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轮复习导学案
知识点名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你: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主张;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预习要求:1、孔子,名,字,出生在时期。
他提出了与的学说。
他开创了中国古代,主张,从六个方面培养学生。
儒家的六经是指。
孟子提倡学说,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荀子是时期儒家的代表,在天人关系上,他一方面强调,另一方面又主张。
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掌握。
2、汉武帝时,中国的局面得到巩固。
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的主张被采纳。
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得标志。
3、周敦颐、邵雍、张载、和并称“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
他们认为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它的核心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
南宋的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
4、黄宗羲提出的主张,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
顾炎武提出的主张,梁启超将他的思想归纳为,著有。
重、难点分析:一、“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指思想流派之多,主要有儒家、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子和孙膑)、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是指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不同见解。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三第10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
第10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形成背景。
(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
(2)政治:王国和匈奴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2.思想来源。
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等思想。
3•主要内容。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中央集权)。
(2)宣扬“君权神授”(宣扬君权)。
(3)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约束君权)。
(4)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维护等级秩序)。
[识记导图]董仲舒的新儒学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主要原因。
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2.尊儒措施。
(1)政治。
①把孝廉作为察举制的主要标准。
②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教育。
①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教科书。
②在中央兴办太学,儒家博士传授知识。
3.主要影响。
儒学的主流思想和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易错修正]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因为董仲舒的新儒学宣扬仁政思想。
答案: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巩固自查]你能从下面图片获取哪些历史信息?罔I煤存干阳卷畔啸"五经〜书耶图.片曲都円淀尢码的就代在年若罐石室挫控讲学图答案:汉武帝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推广儒学;汉武帝正式规定“五经” 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这说明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教材补直1 .黄老哲学。
战国时期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
黄老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 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 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1)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 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维拓展]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新思想体系。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答题术语]1.汉初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2.汉武帝时,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4.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5.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太学,在郡县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最新教育文档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许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然存在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③经济: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张,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长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减轻农民负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
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张。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
最新教育教学资料精选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师用书 人民版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
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
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1.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礼“与”仁“主张:政治上提出了①的全面发展。
注重人,”有教无类私人讲学之风,主张“上开创 ②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仁“提倡,思想”德治“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2)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的原则”君轻民贵“并提出,学说”政 最高目的思想;认为学习的”制天命而用之“提出了,又指出人道有为,”天行有常“荀子:强调(3)标是把握“礼”。
[易误警示]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最新教育教学资料精选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其他学派[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无法更多的满足新,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①,战国时期在春秋 史料一呼唤建立新的社②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
21人教历史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 三十六 36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核心素养测评三十六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揭阳模拟)汉景帝时,儒道两家就“武王伐纣”进行了一场大讨论。
儒家认为“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以此来维护“汤武革命”的合法性。
道家则认为“汤武非受命,乃弑(以臣伐君)也”,否定“汤武革命”的合法性。
这场大讨论( )A.反映出西汉初年社会矛盾的尖锐B.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C.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继续发展D.推动了西汉统治思想走向成熟【解析】选D。
题干中儒家肯定“汤武革命”,道家否定“汤武革命”,两家在大讨论中观点争鸣,有利于西汉统治思想的成熟,故选D。
题干反映的是学术大讨论,没有反映社会矛盾问题,排除A;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百家争鸣是分裂时期各流派争论改造社会的方案,而“汤武革命”合法性的争论是统一后,汉朝统治者在为推翻暴秦、建立统治寻找合法性,排除C。
2.下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
汉代集议所引理据考据此可以判断汉代( )A.民间迷信思想的盛行B.“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C.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D.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解析】选C。
祥瑞、灾异往往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认为它们是上天对人君施政的肯定或谴告,其主要政治功能在于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服务,故选C;材料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反映不出民间迷信思想问题,排除A;灾异、祥瑞是“天人感应”的反映,但看不出“普遍”流行,排除B;自然现象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为皇权服务,不是政事受自然环境影响,排除D。
【加固训练】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 )A.宣扬“君权神授”B.解释“天人感应”C.劝君主行仁政D.强调教化民众【解析】选A。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三十一汉代儒学含解析人民版
