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动脉瘤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脾脏肿瘤影像诊断

脾脏肿瘤影像诊断
进性强化, 延迟期密度接近或稍高于脾实质。
脾脏恶性肿瘤CT诊断
淋巴瘤
血管内皮肉瘤
纤维组织肉瘤
转移瘤
其中,原发性脾恶性肿瘤根据组织起源不同主要分为3大类
1、起源于脾脏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其中包括何
奇金及非何奇金淋巴瘤等。此类占脾原发性恶性肿瘤的2 /3以上,
属于淋巴结外淋巴瘤的一种, 而恶性淋巴瘤晚期累及脾脏则不属于
●通常发生在中老年人。
●临床上除常引起巨脾症和较易发生破裂外常无特
征性表现可见
• 脾MFH 起源于脾脏的包膜或小梁组织,由
原始间叶组织发生的向纤维组织细胞分
化的恶性肿。
• 在病理学上主要由纤维母细胞及组织细
胞构成。纤维母细胞排列呈车辐状, 还可
见泡沫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细胞异型性
明显, 核分裂像多见。
发病年龄以中年多见,无性别差异。患者多无症状,
偶然发现可与其他器官错构瘤伴发也见于结节性硬化
患者 。
• 脾错构瘤是由异常数量和杂乱排列的正常脾组织构
成,即为脾固有结构的异常组合病灶内成分多样
化,如扩大的血管腔、淋巴组织、纤维组织和脂
肪组织等,偶尔有含铁血黄素沉着和钙化。
• 大体表现:单发或多发的实性结节, 边界清楚但无包
极低, 甚至类似水的密度,可能代表着液化性坏死或乏
血管区。
2、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或几乎不强化。环形强化较少见,
在见到环形强化的病例中, 不能肯定是肿瘤的强化, 还可
能是由于邻近组织的受压形成的假包膜
CT诊断
巨块型
1、左上腹巨大占位, 平扫边界不清, 偶有个别
病灶中央可见小片状坏死, 而出血及钙化罕见,
欠清
不清
平扫多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 血行感染多见, 死亡率较高
平片 左膈上升,肺 不张、胸膜炎脾内液 平面等为特异征相。
LOREM IPSUM DOLOR
• 增强扫描:可明 确区别脓肿与正 常界限
T1 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 周围有稍高信号的脓肿壁,
脓肿可单房也可多房
• CT平扫呈限局 性低密度影,密 度不均,边缘欠 规则。脓腔内可 见气-液平面
病灶,对定性有一定帮助
• T1病灶内不均匀 GD-DTPA增强扫描强 低信号,信号低 化方式与血管瘤相似。 于正常脾组 织, 但边界多不清 边界部分清楚
脾转移瘤 (metastatic tumor of spleen)

可来源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 胃肠道恶性肿瘤,少数也可来源 于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恶性黑 色素瘤、骨及软骨恶性肿瘤等
• 具有造血 • 破血
• 滤血
• 免疫等多种功能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 脾的 X 线解剖:位于左 肋区深部,胃与膈之间, 长轴与第 10肋平行,凸 面为膈面,凹面为脏面。 • 脾的正常影像:平片: 位于左上腹,相当于 9—11 后 肋 部 位 , 其 长 轴与第 10后肋一致。边 缘完整、新月形,密度 均匀。
• 平片:脾大,有 时可见星芒状钙 化。
血管造影;属富血
增强显示不规则、
供肿瘤。
不均匀的增强效果。
MRI
• T2 不均匀高信 号且境界清,内 可见更高信号、 等信号、低信号
含脂肪、钙化为主者和囊
性表现为主者无强化 周边 或中间少许纤维分隔可轻 度强化

