展现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社会的种种荒诞。

古典喜剧还以其独特的幽默手法为人所称道。

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幽默手法是讽刺。

通过讽刺,古典喜剧挖掘剧中角色和事件的一些荒谬和矛盾之处,以此揭示人性的弱点和一些社会问题。

古典喜剧的幽默通常是智慧的幽默,通过角色的言谈和行动来表现,使观众对某些问题产生思考和共鸣。

最后,古典喜剧还经常以一种嬉闹和奔放的方式表现社会问题和人性。

古典喜剧中的情节和对百态的描绘经常带有夸张的特点,它们强调情感的激烈和快感的追求,透过对生活的放纵和颠倒搞笑,体现了对常规规范的颠覆和对权威的挑战。

这种嬉闹和奔放的风格,使得古典喜剧从一种表演形式上来看也给观众带来一种享受和放松。

总之,古典喜剧是西方戏剧中一种重要的流派,具有丰富的戏剧形式和内涵。

通过其独特的剧本结构、角色性格、幽默手法和社会讽刺等特点,古典喜剧揭示了人性的各种弱点和社会的荒诞,以及对常规和权威的颠覆。

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

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

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Stanislavsky,苏联戏剧家),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德国戏剧家),和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

二十世纪以来,有三个戏剧艺术家团体产生了世界性影响,这就是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首的莫斯科艺术剧院,布莱希特领导的柏林剧团,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京剧艺术家群体。

这三个戏剧艺术家团体创造的戏剧艺术,各自自成一格,体现了现代三种不同的戏剧观或戏剧美学思想。

人们根据他们演剧方式、戏剧观念、美学思想的不同,把他们分别概括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梅兰芳体系。

这三个体系,从舞台艺术实践看,代表着三种不同的演剧方法;从戏剧理论上看,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戏剧观和戏剧美学思想;从戏剧艺术风格上看,是三种不同的戏剧艺术流派;从戏剧史的角度看,它们代表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形态。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年~1938年)前苏联著名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和理论家、舞台艺术改革家。

生于莫斯科,其父是制造商兼工厂主,与文化活动家交往密切。

他14岁就登台演剧。

1896年与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创建莫斯科艺术剧院。

斯氏一生导演和担任艺术指导的话剧和歌剧共有120余部,并扮演过许多重要角色。

他创立的演剧体系继承和发展了俄罗斯和欧洲的艺术成果,著有《我的艺术生活》、《演员自我修养》等书。

1936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

1948年在他的故居设立斯氏博物馆。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就是系统而科学地阐述了表演一书的规律。

斯氏体系的精华在于体现出人的“天性”:要求演员不是好像存在于舞台上,而是真正存在于舞台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

演员应当永远是舞台上活生生的人,要遵守生活的逻辑和有机性的规律,在规定情景中真诚的去感觉,去想,去动作。

斯氏毕生大量的艺术活动中,给予苏联演剧学派以深远的影响。

日本学界中国古典戏剧研究治学特点管窥——以竹村则行井上泰山小松谦为例

日本学界中国古典戏剧研究治学特点管窥——以竹村则行井上泰山小松谦为例

日本学界中国古典戏剧研究治学特点管窥——以竹村则行井上泰山小松谦为例中国古典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近年来,在日本学界中国古典戏剧研究领域,许多学者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本文以竹村则行、井上泰山、小松谦三位学者为例,从他们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出发,探讨日本学界中国古典戏剧研究的治学特点。

首先,竹村则行是日本学界中国古典戏剧研究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主张以历史文献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和分析,还原中国古典戏剧的历史面貌。

竹村则行在他的学术著作《中国古典戏曲和日本古典戏曲》中,以其独到的视角揭示了中国古典戏剧与日本古典戏曲之间的渊源关系,对中国古典戏剧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井上泰山是致力于中国古典戏剧美学研究的学者。

他通过对剧本、演出和表演原理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古典戏剧的美学特点。

井上泰山认为,中国古典戏剧的美学特点体现在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美学价值观上,例如,中国古典戏剧注重人物的表演技巧和情感表达,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和内涵的丰富性。

井上泰山在他的学术著作《中国古典戏曲美学研究》中,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典戏剧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最后,小松谦是重视实践研究的中国古典戏剧学者。