三十一汉代儒学(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0·徐州模拟)某学者认为,政治家讲正统,体现了政治家的政权连续性意识,促使有作为的政治家以统一中国为己任;史学家讲正统,体现了史学家的政权连续性意识,促使史学家不断以正统观念编撰正史或改编史书,正史成为中国文明连续性的重要载体。
这里的正统论的实质是( )A.思想的大一统B.君主专制的确立C.郡县制的实现D.农耕经济表现【解析】选A。
根据“以正统观念编撰正史或改编史书 ,正史成为中国文明连续性的重要载体”可知,正统论是强调政治上的大一统,同时也涉及文化史学上的大一统,其实质都是思想上的统一,A正确;B、C都只是政治统一的表现而非实质,不符合题意;农耕经济是正统思想的经济基础,不符合题意,排除D。
2.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
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
材料说明( )A.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B.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C.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D.秦朝文化专制为西汉提供借鉴【解析】选A。
秦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其灭亡,故A正确;儒家是对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的反抗,并非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故B错误;材料不仅仅包括儒家的反抗,还有平民陈胜、吴广的反抗,故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秦朝文化专制对西汉的影响,故D错误。
3.(2020·启东市模拟)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举贤良”“用天下之贤人”等改革措施。
董仲舒的这些主张( )A.传承了先秦教育与用人体制B.适应了郡国并行的政治要求C.有利于强化国家“大一统”D.使儒家逐渐走向哲学化、思辨化【解析】选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设太学,还设地方学校,以传授儒学,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故答案为C。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35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件】(44张)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2.天人合一 (1)董仲舒认为,天、地、人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 人类社会与宇宙是一个整体,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 天,因此其政治理论的出发点便是如何调节天人关系。 (2)在董仲舒看来,天似乎是具有人一样的意志感情,天的运行 规律也有道德含义,而这正是人的形体和内在思想的来源。这 种观点把天神秘主义人格化,使儒学具备了类似宗教的束缚 力。
பைடு நூலகம்栏目 导引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命题点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图证历史——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栏目 导引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解读】 (1)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对原来孔子的思想有了很大的 发展, 《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 阐述了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 (2) 宣扬君主权力来自上天的赐予,使皇权神化,以及实施仁政, 强调法制,即“德主刑辅”,先对百姓进行教育,教育无效时 再用刑罚来镇压,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治国方针,在被汉武帝 采用之后,成为此后汉朝的法制指导思想。(3)由于他的思想观 点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为历代统治王朝所推崇,称之为 “董二圣” 。
栏目 导引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法律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 化的道路。 (1)所谓法律的儒家化, 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 法令, 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 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从总体而言,就是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 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法律实 施过程中,使儒家思想成为刑事的、民事的、婚姻家庭的、行 政的、诉讼的等各个法律部门的基本原则和灵魂,也就是说儒 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 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2022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2讲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docx
第32讲汉代儒学备考指导素养目标把握一个核心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通过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三纲五常”思想的学习,认识到其既有封建糟粕的成分,也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美德的成分,培养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阐释历史事物的唯物史观(2)从多种渠道获取与汉代教育有关的历史材料进行历史解释,认识汉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适应了国家大一统形势的现实需要注意两个目的适应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理解三个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知识排查教材深化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1)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2.影响(1)“焚书坑儒”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2)文化氛围转为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1)“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2.过程(1)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
(2)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等。
(3)董仲舒的“一统”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4)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地位开始提升。
3.评价(1)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三、太学的出现1.性质: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意义(1)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改变了权贵垄断官位的情形,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3.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2)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3)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情境体验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33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新人教版
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问题驱动3】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 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提示: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 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 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但客观上对 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2.内容: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_春__秋__大__一__统__”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 “_天__人__合__一__”和“_天__人__感__应__”学说。 (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_三__纲__五__常__”。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 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汉书·武帝纪》
【问题驱动2】据材料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 分析其作用。 提示: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 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 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史论点睛】 一、先秦儒学与董仲舒新儒学的异同
先秦儒学
董仲舒新儒学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解题思维】
【解析】选A。《史记》成书于独尊儒术的汉代,仁德 的解释符合儒家思想,从题干和选项的意思对应关系来 看,A符合试题的要求;当时存在捕猎活动但是题干不能 说明其是主要经济活动,排除B;C题干不能说明“已经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题干同样也没说明“资源争夺 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解题思维】