T1 低或低等混合信 号,由于病变内含脂 肪(对定性帮助较大) 或出血,T1内可出现 高信号,需做脂肪抑 制序列以区别

影像学诊断治疗脾动脉假性动脉瘤

影像学诊断治疗脾动脉假性动脉瘤
影像 学 诊 断
江 西 萍 乡 370 ) 300
【 关键 词】 假性动脉瘤
假性 动 脉瘤 ( su onuym,S 指 动 脉 管壁 被 pedaers P A) 撕裂 或穿 破 出血 , 形成 主动 脉壁 的血 肿 , 口未 闭合 时 , 破 血 肿组织 可与 主动 脉腔相通 , 血 管损 伤 的并 发症 。多 是
Hale Waihona Puke ( 收稿 E期 :00一 2-0 ) t 21 o 1
图 1 C ~2 T平扫
药科技 出版社 ,0 2:5 . 20 5 5
[ ] 吴沛宏 , 2 卢丽霞 , 黄毅 . 螺旋 c T诊断学[ .广州 : M] 广东科学技术
出版社 ,20 2 7 0 0:2 .
[ ] 张雪哲 , 3 卢延.c T介入放 射学 [ . 京 : M] 北 中国科 学技术 出版社 ,
1 9 1 3. 9 6: 6

74・ 8
JunlfCii l n xeietl dc eV19, o 1 Ma .0 0 ora l c dEpr na in o o n aa m Me i . N .0 y2 1
影 像 学 诊 断 治 疗脾 动脉 假 性 动脉 瘤
易国琼 邹 南安 王 爱华 刘峰 ( 西萍 乡市人 民 医院影像科 江
由外伤、 感染及手术后等所致¨ 。由于血管周围有较厚 的软组织 , 在血管破 口周 围形成血肿 , 因动脉搏动的持 续冲击力 , 使血管破 口与血肿相通形成搏动性血肿 。约 图 3~ C 4 T增 强 在 伤后 1 月后 , 肿 机 化 形成 外壁 , 个 血 血肿 腔 内 面为 动 脉 内膜细胞 延伸 形成 内膜 , 称为 假性 动 脉瘤 。它 与 真性 3 手 术所 见 动 脉瘤 的区别在 于 , 它不像 真性 动脉 瘤那 样具 有 动 脉血 患者 随 即行 D S介 入 治 疗 。行 肝 左 动 脉栓 塞 , A 胃 管 的外膜 、 中层 弹力 纤 维 和 内膜 三 层 结 构 。C T增 强 与 十二 指肠 动脉栓 塞 , 右 一肝总 动脉 人造 血 管支 架术 及 肝 血管造影均为确诊假性动脉瘤的可靠方法 。假性动 脾动 脉 栓塞 术 。病 人 于 20 07年 7月 1 日复查 C ( 7 T 见 脉瘤 自 愈者很少 ,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数字减影血 图 5~ ) : 动 脉 栓 塞 , 右 肝 总 动 脉 支 架 植 入 。 出 6示 脾 肝 管 造 影 ( S 介 人 治疗 , 动 脉 栓 塞 和 人 造 血 管 支 架 院后 生活 、 作 正常 。 D A) 行 工 术, 预后 良好 。 1 病 史摘 要 患者 , 男性 ,3岁 。20 3 07年 6月 1 日因突 发腹 胀 、 4 乏力 、 出冷汗 1 入院。上腹部隐痛伴恶心、 h 呕吐( 非喷 射性 )无咖啡色液体 , , 无胸 闷、 心悸等。既往有上消化 道 出血史 。体 检 示 : 肌 稍 紧 张 , 深 压 痛 , 动 性 浊 腹 有 移 音 。B超检 查 示 : 内 多 发 囊 肿 , 左 内 叶 异 常 回声 ? 肝 肝 图 5~ 6 介入治疗后复查 C T 腹腔少 量积 液 , 议 C 建 T扫描检 查 。实验 室检查 : 红蛋 4 讨 论 血 白 :8 8gL 其 他 无 特 殊 。 临床 诊 断 : 内多 发 囊 肿 , 7 . / , 肝 假 性动 脉瘤 常 位 于 主 动 脉峡 部 。假性 动脉 瘤 系 由 肝左 叶 占位 性病 变 , 腔积 液 。 腹 多种原 因引起 的动脉血管破裂后 的一种并发症 , 多与外 2 C T检 查 伤、 感染及手术后等有关 。我院影像科开展 C J T检查 2 1 腹部平扫 图 1 2 : . — 示 肝左右叶各见一囊性 占 2 O年, 像这种脾动脉假性动脉瘤伴肝 、 、 十二指肠 脾 胃、 位 , 约 3~ m, 缘清 楚 , 左 叶 内侧段 见不 规 则 大小 4c 边 肝 等多发 动脉 血管瘤 及肝 内多 发囊 肿 的实 属 罕见 , 内也 国 低密度影 , 门 区示 一 类 圆 形 结 节 影 , 界 清 , 肾肌 脾 边 双 鲜 有 报道 。C T增 强 与血管 造影 均 为确 诊假 性 动 脉瘤 的 脾、 胰腺 无 明显异 常 , 腔 内见少量 积 液 。 腹 可靠方 法 j S 。D A介 入治 疗 , 动脉 栓塞 和人造 血管 支 行 2 2 增强 扫描 ( 0m 优维 显 。 . 9 l 注射速 度 3m / ) 图 3 ls 架术 , 预后 良好 。 4示 : 肝左右 叶囊性病灶无 强化 , 肝左叶 内侧段不规 则低密度影灶 , 动脉期 明显均匀 强化 , 门区圆形结节 参考 文献 脾