他主张融合理论研究和实践实验,通过实际的演出和表演,对中国古典戏剧进行深入的研究。

小松谦在他的学术著作《中国古典戏曲演出实践研究》中,通过对京剧、豫剧等不同戏曲艺术形式的实践研究,揭示了中国古典戏剧的表演原理和艺术特点。

小松谦的实践研究为日本学界中国古典戏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竹村则行、井上泰山和小松谦等学者在日本学界中国古典戏剧研究中,各自具有独特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

他们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证、美学原理的剖析以及实践研究的实验,为中国古典戏剧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日本学界对中国古典戏剧的认识,丰富了中国古典戏剧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古典戏剧的艺术特点日本古典戏剧的艺术特点是丰富多彩的,而且富有十分明显的民族特征。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由于篇幅和能力所限,我们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些特点,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1剧本结构和演出体制日本人喝茶有茶道,插花有花道,写字有书道,艺术创作自然要有艺道。

所谓道就是理论、理法或规则。

日本的演剧,经过了长期的艺术实践,并不断吸收外国的一些经验,约在十四世纪出现了比较完整的戏剧理论。

杰出的能乐大师世阿弥的戏剧理论著作,为日本戏剧创造了宝贵的财富。

其中有很多经验和理论,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我们在这里只想谈一谈关于剧本结构和演出的体制问题。

凡事有首有尾,有始有未,戏剧更是如此。

日本古典戏的结构非常严谨,它的所谓“序、破、急”的创作理论,长期以来不仅在戏剧创作,而已在演出体制上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所谓“序、破、急”,就是一剧的开始、发展和结束,大概和亚理斯多德在《诗学》里讲的“头、身、尾”的意思差不多。

“序、破、急”都用汉字书写,可能与我国唐代大曲的结构具有密切联系。

我国唐代大曲一般分为三大段,即散板、慢板和快板。

散板从“散序”开始,这是乐器的演奏,不歌不舞。

日本能乐的“序”可能来源于此。

慢板从“中序”开始,以唱为主。

快板包括“破”(以舞蹈为主)和“杀兖”。

“兖”在这里就是急速的意思。

“杀兖”就是急速的收尾。

这和日本能乐中“破”段和“急”段的涵义基本上也是吻合的。

不过我国的大曲,虽有歌有舞还有乐器伴奏,但还不是戏剧。

日本的能乐,保留了古代舞乐和宫廷歌舞的一些特点,某些地方也有我国大曲的痕迹。

如它的“序”段也是从无歌无舞的器乐曲开始,然后才有合唱和配角“胁”的登场歌。

而“破”段一开始就是主角登场后的独唱,名为“一声”,然后穿插“问答”和歌舞。

最后以“急”结尾。

这和大曲的结构是很相似的。

但日本的能乐已是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它除了歌舞音曲而外,最主要的是有了故事情节,并有表演故事、扮演人物的演员。

能乐盛行于十四世纪到十五世纪。

看来它还吸收了我国宋代杂剧和元曲的某些因素。

宋杂剧的演出分为艳段、正杂剧和杂扮三部分。

元曲的基本形式是四折一楔子。

能乐没有直接采用这种称谓,而用序一段、破三段,急一段的五段结构。

这种三体五段结构和宋元杂剧的相似也决非偶然。

能乐的结构在某些地方,也可着到与希腊悲剧的相近之处。

如希腊悲剧中有序诗、登场歌、插话、舞蹈歌、退场歌等,基本上也可以说是五段。

所以我们说,日本的能乐已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它的标准的结构形式如下:以上是谣曲的基本结构。

狂言的结构基本上也是“序破急”的格式,不过比较简单罢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的演剧艺术中,“序、破、急”这种形式不仅应用于剧本的结构,而且还常常把它作为演出的体制。

我们已经知道,能和狂言都不长,每次演出一般是五出能,突演四出狂言小戏。

能乐按题材分为神、男、女、狂、鬼五类。

演出时基本上是按照“序、破、急”的顺序安排的。

第一出是“序”、第一、三,四出是“破”,第五出是“急”:根据这样的安排,每次演出中既有悲剧(二、三、四类能),又有喜剧(狂言);既有以男角为主的(二类),又有以女角为主的(三类);既有历史题材,又有现代题材;还有以歌舞为主的胁能和尾能。