【解析】选C。“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 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错误;汉代儒学继承 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错误;“五经”是古老的 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是在继 承久远的历史传统基础上形成的,显示出汉代儒学被奉 为至尊的合理性和权威性,故C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很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旧存在并不利于中心集权统治;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心集权构成威逼;③经济:土地兼并严峻,阶级冲突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见,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须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取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须要,其建议得到接受。
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①针对中心集权须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见;②针对加强君权须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主动可取和须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须要的主见。
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见充溢了唯心的色调,但是大一统的确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日祖国统一的须要。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行取的,应当激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惜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许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的确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日中国减轻农夫负担有确定的借鉴意义。
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须要区分对待。
今日,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见。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28课时
第28课时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百家争鸣:①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及意义;②儒家思想的初创与发展;③道家、墨家与法家的思想成就。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①评价秦的“焚书坑儒”;②董仲舒的新儒学;③太学与科举制度。
对应学生用书P152,百家争鸣1.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思想: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③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 的“六经”。
(2)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①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②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2.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内容、影响学派 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内容影 响老庄之学 老 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庄 子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法家 思想 韩 非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法”“术”“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墨家 墨 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汉代以来,逐渐湮没失传,学法点睛 本知识点概括为“一、二、三、四”史观史论 儒家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永远是最好的,而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30“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E们v的a行lu为at保io证n“o仁nl”y.。 C(2re)孔a子te思d想w中ith的A仁s和p礼o是se什.S么li关d系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答的案一面仁。:是礼人:是内人C在外o的在p道y的r德i规g、h范修t、2养准0,仁0则4者,克-2爱己0人复1,1是礼A人,是s的人p自o的s觉外e自在P律他ty,体律L现,体td了现.孔了子孔思子想思积想极保
K12课件
12
自主学习•
二 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书•董仲舒传》:“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问]材料中“此”的含义是什么?为达到“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教化”措 施?对儒家思想有何影响?
[答案] 含义:统一思想有利于E政va治lu上a的ti统on一o。nly. C措官re施。a:影te设响d立:w太推it学动hC和了Ao地儒spp方学yor学的sige校传h.,播St 2l以、i0d儒发0e家展4s-经,f2o0典使r1.为儒1N教 学EA学成Tsp内为3o容中.s5,国eC从传Pli儒统teyn家文Lt学化tPd校的r.o中主fi重流le用思5儒想.2生。.0做.0.
C0o3pyr核igh心t素20养0•4-2011 As家p国o情s怀e:P中ty国传L统td文. 化的历史价值
04 专家史论•
斯塔夫里阿诺斯:儒学思想对中国文 明的影响
K12课件
1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
4.社会史观角度: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动荡的现实,提 出以“仁政”为代表的一整套社会政治主张。孟子的“仁政”关注人 民生存的权利,鲜明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古代民本思想和“制民 恒产”的进步经济思想。
编后语
• 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各种课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去听,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 一、听理科课重在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 • 数、理、化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的知识没学懂,后面的学习就很难继续进行。因此,掌握基本概念是学习的关键。上课时要抓好概念的理解,
同时,大家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 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特别要从中学习理科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 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就要特别重视实验和观察,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等等。 • 二、听文科课要注重在理解中记忆 • 文科多以记忆为主,比如政治,要注意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听历史课时,首先要弄清楚本节教材的主要观点,然 后,弄清教材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引用了哪些史实,这些史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环,看你是否真正弄懂观点与史料间 的关系。最好还能进一步思索:这些史料能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是否还可以补充新的史料?有无相反的史料证明原观点不正确。 • 三、听英语课要注重实践 • 英语课老师往往讲得不太多,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进行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大量语言实践练习。因此,要上好英语课,就应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 动,珍惜课堂上的每一个练习机会。
►史论形成
汉代儒学(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和影响
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2单元 第6讲 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考点深化探究
【史论结合】 史料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 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考点深化探究
解读 史料中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与“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省略号前后两句话分别反映了“大一统”思想提出的 原因及思想统一后的效果。“邪辟之说”指的是儒家 之外的学说。 问题 依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儒学思想的特 征。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高考链接突破
【答案】 C 【解析】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 成,是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秦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儒家著作 收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被发现,这些文献被称作古文经。古文经与汉初由老儒 背诵的、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并由其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儒 家著作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别,故汉代对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的真伪争议较大, 故没有将其列在“五经”之中。“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 发孔子的儒学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 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 远的
解读 史料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注意“开 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对整段史料的引领作用,也说明了董仲舒新儒学与先 秦儒学相比具有最鲜明的特征,给儒学披上了神学的 外衣。 问题 上述史料是如何分析评价董仲舒新儒学的?