脾脏肿瘤的影像诊断

脾脏肿瘤的影像诊断

类肿瘤病变
分为良﹑恶性
良性包括血管瘤、
淋巴管瘤等
脉管源性肿瘤恶性包括血管内皮肉瘤、
淋巴管肉瘤
组织成分来源
淋巴肿瘤
霍奇金氏病﹑ 非霍奇金氏病﹑
类淋巴病变
非淋巴肿瘤
包括脂肪瘤﹑ 恶性纤维细胞瘤 ﹑恶性畸胎瘤等
脾肿瘤的临床表现
1
脾肿大,多数同时伴 有左上腹不适﹑疼痛
及压迫症状如腹胀﹑
2
恶心﹑便秘﹑呼吸困
脾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也称淋巴水瘤或囊性淋巴 管扩张症,属先天发育畸形
多见于儿童及女性,可单发或多发, 脾脏体积增大
形成原因是局部淋巴液引流受阻, 使淋巴液积聚形成囊性扩张
组织学 结构
脾淋巴管瘤
毛细血管性淋巴管瘤
海绵性淋巴管瘤
囊性淋巴管瘤
三者常混合存在,后两者多见,病变累及多 个脏器时称淋巴管瘤病。
CT表现
毛细血管及海 绵状者多为低 密度病灶,而 囊性者为水样
密度
脾脏增大,毛 细血管及海绵 状者多边界可 不清楚,病灶 可呈分叶,内
见分隔
囊性者壁薄规 则,边缘光滑, 多数呈多房, 多发病灶似一 堆大小不等葡 萄聚集呈簇状
分布
增强后囊内容 物无强化,囊 壁及囊间隔为 轻-中度强化。
MR表现
呈低或中等 偏低信号
脾血管瘤可单发,也可多发。瘤 内可有栓塞、出血、纤维化、钙 化成分,生长速度一般较慢。
低或等密度,较 大的血管瘤中央 有瘢痕形成,表 现为更低密度区
CT平扫
轮廓清晰
大小不等 多为单发 也可多发
可见多发点状 钙化或肿瘤边
缘线样钙化
MR平扫
低信号
为高信号,瘤内丰 富血窦及缓慢血流, T2弛豫时间长,信