到了歌舞伎的时代,每出戏的容量和篇幅增大了,每次只能演一两出戏。

歌舞伎是多幕戏,有一个时期以四幕这是怒;第三幕是世话场,多是家庭不幸的场面,这是哀;第二、三幕也就是“破”。

第四幕坏人受到惩罚,矛盾得以圆满解决,这是乐,也就是“急”了。

统观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古典戏的一次演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这种演出的体制,可以用下图表示:当然,以上说的这种结构决不是固定不变的。

即使是在过去,也不都是按这个格式硬搬,而是按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2演员与表演艺术根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在遥远的古代,即在神代时,就有了“徘优之民”,这是最早的演员。

平安时代大江匡房写的《傀儡子记》里,也记载了当时一些流浪艺人的活动。

这些都是民间戏剧的表演者。

到了中世纪,才有了真正的戏剧演员。

日本的表演艺术,历史悠久,这里只谈几个主要问题。

a演员世袭制度演员的世袭制,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国家都曾经有过这种制度。

但没有任何国家能象日本那样严密而持久。

演员的世袭制,大概在平安时代就已经开始形成了。

佛教和大陆的乐舞传入日本以后,当时的僧侣贵族,收容了一部分民间艺人为自己享乐之用,这些艺人就成了世袭的奴隶演员,当时叫做“寺奴猿乐”。

如天平胜宝二年(公元750年)《东大寺要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以良匠之器,为造寺之功,又传歌舞音曲之曲,备供佛大会之仪式,其子子孙孙,相继为寺奴婢职掌,于今勤仕寺役,供奉诸会。

”这说明当时这些艺人,作为僧侣贵族的家奴,并世世代代为他们举行各种仪式而表演各种技艺。

这是关于演员(徘优)世袭制度的最早的记载。

当时艺人们的社会地位很低,他们为了保证自己的生活和维持自己艺术上的地位,不得不采取这种家传的手段。

所以他们的舞蹈、戏剧的表演方法、乐器的演奏,乃至各种曲目等等,都有一套秘传的制度,并且要立下誓约,写下文契,保证一子相传。

誓约的大致内容是:立约人愿学某种技艺;保证一子相传,决不及于他人;如有违者愿受神灵惩罚等等;最后还要立约人签字画押。

相传之物包括乐器、行头、秘曲等等。

我们从下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到日本演员世袭制的一般情况。

如能乐的观世流,从观阿弥(1333——1384)以后已传了二十五代,共有六、七百年的历史。

金刚流传了二十三代,金春流传了二十五代。

到了歌舞位时代,这种家族的世袭制更加严格,而且更加强调了血统的继承关系。

如江户歌舞伎名优市川团十郎一家的传统,至今已传到第十代,连续了二百多年。

市川一家十代在历史上对日本演剧艺术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其中以第二代、第四代、第五代、第七代、第九代最为著名。

初代团十郎创造了荒事剧的浪漫风格,一举成名,取得社会公认。

四代团十郎扮演女主角出名,被称作旦中之魁。

七代团十郎是江户末期最著名的演员之一。

他能演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号称“万能演员”。

九代团十郎是明治剧坛的一颗明星。

今年来我国访问的日本歌舞使访华团中,有一位十七代市村羽左卫门,他的十七代师祖初代市村羽左卫门是江户“市村座”的创始人。

从“市村座”创建到现在已有三百二十多年。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些演员的世袭传统,基本上都是从一个剧种的产生开始就一直没有中断过。

