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474261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21.png)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以勇敢、智慧和忠诚完成了任务,展现了古代使者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爱国精神。
课文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富有戏剧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文中的一些词句和古代礼仪可能对学生来说较陌生,需要加以解释。
同时,学生对戏剧性较强的课文可能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了解古代使者的职业道德和爱国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诚事业的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把握。
2.难点:古代礼仪和词句的理解,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字词句的含义、古代礼仪等。
2.相关资料:收集关于唐雎的背景资料,以便进行拓展学习。
3.教学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唐雎的图片,简要介绍唐雎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同时,对生僻字词进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 6.22《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6.22《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7f695ffce2f0066f433221e.png)
A、通过对话,展现矛盾,突出人物性格;
B、多种形式的对比;
C、用衬托来刻画人物;
D、语言简练准确。
六、拓展延伸
1、分角色朗读
2、学生课本剧展言:
注:通过演出 旨在考察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七、课堂小结
本文记叙的是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文章用对话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
二、背景介绍
1、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战国策》(结合注释了解)
2、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 ”
3、 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
注:1、《战国策》又名《十二国策》,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灭六国约二百三四十年的历史,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学生只要能了解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鲜明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即可。)
唐雎不辱使命
课题
唐雎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使命
本学期总
第课时
本单 元第课时
日期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言课文。
2、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培养学生自强精神和正义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复备
一、导入
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史上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唐雎:临危出使__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秦王:骄蛮欺诈盛气凌人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2024年九年级人教版上册《唐雎不辱使命》课文及教案
![2024年九年级人教版上册《唐雎不辱使命》课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7b3b3f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e6.png)
2024年九年级人教版上册《唐雎不辱使命》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背诵《唐雎不辱使命》全文。
1.2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1.3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及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文章中唐雎的忠诚与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2倡导诚信、勇敢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并背诵《唐雎不辱使命》全文。
1.2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1.3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及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文章中的文言文词汇及句式。
2.2文章的论证思路及逻辑结构。
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唐雎不辱使命》的作者、背景及主题。
1.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2.2学生查找并记录文章中的生僻词汇、特殊句式。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3.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的论证方法及修辞手法。
4.课堂讲解4.1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情况进行点评。
4.2教师详细讲解《唐雎不辱使命》的文言文词汇、句式。
4.3教师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论证方法及修辞手法。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5.2教师针对练习题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收获。
四、课后作业1.背诵《唐雎不辱使命》全文。
2.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诚信、勇敢的短文。
1.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内容,感受文章中唐雎的忠诚与智慧,培养自己的诚信、勇敢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2)(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2)(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7f80496d0d233d4b14e698e.png)
22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大意。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重点: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难点: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朗读课文,疏通大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犹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相信这些人物也曾照亮过你的心灵。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心中的千古风流人物是谁,并说说你崇拜他的原因。
今天老师再向大家介绍一位非常有性格的古人,他就是唐雎,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近唐雎。
二、初读课文,正音正义。
1、学生自读课文。
2、抽学生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提示: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换。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第一个使作派遣讲,第二个使作出使讲。
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一定。
许:答应。
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放置。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冠:帽子。
跣:脚。
抢:撞寡人谕矣。
谕:明白。
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然:虽然如此。
虽千里……岂直五百里哉?虽:即使。
岂……哉:难道……吗?长跪而谢之。
跪:古代的一种坐姿。
谢:道歉。
2、重点句子。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3、参考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新](https://img.taocdn.com/s3/m/7b634e5bdd36a32d72758152.png)
22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重点)【能力目标】 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比、衬托、语言等写作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情感目标】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战国的烽烟已消失于历史的黄尘古道,但岁月的风沙永远也掩埋不了那个特殊的时代所造就的特殊英雄群体的光芒。
他们勇敢机智,他们不卑不亢,他们甚至为了捍卫自己的使命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今天,我们一起翻开《战国策》,来认识一位机智果断、勇武兼备的爱国者——唐雎,一起来感受他在面对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深入虎穴,并与之斗智斗勇的故事。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1.了解编者、作品。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
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成为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标志,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弗.(f ú) 雎.(j ū) 怫.(f ú) 跣.(xi ǎn) 抢.(qi ān ɡ) 傀.(ɡuī) 祲.(j ìn) 缟.(ɡǎo) 挠.(n áo ) 谕.(y ù ) 3.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通假字:①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②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灰色)③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④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⑤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2)一词多义:以⎩⎪⎨⎪⎧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③徒以有先生也(因为)④以君为长者(把)⑤以头抢地耳(用)2.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3a0d20d5f0e7cd1842536ce.png)
21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2.通过对人物语言等细节的品析,把握唐雎的形象。