脾囊肿、脾血管瘤、脾淋巴瘤、脾转移瘤、脾梗死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脾囊肿、脾血管瘤、脾淋巴瘤、脾转移瘤、脾梗死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解剖
v临床与病理
脾囊肿
•脾囊肿分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两大类 •非寄生虫性囊肿又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类 •假性囊肿大多与外伤、感染、栓塞有关
脾囊肿
影像学表现
CT •平扫脾内圆形低密度区,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并接近水的密 度。 •增强无强化。 •多为单发,也可多发。 •少数囊肿可见囊壁弧状钙化影。 •外伤性囊肿内由于出血和机化,囊内可呈混合性密度。 •脾细粒棘球物亦呈囊性,常有囊壁或囊内钙化,以及母囊内 有子囊存在。增强后囊壁有强化,囊壁多可见小软组 织结 节,增强后有明显强化,提示头节的存在。
LOGO
脾囊肿、脾血管瘤、脾淋巴瘤、脾转移瘤、脾梗死的影像诊断 与鉴别诊断
v概述
解剖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 •位于左季肋部,胃底与膈之间 ,第9-11肋的深面,长轴与第 10肋一致
•脾外侧紧贴膈肌,与左侧腹膜 相邻接
•内侧为脏面,前部较大,与胃 底相邻, 后部与左肾上腺、左 肾相邻,下部近结肠、胰尾
脾转移瘤
男 57岁 肺恶性肿瘤化疗后
v临床与病理
脾梗死
•脾梗死是指脾动脉或其分支闭塞,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 。
•梗死的原因主要有: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栓,慢性白血病致 脾动脉内皮细胞下白细胞浸润,镰状细胞贫血所致的微循环
内凝血和血流停滞,心脏内附壁血栓脱落等。脾功能亢进患 者进行介入放射学治疗,用明胶海绵行部分睥动脉栓塞,造 成部分性脾梗死而减轻脾功能亢进的症状。
•早期不强化或轻度强化,由于脾实质强化,边界更加清楚, 延迟后造影剂逐渐充填
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
即刻均匀持续强化(快进慢出)
脾血管瘤
v诊断与鉴别诊断
•错构瘤:钙化、脂肪,多呈不均匀强。 •淋巴管瘤:常呈囊状表现,并含有较多粗大间隔,可有强化 ,但无血管瘤的周边强化特征。

脾动脉瘤ct诊断标准

脾动脉瘤ct诊断标准

脾动脉瘤ct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脾动脉瘤是指脾脏内的动脉发生局部扩张形成的血管病变。

这种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影响。

及早发现和诊断脾动脉瘤非常重要。

CT检查是目前诊断脾动脉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分析CT影像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病情。

在进行脾动脉瘤CT诊断时,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1. 影像表现:脾动脉瘤在CT影像上通常呈现为脾脏内的局部扩张病变,形状呈椭圆形或圆形。

扫描时要观察血管壁是否完整,有无出血或漏出血等异常情况。

2. 动态观察:在进行CT检查时,医生需要观察血管病变的动态变化,了解其大小、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通过动态观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3. 血流动力学参数:除了观察脾动脉瘤的形态外,CT检查还可以测量血管的血流速度、血流量等动力学参数,帮助评估病变对脾脏血液循环的影响。

4. 非对称性脾脏扩张:脾动脉瘤常常导致脾脏非对称性扩张,即脾脏的一侧明显比另一侧大。

医生在CT影像上应注意观察脾脏的大小和形态是否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

5. 伴随病变:有些脾动脉瘤还会伴有其他血管病变或脾脏疾病,如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等。

医生在进行CT检查时需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伴随病变,及早发现并进行综合治疗。

脾动脉瘤CT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影像表现、动态观察、血流动力学参数、非对称性脾脏扩张以及伴随病变等方面。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标准,可以更准确地诊断脾动脉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降低患者的风险,并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预后。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能够进一步完善脾动脉瘤CT诊断标准,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第二篇示例:脾动脉瘤是一种相对罕见但严重的血管疾病,常常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内出血和脾梗死。

CT扫描在脾动脉瘤的诊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准确、快速地识别脾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等特征,为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信息。

脾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脾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的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影像学上因缺乏脂肪而无特征性表现。

对缺乏此特征者,CT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易误诊,应与肝内其他含脂肪的病变肌肿瘤肿瘤相鉴别。

脾脏肿瘤的影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一、脾良性肿瘤:1、脾血管瘤为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病理组织学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及静脉性血管瘤。