有的演员的家系是从戏剧产生时起一直流传下来的,占了全部的演剧史。

这种现象在世界演剧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一直到现在,日本仍保留着这种世袭制的传统习惯。

b角色的分类在能乐的演出中,一出戏有两个主要演员:一个是主角“仕手”,一个是主要配角“胁”。

在古代日语中,“仕手”有时也写作“为手”。

仕和为都是做事情或是行动的意思。

“手”就是做某种事情的“人”或“者”的意思。

连起来看,就是行动者或扮演者的意思。

胁也可以说是助手的意思,把它译成“配角”也是可以的。

但要注意,这个配角“胁”在演出中的作用却是十分重要的。

任何一出能,总是这个“胁”首先登场。

通过他的嘴,说出剧情的大意。

从这个角度看,他似乎是代表作者说话的。

主角上场后开始“问答”,胁是提问题的人。

他提的问题,正是观众要了解的事情,所以他又是观众的代表者。

他在一剧里的地位和主角很不同。

能的主角多是过去时代的人,而配角“胁”却是观众的同时代人,也是作者的同时代人。

主角因为演的是过去时代的人(英雄或美人),所以必须按剧本里规定的性别、年龄、相貌来装扮。

要戴假面。

而“胁”是观众的同时代人,所以他不需要装扮,也不戴假两。

在多数场合,他和主角不是同时代人。

只有在第四类能里,因多是现实的题材,他才可以是主角的同代人。

除了这两个演员,有时还有一两个次要的配角。

在戏里起不了多大作用,到了十六、十七世纪以后,在木偶净琉璃和歌舞伎的剧本里,剧中人物增多了,人物关系也复杂起来。

又因受了中国的元曲、南戏和昆曲的不少影响,这样就开始有了角色的分类。

大概从元录歌舞使(十七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角色开始分成几个大类:一、立役——基本上相当于中国戏曲中的“生”。

“武道”相当于武生。

二、女方——相当于“旦”。

女武道相当于武旦。

三、敌役——约相当于“净”。

四、道外方——相当于“丑”。

五、端役——约相当于“末”。

六、花车方——相当于老旦。

七、子役——相当于娃娃生。

这种角色的分类,对表演艺术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

特别是歌舞伎的“女方”(旦角),是一种专门的独立的艺术。

在“女方”中有:1、立女方——正旦。

2、若女方——花衫或闺门旦。

3、女武道——武旦或刀马旦。

4、花车方——老旦。

这种分类和我国戏曲行当的划分非常相似。

当时京都的丝缕权三郎、江户的村三左近是“女方”演员(旦角)的始祖。

扮演女角的男演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去模仿妇女的声音、表情和动作,有时会发生一些变态的生理现象。

明治以后,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在表演的要求上有了改变。

C表演艺术日本古典戏剧的表演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也和中国戏曲相近似。

以能乐开始,演后的表演就包括唱,念、做、舞几种因素,在歌舞伎的后期也有了武打的专门技术。

唱和念是听觉艺术,因此必须注意音韵、声腔、语调,使之能拨动人的心弦,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做和舞是视觉艺术,必须力求动作和姿态的优美,以形象的感染力来激发观众的情感。

唱、念揭示剧本的情节和内容,做、舞则是内容的表现形式。

所以演员的表演,一般应从唱、念入手,再赋予优美的形式。

能乐是从古代乐舞和“物语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它的词章的叙事性和描写性决定了舞台动作的虚拟性和程式化。

往往在短短几句唱词(诗)里就包括很多内容,如对时令、处所、人的心情的描写等等。

这样就无法用写实的方法,而只能用虚拟的手法予以表现。

如观花、赏月、骑马、行船等动作,也只有采用象征性的表演手法来解决。

这一点也是和我国的戏曲很接近的。

到了歌舞伎的时代,表演技术更加系统完善起来,也有了一套训练方法。

近代的日本学者把表演技巧分为基础和应用两大部分,共有四十六项。

但从本质上看,和我国戏曲表演艺术中的“手、眼、身、法、步”所包括的内容,大体上是差不多的。

但有一些东西,如跪坐的姿势、特殊的发声方法等则是我们所没有的。

在舞台动作的基础部分包括姿势、步态、走路、站立、弯腰、转身、跪坐、表情、发声方法等二十二项。

在应用部分的二十四项中,有好几项是讲舞台调度的,如演员在舞台的位置、角度等。

演员的眼睛,在舞台上不能随意乱看,过去在能舞台的左前方有一棵柱子,叫做目标柱。

演员表演时,眼睛就看这棵柱子。

在看日出时演员面向合唱队(地谣),向右边看。

在看日落或赏月时向左边看。

其他地方不能随意乱看。

到了歌舞伎时期,舞台上那棵目标柱被取消了,演员的眼睛还是按照习惯看原来设目标柱的那个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