【答案】董仲舒将儒学 神学化、宗教化,应了 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 权的需要,使儒学成为封 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董仲 舒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思考:秦、汉治国思想的变化? 秦----法家 汉初—黄老之学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
【课堂练习案】 《三维设计》P31酷练3
【课堂探究案】二
(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 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 化本身的功能。 (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 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 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 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3)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 (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 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 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 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仁、仁政的思想。
新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
统”“三纲五常”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时 期的政治需要;
课堂思考: 汉代促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措施?
(1)思想方面:汉武帝肯定董仲舒的新
儒学思想,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2)政治方面:起用儒生参与国家大
政,巩固了统治基础; (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 都学儒家经典。
道;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和愚民 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法治、专制集权;变法革新 懂得战争规律;重视人的作用
法家 韩非 兵家 孙膑
问题思考: 法、道、儒家政治思想适用于王朝 统治的什么时期? 乱世—— 法家 王朝建立之初—— 道家
王朝稳定时—— 儒家
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 1.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 1.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加强中央 集权的需要。根本
3.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建议。直接
土地兼并,商贾膨胀 ——中央软弱无力
边境不宁——和亲
王国问题——放纵、姑息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1.思想来源:
“新儒学”特点之一:兼采众长
•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新儒的比较
先秦之儒 著作 理论基础 思想来源 董仲舒之新儒
《论语》 《公羊春秋》 仁、礼 天人感应 儒学、阴阳、 儒学 黄老、法家 批判时政
重视现实问题 (仁政)
与统治者关系
理论的重点 地位
维护统治
把儒学神学化 (天人感应)
百家之一 传统文化的主流
归纳:“新”儒学与传统儒学的关系? 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1.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2.积极: ①政治: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有利于限制君主的暴政; ②思想: 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③教育: 兴办学校(太学和地方教育体系), 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3.消极:
①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汉长期的神学 迷信的泛滥;
积极:
①大一统符合国家需要;
②“天人感应”学说,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有利 于封建统治的长久。 消极: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文化专制,不利 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②“天人感应”学说,带神学色彩,导致两汉长期 的神学迷信的泛滥; 《三维设计》P31综合提能区二、三
【课堂探究案】一
(1)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 儒学体系。 (2)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 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使君贵民轻, 因而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3)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公羊春秋》为主干,融合阴阳、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核心内容: ①加强中央集权: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②加强君权:
“大一统” ?
“新儒学”特点之二:具有神学色彩
“天人感应”(基础 )——“君权神授”、仁政 ③为人处事(伦理道德): 提出“三纲五常”
分析新儒学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消极的?
分析新儒学有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
2.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加强中央 集权的需要。 ①西汉初年经济 3.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②适合休养生息 建议 课堂思考: 支配地位 ③吸取秦亡教训 黄老之学在汉初的地位如何?西汉初 黄帝学说和老子的学说(道家) 年 ,统治者为什么要采取黄老学说来治理 “无为而无不为” ——积极无为 国家?什么是黄老之学?主要特点是什么? 使汉初经济迅速恢复了元气 产生了什么影响?
高二(3)李源升【课时练习案】 Nhomakorabea(1)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国政,造谣惑众,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建议实行“焚书”,控制 思想,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儒学教育,注 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 (3)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 加强思想控制。
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 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 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 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
百家争鸣
学派 人物 阶级 主要思想
仁、礼;为政以德和改良政治;敬鬼 孔子 奴隶主 神而远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先义后利 儒家 孟子 地主 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施,君舟民 荀子 水;性恶论 墨家 墨子 下层 兼爱、非攻;尚力;尚贤;节用;节葬
道家
老子 庄子
奴隶主 地主 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