以海绵状血管瘤为最多见。

大体病理表现为蓝一红色的膨胀性的结节,可单发也可多发。

肿瘤大者内部可发生血栓、机化、纤维化、钙化及出血坏死囊变等。

组织学上血管瘤一般无包膜,内部由管径不等的毛细血管或血窦组成,血管内充满红细胞。

弥漫性血管瘤病患者,血管瘤可替代整个脾脏。

发病年龄20--60岁,成人多为海绵状血管瘤。

一般无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

也可见于6岁以下d,JL,多为毛细血管瘤。

发育慢,至成人时始被发现。

影像诊断CT平扫:低密度占位性病变,轮廓清,大小不等,多为单发,也可多发。

大血管瘤中央有瘢痕形成,表现为更低密度区。

内有出血时,呈高密度。

有钙化时,表现为散在的点状、星芒状的钙化点或者肿瘤边缘的线样钙化增强扫描:与肝血管瘤呈类似改变。

小肿瘤可于动脉期呈明显均匀强化;大血管瘤动脉期先于肿瘤边缘呈粗斑点状强化,逐渐向中心充填,延迟后与正常脾脏密度一致。

肿瘤中心有血栓形成、瘢痕存在时,因血流缓慢,上述动态变化更为缓慢,中心可有始终不强化区域。

增强表现因肿瘤内血管腔大小及血流速度不同,而显示不同的增强效果。

延迟扫描观察其血流动力学特征,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MR表现类似于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且随TE时间的延长,信号强度递增。

重T2WI可显示“灯泡征”。

肿瘤中心有血栓形成、瘢痕存在时,此部分TIWI表现为更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

增强扫描与CT所见类同。

脾血管瘤因其内血栓形成、机化、纤维化和出血等,强化方式多变。

有时仅依据MR表现难与脾脏其他恶性肿瘤鉴别鉴别诊断根据CT及MR的特征性表现,诊断不困难。

“脾血管瘤”的影像诊断,这个你必须看~~

“脾血管瘤”的影像诊断,这个你必须看~~

“脾血管瘤”的影像诊断,这个你必须看~~脾血管瘤影像表现脾血管瘤为无包膜的良性血管增生,增生的血管大小从毛细血管到海绵样血管不等。

较小的血管瘤常为实性,而较大血管瘤可为部分囊性或有钙化,钙化可能继发于血栓或梗死(图1,图2)。

脾血管瘤的典型超声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局限性肿块,伴有不均匀明显强化的实性部分。

CT扫描病变可见延迟强化,但文献报道脾血管瘤为斑片状不均强化,与肝血管瘤的向心性强化不同。

MRI检查较小脾血管瘤与肝血管瘤同样为T2高信号,并有向心性延迟强化,但较大病变表现不一。

文献报道病变CT与MRI的增强方式有所不同,但这可能部分反映了常规MRI的釆集延迟时间更长于常规CT。

虽然脾血管瘤可显示为向心性强化(图3,图4),但缺少见于肝血管瘤那样的典型结节状球样周边强化。

这可能反映了血供不同(肝脏为双重血供而脾脏为单一血供),然而这仅为推测。

重点脾血管瘤通常较小,常偶然发现,但对于一般患者可引起为恶性病变的怀疑,对肿瘤患者则会怀疑为转移瘤。

相关临床知识脾血管瘤的尸检发生率为0.3%~14%,为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血管瘤可缓慢长大,表现为左上腹可触及的无压痛肿块。

弥漫性脾血管瘤可为Klippel-Trenaunay或Proteus综合征的组成部分,也可合并破裂或脾功能亢进。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是指弥漫性脾血管瘤伴有脾功能亢进。

此种较大或有症状的病变可能需要行脾切除。

有恶变的报道,但此种病例可能为原发性脾血管肉瘤。

鉴别诊断脾脏实性肿块鉴别诊断应考虑错构瘤、血管肉瘤、淋巴瘤、转移瘤与肉芽肿病变。

大多数此类病变为低血供。

脾血管肉瘤极罕见,通常巨大,诊断时多为进展期,并伴有肝脏或其他部位的播散转移。

错构瘤可富血供,T2高信号,但其T2的高信号不均匀,与脾血管瘤的均匀T2高信号不同。

无论如何,将一种偶然发现的良性肿瘤混为另一种良性肿瘤通常不会引起任何临床后果。

鉴于这些考虑,建议在发现脾脏4cm以下T2高信号的肿块、伴有向心性强化时,可考虑为血管瘤,而无需组织学证实,对于影像表现典型的肿块,此种方法似乎是合理的(图3~图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男,49岁。