3.体会并学习唐雎的凛然正气和自强精神。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语感。
2.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中学时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时期。
如今,优越的生活条件,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学生模糊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们更不清楚需要凭借什么来完成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课文《唐雎不辱使命》寓含着士的思想与涵养,对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是非常难得的“教科书”。
士的精神,照彻千万年,沐浴古今人。
学生循迹与士对话,能从文中领悟民族文化精神,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情感方式、价值观念,让他们学着以一个英雄的姿态完成生活赋予他们的各项使命。
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叙说一段历史(拍惊堂木)话说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并起。
秦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了韩国和魏国,继而又用“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方法想兵不血刃就灭了安陵。
在安陵危急存亡之秋,唐雎慷慨一诺千里赴难。
他这一去遭遇了哪些惊心动魄的事情?他真的能不辱使命吗?欲知详情如何,且听课文分解!二、读懂一篇文章(播放PPT课件)1.听读——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师:下面,让我们走进文中,听老师朗读课文,注意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2.自由读——文从字顺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努力做到正确、流畅,自由自在地读起来吧!3.译读——积累重点字词师:书声琅琅,真好!你能读准这些字的音吗?(正音)再看一看,这些句子你能正确地读出节奏吗?(引导、明确)这篇文章的注释非常详实,同学们理解起来相对会比较容易。
单元学习提示中特别强调要“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请同学们结合今早的预习,说说你的发现或疑问。
(屏显古今异义字、一字多义)师:刚才,我发现很多同学一边画一边写,这就是批注读书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b729e52f46527d3240ce0c3.png)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学习的重点是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记述的是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文章以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学情分析:从九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上看,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量的文言积累和文言储备,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之前他们还学习了人物类的范文《陈涉世家》,对于分析人物形象也掌握了一些方法。
初三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也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这些都为课堂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设想:本节课可以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主要以字词理解和疏通文意为主,以自学、总结、展示为主要活动,通过关键句子的翻译疏通故事情节,力争使学生当堂学习、当堂识记。
第二课时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主,以语言描写、课本剧和预设问题三个角度进行,最后简要分析一下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课堂训练。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3.理清故事情节。
4.理解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唐雎和秦王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1.以文言现象的积累培养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以关键句的翻译疏通文意。
3.从朗读、课本剧、心里揣摩三个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重点字词,感知故事情节,理解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征。
难点:从不同角度理解唐雎和秦王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手段或方法: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课本剧表演、课文朗诵五、教学过程(一)开放式导入外交是一种国与国之间重要的政治关系,在中华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了很多外交家,他们的故事如星子般熠熠生辉,请大家列举几个例子。
九年级语文上册 22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22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c48a9eba98271fe910ef9c3.png)
22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
2.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1.熟练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识记文学常识。
2.探究本文运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
由《晏子使楚》等故事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
说的是公元前230年到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请四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四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为下一步顺畅地朗读全文作准备。
读完后,请两至三位同学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写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郡挑衅,以换地为名想挑起战争。
安陵郡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终于使秦王嬴政屈服。
三、诵读,把握性格与主题学生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唐雎的表现的句子,认识二人性格,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秦王表现:“秦王不悦”——“秦王怫然怒”——“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英雄。
第三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作者在这里进行了精细地描写,同时,这一节也是情节发生逆转的关键段落。
请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这里重点解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和“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这两句的意义,以及“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仓鹰击于殿上”的意思。
齐读“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仓鹰击于殿上”,欣赏排比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并作练习,尝试在其后加上“唐雎之刺秦王,?”(引原文或参考原文)再连起来齐读。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唐睢不辱使命(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唐睢不辱使命(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c30f80d2f60ddccda38a095.png)
唐睢不辱使命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表演课本剧;品味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对话描写的作用;体会对比、衬托手法和修辞的表达效果,体会“言之有文”的特点;延伸拓展,比较阅读;说话训练。
激情表达。
[教学步骤]一、学生演读课文两人一组表演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要求演出人物的精、气、神,再现人物形象。
师生评议。
选出最佳表演者。
二、赏读课文,品味语言描写,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手法1.请同学们以“……写出了……”或“……反映了……”的句式说话。
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描写。
学生自由发言。
生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反映了秦王狡诈与专横的性格特征。
生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写出了秦王虚与委蛇、咄咄逼人的气势。
生3:“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卜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写出了唐雎坚定的立场和不卑不亢的态度。
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
生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写出了秦王骄横狂妄、不可一世的性格。
生5:“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棱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写出了唐雎的凛然正气。
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他的话犹如匕首,直刺贪生怕死的秦王的心窝;又好似撼天动地的警钟,警告秦王不要自蹈死地。
教师评点。
指出学生发言中的亮点,鼓励他们直抒己见。
教师提问:本文的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各自发表看法。
生1: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有力地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段。
文章一开始,秦灭韩灭魏之后,提出“易安陵”,安陵君却“愿终守之”,而“秦王不悦”,这就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正是唐雎出使秦的缘由。
所以,与其说是对话描写,还不如说是一段巧妙的环境描写。
生2:我想对话描写的主要作用在于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这是不言自明的。
安陵君貌似恭顺实则坚定的思想,唐雎智勇双全、不卑不亢的表现,秦王狂妄蛮横,外强中干的丑态,全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出来。
九年级语文上册 6.22《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新版)新人
![九年级语文上册 6.22《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新版)新人](https://img.taocdn.com/s3/m/52854c59a5e9856a5712603d.png)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文言语感。
2.学习课文“记言”的史家笔法和简洁传神的人物刻画方法。