因上腹痛2周,加重3 h入院,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肝炎、胰腺炎、外伤、手术史。

查体:神志清楚,血压92/60 mmHg (1 mmHg=0.133 kPa),脉搏112次/min,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全腹软,上腹部正中可触及搏动性包块,局部压痛明显,可闻及明显血管杂音。

血小板计数26×109/L。

急诊超声显示:脾动脉起始部测及较大瘤体,内未见明显分隔及附壁血栓回声。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瘤体内充满红蓝相间的彩色涡流信号;脉冲多普勒显示瘤体内呈类似动脉血流频谱(图1),脾门处动脉明显扭曲,脾明显增大。

腹盆腔可见中等量积液,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出不凝血。

超声提示:脾动脉起始部动脉瘤并破裂可能。

图1A: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腹主动脉前方囊状膨大的瘤体内见红蓝相间的彩色血流信号;B:脉冲多普勒测得瘤体内血流为动脉频谱 CT血管显像示:脾动脉起始部形成瘤体,大小约45 mm×65 mm×52 mm,囊壁薄并可见少许点状高密度钙化影(图2);增强CT示动脉期瘤体呈均一性强化,内未见明显分隔及附壁血栓(图3)。

CT血管显像证实:脾动脉起始部真性动脉瘤。

图2CT血管显像显示脾动脉起始部瘤样膨大,瘤壁结构不良并见多发钙化点
图3增强CT图像A:载瘤动脉与瘤体相连;B:瘤体与周围动脉同时呈均匀一致强化
讨论
脾动脉瘤多见于女性,尤其多次妊娠妇女是高发人群。

病因可能与先天性动脉组织缺损、门静脉高压症、动脉硬化、感染、外伤、妊娠、胰腺炎、动脉炎等有关。

通常情况下,脾动脉瘤呈球形或囊状扩张,直径多在2~5 cm(平均直径2.1 cm),多位于脾动脉远端1/3或近脾门处,起始部较为罕见。

脾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瘤体较大时可出现左肩背部放射痛、压迫腹腔神经丛或刺激胃后壁可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脾动脉瘤最大的威胁是瘤体破裂,文献报道提示脾动脉瘤直径>2 cm以上即有破裂的风险,动脉瘤的破裂一般都存在腹压突然增高的因素、外伤、血压升高、邻近器官病变的累积(如胰腺炎、胃溃疡穿孔)等。

一旦出现明显左上腹或左季肋区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往往预示动脉瘤先兆破裂,并可出现血压迅速下降、脉搏加快,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

该患者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报道显示脾动脉瘤好发于女性,且好发于多胎妊娠者,多位于脾门区。

本例患者为男性,其瘤体位于脾动脉起始部,且瘤体较大,最大径线达65 mm,实属罕见,该患者无明显外伤及腹压突然增高的因素,CT 排除邻近器官病变的累积,主要表现为脾功能亢进、血小板数目重度减少,很容易导致自发性出血。

患者脾动脉瘤体较大,CT清晰显示瘤壁
结构菲薄、不良,加之血小板数目减少,共同导致动脉瘤破裂出血。

脾动脉瘤破裂前多无明显特异性症状,一般临床检查不易发现,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脾动脉瘤的金标准,但有创,并发症较多,操作要求高,基层医院不易实施,
且有导致破裂的风险。

随着超声分辨率的提高,仪器的彩色多普勒功能更加完善,目前已成为该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及诊断方法,且操作简单,重复性高,无辐射,并适用于急诊及床边检查,其主要诊断依据为脾动脉异常扩大,形成瘤体,瘤体内充满动脉血流信号。

CTA三维重建能直观地显示瘤体的大小、解剖位置,成为诊断该病的"金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