3.理解和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欣赏精彩工整的叙述语言,用词的讲究,骈散结合的句式等。
3.学习仁人志士的品格,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听歌曲《历史的天空》,营造气氛。
2.师: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中,英雄辈出,各领风骚,他们正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他们一定也如燃烧的火把点亮过你心灵的明灯。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并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谈谈理由。
3.学生交流自己喜爱的历史人物,并说明理由。
本活动旨在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并学会利用资料。
语言表述清晰流畅,言之有理即可。
4.老师小结,导入新课。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这样一类英雄,他们大都出身卑微,但有胆有识,不畏强暴,充满了凛然的正气,我们今天就要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位,他就是——唐雎。
(板书)二、在反复朗读中把握内容1.同学们学了不少文言文,也积累了不少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请介绍一下你常用的学习方法。
2.同学们交流学习方法。
本环节主要目的是温故知新,交流总结,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同学们可能会说到的方法有:(1)反复朗读,加强语感。
(2)借助写作背景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心。
(3)借助课文下面的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4)积累经典名句,引发个性思考。
(5)正确断句,理清文章脉络。
3.老师小结,引出文言文“五读”法。
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说明很多同学在做有心人,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五读俱全”——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中质疑,读出意味,读后思辨。
4.运用“五读”法,把握内容。
(1)读准字音。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优质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23dd97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9.png)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以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气概,成功地完成了使命的故事。
文章通过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展示了唐雎的忠诚、智勇和爱国精神,教育学生学习唐雎的优良品质,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但本文篇幅较长,生僻字词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此外,学生对古代历史知识了解不多,可能影响他们对文意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适当补充相关历史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了解古代礼仪制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如何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来理解文言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唐雎的忠诚、智勇和爱国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
2.难点: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理解唐雎与秦王的斗争策略,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查找生僻字词的意思,了解课文背景。
2.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启发引导: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备课资料:课文原文、注释、相关历史知识、教学设计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并对难理解的字词进行讲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拟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场景,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2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2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a9c8cd3d4d8d15abe234ef4.png)
唐雎不辱使命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be2ec9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2.png)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准确理解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o梳理故事情节,理解文章结构,把握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诵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o分析文章中的对话和细节,学习如何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o感受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理解国家利益和个人尊严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准确翻译课文。
o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难点:o深入理解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以及他如何运用智慧维护国家尊严。
o分析文章中的对话和细节,学习如何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古代英雄不畏强敌、勇于斗争的故事,如“荆轲刺秦王”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唐雎不辱使命》。
2.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简要介绍《战国策》及其背景,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1.朗读课文:教师先范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发音和断句。
2.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翻译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3.概括大意: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大意,教师总结归纳,梳理故事情节。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25分钟)1.分析文章结构:o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局,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o分析文章中的对话和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形象:o分析秦王和唐雎的性格特点,通过对比来突出唐雎的勇敢和智慧。
o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唐雎语言和行动的句子,分析他是如何运用智慧维护国家尊严的。
3.探讨文章主题:o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理解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以及他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唐雎不辱使命
周次4星期5节次4授课教师课题21、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复述、翻译、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战国策》的语言风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雎布衣之怒的英雄豪气,体味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落实。
2、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3、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教学难
点
重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
教具PPT
课时共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昨天知识抽查导入新课。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说——悦,高兴)
故不错意也(错——措,放置,安放)
仓鹰击于殿上(仓——苍,青色)
2.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虽然,受地于先王否,非若是也长跪而谢之曰
3.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
4.一词多义
徒┍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惠┍大王加惠(恩惠)┕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汝之不惠(聪明)
5.重点词语解释抽查。
辱使命: 辱没、辜负易安陵:交换其许寡人: 答应大王加惠给予恩惠甚善:好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这样弗敢易:不;交换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故不错意也:所以;错通“措”
请广于君:扩充逆寡人者:违背轻寡人与:轻视
非若是也:像;这样虽千里不敢易:即使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怫然怒:盛怒的样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听说
布衣:平民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脚以头抢地耳:撞;罢了
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仓鹰:通“苍”休祲:吉凶的征兆若士必怒:如果缟素:穿丧服色挠:变了脸色;挠,屈服:谢之:道歉寡人谕矣:明白,懂得徒以有先生也:只是
二、品读课文,加深理解。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三、研读课文,重点语句翻译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易:交换。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
虽然:既便如此。
3、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
秦王怒气冲冲地对唐雎说道:“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吗?”唐雎回答道:“我还没有听说过啊。
”秦王说道:“天子发怒,可以使尸体倒下上百万具,鲜血流满上千里的地方。
”
4、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
唐雎说道:“大王曾听说过平民百姓发怒的情形吗?”秦王说道:“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路,把头拼命地往地上撞罢了。
”
5、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徒:只。
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